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古代的中国战神
记得很长时间之前,我曾经和人争论过关于战争的事情。因为对方认为德国在二战时期的将领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出色的,因为他们偶尔可以打出以少胜多来。我当时觉得很可笑,因为我的经验是,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就别提什么以少胜多。当时我举的例子有: 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六万。 韩信破赵之战:一万二千对二十万。 刘秀昆阳之战:三千对四十二万。 张辽合淝大战:八百对十万。 淝水之战:八万对一百一十二万。 …… 等等。这些仗按照一般规律都是几乎不可能打赢的,但是世界上就是有这么一些天才,他们总能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以一种生硬得几乎蛮横的姿态切入我们的思维,把我们的经验和规律打个粉碎,一剑惊阕。 但当时我也认为以少胜多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么大悬殊的以少胜多有可能主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打,然而,读书不多的我又错了。四个月之后我读起《梁书》,再次被一位天才一剑惊阕:他一辈子打了上百仗,几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数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 这个人叫做陈庆之。
陈庆之(484~539)是南朝梁人,估计是个在不太穷又没多富的庶族读书人或者小官吏(萧衍后来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写“本非将种,又非豪家”)的儿子。中国古代,尤其是晋后隋前那段时间,庶族(下级地主或者读书人)和士族(高级地主或者读书人)之间的分界线是相当严格的,庶族不大见得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且他的武艺很差:“射不穿孔,马非所便”,因此陈庆之的青少年,也许还包括中年,是以宫廷侍从的身份度过的。 他当时的主子是梁武帝萧衍,说起萧衍这个人,很有意思。这人早些时候还算比较贤明,老了就忽然糊涂起来了。他有三件事情传为笑柄:头一件是谄佛,谄佛就要修寺庙,问题是他自己小气不舍得花钱,老百姓又实在是没钱了,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损招:假出家,让下臣们把自己赎出来。这个就跟小孩耍赖一样。其次是浮山筑堰准备水灌寿阳城,三筑三败。这是小孩子瞎想还倔脾气。再其次是听信谗言把太子萧统给气死了。这第三件厉害,导致千古文人们一水地瞧他来气。萧统死时“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可惜了一个未来的有为皇帝。
陈庆之就是跟着这样孩子一般的皇帝干的,先是下了二十几年棋:“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但他前半生的履历除了这个就是空白了。直到公元525年,陈庆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带兵机会,那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而且那次带兵是被任命为武威将军和其他将领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没打成仗,作为一代名将的初阵来说,未免太没气势了些。 随即,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领兵两千护送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北魏方面当然不可能丢掉徐州这块战略要地,派两位宗室元延明、元X领兵二万,在陟口一带扎下营寨准备进兵,陈庆之得到消息之后二话不说,逼近敌人营垒挥师直击。一比十,这是他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仗。战斗的结果,二元的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本来此战胜负已定,奈何陈庆之的直属上司萧综出了毛病:萧综的母亲吴淑媛(不是本名,后宫宫号)大概本来是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嫔妃,跟了萧衍之后七个月就生了萧综。“宫中多疑之者”,后来吴氏告诉萧综,萧综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孩子,于是按照当时的民俗,悄悄挖开萧宝卷的坟,用自己的血去滴萧宝卷的骨头,“俗说以生者血沥死者骨,渗,即为父子”,结果确实渗进去了。他犹自不信,又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取其骨试之”,结果又渗进去了。这下萧综深信不疑。萧衍的哥哥全家是萧宝卷杀的,萧宝卷全家是萧衍杀的,宝卷的弟弟萧宝寅还在北魏做着镇东将军、雍州刺史、开国公,这两家姓萧的仇深似海。萧综既然认定了自己是宝卷的儿子、宝寅的侄儿,也不废话,连夜就带了几个人投奔到延明的大帐里去了。主帅临阵投敌,陈庆之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只好斩关后退。这仗不算赢,但两国从此都知道了陈庆之这个名字。
公元527年,陈庆之从曹仲宗伐涡阳,从他领兵甚少但有假节,而且可以参与军机看来,很可能是监军一类角色。北魏则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领军十五万救援,前军部队赶到驼涧,大战一触即发。当时手下只有两百人的陈庆之建议夜袭,另一将领韦放则认为敌军的前锋部队都是精锐,不易取胜。陈庆之当时很可能发了一点政治脾气,最后说你们都不去我带我那两百人去。于是,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先头部队! “百翎贯寨”的事情甘宁也做过,但那是骚扰,陈庆之则纯粹是歼灭性质的闪电战。果然,北魏的大部队听到先头部队脚都没站稳就被吃掉,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但双方的实力比较实在是相差太多,而领兵的总将又偏偏不是陈庆之本人,因此双方在涡阳附近打了近一年,战斗上百次,胜负还未分,但北魏已经在梁军的后方筑起营垒,形成夹击之势。曹、韦二人实在是打不下去了,准备撤退。陈庆之拿着假节在大营门口堵住部队,说:“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实际上他应该没有什么密诏。但这一手把军队和曹、韦吓住了,把指挥权交给了他。陈庆之立刻率领精锐突袭北魏援军自以为坚不可摧的十三道营垒,大获全胜,魏军的尸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孙权对吕蒙的评价:“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但我又犯了自作聪明的错误:这些和陈庆之后期的军事辉煌比起来,简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9年,北魏国内变乱,有实力的诸如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没实力的象北海王元颢,就只有象春秋时期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的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于是元颢向梁投降,萧衍不好回绝,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这个行动与其说是莽撞,不如说是搞笑来得确切。要是区区七千人真能打下拥兵百万的北魏国都洛阳,北魏早就被梁灭了,哪能等到元颢借兵。何况萧衍也不大相信这事情真有利可图,萧宝寅就是个现成例子,北魏对他仁至义尽,可他该造反照样造反,搭上萧综一条小命也在所不惜。因此,萧衍很可能完全是敷衍一下元颢而已。更有可能的,他在出征之前大概就悄悄告诉自己视为心腹的陈庆之:打着玩玩撤了就得了。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 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他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了,给陈庆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陈庆之攻克荥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庆之初阵中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了个一败涂地的那家伙。现在这仗几乎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的军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大千吸取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而已。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这仗一完,另一个倒霉蛋元晖业又正好撞到枪口上:他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胜利之后,陈庆之一股筋地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大致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开始正视这支执著得近乎狂妄的队伍,平叛的新贵尔朱荣本人也是名将,在骑兵战术上从不让人,怎么能容得这小小的部队猖狂?何况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骑兵杀进北魏的腹地,在骑兵将领尔朱荣看来是何其可笑啊! 于是尔朱荣调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前后左右包围了攻荥阳不下的陈庆之孤军。荥阳城内还有七万守军,三十万对七千,尔朱荣想陈庆之这一次一定是真的逃不掉了。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史书记载:陈庆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动员,亲自擂鼓,一通鼓未尽,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墙!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而是亲自带领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 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此仗之后,“北人坐马、南人乘船”彻底成为了过去。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接战,连夜逃走。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不给他机会,洛阳守将元X、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进洛阳,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
那个被陈庆之打得一败涂地的元天穆倒是屡败屡战,又纠集起一支四万人的骑兵部队在洛阳附近骚扰,陈庆之出兵袭击,还没怎么打敌人就大部投降,元天穆只跑了十几人北上渡过黄河。这样,从X县出发的陈庆之部队打到洛阳前后用了四个半月,攻下三十二城,野战四十七次,全胜。他的七千部曲几乎没有伤亡。由于陈庆之的部队身披白袍,当时的洛阳附近传出一句童谣:“大将名师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 在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实在坐不住了,终于亲自出手。他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要他的。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尔朱荣也是意气用事,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这时有个随军的星相学家刘助劝尔朱荣不要退兵。尔朱荣也想通了,他拿陈庆之没办法,就去抄元颢的老窝。尔朱荣虽然打不过陈庆之,但打十个元颢也是绰绰有余——很快洛阳被攻陷,元颢也被杀。陈庆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据地,只得东撤准备回建康。尔朱荣一听有现成便宜可捡,亲自率领大军随后追赶,但这追也追得过于搞笑:追远了等于没追,追近了他又不敢,两支军队就这么拖着一直走到大概是河南边界一带,陈庆之准备指挥军队过河,但突如其来的山洪无情地冲走了他百战百胜的部队。 这是陈庆之一辈子唯一一次有可能死在战场上的机会,但很可惜,当时没有任何将领配得上得到这个荣誉,因此老天爷又让他逃掉了。陈庆之装成和尚秘密潜回建康,不知道追到河边的尔朱荣看着滔滔山洪,在自己的这种“胜利”之前有什么心情,总之不爽是铁定的了。
公元530年,率兵平叛成功的陈庆之被任命为梁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北魏先后加兵六次,都被陈庆之大破。几仗下来,北魏数年不敢扰乱。陈庆之这时又显示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罢兵治理,数州之地仓廪充实。
公元536年,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东魏(北魏在535年灭亡)派侯景(这个人在史书上恶名昭彰)领军七万进攻楚州,侯景大获全胜,骄傲之下写信给陈庆之劝降。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帝紧张之至,急调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驰援。两军刚刚出发不久,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部队敢去和陈庆之搞事了。过了三年,一代名将陈庆之病死在任上,时年五十六岁。而他身穿白袍的文弱身影就象那个六十五天的洛阳传说一样,牢牢铭刻在历史之中。此后,南朝先后遭受几次刀兵之变,改朝换代,最终在韩擒虎手中覆灭。 是不是有外星人在帮他打? 想起了罗马里用1满编3金杠金攻金防精锐罗马将军卫队屠杀9满编农民…… 天涯上煮酒区里对陈庆之的讨论也很热烈。可以去那看看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比如跛子帖木耳,虽然这家伙是个屠夫,但他亲手毁灭了几个帝国,而且个顶个的都是强敌,对手中更有雷霆苏丹巴耶赛特这样的英主。帖木耳一死,他的帝国就崩溃,也说明了没有人能有他这样的天分。
不过陈庆之这个更显得匪夷所思,表现得比铁木耳更不可思议,但却没能建立帖木耳那样的勋业,仗仗伟大,但仗仗似乎都无果。照理说,应该产生实际效果的。。。。。。 他的确要用战神来称呼…… 不会吧?好像比诸葛亮还厉害! 论打仗应该是这样,但都未打出实际后果来。诸葛亮的业绩比他大,而且是整体性的,更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这些都是陈庆之比不了的 相比陈庆之,乐毅之流,我更喜爱祖逖,岳飞等悲情英雄. 关于陈庆之的事迹,几乎全出于《梁书》,也无野史补充,更无民间传说相辅。按理说,这样一个战神,不可能在民间不留下些许影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王孙所说,他这样的战果居然没形成什么实际的结果,这一点疑问最大。王孙说外星人在帮他打,若史书记载为实,我也由此疑问,冷兵器时代的常识在他面前不复存在。 历史往往都是存在疑问的.
就像搞刑侦工作一样,永远都在不断探究真相.
找到篇有理有据质疑的
作者:火焰塔和《五胡录》一样,《南北朝》也衍生出了一些能独立成篇的副产品,本文就是其中之一,单独探讨一下陈庆之的战绩。
论坛上还有没听说过陈庆之的摸?麻烦举一下手!
看来没必要再次介绍一遍陈庆之了。下面的问题是,陈庆之到底有多厉害?是天下第一名将吗?(这个问题想必是大家最关心的)接下来俺会给出俺自己心里的一个南北朝武将的大致排名。
首先研究的问题:陈庆之究竟如何出名的?
历史上对陈庆之记载最详细的就是唐贞观时大臣姚思廉所撰的《梁书》,用三千多字记载了陈庆之的生平。在《梁书》里面,陈庆之仿佛天神下凡,多次打出不可思议的战绩,比如两千破两万、二百破十五万、七千破七万、七千破二十万、七千破三十万,等等等。后来《梁书》曾一度失传,到了北宋由唐宋八打架之一的曾巩出资翻印流传至今。
《梁书》是二十四史里很不起眼的一本史书,辗转到了近代,伟大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请大家跟我做一姿势,立定站好,双手凭空向东方一抱拳)拿《梁书》陈庆之的生平为蓝本创作了一部非常好的历史小说《奔流》。在大师的笔下,一位身穿白袍的神仙哥哥跃然纸上,出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们对南北朝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前段时间有人转贴了《犹记白马啸西风》这篇以陈庆之为蓝本的历史传记,原作者叶笑雪MM还亲临偶们论坛做了指导。
滴答...滴答...
“胃!你的面部表情怎么有些扭曲?”重炮筒子在一旁吆喝。
“呵呵,不好意思,提起了MM就有些走神,下面言归正传。”俺擦着满地的哈喇子接着说。
如果仅仅按照《梁书》的记载,陈庆之不光是南北朝第一名将,而且还是中国第一名将,简直可以算上世界第一名将。那么是什么理由使得国人没有对这段历史大加渲染呢?健忘症?
非也,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中国的历史上武将的第一名却比文人第一名难排的多。因为《梁书》里的陈庆之是片面的陈庆之,是神化的陈庆之,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陈庆之。
让我们先从和南北朝有关的史书说起。
二十四史和南北朝有关的的史书最多,共九本,他们是《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再加上两边兼顾的《资治通鉴》,正好凑个整数。这里,我们先把《资治通鉴》排除掉。因为《资治通鉴》基本上是把《南史》和《北史》的内容综合而成。(这里无意贬低《资治通鉴》的地位,事实上,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超过《史记》。因为《资治通鉴》是编年史,编撰起来成本巨大,能把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一年年列出来,而且每个细微处都凸显匠心,可谓工业化大生产的雏形)其次,把陈庆之所在朝代无关的几本书也去除,那么只剩下《梁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而《南史》《北史》又是综合了上述的内容,《周书》里没有和陈庆之事件有关的人物,也一一去掉。那么只剩下《梁书》、《魏书》、《北齐书》三本。
《梁书》作者是唐贞观的姚思廉,《魏书》是北齐时的魏收,《北齐书》唐初比姚思廉晚的李百药。
如果让我来总结一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的特点的话,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褒扬己方人才,贬低对方人物。
首先说《魏书》,《魏书》长时间里被人称呼为“秽书”而受到批判,但《魏书》的真实度要高的很。因为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很多人都还健在,魏收就放出话来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把和自己关系好的伙计大肆表扬,关系孬的就大泼污水。结果有人不满托齐文帝高洋劝魏收重作《魏书》,魏收重写三遍方成此稿让大家都满意。平心而论《魏书》确实有口臭的毛病,比如说东晋皇帝是野种、汉人都是岛夷、投奔西魏的武将都是蠢材等等,而且确实是对北方武将大肆褒奖。但极少假造历史,尤其是在重成三遍的情况下。
《北齐书》,很普通的一本史书,对北齐人物都加以不同程度的吹捧。(不过对高欢的评价确实中肯)
现在到了给《梁书》泼污水的时候。俺认为姚思廉对南朝人物的吹捧是南北朝九本史书里最严重的。陈庆之还不是吹的最厉害的,吹的最厉害的那位大家都认识,不喜欢历史的也肯定听说过,就是《陈书》里的陈后主陈叔宝。他的杰作就是千古绝唱《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叔宝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最荒唐的皇帝之一,在姚思廉的《陈书》里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历史罕见的有道明君,他仁慈进取、照顾老人(大赦天下。在位文武及孝悌力田为父后者,并赐爵一级。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帛二匹)崇尚农桑、休养生息(阳和在节,膏泽润下,宜展春耨,以望秋坻。其有新辟塍畎,进垦蒿莱,广袤勿得度量,征租悉皆停免)积极遴选人才,虚心纳言进谏(卿士文武众司,若有智周政术,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管制宗教、整顿文化(僧尼道士,挟邪左道,不依经律,民间淫祀妖书诸珍怪事,详为条制,并皆禁绝。)推行民族平等、积极外交政策、(夷狄吾民,斯事一也,保任在外者,并赐衣粮,颁之酒食,遂其乡路,所之阻远,便发遣船仗卫送,必令安达。)勤俭节约,法律宽松(朕临御区宇,抚育黔黎,方欲康济浇薄,蠲省繁费,奢僭乖衷,实宜防断。在事百僚,辩断庶务,必去取平允,无得便公害民,为己声绩,妨紊政道。)谦虚谨慎、推行礼法(宣尼诞膺上哲,体资至圣,祖述宪章之典,并天地而合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人类所有美德于一身。
两个字以蔽之:“胡扯”。陈后主如果有上面一半的优点隋朝也不会一边倒的统一全国了。
那么这样一位作者笔下的陈庆之会有几分真实呢?
让我们把书本翻到《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陈庆之是江苏宜兴人。(好象紫砂壶就是那儿产的。当然如果当地领导人有头脑地话建议举办陈庆之节,必定会带来若干眼球。至于陈庆之是否值得如此立项,可参见《三国演义》。历史上有没有周仓这个人物都很难说,但并不妨碍全国到处给周仓立像。我打赌现在世界上庙里拜周仓的像不少于五百尊,那摸田中芳树先生的大作多少也有些号召力吧)他出身寒门,年轻时曾担任梁武帝萧衍的文书官,因围棋下的好而得到萧衍的赏识。当然武将的战斗力和棋艺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们把进度条直接拉到陈庆之担任武威将军开始。
陈庆之的作战A是击溃了元延明的两万军队。元延明是文成帝拓拔浚的儿子,以文才简朴著称,元彧是疏族,因聪明可比三国名臣荀彧而改名。后来因北魏内乱两人都投靠南梁。两人和陈庆之作战的记录仅现于《梁书》,且算陈庆之得胜。
作战B击溃元昭十五万军队。十五万数目不小,《魏书》中北魏从来没有和梁在涡阳交战。此外如果没看错的话常山王应该叫元邵。北魏没有叫王纬或元纬的人。
作战C俘虏丘大千。丘大千没有带兵七万的权力。
作战D俘虏元晖业。没有说带多少人,姑且算陈庆之俘获两万。
作战E俘虏杨昱等。此时北魏四面楚歌,尔朱荣在河北对付葛荣,洛阳一带没有兵力,不是二十余万。元天穆在山东对付邢杲,不可能成为《梁书》中的主力带着二十多万人进攻陈庆之,并在失败后单人逃跑。杨昱从未担任左仆射,更没七万军队。
作战F击溃元天穆。元天穆从未单独回洛阳进攻陈庆之。奇怪的是在《梁书》作战E中已说元天穆单骑逃跑,又从哪儿变出来四万军队,并只剩下十几骑兵回去?难道作战E中二十多万人打不过陈庆之用四万就打得过了?
作战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没意义,后面会说。
作战H十一败尔朱荣。《魏书》中版本不一样。陈庆之从来没渡到黄河以北迎战号称百万的尔朱荣军队。
作战I斩僧强。《魏书》没记载(这是废话)
作战J连败娄起、是云宝,孙腾、侯进、尧雄、司马恭。《北齐书》中陈庆之惨败,还丢了地盘。
作战K败侯景。应该是互有胜负。
上次把陈庆之的战史总结成了十次战争,下面我们选择出主要的部分加以详细分析。
作战A不用说了,这种小仗毫无意义。此外关于陈庆之的关中侯这个职务,应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比如二战时候的“苏联英雄”勋章)没有什么俸禄的。最滥的时候曾一次加封两千多。
作战B,《魏书》北魏没有和梁在涡阳交战,这个也不好说谁对谁错。姑且算陈庆之消灭了十五万。
作战C和D是一块的。简单一想丘大千的兵力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元晖业亲王作为四征将军的级别才带两万军队。后面名将侯景才有七万军队指挥,丘大千是什么人物,能带七万军队?
作战E到H,陈庆之战争生涯中最离奇的地方就在攻入洛阳败尔朱荣战役,我们把他联系起来看。作战E就是入洛一战。
说到入洛一战,让我们先从北魏王朝的历史开始谈起。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落创立的,一百年里都是作为一个异类的国家存在,基本没有融合到中国文化圈里。而这一切都被一位伟大的君主改革家拓跋宏所改变。(北魏改革也是单列的一篇独立文章)拓跋宏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他的一个成绩就是促成了北魏的灭亡。因改革所造成的无数弊端,导致四下里暴动此起彼伏,同时北魏也有个极其不光彩的记录那就是历史上的叛乱次数排名中国各朝代第一。而陈庆之入洛的公元529年正是北魏民变最高潮和最剧烈的时候。北魏又连续数场极其惨烈的宫廷政变,基本上消耗了全部的实力,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只有洛阳周围方圆三百里巴掌大小的地盘,最要命的是已经没有直属中央的军队——全部落到了各路大小军阀的手里。
既然大家的主要敌人是变民,那么区区七千人的陈庆之军谁也没放在眼里,任由他趁虚径进,突袭洛阳。
其时尔朱荣刚破葛荣,囤兵在上党到邺城一线发呆。而元天穆则整顿主力准备进攻盘踞济南的邢杲。(这里有个十分尴尬的趣事。《资治通鉴》是综合了《梁书》和《魏书》的记载而成,按照《魏书》的记载,元天穆是在四月份进攻济南的邢杲,五月份陈庆之入洛,北魏皇帝逃跑,等元天穆灭邢杲回来时发现找不到窝就去投奔尔朱荣。而《梁书》则记载元天穆作为主力一直在洛阳防御陈庆之的进攻,然后单骑逃跑。《资治通鉴》则上半部分取的《魏书》,元天穆去进攻邢杲,下半部分取自《梁书》,元天穆回来安排洛阳的防御体系。于是元天穆灭邢杲所花的时间怎么凑也凑不出来了。最后《资治通鉴》断定:元天穆是四月份在洛阳召集参谋商量如何对付邢杲,商量完后马上发兵济南,抓紧时间讨平之,马上回头赶到洛阳挨陈庆之的揍,中间花了不到一月...莫非元天穆的部队是天兵不成?)洛阳城附近没几个有战斗力的,更没听说哪个有二十多万军队(从528年5月到陈庆之529年5月入洛前一年时间里北魏活跃中的叛乱就有官员高乾、变民刘举、变民万俟丑奴、变民葛荣、变民续灵珍、官员羊侃、官员彭乐师、变民韩楼、变民邢杲、官员元颢等等,北魏如果有一点兵力也早就拿出来对付叛乱了)。只好狼狈逃跑。至于作战F上面说了没有道理。
作战G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一个命题。大家是否认为中国的名将和著名战役大都集中在唐前?比如什么什么之战,似乎在隋朝以后就极少听说了。我发现历史上的战争以唐作为分界点,唐以前的作战双方大都喜欢集中兵力搞上一两次决战,而唐后就开始有了持久战的行为。比如曹操进攻东吴不是多路出击,同时突破,非得集中在赤壁和孙权对峙进行决战,打赢了东吴就不推自倒,输了只好灰溜溜滚蛋。谁能对这种现象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所以,对于陈庆之的作战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这三十二城,四十七战都是对付的非主力。因为这个时候北魏把兵力都收缩起来集中一点,准备来点什么动作。再说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连胜也没什么希奇,东汉名将耿弇曾连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全部得胜。(注意陈庆之仅仅是平的“城”,类似于要塞,比我们现在的城市要小的多。比如后面陈庆之镇守的北中郎城,不会大于一个村庄)原因都在于:对付的不是主力。顺便说个小bug,那个是荥阳,位于河南洛阳和郑州之间的陇海线上,有的史书写作荣阳是错误的。
下面到了关键一点作战H中陈庆之的十一败尔朱荣,可以说,即使从作战A到作战G都是虚构的,陈庆之能以七千兵力连败三十多万军队的尔朱荣十一次的话,他也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名将。不光是他,无论哪个能用二百步兵在一万骑兵的铁蹄下来回走上十一次的话,也可以参选天下第一名将。
那么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版本的洛阳防御战。首先是《梁书》的,见《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右仆射尔朱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第二个版本来自《魏书》,见《魏书》列传第六十二尔朱荣:
建义初,北海王元颢南奔萧衍,衍乃立为魏主,资以兵将。时邢杲寇乱三齐,与颢应接。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永安三年春,诏大将军元天穆先平齐地,然后回师征颢。颢以大军未还,乘虚径进,既陷梁国,鼓行而西,荥阳、虎牢并皆不守。五月,车驾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荣闻之,即时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行其部分。舆驾于是南辕,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颢都督宗正珍孙、河内太守元袭固守不降,荣攻而克之,斩珍孙、元袭以徇。帝幸河内城。荣与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语在侃等传。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陈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事在其传。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不同,《梁书》里说尔朱荣集结了号称百万的军队在黄河以北准备进攻黄河以南的洛阳。陈庆之作为偏师渡到黄河以北把守要塞。三天内连续击败尔朱荣十一次,后来尔朱荣就扎木筏渡河击败元颢。这样洛阳就失守了,陈庆之不得不带领数千军队向东撤退。半路上遭到蒿山发洪水,陈庆之就化装成和尚安然逃回。
而《魏书》则说尔朱荣集结重兵在黄河以北,结果没有船无法渡河只好撤退,为下属劝止。这时寻访到当地人有几艘小船,尔朱荣就派精兵连夜渡河,击破元颢,攻陷了洛阳。
那么着两个版本究竟哪个更真实一些?我个人认为《魏书》的可信程度更高。
《梁书》版主要问题有三点。首先,高欢不能出现在武将名单里。因为此时的高欢刚刚出道,不过一长史,还是元天穆的部将,是没有资格单列的。就连参战的高欢死对头贺拔三兄弟的军衔都远高于高欢。就象希特勒曾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绝不能说希特勒指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梁书》这样说有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第二,芮芮(就是柔然)从来没有参与北魏对南朝的作战,这和如果发生台海战争中国绝对不会邀请日本支援作战的道理一样。第三个是最关键的,陈庆之不可能渡到黄河以北迎战号称百万的尔朱荣军队。因为这样做的话后面就有大BUG,当洛阳失陷陈庆之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撤退的时候,他是如何被黄河南岸蒿山暴发的洪水冲溃的?如果说陈庆之军渡过黄河来接受嵩山的洪水的话,那么他是如何在尔朱荣掌握了黄河的控制权的情况下带着数千人回来的?难道尔朱荣三十余万军队就眼睁睁看着陈庆之几千人摇着船渡河?
所以我认为不妨看作陈庆之军死守黄河南岸不许尔朱荣渡河,尔朱荣连渡若干次都宣告失败...而且这个时候元颢手头得有点兵力,否则不会让陈庆之作为奇兵去守黄河北岸。那无疑是向尔朱荣宣告“主力都跑黄河北岸去了,洛阳城仅我一人,快来抓我重重有赏!”
作战I俺不管。
作战J的争议也很大。这回我们看另一本史书:《北齐书》列传第十二尧雄:(魏收写《魏书》的时候尧雄仍然健在,不入传)
(尧雄是代理豫州刺史,州城设于悬瓠)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雄设伏要击,生擒洪芝、当伯等,俘获甚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城。雄率众讨之,大破庆和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豫州民上书,更乞雄为刺史,复行豫州事。
再看《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这里我们发现在《梁书》是陈庆之手下败将的尧雄,到了《北齐书》中就屡破陈庆之。(不是一次)而且陈庆之还中了尧雄的声东击西计。这两个哪个更真实一些?
其实推理一下就应该是《北齐书》更真实。因为以《梁书》里陈庆之的牛劲,又连败北魏六将,为何一寸土地都没有抢到,(陈庆之的职务是南、北司、西豫、豫四州刺史兼大都督,而南梁并没有南、北司、西豫、豫四州,所以抢地盘的任务最重要,否则岂不是光杆司令?但实际上陈庆之从来没有攻占豫州州城悬瓠,意味着他从来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战果,他原来那赫赫有名的攻城技术到哪里去了呢?按照《北齐书》的记载,陈庆之战败,被逐出了豫州)难道是陈庆之当了大官,打仗的本事反到不如从前了?
作战K也不多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没什么可惊讶的。
看到这里,不知道各位对陈庆之又如何看待。
当然《魏书》的缺点也很严重,但是没有对比看不出毛病,应该说《梁书》和《魏书》都有信口开河的地方。可在陈庆之的问题上,俺认为梁书开的河过于离谱。而且《魏书》一百多万字,《梁书》只有二十几万字。陈庆之事迹发生后三十年就有了《魏书》,而一百年后才有《梁书》,哪一个可靠性更大呢?
关于一些疑问,有人说了:“你说的这个假那个假,可是《资治通鉴》上都有记载啊。”诶对了,资治通鉴上记载就对了。因为资治通鉴上是综合了《梁书》《魏书》《北齐书》三方面的观点,三个字概括就是和稀泥,所以都少不了。
接着我们来统计一下《梁书》里陈庆之的战果:
A元延明 二万 一鼓便溃。
B元昭 十五万 遂大奔溃,斩获略尽,涡水咽流。
C丘大千 七万 大千乃降。
D元晖业 二万 生擒晖业,
E杨昱等 三十余万 大破之,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
F元天穆、四万 庆之随方掩袭,并皆降款。天穆与十余骑北渡河。
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H尔朱荣 号百万 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
I僧强 三万 传其首
J娄起、是云宝,孙腾、侯进、尧雄、司马恭 皆破
K侯景 七万 庆之已击破景。景弃辎重走
让我们来算算陈庆之到底消灭了多少敌人:
A,一鼓便溃。看来是全灭,两万。
B,大奔溃,斩获略尽,看来也差不多,十五万。
C,都投降了,七万。
D,生擒,那就是两万。
E,都单人逃跑,姑且算二十万吧。
F,只逃跑了十余骑兵,四万。春
G,假设攻破一城杀一千,一仗杀一千,折合折合就是八万。
H,都号百万了,那么,一战杀一万也不算什么“伤杀甚众”吧。十一万。
I,讨平了?三万。
J,连破北魏六大将,一人一万吧,共六万。
K,敌人丢弃辎重雪夜逃跑,大冷天把绵袄帐篷都扔了,算上冻死的,假设消灭了两万吧。
那么加起来一算,陈庆之总共消灭了大约八十万人。而陈庆之的战斗生涯不过十五年,主要战果仅集中在两三年里。
请告诉我北魏总共多少人?上面说了,北魏历史上民变最多,公元530年左右,北魏总人口也就是一千万人上下。刨去500万女子,200万儿童、老人,200万官吏、变民、和无缘被陈庆之临幸的士兵,北魏能正常调动打南朝的部队拼上死命也绝对不超过一百万,(要知道当年拓跋焘举全国之力征南不过征召了六十万军队,而且500年到529年作为历史上频率最高的反叛时代之一,北魏没有一年发生过少于五次的混乱,总得要减点人吧)陈庆之两三年里消灭了北魏八十万成年男性,那北魏还打什么仗?
历史不是用嘴就可以写的,他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或者称为常理。对于《梁书》里对陈庆之的记载,这里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虚报战绩”。 此篇文章后面有一跟贴说的绝妙:
我一直以为他手下7000人是不死族呢.打胜仗没什么,但打了N次还不减员就是神话了.
再转一个,从军事常识角度分析的
先丢开别的史书的记载,光是从军事的角度分析,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转自铁血社区 https://bbs.tiexue.net/ ]
1,有些小仗,象二千对二万,这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打赢。比如双方的士气,粮草,疾病等因素,再辅以火攻,水攻等乱七八糟的攻,二千可以击溃二万。但仅仅是击溃,想要全歼,难之又难。陈庆之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难道人家就不知道么,人家被你围到绝地,不做困兽斗才怪。要真斗起来,他十个人打你一个,还打不过么,就算之前被你弄死一万,那么五个打你一个,也是容易的。而且在当时,双方军力的差别总还是没有八国联军和义和团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吧。那么,你说是追杀,围三面而网开一面,让他们跑,然后掩兵追杀,呵呵,除非是一些受了伤的,或是天生个子矮腿短跑不动的被你追上杀了,别的人在同等条件下不可能都被你追上杀了。要知道他们是为了活命在奔跑,你是在为了立功而奔跑,哪一个会跑得更快?再说了,二万人一齐跑,分做四面八方,你区区二千人,如何追赶?是不是也化整为零,让每一个都去追赶十个人?
2,就算他真的一路破敌,杀到洛阳,但是也绝不会只是区区七千骑兵。七千人攻城,真是笑话,我一个体育馆还能坐八万人呢,你七千人如何围人家,如何攻人家?马应该不会爬云梯吧,那骑兵都得下马攻城,就算这个成立,可攻方损失大呀。就算人家不计损失,和你搞弓箭对射,耗也耗死这七千人了。所以,我想,顶多顶多,是在一路的野战中抓了不少壮丁,而那七千人,可能是家族的子弟兵,都是当做预备役或警卫团来使的。这样的攻城战,才有可能。
3,为了防人家渡河,不是据险而守,而是自己渡到河对岸去和人家火拼,这叫什么防守?而且这种做法,简直就是傻瓜做的决定,连那个脑子进水的梁武帝也不会做这样的事。这样的仗,只有项羽干过一次,在巨鹿。可人家是为了进攻啊,你这可是防守,而且,人家的兵力悬殊也没这么大呀。
4,想不通啊想不通,山洪来了,只是江水暴涨罢了,怎么一下子把七千人都冲没了?而且,还是黄河这么大的河。当想诸葛亮的白河之水冲人家,也是先要在上游造个坝呀。而且,南人坐船,北人骑马,这七千人,总有些会游泳的吧。怎么就冲得二个不留呢,独留下了个头目冲不走。我看啦,这多半是姚思廉这小子给陈庆之故意安排的下台的梯子,战神呀,就算败,也是败在了天,非战之罪呀,呵呵。
理论上,最初看陈庆之,我充满了激动,激动得还对天长啸,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当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也被比下去了呀,中华之大,无奇不有啊。可越看越不对劲,《梁书》上没有一点对他谋略的描写,每一打仗只是冲一次锋,奋力一击,人家就败了,而且一败就是大溃败。笑死我了,姚思廉这小子要是弄到起点文学去写魔幻武侠小说,是一把好手。
不过,我仔细一想,发现我犯了个大错误,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凡事不能绝对。是啊,其实陈庆之也是有可能的,可能是中国在许多年以后,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试验高科技技术,一不小心,把整整一个特种作战旅给时空转移了,就象项少龙那样,不同的是掉到了南北朝时代。而且装备也都带过去了。 这篇有分量。
我只是凭直觉,觉得如此战神,打出如此惊人战果,应该直接形成一些直接后果,不说直接光复华夏,也至少一转刘裕之后北盛南衰的颓势。这篇文章详细考证了。
不过应该承认,陈庆之还是能打的,虽然没吹的那么厉害。对比曹韦二人与敌僵持不下,换了他,一战获捷。不同的人指挥,两样结果。说明他还是能打的,就是没那么夸张:funk: 就跟打秘籍一样 qs插队啊,我说的有分量的那篇,指的12楼那篇。
凡事不合常识的,就是有问题的。所以zwz10101也要注意一下,比方说那篇要封网的文章就不合常识:lol
陈庆之那些令人瞠目的战绩着实令人质疑,而且那么大的比例差,居然打的歼灭战:L
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确实是史实,但是,毋宁说是北军败于南军,不如说是北军败于自己。
任何时候,数量多都是一个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军事上才有集中优势兵力击其一点的说法,强调的就是要造成优势数量。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实际上还是集中优势兵力在敌人局部造成突破,然后各个击破,我的总数量总兵力不如你,但我可以设法在局部造成我的数量优势,这就是博弈了。说白了,那些以少胜多,追根究底,还是以多胜少。
大家玩帝国的时候也可以体会这些。
昨晚偶然在帝国3论坛看到这篇文章就信手转了过来,很有讨论性。那里的历史区不错,有可读性。有兴趣的不妨多转几篇文章过来。
几乎没怎么上过天涯论坛(太慢),前几年总上文学诚,这两年也没怎么去了 看来不符合常识的事没那么容易出现。。。。
这数量多多的只不过是训练和士气很差的农民
全战里,农民都是一触即溃的
帝国里没有士气因素。。 陈庆之——千军万马避白袍
毛泽东曰:千古之下,为之神往。
死后被梁武帝追赐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赐鼓吹一部(就是曹操和司马懿毕生追求的九锡的一种),谥号武侯(谥法中标准的美谥,一般只有克定祸乱的将军方可得到)。陈庆之没能改变南北朝并立的政治局面,他却打破了“南人善舟、北人善骑”的军事定论,他和他的7000白袍骑兵也成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 不能不说他够牛吧。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