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0-29 15:27:17

英国鱼鹰出版社:《战象》








































qs 发表于 2017-10-29 17:44:49

鱼鹰社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啊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0-29 18:00:49

缺点是不够专业,有的都是由爱好者而非学者编写的。根据上文中图片提到的那位“曼兹克尔特”翻译的第一手资料。鱼鹰关于拜占庭的那些书私货不少。关于其它题材的书应该也差不多。别人也是说鱼鹰社的书看看就好。听说国外历史军事论坛上的人就是这么说的。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0-29 18:26:31

qs 发表于 2017-10-29 17:44
鱼鹰社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啊

忘记点击回复给站长你了。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1-12 21:39:42

爱上帝还是爱凯撒?看这个中国基督徒如何抉择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1-12 21:40:00

【本文中出现的人名“倪柝(和谐)声”是屏蔽词,所以在下文中出现的一切“倪柝(和谐)声”都将被我改成倪柝(和谐)声的真名“倪述祖”。下文中的所有“倪述祖”的原文也都是“倪柝(和谐)声”,包括在书名中的。】 —————————————————————— 本文是对《倪述祖生平特辑》中收录的传记《中流砥柱》中末后部分的摘抄,有删节和改动。 本书作者金弥耳(Angus I.Kinner)是一名西方的基督徒,本书也就带有基督徒的立场。我在摘抄中将过滤掉这一立场。今天的基督徒常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一语表达自己坚持政教分离的立场,但是对于红色年代的基督徒而言,说出这句话却没有这么轻松。本文的主角倪述祖就是当初企图抗拒当局宗教政策的基督徒领袖之一,因为一桩众说纷纭的经济犯罪而身败名裂,失去了下半生的自由。 故事开始。【注定与教友同受苦】 〖工作安排〗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新当局实施较为严厉的宗教政策,令中国基督教界深感恐慌。 一九五零年五月,基督徒领袖李常(和谐)受(为防和谐,下称李长寿)来到在香港的倪述祖那里,报告台湾工作的进展,并且告诉他,自己(原文在此处可能漏了一个“将”字)回到台湾,继续这个工作。六月李长寿在临走前,曾尽力试图劝阻他不要回上海,倪述祖说:“弟兄!我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教会建造起来,我们现在能够丢下他们不管么?使徒们在这种情形下,不是仍留在耶路撒冷么?”倪述祖这时接到上海长老打来的一封电报,说到他们有许多问题,请他早一点回去解决。这时汪佩真在场,她支持上海长老的请求。她提醒说:“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圣经.诗篇.二十九.10)尽管李长寿再次把他拉到一边,竭力劝阻,但倪述祖大声说:“我不以性命为念,若房子塌下来,我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必定把它支撑住,即使要我的命也不顾惜。” 〖注定与教友同受苦〗 香港的教友为了爱护他,苦苦地挽留他,劝他要慎重考虑,不要去冒险,但他不肯留下。他说,他要和艰难中的弟兄姊妹(基督徒互相称呼为“弟兄姊妹”)一起。他估计他的未来有两个可能:或是被提(我也不知道“被提”是什么,可能是蒙受神的恩典之意);或是殉道。 这时从他的出生地汕头传来消息,他的母亲林和平离世进入荣耀(基督徒称上天堂为“进入荣耀”)。这件事也没有影响他的决定,他请他的大姐安排葬礼,而他自己则回到上海。【一方面阻止了他原先所赞成的信徒逃往香港的行动;】另一方面也处理了由教友们所管理的制药公司。 〖准备与当局合作〗 当倪述祖回到上海后,他叫妻子张品蕙也回来,抓紧机会传教,并建议全体信徒在各方面皆向前。例如山东的“耶稣家庭”之信徒,因着共同生活之原则,就目前的危局,倪述祖认为必须去与他们交流。 同时,倪述祖似乎相信,根据圣经的罗马书第十三章的原则〈1〉与新的当局做某种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而这个合作则视宗教自由所能得着的保障之情形而定,因此聚会所(倪述祖所创立的教会名叫“基督徒聚会处(所)”\“地方教会”)各教会分发单张,要信徒不要逃亡而要为了主(主耶稣)的缘故留在大陆。他们准备放弃物质享受,成为好基督徒及好公民,有诚意地与执政者合作,配合从事公共建设,例如修筑马路及灌溉工程等。只有一件事,他们绝不违反圣经,也不否认他们的主。 〖政策转紧〗 起初教会工作还好,然而好景不长,政策即由松转紧。这种情形再度凸显分散各处传福音的需要,一些信徒自愿变卖他们的财产,拔起他们的老根,迁往人口稀少的江西在那里他们建立起农业垦屯区从事开荒。他们建筑简单的泥屋,成立一种互助的共同生活,个人有充足的灵修时间,而晚间则以团体属灵教导为原则。 当当局命令全国的地方教会全部关闭,强行合并到其它的基督教组织内时,迁移的基督徒也不能免除参加再教育、斗争大会,及面对编造曲解他们迁居动机的文章。同时他们也发现,当局对他们实行“耶稣家庭”形式的生活,仍不能免除对他们的猜疑。(“同时”一句似乎有语病,但原文如此,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改动,就不改了。) 有位河南的外国传教士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们前往遣送地点时,受到新近迁来的一位“地方教会”弟兄的照顾。他们不顾危险点一盏破旧的灯来聚会(他们能够替他找到一个较好的气灯)。员警前来告诉他:“你们不能再聚会了。”他们回答说:“你知道!我们不得不聚会啊!圣经说:不可停止聚会。”(圣经.希伯来书.十.25)员警说:“假若你们一定要聚会,我们能否参加呢?”他们说:“当然可以!”

notalk 发表于 2017-11-13 20:13:16

由于经济基础的分化,舆论在向难以想象的各种方向分化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1-17 22:29:39

【本文中出现的人名“倪柝(和谐)声”是敏感词,所以在下文中出现的一切“倪柝(和谐)声”都将被我改成倪柝(和谐)声的真名“倪述祖”。下文中的所有“倪述祖”的原文也都是“倪柝(和谐)声”,包括在书名中的。】 —————————————————————— 本文是对《倪述祖生平特辑》中收录的传记《中流砥柱》中末后部分的摘抄,有删节和改动。 本书作者金弥耳(Angus I.Kinner)是一名西方的基督徒,本书也就带有基督徒的立场。我在摘抄中将过滤掉这一立场。今天的基督徒常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1〉(“凯撒”代表执政者)一语表达自己坚持政教分离的立场,但是对于红色年代的基督徒而言,说出这句话却没有这么轻松。本文的主角倪述祖就是当初企图抗拒当局宗教政策的基督徒领袖之一,因为一桩众说纷纭的经济犯罪而身败名裂,失去了下半生的自由。 故事开始。【注定与教友同受苦】 〖工作安排〗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新当局实施较为严厉的宗教政策,令中国基督教界深感恐慌。 一九五〇年五月,基督徒领袖李常(和谐)受(为防和谐,下称李长寿)来到在香港的倪述祖那里,报告台湾工作的进展,并且告诉他,自己[将(原文在此处可能漏了一个“将”字)]回到台湾,继续这个工作。六月李长寿在临走前,曾尽力试图劝阻他不要回上海,倪述祖说:“弟兄!我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教会建造起来,我们现在能够丢下他们不管么?使徒们在这种情形下,不是仍留在耶路撒冷么?”倪述祖这时接到上海长老打来的一封电报,说到他们有许多问题,请他早一点回去解决。这时汪佩真在场,她支持上海长老的请求。她提醒说:“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圣经.诗篇.二十九.10)尽管李长寿再次把他拉到一边,竭力劝阻,但倪述祖大声说:“我不以性命为念,若房子塌下来,我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必定把它支撑住,即使要我的命也不顾惜。” 〖注定与教友同受苦〗 香港的教友为了爱护他,苦苦地挽留他,劝他要慎重考虑,不要去冒险,但他不肯留下。他说,他要和艰难中的弟兄姊妹(基督徒互相称呼为“弟兄姊妹”)一起。他估计他的未来有两个可能:或是被提(我也不知道“被提”是什么,可能是蒙受神的恩典之意);或是殉道。 这时从他的出生地汕头传来消息,他的母亲林和平离世“进入荣耀”(此处是作者——一个基督徒称上天堂为“进入荣耀”)。这件事也没有影响他的决定,他请他的大姐安排葬礼,而他自己则回到上海。【一方面阻止了他原先所赞成的信徒逃往香港的行动;】另一方面也处理了由教友们所管理的制药公司。 〖准备与当局合作〗 当倪述祖回到上海后,他叫妻子张品蕙也回来,抓紧机会传教,并建议全体信徒在各方面皆向前。例如山东的“耶稣家庭”之信徒,因着共同生活之原则,就目前的危局,倪述祖认为必须去与他们交流。 同时,倪述祖似乎相信,根据圣经的罗马书第十三章的原则〈2〉与新的当局做某种合作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而这个合作则视宗教自由所能得着的保障之情形而定,因此聚会所(倪述祖所创立的教会名叫“基督徒聚会处(所)”\“地方教会”)各教会分发单张,要信徒不要逃亡而要为了主(主耶稣)的缘故留在大陆。他们准备放弃物质享受,成为好基督徒及好公民,有诚意地与执政者合作,配合从事公共建设,例如修筑马路及灌溉工程等。只有一件事,(原文在此处似乎缺了一句话,应该是“绝不能向当局妥协”之类的)他们绝不违反圣经,也不否认他们的主。 〖政策转紧〗 起初教会工作还好,然而好景不长,政策即由松转紧。这种情形再度凸显分散各处传福音的需要,一些信徒自愿变卖他们的财产,拔起他们的老根,迁往人口稀少的江西在那里他们建立起农业垦屯区从事开荒。他们建筑简单的泥屋,成立一种互助的共同生活,个人有充足的灵修时间,而晚间则以团体属灵教导为原则。 当当局命令全国的地方教会全部关闭,强行合并到其它的基督教组织内时,迁移的基督徒也不能免除参加再教育、斗争大会,及面对编造曲解他们迁居动机的文章。同时他们也发现,当局对他们实行“耶稣家庭”形式的生活,仍不能免除对他们的猜疑。(“同时……”一句似乎有语病,但原文如此,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改动,就不改了。) 有位河南的外国传教士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他们前往遣送地点时,受到新近迁来的一位“地方教会”弟兄的照顾。他们不顾危险点一盏破旧的灯来聚会(他们能够替他找到一个较好的气灯)。员警前来告诉他:“你们不能再聚会了。”他们回答说:“你知道!我们不得不聚会啊!圣经说:不可停止聚会。”(圣经.希伯来书.十.25)员警说:“假若你们一定要聚会,我们能否参加呢?”他们说:“当然可以!” 另一位在浙江的外国传教士说:“‘地方教会’的影响遍及各地,他们开始了一种新而有力的福音工作,在中国大陆这是一项伟大的行动,因它根本没有接受到任何外国宣教士的协助。神难道不是在这种时刻预备他们成为神的器皿么?”地方教会是一种紧密的联结,又是谦逊和可塑性的组织,其肢体既是本地人具有蛮深的属灵程度,且拥有宣教士的热情。”(“宣教士”即传教士)一年多以后她接到一封信,提到有关镇里各宗派基督徒联合的可行性,她评论说:“在‘地方教会’信徒的带领下合一,可能是应付目前困境的最好办法。” 〖三自革新运动被批准〗 在一九四九年间,大多数的宣教士因着福音的异象试图继续留在他们的前哨地点,盼望能在新的政权下,继续他们见证的工作,而一九五〇年五月当局批准上海青年会吴耀宗(自由派新教领袖)提出的“三自革新运动”,并成立的筹备委员会,目的是使在中国的教会能达到自治、自养、自传,而与国外的宗教团体分离。他的定期刊物《天风杂志》,不久就成为官方刊物,最终它成为全国唯一“基督徒通讯”的出版机构。 从十二月二十三日报纸上的报道,很清楚地看见将来传教士的工作必受到极严格限制,不移交(原文如此,应该指的是移交教会)是不可能的。在一九五一年内,几乎所有的外国传教士全部撤出中国,一百多年来外国信徒及中国人的联系就这样突然、“无情地”(原文在此处有“无情地”的字样)中断了。 〖传教士撤离前的交流和印象〗 不少传教士经过上海或在城中等候出境许可时,参加了南阳路的聚会,当他们离开时,“灵里得着饱足”(本传记作者如是说),福音的热情再次受到激励,也因着倪述祖个人的见证(基督徒称讲述自己被耶稣“保佑”的事情或者一些“伟大”的宗教事件为“作见证”)而感动,并得着他解经(解释圣经)上的帮助。有一位访客说:“所有基督徒的服事在某方面都有他的助益,但倪述祖的帮助是完全的!”大约这时,赖恩融(Leslie T. Lyall)邀请倪述祖到他上海寓所与几位中国内地会的同工商讨未来的工作,有关他们在被迫离去前这段时间内如何工作?(此处用问号似乎有语病,但是本传记原文如此)他回答说:“请为我们翻译一些很实在的圣经注释,例如亚福特(Dean Alford)等的圣经著作,我们太少这类的书,我们非常需要它,当你们再回来时,是以教会教导的长者身份而不是以传教士的身份,【因为传福音工作将是中国信徒的任务】。” 此时,有一位中国牧师到南阳路会所听倪述祖讲道,他用一个礼拜讲解罗马书第一章一节,他说:“他每晚讲论一种不同的主题,但是当你把它们都集合在一起时,却是一篇既长且完整的信息,这真是太奇妙了。” 〖新年的信息:一切在乎神祝福的手〗 此时的倪述祖对未来还颇为乐观。一九五一年元月一日他在教会讲了一篇新年的信息,讲到“五饼二鱼”的神迹(圣经.马可福音.六.35—44;圣经.约翰福音.六.1—14)与神的祝福,其要义是值得记录的(本文略去本传记原文的记录的大部分,仅留其末段);末段是:“我的结论是要过‘一个蒙神赐福的生活’,也就是基督徒正常的生活,蒙神赐福的工作,是根据我们正常的工作。‘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圣经.玛拉基书.三.10)今天是一九五一年的开始,而在上海这句话仍是神对我们现在说的话。” 【遭打击】   注释: 〈1〉(圣经.马太福音.二十二.21)(圣经.马可福音.十二.17)(圣经.路加福音.二十.25)。和合本译作“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也有人译作“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 〈2〉罗马书第十三章原文(选自和合本圣经)如下: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他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

吾城吾邦 发表于 2017-11-17 23:27:43

notalk 发表于 2017-11-13 20:13
由于经济基础的分化,舆论在向难以想象的各种方向分化

你怎么在这个帖子里回复这个?是回复错地方了还是说你这句话不是回复给我的1楼而是回复给我发在上头的传记内容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鱼鹰出版社:《战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