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 发表于 2013-6-11 08:47:21

【翔鹰三国志研读会】第三回:吴书·鲁肃传【完结】

第三回,自然是选择《三国志·吴书》一篇,本次选择的是演义中的好好先生,鲁肃。

鲁肃是研读会第一次选择大传,可谈论的话题非常多,他的历史形象与演义形象也有不小的差别,希望大家踊跃参与。


(鲁肃,三国志12)
---------------------------
《吴书·鲁肃传》全文
---------------------------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馀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

刘子扬与肃友善,遗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於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於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时周瑜受使至鄱阳,肃劝追召瑜还。遂任瑜以行事,以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就坐,徐举鞭言曰:“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徵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馀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馀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十九年,从权破皖城,转横江将军。

先是,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权取蜀,权以咨备,备内欲自规,仍伪报曰:“备与璋讬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原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於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埸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肃遗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幹。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

天日 发表于 2013-6-11 08:48:22

鲁肃还是做一下精华摘录好了。

7楼,狂叔:
演義中的魯肅是一個溫厚的好好先生,但史實的魯肅可不是那樣一回事,而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他更加像是位傲慢粗豪的人。
如果說演義與史實的魯肅有相似之處,那應該是這位孫吳第二代大都督軍事表現其實不太出色。


12楼,狂叔:
魯氏父子欠缺實際戰績而任都督之職,本傳遂有「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淑……所在嚴整,有方幹」一類記述,而《呂蒙傳》更載孫權語曰:「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這種狀況不得不讓人懷疑所謂整軍嚴謹云云不過是當時人粉飾不善兵略的流行借口而已。
13楼,狂叔:
关于汉时军制: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7375&fromuid=719
19楼,天日:
鲁肃期间,孙吴交战较少,除了看出他自己不善征战之外,倒也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守成都督。毕竟赤壁是一大险,得胜之后多次征战也基本确立了两荆的格局,依照当时的情况,是积蓄力量向北打曹操重要,还是向西扩张吞并荆州重要,不同人心里的理解不同。鲁肃应该还是偏向西进的,这点显见他的战略思想也并不见得高明,周瑜二分天下时刘备还未稳定下来,现在刘备已经入蜀,还要执着于荆州的问题,显然等而下之了。
25楼,狂叔:
当世及后世对鲁肃的一些评价取向: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8228&fromuid=719
30楼,威力强:(活动真谛)
这次开鲁肃,虽回复偏少,较冷寂些,但通过各位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探讨,还是越来越接近品三国活动所要达到效果:使扁平的人物立体化,使模糊的人物清晰化,使演义形象真实化。集思广益,见仁见智,使大家对三国人物、事件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客观。

qs 发表于 2013-6-11 13:40:23

孙权对鲁肃是又爱又恨啊

钱鹏 发表于 2013-6-11 17:10:12

{:151:}{:151:}
堪与周瑜相媲美。若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恐怕比周瑜还要略胜一筹

sadam667 发表于 2013-6-11 22:32:55

qs 发表于 2013-6-11 13: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孙权对鲁肃是又爱又恨啊

赤壁好像本该是吴国一家的功劳~~

qs 发表于 2013-6-11 22:50:27

sadam667 发表于 2013-6-11 2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赤壁好像本该是吴国一家的功劳~~

有此一说,不过我还是更认为两家合力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2 10:49:20

演義中的魯肅是一個溫厚的好好先生,但史實的魯肅可不是那樣一回事,而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他更加像是位傲慢粗豪的人。像是本傳提到「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意思就是說他對待地位較低者態度不謙遜,這種意見應該並非空穴來風,《吳書.呂蒙傳》載「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意尚輕蒙」一事便呼應了張昭對於魯肅的此一評價。除此以外,無論是對孫權發話想要有安車蒲輪的囂張神態,抑或是斥責關羽背盟違命拒還荊州的嚴聲厲色,這些行為都看不見有演義人物戇直性格的影子。特別是在當時民間傳說裡頭,魯肅更完全與「溫厚」二字沾不上邊,舊題陶潛撰《搜神後記》載「王伯陽,家在京口,宅東有大塚,相傳云是魯肅墓……王伯陽亡,其子營墓,得一漆棺,移至南岡。夜夢肅怒云:『當殺汝父。』尋,復夢見伯陽云:『魯肅與吾爭墓,若不如,我不復得還。』後於靈座褥上見血數升,疑魯肅之故也」,同事亦見南朝宋劉義慶撰《幽明錄》一書。

如果說演義與史實的魯肅有相似之處,那應該是這位孫吳第二代大都督軍事表現其實不太出色。本傳言及他赤壁之戰以後直接參與的勝利戰事僅有建安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而且《吳書.吳主傳》等處都未提到魯肅的具體表現。孫權對於此一情況似乎也有不滿,譬如《吳書.呂蒙傳》載孫權與陸遜論魯肅語曰:「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呂蒙]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意旨就是魯肅不像呂蒙那樣有能力打敗關羽卻一直在說大話。又《吳書.呂岱傳》載建安二十年「拜昭信中郎將……安成長吳碭及中郎將袁龍等首尾關羽,復為反亂。碭據攸縣,龍在醴陵。權遣橫江將軍魯肅攻攸,碭得突走。[呂]岱攻醴陵,遂禽斬龍,遷廬陵太守」,亦有透過身為大將的魯肅戰績不及呂岱一事來作反襯的意味。

順帶一提,魯肅的兒子魯淑統兵能力也不算出眾,史籍記載他的唯一一場戰例是與薛瑩合力攻擊晉將王渾,結果卻以受到敵人奇襲慘敗收場,事見《晉書.武帝紀》載泰始九年「秋七月丁酉朔,日有蝕之。吳將魯淑圍弋陽,征虜將軍王渾擊敗之」、《晉書.王渾傳》載「轉征虜將軍、監豫州諸軍事、假節,領豫州刺史。渾與吳接境,宣布威信,前後降附甚多。吳將薛瑩、魯淑眾號十萬,淑向弋陽,瑩向新息。時州兵並放休息,眾裁一旅,浮淮潛濟,出其不意,瑩等不虞晉師之至。渾擊破之」,而在次年魯淑即告離世,或許亦與該場戰事不無關係。

chunhim_lai 发表于 2013-6-12 10:54:54

私はろ しゅく良い戦略だと思います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12 11:03:29

正史上孙刘联军一共5万,周瑜3万,刘备2万(这里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但是轮功劳最大的肯定是东吴,因为黄盖诈降烧了曹操的战船,可是当时刘备的确也出兵了可从三国志刘备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黄栌苦竹 发表于 2013-6-12 19:24:46

根据岳阳楼的传说,有鲁肃在江南筑楼教演军众的故事,周瑜之所以推荐鲁肃,可能鲁肃也是治戎为长的那一类型吧。不过吕蒙袭取荆州,损耗甚大,吴蜀联盟亦破。是否为得计,我难以判断。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00:36:49

黄栌苦竹 发表于 2013-6-12 1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岳阳楼的传说,有鲁肃在江南筑楼教演军众的故事,周瑜之所以推荐鲁肃,可能鲁肃也是治戎为长的那一类型 ...
岳陽樓與魯肅掛鉤,最早文獻記載似為明人張存紳輯《增定雅俗稽言》,其卷十《宮室》篇「名樓」條曰:「岳陽樓,在天岳山之南,故名岳陽,即岳城西門樓也。其樓莫知所始……一曰魯肅閱軍樓,自三國時始也」。光緒《巴陵縣志.輿地志.勝蹟》沿襲其說法,並增補「南北朝顏延之《登巴陵城樓》詩亦有『清雰霽岳陽』之句」作旁證。

惟考《三國志》、《水經注》等書以及顏氏原詩俱未見有魯肅築樓閱練水軍之說,況且康熙年間人謝濟世有《重建岳陽樓記》,其文亦僅謂:「樓之建,顧不重與?樓即西門之譙樓,其規模比三面特壯,宋慶曆以前,不知誰實創建」。看來今人廣泛流傳岳陽樓前身為魯肅所建,僅為地方志編纂活動宣傳當地民間傳說的結果,箇中並無任何三國史實根據。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00:44:32

黄栌苦竹 发表于 2013-6-12 1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根据岳阳楼的传说,有鲁肃在江南筑楼教演军众的故事,周瑜之所以推荐鲁肃,可能鲁肃也是治戎为长的那一类型 ...
周瑜、魯肅推動孫權參加赤壁之戰,風險其實遠比攻襲關羽為高。呂思勉先生《秦漢史》一書對此有過深刻評價:「今案赤壁之戰,曹操雖犯兵家之忌,然在權、備,亦為幸勝,使其不捷,其為後禍,寧可測量……權之決策拒操,可謂狼子野心,而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可見地方風氣之關係於治亂者大也」。

反觀呂蒙襲攻荊州損耗根本不大,《吳主傳》載建安二十四年「閏月,權征羽,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據江陵,撫其老弱,釋于禁之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呂蒙傳》載「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兩處記述都可見得吳軍入荊州未遭遇頑強抵抗,特別《呂蒙傳》接著又提到呂蒙竟然有空閒進行處斬犯軍令同鄉、撫慰當地人民及招誘關羽吏士等一連串非作戰行動,可見吳軍入侵荊州實際可謂遊刃有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魯氏父子欠缺實際戰績而任都督之職,本傳遂有「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淑……所在嚴整,有方幹」一類記述,而《呂蒙傳》更載孫權語曰:「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這種狀況不得不讓人懷疑所謂整軍嚴謹云云不過是當時人粉飾不善兵略的流行借口而已。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01:16:18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12 11:03 https://www.hawkaoe.net/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正史上孙刘联军一共5万,周瑜3万,刘备2万(这里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 ...
吳軍參戰人數或許祇有兩萬而非三萬,《蜀書.諸葛亮傳》「三」字疑為「二」字傳寫錯誤,其以魯肅作為統軍將領之一亦不妥當。

《吳書.吳主傳》載建安十三年「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此處明言吳軍僅有兩萬人而非三萬人。

魯肅本傳載孫權「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贊軍校尉似屬輔佐軍職。《周易.說卦》「幽贊于神明」句注「贊,明也」疏曰:「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周禮.夏官司馬》「掌固」條「以贊其不足者」句注曰「贊,佐也」,足見贊軍校尉猶言佐軍校尉,又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有「贊軍校尉」印,其識語曰:「右印文曰『贊軍校尉』,案此當即典軍校尉之類,亦漢末校尉之名也」。按漢末中平五年西園八校尉有佐軍校尉(佐軍校尉或作中軍校尉)、典軍校尉,職掌皇帝近衛軍隊事務,然而建安年間吳集團未有帝王之號,況且《魏書.諸夏侯曹傳》亦載其時夏侯淵已為典軍校尉,故知贊軍校尉當與漢末佐軍校尉、典軍校尉分屬不同系統,三者匪得妄作比擬。

孫權委派魯肅出任之贊軍校尉未必具備獨立領軍權。《吳書.吳主傳》載建安五年「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赤壁之戰前後孫吳君臣言論亦多呼孫權為「將軍」,又《續漢書.百官志》載「將軍……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 ,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贊軍校尉或即此「部校尉」之屬(本傳載赤壁戰後魯肅「先還」及《蜀書.先主傳》裴注引《江表傳》載「[劉]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周]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二事反映魯肅仍為孫權屬吏而非周瑜屬吏)。《吳書.宗室傳》嘗言:「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加上魯肅本傳有「助畫方略」句,可推斷其時吳軍一部編制係以「校尉」位列「督」之下(《季漢官爵考》以蜀漢督前部、督後部、督左部、前軍都督等官「云督者,蓋即校尉之職……皆因時創置,軍罷輒省,或遂即真」,似不能兼用於孫吳),周瑜、程普既以「左右部督」統領萬人,魯肅自無另以「校尉」再率萬人參戰之理;設若孫權果欲授意魯肅續引同等規模部隊增援,應當加命其在左、右二部以外之「前部(大)督」一類官職(見《吳書.三嗣主傳》、《吳書.周瑜傳》、《吳書.甘寧傳》)。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09:32:04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0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吳軍參戰人數或許祇有兩萬而非三萬,《蜀書.諸葛亮傳》「三」字疑為「二」字傳寫錯誤,其以魯肅作為統軍 ...

学霸狂叔··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11:04:46

笛清不如箫和橹速不及帆快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11:29:13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2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演義中的魯肅是一個溫厚的好好先生,但史實的魯肅可不是那樣一回事,而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他更加像是位傲 ...

狂叔单独分析鲁肃军事才能这一角度很好。

感觉三国志里对鲁肃的评价,基本都是些整体评价


如本传中周瑜称“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陈寿本人的评价是“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吴书》中也称“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不知是否因为史料记载有限的问题,感觉这些评价整体上有些泛泛甚至有些单薄,支撑起着些评价的实际例证较少些。个人,认为孙权对鲁肃的评价比较中肯:
孙权称“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17:11:55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6-13 17:36 编辑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00: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岳陽樓與魯肅掛鉤,最早文獻記載似為明人張存紳輯《增定雅俗稽言》,其卷十《宮室》篇「名樓」條曰:「岳 ...
岳阳楼、黄鹤楼,都与东吴有些瓜葛,而且最早都被用作军事用途。
黄鹤楼干系更大了,尤其所在的武昌镇,直接都是因为大帝的一句”以武治国者昌“而得名。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3 21:22:30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17: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岳阳楼、黄鹤楼,都与东吴有些瓜葛,而且最早都被用作军事用途。
黄鹤楼干系更大了,尤其所在的武昌镇, ...
黃鶴樓與孫吳關係比較可信,唐代《元和郡縣志》載「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甚至也可能與魯肅兒子魯淑有些聯繫,因為魯肅本傳記載魯淑建衡年間曾出任夏口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引述前一說法後隨即追記「建衡中以魯肅子淑為夏口督」,似乎亦有暗示魯淑修築黃鶴樓的意思。

除了孫吳「因磯為樓」之說,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圍繞黃鶴樓又有各式各樣的仙人傳說,像是《南齊書.州郡志》載「夏口城據黃鵠磯,世傳仙人子安乘黃鵠過此上也」,而最遲到唐代就已經開始流傳費禕升仙的傳說,如閻伯里《黃鶴樓記》曰:「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云:費禕登僊,嚐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事列《神仙》之傳,迹存《述異》之志」,而且這類故事因為更富浪漫主義色彩,故此很快壓倒「因磯為樓」之說成為主流意見。

明、清人對費禕與黃鶴樓的故事作過許多富趣味性的推衍,例如黃世貞《列仙全傳》曰:「費文禕,字子安,好道得仙,偶過江夏辛氏酒館而飲焉」云云,便是把它跟《感(報)恩錄》記載辛氏酒樓道士榴皮畫鶴壁上一事與《南齊書》記載融合而成;又如朱珪《費公祠記》曰:「《述異》所載遇仙者,荀叔偉;其所遇之仙,則費文偉也」,就將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荀瓌憩江夏黃鶴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己而辭去,跨鶴騰空,眇然煙滅」之說與費禕連繫起來;再如陳文述《黃鶴樓考》曰:「黃鵠山陽有費褘洞,世傳文偉修仙於此洞……或費公未入蜀之先,於此讀書學道,故千載以後,魂魄猶戀戀於此,未可知也,而今以黃鶴樓歸之」,則嘗試對作為歷史人物的費褘與黃鶴樓的關係進行解釋。



天日 发表于 2013-6-14 16:10:38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12 10: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演義中的魯肅是一個溫厚的好好先生,但史實的魯肅可不是那樣一回事,而從一些蛛絲馬跡來看,他更加像是位傲 ...

其实从本传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出,鲁肃不可能是个好好先生。“家富於财,性好施与。尔时天下已乱,肃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一个不理家中事务,散家财聚众积累声望的人,确实很难和演义里那个稍嫌懦弱的鲁子敬联系到一起。兼且裴注《吴书》有“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兒!’”更给他的轻狂加了注脚。

鲁肃期间,孙吴交战较少,除了看出他自己不善征战之外,倒也可以理解为,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守成都督。毕竟赤壁是一大险,得胜之后多次征战也基本确立了两荆的格局,依照当时的情况,是积蓄力量向北打曹操重要,还是向西扩张吞并荆州重要,不同人心里的理解不同。鲁肃应该还是偏向西进的,这点显见他的战略思想也并不见得高明,周瑜二分天下时刘备还未稳定下来,现在刘备已经入蜀,还要执着于荆州的问题,显然等而下之了。

天日 发表于 2013-6-14 16:13:12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3 11: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狂叔单独分析鲁肃军事才能这一角度很好。

感觉三国志里对鲁肃的评价,基本都是些整体评价


这种类似于盖棺论定的评价,肯定流于泛泛,如末端孙权的评价,或寻找史书中同时代人对鲁肃或其某件事所为的评价,才是更加中肯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翔鹰三国志研读会】第三回:吴书·鲁肃传【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