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 发表于 2016-3-24 16:53:59

“高温疫苗是否有毒”Vs.“PX材料是否有毒”

“高温疫苗是否有毒”Vs.“PX材料是否有毒”
https://tp2.sinaimg.cn/2191330185/50/5610935357/1马骁Kevin 2016-03-24 15:33:32
阅读数:471

在当今中国语境中,要讨论清楚任何一件事情都变得异常艰难,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污染。即使是哈尔滨天价鱼和中国游客在泰国餐厅抢虾这样用常识就能判断的简单小事,都因为有人陆续添加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而不断被“反转”。更别说“高温疫苗”这样还在进行时的公共卫生事件,放在一个缺乏独立媒体调查的社会中,想说清楚事件的全貌和影响几乎没有可能。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只是我们太善于遗忘。说清楚正在发生的事件不容易,但找一件尘埃落定的旧事分析一下,却不是什么难事。我手头上就有一件这样的旧事可供讨论,说起来这件事情一点也不旧,因为它仅仅发生在两年前。
2013年5月的昆明反PX事件和2014年3月的广东茂名街头反PX游行把这个公众并不熟悉的专有名词推到前台。同一时间,在网络上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风头最盛的要属支持PX项目的“理中客”和“工业党”。理工男们纷纷撰文来说明PX生产的安全性,以及对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性。他们充满激情的进行科普工作,希望籍此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消除人们对PX项目的莫名恐惧以及不理性的抵触情绪。站在理工男对面的普通网友因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反击很多都是“PX没毒的话,你喝一杯给我看看啊”之类情绪化的宣泄,战斗力基本上可以用一触即溃来形容,整个网上辩论的局势因而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况。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在百度百科上演了一场PX词条的“上甘岭争夺战”。以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为主的学院派,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长达120小时。
-茂名反PX游行当天凌晨00:09,网友@幻想书生wjc悄然将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两个字的改变成了“词条保卫战”的导火索。
-当晚20:33,网友@847872000打响词条修改第一枪:使用“高毒”字眼,对群众起误导作用!这轮修改得到了@道牙子没事的响应,31日他连续三次修改词条,留言指责@幻想书生wjc恶意篡改。
-3月31日18:49 到4月2日 12:27 ,PX词条在沉寂30多小时后硝烟再起,网友@楓之群動以“更正错误”的名义将其改为“巨毒”(原文如此,依照词意应为“剧毒”——观察者网注)。一个多小时后,13:53,@1162007677“更正错误”,改为“低毒”。16:37,网友@弱水三千s再“更正错误”,PX再被归为“巨毒”
火药味十足的连续三次“更正”,激起清华学子的全面反攻。
-18:25:@ImhotepEgy 亮出清华化工系学生身份,以专业知识担保。更正词条“内容自相矛盾且涉嫌恶意篡改……当前PX为敏感话题,望百度对审核行为负责。”
-20:01:@溺水三千s不服,执意“巨毒”称“别乱改可以?明明有毒”引发强烈反感。
-20:33 :@ioriiii 敬告@溺水三千s,“请到词条正文看一下PX的LD50值,再对比一下乙醇的LD50值。我不否认它有毒,请你不要每次都改成“剧毒”行不?本人也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同样以专业知识担保。
“在这5天内,词条被反复修改多达28次。在“战斗”最激烈的4月2日晚,词条每过半小时就会被刷新一次。网友除了坚守“低毒”阵地,更有复旦等高校化学专业学生加入“保卫队”行列,完善细节、留言声援、刷存在感”。
结果毫无悬念,“捍卫科学,追求真理”的清华人赢了。时至今日,PX在百度百科词条中列出的属性都是“低毒”。
尘埃落定的时刻被定格在一年后的2015年4月6日。2007年厦门PX事件平息后,当年备受争议的PX项目迁移到了漳州的漳浦县古雷镇。而在这一天,位于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古雷石化(在建PX项目)厂区发生爆炸,方圆四五十公里内都有很强的震感。据媒体描述,爆炸发生后,火光冲天,夜如白昼,现场四、五公里外,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风吹过时,石化味道更加明显。除消防员外,还出动解放军防化部队驰援。
爆炸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反应几乎可以可以用麻木来形容,根本没有人再讨论“PX是否有毒”。清华学子说错了吗?并没有,我相信他们的专业知识,PX确实是属于三类致癌物的低毒材料。清华学子做错了吗?显然是错的。
公众在面对专家的时候,首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进行讨论,“科学素养不够”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在PX项目的争议中,核心话题应该是“在现有监管制度和技术水平下,PX项目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否有保证”,公众有疑虑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清华学子在不适宜的时候做了一件看上去正确的事情,他们的“科普”工作将实际上话题变成了“如果PX是低毒的,从环保角度来说PX项目就是低风险的”。因为转移了没有专业能力(而不是“科学素养”)的公众的视线,这些专业信息在效果上是对公共话题的一种信息污染。
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要用到很多具有毒性的原料和产品,“PX材料是否有毒”本来就是不相干话题,它既不能证明“用于生产PX的原料和辅料是否有毒”“生产工艺是否安全”,更和“整个安全生产监管是否到位”这样的核心话题完全无关。公众不是“不明真相群众”,从来都不需要被逼着学习任何“科学知识”,人们从来都只想知道是否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体系来保证公众安全。清华学子把公众带到不熟悉的领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打败”对方,然后洋洋得意的宣布胜利,只能说是胜之不武。即使在古雷爆炸后,他们仍然可以一直坚持自己说的事实没错,他们所做的科普工作就是在“捍卫科学,追求真理”,但这毫无用处,因为实际上这些“科普”工作是有意无意的在替一个充满监管漏洞的行业背书。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控制不仅仅在于屏蔽“不和谐声音”,更在于设置新话题来导引舆论走向。在一个既没有独立媒体监督,也没有民选议员代言,而且每一个专家都代表一种利益的社会中,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盲人摸象”的碎片化理解。通过“科普”将大众引导的到专业但无效的话题上,耗空人们对公共话题的热情,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成熟的维稳手段。除了御用专家以外,很多不知情的专业人士也主动加入宣传“正能量”的工作,来收获成就感和满足虚荣心。等到公众被各种专业名词说晕,完全失去方向时,事件也就慢慢平息下来。即使之后再发生类似灾难,专业人士们也毫无负罪感,他们觉得自己不过说了一些几乎绝对正确的知识而已,说真理怎么会伤到人?
除了那些直接受害者,谁又在付出代价呢?
古雷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相关环保部门也立刻做出了“空气和水都情绪稳定”的结论,事情也很快淡出大众视野。我并不在化工行业工作,但我想,如果有人再想在城市附近实施大型PX项目,恐怕几乎没有可能了。其实古雷PX项目并没有投产,事故也发生建设阶段,根本不能说明PX生产工艺不安全。不过这个不重要,因为人们已经不信任整个行业,“科普维稳”消耗的不仅仅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热情,同时也在消耗公众对行业的信心。年轻人们总有一天会进入社会,也终将有机会直面这种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信任危机,希望那时候,他们能反思一下自己多年前做过的一次“科普工作”。
这个国家的每一次事故灾难,都像是飘落在人们肩上的一颗雪花,轻轻抖一下,就飘到了地上,再想找找的时候,它已经融入雪地,再也找不到了。不同事件的分别,不过是大颗雪花和稍小一点的雪花的区别而已。人们总想尽快遗忘,不带负担的继续前行。也许只有等到滑倒的时候,才会想到这里面原本也有一份自己的责任。
世界上有两种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其中一种的核心是个“责”字,另一种的核心是个“利”字。中国每次一次安全事故都是在重复着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就这么简单的事情,那用得了那么多口水来讨论呢?
我原本想和你们聊什么来着?哦,是“高温疫苗有没有毒”还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区别”?没事,都不重要,你就开始科普吧,我会静静的听着。
《清华化学化工系学生昼夜捍卫PX百科词条低毒说明》,新华网,https://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05/c_126358882.htm《福建古雷PX项目发生爆炸》,新浪网,https://news.sina.com.cn/c/z/glpxbz/ 百度百科词条-对二甲苯(PX),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view/3431 ... syn#viewPageContent《一次爆燃让多少PX科普打了水漂》,新京报,https://finance.sina.com.cn/revie ... /023021903292.shtml阅读 611 投诉




qs 发表于 2016-3-24 16:55:37

科学和中国科学,懂科学和懂中国,这都是两回事。

qs 发表于 2016-3-24 17:00:55

我原本想和你们聊什么来着?哦,是“高温疫苗有没有毒”还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区别”?没事,都不重要,你就开始科普吧,我会静静的听着。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6-3-24 17:10:07

紧急通知:?
????震惊!太可怕了!烧开的自来水千万不要直接喝,转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经国内外数名专家及几千万例临床联合实验表明,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大铁锅还是电水壶、饮水机烧开的自来水,千万不要马上直接喝!直接喝的话,烫得很!

樱花=Ж=魂翔 发表于 2016-3-24 17:36:43

PX有没有毒是无所谓的   大家争的只是我锅自己能生产和不能生产靠进口而已其它种种都只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 ╮( ̄▽ ̄")╭   按官场话讲就是玩虚的虚的是手段   目的是实的╮(╯▽╰)╭当然有时也会出点连目的都是虚的的SB╮( ̄▽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温疫苗是否有毒”Vs.“PX材料是否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