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qiang 发表于 2015-12-7 14:29:09

谍战七十年,两岸胜负如何?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5-12-7 14:41 编辑

谍战七十年,两岸胜负如何?

本文系转载,作者杨津涛
50-60年代,两岸均高度重视谍战,搜集情报并破坏对方情报网络近日媒体报道,两岸进行“秘密换俘”,大陆释放了此前诱捕的原“军情局”四处副处长朱恭训上校、组长徐章国上校;台湾方面则释放了大陆安插在“军情局”内的“双面间谍”李志豪。回顾近七十年来两岸“谍战”,激烈之余,实有清晰的变迁脉络。台湾有多个负责情报工作的部门,其中以“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简称“军情局”,前身为军统、保密局)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大陆工作会”(简称“陆工会”,前身为国民党内负责大陆工作的各小组)最为重要,它们承担了派遣或发展大陆间谍的多数工作。以“军情局”而言,其职责范围,据曾任该局局长的丁渝洲披露,“虽然我们隶属于国防部,从名称来看,工作范围似乎是以军事情报为领域;但……军情局是国家唯一在大陆执行情报工作的单位……应该以国家阶层、战略阶层为主,除了军事之外,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乃至于中国大陆整体国力、强点及弱点、对我方的策略,都是我们搜集的范围。”①对峙初期,两岸谍战即趋白热化。台湾方面动作频频,如保密局特务刘全德意图刺杀上海市长陈毅;保密局上校段云鹏三次潜入北京,搜集情报、伺机暗杀中共领导人;1950年“十一”期间,台湾特务布置“六〇”迫击炮,意图刺杀毛泽东、朱德等人。以上这些案件俱被大陆公安破获。②同期,大陆在台湾的谍报机构也遭到严重破坏,台湾工委在成功中学、台湾大学法学院、基隆中学等处的组织暴露,包括台湾工委书记“老郑”(蔡孝干)在内的一批领导人被捕。由于蔡孝干招供,中共派往台湾传递情报的朱枫,以及为其提供情报的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全部牺牲。③资料显示,1949年前后,中共中央按照进攻台湾的部署,秘密派遣1500余名干部入台,其中1100余人被台湾方面发现后处决。此后的大陆对台湾的情报工作,因资料披露甚少,尚不能获知详细情况。除撤退时所留存的谍报人员外,五十年代,国民党也在努力招募和派遣新的间谍。以“陆工会”为例,其招募通常有秘密、半公开和公开三种方式。早期秘密招募的多是来自军方或曾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大都“单身未婚、在台无亲属(如家人曾遭斗争迫害)、生活工作不顺遂”,同时具备电子通讯能力等专长。后改为设置条件,进行公开招募。被招募者又被分为三类:1、长期派遣。长期执行工作任务,运用公开身份掩护秘密,掩护身份与工作相一致。2、专勤派遣。执行特定工作任务,常以探亲、观光或经商名义进入大陆。3、特种派遣。以小组为单位,配带电台与必要武器,以空降渗透、海上渗透、陆上渗透等方法,派遣入区建立组织。④具体的谍战活动,往往是上述三类派遣者的混合运用。如1962年—1963年,台湾对大陆实施“飞龙计划”,向太湖地区、大别山区、洞庭湖地区等5个地区派出了20名间谍,其中即包括:长期布建者4人,专勤派遣者15人,内线运用者1人。其任务是搜集“共党应付紧急事故,主持单位与所能调用之地方武力及目标区内防御设施阵地位置、种类及强度”“各人民公社之名称、位置、人口、编制、领导人之姓名等”“人民潜力如何,一旦导发武装叛乱获得当地人民支持程度如何”等情报。后来统计,该计划与同期之“野龙计划”,共获得大陆军事、政治各方面情报126件。⑤其他如“六五一一计划”“十字军计划”等也大致如此,只是间谍投放地点不同。https://img1.gtimg.com/view/pics/hv1/28/214/1980/128804098.jpg吴石、朱枫等人在法庭受审
60—70年代,通过高空侦查,台湾曾获取大陆原子弹等重要情报在大陆政权日渐稳固后,台湾方面从陆上派遣人员变得相当困难;同时美国与中共处于敌对状态,急于获得大陆情报,于是美、台合作,在1952年成立一个负责侦查大陆的机构,代号为“西方公司”。其下辖的“黑猫中队”、“黑蝙蝠中队”使用美国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能升高至7万英尺,最大航程7000公里,续航时间9小时。“黑猫中队”的任务主要是利用拍照设备,搜集地面情报;而“黑蝙蝠中队”很多时候还要负责向大陆空投文告、传单、口粮等物品。⑥从1961年—1972年,“黑猫中队”共完成任务122次,损失飞行员27名、U-2侦察机12架。在这些任务中,以他们侦查大陆原子弹实验的任务最为著名。1965年5月,大陆进行第二枚原子弹试爆前,“黑猫中队”队员张夑飞到了罗布泊上空,将感应器发射到了试验场附近,得以推算试爆的规模。试爆后,“黑猫中队”队员再次飞临大陆,“使用特别设计的一种过滤器,吸收到中共此次试爆后在空中所产生的放射微粒加以仔细分析,科学家们就可以确定中共这一原子装置所发生的能量,以确定他们是用的什么原料。”“黑猫中队”还对设在兰州、包头等地的核反应堆进行了空中侦查。另一件让“黑猫中队”引以为傲的成绩,是预先发现了林彪的意外事故。1971年9月12日前后,“在中国大陆沿海巡航的蛟龙夫人,突然截听到中共防空系统一阵骚乱,所有飞机停飞,各式拦截武器全面戒备……”“ 这些资料配合其他一些情报,“隐约地透露出令人震惊的内情”,“当时中共国防部长……仓皇逃逸,所搭乘的三叉戟蒙古境内坠毁,机上成员全部罹难。”但U-2侦察机最大的功用的还是高空拍照,往返大陆一次,即可拍摄下4000多张高清照片。蒋介石有时会亲自查看其中较为重要的照片,“一次他不经意的问起有没有他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的照片,黑来黑猫队员出勤就顺路拍了几张,冲出啦的照片上王太夫人的墓地居然一清二楚。”由此可见,U-2侦察机所带相机功能何其先进。“黑猫中队”和“黑蝙蝠中队”⑦一直工作至1972年,美国同大陆发表联合公布,才宣布解散。https://img1.gtimg.com/view/pics/hv1/37/214/1980/128804107.jpg蒋介石接见“黑猫中队”队员
80年代后,双方主要在对方政府中发展间谍,获取核心情报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尤其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两岸间具有军事对抗性质的间谍活动已经很少出现,主要活动变为在各自内部发展间谍。在台湾“军情局”进行的诸多策反活动中,以“少康项目”最为成功。1991年通过一名台商,原总后勤部军械部局长、大校邵正宗被策反,代号“少康一号”;其后原军械部部长、少将刘连昆也落水为“军情局”提供情报,并同时被台湾给予少将待遇。1999年,刘连昆、邵正宗被捕,判处死刑。台湾策反的大陆官员,还包括原“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办公厅的一名局级干部,他向台湾泄露了许多有关国家经济规划和改革方案的情报;原电力部一批中高级干部向台湾提供了很多有关大陆重要项目的信息。2003年被捕的广东省安全厅的一名处级干部,为“军情局”工作6年,收受1400万元人民币;2004年,大陆破获了一个间谍网络,一所军事院校的十多名中高级军官向台湾提供了苏-27、苏-30 等解放军主力战机的部署及训练情况,以及大陆防空系统等绝密情报……⑧同时台湾方面也不断公布其逮捕的大陆间谍。如中山科学研究院火箭专家黄正安,向大陆间谍林伟泄漏“凤凰遥攻精灵炸弹”等机密资料;“立委”廖国栋前助理陈品仁,吸收“总统府”前参事王仁炳当下线,将“总统府”机密文件转交大陆;台湾空军战管地勤中校袁晓风先后12次将空军军事机密(包含布建、作战情报等)告知大陆……大陆在台湾发展的最重要的间谍为原台湾“陆军司令部通资处长”、少将罗贤哲,大陆此前曾希望以朱恭训、徐章国交换罗贤哲,被台湾方面拒绝。据丁渝洲披露,“自保密局到军情局派赴大陆的情报人员”死亡者,至少有1.9万人。至于台湾的“共谍”数量,丁渝洲说,“宋心濂先生任国安局长时期有人讲五千多人,后陆续又有人提三或四千人,我觉得都不正确,因为这是大陆偷渡到台湾的人数所估计出的概略人数;但实际状况也不宜在此对外说明,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内部应做好保密及保防,才是我们安全最大的保障。”⑨当时“立法院”称,长年在台湾从事情报工作的大陆人约有6000人,“国安局”更称,“实际上约有3倍于此数的人在台湾活动”。⑩从1949年一直到今天,两岸间的“谍战”就从未停止过,双方都损失了大批情报人员。只要两岸依旧分治,这种状态就不会结束。https://img1.gtimg.com/view/pics/hv1/15/1/1981/128814795.jpg2013年,纪念中共在台湾死难特工的纪念碑建成,位于北京西山
注释:①⑨《丁渝洲回忆录》,(台)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155、162、163页;②马振犊主编:《台前幕后 1949-1989年的国共关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5—87页;③王春华:《1950年:震惊台湾的红色间谍案》,《湖北档案》2010年第5期;④⑤杨瑞春:《中国国民党大陆工作组织研究(1950—1990),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67—73页,第126—128页,第330—332页;⑥周军:《“西方公司”之谜》,《侨园》2014年第2期;⑦翁台生、Chris Pocock:《黑猫中队》,(台)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27页、第139—141页,第186—187页;⑧王宏德:《同根相煎:台湾间谍在大陆》,《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⑩龚开国:《台湾当局情报战揭秘》,《现代台湾研究》2006年第6期。

qs 发表于 2015-12-7 16:23:44

吴石就是潜伏原型吧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5-12-7 17:55:46

qs 发表于 2015-12-7 16:23
吴石就是潜伏原型吧

嗯 比较符合 可惜了回过来看TG情报组织的原来的台湾经营战略也过于大张旗鼓了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谍战七十年,两岸胜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