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者被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安条克之战(一)
本帖最后由 吾城吾邦 于 2023-2-14 12:47 编辑公元1095年11月27日,在天主教笼罩下的西欧,作为天主教世界的最高领袖,罗马教宗(“教宗”又译“教皇”)乌尔班二世于法国小城克莱蒙举行了一次震惊世人的布道。如果耶稣基督“有幸”一睹教宗那极富鼓动性的演说,也许会大吃一惊。因为乌尔班二世正致力于绕过耶稣口中反对暴力的严苛教条,一举唤醒这些道德说教中潜藏的野性。乌尔班二世添油加醋地提醒天主教徒们,在遥远的东方,早在若干世纪以前,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就入侵了原属基督徒的土地,吞下了广袤的疆土,就连基督教世界中地位最高的圣地耶路撒冷也未能幸免,在伊斯兰教世界漫长的统治中,亵渎基督的穆斯林将基督徒们置于异教的暴政之下,对此,天主教徒们不应坐视不管,而应当拿起武器,发起圣战,远征东方,从穆斯林手中虎口夺食,收复耶路撒冷,解救水深火热中的东方基督教同胞。在这场号召东征的演说中,乌尔班二世用夸大其词的语言塑造出了东方基督徒软弱受欺的形象,这一丑化敌人的做法也是历代基督徒中的鼓动者所屡试不爽的。事实上,除了穆斯林在几个世纪前夺取了原属基督徒的领土外,很难说他们还对基督徒进行了很大的迫害。这位教宗不是第一位呼唤野性的基督教领袖,熟悉基督教史的人自然不会对基督徒迫害异教徒的雷霆手段感到丝毫陌生。但是,与此前历次迫害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次对野性的再度呼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主教世界向全体信徒发出呼吁,在前所未有的巨大范围内鼓励信徒组建军队,入侵异教徒统治下的国家。摇身一变为圣战士和侵略者的天主教徒们,也将犯下比以往更大的罪行。这次圣战注定将成为后世基督徒反思自身信仰的苦涩遗产。
为什么乌尔班二世要这么做?一般认为,这是因为东方的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向他发出了求援。拜占庭是受到穆斯林入侵的东方基督教国家之一,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个。拜占庭人在这些入侵者面前丧师失地,丧失了无数饱受珍视的领土。像地位崇高的耶路撒冷就原本是拜占庭的领土,如今却被穆斯林君主占据着。不止如此,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更是深入拜占庭的腹地,成为拜占庭的肘腋之患。在传统的说法里,在危机面前,拜占庭皇帝选择了向西方的天主教徒求援,希望西方予以军事援助,帮助他打退穆斯林,收复失地。
拜占庭皇帝的求援对于天主教世界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必须说明的是,拜占庭人以东正教为国教,而乌尔班二世口中的东方基督徒一般也不信奉天主教,而是信奉东正教等其它基督教教派,由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这些教派不像天主教徒那样以教宗为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领袖,它们和天主教的关系长期不睦。彼得·弗兰科潘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认为,对于乌尔班二世等天主教教会人士而言,他们希望借助圣战修复天主教和东方基督教派的关系,甚至,这方面的成功还能增强教宗在教会中的影响力,如果天主教徒能够通过圣战帮助东方基督徒,那么这位教宗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彼得·弗兰科潘所言非虚,这或许是乌尔班二世热衷鼓吹圣战的一个原因。为了招徕更多的人参与圣战,教宗声称参与圣战者灵魂的罪过可蒙赦免。尽管教宗赦免的不是法律上的罪行,但是对于自认有罪的天主教徒而言,参与圣战对于他们而言因此就有了极大的诱惑。
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驾临克莱蒙会议(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博物馆/Giraudon/Bridgeman ArtLibrary)
很快欧洲各地都组建了圣战军队,将士均佩戴十字架或以各种方式携带十字架符号,被称为“十字军”。这场远征也被后人称之为“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们和拜占庭结盟,在拜占庭人的支持下,前往东方与穆斯林作战。在这个时期,主要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突厥人在东方控制了广大的土地,尽管他们的塞尔柱王朝已经四分五裂,但却仍是拜占庭的心头大患,所以十字军的敌人也常常是这些突厥穆斯林。虽然出征的十字军有许多支,并且在开始阶段都各自为战,但是在后来,有四支十字军合成一股,形成了后人口中的十字军主力。这支军队的领袖是来自西欧各地的王公,如图卢兹的雷蒙、塔兰托的博希蒙德、布永的戈弗雷、欧特维尔的坦克雷德、布洛涅的鲍德温等等。这场圣战的故事也就常常围绕着这支主力展开。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充斥了传奇故事的侵略战争,十字军主力在安条克城的经历便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之一。
1097年初秋,历经千辛万苦,一路摧城拔寨,这支军队终于抵达叙利亚,离圣地耶路撒冷又近了一步。这时,拦在他们面前的,是牢固的古城安条克。这座城市本是拜占庭的领土,可在7世纪,乘着一股征服的劲风,笃信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攻克了安条克,虽然拜占庭人于公元969年将其收复,但到了11世纪下半叶,安条克的命运再次走向岌岌可危。那时,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了拜占庭,甚至在这个古老国度的躯体上封邦建国。公元1081年,出自塞尔柱家族(即统治塞尔柱王朝的家族)的突厥穆斯林伊本·苏莱曼建立了罗姆苏丹国。根据一个说法,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为了丢车保帅,引开祸水,不得已怂恿苏莱曼去拿下安条克等地。公元1085年(一说公元1084年),苏莱曼成功地夺取了安条克,将它再度置于伊斯兰教的权威下。后来,这座城市落入了塞尔柱王朝的统治者(苏丹)马立克沙之手,马立克沙将它交给了自己的奴隶亚吉·西彦。在马立克沙死后,亚吉·西彦成为了临近城市阿勒颇的统治者(埃米尔)里德万的臣属。一直以来,基督徒都没能收复这座城市。十字军并非不能绕过这座金城汤池,直取耶路撒冷,但在阿莱克修斯皇帝的希望下,十字军不得不为他夺下这座举足轻重的重镇。此外,安条克对于基督教而言,也是一座意义非凡的圣地。因此,十字军决定暂缓收复耶路撒冷的计划,为拜占庭人火中取栗。此时拜占庭援军尚未赶到,十字军只能独自作战。他们夺取了安条克周边一系列地区,保证了围攻这座城市时能有充足的补给。同时,他们还能从隐修士圣西蒙的港口(即“圣西蒙港”)获得海运而来的食物。十字军还握有还有一座小亚历山大港,不过不如圣西蒙港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盐野七生声称,亚历山大大帝曾在这座港口的北面的伊苏斯击败波斯国王大流士。除此之外,这一带又有笃信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愿意供给十字军作战。
由于十字军的最终目标并非安条克,所以在抵达这块土地之前,十字军还走出了两招闲棋。第一步棋是外交。在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的建议下,十字军决定利用穆斯林中的教派分歧。虽然不是所有突厥人都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但十字军所要面对的塞尔柱王朝确实处在逊尼派的统治之下,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这个王朝的对手——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则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官方信仰。因此,就面对塞尔柱王朝而言,十字军和信奉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有着共同利益。于是,早在1097年夏天,十字军便开始尝试与埃及建立联系。任何的关系都需要时间来哺育,十字军就此静候佳音。外交是一招放眼长远的闲棋,另一步闲棋则并非出于高瞻远瞩,史学家托马斯·阿斯布里奇干脆称其为“碰运气”。这步棋便是分出小股兵力,前往东方的穆斯林领土,展开冒险与征服。这个计划出自布洛涅的鲍德温,布永的戈弗雷的弟弟。大约自这年9月10日起,鲍德温和欧特维尔的坦克雷德率领人马自十字军中分兵而出,进军奇里乞亚。其中,坦克雷德是塔兰托的博希蒙德的外甥。在完成了任务以后,二人率部归队。不过在这时,鲍德温萌生了进军东方的念头,他决定以解放者的姿态,率领少量骑士东进,摧毁突厥人建筑在亚美尼亚基督徒头顶上的异教统治。在走出这两步闲棋的同时,十字军主力一路南下,兵锋直指安条克。
在这批十字军身后,还有拜占庭援军和一批批新的十字军部队在奔赴战场。即便无视这些尚未抵达的援军,十字军也无疑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安条克城内只有约5000守军,十字军却有数万之众。王向鹏所著论文《简论基督教世界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武装——从安条克之战谈起》(以下简称《简论》)称:“保守估算,包括非武装朝圣者在内,十字军离开尼西亚的时候有5万人,其中7000人是骑士或领主。”尼西亚是十字军为拜占庭收复的第一座城市,有人将尼西亚围城战视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开端。依笔者愚见,这篇论文似乎认为在离开尼西亚后,直到围攻安条克前,十字军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所以他们在安条克之战的人数大致如此。如果十字军在围攻尼西亚的过程中同样损失不大,那么十字军在这场战斗前的规模也值得参考。英国史学家托马斯·阿斯布里奇在其著作《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以下简称《战争的试炼》)中声称,在围攻尼西亚以前,十字军约有7.5万人,“包括约7500名全副武装的骑士以及3.5万名轻装步兵”。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论文的数据(尼西亚围城战后的十字军数量)和《战争的试炼》的数据(尼西亚围城战前的十字军数量)间有很大的差距,这未必意味着十字军在尼西亚围城战中损失了如此多的人马,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两份都是出于估计,所以存在较大的出入。至于中世纪的记载,拜占庭公主安娜·科穆宁在《阿莱克修斯传》里提及了十字军拥有80000名全副武装的步兵。这应该是夸大其词。虽然天主教方史书《耶路撒冷史》更是不可免俗地夸大了十字军的兵力,号称十字军有30万人,更不用说战事亲历者福尔彻号称十字军共计60万人了。但是这些耸人听闻的数字也似乎反映出在天主教徒心中,自己在此役握有泰山压顶般的优势。
穆斯林方面却没有被十字军吓倒。尽管此时的伊斯兰世界早已深陷分裂割据的乱象,实力不复当年,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团结起来,孤军深入的十字军也只能羊入虎口。安条克的统治者(总督)亚吉·西彦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统领这座半自治城市的突厥军阀,他在名义上效忠于临近城市阿勒颇的统治者里德万,又隶属于以巴格达为首都的塞尔柱苏丹国,同时,他还是大马士革这座城市的邻居。如果巴格达方面和两个邻居们(阿勒颇和大马士革)愿意挺身而出,他便能够凭借坚城据险而守,直到援军驰援而来,安条克就有可能转危为安。虽然阿勒颇的统治者里德万是亚吉·西彦的女婿和上级,但是亚吉·西彦一直谋求独立,里德万此前也多次入侵安条克的领土,因此,亚吉·西彦选择向里德万的弟弟,大马士革的统治者(埃米尔)杜卡克求援。富有戏剧性的是,杜卡克虽为里德万的弟弟,却在权力斗争中险些被哥哥杀死。不过,在亚吉·西彦身陷重围之后,这对有着血海深仇的兄弟都愿意分别出兵,解救安条克。为了等到这一天,亚吉·西彦准备了充足的补给品,并时刻盯紧自己治下的基督徒们,唯恐他们向身为教友的十字军暗送秋波。阿拉伯史家伊本·阿西尔甚至记载称亚吉·西彦逐出了城内的基督徒居民。但是这与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斯布里奇的说法相左,笔者决定姑且不采信伊本·阿西尔的记载。
此时此刻,无论是十字军还是穆斯林,恐怕无一人能预见到这场战役的过程将是后来那般一波三折,惨绝人寰。
本文作者注:本文系网文《十字架与星月旗的碰撞——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史探(1)》的修订版。
该网文被发表在哔哩哔哩网上,其网页名与网址为:十字架与星月旗的碰撞——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史探(1)
注释
“基督教”在汉语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泛指所有以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一个是特指前者中的新教。文中的“基督教”一词均指代前者。
“基督徒”在汉语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泛指所有以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的信徒;一个是特指信奉上方所说的“新教”的新教徒。文中的“基督徒”一词均指代前者。
据说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曾向西方天主教世界的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写过一封求援信,请求西方的援助。
汤普逊所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第482页称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求援信可能是伪造的,但是没有给出任何论据。 该书中把“阿莱克修斯”翻译成了“亚历修”,称皇帝阿莱克修斯为“皇帝亚历修”;书中还把求援信称为“呼吁书”。
彼得·弗兰科潘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经过分析,对求援信下了这样的一番论断:“这封流传下来的信确实是源自君士坦丁堡的一份原始文件——但经过了再诠释和不必要的添油加醋。”(参见该书第4章《小亚细亚的崩溃》。) 他认为这封信很可能“出自某位客居帝都的人之手”。
不过,依笔者的理解,彼得·弗兰科潘起码不倾向于认为这封信件——据说是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写给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伯爵的——是伪造的。
同时,彼得·弗兰科潘认为,阿莱克修斯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请求西方的援助。
另外根据《战争的试炼:十字军东征史》(以下简称《战争的试炼》),阿莱克修斯派出过使节向教宗求援,使节于 公元1095年3月将这一消息带给了教宗,而教宗自此开始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
所以笔者认为,即便这封信确实是伪造的,也不能说这位皇帝没有向西方求援过。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的名字被翻译成了“罗贝尔”。
此外,这位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应该是参与十字军东征的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的父亲。他死于公元1093年,他的儿子于这一年继位后,成为了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二世。罗伯特二世应该就是《耶路撒冷史》中提及的“佛兰德斯的罗伯特”,笔者也决定使用“佛兰德斯的罗伯特”来称呼他。
笔者尝试在注释中尽量给出所引内容的出处,并尽可能精确。但是由于写作匆忙,只能是挂一漏万,还请读者谅解。
综合《战争的试炼》和论文《简论基督教世界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武装——从安条克之战谈起》(以下简称《简论》)等资料后可知,在十字军东征伊始,人们称这场战争为“旅行”(iter)或“朝圣”(peregrinatio),称十字军战士为“egions”、“exercitus”,或“manu”,这些单词是对封建军队的普遍称呼。到了12世纪末,十字军战士开始被称为“佩戴十字架的人”(crucesignatus),并最终在法语中形成了“croisade”这个单词用于指代十字军东征,而“croisade”的本意大致是“十字架之路”。在英语中,用于指代这场战争的则是“crusade”一词,十字军战士则被称为“crusader”。
作为《简论》的作者和《耶路撒冷史》的汉译者,王向鹏在《耶路撒冷史》的译者注中称,“crucesignatus”一词在12世纪初便有人使用,但不常见,到了12世纪末,它才被普遍使用,而这部史书的作者阿尔伯特似乎是最早使用“crucesignatus”一词的人。 可见,在词汇“crucesignatus”出现的时间一点上,不同资料出现了冲突。笔者无力考据这个细节。还请读者对不同观点自行取舍。
图卢兹的雷蒙来自法国南方,是图卢兹和圣吉尔的伯爵,普罗旺斯侯爵,也叫圣吉尔的雷蒙;塔兰托的博希蒙德来自西西里,是塔兰托的统治者(Prince);布永的戈弗雷来自神圣罗马帝国,是下洛林公爵;欧特维尔的坦克雷德是塔兰托的博希蒙德的外甥,随后者出征;布洛涅的鲍德温是布永的戈弗雷的弟弟,无望继承爵位,随戈弗雷出征。
“安条克”(Antioch)又译“安提阿”。就是今天的安塔基亚(Antakya )。 由塞琉古王国国王塞琉古一世于公元前建立,并成为该国都城。据说塞琉古一世建立了16个城市并以他父亲的名字“安条克”命名,其中就包括文中所说的这座安条克城。
《战争的试炼》第一章《圣地,圣地》中的《十字军东征前夕的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欧洲》一节称1071年爆发了“曼奇克特”(Manzikert)战役,15年后,突厥人夺取了安条克,如此算来,安条克应该是于1086年沦陷; 但这本书的第二章《叙利亚的苦难》的《安条克城》一节称安条克于1085年沦陷; 《论军事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基于诸文明在小亚的冲突与互动(1097—1098)》(以下简称《军事视角》)认为安条克于1084年被突厥人夺取,而在1086年,苏莱曼战死,此后马立克沙将安条克交给亚吉·西彦。并称“曼兹克特”(即“曼奇克特”)战役爆发于1070年。
“碰运气”一词出自英国史学家托马斯·阿斯布里奇所著《战争的试炼》第一章《圣地,圣地》的《打交道与征服》一节。
引文来自该论文第1页。
很多人都知道,安娜·科穆宁是拜占庭皇帝阿莱克修斯的女儿,《阿莱克修斯传》是她为记录其父亲一生经历所写的传记。
《耶路撒冷史》作者不明,根据推断,也为了方便起见,西方学界约定俗成地将“亚琛的阿尔伯特”当作它的作者。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也将默认他为《耶路撒冷史》的作者。 同样是出于西方学界的推测,亚琛的阿尔伯特大概出生于1080年之前,是一名修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