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三国志研读会】第四回:魏书·袁绍传【完结】
虽然是魏书,但实际上本回主角是“群雄”,而且是群雄中的佼佼者:袁绍。之前说鲁肃传是大传,不好意思,这才是大传(我们什么时候开武帝纪?)。袁绍传收录于《三国志》魏书卷六,本传文字量3K7左右,连上裴注的话,在1W3以上。虽然我也犹豫这么庞大的传记,会不会有不太熟读史书的坛友来参与。但既然绝对开设“研读会”这个专题,早晚要涉及到这些大传的。袁绍传内涉及其子和高干等,都可以一并讨论。好吧,废话不多说了,上本传:
(袁绍,无双系列插画)
---------------------------
《魏书·袁绍传》全文
---------------------------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皆诣进谢,唯所错置。时绍劝进便可於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检司诸宦者。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后馥军安平,为公孙瓚所败。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讨卓为名,内欲袭馥。馥怀不自安。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幹、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瓚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瓚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於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原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兒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起,莫不假其名。馥怀惧,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见图构,无何起至溷自杀。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鄴,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鄴侯,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瓚于易京,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兒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先是,太祖遣刘备诣徐州拒袁术。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兒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於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於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馀众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於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於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众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太祖北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逢纪从谭。谭求益兵,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太祖渡河攻谭,谭告急於尚。尚欲分兵益谭,恐谭遂夺其众,乃使审配守鄴,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於黎阳。自月至(九)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入城守。太祖将围之,乃夜遁。追至鄴,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太祖南征荆州,军至西平。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尚攻之急,谭遣辛毗诣太祖请救。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尚闻太祖北,释平原还鄴。其将吕旷、吕翔叛尚归太祖,谭复阴刻将军印假旷、翔。太祖知谭诈,与结婚以安之,乃引军还。尚使审配、苏由守鄴,复攻谭平原。太祖进军将攻鄴,到洹水,去鄴五十里,由欲为内应,谋泄,与配战城中,败,出奔太祖。太祖遂进攻之,为地道,配亦於内作堑以当之。配将冯礼开突门,内太祖兵三百馀人,配觉之,从城上以大石击突中栅门,栅门闭,入者皆没。太祖遂围之,为堑,周四十里,初令浅,示若可越。配望而笑之,不出争利。太祖一夜掘之,广深二丈,决漳水以灌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饿死者过半。尚闻鄴急,将兵万馀人还救之,依西山来,东至阳平亭,去鄴十七里,临滏水,举火以示城中,城中亦举火相应。配出兵城北,欲与尚对决围。太祖逆击之,败还,尚亦破走,依曲漳为营,太祖遂围之。未合,尚惧,遣阴夔、陈琳乞降,不听。尚还走滥口,进复围之急,其将马延等临陈降,众大溃,尚奔中山。尽收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以示其家,城中崩沮。配兄子荣守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配战城中,生禽配。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高幹以并州降,复以幹为刺史。
太祖之围鄴也,谭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攻尚於中山。尚走故安从熙,谭悉收其众。太祖将讨之,谭乃拔平原,并南皮,自屯龙凑。十二月,太祖军其门,谭不出,夜遁奔南皮,临清河而屯。十年正月,攻拔之,斩谭及图等。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陈兵数万,杀白马盟,令曰:“违命者斩!”众莫敢语,各以次歃。至别驾韩珩,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今其破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於义阙矣;若乃北面於曹氏,所弗能为也。”一坐为珩失色。触曰:“夫兴大事,当立大义,事之济否,不待一人,可卒珩志,以励事君。”高幹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口关。遣乐进、李典击之,未拔。十一年,太祖征幹。幹乃留其将夏昭、邓升守城,自诣匈奴单于求救,不得,独与数骑亡,欲南奔荆州,上洛都尉捕斩之。十二年,太祖至辽西击乌丸。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太祖高韩珩节,屡辟不至,卒於家。
袁本初在官渡累计犯的错误,再来10次都未必能改的光。但即使如此,官渡曹操胜利还是具有偶然性的
------------------
天日:
大叔的楼征用了,做精华索引。。。
12楼,天日: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近乎压倒性的优势。冀州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州,兵强军富,加上后方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后顾之忧。曹操位于中原,兖、豫四通八达,西边马腾、西南刘焉、南方刘表、东男孙策,需要考虑的后手非常多。但是官渡之战后,曹、袁顿成均势,曹操可以逐渐北上,这一战取胜起到了根本作用。体现在人才方面很明显的,曹军经受住最大考验,必然有信心与经验的提升;而袁绍方面则日益人才分化、凋零,以致在兵力仍然占优的情况下,被曹操逐渐蚕食。
13楼,威力强:
袁绍在官渡一战的各阶段,对属下提出的正确意见,无一例外地统统 say no;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集中在一个事件中,连续不断地犯下这么多错,坐失那么多的良机,眼睁睁地看着对手一步步壮大,这也是稀有的,稀有得有些反常。这里都禁不住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袁绍昏招连连,是什么致使他失去了对一些基本是非的判断,连一句忠言都听不进去?这一切是否都应归咎于他,史书的记载是否有对其刻意丑化之嫌?
18楼,667:
领头的人,只要不是真正的草包,是有能力的人,他所要考虑的问题必然比属下要多。为什么看历史上很多情况下都说首领犹豫不决,还被很多人嘲笑为没有决断,我觉得这绝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 一定要站在这个基础上看袁绍。
22楼,喵喵:
袁绍的御臣能力似乎很有问题,基本是放任式的。总之主要谋士之间互相拆台争宠是不争的事实,相对而言郭图审配逢纪3人更接近权力核心。考虑到这3人都是狭隘小气的性格,也许官渡中许攸倒戈也就不难解释了。
24楼,狂叔(非常深刻精辟的分析,强推!):
包括官渡之战在内,袁结集团的兴废过程其实一直充斥着河北、河南两大地域士人之争: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40471&fromuid=719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袁绍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因为他长得很漂亮,袁绍打算将他纳入后宫却没说出来。
@xingchen 杕杜 发表于 2013-6-19 18: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绍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因为他长得很漂亮,袁绍打算将他纳入后宫却没说出来。
@xingchen
你们是在互黑吗? 自从看了萌战三国后,我就觉得袁绍果然是萌主了。。。。。。{:165:} 杕杜 发表于 2013-6-19 18: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绍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因为他长得很漂亮,袁绍打算将他纳入后宫却没说出来。
@xingchen
好翻译 察觉楼好像有点越来越歪,始作俑者是大肚,接着是RU的推波助澜,然后这楼就有点像比萨的塔一样了 qs 发表于 2013-6-19 18: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本初在官渡累计犯的错误,再来10次都未必能改的光。但即使如此,官渡曹操胜利还是具有偶然性的
同意。
所有的以少胜多战役,一定是偶然性因素居多。只不过以少胜多太吸引眼球,更容易被历史记住,但对于冷兵器战争来说,实在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谋略的使用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此也不存在太多共性。 天日 发表于 2013-6-20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
所有的以少胜多战役,一定是偶然性因素居多。只不过以少胜多太吸引眼球,更容易被历史记住,但 ...
可不是,https://www.zcom.com/article/26244/ 可惜这篇帖子无法复制
官渡之战的神话与真实
ZCOM杂志门户 杂志:百家讲坛 作者:王鼎杰 出处:百家讲坛(红版)11年2月刊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曹魏系统的历史编修者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这个数量悬殊,从而制造了所谓曹操以万余兵力(骑兵不满六百)击败袁绍十余万精兵(骑兵一万)的官渡神话,而且,连带地把官渡之战的影响力也夸大了很多。由于晋朝禅让自曹魏,晋朝史官陈寿著述《三国志》依然非常偏袒曹魏政权,而((三国演义》虽然价值观上尊刘抑曹,但为了追求传奇性,不仅大量杜撰内容被参杂其间,官渡之战的谎言也没有被揭穿。于是,这场重要战役的历史真相就晦暗不明了。
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段历史,探索官渡之战的神话与真实。
袁曹兵力知多少陈寿在((三国志》中说:“(袁绍)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而《后汉书》则继承了这个记述,也说袁绍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
“简”就是精选的意思,可见袁绍是本着精兵原则,精选了优秀兵员进行南征的,这样也有益于降低后勤压力。从数十万总兵力中精选出十万精锐进攻,其余部队留守,显然是可行的。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质疑了同书中曹军在官渡会战时的兵力记录,却没有质疑袁军的兵力记录,只是中性地将郭颁《世语》中的数据(步卒五万,骑八千)附在后面,可见陈寿的数据至少是有相当依据的。不然范晔的《后汉书》也不会照单全收。所以,除非有充足的新史料出现,我们也只能暂时接受陈寿的记录,以十万为袁军南征兵力的近似概数。
那么,裴松之质疑的那个曹军数字又是多少呢?
关于官渡之战中的曹军兵力,陈寿没有明说,但留下了线索:在《荀或传》中,荀或在给曹操的信中提到“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这里的“十分居一之众”如果指的是曹军兵力只占袁军兵力的十分之一的话,那么以袁军十万来计算,曹军就是一万。在《武帝纪》之中,提到官渡之战进行到八月的时候,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此外,在同卷中还提到曹操与文丑部作战时骑兵不满六百。《世语》即以六百余骑为曹操的骑兵总数,从而形成了曹操以万余部队,不满千人的骑兵对抗袁绍十万大军(内含骑兵一万)的官渡神话。
关于这个神话,裴松之早就提出了质疑。
首先,曹操刚起兵时,全无根据,只靠祖产和地方大族支持,已经有五千兵力。随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如初平三年击破兖州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虽说进行了精选,但就算是十选其一,也该有三万人马。
此外如许褚,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介猛将,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豪族的头领,他聚集了“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曹操巡抚淮、汝地区时,许褚“以众归太祖”,可见是一次集体归附行动。曹操激动地说:“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可见这支许家军的重要性。
又如李典,是山东乘氏地方豪族,养宾客数千家,兼有自己的私家武装。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吕布在乘氏“为县人李进所破”,足见乘氏李家的实力。官渡之战期间,李典又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建安九年(2 04年)曹操控制邺城后,开始将其建设为一个新的战略基地,李典主动请缨,率领“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二千余口”迁徙到邺城。既主动表示了自己不再经营乘氏的地方势力,也为曹操发展邺城提供了新生力量,故而深得曹操的激赏。其在魏国武将中地位特殊,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说来,光这支李家军就不容小觑。
同时,在不断的扩张中,曹操还收编了袁术、吕布、刘备等多股力量的残余部队,“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还接受了南阳张绣的投诚,后者亦有数万部队,并且直接参与了官渡之战,“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就算是张绣的部队也被拣选精锐,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汰,也应有数千之众。
何况荀或在兴平二年(195年)劝曹操不要进攻徐州时曾说:“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裴松之据此认为“益知官渡之役,不得云兵不满万也”。
此外,关于曹军的战马问题,裴松之也表示怀疑。因为《钟繇传》里曾提及钟繇任司隶校尉,曾在官渡之战期间“送马二千馀匹以给军”。可见曹军骑兵绝不可能只有区区六百余骑。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是《世语》使用数据不当。因为陈寿只是说曹操在击杀文丑这一场具体战斗中骑兵不满六百,并未说曹军只有这些骑兵。
在历史上,曹操的骑兵部队自其讨伐董卓之时起,就一直是由曹仁统率的。可惜对于这支部队本身,陈寿的描述不多,但曾提及早在官渡之战前数年,当曹操与张绣作战时,曹仁曾率领骑兵集群单独行动,“虏其男女三千余人”。正如裴松之在分析杀俘问题时所言,“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缺乏火力武器和速射武器,如果人数很少的话,也很难做到俘获三千余人归来的战果。
具体到官渡之战,曹仁的骑兵集群既不在官渡主防线,也不在延津、白马战场,而是被部署在阳翟地区,目的在于截击袁绍军袭击曹操后方的迂回部队。直到形成对峙局面后,才进入官渡战场。
总之,曹军虽然总体上弱于袁军,但还远没有达到相差十倍的悬殊。荀或所谓“十分居一之众”,应该属于一种文学化的夸张表述,而不是严谨的军事分析。而审配、郭图所谓“十围五攻,敌则能战”,同样只是借此强调袁军处于强势,而且,二人说这番话时,正是袁绍消灭公孙瓒,拥众数十万的时候。
由于曹操长期采取精兵策略,自然与袁军数量悬殊。但是,这次军事会议后,袁绍也采取了精简路线,率十万精兵南下,这样一来双方的数量差距就大为缩小了。至于陈寿所说的“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应该是特指会战期间某个时段曹军大营兵力的数量。至于曹操在官渡的兵力,当在三万之数,才较为符合当时的情势。反之,袁绍的十万大军,去掉初期的战损,和随后南下时的沿途留守,最终抵达官渡一线的部队已经大为缩水。而曹操却在不断的后撤中聚集了兵力,而且来到了他选定的战场上,全面占据了地利。故而,官渡之战中(尤其是最后的对峙时期)双方的实力悬殊远非十倍之大。
官渡之战是必然的一边倒作战吗?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往往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官渡之战的结局是必然的,战役进程也始终被曹操牢固地掌控着,虽然偶有波折,但基本上是按照曹操的预想进行的,并最终计划内获胜。但是,考诸史实,这个说法实在是大有问题。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从解白马之围到击破文丑、刘备率领的骑兵追击集群这一阶段,曹军确实表现出色,在机动战中不断调动敌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大将,大挫了袁军的士气。可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问题就不简单了。
袁绍在渡过黄河后,先是派遣韩荀、刘备深入敌后,骚扰曹军后方,自己则率领主力一路南下,直逼曹操在官渡的大营,一度令曹军非常被动。曹操冒险派出曹仁的精锐骑兵部队,暂时击败了刘备与韩荀,但却难以改变主战场的被动局面。
建安五年八月,袁绍大军逼近曹操官渡主防线,依沙丘为阵,东西连营数十里。曹操也分营相距,形成了标准的连贯战线式阵地对抗局面。在这个阶段,袁绍军的数量优势得到了发挥。
双方一直对峙到九月初一,就在这天,发生了在战场地域可以观测到的日食。在谶纬之学盛行的东汉,天象往往被视为对人事的预警。初一的日食预示不利于采取军事行动,一贯善于出奇制胜的曹操突发奇想,趁日食的机会,组织了一次奇袭。但是,很遗憾,似乎袁绍已经料到了曹操的这次袭击,也可能是因为组织过于仓促,总之,曹操的这次日食袭击惨遭失败。于是,接着就出现了曹军“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局面,可见此战曹军伤亡很大,是曹操征战史上罕有的惨败。不过,随着于禁、曹仁等增援部队的抵达,曹军的数量又有所提升,战斗力也得到了部分恢复。
此时的袁绍则乘胜进军,对曹操的大营展开了猛烈攻击。袁军堆砌土山,山上再以木材建带有护栏的露天木楼,在楼上布置弓箭手,齐射曹营,“矢如雨下”,曹军将士只有顶着盾牌走路,“士卒多死伤,军中惧”。(《三国志·于禁传》)同时,袁绍又动用他的秘密武器,那支在消灭公孙瓒的最后战斗中建立奇功的工兵部队,挖掘地道,准备在箭雨攻势的同时,派出突击队从地道袭击曹操中军。
这个时候是袁绍最接近胜利的时刻,袁绍也感到了胜利之神的召唤,据《献帝春秋》记载,他给每名士兵配发三尺长绳,名为“捉曹绳”,要生缚曹操,与之当面一论高下。
可是,出乎袁绍意料之外的是,曹操不仅打野战非常诡诈,打本来没有什么悬念的阵地战也很有一套。
曹操派出于禁,也堆砌土山,集中弓箭手与袁军对射。同时,曹操利用这个间隙制造出了多部投石机,将袁军的木楼相继击毁,袁军将这件武器恐怖地称为“霹雳车”。至于袁军的地道挖掘队,也遭到曹操针锋相对的横向挖掘阻断,无功而返。
曹操还采纳荀攸的计策,派出曹仁、徐晃、史涣,率领精锐骑兵深入敌后,袭击了袁绍的运粮车队,将数千辆运输车及粮草付之一炬。
于是,战斗又恢复到了相持的老局面。
不过,曹操的日子并不好过,而且是极其不好过。当时曹军“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资治通鉴》) 另据((三国志·李通传》的记载,因为频繁地征调物资,曹统区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暴乱。这位李通和许褚、李典、臧霸一样,也是一个地方豪强,以军事编制部勒亲族、门客,先是兼并了豪族周直的两千余人的私家武装,后来又收编了黄巾余党,势力很大,是曹操委任的征南将军,以阳安郡为根据地,负责牵制刘表,并为曹操提供物资支援。当官渡之战进入到对峙阶段后,李通的很多亲族部属都不再看好曹操,劝说李通可以考虑转向袁绍或刘表另谋发展,李通坚持追随曹操到底,但也感到物资征调棘手。最后是郎陵长赵俨出面联络荀或,荀或说动曹操,使后者特令豁免了阳安郡的物资征集任务,已经强征的物资也全部发还给百姓,这才使得一场民变得以平息。
可是,二次南下的刘备却在许昌之南站住了脚跟,并且再次吸引了大批反曹势力归附。
因为这个时候的官渡战局已经非常不利于曹操,曹操自然不敢再冒派出曹仁这样的主力战将统帅的精锐骑兵部队的危险了。这一次,曹操点了一位不知名的地方驻军将领蔡杨,统率所部前往征讨。曹操应该知道蔡杨的战斗力,但似乎也希望能够趁刘备立足未稳,予以歼灭,或至少重创。不想事与愿违,刘备这次却布下堂堂之阵与之会战,并一举击杀蔡杨,在汝南站稳了脚跟,建立了根据地,使曹操如芒在背,陷入了腹背受敌的情形之中。
在这个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曹操以粮草不足为借口,写信给留守后方的荀或,试探性地提出了撤军回许昌过冬的构想。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历史性关头,一向擅长乾纲独断的曹操,却写信给远离前线的荀或,商讨撤军问题,这正表明,曹操自己也不想撤军,但又黔驴技穷,实在是没有办法。
收到曹操的来信后,荀或立即回信严厉地反驳了曹操的这个危险念头。他指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荀或在信中还提到了楚汉争霸的典故,认为现在“军食虽少”,但还是比当年刘邦在荥阳、成皋与项羽苦斗时的形势要好。“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其实,袁绍是否“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此时的形势是否就一定乐观于当年在荥阳、成皋与项羽苦斗的刘邦,实在很难说。可是,正是因为有了荀或这封连安慰加说理,又再带点儿强迫的信函,曹操这才总算打消了后撤的念头,决定死扛下去。此时是建安五年的九月末。
当月终运粮车队抵达前线时,曹操对运输队员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意思是说,15天后必败袁绍,到时候就不用再麻烦你们了。
这段话,被作为曹操的成竹在胸、高瞻远瞩而收入史册。可是,结合前文后文,我们实在看不出此时的曹操有何成竹。这句话与其说是曹操的成竹在胸,不如说是一语双关的感慨,反正就是这15天了,不是我死就是袁绍失败。无论如何到时候都不再需要这些杂役运粮食了,但曹操的霸气和诡诈也正在于此,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认输,而且要把话说得很有霸气,不过,这个霸气还真找到了落脚点。
这个落脚点就是许攸的叛逃。
许攸叛逃的作用
当时许攸的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依法收监。消息传到官渡前线,许攸感到以后自己在袁绍一方已很难有作为,搞不好还会遭到政治对手的迫害。而私家的密报,多半是快于官方的行文。许攸正是利用了这个时间差,在审配的官方汇报没有抵达之前,偷偷跑出了袁绍的大营,一口气奔入了曹操的营中,当了一名政治流亡者。
事后证明,许攸的叛逃戏剧性地彻底改写了官渡之战的结局,因为他掌握的袁军机密太多了,多到除非曹操迟钝如恐龙,不然袁绍想调整部署都来不及。
据《曹瞒传》记载,许攸与曹操的相见非常戏剧性。曹操听说许攸来降,激动地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拍着手笑道:“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按:裴松之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子远卿来”,盖许攸字子远。)入座后,许攸故意问曹操军粮还有多少。曹操说还有一年的军粮。许攸说:不会有这么多,说实话。曹操说,只剩半年的军粮了。许攸说,足下既然想击破袁氏,为什么连实话都不对我说呢?曹操说,刚才是开玩笑的话,其实我的军粮只剩一个月的了,真是让人没办法。(后来这一段被《三国演义》吸取,进一步演绎加工,成为非常经典的一个反映曹操狡诈多疑的段子。) 却说许攸看了曹操的底牌后,不急着表态,反而先告诉了曹操一个惊人军情,袁军刚刚又得到了一万车军粮的补给!
两相对比,曹操当时的绝望心情可想而知。
没想到,还没等曹操开口,许攸话锋一转,指出这一万辆大车的军粮尚未送到前线,而是在袁绍大营之北40里处的鸟巢,那里有一个袁军的秘密后勤转运中心,“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听完许攸的惊人之论,曹操表面上大喜,实际上仍不无顾虑。因为,万一这是一个引诱自己离开防御工事的阴谋呢?出于这个担忧,曹操在送走许攸后,又召集了心腹谋士与战将,密议下一步的行动。结果,绝大多数的人都觉得这事玄乎,很有可能是袁绍的反间计,曹操也不免犹豫不决。唯独苟攸和贾诩认定不是阴谋,而是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贾诩甚至像指导老师鼓励学生一样地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这样一来,曹操才算是下定了决心。他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则选出五千精锐步骑,全部穿着袁军军服,打着袁军旗号。在曹操的亲自率领下,五千步骑“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路上遇到袁军哨所,一概回答以“袁公恐曹操钞咯后军,遣兵以益备”。就这样真的就一路迂回到了袁军大营后方40里处的乌巢。
随后发生的事情就不需要笔者多说了,但凡对三国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都很清楚,曹操一把大火烧了袁军在乌巢的粮草。而得知乌巢遭袭的袁绍却突发奇想,想当然地以为曹操袭击乌巢,大营必然空虚,他得意地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儿子袁谭:“曹操袭击我们的粮仓,我们就进攻他的大营,让他无处可回。”于是,袁绍派出当时最强的战将张邰与高览,率精锐步兵携带攻坚器具进攻曹操的大营,同时派出一些轻骑兵增援鸟巢。
结果却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乌巢没救成,曹军大营也没攻破,反而逼反了张邰与高览。
官渡之战至此遂以袁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
可见,曹操在官渡的胜利既不是必然也非一边倒,而是非常惊险且有很大的意外性,作为偶然事件的许攸叛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官渡之战是决定性会战吗 一贯认为官渡之战是袁曹争霸战的决定性会战。实则不然。
官渡战败后,袁绍精锐尽丧,但比这个结果更有震撼力的是关于袁绍已死的传言。在这个谣传下,冀州的很多郡县纷纷宣布投顺曹操。可是,当袁绍在黎阳露面后,一些投奔曹操的郡县又转回到袁绍门下,官渡之战后滞留在河南的袁军散卒也纷纷北归,向袁绍聚拢。
结果,袁绍短期内居然又死灰复燃了。同时,官渡之战也基本耗尽了曹操此前的经济积蓄,所以他一度打算趁袁绍新败之机南征刘表。通过夺取经济富庶的荆襄地区来度过危机。这一次又是荀或提出了不同见解,曹操才决定在一个方向上先取得决定性胜利再说。
可是,后续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曹军直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得以渡过黄河北上,虽然在仓亭击败了一支袁军,袁绍却也得以“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此后曹操转向南线收拾刘备,到建安七年才再次转移兵力于北线。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同年五月,袁绍因病去世。
接着,袁家内部发生袁谭与袁尚争夺继承权的内战,曹操借助这个机会,借力打力,逐个击破,终于消灭了袁家的势力。但此时已经是建安十二年的冬天了。换言之,官渡之战后,曹操又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克成大功,而且多次陷入苦战状态。如是可知,袁绍未能在生前解决继承人问题,进而造成智囊团的分裂,才是袁氏最终覆灭的决定性原因。至于官渡之战,固然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战,但并非决定性会战。它既没有给予曹操决定性胜利,也没有赋予袁绍决定性失败。只不过对曹操而言,这一战意义相对更为重大,主要是避免了立即灭亡的命运,并大大缩小了双方的实力差距,这才是官渡之战的真实面目。
这篇怎么说呢,有些驳斥用的观点很奇怪啊。最明显的是他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给人的印象是曹军在官渡始终占优,我就不知道他这个“印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凡有一点儿认知能力的人也能看出曹军取胜的偶然,而且史书夸张至十一之数,依然被他说成是曹军取胜结果必然,实在矛盾。另外,现在连初高中历史课本涉及官渡也会说三四万对十万,很少取十一之数。
既然是百家讲坛,是说观点的,自己的话得让别人能听进去,就要先设个靶子,然后将之打倒。播出节目考虑收视率,难免略偏哗众取宠。他说官渡不是决定性的会战,更是与之前他自己的袁军精锐说、曹军势众多相矛盾,实在不明白他这些彼此并不完全贯通的观点怎么敢放在一篇文章里。。。
王鼎杰是个在军事、历史圈儿口碑很不错的学者,不过这篇感觉,,,不太上水准,可能跟日益浅俗化的百家讲坛平台有关吧。 官渡之后袁绍的确不是完全没机会了,但仓亭之战后就彻底玩完了。 qs 发表于 2013-6-20 12: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官渡之后袁绍的确不是完全没机会了,但仓亭之战后就彻底玩完了。
官渡之所以为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与形式发生变化有关系。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近乎压倒性的优势。冀州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州,兵强军富,加上后方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的后顾之忧。曹操位于中原,兖、豫四通八达,西边马腾、西南刘焉、南方刘表、东男孙策,需要考虑的后手非常多。
但是官渡之战后,曹、袁顿成均势,曹操可以逐渐北上,这一战取胜起到了根本作用。体现在人才方面很明显的,曹军经受住最大考验,必然有信心与经验的提升;而袁绍方面则日益人才分化、凋零,以致在兵力仍然占优的情况下,被曹操逐渐蚕食。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6-20 14:56 编辑
袁绍在官渡一战的各阶段,对属下提出的正确意见,无一例外地统统 say no;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集中在一个事件中,连续不断地犯下这么多错,坐失那么多的良机,眼睁睁地看着对手一步步壮大,这也是稀有的,稀有得有些反常。这里都禁不住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袁绍昏招连连,是什么致使他失去了对一些基本是非的判断,连一句忠言都听不进去?这一切是否都应归
咎于他,史书的记载是否有对其刻意丑化之嫌? 照三国志记载,袁绍在官渡一战对正确意见的反映,跟个就像要被强插的AV女优一样,一直不停地大喊雅蠛蝶!!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20 14: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绍在官渡一战的各阶段,对属下提出的正确意见,无一例外地统统 say no;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集中在一个 ...
好问题,这个貌似有其内在原因,大家可以先猜测,然后我交给某位仁兄来解答=。= 本帖最后由 xingchen 于 2013-6-20 17:13 编辑
杕杜 发表于 2013-6-19 18:18 https://www.hawkaoe.net/bbs/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袁绍喜欢自己的小儿子袁尚,因为他长得很漂亮,袁绍打算将他纳入后宫却没说出来。
@xingchen
我刚刚看了,还以为是真的,兴奋了好一阵子
结果刚才仔细看了看文言文,发觉原来是打算立为储君,哈哈,我的语文还没退化{:154:}
不过我还是喜欢大肚兄的翻译,这多好的翻译啊!
不过现在大肚兄引起了我的兴趣,真想看看那儿子长什么样?{:149:}
xingchen 发表于 2013-6-20 17: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刚刚看了,还以为是真的,兴奋了好一阵子
结果刚才仔细看了看文言文,发觉原来是打算立为储君,哈 ...
好吧。。。星辰和大肚的偏楼到此为止。。。 先鼻子里插两根葱,也来凑个热闹,谈谈威力强提起的问题:是什么道理强人袁绍居然接连不断地在关键大战中拒绝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合理化建议呢? 我大致捋了一下,把它分成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袁绍有没有能力?是不是个草包? 因为一般人的印象里,不能容人的都是无能之辈,有能且有为的一般都是度量很大,能听取合理化建议的。关于这个,我的感觉是,袁绍绝对不是个草包。在那样的纷乱世道,能混出头的都不是一般人,更何况袁绍这样能跟曹操争天下,还差点得了天下的。此其一。 袁绍虽然说是个官N代,从中得到不少附加的利益,可人家的每一步发迹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心明眼亮,心狠手辣,一步一步走到了那样的位置。这个如果全靠老爹留下的遗产是说不通的。 (袁绍也比较诚实,不象后来的某女那样无耻,公然声称能力之外的成功因素为零) 此其二。 即便在人们肆意褒贬的官渡之战中,袁绍也没有犯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认为更多的还是军事能力上的欠缺。曹操袭击乌巢也是险过剃头。 此其三。关于容人与猜忌,连曹操这样的号称度量大的大英雄,不也是一肚子的猜忌?这是人之常情,很正常的。此其四。 所以,不能单纯以失败的结果就来褒贬袁绍如何如何。
二、袁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局势,是怎样的想法?这个我说不上来,留待日师说的某人探析(应该是狂兄吧)。不过我觉得有个前提应该确定,那就是领头的人,只要不是真正的草包,是有能力的人,他所要考虑的问题必然比属下要多。为什么看历史上很多情况下都说首领犹豫不决,还被很多人嘲笑为没有决断,我觉得这绝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站着说话不腰疼。 一定要站在这个基础上看袁绍。 就冲着易京之战袁绍也可以算是个英雄,绝不是个没用的人,只能说他不如曹操,但是他却有和曹操斗争到底的心,就算他的儿子也是不会去投降曹操,不像刘表的儿子,自己有10万左右的军队还投降曹操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20 19: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冲着易京之战袁绍也可以算是个英雄,绝不是个没用的人,只能说他不如曹操,但是他却有和曹操斗争到底的心 ...
其实公孙瓒给袁绍的精明做了好的注脚,连逼带骗取冀州是最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