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城的饮水问题
本文系转载。定址千年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北京,无不存在生活污水乃至粪尿长期渗入土层,导致地下水咸卤,井水咸涩不堪饮的问题。
汉长安城城址七八百年以来一直是粪尿生活污水渗入地表,影响龙首原以北以西汉长安城区的地下水质【汉长安有部分区域有下水道,但仅未央宫、长乐宫、桂宫、武库、覆盎门、直城门等处有,并非遍及全城,城中绝大多数污水的去处是渗坑渗井】。隋文帝舍弃汉长安城址,在龙首原之南新建大兴城(唐朝长安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北周时,城中“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唐长安城的排污明沟一般在大街两侧,上宽下窄(宽度可达2.5米),两壁倾斜。各坊的胡同之内有砖砌的地下排污暗沟,与明沟相接,粪尿污水排入明沟,经渗井、渗坑、渗池进入地下水层。唐朝天宝末年,隋唐长安城的地下水就再度出现咸苦污染问题,被污染的地下水虽然无色无臭无毒,但味道苦、涩、咸。被污染的原因也是生活污水乃至人畜粪尿渗透进入地下水(图1~图4)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陈尧咨上奏,请重开唐朝龙首渠故道,将甜水引入长安。奏章中说“永兴军(长安)城井泉大半咸苦,民居不堪食”。北宋熙宁七年(1074)《京兆府长安善感禅院新井记》碑文称长安“寫卤之地,井水惟咸鹹,凡厥膻(膳)羞烹饪皆失其味,求其甘者略无一二”。陈尧咨重新恢复了唐朝龙首西渠的故道,将甜水引入城市里坊供居民饮用。其实水是淡水,并无甜味,但与苦涩咸水来一比较,就觉得甘甜清冽好喝了。
此后在北宋、金朝和元朝,这条龙首渠一直是长安城主要的饮水来源。但到元末,这条引水渠逐渐淤塞湮没,洪武十二年(1379年),曹国公李文忠命西安军民重新开凿龙首渠,引大义峪和浐河的河水进入西安,并以砖石甃筑渠身。但是到明朝中叶,由于龙首渠引水量较少,改以城西边的通济渠为主要引水渠。乾隆年间因军事防御需要,将二渠入城水门堵死,西安城内改以井水——特别是西门瓮城内的“甜水井”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
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也有同样的问题。“高亮赶水”,“苦海幽州”,城中井水尽是苦水,甜水甚少。除了北京地区本身水质就普遍偏硬以外,元明清在此建都六七百年,城址未变,生活污水和粪尿长期渗入地表,也影响水质。明清北京城内外只有少数甜水井,是开在了地脉泉眼处,比如安定门外的“上龙”、“下龙”。当时北京城里要是碰巧打出一口甜水井,子孙八辈子都吃喝不愁了。比如王府井的“大甜水井”,井主清代每天卖水收入,能合五十三两整元宝一个【实重50两,因成色高,需要申水,等于纹银五十三两】。另外近代外国人在北京居住后,开始机打深井,水质也好于土法挖出的苦水井。
过去北京人爱喝香片(福建茉莉)、大方(安徽茉莉)、珠兰之类花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水质不好,偏硬偏苦,花香能遮盖水的温吞味儿。宫中用玉泉山水,所以皇宫贡茶里面就有不少绿茶品种。过去北京大户人家日常做饭沏茶皆用甜水,一般人家做饭用水质介于甜苦之间的“二性子水”,另储一小缸甜水沏茶,而穷人只能将就喝苦水。清代北京茶馆的选址,也要尽量靠近少有的几处甜水井。但苦水也有一处好:清代旗人俸禄发放的是陈仓老米,存放多年而米质红朽,但用苦水煮出饭来,却有一种独特的奇香。
开封的情况与之类似,北宋《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城中有几处“甜水巷”、“小甜水巷”、“第三甜水巷”,可想而知,开封的水质情况当与西安、北京相似,甜水井是罕有之物。顾炎武《历代宅京记》则称明代开封“城中井水悉苦咸难饮,汴人率于城外汲水饮之”。而且开封不光城址几千年未变,而且黄河多次入城,水退之后加剧了土质盐卤化。过去开封穷人买不起盐,就在城墙根子上刮盐碱末来代替食盐。
以前曾经以为南方那些城址悠久的千年古城,比如南京、杭州、成都,水系丰富,水量丰沛,地下水可以补充更替,情况会好一些。但最近读清末傅崇矩写的《成都通览》,发现成都也有类似的问题。清朝成都多从城外挑取河水,进城贩卖,每担二十文【清代天津也是去南运河挑水,进城贩卖,海河水苦咸难喝】。成都城中的御河、金河之水“断不可饮”,因『城中秽水多倾注其中,而沿岸居民又淘菜洗衣,倾渣滓于其中也』[允悲
至于成都城中的井水,『俗名圆河水,不可烧茶,而居民煮饭食者多用之……城中之井水,味咸而恶,因井边淘菜洗衣者太多也。而人户稠密,阴沟粪池浸入其中,如以井水烧茶,水面必有油垢一层』[允悲][允悲成都『城外之井水,以望江楼之薛涛井为第一,官员均饮此水。士子所饮者,则皇城内之铜井水,卤毒甚重。试棚内之泥井水,腥臭不堪』。[允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