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古典世界軍事等散論
本帖最后由 loyola 于 2013-1-7 07:26 编辑作者: Loyola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 <三字經> (南宋年間)
嗯,基本上這邊就一些散論,來談些其他的東西,算是感想。
古典學有個笑話是這樣子:"羅馬帝國是怎麼建成的呢?不過就是搶了山底下女人的一群山賊,良心不安而整天防備山外的人打進來,不斷擊退每一個有意"侵犯"羅馬的敵人,等羅馬人總算擊退了四面八方的侵略者之後,可以坐下來喘口氣時,山賊們意外的發現地中海已經成了「我們的海」了。"
當然,從上面那的笑話看不出什麼所以然出來,其實當我們在討論羅馬時,要注意到幾件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年代,一般而言,"羅馬",這個詞代表很多東西,當他指歷史時代,其實很長一段時間,當羅馬共和國崛起時(與迦太基爭雄是在戰國時,布匿克戰爭從264BC開打,直到打到201年,第三次布匿克戰爭我們就把他忽略掉吧),漢朝還沒出現,奧古斯都稱帝後(約前27年),西漢已經是成帝時代了(它後面是哀帝與平帝,然後西漢就亡了),當羅馬土地最大的五賢帝時代,中國處於東漢時期。羅馬版圖最大在圖拉真皇帝時代(98年-117年)
再來,當五賢帝最後一位馬可。奧里略的兒子,康拉德皇帝被殺去世後(180年,黃巾之亂184開始),羅馬逐漸陷入混亂,最後一度一分為三,可是很快的,在伊利里亞諸帝(如奧勒良)的統治下,羅馬帝國逐建收復失土,當奧勒良皇帝於西元273年東征帕爾米拉,西滅高盧帝國,重新統一羅馬時,中國已經是在三國末期(西晉建於266年,東吳亡於280年)。
最後,當284年,戴克里先這位羅馬晚期的開創者,他一連串的改革,讓羅馬得已在一團亂後重回秩序,而中國西晉王朝才剛統一中國,不過,惠帝在過六年就會登基,開起了賈后亂政跟八王之亂的序幕,然後當戴克里先回老家去種他心愛的卷心菜,在老家含笑而終時(311年12月3日),同年就是永嘉之禍(西晉末311年,匈奴兵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多人,並大肆發掘陵墓、焚毀宮殿)。
當君士坦丁大帝終結四帝共治的內亂,於西元324年定於一尊,西晉早亡了,中國是東晉時代(而且已經是第二位皇帝了),當西元395年狄奧西多一世去世把帝國正式一分為二,東晉也差不多壽命將亡(420年東晉被南朝宋取代),最後,大家都知道,西元476年西羅馬滅亡,西方一般都把這年當做古羅馬與古代世界的結束,而589年隋朝統一中國,結束從東漢末年以來四百多年的混亂。
這麼漫長的年代,致使網路上很多討論其論壇筆戰及論戰的文章,往往陷入張飛打岳飛的狀況,西方人不瞭解中國的歷史及軍事狀況,而中國人對羅馬軍事演變也不甚了了,也就造成了雞同鴨講,語無倫次的狀況。
當然,這些基本上並非筆者想要講述的重點,本人寫作本篇,主要是想針對羅馬這個漫長的時代年限下,討論世界的另外一頭,也就是中國的一些軍事演變。
不過應該會連載的非常慢吧。 西元前451年,羅馬的十二銅表法誕生,這也標誌了羅馬法的出現,這個法律,顯示著羅馬共和國的明顯特性,質樸的羅馬人開始他們慢長的戰爭旅途以及小國掘起的過程,當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過後,人們完全不會預料到這個落後地區的落後小國,會成為環地中海的強國。
那,同時期的中國呢? 這時中國剛好是春秋戰國時期,如果大家有背過三字經,應該會聽過,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這幾句話剛好蓋括了這個年代的中國,當世界禮崩樂壞到一個不可挽救的地步時,新的觀念與新的思想,就在這些殘跡上方誕生了。
一般而言,中國有確切的年代時間,是在西元前841年,大約100年後,西元770年,平王東遷,是為東周,春秋時代也因此開始,而當到了羅馬人開始興起的年代,正好是處於春秋的中晚期,基本上,這一時期中國的歷史,集中在秦晉楚之間恩怨情仇,在末了在點綴上吳越戰爭。
緊接著上演的,正是西元403年的三家分晉,接著權臣田和逐齊康公,齊國的國姓也從姜改為田,是為戰國時代開頭的兩齣名劇。
當然,最後話題還是要回到戰爭上面來,西方的軍事家克勞賽維茲,再他的<戰爭論>說過,"戰爭是為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另外,他還有講到另外一點"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也是一種真正的工具,一種政治行為的延續。"
從以上兩句話,大體上可比了解到,基本上戰爭是一種利用武力迫使對方依從我方意志,另外,戰爭跟政治息息相關。前者點出了戰爭的暴力本質,藉由武力,跟準確的說是有組織的暴力,或則,更生動點講戰爭本質上是一種被許可且有組織的殺人放火,這種衝突正是我們所看到的戰爭所發生的事情,一般而言,這種狀況就會照成血淋淋的結果,所以孫子在其名著<兵法>中,開篇便題"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焉。",又其在火攻篇的結尾亦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正是因為戰爭本身是一種會造成流血及死亡的暴力行動,所以,軍事家們才會不斷在文章中提到謹慎,惟有慎謀速斷,才能使戰爭不致流落於純粹的殺人放火,而沒有任何的實質效用。而這種暴力的本質,以及他所造成的結果,正是戰爭與軍事應當受到大眾觀注的原因。
而由後者,我們可以知道,軍事是人類文明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領域。任何時代都無法忽視,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左傳就說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當子貢詢問孔子國家政治的重點,他說是"信、食、兵",在今日,國防與軍事肯定是國家的一個很重要的一環,可見軍事與人類社會無法分開。也因此,戰爭的背後,依然有許多複雜的現象可以觀察和分析。顯然,軍隊與戰爭都是複雜的議題,我們若想加以理解,就必須著眼於其所處之社會與文化。另一方面,在沒有戰爭發生時,軍隊依然是社會的一部份,軍事部門仍然消耗國家資源,軍人與軍隊也在發揮各種影響力,如果想要真正了解軍隊與歷史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普通的軍制、軍事、戰爭、兵器史著作並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的眼光必須超出武器或是戰爭之外。
軍事雖與中國歷史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但在近百年來的中國的史學研究中居於邊緣的地位。這固然跟中國文化在近代影響上有著畸型的成長有關,另外,因為政治跟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關系,軍事也被排除在一般學人的研究領域之外,造成了當代的人文學者不重視軍事問題。但是,人文教育是否應包含軍事知識? 這恐怕是很難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事,在今日社會中,軍事與戰爭依然的活躍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軍費是政*府預算中重要的部分,而軍人也是當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群體,在很多國家中,他們都對政治有著一定的影響力,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身為一個公民,不知大家是否反思過,國家花大錢備戰是否合理?我們對軍事領域的理解為何必須由職業軍人所主導?軍人在現代社會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在不作戰的時候,軍人在做什麼?他們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造成的影響為何?維持國防需求所消耗的資源對於國家的發展產生何種影響?軍隊與社會上其他的平民或是菁英份子間的關係又是如何?軍事對中國的文化與社會的發展產生何種影響?
當我們試圖分析此類問題,思考的重點就不僅止於戰爭,而包括非戰爭時間的軍隊及其相關問題。也因此,本文給大家帶來的除了泛論中西方歷史上的軍隊的組成方式,編制與數量,指揮與控制之外,同時的,也希望涉及到不同時代對戰爭的看法以及對戰爭的定義、統治者或中央政*府對於軍隊功能的設定、社會菁英與軍隊的關系、軍人與平民社會間的關係、軍事科技和戰爭型態對於社會文化的影響。當然,有於本人能力問題,不大可能帶給大家全面性的看法,所以說,大家可能只能從我給與大家對於歷史上的戰爭與軍事的片面,來看這些問題。
如果這一系列的文章能夠讓大家去思考,當代社會一個重要的一環,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本帖最后由 loyola 于 2013-1-6 12:59 编辑
那我們接續上面有關於戰爭的部份,在先談到中國之前,我們先來談談古希臘,毫無疑問,我相信所有的軍事遊戲迷不可能不會知道 hoplitai 是什麼東西,如果你不知道,那.......去本版開篇問一下,大概幾秒中就會得到解答吧,我想。
愛琴文明基本上是歐州己知,或則說最為瞭解的早期文明之一,在甚為不清晰的米諾斯與邁錫尼文明煙滅後,進入了英雄時代,傳統的王政解體,原始的城邦政治出現了,然後接著是古風時期跟古典時期,因為我們主要是談hoplitai ,所以這兩個年代就合在一起來看。
傳統上,地中海文明的形成,有賴於所謂的地中海農作物貿易,包括了三大宗,穀物、葡萄酒、橄欖油,在地中海地帶,除了尼羅河、波河之外,還有流入黑海的幾條河川,並沒有可供航行的大河流,這些地區在加上兩河流域,形成了早期的地中海文明,但是與此相異的是夾雜在幾個河流圈之間的地帶,也就是在東地中海的相連海洋,黑海、愛琴海、亞得里亞海,在這些地區或許航海技術未必要如大風大浪的大西洋上所需要的多,但是,地中海冬季的風浪,還是讓這時代的人們望而生畏的,所以,在古代,一到冬季船隻就停航了,只要在晴朗的季節裡,船隻才能夠輕鬆航行,那大概是在什麼時候呢? 扣掉農作需求的季節,大概在五、六月穀物豐收之後,一直延續到十月份左右,這段能夠讓人們航海作貿易的日子裡,逐漸讓這中央地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文明。
https://pic1.qnpic.com/img/clanlong/4805fed4/
其實仔細觀察的話,這個地方的中央地帶,地型破碎,山多田少,他形成文明的方式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是:農作物貿易,在古代,希臘以及後來其他早期地中海地區的大城市,除了有優美的織物跟工藝品能夠輸出之外,最主要是,這些文明城市盛產橄欖油與葡萄酒。這些基本上都是要資本的商品,不管是橄欖樹或是葡萄藤,從第一次種植到第一次收成,都需要落干年。另外,橄欖這種植物不耐過長的嚴霜期,所以在地中海適合栽植的地方也很有限,後者雖然生存的自然條件沒那麼嚴格,但是能栽種的地方也有局限,而將果子變成美酒跟油,需要專業技術跟復雜的機械,但是,這兩樣東西很快的成為環地中海區的奢侈品大宗,很多人有意願用森林出產物以及穀物來做交換。而交換一畝葡萄園跟一畝橄欖園產品所需要的穀物跟商品,通常要幾倍於葡萄園跟橄欖園。所以說,有酒跟油的地方,穀物跟原料自然堆積如山。
這種貿易對愛琴海文明早期階段是重要的,克里特島是酒與油出口的第一大中心,愛琴文明的經濟生活與文明,正是有賴於這兩種作物跟衍生商品,去交換金屬、穀物。於是逐漸的形成地中海的復雜貿易網,正因為大量的橄欖油與葡萄酒出口貿易之助,希臘地區很快的繁榮起來,在王權崩解之後,一個個城邦逐漸形成,大量的收益成為希臘文明興盛的基礎,而正是這些經濟作物促成了所謂的 hoplitai 的出現,在加上地形破碎造成的易守難攻的形態,使得這地區不大有可能形成大帝國,但也很難被其他的文明所征服,也因此,城邦政治就在這些條件下緩慢的形成。
從上一段我們可以知道,那些條件肯定的限制了戰爭規模的程度,城邦的人口也限制希臘城邦們無法組建龐大軍隊,也無法進行長時間遠征,士兵們都有額外的工作要作,如前述,想當然爾這些人很多主要是農夫,這也讓讓城邦間的戰爭有了時間上的根本限制,畢竟士兵們終究需要回到自己的職業上。因此戰爭主要被限定在夏季,且戰爭的戰略目標也是短期可到達的,或許來返一個星期就結束了。
另外還有一個條件,因為獨特的經濟形態,使得大部份的希臘人不太需要管很多文明所重視的一個東西,那就是糧食作物,大部份的古代希臘人所有的小型葡萄園與橄欖園,每年只要六十到八十天的工作量就夠了,其他很多事情,假使錢夠的話可以讓奴隸代勞,但是不管有沒有奴隸,希臘人的時間都很多,正因此,他們可花很多時間去作非經濟性的活動。這也就意味了,希臘人不必要捱餓,又有著大量的閒暇,而地形破碎,又無法造就大地主,所以說,這些自由民以及城邦公民,有了相對性平等的條件,因為,對於城市內的居民來說,外面這些農民,在產銷重要的經濟作物上有著積極的角色(因為有空嘛),城市人也無法去嘲笑或藐視這些維持城邦繁榮的農民,更何況他們也是軍隊的基礎。
當然,在希臘其他地區,也就是非環地中海地區,這些地區適合種點糧食作物,如色薩利與阿卡迪亞,並沒有形成類似的城邦,但是斯巴達是例外,因為他們藉著奴役近鄰的全部百姓,以營造出大量的閒暇。雅典式的模式,是透過貿易讓穀物生產地的地主送來重要的糧食作物以及其他所需品,當然,到了後期換成壓榨殖民地,強迫他們繳出穀物,當然這是後話,而斯巴達是對麥西亞地區輸出威脅,而迫使他們運來穀物跟所需品。
講完了這些,我們在回到 hoplitai的話題上來,hoplitai 之所以強大,主因正式因為希臘人很有錢有閒,他們有空去作基本的作戰訓練,以形成方陣,也有錢構入裝備,使得 hoplitai 顯得訓練有素跟裝備精良,他們所形成的方陣,也因為團體中有些是親戚、朋友、甚至是鄰居,這種戰爭同袍和人際關係更加強方陣的戰鬥力,也加強團體的凝聚力,使得希臘方陣因為語言一致與配合良好而更有威力。
https://pic1.qnpic.com/img/clanlong/9a61f512/
https://pic1.qnpic.com/img/clanlong/975f26dd/
不過,隨著希臘漸漸失去對橄欖油與葡萄酒這兩種經濟作物的獨占性,以及戰場日趨多元,早期希臘城邦戰爭,通常雙方都會把戰場選在寬敞、平坦的空間,戰役的時間也相當短,但隨著波希戰爭以及隨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雅典與斯巴達兩大城邦所組成的聯盟進入長期的戰鬥,雙方又需要攻城掠地,所以戰爭型態也完全改變,這也讓戰爭的傷亡數目大為增加,開支也大為增加,為了應付復雜的戰鬥狀況跟復雜的接戰地型,雙方兵種日趨多元,標槍兵與輕裝槍兵、長槍兵依序上場,最後,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馬其頓軍隊在喀羅尼亞戰役擊敗由 hoplitai 組成的雅典、底比斯軍,結束了hoplitai 的時代,也結束了希臘城邦稱霸的時代。 资料多啊,楼主,主修历史? hawk6478 发表于 2013-1-6 16: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资料多啊,楼主,主修历史?
真正的高手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