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y 发表于 2013-12-4 02:14:43

(APE)Solti,CSO-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DECCA/索尔蒂-马勒 交响曲全集

https://pan.baidu.com/s/1CbwFe
资源大小:2.76 GB (10 CDs)

专辑英文名: Complete Symphonies
专辑中文名: 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 Mahler 马勒
版本: Solti, CSO, Decca
发行时间: 1996年
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专辑介绍:

融技艺、胆识为一身的天才指挥家

——索尔蒂(Georg Solti,1922--1997)

  如果有人愿意将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和瓦尔特等上个世纪末出生的老一辈指挥大师之后的伟大指挥家一一列出的话,那 么肯定会得到这样一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名单,卡拉扬、索尔蒂、伯恩斯坦、姆拉文斯基、库贝利克……等等。这些有着突出魔力的人物,实际上才应该被称为是20世纪指挥艺术中的中坚人物,因为在他们之前的前辈大师们都是处在世纪交替中的人物,他们的艺术贡献带有着很大的开拓性因素,而在他们之后的下一代指挥家们,在时间因素上又都属于与下个世纪相衔接的人物了,因此,准确的说,20世纪的指挥艺术是属于这样一批中坚人物的。然而在这样一批人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恐伯就要数卡拉扬、索尔蒂和伯思斯坦了。但在他们三人之间,索尔蒂是一个很有特殊性的人物。卡拉扬的艺术生涯虽然具有广泛的世界性,但他始终是在欧洲的艺术领地中开展活动的,并且从来没有担任过美国乐团的常任指挥。而伯思斯坦虽然在美国有着十分辉煌的业绩,但他本身就是一位出生在美国的指挥家,况且伯恩斯坦在欧洲国家的乐团和歌剧院中,也只担任过客席指挥的职务。这里唯有索尔蒂是一位出生在欧洲,并且在欧洲国家和美国的交响乐团及歌剧院中都担任过常任指挥的人物。此外,卡拉扬与伯思斯坦都先后在自己还在岗位上时就逝世了,唯有索尔蒂在功成名就时就“告老还乡”式地体面退休了,这一切的一切恐怕也都是索尔蒂一生总交好运的原故吧。乔治·索尔蒂于1912年出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已表现出了出众的音乐才能,尤其是他那双灵敏的耳朵,立刻便引起他的父母的注意,这对夫妇为了培养索尔蒂在音方面的天才,便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从此,小索尔蒂便和这架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刻苦地弹琴,进步速度之快,使每个熟悉他的人都感到了惊讶,到了12岁时,他就已经公开登台演奏了。索尔蒂在13岁时,进入了匈牙利最着名的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中学习,在这里,他跟随着20世纪最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多纳伊、柯达伊和巴托克学习钢琴和作曲。在他14岁那年,有幸观看了一场由埃里希·克莱伯指挥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他被埃里希·克莱伯那神奇般的指挥艺术所深深迷住了,从此便产生了要成为一名指挥家的念头,当他于1930年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就更加坚定了要当指挥家的决心,为此,他曾跑到瑞士专程向老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系统地学习指挥法。1933年,只有21岁的索尔蒂担任了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助理指挥,1937年,他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担当了着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助手,协助排练了一系列的演出曲目。但在这几年的时间中,他实际上仍然是以一个见习者的身分来从事指挥活动的,在这期间,他从未独立地公开指挥过,1938年3月11日,他终于获得了首次指挥公演的机会,这一天,他指挥布达佩斯歌剧院演出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索尔蒂这次指挥演出虽然很成功,但由于当时的希特勒法西斯正在 占领维也纳,与其临近的布达佩斯也陷入到了一种恐惶的气氛中,索尔蒂本人是犹太血统的音乐家,而犹太人是要遭到希特勒的残酷迫害的,所以在歌剧演出之后,索尔蒂便仓促收拾行装而逃亡到了瑞士。在这以后他又加入了英国国籍。1942年,索尔蒂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音乐比赛,他以极其出色的能力获得了钢琴比赛的一等奖。但在这以后,索尔蒂并没有选择职业钢琴家的道路,而是在指挥艺术领域中得到了继续的发展。在战争结束后的1946年,索尔蒂受聘担任了慕尼黑国立歌剧院的艺术指导,他在上任的这一年里,成功地指挥上演了贝多芬的歌剧《菲德里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索尔蒂在慕尼黑歌剧院整整工作了六年,以其杰出的天才,将这个战后几乎变成废墟的剧院迅速恢复了元气,并且一举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的音乐中心。索尔蒂在担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期间,还同时担任诸如萨尔茨堡音乐节以及欧洲一些其它乐团的客席指挥,并且在1947年到1951年之间,兼任了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的职务。1952年,索尔蒂辞去了慕尼黑国立歌剧院指挥的职务,担任了法兰克福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61年到1971年,他又在着名的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担任了十年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索尔蒂谋求在美国的发展开始得很早。早在1954年,他就在美国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过,以后他便每年都到美国来指挥演出。1969年,索尔蒂正式接任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职务,而这时的他还没有和科文特花园歌剧院解除合同,他只好坐着飞机来往于欧美两地,然而他好像并不感到繁忙,1973年他又兼任了法国巴黎管弦乐团及巴黎歌剧院的音乐指导职务,1979年,他又将伦敦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席位拿到了手中,这种全球性的活动能力简直是幻想中的超人才能够具备的。

  索尔蒂的指挥艺术生涯中最辉煌的阶段,就是他后期担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的时期。当时的芝加哥交响乐团,正值与法国指挥家马蒂农的一段不太和谐的合作之后,乐团的状况略有下降的趋势,正是在这种关键的时刻,索尔蒂走马上任,挑起了重振芝加哥交响乐团雄风的重担,他上任以后,狠抓了乐团的训练和改革,增大了乐团演奏曲目的范围,并且首创了巡回演出的制度,他确信艺术的进步离不开交流,因此他屡次率团出访欧洲等地,把一个崭新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形象树立在了世人的面前,除此之外,他还以其过人的天才和高超的技艺,将芝加哥交响乐团训练成了举世公认的超级乐团,在索尔蒂任职期间,芝加哥交响乐团在几次全美的民意测验中均排在第一位,这的确不能不说是索尔蒂所立下的汗马功劳,而人们后来每当议论起芝加哥交响乐团那无比辉煌的音响时,都将它称为充满魅力的“索尔蒂音色”,芝加哥交响乐团正是带着这种“索尔蒂音色”而演遍全世界的,因此可以说,索尔蒂是为芝加哥交响乐团赢来第二个“黄金时期”的重要功臣。

  索尔蒂是一位技艺十分全面的双料指挥大师,在他漫长而又辉煌的指挥生涯中,无论是对于歌剧还是交响乐,他都有着极为精湛的演释能力,而且作品的范围涉及得非常广泛。他在指挥歌剧方面的贡献,完全可以同卡拉扬相比较,而对于德国歌剧作品,他的解释可以说是更加得心应手、锦上添花的,几十年来,他在欧洲和美国担任各大歌剧院的常任指挥时,(如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法兰克福歌剧院、慕尼黑歌剧院和旧金山歌剧院等等)曾经指挥上演了大量的歌剧作品,这其中不仅包括欧洲的古典歌剧,也包括像勋伯格那样的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他还指挥首演过许多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为此,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还因他为英国音乐艺术所做出的贡献而在1972年加封他为爵士,这种极高的荣誉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索尔蒂在指挥交响音乐方面的贡献同样是十分巨大的,首先他与卡拉扬一样,是一位作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指挥家,可以说,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任何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几乎都曾涉猎过。在指挥交响音乐时,他能够很好地发挥管弦乐队的气势和效果,那种千姿万态的细微变化,在他的手中显得是那样的易如反掌。他的指挥风格是直率、鲜明和全面,在处理音乐时,既有着热情豪放的宏大规模和精密严整的结构,又有着激动的抒情性和丰富的色彩性。他在指挥时十分注重于作品的整体结构感,对于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特点、和声框架和对位手法等诸方面的织体因素,都安排处理得异常合理巧妙,能够使人产生出一种十分舒适而和谐的立体感。他对于音乐色彩上的变化及戏剧性般的矛盾性,有着一种天生的特殊驾驭能力,而在对于音乐情感的控制方面,他又有着极为恰当的控制能力。这也正如勋伯格当年在纽约的《时代周刊》上发表的评论中所说的那样:“他对音乐有着一种非常直接的概念,特别是那种有血有肉的音乐,这是他的艺术倾向的所在。他从不追求过分的精细,也不以故弄玄虚的效果来哗众取宠,他指挥的音乐具有一种直接而又清晰的线条。”

  谈到涉猎作品的广泛,索尔蒂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他一生中指挥过无数的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点仅从他指挥录制的唱片的类别和数量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然而索尔蒂指挥的最为拿手的作品,还是要数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在这方面,他的独特造诣是相当深厚的。在20世纪的指挥艺术史上,索尔蒂是最着名的瓦格纳专家之一,他指挥的瓦格纳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深刻的、富有哲理性的美感,他能够通过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将瓦格纳内心丰富的思想性极其完美地传达给听众。他在指挥瓦格纳的作品时,从不拘泥于表面化的处理,对于作品中各种技术上的因素(如声乐与乐队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导动机的合理呈示等方面)他都能够以十分恰当的方法进行很有说服力的表现。瓦格纳着名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索尔蒂指挥得最精彩的作品,这部巨着他曾在50年代末期就将其录制成了唱片,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之后,已经成为带有经典性的、被其它指挥家尊为楷模的版本了。除此之外,索尔蒂指挥的其它瓦格纳的作品,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等,也都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演释。除了瓦格纳的歌剧以外,索尔蒂对其它德奥歌剧的演释,都有着异常精彩和耀眼的业绩,早在他担任英国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音乐指导时,就曾指挥上演过全部莫扎特歌剧和贝多芬的《菲德里奥》等歌剧。另外,他还曾指挥上演过一度被人们遗忘了的格鲁克的许多歌剧。

  索尔蒂在交响音乐作品的指挥范围上和他在歌剧指挥范围方面的情况很相似,也同样具有着既深又广的特点,他除了对于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古典作曲家的作品极为精通以外,还是一位着名的马勒作品指挥专家,他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勒交响曲的
唱片,在世界上是享有着很高的地位的。除此之外,他对于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交响乐作品,也有着准确而精彩的演释。
  索尔蒂是一位谦虚和蔼的人,面对着自己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他总是十分客观地冷静对待着,当人们赞叹他给芝加哥交响乐团带来的辉煌音响和高巧的艺术技能时,他也总是强调乐队集体的作用而很少提及自己。然而,他所做出的伟大业绩是谁也抹杀不掉的,这种伟大的业绩,必将作为时代的杰出典范而永载在世界指挥艺术史册中。

1997年9月5号,索尔蒂与世长辞,他的去世是20世纪最后一位音乐巨人的陨落,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古典音乐辉煌的结束。

专辑曲目:

Disc: 1
1. Symphony No. 1: I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2. Symphony No. 1: II Kra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3. Symphony No. 1: III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4. Symphony No. 1: IV Stuermisch bewegt
5.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 Allegro maestoso
Disc: 2
1.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I Andante moderato
2.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II 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3.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IV 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 schlicht
4.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V In tempo des Scherzo
Disc: 3
1. Symphony No. 3: I Kraftig - Entschieden
2. Symphony No. 3: II Tempo di Menuetto. Sehr massig
3. Symphony No. 3: III Comodo. Scherzando. Ohne Hast
4. Symphony No. 3: IV Sehr langsam. Misterioso
5. Symphony No. 3: V Lustig im Tempo und keck im Ausdruck
Disc: 4
1. Symphony No. 3: VI Langsam. Ruhevoll. Empfunden
2. Symphony No. 4: I Bedachtig. Nicht eilen
3. Symphony No. 4: II In gemachlicher Bewegung. Ohne Hast
4. Symphony No. 4: III Ruhevoll
5. Symphony No. 4: IV Sehr behaglich
Disc: 5
1. Symphony No. 5: I Trauermarsch
2. Symphony No. 5: II 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sster Vehemenz
3. Symphony No. 5: III Scherzo: Kräftig, nicht zu schnell
4. Symphony No. 5: IV Adagietto: Sehr langsam
5. Symphony No. 5: V Rondo-Finale: Allegro
Disc: 6
1. Symphony No. 6: I 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2. Symphony No. 6: II Scherzo: Wuchtig
3. Symphony No. 6: III Andante
4. Symphony No. 6: IV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Disc: 7
1. Symphony No. 7: I Langsam - Allegro
2. Symphony No. 7: II 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
3. Symphony No. 7: III Scherzo
4. Symphony No. 7: IV 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
Disc: 8
1. Symphony No. 7: V Rondo-Finale
2. Symphony No. 9: I Andante comodo
3. Symphony No. 9: II Im Tempo eines gemachlichen Landlers. Etwas tappisch und sehr derb Listen Listen
Disc: 9
1. Symphony No. 9: III 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
2. Symphony No. 9: IV 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uckhaltend
3.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Veni, Creator Spritus
4.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Imple superna gratia Listen
5.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Infirma nostri corporis
6.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Accende lumen sensibus
7.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Veni, Creator Spiritus)
8. Symphony No. 8: Part 1: Hymnus: Veni, Creator Spiritus - Gloria Patri Domino

Disc: 10
1.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Poco adagio: Waldung, sie schwankt heran
2.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Ewiger Wonnebrand
3.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Wie Felsenabgrund mir zu Fussen
4.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5.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5.1: Uns bliebt ein Erdenrest, 5.2: Hier ist die Aussicht frei
6.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6.1: Ho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 6.2: Dir, der Unberuhrbaren
7.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Bei der Liebe, die den Fussen
8.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Neige, neige, Du Ohnegleiche
9.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
10. Symphony No. 8, Part II: Final Scene from Goethe's Faust Part II: Alles Verganglich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PE)Solti,CSO-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DECCA/索尔蒂-马勒 交响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