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1:52

《世紀帝國 III 》官方歷史戰役編年考訂

一、鮮血(1565年)

《鮮血》最主要的編年依據,來自「馬爾他的獵鷹土地」開場旁白提到:「在16世紀,聖約翰騎士團成功擊退企圖侵犯地中海馬爾他堡壘的鄂圖曼人」,另外影片中艾蜜莉亞說:「我家族來到新世界的故事,要從馬爾他那場戰役開始講起。那是垂死的十字軍騎士團的最後一座要塞。我的祖先摩根.布萊克當時是聖約翰騎士團的一員,他努力保護小島不受夏伊及鄂圖曼大軍的攻擊」,此場衝突即發生於1565年5月18日至9月11日的馬爾他(Malta)之圍,而戰役其餘環節也應該發生在同一年。


Matteo Perez d'Aleccio(1547~1616)「土耳其艦隊上陸」圖

支持《鮮血》發生在1565年的證據尚有三個:首先是聖約翰騎士團的特殊部隊火環兵,遊戲歷史介紹提到:「1565年馬爾他的守護者(聖約翰騎士團),在馬爾他被圍困的期間,極度依賴燃燒型武器,而煙火環便是其中一種。這些武器是由火藥和木材所組成,用來對抗伺機攻擊聖艾摩要塞的鄂圖曼火槍。鄂圖曼火槍兵無法抵抗燃燒型武器地猛烈攻擊,最後終於撤退。鄂圖曼火槍兵在聖艾摩要塞戰役中死傷約 2,000 人,而聖約翰騎士團的傷亡人數僅僅 80 人」,實際承認了遊戲故事是建基於馬爾他之圍。


1873年《插圖新世界史》的「里博沉船」圖

其次是摩根航海往佛羅里達途中所遇到的颶風。「颶風」影片中艾蜜莉亞說:「摩根航向佛羅里達,但卻遇上了颶風。騎士們沒見過颶風,它席捲了整個加勒比海,讓殖民地變成了廢墟」,正好1565年9月佛羅里達東北確實出現了一個被西班牙人名為「聖馬刁(San Mateo)」的颶風,它摧毀了當時由讓.里博(Jean Ribault,1520~1565)指揮的法國艦隊,並且讓西班牙人得以控制加羅林堡壘(Fort Caroline)。

最後是在「西班牙尋寶艦隊」一關登場的第爾卡多。遊戲歷史介紹提到他曾經「是猶加敦遠征隊的副指揮官,……在阿爾發拉都手下傑出的表現使自己得到皇室的認可,參與了征服阿茲特克的軍事行動」,而阿爾瓦拉多(Pedro de Alvarado,1485~1541)遠征猶加敦在1518年至1519年,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則在1519年至1521年,故此《鮮血》必然發生在此二事之後(儘管這樣的話,戰役編年訂在1565年便會讓第爾卡多出場時起碼有六十餘歲,但這應該是遊戲設計人員的失誤所致)。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6:28

二、寒冰(1755年)

《寒冰》「召喚」開場旁白提到:「在18世紀中葉,新世界出現很多繁榮的殖民地。但歐洲的戰火很快就蔓延到美洲」,影片中約翰、坎勇凱對白均提到史都華的殖民地在「伯倫瑞克」,即北卡羅來納州的伯倫瑞克鎮(Brunswick Town)。該鎮在1726年由英國人創立,其後半個世紀一直是殖民地總督宅邸所在之處,於1748年曾被西班牙私掠船洗劫,到1765年當地殖民者開始拒絕向英國皇室繳稅,但沒證據顯示此地在1750年代發生過軍事衝突、被美洲原任民攻擊,或像「化成廢墟的殖民地」裡約翰對白所說有英國士兵「攻擊自己的殖民地」。


Claude Joseph Sauthier(1736~1802)繪製的布倫瑞克鎮地圖

「明日」開場旁白提到:「開戰!七年之戰開打了,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恨不得對方立刻戰敗」,說明《寒冰》發生日期是在1754年5月28日英法北美戰爭爆發前後。「七年戰爭」反映約翰與坎勇凱參加的戰鬥發生在河邊,「華盛頓上校」則表明敗退的英軍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殿後。符合上述條件的是1755年7月9日莫農加希拉(Monongahela)之戰,當時的英軍指揮官領兵遠征,渡河後卻突然遇上法軍,誤以為中伏的英軍士氣嚴重受挫,結果法軍大獲全勝,而華盛頓成功擋下了原住民攻擊掩護友軍撤退,戰後因功晉升上校。

《寒冰》戰役其他關卡估計同樣都發生在1755年,可惜除此以外並無多少旁證。「大湖區」中華盛頓對白似乎表示他已經接管了英軍指揮權,如果屬實則可以證明該關發生在1755年8月14日後,但要注意華盛頓或英軍在戰事期間並未到過遊戲地圖上的伊利湖(Lake Erie)。「俄羅斯人來了」提到俄羅斯人試圖干預美洲事務,而俄國的確於大北極探險(1733~1743)後建立俄屬北美,不過其勢力沒深入到洛磯山脈一帶。

PS:有趣的是,1755年6月3日至6月16日間,英軍曾於加拿大新伯倫瑞克(New Brunswick)贏得博塞茹爾堡壘之戰(Battle of Fort Beauséjour),是英軍在北美戰爭初期少數取勝的戰鬥。考慮到其地名剛好與史都華駐守的殖民地相同,不排除此事對「奇怪的同盟關係」一關設定產生了影響。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6:39

三、火燄(1775~1781年)

《火燄》主角耐坦尼爾為約翰遺腹子,生年應該在1756年左右,「獨立戰爭」又明示其死亡年份為1812年,是遊戲原創人物內唯一一位生卒年齊備的角色。

「易落魁人」開場旁白提到「美國獨立戰爭初期,易落魁同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戰」,表示《火燄》發生於1775年4月19日獨立戰爭爆發後,而大部分關卡都有參照相關史實,「布里德山」為1775年6月17日碉堡山(Bunker Hill)戰役,「華盛頓」提到了1775年7月3日華盛頓接任大陸軍司令、1776年9月15日基普灣(Kip's Bay)登陸戰,「橫越德拉威河」為1776年12月25日強渡德拉瓦河 (Delaware River)及12月26日特倫頓(Trenton)戰役,「扭轉乾坤」提到1777年1月3日普林斯頓(Princeton)戰役,「薩拉托加」為1777年6月14日至10月17日薩拉托加(Saratoga)戰役,「嚴冬」提到了1777年9月11日布蘭迪萬(Brandywine)戰役及1777年10月4日日耳曼敦(Germantown)戰役,「佛吉峽谷」為1777年12月19日至1778年6月19日革命軍退守福吉谷(Valley Forge),「約克鎮戰役」為1781年9月29日至10月19日約克鎮(Yorktown)攻城戰。

至於其他無對應歷史事件的關卡,「易落魁人」影片中艾蜜莉亞說:「這故事得從六年前,他成長的易落魁村落開始說起。當時美國獨立戰爭的戰火向北蔓延,易落魁同盟的六個部族因而分裂」,可見「戰鬥之舞」、「營救」兩關也是發生在1775年4月至6月;還有「莫里斯敦戰役」一關雖然是描寫兩位原創角色耐坦尼爾與庫協爾的虛構對決,但因及後「終站」影片提到1780年3月29日至5月12日查爾斯頓(Charleston)圍城戰、1780年8月16日康登(Camden)戰役、1780年10月7日金斯山(King's Mountain)之戰,足以判斷該關發生在1778年至1779年。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6:42

四、鋼鐵(1817年)

《鋼鐵》開場旁白提到:「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人開始朝西方的荒野發展。這是科技進步上很重要的時期,也是工業時代的開始,所有的事物都有很大的改變」,亦即《鋼鐵》發生在1783年9月3日獨立戰爭完結後。有趣的是,替《鋼鐵》編年的最重要線索反而是出於《火燄》,因為後者「獨立戰爭」影片提到耐坦尼爾死於1812年,而《鋼鐵》「像魚一樣滑溜狡猾」裡艾蜜莉亞對坎勇凱說:「從我父親去世後有五年沒碰面了。你怎麼會在這?」表明該關發生在1817年。另外順帶一提,遊戲歷史介紹艾蜜莉亞「年近三十」,可見她出生年份約在1787年左右。


耐坦尼爾紀念碑文

佐證1817年之說的主要有「波利法的叛變」一關,該關內容為革命家西蒙.玻利瓦爾(Simón Bolívar,1783~1830)領軍擊敗西班牙人,即1816年10月8日至1817年7月17日的圭亞那(Guayana)戰役。除此之外,「骨頭軍團的最後時刻」一關有西班牙村民說:「我們活在藏骨殿的陰影下太久了,我們會幫助你」,遊戲又鼓勵玩家「與美洲原住民加勒比人結盟」,這些設定可能影射當時古巴奴隸貿易問題嚴重,而在1817年9月23日古巴宗主國西班牙與英國簽訂馬德里(Madrid)條約,內容剛好是取締和遏止奴隸貿易。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6:45

五、陰影(1866~1876年)

《陰影》「查伊頓」開場旁白提到:「十九世紀時,西部拓荒行動因為美洲原住民的激烈反抗而減緩速度」,影片中荷姆說:「歡迎來到羅拉米堡壘……凱林頓上校要我護送你到波茲曼小徑」,這代表《陰影》開始時亨利.卡靈頓(Henry Beebee Carrington,1824~1912)已經進駐拉勒米堡壘(Fort Laramie),事發在1866年6月13日。

「蘇族的地盤」開場旁白提到:「查伊頓及荷姆在保護波茲曼小徑的安全,但仍然有好幾隊拓荒者受到蘇族人的突襲」,「紅雲戰爭」一關需要玩家拯救鐵路工人,這些可能是指1866年7月20日起紅雲(Red Cloud)屬下戰士於瘋女河(Crazy Woman Fork)附近襲擊白人車隊,而從「艾蜜莉亞」影片中布萊克母子談話「殖民者跟蘇族人恐怕無法再和平相處」、「只有短暫的和平過」等句足以推斷,本關發生於紅雲戰爭尚未正式爆發時。

「機會」開場旁白提到:「由紅雲及瘋馬領導的蘇族人迫使美軍停戰,雙方簽訂的停戰協議維持了大約十年的和平」,影片中艾蜜莉亞說:「紅雲戰爭結束後,殖民者與蘇族間的停戰協議維持了大約十年的和平。我退休後就讓兒子接管獵鷹公司。接下來幾年,他忙到幾乎忘了紅雲戰爭。直到某天,一個老朋友把他叫回黑山附近的一座小鎮」,兩段話均證明《陰影》後半部發生於1876年。

「信任」開場旁白提到:「荷姆死了,但卡斯特還是選擇開戰。這場戰爭是否真的來不及阻止了呢?」,可見「小大角河戰役」關卡一如其名是要表現1876年6月25日的小大角戰役,其後「蘇族」影片中艾蜜莉亞說:「有人說他死在翁迪德尼,敵人派了十幾位騎兵才殺死他」,表示查伊頓可能死於1890年12月29日傷膝河(Wounded Knee Creek)大屠殺,而艾蜜莉亞亦活了一個世紀之久。

另外值得補充的是,「蘇族的地盤」影片中荷姆說了自己曾參加1862年9月17日安提塔姆(Antietam)之戰和1863年7月1日至3日蓋茨堡(Gettysburg)之役。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7-9-14 22:56:48

六、亞洲王朝

彥根城本《關原合戰圖》

《日本》發生於1598年9月至1600年10月。「死亡序幕」開場旁白提到:「1598年9月-一直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豐臣秀吉大名,今早過世了」,影片中德川說:「我剛剛得到消息,一統日本的大名已經死了,他的勢力已經搖搖欲墜」,即1598年9月18日豐臣秀吉之死;「真相」開場旁白提到:「1600年9月……我懷著沉重的心情,帶領著手下前往伏見城,踏上鬼門關」,其後「伏見城最後一戰」關卡內容為1600年8月27日至9月9日伏見城之戰;「塵埃落定」開場旁白提到:「1600年10月-我看著關原的日出,猜想今早將會是怎麼樣的景象」,其後「關原戰役」關卡內容為1600年10月21日關原之戰。

不過,《日本》過程至少存在三處史實謬誤:
[*]「天皇的城堡」開場旁白提到:「1600年7月……我的主人德川家康,最具權勢的大名,已經派我前往大阪城」,其後「圍攻大阪城」關卡內容為1614年12月19日至1615年1月18日大阪冬之陣和1615年4月12日至6月4日大阪夏之陣;
[*]「東邊的威脅」開場旁白提到:「1600年9月……上杉景勝手下的東邊家族已經丟下鋤頭、拿起刀劍來對抗我們」,其後「暴動」內容為1600年6月至7月會津征伐;
[*]「死人的步伐」開場旁白提到:「1600年9月……主人已經下令要我西行奪下東海道」,其後「佔領要道」關卡內容為1600年8月22日米野之戰和1600年8月23日岐阜城之戰,再之後的「遺言」更出現了1605年6月24日織田秀信之死。

《武備志》載「忽魯謨斯回古里國過洋牽星圖」
《中國》發生於1421年2月至1422年1月,但要注意各關開場旁白提到「永樂19年」或「永樂20年」在英文版原文都是公元1421年或公元1422年,而且中文版其後的月份並未按照中西曆法差異換算。遊戲歷史介紹提到主角黃堅「在20歲時被指派為鄭和的隨從,並於西元1413至1420年間,負責監督早期尋寶遠征的裝貨及準備工作」,由此可以推測他生於1393年左右。

「坐以待斃」開場旁白將英文版1421年3月誤作「永樂19年2月」,又提到:「我們準備與三百艘以上的船一同航行,整個艦隊有將近兩萬名船員」,《明太宗實錄》卷223載1421年3月3日「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裏,復遣太監鄭和等賫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可知這一次航海為鄭和(1371-1433)第六次下西洋。

「貴族的問候」開場旁白提到:「永樂19年6月-艦隊停靠在卡里卡特城,那裡是科澤科德國王札莫林的領土」,由於前述鄭和護送使臣返歸的十六國包括了古里國即科澤科德(Kozhikode)或卡里卡特(Calicut),故此船隊於同年到訪該處不令人意外。

「陌生的海岸」開場旁白提到:「永樂19年11月-我們遠離了熟悉的海域……不斷向西方航行」,影片中陳烙說:「海鷗飛滿天際,一定是媽祖在保佑我們……不管是哪裡,我們都得先冒險通過暴風雨」,此處可能參考了《天妃顯聖錄》載:「永樂十九年,欽差內使張源往榜葛剌國。於鎮東海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源急叩天妃求佑。言未畢,忽見狂風旋舞」,不過需要留意榜葛剌即孟加拉(Bangladesh),位置較古里更接近中國。

「天涯海角」、「新帝國」開場旁白提到王晉海離隊叛變的日期為「永樂19年12月」到「永樂20年1月」,而當地附近原住民城邦在此期間確實發生過一場政治異動。在1419年,阿斯卡波察爾科(Azcapotzalco)攻滅了德斯科科(Texcoco),德斯科科王子尼扎華克堯特(Nezahualcoyotl,1402~1472)於1421年逃入阿茲特克請求援助,到1428年順利復國,因此玩家不妨視作王晉海造反利用了原住民自身內部衝突。

《印度》發生於1857年。「戰火蔓延」開場旁白提到:「1857年3月-他只是個來自納吉瓦的孩子。據說他在殺害長官前,宣稱自己的教規指示他要反抗英國人」,是指1857年3月29日曼伽爾潘迪(Mangal Pandey,1827~1857)抗命,另外也揭露當時主角納尼普年齡大於30歲;至於影片中陌生人說:「我已經等了四十年」,應該是在回憶1817年11月至1818年2月的第三次馬拉塔(Maratha)戰爭。

「大象與硝石」開場旁白提到:「1857年4月……今天他們吊死了那個殺害長官的印度兵」,是指1857年4月8日曼伽爾潘迪問吊;影片中納尼普指出旁遮普(Pubjab)的動亂表面上「是零星地攻擊」,這種評價符合旁遮普一地印度兵叛亂情況,但史實並無充分證據可以支持艾德華生「反抗軍想要阻止我們開採硝石」的判斷。「第一槍」開場旁白提到「1857年5月……我漸漸可以了解那個被處決的孩子心中的感受」,影片中納尼普帶領印度兵同伴叛變,結合之後「抵抗」一關內容可知這是代表1857年5月10日印度兵變爆發。

「德里突襲行動」一關反映1857年5月11日印度兵攻佔德里(Delhi),但之前「叛徒與將軍」開場旁白已經說:「1857年6月-這是個嶄新的早晨」,而其後「互換立場」開場旁白又說:「1857年7月-我們攻陷了德里……我和兄弟們將朝西姆拉進攻」,應為遊戲設計人員犯錯所致;至於「對質」一關的西姆拉(Shimla)決戰是虛構的,因為在歷史上該區受兵變的影響甚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紀帝國 III 》官方歷史戰役編年考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