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yola 发表于 2013-1-11 10:43:14

爵位什麼的....(中古歐洲爵位等級,名詞解釋)

本帖最后由 loyola 于 2013-1-13 22:57 编辑

本篇是整理非常多問答而來,就將就點看吧

有人問:

一個領土,有好幾個國王, 最大的叫國王,其他沒那麼強的,應該也不好意思叫做國王? (原文)

我的回答:

原則上一個領土,只會有一個領主,土地大小跟爵位原則上沒太大關系。
然後,一般而言,我們統稱為"領主"。


中古歐洲原則上爵位等級如下:

1. Emperor                Empire                         皇帝

有人問2呢,這邊是皇后的位置 Empress,不是我落掉了

3. King                     Kingdom                      王

4. Prince                  Principality                   親王, 大公
Grand Duke            Grand Duchy               大公
Archduke                Archduchy                  大公 (奧匈帝國)
   Duke                     Duchy                        公

5. Marquis               Marquisate                   侯
Margrave               Margraviate                  邊境侯 (神聖羅馬帝國)
   Elector                   Electorate                     選侯 (神聖羅馬帝國)

6. Count                  County                        伯
   Earl                     Earldom                        伯 (英國專用)
    Palatine               Palatinate                     方伯 (有王權, 神聖羅馬帝國)
    Landgrave             Landgraviate                領地伯 (神聖羅馬帝國)

7. Viscount                Viscounty                      子

8. Baron                  Barony                           男

9. Baronet               Baronetcy                     從男


原則上是如此,但是因為有很多因素,所以挺復雜的。
首先要知道的是,所謂的封建制度,是一種金字塔型的契約關系,在封建制度下,有土地的領主將土地賜與臣下,以換取臣下的軍事支持,理論上,每位領主可以向他們要求提供服務,這種裂土關係,就叫作西歐封建制;

我在重申一次,這是一種契約關係,但是帶有半強制性質,而這種契約關係是可以被繼承的。


又有人問:

有土地的人,會有孩子還有手下,這樣土地不是會越分越少?
這樣的和平,應該會維持沒多久,就會爆發一次來洗牌,是嗎?


https://revo-create.com/images/smilies/default/f24.gif因為西歐是長子繼承制,跟東方不一樣。
中國大抵上,從宋代以後,財產制度就是諸子一人一份(有時女兒也有份),而西方只有長子能繼承財產,後面的不是進修道院就自行想辦法討生活;而封建制度不只是土地的分封,國王同時把一些國家行使的主權讓與封建領主。如司法、財政、軍事等。

因為土地成為了私財產,國家也開始成為私產。原則上國王還是以國家為出發點,但是封建領主得到權力不是因為國王的認可,而是土地的擁有。使得國家的權力讓渡到私人手上;地方政府的勢力開始龐大;政治權力分裂。

這種情形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加羅琳王朝(查理曼的王朝)的崩潰無法有效控制各地方政府的緣故,也就是說,土地裂解原因,在於當時西歐並非是一個有著完整行政體系的世界。

https://revo-create.com/images/smilies/default/f24.gif這點跟東方完全不一樣。

阿拉伯人接收了東方波斯帝國的行政體系跟部份拜占廷的行政體系,而這兩者又來自兩河流域古代的官僚群,中國則在 18世紀之前,有著全世界最進步的行政官僚組織;至於拜占庭帝國,則由羅馬時代一脈相承的官僚貴族跟行政體系,這些都是封建時代的西歐望塵莫及的,國王也很清楚分封會消弱自己的實力,但是一個人是無法統治廣大土地的,所以,附庸之所以有一塊土地,即由於附庸給予領主一定的軍事服務,並且代替領主治理當地。

封建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契約,軍事服務是一種商品,土地則是代價,同樣的,行政是種商品,代價同樣是土地及上面的產出。也因此,領主給予武士土地換取其效忠與護衛,而效忠領主的武士實質上也是代替領主在土地上行使行政權。

問:西方人,無法用出像中國那樣的官僚體系嗎?

https://revo-create.com/images/smilies/default/f24.gif主因是當時還沒有進步到那種地步,或則應該說社會與經濟還沒成熟,也可以說是文化倒退的結果。


其實中古歐洲大部份的貴族是文盲,最重要工作叫作作戰;大體上,中古歐洲跟軍閥割據沒啥兩樣。但是,實質上,其實封建制度在不同地區是很不一樣的,西班牙跟德國、法國跟英國,這幾個地區截然不同,加上歷史因素,所以我剛講的是通則。

至於上段講的那個,西方有句名言叫做"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騎士效忠的對象是它直屬上級而不是國王,原則上只要有騎士身份就可以冊封另外一位騎士,這樣子這位騎士的效忠對象就不是國王,法國卡佩王朝可是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足以擴大王權,在中世紀時代,西歐國家只是個鬆散的團體。

西方封建體系下的制度,盤根錯結的結果就是搞出,英國國王同時也是法國公爵這種東西,英國國王還曾經是神羅帝國的選帝侯,假使英國與法國交戰,身為法國公爵的英國國王的兒子,也是位騎士,你覺得他應該幫助誰,更別提其它一般騎士,貴族子弟確實並不一定要做騎士,同樣的反過來說,騎士也未畢全是貴族,在古早的傳統是,只要有騎士身份,就可以封另一位騎士,有些人因戰功而有騎士頭銜,另外,某段時間,德國境內有些騎士有奴僕的身份,那更不是貴族了.........

雙重附庸在舉個例子,普魯士王國在還是布蘭登堡選帝侯的時代,它同時是神羅的諸侯國以及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附庸,也因此,當時的布蘭登堡侯絞盡腦汁規避神羅的所有國王都是皇帝兼任的條款,改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的東普魯士登基,號稱"普魯士"裡"的國王"及意旨在東普魯士之外的地區他不是國王,仍然還是選帝侯的身份....

自查理馬特建立采邑制度以來,有相當一部份軍事貴族式依靠為上一級領主甚至國王提供軍事服務來獲得采邑和相應的地位,如果他不承擔某種軍事義務,就會失去他的封地。法蘭德斯的羅伯特二世,他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其本人有伯爵頭銜,但同時是法王、英王冊封的騎士,同時對二者要提供軍事義務。後來英法交戰他感到很為難,特意寫了一封信,表示他本人隨法王出征,而手下的1000名騎士隨英王出征。這就是同一地的伯爵分別被不同的國王冊封為騎士的尷尬後果。兩者身份並不重合。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句話是中世紀的名言,就是在說,實際上,基於封建制度,原則上受封者,或則說是附庸,基本上只對跟其有著封建契約的人負責,而在更上面怎樣,就不是他的問題了。


問:

給爵位 一定給土地嗎?

原則上是的,中世紀盛期是這樣子沒錯,給爵位等同於給土地。


問:

有回收土地的方式嗎?

說有也是有,沒有也是沒有,畢竟給出容易收回難。


問:

那國王應該是巴不得手下最好是狂分封,越散越不容易串通來打國王?

這是不可能的,手下分封,手下的手下都是對封自己的人負責的。


問:

帝國、王國、公國,當初是怎麼定義?

跟君主稱號有關,至於君主稱號的來源五花八門,有歷史因素,君主自封.........各式各樣不一而足,
有皇帝的叫帝國,有國王的叫王國,有大公或公爵的叫大公國或公國,以上。


中世紀封地不見得都很大,一個莊園也叫分封,領主也不見得是國王或貴族,有時,主教跟男修道院院長也是領主,封建制度中的關係都是圍繞著采邑。根據領主的權力,封地可以是小至一塊小農田或大至一個區域的土地。

因此,有很多不同「級別」的統治權和封國。國王是一個領主,他租借采邑給貴族們,他們是國王的封臣。同時,貴族是他們的封臣,是他們的土地上勞作的農民的領主。最後,皇帝是向國王們提供采邑的領主,而國王則是皇帝的封臣。這一傳統形成的基礎的'君主制'來作為一個帝國聯盟與世界秩序。(以神羅來講。

=============================================================


名詞解釋

King&Emperor

Kaiser 這是德文的皇帝,Emperor 這是英文的皇帝,這兩者都來自羅馬帝國,前者指的是凱薩(羅馬皇帝的稱號),後者是 Imperator 這個拉丁語字的變體,原意是指揮官,都是一個國家大權的至高權力者。
歷史上,中世紀西歐除了羅馬帝國有皇帝,就只有神聖羅馬帝國有皇帝,一般的國家,大一點的統治者叫作 King 。

King的辭源來自古英語"cyning ",而這個字又是從gen-(可以指家族gentle、部落nation、種類genus、本性nature……),轉變過來的,大體上,原意在古日爾曼語中指氏族首領,也就是部落之長,後來指稱一國一主。


Prince
一般而言,君王,不管是皇帝或是國王的兒子,都叫作 Prince,王子的孩子,或是君王的配偶也叫做Prince,通常後者在繁中世界中會翻成親王,不過少數小國的君主也會用這個字眼。

EX;Principauté de Monaco,這是摩納哥的國名。


公爵

原則上這個頭銜,常常是封給王族近親,如歷史上英國約克公爵(Duke of York),通常被授給英國的國王的第二個兒子,除非該頭銜由一個前任君主的兒子所擁有,在一些有很多公爵的國家,如早期的俄羅斯、波蘭等東歐地區,最強有力的公爵會被稱為大公,也就是Grand Duke;同樣的,某些小國君主也叫大公,例如盧森堡"the Grand Duke of Luxembourg"。

侯爵

Marquis               Marquisate                     侯
Margrave            Margraviate                  邊境侯 (神聖羅馬帝國)
Elector               Electorate                        選侯 (神聖羅馬帝國)

首先呢,德國比較特別,多了 Margrave 這種東西,基本上侯爵原先來自於在邊境的伯爵,國王給與邊境伯爵更多的權力,也就是說原本是用於守護邊境地區的領主。

Margrave <這東西我們一 般翻成邊境侯

原則上,不管是 Margrave 還是 Marquis,跟伯爵的差別在於,他們土地通常在邊境,也更大,或許是在軍事要地,Margrave 則有著更大的軍事權力,封地也可能是在不太穩定的四戰之地。

伯爵

伯爵,不管是叫Count,這個源至拉丁文 comes的字,還是英國 的 Earl,伯爵其實是所有爵位中最早也是最基礎的爵位;他就是君主的軍事夥伴,comes 就是 同伴的意思,伯爵其實很多時候,跟一般的行政首長沒差多少,簡而言之,他大概是擁有一省或一個完整的歷史地區的貴族,或是某地長時間的軍事首領。

子爵

viscount。這個爵位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來,是指伯爵的代理或副官,通常會發給伯爵或侯爵長子的禮節性頭銜,在某些國家,高階士官兵也會得到子爵爵位。(如十八、九世紀的騎兵軍官)。

男爵

baron。
它的原意就是,戰士或貴族之意,簡單而言,他就是從君主處獲得土地之人,其實最簡單講法,其實這個字就是指地主,土地所有人,在德國,通常一個貴族合法婚姻下產下的男姓子嗣就可以稱作男爵,基本上,大多數的男爵跟小地主差不多


騎士

我對騎士的定義大致上如下:
騎士是西歐中世紀"重裝"的軍人,是經過特殊儀式方能進入的特定集團成員。

他們身份具有軍事、經濟、政治、生活方式、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的特徵,或則說是特定功能及目標;他們包括中小貴族、大貴族乃至國王,還有非貴族家庭出身者,在戰爭中他們要全副武裝並且身先士卒,並且整體來說,在整個騎士集團內部,軍事上有指揮與被指揮的關係,同時也有經濟、政治上領主與附傭的關係,如此層層交疊;也因此,"騎士"他們是在特殊社會環境與特殊作戰方式所產生的一個社會階層與集團。

所以,此詞代表著"重裝騎兵團體,也就是騎士集團",也指一種社會階級或階層,就是中世的"武人階級";
也指這個團體或階層所遵循的法規、制度與精神思想。

中世紀的常識之一是,君主對附庸下達的勞役役務包括戰爭動員都有時間限制,一般而言這個數字正常來說是一年四十天(當然各地略有差別)。

在這四十天裡,騎士與平民戰士們都得靠自費的裝備和糧餉為主君征戰服役,若是君主動員的軍隊戰鬥超過這個期限,那麼多出來的日子就要算加班費,糧餉與人事費就會開始急速飆漲,正常來說打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君主也只得放棄戰鬥宣布休兵。

此外,正常而言動員兵丁比較不會造成困擾的季節是農閒期,以神羅某些邦國來說若領主在春夏兩季動員民兵還得支付農民當季的損失,根本不划算,一般來說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在秋收完後才開戰,然後在入冬時各自回到冬營休整補給等待來年再戰。

==============================================================

貨幣

基本上,中古時代的貨幣特色就是,很多自治城市跟領地都有自己的貨幣,一個歷史地區的貨幣可能有數百種不一樣的系統,這也是當時商人很考驗記憶力的關係,因為不同貨幣之間都有一套兌換率,原則上一個領地只能由一個領主要求繳稅,而領主在繳給他的領主,教會的什一稅則是另外一套系統,那是基於羅馬公教教義,這邊就不討論了,那是基督教的稅,也算是一種帶有強制性質的捐款

有大土地的修道院長或主教,還會跟其領地收除了什一稅以外還會收土地稅或其他的稅金。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1-13 21:46:37

支持楼主!

SFR 发表于 2013-1-13 22:19:32

顶一下,学习了~

六文丿鱼丸 发表于 2013-1-13 22:52:10

就翔鹰的积分制,很值得学习一下{:7_334:}

六文丿鱼丸 发表于 2013-1-13 23:00:45

楼主可否指教下下面这个有什么问题没有{:7_324:}

大帝(Emperor the Great)
皇帝(Emperor)
选帝侯(Kurfursten)
国王(King)
亲王(Prince)
大公(Grand Duke)
公爵(Duke)
侯爵(Marquess)
伯爵(Earl/Count)
子爵(Viscount)
男爵(Baron)
勋爵(Lord)
爵士(Sir)
从男爵(Baronet)
圣骑士(Paladin)
圆桌骑士(Round Table)
骑士团大团长(Grand Master)
医院骑士团骑士(Hospitaler)
条顿骑士团骑士(Teutonic Knight)
圣殿骑士团骑士(Templar)
十字军(Crusader)
骑士(Knight)
护卫(Squire)
乡绅(Gentleman)
自由民(Citizen)
农夫(Farmer)
佃农(Tenant Farmer)
农奴(Villein)
隶农(Serf)
奴隶(Slave)
异教野蛮人(Barbarian)

qs 发表于 2013-1-13 23:08:26

皮卡想建这么多等级?

loyola 发表于 2013-1-13 23:08:29

Sir 是一種敬稱,是加在名字前方的...不是頭銜

以騎士系列而言,實際上跟貴族不大一樣,大部份的貴族同時有著騎士頭銜,另外,騎士團是一種軍事修道會,他們是終身不婚且遵守戒律的....有騎士身份者被要求遵循很多戒律跟規則。 譬如說:守大小齋*、平時只能穿粗布衣、做戰時不能夠後退,尤其是全副武裝時,逃跑均以叛變處份。

註:
守大小齋的精神是強調克己。
「守小齋」的規定適用於所有十四歲以上的人士,即是放棄食用熱血動物的肉
「守大齋」的規定則適用於十八歲以上而未達六十歲的人士,是指除了不吃熱血動物的肉之外,全日只可有一餐吃飽,在早上及晚間只可吃少量食物,其餘時間不可進食,但可取用流質飲品,包括奶類和果汁

额额 发表于 2013-1-14 09:58:24

骑士守大小斋。。。。那样还有战斗力么0,0

loyola 发表于 2013-1-14 10:10:21

基督教的齋戒日不是每天,基本上是每個星期五,另外就是復活節前的40天,嚴格一點的修士,這段期間是不講話的...,當然,騎士還是要交談。

請注意一點,騎士團是 軍事"修道會",裡面的騎士們,除了極少數的世俗成員之外,都是不婚的修士..,也就是說,各個騎士團的團員,尤其是騎士以上的成員們,都是神職人員,這點要注意。

qs 发表于 2013-1-14 11:17:05

对于守斋传统的形成,LZ有没有研究?中国古代似乎也有这个传统。除了古代生产力低下,食物供应总是不足这个原因外,还有其他什么具体的原因吗?

loyola 发表于 2013-1-14 11:49:37

這部份是屬於人類學上的,早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有著多種禁忌存在,關於這些禁忌的起源,學者們有相當多不同種類的說法,而禁忌在最早期,可能是來自人們對大自然或是對不理解事情的不安全感,當宗教信仰出現後,透過這種儀式性的角度,能更彰顯該儀式的重要程度而被留存下來。

這部份牽涉到污穢-潔靜理論的部份,包含守貞、守齋都是...,真要講又是長篇大論了...
有些東西已經記憶模糊,可能要花點時間整理...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1-14 16:43:31

loyola 发表于 2013-1-14 10: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基督教的齋戒日不是每天,基本上是每個星期五,另外就是復活節前的40天,嚴格一點的修士,這段期間是不講話 ...

soga ,受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爵位什麼的....(中古歐洲爵位等級,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