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qiang 发表于 2020-11-30 13:38:05

历史上没有韦小宝,鳌拜还是会死得很惨

本文系转载,作者杨津涛最近新版《鹿鼎记》热播,口碑创下金庸武侠剧新低,剧中的“鳌府”也闹了笑话。很多中国人知道鳌拜,恐怕都是通过《鹿鼎记》的小说或电视剧。
金庸给鳌拜安排的戏份不多,他第一次出场逼迫康熙杀苏克萨哈,韦小宝现身救驾;第二次出场遭遇康熙、韦小宝和小太监们暗算,身中两刀;第三次出场就被韦小宝杀死在了康亲王府。
如果没有鳌拜,韦小宝得不到康熙信任,也当不上天地会青木堂的香主,整个《鹿鼎记》就不存在了。
相比之下,鳌拜在真实历史上的名声好像并不大,除“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外,我们对他几乎一无所知。那么,鳌拜一生究竟做过什么,又产生了多大影响呢?



                                                                                                                       成为托孤重臣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福临病逝于养心殿,同时其遗诏被公布出来。
遗诏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罪己”,列举了顺治即位以来,背离祖制、重用汉官、穷奢极欲等十四项大罪,其核心是“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且渐习汉俗”;后半部分是传位,立玄烨为皇太子,并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让他们“保翊冲主,佐理政务”。
如王戎笙在《顺治遗诏与清初权力斗争》一文中分析的那样,顺治因患天花病重,临终前处于持续高烧,甚至不省人事状态,不可能还有精力仔细思考身后的政治安排。因此,最终敲定遗诏内容的人,大概率不是顺治自己,而是其母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为顺治指定继承人,并命外姓大臣辅政的举措,开了满洲立国以来的先河,成功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渡;二是排除了宗室诸王贝勒对皇位的威胁。孝庄选择的辅政大臣,也都忠实可靠——鳌拜等四人全部来自皇帝亲掌的“上三旗”,此前都曾与多尔衮做过斗争,一向深受顺治信任,让他们暂时代行皇权,确实相对安全。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图/豆瓣

其中,鳌拜姓瓜尔佳氏,出身满洲镶黄旗的功勋世家,伯父费英东、父亲卫齐、堂兄图赖等都是开国名将。当初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后意图自立,鳌拜与索尼一起“首言当立皇子”,推动了顺治即位。
此外,鳌拜在攻克皮岛、平灭张献忠等战役中表现英勇,屡立大功,顺治被提拔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封二等公。
四大辅臣中,鳌拜虽然位列末尾,但他依仗过去的功勋,“意气凌轹,人多惮之”,逐渐成为辅政集团的核心人物。其他几人,索尼年老体衰,较少干预政事;遏必隆性格懦弱,遇事附和鳌拜;唯有苏克萨哈论事时敢于坚持己见,常常与鳌拜发生冲突。
                                                          鳌拜画像。图/维基百科

辅政初期,四大辅臣协同一致,针对顺治遗诏“罪己”的主要内容——过度汉化,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率循祖制,咸复旧章”的措施,包括废除顺治设立的“十三衙门”、内阁、翰林院,重置内务府、内三院(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等);增加满洲官员数量等。同时,著名的“江南奏销案”、“哭庙案”、“明史案”等,都有打击汉人精英的意图在内。
此外,四大辅臣在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政策,美国汉学家安熙龙在《马上治天下: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一书做了详细研究。鳌拜等人缓和了清初以来的经济危机,同时继续镇压南明和农民军的残余势力;外交上维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并严厉打击荷兰、葡萄牙在中国沿海的贸易行动,为康熙打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马上治天下》
[美] 安照龙 著
陈晨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1

                                                            
                        君臣矛盾激化
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五年,鳌拜集团处于形成中,加之康熙年纪尚小,无论是四大辅臣内部,还是鳌拜与康熙之间,都大致能保持和睦。
这种局面在康熙五年正月被鳌拜打破,他旧事重提——顺治初年,八旗按照左右翼排序分配北京周边土地。多尔衮依仗权势,将本应划拨镶黄旗“左翼之首”的土地,给了自己的正白旗;镶黄旗被安排到“右翼之末”的位置。鳌拜要求正白旗交回原属镶黄旗的土地。
                                                          多尔衮。图/维基百科

鳌拜此举牵涉众多州县,影响数十万人生计,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上书反对。鳌拜为强推换地,迫使康熙同意,处死了苏纳海等三人。
更大的冲突起始于康熙六年,当年有大臣上书,称先帝顺治十四岁亲政,而皇上也已到相同年龄,应当亲政了。随后,索尼等趁机联名上书,奏请康熙亲政。孝庄认为“帝尚幼冲”,让索尼等继续佐理政务“一二年”。这意味着,康熙宣布亲政后,辅政集团将继续存在。
                                                         康熙亲政诏书

辅政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这时也发生变化。随着首席辅政大臣索尼去世,苏克萨哈成为鳌拜专权路上的最后障碍。苏克萨哈自知处境危险,上书“乞守先帝陵寝”,康熙或许是想留苏克萨哈帮他对抗鳌拜,或许真的不懂苏克萨哈为何突然“撂挑子”,于是下旨询问。
鳌拜抓住机会,污蔑苏克萨哈心存“怨望,不欲归政”,称他以退为进,要挟皇帝授予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接着,鳌拜一口气给苏克萨哈罗织了二十四项大罪,意欲诛其满门。
按照《清世祖实录》的说法,康熙“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数与之争是非,积以成仇”,反对诛杀苏克萨哈。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此即《鹿鼎记》中鳌拜出场那一幕),康熙才被迫同意判处苏克萨哈绞刑。安熙龙则认为,以上内容很可能是后来伪造,因为鳌拜对苏克萨哈的指控并非全部不实,杀掉苏克萨哈同样有助于康熙收束皇权。
无论如何,到了此时,康熙与鳌拜间再无任何缓冲空间,直接交锋变得必不可免。
                                                         
                                          鳌拜走向巅峰 苏克萨哈被杀后的两年,鳌拜及其集团都走向了巅峰。鳌拜被晋升为一等公,加太师衔;其子纳穆福承袭二等功,加太子少师衔;其侄讷尔都得娶公主,受封和硕额驸。
另外,《马上治天下》一书统计,鳌拜的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学士一人、学士一人、部院尚书四人、侍郎三人、巡抚两人、都统八人、副都统两人、满洲将军三人、领侍卫内大臣三人”,其核心人物除鳌拜、遏必隆外,还有大学士班布尔善、户部尚书马尔赛等。
鳌拜为将这些亲信安插到重要岗位上,不惜屡屡违制。康熙七年,户部已有满汉尚书各一人,鳌拜引用顺治初年先例,强命马尔赛为第三位尚书;同年,鳌拜没有向已经亲政的康熙请示,就以济世贤能为名,让他当了工部尚书。
在康熙后来公布的鳌拜罪证中,不少都与结党有关。如说鳌拜与班布尔善、马尔赛等人“结成奸党。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酌”,意即这个小集团公然破坏朝廷体制,竟在鳌拜家中处理国家大事。又说鳌拜“倚仗小团伙,紊乱国政,举荐自己所喜者,陷害自己所恶者”,说明鳌拜曾大范围打击异己。
对这个时期的鳌拜,法国传教士白晋后来在《康熙传》中有过准确描述,“一位最有实力的大臣滥用职权,污蔑皇室,无视最高各部,朝中没有人敢反对他”。
传教士白晋的《中国现状图像》里对清代文官和武官的描绘。图/维基百科

唯一公开表示不满的是一位汉人官僚,名叫熊赐履。康熙六年,他上书批评辅政时期的多项政策,造成百姓生活困苦。鳌拜怒道:“是劾我也”,要求给熊赐履治罪。康熙说:“彼自陈国家事,何预汝等耶”,保护了熊赐履。康熙七年,熊赐履第二次上书,更是直言“天下治乱系宰相”,康熙为照顾鳌拜情绪,不得不以“妄奏沽名”的名义,暂时降了他的职。
在鳌拜集团大肆扩张的同时,康熙身边也聚集起了一批新贵。如安熙龙所说,皇帝集团“将亲王杰书确立为代言人,权威在太皇太后处,政治、军事权力则在索额图、明珠及其侍卫同盟处”,同时“在汉族官员群体中找到了许多盟友”。康熙具备了向鳌拜一击的实力。
                                                            
                                        扑朔迷离的一击 在鳌拜一方,他们并不是没想过完全归政给康熙。从鳌拜、遏必隆的口供看,他们在半年内至少四次意图递交辞呈,又四次放弃。
鳌拜供称,“我曾先写辞本送与遏必隆看过,遏必隆又写一本送与我看。我说前两次本内曾有此言,欲将我本内之言减去。其本未曾具题。我将我的本改减送看。遏必隆又缮减略一本送来我看。我说依此本甚好……”鳌拜显然知道,辅政的最后期限已到,可他始终下不了交权决心,以至等来宫中被擒的一幕。
康熙设计擒拿鳌拜的故事,在中国称得上家喻户晓,可《清史稿》上只有寥寥数语,“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力多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
宗室昭梿在《啸亭杂录》里补充了一些不知真伪的细节,说康熙行动前,先是密会索额图,又召见众侍卫,“因面问曰:‘汝等皆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曰:‘独畏皇上。’帝因谕鳌拜诸过恶,立命擒之。”
《啸亭杂录》 昭梿 中华书局1980

此事之所以没有留下更多资料,很可能是因为,在清廷和康熙都看来,所谓“智擒鳌拜”不值得大书特书。姚念慈在《康熙初年四大辅臣刍议》(收入《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一书)中给出的解释是,康熙本有能力通过明诏,免去鳌拜、遏必隆的辅政权力,只是因为让他们继续辅政“一二年”的旨意来自孝庄,而孝庄迟迟不提罢去辅臣之事,康熙既不能公然违拗有恩于自己的孝庄,只得采取政变式的非常手段。
康熙口谕定鳌拜十二条罪状,后来康亲王杰书主持审理,罪名增至三十条。这些大罪集中于鳌拜“欺君擅权”,竟至“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藐视皇上”,杰书奏请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康熙念及鳌拜过往的功勋,表示“不忍加诛”,改判“籍没家产,仍行拘禁”。遏必隆被定下十二条大罪,也仅是免官夺爵。

康熙戎装图。图/维基百科

鳌拜集团的其他成员,只有九人被处绞刑,包括上面提及的班布尔善、济世,以及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塞本得,侄子讷莫等。其他大多数附从者大都被康熙赦免。
相比于苏克萨哈几乎灭门的惩罚,康熙对鳌拜的处置可谓宽仁。这一方面是因为,康熙不想在主政之初,就大开杀戒,让朝野内外人心惶惶;另一方面恐怕是康熙自知,鳌拜辅政期间虽偶有不臣之举,但没有不臣之心和不臣之力。因此,鳌拜一死,其子纳穆福就被释放;到康熙五十二年,鳌拜还被追赐为一等男,由后人袭爵,恢复了满洲贵族身份。
现在看来,鳌拜确实算不上真正的权臣,他的权力来自孝庄太后及顺治遗诏,而不是自己逐步攫取;不多的党羽分散各处,且没有掌握军权,以至自己突然被捕后,族人、下属毫无还手之力。
对于那些真正的权臣来说,权力都是可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比如,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筵席上杀死权臣尔朱荣,后者的侄子尔朱兆立刻起兵,杀死元子攸,另立他人为帝;东魏权臣高澄被仆人暗杀后,其弟高洋马上继承大权,并建立了北齐。
因此,鳌拜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伪权臣”,他舍不得从天而降的权力,注定以悲剧收场。


参考资料:1、《清圣祖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64年。2、《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3、【法】白晋等:《康熙帝传——外国人笔下的清宫秘闻》,珠海出版社,1995年。4、孟昭信:《康熙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5、姚念慈:《评清世祖遗诏》《康熙初年四大辅臣刍议》,收入《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三联书店,2018年。6、杨珍:《鳌拜罪案史料辩证》,收入《清前期宫廷政治释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7、【美】安熙龙:《马上治天下:鳌拜辅政时期的满人政治(1661-166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8、王戎笙:《顺治遗诏与清初权力斗争》,收入《清史论丛 1994》,辽宁古籍出版社1994年。9、周远廉、赵世瑜:《论鳌拜辅政》,《民族研究》1984年第6期。

weiliqiang 发表于 2020-11-30 13:39:18

和大家在影视剧中认知的不同,鳌拜其实更多情况下是先帝护驾忠臣+国之功臣的形象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野心勃勃,之后的王大臣会议,鳌拜,遏必隆,索尼让两黄旗的巴牙喇张弓挟矢,环立宫殿,两黄旗的护军又聚集大清门,以为护卫。推举皇帝的时候, 鳌拜带着两黄旗上前,以死相争,才护得顺治登基。
可以说没有鳌拜,康熙连当皇帝的机会都不会有。之后更是遭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的打击报复,屡屡被贬。
顺治驾崩后,顾命四大臣,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正白旗一系的,其时多尔衮旧部势力还在。鳌拜所谓的“擅权”杀的大臣也基本为两白旗,因此鳌拜事件其实基本都是以削弱和打压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和圈地运动中八旗内部斗争为两条主线的,和“奸臣欺主把持朝政”没啥关系。
而且鳌拜并没有当殿被韦小宝砍死....而是念其旧功,予以圈禁。其后康熙晚年,和雍正、乾隆两朝也屡屡平反加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上没有韦小宝,鳌拜还是会死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