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规模城市的卫生怎样搞?
本文转自大象公会常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城市规模远超西方,城市卫生也比西方好。
事实上,在古代大多数时间里,中国的城市规模并不比西方更大。我们觉得古代中国城市大人口多,大抵都是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唐代长安是世界第一个百万人口大都市。然而这仅仅是唐代长安人口估算存在太大随意性所致。
长安城百万人口论,是日本人外山军治、平冈武夫、佐藤武敏等构建的,而其依据,主要是唐人的诗歌散文之类,如韩愈诗《出门》中的「长安百万家」、元稹的《遣兴十首》中的「城中百万家」等等,可想而知,这种东西没有多少学术上的严谨性可言。
近年来李之勤、郑显文、龚胜生等国内学者纷纷对此提出质疑,毕竟在《新唐书·地理志·长安志》中记载的天宝元年数据,整个京兆府地区人口尚不足 200 万,而这是包括长安在内的 20 个县的人口总和。在宋人《长安志》中,长安城两县总共不过 8 万户(唐时为吉利把长安城分作万年、长安两个县,取万年长安之意),按一户五六人来算,也就是四、五十万人而已。
另外,中国集权王朝的城市往往存在都城独大现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分别有 13.7 和 18.4 万户,是各自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市,而根据台湾大学历史系专研宋史的梁庚尧教授所说,当时一般的郡城、县城大约只在一千户至五千户之间。宋朝一户的规模较小,照此说法一般城市的规模应该在 4000~25000 人之间,与同时代欧洲的情形相差不多。
而古代西方城市由于遗留的资料多于中国,在人口推算上有更多依据可用,已经做得比较靠谱。人们曾经以为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人口并不会太多,然而根据4世纪一份罗马文件显示,罗马城中的公寓多达 4.6 万幢。而罗马的 Insulae 公寓属于古代高层建筑,其普遍高度为 4 至 7 层,底层多作为商铺,上面住人,往往一层可以住下几户人家。
这样一幢公寓足以居住数十人,那么 4.6 万幢之多的公寓楼容纳上百万人口自然绰绰有余。杰罗姆·卡哥皮诺就认为罗马城在公元元年前后达到了 120 万之巨。对此还有旁证:罗马城的引水道每日可向罗马供应 60 万吨水,120 万人每人每天可用半吨,可谓相当奢侈。虽然唐代长安占地面积远大于罗马城,但长安城墙之内仍有大片农地,在房屋高度上更远不如罗马。
在罗马城之后,君士坦丁堡、巴格达都成为过百万人口的巨大都市。当然,这些也是估计,也可能有水分,比如约翰·提尔在《拜占庭帝国的粮食供应》中就认为 5 世纪君堡人口达到 50 万后,因为难以管理,人口被限制增长了。在这些顶级城市之外,还有巴勒莫、科尔多瓦、巴黎等等一线城市的人口也达到了几十万之多。
至于古代城市卫生,在东西方其实都是无解难题,只不过西方文艺盛行刻画「黑暗中世纪」的脏乱差,而中国古装片流行的却是华丽清雅的亭台楼阁,才给现代人造成了对比强烈的错误印象。
西方古代城市的脏乱印象是真实的,哪怕是拥有壮观的城市排污系统的罗马城,也没有把干净清洁留在城中,随着年久失修和垃圾壅塞,系统本身也丧失了功能。因为不具备现代化的公寓排水设施,罗马人在尿壶马桶中解决了大小便,往往就直接从窗户倾倒,街道的气味可想而知。
中国古代的城市环境也不遑多让,它的真实形象虽然极少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却保留在某些史册中。《隋书·庾季才传》就记录了大臣庾季才对长安城的评论:「水皆咸卤,不甚宜人。」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段内容的注释不加掩饰地说明道,京师地大人众,粪尿垃圾长期乱排乱放,「聚而不泄」,让水都变得咸卤。至于街道状况,到明清也没得到多少改善,明朝陈龙正的《几亭全书》就说:「北地粪秽盈路,京师尤甚。」
当然,面对如此乱象,东西方的统治者都想到了立法维护城市卫生,但整个城市系统的不足,用严刑峻法也弥补不了。比如唐代规定街上倒垃圾要杖责 60 下,结果到唐玄宗时,还得下诏说不准在街巷挖坑取土,因为京洛两都市民随便从路上挖土,搞得垃圾粪便堆满沟堑,已经让「四方远近,何以瞻瞩」了。
所以,真正干净卫生的城市,只是在有近代政府和城市建设技术之后的事。巨大城市的卫生问题,靠着帝王集权和官僚,无论东西方都解决不了。中国古代城市看上去特殊,只是因为它不光彩的记载藏在史籍,鲜为人知。
图为外国摄影师拍下的1900年崇文门,地面泥泞不堪。
大象公会的东西......
最好不要去引用
大象公会已经不只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单纯的屁股问题了......而是叛国了
反正正常人干的出去指责中国人吃肉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