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楼主: qs

三国中的博弈(转自天涯)

[复制链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9: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78)战略究竟能不能修改
  
  
  
  
  
  
   都说诸葛亮一生不肯弄险,不是的,他单凭蜀国一方之力就去攻打强大的魏国,这就是在弄险!并且他弄的是三国时代最大的一个险!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曹操虽然火烧乌巢是弄险,但那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弄险的。和诸葛亮主动弄险是完全不同的。
  
   敢于主动弄险的人,不仅需要有高度的智慧,更需要有非凡的勇气!
  
  
   上回说了,诸葛亮如果突然袭击曹魏,在战术上是可行的。但在战略上存在问题。因为攻打最强的甲方,需要与乙方孙权合伙行动才具备条件,如果丙方诸葛亮单独进攻甲方,就很容易吃亏。
  
   那么,这个战略上的大漏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再看一下“隆中对”的战略要点:
  
   1. 跨荆益二州,
   2. 等天下有变,
   3. 分两路出击。
  
   请问:这个战略决策从制定之日起,是否必须永远的坚信并执行下去?多数朋友可能会说,是的,必须。
  
   不是的。因为没有任何理由支持:一个定好了的战略决策,必须永远的执行下去。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任何一个“战略”,他的实质都是“策略选择”,而不是“宗教信仰”。只有宗教信仰才必须坚信不疑,永远不变的。
  
   “策略选择”,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是由“当前环境(条件)”提供“选择范围”,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选择出的一个最占优或比较占优的策略。
  
   那么,只要当前环境(条件)不变,选择范围也不会变,优选策略也就没有必要变,这就应该坚决执行。
  
   如果当前环境(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选择范围当然也就跟着变了,那就应该在“新的当前环境”下,做出新的优选策略,才是正确的。如果还继续执行已经过时了的“优选策略”,这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由此可见,战略是可以修改的。环境变了,策略亦需要变。
  
   “隆中对”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正确的。荆州投降后,环境变了,策略亦变。放弃“隆中对”,执行最新的优选策略:到交州当流寇去。
  
   赤壁之战,得到荆州后,环境又变了,又开始执行隆中对。并且已经实现了第一步计划:跨荆益二州。这时,孙权勒索去了半个荆州,第一步计划损失25%。因此,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应该设法夺回右荆州才是在执行隆中对。
  
   但是关羽没有去抢右荆州,也没有任何对右荆州下手的动机,所以他就错了,他又把左荆州也弄丢了,这就错远了!
  
   在这个“当前条件”下,刘备想抢回荆州,这其实是在修复关羽留下的错误,是在坚定地执行隆中对计划。但是他没有选好下手的时机,最终没有得逞。
  
   现在,诸葛亮当政,如果他还要执行隆中对,也是正确的,那就该先落实第一步计划,抢回荆州。达到“跨荆益二州”这一标准之后,再“等天下有变”。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做,没有做,就说明他已经抛弃了隆中对战略。
  
   为什么抛弃?过时了。在新的局面下,当前条件发生了变化,又有了新的选择范围,在新的选择范围之中,又出现了比“隆中对”更好的策略选择!
  
   是什么呢?
  
   放弃“跨荆益二州”,改变成“跨益凉二州”。
  
  
   诸葛亮说要讨伐曹魏,匡复汉室,假的,这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
  
   曹魏的首都在东边,“头”对着孙权,“尾”对着诸葛亮。诸葛亮只想袭其尾,其尾就是原先董卓的西北凉州,曹魏的边陲薄弱地带。如果诸葛亮成功地割到凉州,则曹魏很难做出“花巨大代价以重兵夺回边陲”的选择。
  
   也就是说诸葛亮并不是真的要攻击甲方,而只是攻击甲方不太重视的10分之一。那么,不疼不痒的,甲方曹魏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可能会重视,可能不重视,总之不至于全力以赴。从而甲方的矛头依然还是对着威胁最大的乙方!
  
   这种“蚕食”计划是非常高妙的。每次都弄的曹魏不知道该派多少人、该花多大成本才好。少了不够,多了浪费,关键是太远。更重要的是,曹魏不会花本钱从这里攻击诸葛亮,只会以最低成本取守势,守住即可。
  
   诸葛亮只侵占甲方不太重视的10分之一,你说他是在以丙方之力单独进攻甲方吗?似是而非,说不清楚,就算违背了“丙方不宜单独进攻甲方”的大原则,也只违背了10分之一,根本没多大事!并不会因此而成为受害者。
  
   事实上,曹魏一直是取守势,守住即止,从没对诸葛亮反扑过!
  
   我们再看魏延的“蛇吞”计划:企图兵出子午谷,一口吃掉长安。长安是魏国的西京(汉献帝迁来的),首都级别的,特别敏感的地方。攻击长安,就等于是攻击魏国,战略上就等于丙方单独进攻甲方,这肯定是要受害的!
  
   如果按魏延的,吃掉西京长安,魏国就很容易做出简单而一致的的应对策略:坚决反扑,夺回长安!如果按诸葛亮的,不打长安,只取离长安更远的以西边陲,则魏国的决策机构分歧一定会很大,并且多数会认为不太重要。
  
   魏延和诸葛亮的看法,战术虽一致,战略却有天壤之别,魏延在战略上已经构成了“丙方单独进攻甲方”,而诸葛亮却不没有。孰高孰低,泾渭分明。
  
  
   诸葛亮声称要匡复汉室,其实是想只侵占凉州。许多人都说诸葛亮出兵祁山,想消灭魏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很正常,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消灭魏国的这种预算!他只是想先掠点地减小差距,然后“等天下有变”时,再考虑消灭魏国。
  
   从诸葛亮一系列的行为来看,没发现他有消灭魏国的意思,一直都是在想怎样搞到凉州,使西南益州和西北凉州连成一片。
  
   在当前条件下,想消灭魏国,无论你走哪条路,战略上都是错的!但是诸葛亮不打算消灭魏国,只抢他一点地,先缩小差距,为将来创造条件,就是最妙的一招了。
  
   这一招可以预见的最大害处是:敌人防守到位,我方没有抢到凉州。而敌人不至于反扑,我方也不至于造成亏损。这是按最倒霉的情况估算的。无害。
  
   而可以预见的好处是:成功取得凉州。则蜀国有2个州,孙权2个州,曹魏总值减小了,联军总值变大了,联军的裂痕不增加。三方的差距正在缩小。并且蜀国有条件继续往前推进,对西京长安构成威胁。
  
   这比隆中对要强多了。我们假设诸葛亮继续执行隆中对战略,勒索孙权,取荆州成功了,则蜀国有2个州,孙权1个州,曹魏不变,联军总值不变,但联军裂痕加深。
  
   同样都是跨两个州,等天下有变。怎么算,执行新的战略都要比“隆中对”的利益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9: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79) 策略的碰撞
  
  
  
  
  
  
   曹丕病死后,曹睿继位,诸葛亮选择在这个情况下进攻魏国。好的。此时,蜀国经过五年的恢复发展,比刘备时期要很强一些。
  
   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关中。长安方向。今陕西一带),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凉州方向。今甘肃一带)。很明显,消灭魏国是假,抢魏国最远的边陲地盘是真。
  
   整个陇右最关键的据点是天水。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诸葛亮大约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进到天水郡。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投降。又收服了魏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
  
   控制了安定、南安和天水,平定其余各地就是迟早的事。这个时候,诸葛亮只有两个工作任务:
  
   1. 平定(对内)。新得到的陇右(即凉州)必须平定、巩固。
   2. 防守(对外)。阻止魏国派兵前来争夺。
  
   这两个工作做好了,诸葛亮就可以确定得到凉州,实现“跨益凉二州”的计划。这是最现实也是最实惠的做法,请不要惋惜他没有去消灭魏国,能不让魏国消灭他,这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再神的人也得从实际情况、先决条件出发。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可以预见的好处有:
  
   地盘扩大,国力增强。霸住丝绸之路,可以得到西域良马等物资。缩小三国间的差距,将一个跛足的“三国鼎立”改变成一个均势的三国鼎立。有条件长期周旋下去,而不至于速败。
  
   并且,只要魏吴有交战,诸葛亮就有条件:既可以冲击魏国的关中长安,又可以勒索吴国的孙权要荆州(能跨两州就不怕吴蜀失和)。处于有利位置。
  
   诸葛亮现在已经得到了凉州,但是还不能“确认”。因为魏国还没有表态。只有在魏国做出明确的表态之后才可以最终确认。
  
  
   魏国无非有3种选择:
  
   1. 认为不重要。行为就是:不闻不问,不派兵过来,任其自然。
   2. 认为中等重要。行为就是:派中等兵力过来,守住关中长安。能打跑诸葛亮就打跑诸葛亮,在不能打跑诸葛亮的情况下,底线是:放弃凉州,但一定要守住关中,不让诸葛亮进一步侵占过来。
   3. 认为十分重要。行为就是:派重兵过来,坚决打击诸葛亮,一定要把诸葛亮赶出凉州。
  
   第一种当然最好,但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三种固然最坏,但也不大可能。魏国敢调重兵过来,孙权就敢打他的“头”!孙权就是不打他,魏国这笔巨额投资本身就是很不划算的。
  
   于是,魏国只能采用常规手段,派中等兵力过来,命张郃带5万兵防守。诸葛亮带的是10万,张郃只有5万,那么,对于张郃来说,并没有“必须取胜”的预算。5万能胜10万当然是最好,不能胜,也一定要防住,不让诸葛亮再继续推进就行了。
  
  
   双方都有自己的策略选择,势必发生碰撞。
  
   当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发生碰撞时,如果可以同时达到双方的目的,即:不发生冲突,有均衡点。则双方各取所需,各自都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可以“顺利成交”。
  
   双方的策略选择,都有一个最高预期和一个最低底线。
  
   诸葛亮的最高预期是:完全占领凉州,并且成功守住。他没有继续进攻关中长安的预算,这从他的兵力部署可以看得出来,他到了凉州之后,主力一直再也没有向前推进。而他的最低底线也是:完全占领凉州,并且成功守住。
  
   高预期和最低底线相同,所以,诸葛亮只有这一个要求。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就可以暂时罢休。我们再来看张郃:
  
   张郃的最高预期是:能打跑诸葛亮就打跑诸葛亮,收复凉州失地。而他的最低底线是:放弃凉州,成功守住关中,不让诸葛亮继续向前推进。
  
   所以,张郃的要求是有弹性的,在“收复凉州”与“守住关中”这个范围内的任何一个点,都行。只要能够达到这个范围内的目的,他就可以暂时罢休。
  
   那么,双方的均衡点就是:诸葛亮成功守住凉州,张郃成功守住关中,各占一边,互不侵犯。双方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和。
  
  
   这么说来,双方有条件和定。但偏偏有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从中作梗。
  
   从凉州到关中,有一个必经之路,简言之没有第二条路,这条路上有三个据点:略阳、街亭、陇坻,(简称为街亭),成为至关重要的“咽喉”。这个咽喉是一块天然屏障,守在这里,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越条件。
  
   街亭如果被诸葛亮抢到了,就可以“确认”凉州到手。能够保证关中的张郃攻不过来,并且具有随时攻击关中的选择权。关中的张郃将随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之中,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进攻。
  
   街亭如果被张郃抢到了,就能够保证凉州的诸葛亮攻不过来,并且具有随时攻击凉州的选择权。凉州的诸葛亮将随时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之中,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进攻。
  
   因此,在“街亭”这个小小的地段上,并没有可以调和双方矛盾冲突的均衡点。那就很难于“成交”。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势必有一“搏”。
  
   这一搏,遵循“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原则,真正的强者胜出,弱者失败,只有强者一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弱者就只有按强者的意思“被迫成交”了。
  
   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已经抢先到达了街亭。而那边的张郃还正在路上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9: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80) 马谡为何失街亭
  
  
  
  
  
   街亭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个必争之地,谁抢到谁受益,没抢到的一方就只有自认倒霉。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抢先到达了街亭。因为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理论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后到者不得。
  
   马谡先到的,按说该他先得,但结果却是被后到的张郃抢走了。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马谡搏不赢张郃,痛失街亭。
  
  
   那么,马谡为什么会失掉街亭呢?分析原因如下:
  
   马谡先到的街亭,有条件抢先占领险要地点,修建工事,积极防御。只要防好了,对手是很难攻破的。
  
   但是马谡没有这样做。这一带共有略阳、街亭、陇坻三个据点,只有略阳、陇坻这前后两个据点是天然屏障,最有利于防守。而街亭没有城,只有山,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很不利于防守。
  
   从来没有人规定战争的地点应该在哪里,而是两军在哪里发生冲突就在哪里交战。马谡把部队驻扎在哪里,魏军就在哪里和他发生冲突。
  
   马谡把部队驻扎在街亭山上,副将王平说:“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则蜀军不战自溃。”
  
   马谡不听,反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丞相也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连字也不识,又何知兵法?”又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他们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
  
   王平再三劝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火冒三丈,将兵分了少许给王平自领,他自己固执地将大军布于山上。
  
   这种布局绝对错误。
  
   前后都可以守,惟独中间的街亭不宜守,大家都知道,马谡也应该知道。为什么不选最好的?偏要选最坏的街亭?因为马谡的指导思想是主战(立功心切),街亭最空旷,从“战”的角度看是最好的,最利于厮杀。
  
   马谡的心思很容易猜准:
  
   1. 不选择狭窄险要的防守地段,而选择了空旷的便于作战的地段,说明他是想战。
   2.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从战的角度看,这的确是非常占优的。他把部队拉到山上,不是想从上往下冲杀,还想干什么?!也说明他是想战。
   3. “置死地而后生”,将自己置于没有防守余地的位置上,迫使自己死战,这也说明他是想战。
  
   所以,从马谡一系列的行为可以确认他是想战。
  
   没有人规定马谡一定要把队伍驻扎在街亭。他到这里来的战略是守,而他想战。这就错了。可以预见的结果是:
  
   1. 战的结果是胜负不确定。可能胜,也可能败。只有在胜的情况下,才可以守住,而一旦失败,就守不住了。
   2. 守的结果是很容易守住。即使不消灭敌人,敌人也很难攻破。
  
   在战和守两个选择中,“战”达到目的的最大概率是50%。“守”达到目的的最小概率是80%。“战”的最小风险是50%,“守”的最大风险是20%。
  
   所以,在“当前条件”下,选择守比较占优。
  
   马谡没有选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案,这就不是优选策略。他的兵法就会失效。
  
   张郃一来,就把他包围了,切断水源,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置死地而后生的奇迹没有出现。
  
   所谓“置死地而后生”,是指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以此为“最佳选择”。而马谡明明有多个好的选择,却偏要主动把士兵置于死地,这就不是优选策略,这是他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最差的一个选择了。他的兵法当然要失效。
  
   张郃是5万,马谡是2万,如果发生战争,马谡是败势。如果利用天险防守,可以成为均势。
  
   怎样证明守得住呢?马谡战败后,那个副将王平只一千人或几千人,对抗张郃的5万,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可见险要地段的防守威力。如果马谡的2万人全部像王平那样,应该不至于丢失的。
  
   我们可以将马谡的2万人,“用来作战”和“用来防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都按最坏的结果算,假设都是输的情况下,会怎样呢?
  
   1. 如果防守输了。那至少也得慢慢耗呀耗,2万人够耗,不知道要耗多长时间才有结果出来。
   2. 如果作战输了。那就是当场分胜负,2万人一次性全部报销。
  
   两种最坏的结果,孰优孰劣,勿需多说。
  
   马谡假如选择前一种,即使真的守不住,也可以熬很久,只需熬到一两万人的增援部队到来即可。而他偏偏选择了后一种,结果导致没用到10天时间,就迅速溃败了。
  
  
   关于马谡的失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离谱的一种是:诸葛亮故意要坑害马谡,先用激将法使马谡立下军令状(正史无此说),然后让他用2万人拖住敌人的5万人。
  
   好,我们就按这个最离谱的情况来分析,马谡还是只能选择守,而不能战。因为选择守,拖住敌人的时间一定最长,而选择战,拖住敌人的时间只会最短。
  
   又有人说,马谡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就故意输掉了。好,就算马谡是这样想的。他还是只能守不能战。因为战败后投降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甚至会被杀掉,只有让对手胜不了,投降的价值才是最高的。
  
   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守,都是优选。
  
  
   综观街亭之战,马谡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有好的选择却不用,这就叫“让赛”,凡让赛,必吃亏。单单只看街亭这个小范围内的争夺,完全是马谡自以为是造成的,马谡该负全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81) 诸葛亮的错误
  
  
  
  
  
   街亭丢失,上回单就局部战争来说,是马谡的决策错误。而从整个大局来讲,则是诸葛亮的错误。诸葛亮的错误一般有两种说法:
  
   1. 大军没有及时跟进。
   2. 用人不当。
  
   诸葛亮的大军为什么没有及时跟进?
   这个原因前面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诸葛亮没有打关中的计划,他的目的只是取关西。如果他想打关中的话,就按魏延说的还简单些,只需费一次力。又何必要舍近求远,先关西再关中,费两次力呢?
  
   所以,大军没有跟进,是符合主战略的,这没有什么错。错是错在“用人不当”上。诸葛亮不该用马谡这个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用马谡?其动机难于猜测,估计还是想提拔这个年轻人的因素多一些,也或许是想建立自己的私党,说不清楚的。
   不管他是出于何种动机、何种目的,他都必须“得到关西凉州,守住张郃进攻”。这一点不存在矛盾。
  
   诸葛亮在当前形势下有两个任务:一是平定凉州,一是阻止张郃。这两个问题,孰轻孰重?“阻止张郃”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因为双方争夺的街亭是没有均衡点的。
  
   1. 能够阻止张郃,就可以确认得到凉州,
   2. 不能阻止张郃,就意味着得不到凉州。
  
   双方在街亭没有均衡点,也就都没有让步的余地,谁够硬,谁就有条件抢到。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去,就软了,输在了执行力上。
  
   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关系到整个全盘计划的最终成败。所以,理论上,在最为要害的地方,就必须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最优选的方案!比如职位最高的诸葛亮亲自去,或是最厉害的武将魏延去。(赵云当时不在这边。)
  
   推论:
   1. 假如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还是输了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只押小筹码,就是必输无疑!
   2. 只押上小筹码,万一输了的话,则最重、最大的筹码都被活活憋死在家里了,没有起到作用,从而形成资源浪费。
  
   怎么算,都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才是占优的。
  
   魏延的实战经验丰富,比诸葛亮会打仗,他去可能最合适。诸葛亮如果有心提拔栽培马谡的话,让马谡跟着魏延做个副将,马谡兵法与实战相结合,或许很快就能超过王平。这样只会对大家都有好处,诸葛亮、魏延、马谡都将成为受益者。
  
   魏延当时在干什么呢?被诸葛亮派去攻打一个小县城,只给了他极少的兵,就算打赢了,也可以预见得到:没有多大油水的。这个大将资源就被浪费了。
  
  
   诸葛亮后来的表现是悔。怎么叫悔?曾经有过好的选择,却错误的失去了,所以才悔。如果本身没有好的选择,打败了也不会失悔的。丢失街亭的根本原因:诸葛亮的执行力度不够。当马谡遇到张郃的时候,马谡就是个软的。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和马谡失街亭没有必然联系。因为马谡就算当时是言过其实的人,也不能证明他将来不进步、不变化。哪说得准呢?无论看人看的多准,将来的因素总是不确定的。
  
   刘备之所以要在那个时候说那番话,不是在说马谡,马谡低微,不值一提,而是在警告诸葛亮!诸葛亮和马谡一个类型的:兵书读的多,用的少。奉劝诸葛亮不要做言过其实的事,要实在。
  
   后来又恰被刘备言中。所以许多人相信,失街亭,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本事,不能用造成的。这样理解也可以。但从“博弈”的角度来讲,这样理解或许更好:
  
   失街亭,是因为诸葛亮“没有押上最重、最大的筹码”造成的。
  
   也就是说,无论马谡有没有真本事,此时都不该押他。因为此时的马谡还不是最重、最大的筹码。
  
  
   街亭丢失后,张郃守住了险要据点。诸葛亮不容易立足,也没有和张郃火拼决战,就主动撤军退回汉中。临走的时候,席卷一空,掳走当地百姓富户一千余家。
  
   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诸葛亮出现了预算上最倒霉的情况:敌人防守到位,我方没有抢到凉州。而敌人不至于反扑。平。
   事实上,张郃没有反扑到蜀国来。因为魏国没有反扑蜀国的预算。
  
   这一战,诸葛亮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因为惊动了魏国,后面无论怎么打,都已谈不上偷袭了。魏国又派出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坐镇关中、关西,对付诸葛亮。诸葛亮就更加莫想再得到关西之地了。
  
   诸葛亮该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0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82)六次北伐为何没有成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魏国也不敢进攻蜀国。因为同年的五月,吴国派陆逊率兵大举攻击魏国,魏国早有提防,吃了点小亏,双方作罢。
  
   诸葛亮失去了割凉州的最佳时机,再也难于偷袭了。在这个最新的当前条件下,诸葛亮再次妙手出奇招,作出惊人之举:连续攻击魏国5次(演义作7次),并且胃口变大了,不再是只要关西凉州,而是关西凉州、关中长安全部都要吃掉!
  
   这个选择究竟好不好呢?一般说法都是:“劳而无功”、“诸葛亮不行”。
  
   这种说法不正确。诸葛亮先前没有抢到凉州,而现在居然凉州、长安都想要,那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傻的人也一定知道,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
  
   但诸葛亮偏偏这样做了,这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魏国最强是甲,吴国其次为乙,蜀国最弱为丙。甲的目标始终是乙,所以不敢老是缠着丙打,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袁术那样的速败现象。因此,
  
   魏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吴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以最低成本防守。
  
   吴国的优选策略:
   1. 无论是战争还是对峙,矛头始终对准威胁最大的魏国。
   2. 在对待蜀国的问题上,尽量拉拢,使其配合进攻。
  
   蜀国的优选策略:
   1. 站在吴国这边,配合吴国共同攻击魏国。
   2. 当吴国得势,就故意减轻压力,使魏国有条件攻击吴国。当魏国得势,就有意施加压力,使吴国有条件攻击魏国。
   3. 只有当甲乙双方出现了大规模的火拼消耗,才是丙方蜀国真正的出手时机。
  
   因此,魏国的主力基本上是积聚在关东,以抗东吴。派司马懿防守关中、关西,就是非常明智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同一类型的,甚至比诸葛亮还要谨慎,不会瞎打。这样,用上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司马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防守成本。
  
   东部才是主战场。西部的诸葛亮进攻司马懿,是为了配合吴国皇帝。而司马懿防守诸葛亮则是为了配合魏国皇帝。
  
   在西部,诸葛强司马弱,无论诸葛亮打司马懿多少次,司马懿都不敢还手,因为司马懿不具备进攻的条件。所以,就算北伐N次也是安全的,不容易亏本。
  
   于是,诸葛亮反复地攻击司马懿,他什么时候想打就什么时候打。这个行动计划,诸葛亮一直坚持到他去世,也没有改变。为什么?优选策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改变,只有坚决地执行!
  
  
   诸葛亮采用这一行动,可以预见的好处及坏处,按大小排序:
  
   1. 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吴国攻打魏国关东的条件。有可能导致吴魏双方出现大规模火拼消耗的情况。这就是蜀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2. 如果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施加压力,就提供了司马懿勒索魏国皇帝的条件,司马懿有充足的理由找皇帝要钱、要粮、要兵,增加防御。有可能导致魏国分裂,形成曹、孙、刘、司马,四国局面。对蜀国也非常有利。
  
   3.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司马懿只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丢失部分地盘,甚至是丢失凉州。(关中长安取不得)。对蜀国也是有利。
  
   4.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反复进攻,也能消灭一些魏兵,因为进攻方占优总是要多一些。
  
   5. 如果仍没出现上述情况。诸葛亮劳而无功,退回汉中,不至亏本。无大害。
  
   诸葛亮如果不采用这一行动,则难于出现上述种种好处。
  
  
   在三方博弈中,丙方攻击甲方,他是不卖力的。卖力就不优选策略了。看起来诸葛亮很卖力的、一次又一次的攻击甲方,好象关中、关西都要打,假的!其实是做做样子,他是在用实际行动向乙方“鼓吹”,坚定乙方与甲方大火拼的信心!
  
   看史料:
  
   1) 228年,出祁山,马稷在街亭被张郃所破,蜀军退还。
   2) 同年底,二次北伐,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粮尽而退。
   3) 229年,第三次北伐,成功夺取了凉州的武都、阴平两个郡。
   4) 230年,四战。魏军企图反客为主,进攻汉中,因阴雨路险而止。
   5) 231年,五战。诸葛亮出祁山攻司马懿,司马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拒不出战。诸葛亮粮尽而退。
   6) 234年,六战。诸葛亮出斜谷攻魏,相峙百多日,司马懿始终不出。诸葛亮送女人服巾给司马懿,司马懿依然不出。后诸葛亮病死。
  
   七年打了这么多次,基本上等于没打。每一次都是气势汹汹而来,却又恰到好处的停止了。第五战中,司马懿损失三千多人,这是历次争战中的最大损失,而蜀方几无,好象没有谁牺牲。
  
   可见,诸葛亮对司马懿,并不像是在打仗,而是像演双簧。
  
   六次北伐,一直被认为诸葛亮失败了。而认定标准则是“没有消灭魏国”。这不对。因为北伐的最高预期本身就不是“消灭魏国”,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标准。而只能是“促成吴魏火拼大消耗”或者是“促成魏国分裂”。
  
   诸葛亮达到了预算中的较高预期:夺取了小半个凉州,杀了张郃等将,分裂了魏国。促使司马懿把魏国皇帝的权利掏走了一半。这些,都是在带打不打的状态下完成的,基本上是支付的最低成本了。
  
   因此,诸葛亮六次北伐是很成功的。三方都是有损耗的,没有产生受宜者,但是魏国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实力被严重分化削弱了。阿斗后来可以安稳地当30年皇帝,与诸葛亮的这一决策有着巨大的关系。
  
  
   而许多同志见诸葛亮打了六七次也没攻破魏国,就说诸葛亮不行。殊不知,此战以“不胜”才是致胜之道,若“胜”,则必速败也!
  
   该不该进攻魏国,该什么时候真正进攻魏国,取决于“吴魏火拼大消耗”这个条件何时出现,而不是先出手取长安灭魏国!否则,赢不了的!就是打赢了,也是帮孙权赢了!孙权不但不会感激你,还要拔刀相向!
  
   因为这个条件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一直没有出现,所以诸葛亮就一直没有发起真正的进攻。这是非常正确而明智的,是务实的策略,有利于继续往下周旋。不要以为他没拿下长安就不行,拿了才是真的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8: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83)魏延之死
  
  
  
  
  
   《三国演义》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一见面就要杀掉这个功臣。从开始就埋下伏笔,为后来计杀魏延提供了理由。最后魏延中计,大叫:“谁敢杀我?”被马岱一刀斩了。很精彩,但不真实。
  
  
   历史上的魏延并没有造反,即便是小说中的魏延也没有造反。
  
   赤壁之战后,刘备疏远了诸葛亮,取西川的时候,带的是庞统、魏延。三国志说魏延是以“部曲”身份“随先主入蜀”,部曲,就是奴隶、家丁、私兵。后来杨仪骂魏延“庸奴!复能作恶不?”骂的就是庸奴。
   魏延是刘备的“私有财产”,他只对主人刘备刘禅负责,不对蜀汉国家负责。
  
   后来魏延屡有战功,被升为将军。刘备得了汉中,需要一个重将镇守,大家都以为必是张飞,张飞也以为非自己莫属。没想到刘备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可见魏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诸葛亮当政期间,魏延虽有不同意见,但他是下级,还是听诸葛亮的指挥。诸葛亮也从没担心他会造反,只担心他与杨仪不睦,“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魏延经常和杨仪发生冲突,两人势同水火,只要一说话就要吵架,一吵架魏延就拿刀在杨仪脸上比划,杨仪就痛哭流涕,号啕不止。
  
  
   诸葛亮一死,魏延、杨仪二人就开始内讧。魏延是诸葛亮的一号战将,杨仪是诸葛亮的秘书。战将与秘书开火,十有八九是在争诸葛亮丞相的位置。
  
  
   诸葛亮死前只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撤军的时候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不管他的,军队自己撤回去。诸葛亮有没有安排杨仪杀魏延呢?正史上不清楚,估计可能性很小。
  
   杨仪秘不发丧,派人来揣摩魏延的意思。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还在啊,怎能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呢?况且我魏延是哪个?叫我为杨仪断后?!
  
   于是,杨仪就按诸葛亮的部署,自己带着部队撤走了。魏延大怒,便率军抢在杨仪前面回撤。并且放火把桥路都给毁了,(昏招!)。几乎陷杨仪于绝境。
  
   杨仪上书皇帝说魏延造反了,魏延也上书皇帝说杨仪造反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两个人告状的信前前后后都报给了阿斗。(正招)。阿斗就派蒋琬率宿卫诸营来看是怎么回事。
  
   魏延抢先拦在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昏招!)。杨仪令王平抵挡。王平叱曰: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就这样做呢!“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的军士知道是魏延不对,就不再卖力,军皆散。
  
   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马岱追往汉中击杀魏延,(昏招!)。马岱将魏延斩之,把魏延的头提来,交给杨仪,杨仪用脚踩住魏延的头颅,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杀三族,昏招!)。
  
   奉皇帝之命的蒋琬向北而行,行数十里时,听说魏延已经死了。乃旋。
  
   也就是说,皇帝阿斗还没有调查清楚谁是谁非,魏延就死了。
  
  
   魏延不会造反,因为当时他有三选,按大小排序:
  
   1. 魏延非常有条件接诸葛亮的班,当下一任丞相。
   2. 魏延投降魏国,可能做个将军。
   3. 魏延造反自立,当个草头王。
  
   第一种可能性最大,并且收益最高。估计打死魏延也很难做出后两个选择,因为他以前没有选后两个,现在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就更加不会了。
  
   因此,说魏延造反,是冤枉了他,只能说魏延是利益博弈中的失败者。这个往日的强者终于被平日的软弱对手击败了。
  
   杨仪诛杀了魏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应该坐诸葛亮的位置了,叫都尉赵正用《周易》算了一卦,卦象不怎么好,杨仪默然不悦。结果阿斗皇帝把丞相之位废掉了,让蒋琬担任最高职务的尚书令,杨仪被凉在了一边。
  
   杨仪愤愤不平,说:“丞相死的时候,我若举军投降魏国,哪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令人追悔莫及。”阿斗听说他诽谤,就把他流放边疆。杨仪自杀而死。
  
  
   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魏延、杨仪都输了。其实,他们都是有优选方案的。
  
   两个平级干部同时竞争同一个岗位,按结果倒推:
  
   可能1. 只可能有一个人升为丞相,另一人落空。(升者得1)
   可能2. 丞相一职,军政分开,杨仪管政,魏延管军。(各得0.5)
   可能3. 两人都不升,出来第三者担任丞相。(各得0)
  
   只有这三种情况,最好结果是得1,较好结果是得0.5,最坏也是得0,不会出现负值。如果出现负值,即贬职,则肯定是由别的原因受处分导致的。也就是说,在这一局中,不会有输家。
  
   如果担心对手上台对自己不利,那是后一局的博弈,当采用后一局的应对策略。在这一局中,如果你不能上台,强求还是不能,反而有害。连这一局都不能过关,还怎么进入下一局呢?(这一局本没有输家,都能轻易过关。)
  
   诸葛亮死后,究竟谁接班,谁说了算?魏延没有这个决策权,杨仪同样也没有这个决策权。就是诸葛亮活着,也没有这个决策权,最多只有建议权,诸葛亮可以推荐人,最后还是由老板阿斗做出决定!
  
   因此,魏延、杨仪的优选策略都是以积极争取阿斗才是正招!这样,最坏的结果也是平手:都各执一词,都说不清白,继续扯皮,不容易输掉。
  
   如果对手对自己确实有威胁,那么,就是采用不正当的暗杀手段也比内讧好的多。总之,不管想达到何种目的,在行为表现上,总是以不超出自己的权利范围为好。
  
   魏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擅自击杀杨仪,杨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擅自击杀魏延,谁给的权利?就是要杀反贼,那也得由阿斗下命令!否则,输了的是活该,赢了的,皇帝看了障眼睛。
  
   在没有决策权的时候,内讧多是输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两个家伙都自以为了不起,都放弃优选,都采用非理性的劣选,不但自己成为受害者,也使集体整个蜀国都跟着一起成为受害者。这样的人能当丞相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 08: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84)司马懿VS曹爽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作战中,被升为魏国的大将军。魏国的兵权大部分落在他手里。皇帝曹睿死的时候,传位于太子曹芳,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朝政。升司马懿为太尉,曹爽为大将军。
  
   这个时候,司马懿的胜利果实开始被剥削,太尉、大将军都是掌兵的,开始二人基本上呈均势,后来,曹爽手下的心腹们设计用皇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太傅不掌兵,实际上就是夺去了他的兵权。
  
   司马懿只领个虚职,心里肯定是不服气的,但他毕竟不是魏延,所以装聋作哑,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此时的局面,曹爽得势。二人的实力悬殊较大。曹爽强,司马懿弱,这是一个简单的双方博弈竞局。
  
   凡是简单竞局,总是强势方占优。所谓简单,就是变数少,变数越少,强势方越有利。
  
  
   强势方的应对策略:
  
   1. 强势方无所谓优选,怎么行动都是占优的。
   2. 强势方既可以选择杀掉对手,也可以选择放掉对手。如果不放心就干脆杀掉。
   3. 如果选择放掉,(不便于杀掉),就必须要能够控制。
   也就是说,强势方始终只做一件事:防止对手反扑。做到了,一切OK!
  
  
   弱势方的应对策略:
  
   1. 弱势方只有两种企图:一是企图保持现状。一是企图反扑获胜。其中只有前者是对手允许的范围,有均衡点。
   2. 企图反扑获胜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先要保持现状。
   3. 弱势方反扑获胜的机会,基本上只有一次(切记!)。成就成了,不成就完蛋了。所以,可以行动的机会极其珍贵。必须要在100%的成功预算下才可以动手,(但还不能保证真的会100%的成功)
   4. 弱势方基本上只能行动一次(切记!),所以,他99%的行为都是在伪装、潜伏、等待。
   也就是说,弱势方表面上始终只做一件事:配合对手控制自己。暗下里始终在做另一件事:等待、寻找胜机出现。
  
   双方应对都不出错,和。领导者占优,弱势方不灭,现状成定局,天下太平。
  
  
   因此,在司马懿对曹爽这一局中,正常情况下,最有可能演变的结果是:司马懿乖乖地顺着曹爽,永远地伪装、潜伏下去,直到去世为止,这样可以保住太傅这个虚职。
  
  
   却说曹爽大权在握,寻欢作乐,司马懿从来不说,只推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病了,大喜,但还是有点不放心,就派人打听太傅的病情究竟怎样了。
  
   曹爽的亲信李胜,被派为荆州刺史,李胜到司马懿家去告别,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个丫头伺候他吃粥,粥沿着嘴角流下,胸前衣襟满是。李胜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只怕我以后见不到你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
  
   李胜告辞出来,向曹爽说了一遍,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总算放心了。
  
  
   司马懿年纪大了,有病是很正常的,所以就很便于伪装。不管他是真病假病,只要曹爽防范得益,大家就都会相安无事。
  
   这样,司马懿只能选择一直伪装下去。这一伪装,就是9年,从61岁熬到70岁,如果后来依然没有胜机出现,司马懿就只能以“伪装到去世”为优选。
  
  
   从司马懿的耐心可以看出:
  
   1. 有机会,当然要夺权。
   2. 如果真的没有机会,那就算了,只领个虚职也可以,不能强求的。
  
   你一强求就只会淘汰的更快。所以,凡能成大事者,既可以“不甘于平庸”,又可以“甘于平庸”,两者是兼备的。若两者任缺其一,则都是难于成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0

精华

3

积分

扈从

耕战
-1
鹰币
5
天龙币
0
回帖
3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9-7-9 14:51: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的帖子?全面战争三国还没影的事情吧?不过能不能做一下MOD或者任务,官方的太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3-29 03:19 , Processed in 0.145897 second(s), 10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