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将士归玉门
本文系转帖公元74年,北匈奴进攻汉朝西域都护府,数万北匈奴大军围攻戊已校尉耿恭的驻地金蒲,因驻地过于遥远,后方救兵不至,粮尽,兵士们煮铠弩食筋革,拒降坚守,后为保卫战略地位更重要的疏勒,耿恭放弃金蒲,率领数百部下移师疏勒,随即又被北匈奴围困。
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
一年后援兵至,城中仅余26人,从疏勒城返回玉门关有近两千里路,途中还有北匈奴一路追杀。天山北麓雪深丈余,这条路着实九死一生。回军至玉门关,仅剩13人。
“吏士素饥困,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重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后汉书·耿弇传》
短短几个字,让人眼睛酸酸的,这就是汉语古文特有的震撼力!
将军为君解战袍,汉代中郎将大概相当于现在解放军的战区司令,上将军衔,上将亲自给几位戍边官兵搓背洗裤衩。和这个故事比起来,斯巴达300之类真是弱爆了。
回首都后,耿恭被誉为“节过苏武”,授近卫骑兵军司令。《后汉书》“余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以为当疏高爵,宥十世。”耿氏满门忠烈,代代相传,其孙耿晔任乌桓校尉,多次大破鲜卑,威震塞北。
岳飞《满江红》里“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说的就是耿恭和他的士兵,典故就出自这里。一汉敌五胡,谁说汉人自古羸弱,大汉的血性奠定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只记住卫青、霍去病、窦氏、耿氏等人,还应记住无数马革裹尸,埋骨异乡的大汉忠魂。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
本文转自知乎,作者:帝林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783121/answer/78167881
风雪大汉魂——拯救大兵耿恭
东汉,章帝元年,驻扎柳中城的汉西域都护府戊己校尉关宠的紧急求援文书送到了刚刚继任皇位的汉章帝手里。
情况是紧急的:在这年的三月,匈奴单于派左鹿蠡王(蠡音里)带领二万军队与汉帝国争夺西域,匈奴军队势如破竹,攻破了归附汉帝国的车师后国,招降了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国,汉帝国刚上任的西域都护陈睦战死,驻扎柳中城的关宠部、驻扎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围,而这两支部队都不过才几百人而已!!一旦这两支部队被消灭,匈奴军队长驱直入山南,整个西域将落入匈奴之手。
然而,收到这封求救信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份的事情了!!半年多了,谁也不知道西域现在是什么情况,千余军队对两万,这些帝国的军队还存在吗?冒然派军队增援,没有城堡的依托,很容易被风驰电掣的匈奴骑兵消灭,更何况已经是冬天了,恶劣的气候、遥远的路途、后勤的艰难。
大臣们摇摇头,看来,西域的失去已经不可避免了,只有等以后再寻找机会,而那些战士们,已经注定要为国牺牲了!
然而,以司徒鲍昱为代表的大臣还是坚决主张救援,他的话深深打动了年轻皇帝的心:汉帝国从来不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使这次救援注定失败,也要向世人宣告汉帝国从来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勇士!
汉军在风雪中西出玉门关,去找寻那已不足百分之一的希望!
我们再来看看西域的情况:耿恭所部在金蒲城被围困后,耿恭乘大雨,率部队向敌人发起突击,大雨中敌人看不出我方兵力究竟有多少,因此退走,但仍形成远距离包围之势,耿恭所部成绩逃出重围。到了五月,耿恭因为水源问题引兵转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有涧水流过,可以保证夏季的饮水;同时,疏勒城正当山南山北之间的要道,可以防止匈奴攻略山南各西域小国。
https://pic1.zhimg.com/9cedcf76f7922c0a380e000b1f31c54c_b.png
匈奴人很快发现了耿恭部的意图,再次将耿恭部合围在疏勒城,山南各国派来援军不战自溃。
残酷的围城战开始了!
匈奴人把涧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汉军。这一带的气候干旱,地势又高,耿恭一面布置汉军守城,一面命令挖井。可是一直挖了十五丈(约等于现在的四十米)不见水!这是十分严重的大事,若无饮水,便只有死或降两条道路。渴极了的将士,用布榨出马粪的汁来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天不保佑,那么就算你是如何的英雄也无济于事。耿恭便整衣拜天,而奇迹般的,先前掘的井里涌出了甘泉。汉军上下呼唤雀跃,感谢天助,高呼万岁。(究其原因,大致是河流被堵而改道之后,地下水仍然存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受地底压力作用而渐渐流入井中,古人不知道科学原理,便以为得了神助。耿姓的后人说,他们家族的堂号即由此而来:拜井堂!)耿恭故意以军士在城上泼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见了,大惊,也以为汉军是有老天爷护着的,于是退兵。但还是不死心,继续一边放牧,一边远距离包围,想要把汉军困死。
当时附近的国家都已经投降匈奴,形势十分险恶。幸好车师后王的夫人是汉人,见汉军久久被围,心底着急,想尽办法派人给他们偷偷地送粮食,又多次将匈奴兵的动向告诉耿恭。汉军因此得以多支撑了一些日子(现在知道汉帝国为什么要和亲了吧!)。
就这样再过了几个月,城中汉军因为不断有人战死、病死、饿死,结果只剩下了数十人,也没有人想要投降匈奴。
被困日久,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将士们饿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制铠甲放进锅里,煮软一些,然后切成一块块地分下去,吞嚼充饥。再后来,连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将弩也拆了,把上面绷着的皮条和用作弓弦的兽筋同样煮了吃。护具和武器无疑是战士的第二生命,为了稍填肚子,都顾不得了。
这时匈奴单于亲临城下,知道城里的汉军已经疲痹得不得了,却还不投降。匈奴人虽凶残,但是心肠直,敬重英雄,于是他心生敬意,便招降耿恭,并答应封他为王。
这时一幕令人震骇的事便发生了——耿恭答应投降,并将匈奴使者骗进城里,亲手击杀,然后就在城上,对着匈奴的大军,将尸体的肉割来烤着吃!耿恭用这样的行动,把投降这一条后路给完全断绝掉了。与其说是饿极了骗个“食物”进来,不如说是横下一条心,誓死无二。
这就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历!
第二年的正月,汉帝国的救援军终于到达了柳中城,关宠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在这么严寒的天气下,救援军认为更加艰难的耿恭部更不可能存在了,于是统兵的秦彭、王蒙、皇甫援等将领都决定返回,毕竟他们不能冒险把全军置于危险之地。但是,范羌泣血要求一定要去去疏勒城看看,虽然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但还是分给他两千部队。
范羌领兵冒雪前进,沿山北而行,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城下。城中汉军已经所剩无几,还活着的都没有什么战斗能力了,半夜察觉有军队开来,还以为是匈奴军趁雪来打,大惊绝望。
范羌远远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敌人,是汉朝派兵来迎接耿校尉,救你们回国!
再没有比这样的一声呼喊更激动人心的事了!!
这时候,城内只有二十六人了!!!
在回去的路途上,受到了匈奴骑兵的追击,且战且走,到了三月份,军队退至玉门,耿恭部已经只有十三个不成人样的幸存者了。
这些人获得了战友们的无上敬意,玉门关的将军们亲自为幸存者们沐浴更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这就是汉家军魂!
为汉帝国献身的勇士,汉帝国决不会遗忘!
https://pic4.zhimg.com/5175d2d3c5b1d5daa4c985176e191383_b.jpg
附:(后汉书.耿弇列传第九)恭字伯宗,国弟广之子也。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历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帝然之。乃遣征西将军耿秉屯酒泉,行太守事;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皇甫援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合七千余人,建初元年正月,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
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沭易衣冠。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明年,迁长水校尉。其秋,金城、陇西羌反。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前击白山,功冠三军。宜奉大使,镇抚凉部。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由是大忤于防。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https://blog.artron.net/space.php?uid=593432&do=blog&id=786989
作者:天下
《后汉书·耿弇列传》里记录了一段传奇故事,即疏勒城保卫战,读来唏嘘不已。这件事严肃的说法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网络上见到的说法是“斯巴达300勇士汉朝版”或者“拯救大兵瑞恩中国版”。事情的背景是这样的。公元74年,缓过劲来的东汉完成了征伐伊吾、车师的大规模作战,重设西域都护府,任命陈睦为都护,并任命参与作战的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分别驻扎在车师后王部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和车师前王部柳中(今新疆艾丁湖东北)城,“各置兵卒数百人”。。。。仅数百人。在汉朝,校尉是地位仅次于将军的部队长官,所以说“拯救大兵耿恭”的说法是纯属玩笑了。第二年,北匈奴来袭,杀死车师后王,进攻金蒲城。耿恭用强弩毒箭加忽悠击退了匈奴,但也发现金蒲城不是一个适合长期驻扎的地方,于是移防天山北麓的石头城疏勒(今奇台县半截沟镇),扼守天山南北通道。
https://pic1.zhimg.com/31ab4b36ca26eac19ac5810527ba6848_b.png疏勒城傍临深涧,可以倚险固守,而且靠近友军(柳中城驻军),必要时有个照应。匈奴将疏勒城死死围困,并将深涧的水源截断,逼耿恭投降。耿恭在疏勒城中挖井成功,在城上扬水示威,匈奴只得退去。
此时战局却发生巨大变化,“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翻译过来就是:天山以南势力焉耆、龟兹合力干掉了西域都护陈睦(领导被杀),友军关宠被困柳中城(不久以后全军覆没),汉明帝刘庄驾崩没人管发救兵,墙头草车师国反水和匈奴一起攻疏勒城。整个西域就剩下他们这几百人的小队了,这才叫绝望啊。。。。
看史书你会觉得那时候的人真的是头脑简单,就这种形势下,耿恭仍然坚守。唯一的支持来自车师后部王的寡妻(远嫁塞外的汉人的后裔,要是将来拍电影的话,编剧又要YY了),原文是这么说的:“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后王夫人一再冒险为耿恭提供匈奴的情报,同时,还时不时送点急需的给养。最困难的时候,把生牛皮制成的铠甲与弩弦都煮了充饥。
这一守就是将近一年时间。匈奴看短期内攻不下来,就劝降,开出了优厚条件:“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大白话就是封王给女人。耿恭更狠,“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他让劝降信使入城,杀掉后在城头烤了吃。。。。“。壮士饥餐胡俘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恐怕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咱不能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来评价古人。
朝廷这边,新君汉章帝刘炟终于继位了。要不要救这些人?朝廷意见不统一,司空第五伦(姓第五名伦)认为为救这几百人大动干戈不值得。”司空“是个主管建设的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工部尚书。新帝登基百废待兴,到处都要花钱,从他的立场考虑倒也合理。但司徒鲍昱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是国家置将士于如此艰险之地,如国家抛弃他们,等于纵容外敌的残暴,而且会让死难之臣伤心。进一步讲,将来边疆无事也罢,若匈奴一旦再犯,那么陛下您还可以指望谁为国家而死?!”,鲍昱掷地有声的抗辩结束了辩论,并且人家还提出了军事行动的合理化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原文),结论是”四十日间,足还入塞“。公元76年,大军7000人,从酒泉、张掖出发驰援西域。
援军到达柳中时,关宠已经全军覆没。”会柳中击车师,攻交河城,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援军攻下柳中和交河城,砍了三千八百个匈奴脑袋,俘虏活口三千余人,还有牲口三万七千头。匈奴跑了,墙头草车师国又称臣了。援军将领看到关宠已经全军覆没,估摸着耿恭也差不多已经阵亡了,疏勒城隔着一座天山实在太远,觉得现在孤军深入应该建好就收,出现畏难情绪。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范羌。
范羌是耿恭的部下,去年耿恭被围困前,奉命到玉门关领取冬季补给。有人会问为啥领补给要走这么久?去看看地图再说吧。听说这就要班师,范羌不干了,坚持要去救。将领们也怕皇上到时候追究,于是拨给范羌两千人,要去你自己去。
大冬天,范羌带领着这两千人翻越天山,”遇大雪丈余,军仅能至“。冒雪穿越封锁线勉强到达疏勒城下,连耿恭都没想到是范羌带援兵来了,还以为是与匈奴的最后一战,因为这时候加上耿恭自己,汉军将士就只剩26人了。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拥抱,失声痛哭,看到这里那个泪啊。。。。
一天都不能耽误,天明就必须出发,和匈奴追兵边打边走。他们比西汉的李陵幸运,三个月后终于到达玉门关(再看下地图。。。)。至此,耿恭的带出来的将士只剩13人。史书上用了8个字形容他们:”衣屦穿决,形容枯槁“。玉门关守将列队迎接英雄们入关,亲自为他们更衣。这13人,除了耿恭和范羌外,另外两个名字是石修、张封。为什么这两个名字会被记下来?因为朝廷给他们封官了。“于是拜(耿恭)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这段话不翻译也能看懂,“羽林”指的是羽林军,是汉朝最高规格的禁卫军。说起来,李陵的失败经历更为唏嘘。
将士百战死,寒风碎甲衣。
后记:读史书可以以古鉴今,寥寥数语却能把人物性格刻画的如此鲜明。想想今天经历的,那都不是事儿。
题图是我非常喜欢的画家王可伟的作品《霍去病收复河西》,下面这些也是他画的,带感。
https://pic3.zhimg.com/6be6c6f9e2baaf7292fda7b0c3dd25ee_b.jpghttps://pic1.zhimg.com/f971474e05df7a7a6f8eb5458a8f2030_b.jpg
东汉军队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热血忠魂,今日读起,仍热泪盈眶)
[摘要]汉朝名将辈出,从卫青、霍去病到窦宪、马援,最终将侵扰中原千年之久的匈奴彻底打垮,迫其远遁欧洲,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
《后汉书·耿弇列传》中,记载了东汉军队一次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拯救孤军的行动,虽不长,但惊心动魄,读起来令人热血沸腾,堪称两千年前的“雷霆救兵”。
这次军事行动,后人所知甚少,但细细琢磨,能从中悟出汉朝气质特有的雄健浑厚,并在历史的长河中涓流至今,让今天的中国人,愈加珍惜一个“汉”字。
一
这场火线救援发生在公元75年,完全具备一部战争大片的所有元素:宏大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还有各种千钧一发、绝地反击、将计就计……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绝望中的希望。
男主角登场了:耿恭,出自东汉盛产将军的耿氏家族,他是《耿弇列传》传主耿弇的侄子,史书这么写他:“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在他小时候,父亲耿广就去世了,一个名门望族的孩子,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心智较同龄人成熟,又兼有耿家人的强健体魄与军事天赋,所以耿恭完全胜任大片男主角的形象:高大英武,有勇有谋,又带些小忧郁。
公元74年,耿恭来到西域与匈奴作战。众所周知,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大汉王朝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维护,屡屡与西域前霸主匈奴发生战争。汉军神勇,匈奴不敌,尤其是著名的猛男陈汤斩杀北匈奴郅支单于并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后,汉匈战争告一段落。但西汉覆亡后,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也生出二心,蠢蠢欲动。东汉国力恢复后,重新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这是耿恭出场的历史背景。
他在西域打了一年仗,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戊己校尉——这个跟《盗墓笔记》中的“摸金校尉”不一样,是汉朝在西域专设的一个中高级军官职位,仅次于将军。翌年春天,东汉大军班师,耿恭率数百人驻守车师后国之金蒲城,此地经考证在今天新疆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牢牢卡住天山通往北匈奴的咽喉,与驻扎在车师前国之柳中城的同僚关宠互为奥援,防备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但大军一退,匈奴又开始大举进攻了,两万人把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
耿恭临危不惧,他站在城头对匈奴大军喊道:“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这是一种心理战,告诉对方,咱们大汉的箭可不一般,射中你了,让你生不如死。匈奴悍勇,哪听这一套,加紧攻城,到了射程内,城墙上黑压压一片箭射下来,匈奴人果然鬼哭狼嚎——耿恭让部下在箭头上涂了毒药,一被射中,剧痛无比,继而伤口溃烂,史书记载说是“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那伤口血流不止,血水像沸腾一般往外喷,这景象确实吓人。到了夜晚,伤口愈发地疼,整个军营都是哀嚎声,可见那年头化学武器的恐怖。匈奴人郁闷坏了,没想到,更大的郁闷接踵而来:数百人的守军,居然胆敢趁着暴风雨来劫营!毫无防备之下,被耿恭组织的敢死队一个冲锋,砍瓜切菜般蹂躏了一番,“杀伤甚众”。匈奴头领撑不住了,“震怖”,哀叹说“汉兵神,真可畏也!”溃败而去。
虽然此役大胜,但耿恭知道,匈奴人迟早要回来,金蒲城无法固守。他旋即把部队带到了疏勒城,位于今天新疆奇台县,当年是汉军修建的一个要塞,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果然,匈奴人又来了,几万人打不过几百人?匈奴人咽不下这口恶气,非得把疏勒城踏平不可!
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匈奴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死伤无数,就是攻不下城来。他们于是变强攻为久围,把河流上游给截断了。这一招很毒辣,守军开始缺水,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耿恭下令打井取水,打到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下拜祈祷,奇迹出现,“飞泉奔出,众皆称万岁”。在姜文主演的电影《天地英雄》中,就有这么一幕,如有神助。其实完全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后,水渗到地下。耿恭继续他的心理战:站在城头,朝匈奴泼水玩。用今天的话来,匈奴人肯定郁闷坏了,嘴中喃喃道:真是活久见!
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这时又传来汉朝皇帝驾崩的消息,而车师人也叛变了,与匈奴一起攻城。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然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使出招降一招,许诺让耿恭当他们的白屋王,给他找美女当老婆。耿恭说:好啊,叫你们的使者来。匈奴使者来了,耿恭把他抓到城头,一刀杀了,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
耿恭此举,断掉了匈奴人最后一个幻想,他们疯狂地攻城,想杀光这些汉人。城里活着的人越来越少,但他们仍在坚持,杀掉每一个靠近的敌人。激战间隙,耿恭遥望家园方向,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寻求援军的部下范羌身上。
范羌,你在哪里?
二
就在耿恭在西域激战的时候,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皇帝与大臣,也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要不要派救兵?
那个时候,通讯极其不便,反对派救兵的一帮人说,咱们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被匈奴重重围困,等到咱们援兵赶到的时候,他们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反对派以司空第五伦为首,“司空”为重臣,“第五”为姓。此时另一高官司徒鲍昱站出来,竭力请求派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在历史上有名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这是古代版的“不抛弃、不放弃”——咱们大汉,做人做事要厚道,将士远征,危难之际,不管他们了,对外是纵容了残暴的蛮夷,对内是伤了那些忠臣良将的心。现在要是不救他们,以后匈奴再卷土重来,谁还为大汉效命?所以,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汉朝不是宋朝,汉章帝虽然刚登基,但仍有着大汉满满的血性,下令:启动救援计划!公元75年冬天,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七千人,出发了。援军中,就有耿恭部将范羌在内。接下来的故事将说明:范羌是这部大片的男二号。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军赶到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获生口三千余人,驼驴马牛羊三万七千头。北虏惊走,车师复降。”虽然柳中城守将关宠此前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守城中战死了,但救援关宠一部的战役已大获全胜。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起来了。反对的意见称: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而且中间横亘着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节,救援成本太大,再说,耿恭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了,说不定早就全军覆没了……大伙儿还是撤吧。但范羌站出来,坚决说:不!
几个将领都不愿意继续往北走了,见范羌这态度,便分了二千士兵给他。史书没有记载范羌率这两千勇士翻越天山的艰难,只记载他们在疏勒城胜利会师的一幕,“开门,共相持涕泣”,这帮经历了炼狱般的战争的幸存者,九死一生,堪称铁打的汉子,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泪来。
回家!回家!
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区区26人了。他们与援军一起南返,但是匈奴人怎肯放过他们?匈奴人要用这群汉人的血,来洗清自己失败的耻辱。回家的路同样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三月,他们进了玉门关,安全了,26人,只剩下了13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但他们是伟大的胜利者。
在今天,回顾这次汉军的守城与救援,不由感叹当年汉朝军队的强悍。数万匈奴铁骑,加上西域叛军,也未能将这几百人击败。这并非史书的夸大,无论是组织制度、将帅能力,还是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汉军堪称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三
当代画家左国顺根据耿恭的故事,画过一幅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13个衣衫褴褛的大汉,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目光如炬,手里牢牢攥着自己的武器。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不为大汉耻!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两汉400年,精神强健,以英雄为荣,以爱国为荣,那种争当英雄、自觉为国效力的精神,写就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令今人感佩不已。
汉朝名将辈出,从卫青、霍去病到窦宪、马援,最终将侵扰中原千年之久的匈奴彻底打垮,迫其远遁欧洲,进而改变了世界历史。除了这些职业军人,汉朝文官到边塞立功的意愿也十分强烈,主动请缨的故事,遍布史书,例如张骞,就志愿去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道路,去完成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
汉朝还有一个神人,名叫傅介子,任骏马监,类似《西游记》齐天大圣的“弼马温”角色,是个小官。当时汉武帝去世,昭帝继位。西域一些国王一看,一个小孩子有什么可怕的?他们误判汉朝大势已去,龟兹、楼兰还投靠了匈奴,并在匈奴的支持下抢掠汉朝商队,杀害汉朝使者,这可动了汉朝的核心利益。
但汉朝没有派出大军兴师问罪,傅介子主动出马了,他只带了11个人,拿着汉昭帝的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国,这两个国家的国王都表示服罪,并透露了匈奴使者的行踪,傅介子毫不犹豫地把匈奴使者给杀了,但更厉害的还在后面,他感觉楼兰国王阳奉阴违,便找个机会与他喝酒,喝得正高兴,傅介子手下两个壮士扑上前去,当场杀死了楼兰王,楼兰大臣一看,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而后楼兰军队要来报复,傅介子拎着楼兰国王的脑袋,大吼一声:汉军将到,谁敢动?灭国!果然,没人敢动。于是,傅介子改立楼兰国王儿子为王,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悬挂在城楼上。傅介子后来被封为义阳侯。
钱穆先生曾评价说,汉代文人性格质朴,拿起笔可撰文,放下笔可耕田。其实,他们拿起剑,还可杀敌。汉代人尚武,包括文人在内,能写一手好文章,也练得一身好武艺。比如那个诱拐卓文君私奔的司马相如,就是一个击剑高手。还有个叫辕固的大儒,因为在一次文艺讨论中触怒了太后,太后吩咐将他扔入兽圈跟野猪打一架,皇帝不敢得罪太后,又不愿意辕固被野猪咬死,于是偷偷塞了把利刃给他。辕固进了兽圈,野猪扑来,他抬手一刀,正中野猪心脏。野猪死,人无恙。
文武双全,是汉代读书人的追求。傅介子有个粉丝,名叫班超,他效仿傅介子前往西域建功立业,最终功勋超过了偶像。班超给后世贡献了好几个成语,比如“投笔从戎”,又如“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班超纵横西域31年,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国,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巨大贡献。
在《十三将士归玉门》油画中,勇士们胡须虬结,这一形象跟汉朝人的审美观是契合的:汉朝男人喜欢蓄须,将其视为男子尊严的象征。可以想象,当年汉朝的读书人,不会是后代的白面书生形象。汉代对女人的审美跟宋明清时也大不一样,欣赏高大丰腴的女性——这就是汉代范儿。
四
一部大片,怎能没有女主角?
当耿恭喋血孤城时,在洛阳,他的寡母带着对儿子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去世了。她不是女主角。
女主角是谁?《后汉书·耿弇列传》中,当耿恭与他的士兵在疏勒城陷入绝境时,有这么一句:“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说的是车师后国王后,是汉人的后代,当车师后国军队也加入围城时,王后暗中在帮助汉军,提供情报和粮饷。假如没有她的支持,耿恭能够撑到最后吗?这位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王后,就像好莱坞电影《勇敢的心》女主角,苏菲·玛索饰演的英格兰王后,男主角是她丈夫的敌人,但她却倾慕男主角的英雄气概,默默支持心中的英雄。相比之下,车师后国王后对耿恭的支持,更多是对故国大汉的认同。她虽然是异国的王后,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尊严。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为国效力,成为当时人们愿为之赴汤蹈火的生命价值取向。
《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今天,读范晔为耿恭作传的文字,能够想象当年他是含着热泪写下来的:“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这些文字中,尽是热血忠魂。今日读起,仍热泪盈眶。
第一张图很著名,可惜的是大片刀太伤眼睛............建议换成环首刀 顶楼主,最近看到了这个故事。在百度历史吧,一个网友发的历史上感人的事情,第一个就是十三勇士归玉门。
很不错,楼主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https://tieba.baidu.com/p/4894952633?pid=101225703748&cid=0#101225703748 lizixiang1937 发表于 2017-1-8 13:09
顶楼主,最近看到了这个故事。在百度历史吧,一个网友发的历史上感人的事情,第一个就是十三勇士归玉门。
...
谢谢支持{:387:} 中华自古多英豪。
好像历史上被外族征服后,不但政权消失,而且民族性里的奴性也被发扬光大了。想来也是,像元朝那种高压政策,只有粪坑里的人才能够活下去。奴性滋长,渗入文化也很正常。到了清朝,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民族性经久不衰,祸害万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