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术教科书之经典战役——曹操攻关中之战
北京来了几个所谓的专家,把老师们都吸引了去,偶偶偷得半日闲,回来帮幻影改改三国鼎立,发现了这篇强文,登上。战术教科书之经典战役——曹操攻关中之战
公元211年3月到10月,曹操发起了平定马超、韩遂叛乱,攻占关中的战役。这一战役的胜利基本消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军阀割据集团,彻底保证了曹操集团对中国北方的控制,是曹操在北方战区进行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这所以称本次战役为战术教科书式的经典战役,是因为这次战役自始至终曹操使用了不同的策略,而且均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是曹操用兵的经典作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 战前双方形势与战区地理
2、 参战兵力分析与战役简要过程
3、 各阶段策略、计谋的分析
一、战前双方形势与战区地理
战前双方形势
208年底,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损失了大部分的水军和部分精锐陆军。接着在209年底又丢失了南方重镇江陵,这使得曹操的南进计划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209年3月,曹操曾率大军进驻谯郡,制作轻型战船并训练水军,准备继续向南方进兵。7月,曹军自涡水、淮水出肥水,到达合肥,但是考虑到连年征战,士兵劳苦,且疫气流行,而没有继续南进,于12月大军返回了谯郡一带。210年魏军基本是进行休整。
由于南进的困难,于是曹操将其下一步的进军目标选在了西方的关中、凉州和巴蜀地区。
占据关中和凉州的马超、韩遂集团,实际上是一个由10个大、小军阀松散组成联合体,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紧密的统属关系。平时,他们分散割据于自己的地盘,在发生利益相关的情况时,才会集中在一起,共同对敌。
当时,马韩集团在名义上是归顺于曹操的。在曹操201年于袁尚等在河北激战时,马韩集团曾经帮助曹操的司隶校尉钟繇大败高干、马援和南单于兵团。
但是,强悍的马韩集团总是曹操向西南进兵的一个巨大威胁,曹操决不敢在自己的大军深入汉中和巴蜀险地的时候,背后的关中有一支强大的不稳定军事集团存在。
战区地理
与曹操此前进行的历次战役不同的是战区特殊的军事地理。
众所周知,关中乃四塞之地: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从中原进入关中当时主要有三条路线:
1、 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
2、 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
3、 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
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西汉刘邦也依靠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自古就有“百二秦关”的说法,既以关中的险要地形,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卫五国联军猛攻潼关(当时称函谷关)不下,被反击的秦军杀的大败;公元前241年,五国联军再次进攻潼关,又大败而回;刘邦顾虑到潼关之险而绕道武关入关中,都证明潼关的险要是很难从正面攻破的。
因此,曹操要想消灭占据关中险要、兵力强大、战力强悍的马韩集团,必须智取,不可强攻。
二、参战兵力分析与战役简要过程
1、参战兵力分析
马韩集团:
《资治通鉴汉记58》:“关中诸将果疑之,马超、韩遂……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
十部分别是:
偏将军马超、镇西将军韩遂。
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
以上的十部中,马超、韩遂属于较大的军阀,估计兵力每人有1.5万左右(马超多次率本部主力一万多兵出击渡河的曹军);
而其他八人都是中、小军阀,其中有记载有梁兴0.5万人(梁兴曾率本部0.5万人反击偷渡蒲坂津的徐晃军,而他是其中势力较小的一个)。估计侯选、程银、杨秋等中等军阀的兵力在0.5~1万之间,后面5个小军阀兵力各0.5万人。
所以估计马韩集团的实际兵力在8万多,号称10万而已。而且他们并不是都在潼关前线,后方估计会有部分兵力。这样实际参加与曹军作战的部队约有6.5 ~7万左右。
曹操集团:
参战兵力没有记载,我们下面根据主要的参战将领和曹操用兵的习惯加以分析:
参战将领:曹操,自然会带领其精锐的虎豹骑部队参战,兵力5000左右(许禇、曹真、曹休在其中);
安西将军:曹仁,曾经在潼关单独对抗马韩联军3个多月,兵力不会少(根据此战后派其统七军讨伐反叛的苏伯、田银——三国志曹仁传),估计有3万人左右;
征西护军:夏侯渊,徐晃、朱灵等大将均曾受其节制,兵力1万左右;
平狄将军:张郃,兵力5000左右(从破马超、韩遂于渭南——三国志张郃传);
横野将军:徐晃,兵力4000以上(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三国志徐晃传)
另外都护将军(或许是厉锋将军)曹洪也很有可能参战,兵力在5000左右。
其他:将军朱灵、校尉丁斐等
司隶校尉钟繇(在长安,没有部队,未参战)
这样一来,曹操的部队总兵力大致在6~6.5万人左右。
因此,这次战役基本是一场双方兵力相当的交战。
2、战役简要过程
221年3月,曹操命令司隶校尉钟繇准备讨伐汉中的张鲁,又命夏侯渊出河东准备进入关中与钟繇会合。马、韩等十部怀疑曹操是想袭击自己,于是一起造反,主力云集潼关。
曹操马上命令曹仁率部队至潼关抗击马韩部队,并要求其坚守勿战,以待曹操中军赶到。
221年7月,曹操把邺城交曹丕留守,派奋武将军程昱参谋军事,左护军徐宣统领留守诸军,自己率中军赶往潼关一线。
221年8月,曹操到达潼关,与马超等夹关相持。密派徐晃、朱灵率4000精锐北上,于蒲坂津西渡黄河,在河西扎下营垒。马超得到魏军偷渡黄河的消息,派梁兴的5000人反击徐晃,结果被击退。(三国志徐晃传)
221年闰8月,曹军主力开始北渡黄河向蒲坂前进。马超趁曹后军渡河时率步骑兵万余进行攻击,曹操在许禇的保护下乘船渡河而走,马超军向河中猛射弓箭,情况危急。校尉丁斐及时放出大量的牛马引诱马超兵抢夺,曹操趁机渡河而去。
曹军依靠河西徐晃营垒的掩护,顺利从蒲坂渡过黄河,进入关中。接着,沿河修筑甬道,逐步向南到达渭河岸边。马超率部退守渭河河口,阻击曹军南渡渭河。
曹军多次渡河,但是遭到南岸马超骑兵的突击,由于河岸多沙,难以立营垒,结果总是失败。
221年闰8月底,曹军趁突如其来的寒流,多布疑兵,利用夜晚偷渡过河,立即以沙土筑垒,再以水浇淋土垒,终于很快筑成了坚固的冰垒。马超率骑兵来冲突,由于有冰垒作依托,加上伏兵的反击,终于击退了马超的攻击。马超无奈之下,要求割地请和,曹操未答应。
221年9月初,曹军全部渡过了渭河。马超军挑战,曹军坚守不出。马超于是再次请求割地、送人质以请和。贾诩建议曹操假装同意,并利用离间计使马、韩相疑。马超果然中计,怀疑韩遂,导致在最后的决战时,韩遂部没有全力进行作战。
曹操见时机成熟,约马超进行决战:先用轻兵挑战,双方混战了很长时间,不分胜负;这时曹操突然派出虎豹骑对马超军进行两翼夹击,大获全胜,阵斩李堪、成宜等。
马超、韩遂只好逃奔凉州而去,杨秋奔往安定郡。
221年10月,曹军继续进兵、围攻安定,杨秋投降。整个战役到此结束。
本次战役结果:曹操完全控制了关中地区,消灭了马超、韩遂等的基本部队(估计李堪、成宜的1万人,马超、韩遂军的50%,杨秋的0.7万人。其它小军阀0.5万,合计3.5万以上),为下一步进军陇右、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西凉长矛兵强悍的战斗力也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据《魏书》的记载,部队损失达一万人左右,占参战总兵力的15%。
三、战役各个阶段所用计谋的分析
1、 战役开始前——假的“假途灭淲”之计
由于马韩集团当时在名义上是归顺曹操的,所以曹操要想出兵消灭他们,必须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借口,这样才不致遭到大众和舆论的谴责。因此,专门制订了这个假“假途灭淲”之计:
明知马韩等人疑心很大,还明令河东和关中诸将与部队,准备通过关中地区进攻汉中的张鲁,使马韩等怀疑曹操想利用“假途灭淲”之计来对付自己,从而被迫造反,为曹操进兵消灭该集团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曹操的目的就是要消灭马韩集团,不管他们反还是不反。曹操决不可能在大军进攻汉中的时候,给自己身后的要害地区留下危险而又强大的不稳定军事力量。在进兵汉中之前,是必须解决关中军事问题的。
如果马韩不反,曹操就是真的“假途灭淲”之计,带大军顺利进入关中平原后,再找借口发动进攻,很方便地即可消灭马韩集团;如果象实际情况一样地造反,曹操也会趁机集中大军将其消灭。
在事前,曹操的谋士已经提醒他,这样做会逼迫马韩造反(仓槽属高柔谏曰:“大兵西出,韩遂、马超疑为袭己,必相扇动。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但曹还是按计划发布了进兵汉中的消息,这就很明显是曹操已经估计到马韩会反而故意使出的假的“假途灭淲”之计。
当然,如果能成为真“假途灭淲”,相信曹操的胜利会更容易一些。
2、 战役开始阶段——声东击西之计
曹操在战役后,介绍了他的声东击西战术:“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将之军也。”(资治通鉴汉记58)
正是该计的成功运用,使马韩集团大军云集潼关,而完全忽视了对蒲坂津渡口的防御。结果徐晃四千人马轻易地就偷渡成功,并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阵地,为曹操大军的顺利渡过黄河天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来曹操中军从邺到关中,走河东进入道路最方便,但是为了达到欺骗马韩的目的,曹操故意绕道南下渡过黄河,再东进潼关,使马韩根本感觉不到来自河东的危险。从而保证了此计的完全成功。
3、 战役中期——示弱于敌之计
曹操在战役后,也介绍了他的示弱于敌之计:“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 (资治通鉴汉记58)
虽然曹操相信以自己的实力,完全可以击败马韩集团,但是考虑到其强大的作战能力,如果总是进行正面的交锋,伤亡必定会很大,而且时间也很长。故此曹操采用示弱于敌之计——曹军先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仅处处修建营垒用于防御,还修筑栏围来保护通道,接着又是任凭马超挑战而坚守不出。使马韩以为曹军怯战,只是坚守,根本不会进攻,所以自己一直没有修筑坚固的营垒。
结果在最后决战失败后,马韩由于没有坚固营垒可依托,竟然只能西逃陇右,一战失败就完全放弃了关中。否则,即使马韩在野战中被曹军骑兵击溃,一旦其退回坚固营垒坚守,曹军短时间内也很难攻下,而且还会增加很多伤亡。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这个计谋,是为下一步行动预先所做的准备,既已经预见到曹军将在野战中击溃马韩军,为防止其很快转入防御,而设下此计。
4、 战役中后期——伏兵与冰垒结合的渡河战术
在曹军成功渡过黄河后,马韩军又沿渭河南岸一线进行防御,阻击曹军进一步南渡渭河。曹军多次渡河准备建立桥头堡阵地,都被强大的马超骑兵所击退——原因是渭河沿岸都是沙土地带,难以建筑坚固的营垒来抵抗马超骑兵的冲击。
为此,曹军最后采取了一个组合战术,成功地在渭河南岸建立了桥头堡,保证了主力的渡河。
这个组合战术是:
1、 利用夜暗偷渡渭河,赢得了宝贵的筑垒时间;
2、 利用突然来临的寒流,采取在营垒的沙土上浇水使其冰冻的技术,成功地在马超骑兵到来前,建立起了坚固的冰垒;
3、 在附近隐蔽地部署了伏兵,在马超骑兵攻击冰垒时,对其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这一战术非常的成功,彻底击败了马超骑兵对桥头堡的攻击,保证了桥头堡阵地的稳固,使曹操大军最后顺利渡过渭河,而陷马韩军于无险可守的境地。
5、 战役后期——离间之计
为了减少敌军的作战实力,破坏马韩联军的团结,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亲自上演了离间马超、韩遂的好戏。由于马超、韩遂是两个最大的兵团,如果能使其不能互相支援,各自为战,将为下一步两军决战,击败马韩打下良好基础。
曹操不仅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在阵前与韩遂谈话,以引起马超的怀疑,加上后续的涂改信函,基本上达到了离间马超、韩遂的目的。不仅在最后决战时,韩遂没有对马超军进行有力的支援,此后两军也是各自为战,结果逐渐被曹军各个击破的。
如果没有此离间之计,在两军最后决战时,曹军要想一战击溃联军还是非常困难的。
6、 最后决战——中间诱敌、两翼骑兵突击战术
此战术到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乃是比较常用的两翼夹击战术。其关键在于中间的曹军轻兵能够对抗马超中军主力很长时间(由于马超军乃西凉长矛兵,战力极强,估计曹军伤亡不小),而没有被击溃,为曹军两翼骑兵的夹击成功奠定了基础。
从曹操在出征前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个时期曹操心中的霸气。有人建议:“关西兵长矛,非精选前锋,不可当也。”曹操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资治通鉴)。
而其所带领的均为曹军精锐部队,故虽然兵力不占优势,但是完全控制了战场的主动权,加上以正讨逆的声势,使马超、韩遂集团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他们的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一战役,虽然有曹操狼狈渡河的小插曲,但是从战术角度来分析,应当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经典之战了。当然这与对手的战术水平不高也有一定的关系。
个人评论:疑点多(裴松之注:闰八月,至此容可大寒邪!),但不乏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