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在小国体验大国本质 中华阴影下的韩国
大国的本质要到小国才能切实体会到。上年笔者有幸在韩国延世大学作访问教授,其间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到韩国几个月,我没有打过嗝
中国人有千万条理由小看韩国。首先是吃。一碗冷面折合成人民币也要50元,里面只漂了半个鸡蛋。周二、周三上课,只能在学校食堂吃饭。起初还以为进了劳改所:一年四季就四种菜,不是泡菜豆腐就是油炸面筋,绿色难觅,肉味难寻,尚不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就这几道菜,食堂里挤满了如饥似渴的学生。不说买饭排队,就连吃完了还餐具都得排长长的队。如此,总觉得油水不足,一节课后便饥肠辘辘,半年没打个饱嗝。无奈感慨——校际交流,先从食堂交流开始,把他们的厨师先派往中国培训培训,或者派些中国厨师来。
怎么也想不通,不到5000万人的韩国,每天要消费400万碗炸酱面。下馆子,从没有看人打包的——因为无包可打,再打就把锅碗瓢盆打走好了!韩国朋友请吃饭,每每不能尽兴,点的往往只有一两个菜,可是满桌的泡菜和锅巴粥什么的把桌子好歹是铺满了。能吃的都吃了个精光——泡菜就是这样慢慢习惯的。正在担心距离健康的饮食习惯——八分饱——尚有一段距离时,餐馆伙计将砂锅再加热,在里面的酱汁里倒两碗米饭,打两个鸡蛋,迅速拌动,炒出美味的蛋炒饭来。吃完才把肚皮哄好,达到温饱水平。
韩国的筷子一般是铁的,扁而短,很少见到竹筷,一定要配铁勺子才能吃饭。由于历史原因,是乃朝鲜半岛一直很穷,不像中国人满桌子菜夹来夹去,于是有点肉都做成了汤,大家都可以分杯羹——烤肉是难得的享受了。我的韩国学生谈起中国,首先就想到吃。我便问“喜欢吃什么中国菜?”兴奋答曰“任何中国菜!”许多韩国学生来到中国就不想回去,价廉物美、名目繁多的可口饭菜,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住。韩国国王办公的王宫——景福宫,在中国人看来尚比不了王爷府。一天,接待北京朋友,到光化门,我介绍说这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这位朋友乐了——什么?!你说的是迷你天安门吧?对于这种居高临下看韩国的态度,我深感吃惊,倍加不安!在韩国呆久了,说韩国不好,就像说自己比人矮半截。
再有就是行。韩国学生喜欢去北京上学。我一直鼓励他们来复旦,就有人无动于衷。原来,4700万韩国人就有1/4住在首都。去位于韩国南方庆尚南道的庆尚大学开会,才知道学生是多么仰视我这位在韩国“天上(SKY)大学”的访问教授——韩国莘莘学子年底高考时梦寐以求的是考上韩国的SKY大学校:S代表汉城(首尔)国立大学简称汉大(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K代表高丽大学简称高大(Korea University)、Y代表延世大学简称延大(Yonsei University),全部位于首都。在他们看来,首尔就意味着正统性与合法性。到过中国的韩国人,很少没有去张家界的。于是见到中国人便言必称张家界。可是中国人往往自豪地说——在我们中国,张家界不算是顶好的旅游点。去年10月,据说规划了几百年的清溪川在首尔市中心开通,不到两个月便吸引了上千万韩国人来参观——换句话说,超过1/5的韩国人来此新景点,因为一般的韩国人在孩提时期恐怕就把韩国玩遍了。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你怎么喝咖啡和凉水?
2003年底第一次到韩国时,特别诧异于其教堂之多,仿佛来到了西方——可是教堂却是适用型的,没有太多的文化和历史厚度;2005学年长住十月,则特别不习惯喝凉水、饮咖啡。于是向韩国朋友抱怨——韩国怎么喝凉水呀?怎么不喝热茶?怎么那么多教堂?又不是在美国!
韩国朋友听了很纳闷,看得出,很不高兴。交情深了,才提醒我说,你的问题让我们莫名其妙——潜在逻辑是,韩国应该是中国化的,怎么叛变了?是不是?听完后,我的确很不好意思。在我们的脑海里,确实装满了朝鲜历史上是中国附属国的情结,或难以摒弃中国中心论思想。
回来后,听一位中国朋友访韩感受:韩国就想跟中国离心离德,将汉城改名为首尔,是典型例证。前些年去汉字化,现在又后悔了不是?世宗大王创立韩文,不就是为了摆脱中国的影响吗?听他的口气,韩国就应该围绕中国转。其实,韩国自古以来是独立自主的,就算生活在中国的朝贡体系下也是如此。韩文的创立,的确是韩国人引以为荣的成就。训民正音(原意“纠正国民的发音”)被列为韩国的二号国宝,最近有说法要取代崇礼门——南大门,成为一号国宝。但是世宗大王1446年创立韩文的直接动机倒是考虑到汉字太难,不利于普通百姓沟通:“国之语言,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气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耳。”其实那时,在韩国人的眼旦,中国就等同于世界,韩国怎么敢离开世界呢?韩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实用的表音文字,其高度的科学性,一直为韩国人津津乐道。韩国人迄今自豪于文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易学的韩文功不可没。
在国会大厦参观,大门进去,大厅门口一边是世宗大王塑像,一边是李舜臣塑像。这一文一武,是朝鲜民族的最大英雄。
细想起来,小看韩国,乃俯视韩国的过,因为你站在大中华的历史高度,脑子里想到的是朝鲜历史或历史延续下来的饮食生活习俗。回到现实,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大中华文明,并非你中国一家继承;韩国在某些方面甚至继承得更好。江原道成功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国人想不通。说,那是我的,怎么被韩国人抢过去了?
的确,你的和我的,成为中韩民族自尊心摩擦的根源。去博物馆参观,导游常常介绍说,这个比中国早多少年,好多少,尤其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铜版印刷术,至今他们对法国博物馆“强占”了属于他们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印刷品耿耿于怀。开始,我们也觉得好笑——这不和我们中国人一样么: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环球远航早多少年。韩国老是拿中国比,也说明中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的文明尺度。再想想,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什么都是中国的文明成就,那么我朝鲜民族是什么?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贡献吗?说得更严重点,存在过吗?
韩国的民俗、历史博物馆里,存放许多我们不值一提的东西,开始想不通,后来意识到,韩国人的历史观是与他们追求存在、显示价值的敝帚自珍心理有关。朝鲜民族追求自身的身份,往往被我们的大国心态误解为弱者心态、小国意识,或脱离中国影口向,甚至排华、反华,大概我们不能设身处地从人家的角度想想吧。
弱者的民族主义是显示存在,因而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表达。这一点,韩国更明显。和中国的高勾丽、长白山、间岛等历史认知与领土争端,韩国人的反应如此激烈,现在算是能领会了;韩国人担心外国对朝鲜的影p向,因为那是属于“他”的,朝鲜半岛本身不大,这一草一木,都是韩民族的命根子。和日本的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端,韩国人可以自焚、切腹,而中国人反 日游 行,不会这么过火,就这个道理。
在韩国补习孔夫子
到了韩国才明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的地大物博、文化的博大精深,仅此一点,便能带来无尚的自豪。当然,这种吃老本儿的思想也很容易酿成空虚的自大。就说说儒家文化的影响吧。可以说,我在韩国寻找到孔夫子的足迹,感悟孔老大的魅力,再也没有孔老二的感觉了。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引用论语的话,就像西方人引用圣经一样权. 有意思。。。有意思。。。。有意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