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少将对火控雷达照射的说法(蛮有道理的样子)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2-17 09:47 编辑据报道,日本政府决定不对外公布自卫队“所搜集的、就中方舰船使用火控雷达进行照射的相关证据”。最近,日本恶人先告状,将火控雷达照射事件愈炒愈烈,这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这一事件反映了日本军政要员军事常识的匮乏。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称“1月30日10时日本‘夕立’号护卫舰在东海公海海域遭中国护卫舰火控雷达瞄准,当时两舰相距3公里”。3公里意味着什么?这是可视距离,肉眼都能看得见,舰载火炮不用雷达指示目标,直射都可以打得着对方,中方何必要开启火控雷达?如果说雷达是为导弹指示目标的,那么,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知道,3公里是导弹射击的死角盲区,这么近的距离,导弹发射后,助推装置在1至2公里的距离内刚刚脱落,导弹正处加速阶段,导弹上的翼面和自导头尚未发挥作用,即便火控雷达照射了,导弹也无法有效寻的,怎能构成威胁,谁会干这么傻的事?日本政要即使造谣,也应该找一个专业点的人来说事。如果美国人也信这套谎言,那么在专业理论界将会贻笑大方。其二,军机、军舰都这么近距离对峙了,我们的军舰还不进行警戒、警告,那就是失职。须知侦察、警戒雷达和火控雷达是两码事,前者要进行全方位、远距离、大面积的搜索;后者要在前者提供的概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定向、定点的精确锁定。两者的雷达波长、波瓣都是不一样的,日本军方长期对中国进行电子侦察、情报搜集,对此应该心知肚明。再说,日本的军机、军舰在我舰艇编队附近进行抵近侦察,我们的军舰难道只能听之任之,束手待毙吗?如果连搜索、警戒雷达都不能开启,那不是等着挨打吗?须知日本刚刚扬言要对我进行警告射击,谁知道打过来的是实弹还是警告弹?我们不能不防。即便日本发射的只是警告弹,它好歹也是个物理威胁;而即使我们用搜索雷达进行照射,充其量也只是个光电警告。谁的危险性更大,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三,如果发生擦枪走火事件,责任到底在哪方?毫无疑问,肯定在日方。我们的舰艇编队在国际水域进行正常训练,日本凭什么要进行抵近侦察,又凭什么要对我们正常的航行进行干扰?而且这种干扰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据不完全统计,日本飞机对我的抵近侦察,每年都在500多架次左右,对我的训练干扰更是家常便饭,日本的军舰经常在我编队航线上进行尾随跟踪,采取蛇形干扰,甚至纵向干扰,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会把这种行为视为军事挑衅。日本军机还经常玩一些危险动作,最近它的F15J战机距离我运8巡逻机翼间距离只有5米,稍有差池就会机毁人亡。
谁规定只许日本挑衅,不许我们自卫?应告诉日本,这次我们没用火控雷达照射你,是便宜了你,这次没照射,不等于我们以后永远不照射,只要你对我构成威胁,在适当的距离内(不会是日本编造的3公里死角内),我们就要对你进行警告、驱赶,再不听,我们就要用火控雷达直接锁定,你敢做出危险动作,我们坚决自卫,决无商量的余地,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被动就意味着挨打。凭什么东海的游戏规则只能日本一家说了算,又要设防空识别区,又要打警告弹,日本要知道,设防空识别区不是日本人的专利,打警告弹也不是日本人的特权,我们也可设防空识别区,我们也可打警告弹。在东海,我们要给日本人立规矩远离中国的安全范围
3公里盲区是不是意味着小船炸军舰还是有可行性的? 装满炸药,装甲足够厚的舢板{:7_318:} qs 发表于 2013-2-17 1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3公里盲区是不是意味着小船炸军舰还是有可行性的?
如果能活着混进这个范围的话··········不过貌似既然是小船 也装不了多大的炮对大船造不成多大的毁伤 密集阵近防炮 射速快的都可以拦截导弹 拦截蜂群攻击的小船应该绰绰有余 原来还有火箭弹 现在觉得过时了就去掉了那也可以应对小船 另外舰上的直升机 居高临下秒些小船也是木有问题的 舰船的高射速主炮对小船就更像是用机关枪扫射打了鸡血往上冲的乌合之众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些蜂群小船有可能靠近大舰 这种情况现实中应该很难出现 类似波斯湾那种特殊地形真心不多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2-17 1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能活着混进这个范围的话··········不过貌似既然是小船 也装不了多大的炮对大船造不成多 ...
当然是自杀式舢板咯。为了应付机关炮,装甲也必须厚点的 qs 发表于 2013-2-17 13: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然是自杀式舢板咯。为了应付机关炮,装甲也必须厚点的
武直的导弹 主战坦克的装甲都能轻易击穿 船的装甲得有多厚才行 再厚的话 它得先保证自己能飘起来 或者说勉强能飘起来但还得保证足够的速度 。 再说大型军舰的主炮口径那么大 这小身板真要挨上一炮 打住了灰飞烟灭 打不住 光气浪估计也能把它掀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