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yola 发表于 2013-1-7 07:41:38

淺談阿拉伯古代軍事-從部落到阿拔斯王朝

Loyola本文請勿轉載。

就地理而言,阿拉伯是位於亞洲西南方的半島,長約2300公里,寬約2000公里。中央是廣袤但貧瘠的阿拉伯高原,兩端分佈著茫茫沙漠,沒有固定的河流。只有靠近海岸的地區才能偶爾見到綠洲。溫差極大,白天可高達45℃,到夜晚又劇降至零下6℃。缺乏耕地和貴重金屬,阿拉伯半島對於四處擴張生存空間的中世紀各民族顯然缺乏吸引力。雖然在一系列的變遷中,亞述、巴比倫、埃及、波斯、馬其頓和羅馬、阿克蘇姆的統治者先後踏上這片土地,但爭鬥的場所僅限於靠近海的狹長地帶。而本地土生土長的阿拉伯人世世代代安於這種惡劣的環境,偶爾會有械鬥或劫掠,他們沒有軍隊的概念。

基本上阿拉伯人一詞,傳統指的是後來被稱為"貝都因人"的那群,就在波斯與東羅馬交惡的那段時間,東羅馬曾透過盟友阿克蘇姆帝國,希望能透過它們,由海路來突波斯人的封鎖,但是,阿克蘇姆沒有成功,不過此舉卻也促成東羅馬帝國派出使節通好突厥,另外,雖然阿克蘇姆人的印度買絲之行失敗了,卻讓紅海貿易興盛起來,原本在內陸遊牧的阿拉伯人,陸續的在紅海邊定居,今天這個地方我們稱為漢志(希賈茲),在此時,阿拉伯半島內部散落無數的部落,北方有幾個波斯與拜占廷扶持的阿拉伯人小附庸國,他們都信景教,南方也有幾個原先是小國的,現在屬於波斯統治。

不管如何,穆聖在前往今天稱為麥地那的那個城市之後,在627年,它成攻逐走了麥加來的敵人,在此地站穩腳跟,阿拉伯興起時,波斯與東羅馬已經鑿戰了二十多年,不管是勝利者還是大帝,都已經身心俱疲,而伊斯蘭教徒就趁這個空檔,快速的在兩大帝國的眼皮底下,征服阿拉伯半島。

從已有的考據資料中很少有阿拉伯人騎馬的紀錄,亞述和波斯時代保存下來的少量典籍說明,他們多數騎駱駝或者馴服的野驢。西元622年,穆聖突襲了一支從加沙到麥加的商隊,他的隊伍有314人,騎著72頭駱駝,但只有2匹馬。就算當時最富庶的城市麥加,全城有750頭駱駝,不到100匹的馬。至於戰馬傳入阿拉伯世界可能是通過敍利亞和葉門,這兩個地區長期被波斯人統治。639年阿拉伯入侵埃及時,隊伍中有了3000名葉門騎兵,可能是半島上最早騎兵的戰例。


早期的阿拉伯人,透過波斯與拜占庭,吸取了作戰經驗,有很多人也有在這些地區當過士兵,波斯進軍葉門,間接的讓軍事知事傳進半島地區,這些再後來都被阿拉伯人實際的應用在實戰上面,早期的阿拉伯軍隊,通常都以部落為單位,在行進時,婦女與小孩也會跟隨,就如同早期美州西部的大篷車隊很像,阿拉伯男性則騎駱駝,在行進時,會分成四部份,即前鋒、中心、後部、後衛等四部份,而阿拉伯精銳則會放在前鋒跟後衛,多半是騎兵,他們會不段的偵察,以保持部隊安全。

在戰場上,阿拉伯人則大體分成 中間、左翼、右翼等三部份,每個部份會相距大概150米左右,基本上,早期阿拉伯人的軍隊組織是10進位制,這跟很多遊牧民族一樣,大體上是以部落為單位,以個部落或家族首腦領導一個Arifs,而這之下有10、100、1000各安置一個軍官,1000人又叫團,Arifs的首腦往往以把團分組,用以靈活指揮。

大體上,可知的阿拉伯人裝備上,頭盔多半是伊朗-中亞型,而武器來源則五花八門,除了弓、矛之外,在早期大部份是進口的,來自敘利亞,伊拉克,亞美尼亞和葉門,劍則是最負盛名的伊斯蘭武器,很多是來自印度進口烏茲鋼所鍛造的上品,也有直接進口印度劍的,早期的阿拉伯士兵,通常會有一把阿拉伯短劍,跟一把波斯式的長劍,步兵則以拿彎刀居多。阿拉伯弓的有效範圍為150M,為僅次於劍有名的武器,矛則是用當地所產的蘆葦所做。盔甲有來自葉門的皮甲跟皮鐵混甲,另外有波斯式的鎖甲,阿拉伯人的步兵往往穿的比騎兵重很多,精銳步兵會穿兩層鎖甲,內襯皮革及絲織物。早期的阿拉伯人只會做攻城車,後來會做攻城塔。

從哈里發歐麥爾開始,政*府會在收獲季節付給軍人薪水,士兵被要求會三件事,騎術、射箭、游泳。

此時的馬匹多半來自近東或者歐洲,阿拉伯人在作戰中很快開始學會養馬,在占領地中海東岸之後,阿拉伯人方開始把馬作爲正式的坐騎,速度慢的駱駝則成爲運載工具。由於沙漠地區的缺水少食,並且綠洲村落散佈疏落,就要求坐騎體格健壯,有長力,進食少,總之就是要吃苦耐勞。於是經過幾個世紀有計劃的選種配種,精心的培育加上惡劣環境的錘煉,今天的阿拉伯馬已經成爲純種馬的代名詞。

西元634年的Ajnadayn戰役阿拉伯人勝利之後,綽號"阿拉之劍"的Khalid ibn al-Walid(哈立德·伊本·瓦利德)將軍,從波斯人的軍隊中,挑出4000位騎兵,這隻軍隊後來實分知名,早期阿拉伯史家稱它們為為磨削者,更知名的稱呼則是The Mobile Guard(阿拉伯文: متحرك طليعة) ,這隻軍隊後來跟隨哈立德多次擊敗東羅馬,成為早期哈理發國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進入倭米亞王朝時代之後,總的編制方面,是模仿東羅馬軍隊的。戰鬥時跟行進時,軍隊都分為五隊,中鋒、左翼、右翼、先鋒、後衛,這種制度一直用到倭米亞王朝最後一位哈里發,Marwan II,他改用一種緊密的大隊制(kurdūs,步兵隊制),阿里夫('ārīf,相當於班長)指揮士兵十名,哈里發(khalīfah,相當於排長)指揮士兵五十名,葛伊德(qā'id,相當於連長)指揮士兵一百名。埃米爾(amīr,相當於師長)指揮軍隊一萬名,他們分為十個大隊。每百名士兵組成一中隊,幾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kurdūs)。大體上,首都在大馬士革的倭米亞王朝,文化上向希臘人學習,武器上變化不大,除了攻城器具變多之外,開始有了投石機、弩砲跟大破城鎚、加上前述的攻城車跟攻城塔,這些笨重的機械和攻城的機器,跟行李一起,由駱駝馱運,跟在部隊的後面。

嚴格地講起來,阿拉伯的哈里發帝國,從未保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就是有嚴密組織和嚴格訓練的正規軍隊,雖然從正統哈里發時代就有常備軍的概念存在,但量一直不是很龐大。

哈里發的禁衛軍(haras),幾乎是唯一的正規軍隊,這支正規軍構成核心,周圍有在本部族族長指揮下的各部族的部隊,此外,還有僱傭軍敢死隊,以及從各部族和各地區徵募來的部隊。常備軍(jund)叫做僱傭軍(murtaziqah,按月領糧餉者),他們由政*府供給糧餉。其他的部隊,叫做志願軍(mutatawwi"ah),只在服役期間領取口糧。

簡單來講,阿拔斯王朝只在戰時征召人民參戰,基本上兵源有二者
一、貝都因人,貝都因人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的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隨時遷移的帳 篷。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是他們的主要職業。其實最早阿拉伯人就是指貝都因人,在後來,慢慢有些在紅海邊定居,或是臣服於波斯,它們後來也被稱乎為阿拉伯人,這些定居人多半已經商,而仍然是在遊牧的傳統部落就被稱為貝都因人。

駱駝對貝都因人至為重要,故貝度因人又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設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駝乳可解渴,駝肉可以充飢,駝皮可以做衣服,駝毛可以做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當生髮油。」

他們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
貝都因人酷愛放蕩不羈的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貝都因人不易相處與接納外人,但是它們會為部落與朋友兩肋插刀,極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不過現代貝都因人確常以走私為業.........

二、在哈里發統治下的農民和城市居民


禁衛軍的餉銀比較高,裝備也比較好。在阿拔斯王朝第一位哈里發的時代,步兵的餉銀,除通常的口糧和津貼外,平均每年約計九百六十第爾汗,騎兵的餉銀加倍。在麥蒙哈里發(Al-Ma'mun,813–833)時代,也就是帝國的極盛時代,伊拉克地區的部隊,總計十二萬五千名,步兵的年餉只有二百四十第爾汗,騎兵的年餉加倍。曼蘇爾哈里發(Al-Mansur - 754–775)建築巴格達城的時候,瓦匠師傅的工資,每天約合一個第爾汗,小工的工資大約是三分之一第爾汗照這樣推算起來,軍隊的待遇是比較好的。

在阿拔斯王朝的早期,正規軍的組織成分有步兵(harbīyah),他們的武器是長矛、劍和盾;有弓箭手(rāmiyah)和騎兵(fursān),他們的武器是頭盔、胸甲、長矛和戰斧。阿拉伯人原來是把劍扛在肩上的,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847-861)開始採用了波斯人的方式,把劍佩在腰帶上。

每個弓箭手的隊伍,都配備一個石油精投擲隊(naffātūn)(納法擲油兵),他們穿著防火服裝,向敵人投擲燃燒物質。機械工程師們隨著軍隊作戰,負責管理攻城機械,包括弩炮、投石機和破城槌。

有一位軍事工程師弩炮製造者伊本·薩比爾,在納綏爾(Al-Nasir)(1158-1225年在位)時代晚期活動,曾著專書,詳述軍事工程學,但未能完成。野戰醫院的駝轎式的傷病人運送隊,都隨著軍隊上戰場。像通常一樣,這些軍事制度和軍事裝備,據說都是賴世德(Harun al-Rashid,763or766 -809)開始採用的。

哈里發的禁衛軍--武裝力量中最重要的兵種--主要是由呼羅珊人(波斯東北部省份)組成的;阿拉伯部隊分成兩部分:北方的阿拉比亞人,或穆達爾人,南方的阿拉比亞人,或葉門人。新入教的穆斯林,以平民的身份,分別附屬於阿拉比亞的一個部族,而構成那個部族軍事組織的一部分。

PS 穆聖的宗族古萊氏族是穆達爾族支部,故此,穆達爾人就是穆聖的同族人。

在麥蒙、穆斯台因和其他哈里發的時代,軍隊是採用羅馬拜占廷的編制方式的,基本上參照倭米亞王朝最後一任哈里發的改革,就是那樣子。

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呼羅珊原本是波斯的省份,呼羅珊人也都是波斯人,它們繼承波斯的重騎兵傳統,配上阿拉伯馬,阿拉伯馬是世界上最好的馬種之一,在哈拔斯王朝初期與中期,是精銳中的精銳)

後來阿拔斯王朝又增加了一支新的禁衛軍,就是從中亞地區輸入突厥奴隸,這就是古拉姆騎兵,也是最早建有完整體制的奴兵系統。當時的阿拔斯朝哈里發阿爾-穆塔希姆(المعتصم)(842–833)有鑑於巴格達對於哈里發的統治漸生不滿,遂從外地引進突厥奴隸,作為他的精銳衛隊,以平衡巴格達的政治動盪,這就是古拉姆騎兵的起源。

因為古拉姆騎兵的成員皆為擅長馬術的突厥遊牧戰士,他們在戰鬥上表現出色,多次擊潰了羅馬軍隊。然而,古拉姆騎兵在政治上卻完全是對阿拔斯朝的一場災難,古拉姆騎兵的引進與高地位引起了巴格達居民的不滿,而迫使阿爾-穆塔希姆遷都薩瑪拉(Samarra)。在幾十年後,這批由外籍奴隸組成、忠誠度存疑的古拉姆騎兵終於發動一系列的叛亂,並相繼殺害了四位哈里發。由於古拉姆騎兵的存在被證明只是對哈里發的威脅而不是保障,阿拔斯朝將古拉姆騎兵給重新改組,這就是後來聲名遠馳的“馬穆魯克”。

承上述,有鑑於古拉姆騎兵的忠誠問題,馬穆魯克遂於此方面的體制上進行大幅的改進。阿拔斯朝不再引進已成年的突厥奴隸作為奴兵,而是購買突厥孩童作為奴隸,自幼對其進行嚴格而長期的軍事訓練與宗教教育;馬穆魯克每天都必需騎在馬上握著20斤重的砍刀揮刀800~900下,並常常單手掄大鎚,以訓練臂力,配合大馬士革刀或是大斧的威力,往往可以將十字軍戰士給連人帶甲砍成兩半!他們是虔誠的穆斯林,更是驍勇善戰的鬥士。

由於幼年即長期在軍營中生活,成年後的馬穆魯克與外界的社會可說是格格不入,因而變成無法自力更生的純職業軍人,只好倚靠監護人幫其打點日常生活之大小事務,而馬穆魯克在阿拉伯世界養大的子嗣也自然無法繼承其父親的職位。基於以上的源由,不難發現阿拉伯人確實成功的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卻又不容易威脅到統治者實權的軍隊。

馬穆魯克的近戰武器包括了長短槍、鐵錘、大馬士革刀、大斧與直劍,全為重裝騎兵,輕裝者則是尚未正式服役之新進馬穆魯克。一般馬穆魯克的生活幾乎終日都耗在軍營裡,除了例行的訓練以外,就連消遣活動也都跟戰技有關,包括騎射比賽、馬術比賽、刺槍比賽以及馬球競賽,也因此馬穆魯克生活在馬上的時間可不比那些游牧民族要少到哪去。馬穆魯克的生活準則叫作“芙魯西雅”( Furusiyya. فروسية),在阿拉伯語中帶有“馬術”與“騎士精神”的雙關語義,為遵守芙魯西雅,馬穆魯克不但需維持高超的馬上戰術,還要信仰虔誠、勇於挑戰邪惡、濟弱扶貧且康慨大方,以作為一個神聖的穆斯林騎士。
所以說,後來的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傳承十分特別,並非是父傳子。

在阿拔斯王朝中晚期,先世在十世紀時,因為哈里發權勢衰落,而什葉派也稱勢興起,埃及的法蒂瑪王朝與伊朗地區的白益家族都是什葉派的,945年白益王朝埃米爾之弟艾哈邁(Ahmad )入主巴格達之後,哈里發一直是白益家族的傀儡,也因此十世紀又被稱為什葉派的世紀;大概在西元1000年,一位突厥首領塞爾柱帶他的子民西來,他們渡過錫爾河進入河中地區,然後在進入呼羅珊地區,之後被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征服,稱為塞爾柱突厥人,成為傭兵民族。不久之後,塞爾柱人消滅了他們的宗主國伽色尼王朝,後來,他們在伊朗地區建立起龐大勢力,1055年,塞爾柱首領Tughril率軍隊進入巴格達城,逼迫哈里發授與他“東方和西方的素檀”稱號。

大塞爾柱國的素檀跟巴格達的哈里發之間的關係,就如同天皇與幕府的將軍一般,西班牙從來都不是阿拔斯朝的領土,而什葉派興起也是,法蒂瑪朝在埃及的開羅,另立一位哈里發,在加上之前的西班牙的後倭米亞哈里發,伊斯蘭界一度有三個哈里發,這也照成哈里發的聲望下疊。

加上大量吸收突厥人進入當傭兵,其實這種情況跟羅馬後期很像,升平久了,大家不願當兵,就交給外國傭兵去當,阿拔斯在後期,大量引進中亞的突厥人,最後這些突厥頭人據地為王,雖然阿拔斯王朝在巴格達的哈里發名義上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袖,但實際上只是突厥軍閥的傀儡。結局就是,大塞爾柱煙滅後,阿拔斯王朝進入戰國時代。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伊斯蘭世界跟本毫無感覺,十字軍也亂無章法,成分有投機貴族、商人、暴民、流浪漢、流氓等,當他們到安那托利亞,安那托利亞的土耳其軍閥立刻把地盤還給東羅馬,自己帶人遁入山中,而後在地中海東岸地區,十字軍跟本什麼資源都沒有,如果不是各地土耳其軍閥互不幫助,見死不救,讓十字軍到處搶劫,十字軍跟本無法輕易攻下耶路薩冷,老實說,這絕對是場意外,大批的十字軍,應該說西歐強盜,還有食人的記錄(參見馬拉大屠殺),所到之處無不搶劫濫殺,不過東方的伊斯蘭核心興趣缺缺,跟本沒有要來救,後來,贊吉西來,伊斯蘭才有組織對十字軍發動攻擊,直到薩拉丁的阿尤布王朝在埃及及敘利亞奠定基礎,十字軍國家就難過了。

另外,西方貴族對保護地盤興趣比較大,伊斯蘭團結後,已無油水可撈,更何況,十字軍自己內部也互相攻擊,不失敗也很奇怪,也因此,歷史上真正讓伊斯蘭世界重創的,不是十字軍東征,因為那只影響到整個伊斯蘭教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蒙古人的進入,才是讓伊斯蘭世界停頓的主因......

Loyola 本文請勿轉載。

loyola 发表于 2013-1-7 07:42:19

附論

伊斯蘭與基督教還有猶太教都信同樣的神,在伊斯蘭經典古蘭經中,奉亞伯拉罕為始祖,此點與聖經同,也就是說,古蘭經中的神也是亞伯拉罕的神,顯然三者敬拜同一神;故此,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般三者合稱亞伯拉罕宗教或是天啟宗教。

另外,阿拉伯基督徒也叫神為阿拉,阿拉伯語中的阿(Al)是定冠詞,跟英文the,而後一個字ʼilāh在阿拉伯語中是神的意思,Al'ilah如果意譯的話就是The God的意思,一般認為ʼilāh的字根來自古老的西北閃語(即地中海東岸之閃語),而敘利亞教會用的阿蘭語,正是閃語,它是舊約聖經後期書寫時(參看:以斯拉記及但以理書)所用的語言,並被認為是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的日常用語,同時也是阿開明波斯帝國晚期所用的文字,另外,薩珊時代的波斯語也用阿蘭字母書寫,同樣的,阿拉伯字母也來字阿蘭字母,從7世紀開始,阿蘭語被阿拉伯語所取代成為中東的通用語言,但是顯然的,阿拉伯語勢必受其影響。

漢語世界之穆斯林,常將此字翻譯成"安拉",為同字不同中文譯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淺談阿拉伯古代軍事-從部落到阿拔斯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