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6 16:27:24

@天日 血与铁版块有一句话:很少有帝国爱好者不是历史与军事爱好者。
我发这个书单,爱好者们可以各取所需。
感悟,读书笔记之类我以后或许会写,但是恐怕难登血与铁版块的大雅之堂,发在这个版块就好。

天日 发表于 2017-3-16 21:01:16

我认为我个人的读书习惯是没有什么鲜明特色的,很普通很常规。而我就算参考别人的书单,也不会去理会这种简单无意义的罗列。事实上你列的这些根本不叫书单,书与书之间没有逻辑联系,除了都与史相关之外也几乎没有共性,缺乏针对性的介绍不是推介,自己没看过就推荐出来更是对书与读书人的不负责任,我不明白它们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也不明白你发这个帖子对自己能有什么提高。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7 17:31:23

天日 发表于 2017-3-16 21:01
我认为我个人的读书习惯是没有什么鲜明特色的,很普通很常规。而我就算参考别人的书单,也不会去理会这种简 ...

优秀的、通俗的、重量级的历史读物,尤其是洋史读物不多。
对于喜好洋史,又没有外文能力,和获得外文作品的人,我的书单还是有用的。
这些书吸引人的,我认为更多不在内容,而在小众的题材。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7 17:36:31

本帖最后由 hawk5959 于 2017-3-20 11:44 编辑

33.《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

谭伯牛 (作者)

楼主的话:晚清历史人物评著

《战天京(晚清军政传信录)(精)》是一部翔实的晚清军政档案。
作者谭伯牛在充分了解正史的基础上,大量利用书信、奏折、笔记等史料,抱“同情之理解”的态度,以史学与文学的笔法,鲜活再现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晚清军政名人。本书文体融正史、史学论文、演义、评书、历史小说为一体,不仅富有故事性,而且言必有据、杜绝“戏说”,开历史论著之先河,堪称一本前所未有的晚清人物评著。

书摘

当日练勇的指挥权并没有明确指定由曾国藩掌握,也就是说,曾国藩没有被授权指挥哪些具体的将领和士兵。圣旨所谓“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实在是一个模糊的指令,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帮同”的意思,就是协助巡抚办理团练和剿匪,至于怎么协助、协助到哪一步,就是天意高难问,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哪算哪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咸丰皇帝故意搞模糊政治,一开始就有提防不肖臣子拥兵自重,破坏中央集权制度的远见卓识。导致这种模糊局面的形成,原因不在于咸丰,而要归咎于咸丰的爷爷——嘉庆皇帝。
嘉庆元年,川、鄂、陕、豫四省交界地区,白莲教起义开始蔓延,此起彼伏,越闹越大。到了嘉庆四年,单凭国家正规部队——绿营兵的实力,已经收拾不掉这个围剿与反围剿的僵局了。恰在此危急时刻,古意盎然的保甲制度,经过改制,加入军事和经济概念,重新包装,摇身一变为团练题材,在朝野热炒之下,竟然连续涨停,托住大市。终于,在嘉庆七年,基本肃清白莲教,为大清帝国接下来差不多五十年的国内政局,定下了不是大好还算小好的调子。白莲教被团练制度干掉了,咸丰皇帝自然要尝试这个办法,用来对付太平天国。所以,从咸丰二年十一月到三年二月,他一口气任命了十个省共四十三位团练大臣,并刊刻嘉庆初年的《筑堡御贼疏》《坚壁清野议》以及相关指导性文件,颁发各省,号召大家边学边干,苦练快上。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
团练的精髓,只有八个字:清查保甲,坚壁清野。清查保甲,可以有效防止城乡士民与起义军勾结呼应,让剿匪部队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东堵西捂、手忙脚乱。坚壁,就是砌高垒,挖深濠,修缮城防;清野,则是拆除城墙外若干里内的房屋,清割农田作物。一可以断绝起义部队的粮食供应,二可以增大攻城的难度。这八个字扎实做到了,在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政、不占领根据地的情况下,白莲教起义军想不成为“流贼”都不行。而一旦成为流贼,屁股后面总是跟着一队猎人般的绿营兵,所到之处则是坚固的碉堡,质朴勇敢的民兵,想歇脚都找不到地方。除了跑到荒山野岭做“山贼”,再没有别的出路。而一旦堕落成山贼,政府军喘息已定,必然要步步为营,大举围剿。当此时也,外有重围,内无定饷,更可怕的是人心惶惶,军心摇动,随时有不攻自溃的危险。这时候恐怕是求做“降贼”也不可得了。大致来说,各地白莲教就是这样被团练制度搞定的。
白莲教和太平军,在朝廷眼里都是乱民、暴民,都是黄巢、李白成,政治定性区别不大。而实际上,白莲教和太平军根本就是两码事:白莲教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多点并发、互不联属;太平军自金田起事,就有一个紧密团结在洪秀全周围、由拜上帝教和三合会骨干分子组成的领导集体,进退有度,攻守有节。白莲教像同治年间的捻军,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太平军则在南京建国,以江浙为根据地,横行长江,从容进退。白莲教自身没有明确定位,做一天强盗跑一天路,是所谓“流贼”;太平军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与清朝分庭抗礼,俨然敌国,是所谓“窃号之贼”。团练能搞定白莲教,也能搞定太平军么?

雨果 发表于 2017-3-17 21:44:47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3 09:57
谢谢。WOW是什么?

一个表示惊叹的符号而已...

天日 发表于 2017-3-18 10:20:24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7 17:31
优秀的、通俗的、重量级的历史读物,尤其是洋史读物不多。
对于喜好洋史,又没有外文能力,和获得外文作 ...
你这所谓的书单,你自己读过几本?恐怕一本都没有吧,因为你的语言缺乏逻辑,可以反映出并不高的理解能力。但凡你真正读懂过那么四五本书(不限于你推荐的这些),也不会是现在这种状态。

自己读书不够,如何认清书本所阐述内容的意义?你连自己推荐的书都读过,如何知道它们是否优秀、通俗、重量级、题材小众?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就看网上读书人的留言和打分么?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8 19:38:07

雨果 发表于 2017-3-17 21:44
一个表示惊叹的符号而已...

哦,有什么由来吗?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8 19:42:53

天日 发表于 2017-3-18 10:20
你这所谓的书单,你自己读过几本?恐怕一本都没有吧,因为你的语言缺乏逻辑,可以反映出并不高的理解能力 ...

里头的书我读过一本,将要读很多本。至于这些书的特点,起码洋史题材小众我还是知道的。
至于通俗性什么的,即便没有人读过罗杰.克劳利和盐野七生的书,也不会说他们的作品不通俗。
至于书评和打分确实可以做参考。
我还真读过四五本书,但是逻辑性差大约不是单纯读书能解的。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8 19:49:00

本帖最后由 hawk5959 于 2017-3-20 11:49 编辑

34.《“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边缘人"纪事》


作者:杨奎松
楼主的话:杨老师的书,这是坠吼滴!
《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感》: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边缘人 纪事》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吼啊!

天日 发表于 2017-3-18 20:04:38

我都说到这个程度了,你还……

算了,就让你每天水一贴吧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19 20:50:53

本帖最后由 hawk5959 于 2017-3-20 11:54 编辑

35.《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

作者:基辛格
楼主的话:基辛格的回忆录,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楼主看各种名人回忆录的时候总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

转载内容:
《白宫岁月》详细记录了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来自尼克松政府最重要的书籍之一。

基辛格这部不朽的回忆录,记载了当时众多国际大事件,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了历史性的首脑会谈。在书中,基辛格同样记录了该时期的重大争议,包括老挝与柬埔寨事件,“和平在望”记者招待会,以及与北越的会谈崩溃,最终导致了1972年的圣诞节轰炸等等。
纵览全书,基辛格细致地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包括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胡赛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毛泽东与周恩来、维利·勃兰特、夏尔·戴高乐等等,也留下了分量相当、极其坦率的个人评论,时而微妙,时而坦率到近乎无情,精彩纷呈。
《白宫岁月》是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著作,也是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

书摘
二月二十一日,星期一,上午九点我们到达上海稍事停留,以便让中国领航员登机。同我以前的几次访问唯 一不同之处是,现代化停机楼前的一根旗杆上这次有一面孤单的美国国旗在飘扬。我几次经过这个机场,都没有看到过其他任何一个旅客或任何一架降落或起飞的飞机的影子。在上海欢迎尼克松的是乔冠华,他名义上是外交部副部长,但实际上是外交部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是周恩来最亲密的助手之一,这也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给人深刻印象的人物略有一些周恩来的风度、博学和智慧。在场的还有我前两次访问时认识的章文晋(西欧美大司司长)和王海蓉(礼宾司副司长,据说是毛泽东的亲属),他们两人在一九七一年七月曾陪同我从巴基斯坦前往北京。中国人殷勤好客名不虚传,准是认定未开化的外宾快饿坏了,因此以创纪录的速度给我们送来了丰盛的早餐。这一下子使白宫的工作人员心里为难了,因为他们知道,从此尼克松会要求他们加快宾夕法尼亚大街的服务速度。我们到达北京的时间是上午十一点三十分,即美国东部标准时间星期日晚上十点三十分,正是电视观众最多的时刻。
到达北京这一历史性时刻是事先作了准备的。尼克松和霍尔德曼早已决定,当电视镜头拍摄总统第一次和周恩来见面时,他应该是单独一个人。尼克松读过我在七月访华后写的报告,知道周恩来对一九五四年杜勒斯拒绝和他握手的怠慢之举耿耿于怀。总统决定,当他纠正这种失礼行为时,不能有其他美国人在电视镜头中出现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罗杰斯和我要留在飞机上,直到他们握手结束。抵达北京之前,我们被这样告诫过至少十几次,根本不可能再忘记了。但是霍尔德曼还是不放心。到那时有一名粗壮的副官挡住了“空军一号”的通道。我们的中国东道主必定大惑不解,不知道官方代表团的其他成员出了什么事情。因为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是尾随总统沿舷梯鱼贯而下的。尼克松单独一人和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完满结束以后,我们大家才像变魔术似的出现。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0 11:58:54

36.《我们的中国》

作者:李零
楼主的话:楼主依旧不想说话,向你扔了一个滑稽币https://gsp0.baidu.com/5aAHeD3nKhI2p27j8IqW0jdnxx1xbK/tb/editor/images/client/image_emoticon25.png

转载内容:著名学者李零历经十余年,在中国各地一边考察一边读书,探究古代历史,思考当下问题,推出专题论著集《我们的中国》。
全书分四编:一编“茫茫禹迹”,讲述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禹迹”是古人对中国的最初表达,本书通过禹贡九州总论中国地理的全貌。第二编“周行天下”,跟随古代“三大旅行家”的足迹寻访古今变迁。首位旅行家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汉武帝;孔子是宦游的代表,秦皇、汉武是巡狩的代表。第三编“大地文章”,既是山川考察记,也是家乡考古学。中国人最重视“老家”,寻根问祖也要有从纸上到地上的功夫。第四编“思想地图”,特别提到思想的重要性,“大一统”是古代的世界概念,中国叫“天下”。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既有辐辏,也有辐射,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大一统”。

书摘
中国很大。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大?1935年,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先生提出过著名的爱辉—騰沖线。他把中国一分为二:西北高,东南低,两大块。这条线,最初是当人口分界线。线的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讲过这块倾斜的大地,它不仅是个人口分界线,也是地理、气候,乃至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中国的大地,一半是秦汉帝国奠定的农业定居区,即古之所谓诸夏、后世所谓汉区,清代叫本部十八省;一半是环绕其四周的游猎游牧区,则主要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你来我往迁徙流转的地带,即清代的四大边疆。中国历史也是一半一半。
中国为什么大?原因是它的东南部对西北部有强大吸引力,好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总是吸引它的邻居一次次征服它和加入它。中国历史上的征服,一般都是从外征服内,而又归附于内,因而认同被征服者。夏居天下之中,商从东边灭夏,认同夏;周从西边灭商,也认同夏。中国周边地区对核心地区的征服,几乎全都沿用这一模式。他们发起的攻击,一波接一波,每次冲击引起的回波比冲击波还大,一轮轮向外扩散。“夏”的概念就是这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禹迹”是一种不断被改造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一种绵延不绝的历史记忆,难怪成为中国的符号。
农牧是共生文明,不打不相识。两者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中国的高地文化和低地文化,自古就通婚通商,文化交流,你来我往,互为主客。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无论是以四裔治中国,还是以中国治四裔,谁入主中国,都不会同意另一半独立。
宋以来,中国曾两次被北方民族征服,征服的结果是中国的领土更大,中国的概念也更大。
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国,有朱元璋从南方造反;清朝,满人入主中国,也有孙中山从南方造反。
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借自“反清复明”的洪门。这一口号本来是朱元璋发明。明亡,它还保存在很多汉人特别是南方人和海外华侨的历史记忆里。当时,很多南方人都认为,中国的正统在南方。他们盼望的是本部十八省从满清帝国独立,脱离这个北佬控制的帝国。
武昌起义,南方人打出的旗子是铁血十八颗星旗。黑色的九角代表九州,黄色的十八颗星代表本部十八省。这个旗子上没有四大边疆。
后来,孙中山才恍然大悟,这样做可绝对不行,那不正中日本人的下怀?日本人的中国梦是什么?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不正是模仿蒙元和满清取而代之吗?田中奏折讲得最清楚,“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驱逐鞑虏,则满蒙去;满蒙去,则回藏离。四裔不守,何以恢复中华?
于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属地,十八行省之外加四个省,东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属地是蒙古(内蒙古和外蒙古)、西藏和青海。我们的共和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是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的第一面国旗是五色旗。五种颜色象征五族共和,这面旗后来成了北洋政府的旗。可惜日本人把它偷了去,改当伪满的旗。
你要知道,“五族共和”并不纯粹是个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下的发明创造,它也是中国传统的延续。
战国末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摩拳擦掌,已经有五帝共尊、五岳并祀的设想。五岳是五座神山,代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帝是五个老祖宗,代表中国的五大族系。
元朝和清朝,这两个征服王朝都是多民族国家。蒙古人和满人都是多种文字并用,元朝有六体,清朝有五体。19世纪,欧洲人创建汉学,最初就是抱着《五体清文鉴》和满汉合璧本,学习汉语,研究中国。
现在的中国是由23省、5个自治区和56个民族组成。咱们的人民币,上面印有五种文字:汉、壮、蒙、维、藏。
我们的中国是这样的中国。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1 22:24:45

37.《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

林西莉 (作者), 李之义 (译者)

楼主的话:(挖鼻表情)

转载内容
《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是一位瑞典留学生半个世纪前在中国的难忘经历。作为一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学生,1961—1962年的中国与她所生活的欧洲反差巨大,她对许多事情不了解、不理解,但也对所历所见所闻感到好奇,所以她的记述有种陌生感,有种探求、疑问的色彩。她的回忆称得上津津乐道,充满现场感和生活气息:留学生活的反教条抗饥饿,古琴学习的温馨激动,市集上生动的杂耍表演,观者寥寥的名胜古迹,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武汉、洛阳、西安等城市的独特游历……她对一砖一瓦、一事一餐都不放过,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她从难以忍受要逃离中国,变为深深地迷上了中国文化,从此一生无法自拔!书中的250多幅照片,大多首次发表,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的真实中国,比文字更直观、更具冲击力,也让我们再次走进曾经生活过的岁月,回到那个我们深深怀恋又不堪回首的时代!

书摘
后来我们家搬到斯德哥尔摩,每周继续上一次钢琴课,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经二十岁左右——我对钢琴音乐越来越反感。当时我的老师正在教我练习弹贝多芬的奏鸣曲和其他曲子,其中当然有很多异常动听的选段,但是就整体而言,对我来说不对路——过于阳刚有力——我除了开始成功演奏文艺复兴式鲁特琴之外——那是一种带有二十根筋弦的声音明亮的乐器,我同时还在德国和意大利留学,我感到简洁、含蓄和轻快的音乐更适合我。
在古琴研究会,我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努力。在这里有与维也纳古典主义派蕴含的磅礴气势相反的风格,更不用说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了,与很多钢琴家华丽的要求相反——这方面应该首推阿图尔·鲁本斯坦因——我年复一年听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协会举办的交响音乐会,有十年时间我每星期三都会买票去听,技巧娴熟,音准完美,表现力是那么强,那么富有感染力。
我在古琴研究会遇到的这种音乐总是那么柔和与富有感染力,激情、严肃和亲切,但更像是两位亲密的朋友在交谈或者在互诉衷肠,远没有音乐厅里那轰动的场面,但丝弦醉人的颤音直入我的内心。这种乐器学起来异常困难,但是我越深入研究越觉得趣味无穷。这不正是我苦苦追求的吗!而环境本身——带有小型花圃的四合院,带有美丽木制窗棂的窗子透过的温暖光线和我遇到的那些杰出人物,这一切都构成我生活中最伟大的经历之一。
我很喜欢的一首曲子是1634年创作的《平沙落雁》。我练习了很长时间才开始会弹它。开始时,王迪和我曾经花好几周时间摆弄一首半现代化、表面浅显而微不足道的没有灵魂的曲子,我有些不情愿。有那么多非常动听和正经八百的曲子不学,而偏偏费时费力练习这样一首曲子,似乎得不偿失。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老师,并提到我听过管平湖演奏过的几首曲子,但是王迪没有任何反应。几天以后,她提起了我自己独自练习过的这首描写大雁的曲子。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2 20:40:14

本帖最后由 hawk5959 于 2017-3-22 20:41 编辑

38.《国家记忆》

该书有俩版本。
美国国家档案馆所藏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斗的照片资料,附带抗战影像光盘一个。
@tczm642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3 20:39:50

39.《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沈弘 (作者, 编译)
楼主不想说话,(¬︿̫̿¬☆)
转载内容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是沈弘教授“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的新作,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全书按时间顺序1926—1929、1930—1934、1935—1938、1939—1949分为四册,再现了民国这二十几年中的历史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系统报道了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百姓社会生活,比如除了军阀混战、北伐战争,还有当时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民风民俗,更重点的还是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长期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当时有众多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从中国各地发出了报道,并且拍摄了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伦敦新闻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自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观点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而且其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他人的眼睛,西方的视角,历史的定格,补充了我们的民国记忆。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4 19:07:09

40.《人类文明简史》
作者:詹妮特·勒博·本顿
楼主的话:罗胖推荐,好书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5 20:06:45

41.《文艺复兴的故事03·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

作者:【日本】盐野七生
《文艺复兴的故事03·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盛极必衰是历史的规律,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没有任何手段能逆转。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像威尼斯那样,在国家体制不变的状态下,维系如此长久。人类智慧所能及的,只是尽量地减缓衰退的速度,推迟衰退的时间而已。威尼斯共和国,这个完全没有得到上天眷顾的毫无资源的国家,或许正因为天生的缺陷,才会力求将这份艰难的事业做到完美。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又消亡,它的倾倒砸开了世界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大门。
吼啊!

hawk5959 发表于 2017-3-25 20:07:11

发完收工。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嘉云社】二〇一六年出版的历史相关类图书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