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23 22:53:12

[转帖]董卓;秦桧;--差一点成为人类最完美的两位谋臣

董卓    看三国里面说,不管是看演义还是看史书,汉灵帝是喜欢献帝,想把皇位传给他的,
为了这个事,他做了很多安排,把献帝托付给董太后照顾,临死还嘱咐管禁军的太监,拥
立献帝。灵帝可以信任的人不多,除了自己的母亲,就是身边的太监,他这样安排,可以
说心意很明了了。
    何进兄妹才是真正的权欲熏心,为了让何太后的儿子继位,连董太后也给毒死了
。十常侍当然更是奸臣恶党,当时的人们对他们都恨之入骨。何进要反对十常侍,自己力
量不足,只好倚靠地方势力,但真正明确表态反对十常侍的,也只有一个董卓。
  
    董卓还没有进京,洛阳就发生了血案,十常侍杀了何进,袁绍打了为何进报仇的
旗号杀了十常侍,顺带着把何进的弟弟何苗也杀了,杀来杀去,争权夺利,带兵赶到北芒
去救助被劫持的皇帝的,只有董卓。董卓进京时兵不算多,何进的旧部都投靠了董卓,他
们为什么部去投四世三公的袁绍,要去投董卓,我想袁绍杀何苗的用意太明显了,实在让
何进的部下寒心。
  
    史书上说,董卓和少帝交谈,发现少帝很怯懦,陈留王却显得很有能力,所以废
少帝立献帝。董卓假如要为自己专权考虑,应该立个弱的皇帝才对,皇帝是个白痴才符合
他的心愿,他却要立能干的献帝,从这一点看,董卓是真心为汉室好才这么做的。
  
    董卓是权力很集中的大臣,但有权的大臣并不等于奸臣,周公、诸葛亮都大权集
于一身,尹伊、霍光还有废立皇帝的事情,大家都把他们称为忠臣,董卓和他们类似。只
是他不幸被害死,后来三国的皇帝曹操、刘备,还有孙权的老爸都反对过董卓,所以没人
替他说好话,结果董卓就被说成了奸臣。可实际上,最后孙曹刘自己都做了皇帝,刘备好
歹还算个皇叔,曹孙两个,部都是汉贼吗?
  
  爱好和平的人--我眼里的董卓
    十八路诸侯反董卓,董卓放弃洛阳,退到长安去了,按理说,十八路诸侯同床异
梦,并不齐心协力,董卓的实力比他们强大,他为什么要后退?一句话,不想打内战。曹
操去追,结果给打得七零八落,自己差点死在弘农,是曹洪不要命地把他救回来,这说明
董卓有实力,也有准备,安排好了断后的力量。
  
    还有一个例子,袁绍和公孙瓒打来打去,这两个人都反对他,本来让敌人自相残
杀,是求之不得的一件美事,董卓却派人去调解,结果两家暂时就不打了。这就是说,董
卓不是虚假调停, 是真的努力了,劝自己的两个敌人停战,对自己毫无好处,对国家对人
民却是有好处的,董卓肯这么做,这样的人不是热爱和平,恐怕就没人热爱和平了。
  
    董卓退出洛阳,几百万人民跟着他去了,刘备退出新野,十几万人民跟着他去,
说明这两个人都有人望,人望的大小,应该和跟随的人数有一定关系吧。同样的事情,后
世的描述却大不一样,只能说是史家偏心。
  
    我以前也提起这个对比,人家说董卓是拿枪逼着百姓走的,可谁又能保证刘备不
是拿枪逼的。看火烧新野那段故事,刘备倒是临走一把火烧了新野,挡一挡追兵。董卓有
没有烧洛阳,就不清楚了,或许是十八路诸侯进城烧的呢?至少,纵火可以掩盖抢劫的痕
迹。就算烧了,也不过和刘皇叔一样。再说,演义里刘备带了十几万百姓走,最后走到长
坂坡给曹操追上了,曹兵就杀人抢劫,赵云再强,也就只救出一个阿斗。董卓带了几百万
百姓到长安,也是这个曹操追上来,结果给打跑了,跟董卓的百姓,就没轮到被曹兵杀、
抢的事儿。所以,跟着董卓走的老百姓,比跟着刘皇叔走的老百姓,幸运好多呢。
  
  大度的强者--我眼里的董卓
    蔡邕的命运,是面镜子,反映出董卓的为人,一个有才华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他
因为反对宦官,吃尽了苦头,后来又因为同情董卓,死在牢里。只有在董卓当政的时代,
得到过施展才华的机会。
  
    董卓要立献帝的时候,袁绍手里拿着剑,跟董卓吵,吵完了就走了,董卓没有追
杀他,反而封他做渤海太守,光这么一件事,看得出董卓是个很大度的人。倒是后来袁绍
反咬一口,做了反董的盟主,显得很忘恩负义。
  
    不过袁绍给人的感觉是疯狗,谁对他好就咬谁,董卓封他做太守他就咬董卓,做
了盟主之后,不咬董卓了,专门咬自己的盟友,韩馥对他最好,第一个倒了大霉,孙坚冲
锋在前,袁绍却唆使刘表伏击他,还跟盟友公孙瓒和孔融开战。
  
    看到三国志里说马腾韩遂以前都在凉州造反,朝廷打了多年的仗也摆不平,董卓
、孙坚都参加这场战争。最后这两人也是在董卓手里受了招安。
  
    三国演义是最妖魔化董卓的小说,就是看演义,董卓这人也很可爱。他看见吕布
凤仪亭戏貂禅,先是怒不可遏,但回头听了李儒的话,又想把貂禅让给吕布。这一点来看
,董卓是很大度的。
  
    后来貂禅说宁死也要跟着他,董卓又改变了原来的想法,至少,董卓没有把貂禅
当作玩物,在感情上很尊重貂禅的自愿。虽然是小说,那时如果真有这种想法,董卓也是
很开明很进步的男人了。看连环计那一段,并不觉得董卓有多坏,只觉得王允很卑鄙龌龊
,貂禅阴狠毒辣,这对父女的招术,和现今街头新闻中以色相为诱饵的敲诈、杀人、抢劫
,没有什么区别。
  
    董卓不是没有敌人,他的最大敌人就是袁家,孙坚向袁术要粮草,就明说是替袁
家出力,吕布投奔袁绍,也说自己为袁家报仇,对袁家有恩,董卓死后,把他点天灯的也
是袁家的门生。
  
    董卓死后,一直被妖魔化,曹操掌权之后,为了证明自己当年反叛朝廷的合法性
,必须把董卓妖魔化。刘备也一样,而且把曹操比作董卓。孙权的父亲孙坚也是反董卓的
先锋,当然在这场战争中也得到了不少好处。还有袁绍、袁术、吕布,他们利益不同,但
对董卓的态度是异口同声的妖魔化。董卓刚死就开始被不断丑化,所以几千年也难以洗清
了。
-----------------------------------------
秦桧
   偶得一书,[古董辨疑],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古玩店主赵汝珍,它原是一个教家馆
的读书人,因喜爱文物而出资开店,进而致力考古著书立说。
    前面我已贴过了他对夏禹的考证,见[夏禹是杀人夺国,毁灭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罪
魁!]一文,现再编辑一下他对秦桧和岳飞的看法,此老是千百年来为秦桧辩护的第一人,
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可能大家难以接受,奇文共欣赏是也。全文翻译如下:
  
    秦桧之恶名远播中外,妇孺皆知,千余年来中国人从来不当他是人,说他没有人
格、、卖国贼、是个坏到不能再坏,恶到无法再恶的大恶人。且遗恶时间最久,至今
仍令人咬牙切齿地痛恨不已。甚至秦桧的子孙也不敢姓秦,即非同宗也纷纷改姓,唯恐受
到连累,把食品中的油炸糕也叫做油炸桧。
    秦桧之墓在建康,墓上丰碑屹立,不镌一字,因当时的士大夫鄙其为人,兼畏物
议故不敢作神道碑。孟琪灭金回,屯军桧墓,令军士粪溺其上,人谓之秽冢。他所遗世的
文字,文物也理所当然地为国人所鄙视,这是必然的了。
    秦桧之卖国固然可恨,而千余年之唾骂也足以抵矣。作者既不姓秦,似不便作秦
姓的孝子贤孙而为秦桧昭雪,唯公道自在人心,同情生自天性,过份毁誉也有伤雅道。因
人累物,对古玩界也是一大损失,兹将个人所感略志于下是非固非所及,若能因此而将古
人之真迹减少毁灭於愿足矣。
    夫秦桧之失在于择主不明,他的过失和岳飞是一样的,但世上论及二人竟有天壤
之别,即秦桧之恶已至极,岳飞之美已至巅,其实二公所为又何尝不同也?盖人臣事君,
在择主,如遇无道君,不忠固属不当,即忠又何尝不是助桀为虐?其实在无道的君主之下
,忠否都是不能有好结果的,然岳、秦同事昏庸的康王,其所得的批评也太不公允了点。
    试想康王之时的宋室的江山已危如垒卵,徽、钦蒙尘,国已无主,康王赵构坐视
不救,逃到南京做他的皇帝去了,还造出了[泥马渡康王]的鬼话来,其实是个预谋,按理
,无论怎样论序排辈也轮不到他做皇帝。其实是早有预谋,捷足先登。既是预谋,他那里
还想把徽、钦两宗接回来?在康王之意,只要金宋并峙,能常保其帝位,于愿足矣。所以
当臣子的当揣明帝皇的心意,明了其居心,能导则导,不能导则挂冠以去,如韩世忠之游
西湖是也。
    可惜二公之智均不及此。秦桧不能导帝于善,却奉君之恶,固属非妥。但武穆不
明康王之心,任性为之,亦未尽是。岂不知此时的天下是赵氏的天下,主人想把天下送人
,当臣仆的却以天下为己物,竟以自己所见者为是。要知道,天下的事都是相对的,并无
绝对的道理,岳飞违背主人意见而擅自行之,不蓄人言,不服指挥,成见太深,亦非一代
完人应有之态度。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桧和岳飞的主张到底谁对谁错,也应有全面的考
虑,再下定论。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当时金人国势之强,兵力之盛,足以灭宋而有余,其
所以未南逼,是因为金人不惯在南方居住,心不欲灭宋,并非宋之兵力尚足以支持。当时
的南宋朝庭,皇帝昏庸,文官爱钱,武官怕死,士兵胆怯,粮饷不足,将帅拔扈,诸将领
各自割据,久已不知朝庭为何物,从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等名目,可见中央早就失去
了编制的能力,此时若无秦桧之振作,即使金人不南侵,也没有后来元朝兴起,宋室也必
定要自行消亡了。且秦桧之于宋室并没有不忠的行为,他不过是一宰辅之臣,一切秉康王
的意志行事,与金议和是康王的政策,康王欲杀岳飞不过是假助了秦桧之手,如康王不欲
杀,桧何敢杀之?
    一个国家的实力系素养所成,不是放大炮说大话可以吓走敌人的。如果岳飞能将
宋君的爱国心、爱民心、爱父母心爱祖宗心劝导发现,将文官爱钱武官怕死的心理革除尽
净,从而统一军令,强大军库,武器优裕,粮饷充足,有可胜金人的实力,此时若为秦桧
杀之,这是真可惜了,秦桧也是该获此千古骂名。但岳飞没有一点可以依凭,他不过乘金
主新立,军队换防之时,稍有小胜,竟大吹大擂谓是可痛饮黄龙,任何人也知道这是不可
能实现的,不过是快人快语罢了,武穆幸而被杀,遂得享此大名,否则必为金人所败,此
语徒遗笑柄罢了。
    秦桧当时的意思是以能战而后能和,乘岳飞小胜之时正可求和,然后整理内部以
图恢复,此时如无秦桧,宋室必亡,岳飞岂只是杀身而已?宋室尚能偏安,秦桧之助也,
岳飞未为金人所虏,亦秦桧之力也。
    试看岳飞死后之数十年,宋宁宗时韩侂胄为相,请议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
之王爵,改谥谬丑,此时完全照岳飞的主张办理,定议大举伐金,且倾全国之力,远胜于
岳家军部份之兵力,而实力尤倍之,此时的韩侂胄也就是岳武穆的化身了,应该能痛饮黄
龙府了吧?结果非但没能恢复片土,反而淮西之地尽失,连求和都不能够了,不得已只好
把韩侂胄的头胪送上金庭,称臣纳币而后已。
    岳飞幸而死,不然只有丢人,绝不能成名,君不见,韩侂胄之名天下有几人知道
的?我们论人宜据理,不凭运,尤其不宜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的主见,如是如此,则古代
的遗物均有保藏的价值,不可因一时之憎爱而改毁其作品,是好古者应有之态度也

尼克 发表于 2008-3-24 22:05:58

另類看法,開點眼界。

chinks328 发表于 2008-3-25 11:59:20

哇,原来这样看他们是好人啊??????????

W.C 发表于 2009-11-6 12:28:42

历史是永远的迷雾。

舞墨飞 发表于 2009-11-6 17:59:47

长见识了。

超级民兵 发表于 2009-11-7 12:51:39

很怀疑作者是不是只是信口开河而已

猪崽 发表于 2009-11-7 22:29:13

老夫子里的秦先生……

zgpla 发表于 2010-1-3 17:21:00

现在恶补历史阿。。。。。

水色 发表于 2010-2-1 10:04:33

最近看到很多帖子都是為秦檜平反的   但歷史為統治者所用已經無法知道真相了

君子箭 发表于 2010-2-1 19:02:31

只是一种看法而已,仁者见仁:38: :38:

wuhongda 发表于 2010-2-14 02:19:53

历史是一个N面体,但N面中只有一面是正确的,看清它的人必须有N只“眼睛”,从多个方面同时观看,而这往往还需要一点运气。。。

轩辕晓龙 发表于 2010-2-14 14:52:14

原帖由 wuhongda 于 2010-2-14 02:19 发表 https://www.hawkaoe.net/bbs/images/common/back.gif
历史是一个N面体,但N面中只有一面是正确的,看清它的人必须有N只“眼睛”,从多个方面同时观看,而这往往还需要一点运气。。。 ~~~~~汗啊你的眼睛哪怕n=1都看不清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斯坦福桥的猪 发表于 2010-2-14 15:24:35

保持中立的态度保持中立的态度保持中立的态度......

烈风绝影 发表于 2010-2-18 00:26:03

回复 1# 的帖子

“我们论人宜据理,不凭运,尤其不宜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的主见,如是如此,则古代
的遗物均有保藏的价值,不可因一时之憎爱而改毁其作品,是好古者应有之态度也”

轩辕晓龙 发表于 2010-2-20 09:37:16

回复 16# 的帖子

有理有据有节,说的好,请问你是不是对古物也有兴趣呢, 我看哪国宝档案,现在又点兴趣可具体怎么区别古物却不会,如果你是精通的这一项的话,请教我谢谢

笑傲天涯辛稼轩 发表于 2010-2-23 18:23:12

看法独到,一家之言,但是.....可戏听,窃以为不可信也

江南幻竹 发表于 2010-3-4 09:55:17

再补个侯景,混淆视听。




【转】侯景革命



南北朝的历史人物,相当长的时期以来都是诸君津津乐道的对象。北魏的内乱,尔朱氏的崛起和覆没,高氏和宇文氏对魏的瓜分,东西魏变成北齐和北周的过程,梁与北方的和战,以及陈霸先窃取梁朝的过程等等,都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这一时期的众多出彩人物当中,有一个对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上千年来却被不公平地视作乱臣贼子的寂寞英雄,他就是——侯景。本文之作,在于拨开历史的迷雾,展现伟大的革命英雄侯景同志的光辉的一生。
  
        侯景的身世血统和崛起的历程
  侯景字万景,其祖先据说是羯人。不过传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基本上鲜卑化了(其实应该说汉化,因为鲜卑这个时候其实也已经差不多块完成汉化了)。朔方人,或者雁门人。也就是说大概陕西或者山西北部差不多吧。姚思廉的《梁书》上说他“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可见是一个非常用武的男子汉。
  侯景的发迹,乃是从投靠尔朱荣开始的。当时刚好碰上了葛荣造反。侯景第一次领兵上战场,就做了尔朱荣的先锋,一战而生擒葛荣,侯景同志的军事才华得到了第一次的展现。梁书上说:“景始以私众见荣,荣甚奇景,即委以军事。会葛贼南逼,荣自讨,命景先驱,至河内,击,大破之,生擒葛荣,以功擢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封濮阳郡公。景自是威名遂著。 ”
  后来,高欢当了北魏的丞相,跑到洛阳干掉了尔朱荣。于是侯景同志识时务为俊杰,率众归降高欢。由于用兵才能出众,所以继续得到高欢的重用。《梁书》上说:“景……驭军严整;破掠所得,皆班赐将士,故咸为之用,所向多捷。总揽兵权,与神武相亚。魏以为司徒、南道行台,拥众十万,专制河南。”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侯景已经取得了独霸一方的资格。
  后来高欢这厮生病了,觉得自己要死了,就无端猜忌起手下人来。于是他就对儿子高澄说,“侯景狡猾多计,反覆难知,我死后,肯定不能为你所用了。”这意思,也就是鼓励大儿子早曰谋害侯景。可是他等不及儿子来动手,就想在自己死前把侯景召来杀掉。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侯景同志及时发现了这个阴谋。终于没有羊入虎口。高欢死了,高澄更加紧阴谋暗害侯景同志。
  被逼无奈之下,侯景同志最终只好选择了逃亡。
  本来,他想逃亡到西魏的。可是,宇文泰这厮也是心术不正。一心只想把侯景召到长安,剥夺他的兵权,进而窃取河南十三州的土地人口。然而,侯景同志洞若观火,宇文泰的小把戏当然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于是侯景同志只好带着河南十三州投靠了南梁。
            梁武帝其人
  南梁的皇帝,是萧衍,也就是梁武帝。萧衍这厮,年轻的时候,照理说也是一大牛人。自从从南齐和帝萧宝融手中逼取帝位以后,励精图治,组织北伐,其手下的曹景宗、陈庆之、韦睿等人也是一个比一个牛。但是老了老了,却越搞越不象话,竟然连续把自己送到同泰寺去卖了四次,佛痴痴到此等地步,恐怕连印度的阿育王前辈见了也要汗颜。萧衍晚年,梁朝已经腐败到了极点,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解决问题。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将交由侯景同志来完成。
           侯景革命的动机
  前面说到,侯景投靠了南梁,但是,南梁的一帮佞臣,却一心想着如何谋害他,谋夺他的土地人口。很快,萧衍就叫侯景领兵去跟老东家——东魏干架。但是,南梁派出的主将萧渊明乃是个大笨蛋,又是个大酒鬼。而东魏派出的主将,乃是号称侯景克星的慕容绍宗。魏军来进攻梁军,萧渊明这笨蛋却喝醉了酒躺在地上起不来,侯景同志凭借自己的经验告诫南梁的军士们穷寇勿追,然而那帮笨蛋却乱哄哄箱野猪似的乱跑,结果被慕容绍宗前后夹击。萧渊明,连同胡贵孙等人都做了东魏的俘虏。萧渊明失败,对手又是号称侯景克星的慕容绍宗,孤掌难鸣,侯景也被慕容绍宗打败了。
  高澄抓住了萧渊明,于是引诱萧衍用侯景来交换萧渊明。可怜萧衍,竟然对于高澄的把戏信以为真,真的打算通过出卖侯景给高澄来要回萧渊明。(《资治通鉴》上说是侯景伪造书信试探萧衍,这就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侯景,实际上,萧衍确实在和东魏谋求苟合,甚至不惜出卖侯景)

侯景同志不愧是老江湖出身,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高澄的小把戏当然逃不过他的法眼。于是屡次向萧衍上书陈述厉害关系,可惜萧衍这厮鬼迷心窍,还是打算出卖自己的同志。朝廷之中,又有羊侃,朱异等人屡屡和他过不去。侯景同志被逼无奈,最终选择了兵柬。
                侯景的优秀品质
  忠义千古的侯景
  晚年的梁武帝身边佞臣当道,千方百计地陷害侯景,掠夺百姓,巧言令色,蒙蔽皇帝。侯景对此洞若观火,眼看着梁朝一天天沦陷下去,而梁武帝又对自己的一番苦心劝柬不闻不问,侯景同志真是心如刀割。为了诛灭佞臣,挽救大梁,侯景同志终于高举义旗,进军建康。
  
  雄才大略的侯景
  侯景举义之前,由于和东魏作战失败,自己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所以举义之初只有几百人的部队,到了南下进军建康的时候,军队也才不过万把人。但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雄才大略,率领着仅只八千人、几百匹马的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视南梁数十万大军和长江天险如无物。此等壮阔场面,古今又有几人能做到?
  建康之围。内层面对南梁近卫部队的拼死抵抗,外层面对南梁至少30万以上的勤王部队,侯景处变不惊,亲自指挥实施了长达130多天的建康围攻战。并最终在强敌环视之下攻克台城,让几十万勤王部队100多天无所建树。岂不壮哉?
  
  知人善任的侯景
  侯景在用人方面同样值得后辈学习。能否知人善任,是身为主君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侯景抓住了羊侃的儿子,要羊侃投降,羊侃不干,侯景因他是个忠义的人,也没有杀掉他儿子。侯景抓住了陈庆之的儿子,也是好生招待着,想任用他当将军,可惜陈的儿子不干……这方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抓住的敌方的将领,即使不投降也不加以虐待杀害,这在杀人如麻的南北朝时代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侯景
  《梁书》、《资治通鉴》上说建康之围百姓都逃避侯景,其实那是造谣。侯景从采石渡过长江的时候,部队总共才八千人,到了包围台城的时候就发展到上十万人(侯景后来自己跟梁武帝说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当然,这期间接收了部分萧正德的部队,可是,建康围城130多天,南梁至少30多万部队围困,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这仗是没法打下去的)(或许又有人污蔑侯景强迫百姓,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侯景带到江南的部队总共才8000来人,如果江南投靠自己的上十万人都视自己如同仇人,那么他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江南生存下去,更别说是在数十万南梁军队的围困下了。)

           侯景是残暴的人么?
  不是。评价两晋南北朝时代的武将或者君主是不能用是否残暴来作为标准的。
  我们先来看几个比较著名的人物。
  陈庆之。大家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了。公园529年四月二十二曰,陈庆之的军队攻克了荥阳。在当天,他手下的军官们把荥阳城的三十七个武将的头砍下来,并把他们的心挖出来吃掉了。(当然,具体的实施者是元颢的手下)
  高澄。侯景逃亡了,作为人质的老婆孩子却留在北方。高澄把侯景的大儿子的脸上的皮活剥下来放到油锅里面煮了。然后把他的四个小儿子的生殖器阉割了下来。(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俺一直没有搞清楚:古代生殖器是割阴囊还是连阴茎一起割掉呢?照理说呢,割掉阴囊也就可以了,但是不知道古人有没有这种认识,或者联阴茎也一起割下来了也说不定。)
  高洋。高澄如此折磨侯景的儿子们还不够,高洋因为自己做了一个恶梦,就把侯景的儿子们都下油锅给煮了。
  萧衍。和萧衍对于南齐王室的灭绝人性的手段比较起来,侯景对于南梁王室的态度可是好太多了。
  王僧辩。也是南朝的名将。打破长沙的时候,同样想把周铁虎下油锅。
  至于其他,比如北齐高氏政权、南齐萧氏政权的两个变态王族的众多变态行为相信诸位应该比俺清楚。


所以说,如果要说残忍的话,在南北朝,侯景是无论如何排不上号的。
  
              萧衍和简文帝之死
  萧衍死的时候,已经86岁了。这么老的年纪,随便生个什么病都是致命的。梁武帝晚年朝廷生活奢侈,侯景因为减少一点浪费就说他饿死了萧衍,这也实在冤枉。简文帝死的时候喝醉了酒,是毫无痛苦的死去的。这与萧衍篡夺南齐的时候对南齐宗室的虐杀比起来可是好太多了。

              侯景之死
  在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的联合打击下,侯景最终失败了。临逃走之前,还做了一回皇帝,就是梁汉帝。侯景逃到了海上,被手下人杀掉,手被砍下来,肚子被挖开,内脏被挖掉,然后被填进大量的盐,为的是防止腐烂。一代枭雄,就是这样的结果。
  
         侯景革命对于南北朝政局的影响
  侯景革命,首先是对南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梁武帝后期,由于朝政腐败,南梁内部已经乱哄哄一片了。但是就南朝本身来说,各项社会功能运作还算正常。侯景革命,梁的江南建康周围地区遭受了相当严重的破坏,首都建康等地的人口减少大半(战争是双方的事情,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侯景方面)。陈霸先则靠借助镇压侯景革命大大地壮大了自己,为自己篡夺政权做了积极的准备。           刘裕、萧衍、尔朱容、高欢、宇文泰、侯景、陈霸先……这些其实都是同一类人,所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篡权成功了,有些人革命没有成功而已。虽然失败,能力却未必就不如那些成功的篡夺者,有时候,缺少的仅仅只是运气而已。
  陈霸先最终还是篡夺了梁朝。
  然而侯景革命的积极意义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在侯景革命的背后,一个即将统一中国的强权西魏——北周政权正在崛起。
  从公元534年(东魏天平元年、梁中大通六年)开始到577年(北齐武平元年、北周建德六年、陈太建九年)结束的三国鼎峙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34年到547年(东魏武定五年、西魏大统十三年、梁太清元年)。这是北方二国即西魏东魏战争,南朝萧梁多静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二国战争,实际上是北魏末年大乱引起的战争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阶段,从547年到557年(北齐天保八年、北周闵帝元年、明帝元年、陈永定元年)。这是因侯景和东魏闹翻后三国自身及其相互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使东魏高氏代元氏而建北齐,使萧梁灭亡而陈朝继起,而最具意义的,则是使西魏由最为贫弱的国家一跃而为最具优势的国家,宇文氏也终能废元氏而建北周,北周承继西魏的优势继续发展。
  第三阶段,从557年到577年。这是三国——陈、齐、周——关系相对和缓的阶段。和缓的标志是:首先,三国之间虽有战争,但几乎都是在既定疆界内发生和结束的,没有造成三国疆域的大变动,而且战争也不频繁了。其次,三国之间频繁地通使。但是,在此阶段,三国都仍在各自寻找机会,所以,和缓的表面之下有着更微妙的争斗的暗流。终于陈得周怂恿、默许而取淮南(即江淮之地),继之,周灭北齐并逐陈人出淮南,历史又回复到南北对峙状态。但这与534年以前的南北对峙根本不同了。因为534年以前的南北对峙,是有均势存在的,而在577年以后的南北对峙,已经全无均势可言,北绝对地强于南。如果说陈、齐、周鼎峙时,南朝还有改变其恶劣处境的某种可能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577年后,这种可能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北并南的趋势已经完全不可逆转了。
   所以,从宏观上注意侯景革命,有着很大意义,这不仅因为侯景对东魏与梁的革命有一定因果关系,而且因为侯景对东魏和梁的革命是对534年后形成的三国鼎峙格局的第一次带有根本性的破坏和冲击,是促使三国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开端。
   侯景对梁发动的革命在梁方面来说,首先是造成了其后宗室的内斗,进而实质上造成南梁的分裂,南梁从此形成两个政治中心,江陵集团被被宇文泰成功吞并而沦落为西魏的附庸。而建康集团则被由镇压侯景革命出身的陈霸先篡夺。这以后的历史大势表面上看起来仍然是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然而其实质内容却已经大大的不同。没有了江陵,也没有了淮南淮北的陈朝只能是一个等待着被人统一的王朝。
  侯景革命与北方政局的关系。北方政局的发展与侯景革命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侯景由东魏败逃入梁后,三国疆域几乎又恢复到陈庆之北伐以后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梁与东魏恢复和好关系,也好像恢复了二国的和好局面。然而随着侯景在南梁的长大4年的战事。先是淮北,再是淮南的大片地区(南朝在长江以北的支柱地区)都相继或者被东魏攻取,或者主动投降东魏了。
  说到占便宜最大的,其实还是西魏。东魏北齐受内忧外患的牵制,不能全力侵夺梁土,而侯景破台城后又在江北之地建立起强有力的防线,对东魏北齐进行抵御,这样就相对方便了西魏的侵梁夺地。
  总结。侯景革命直接导致了南梁的衰落和分裂。东晋以来长大200多年的南北对峙局面被打破。由于这一事件,三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魏——北周乘机崛起。

darkboy01 发表于 2010-3-6 08:30:55

[转帖]董卓;秦桧;--差一点成为人类最完美的两位谋臣

各人看法而已,国家乱,则大家都想当老大,只不过是历史由谁来写的问题

wzc5 发表于 2010-8-14 11:10:18

能把奸的说成忠的,只要忽略一面,夸大另一面{31} {31}

中华帝国 发表于 2010-12-12 09:28:50

保持中立的态度保持中立的态度保持中立的态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董卓;秦桧;--差一点成为人类最完美的两位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