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征服世界的历程
布匿战争(264—146BC)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战争是罗马走向世界帝国的第一步,虽然走得很艰难,但罗马凭借着她不屈的意志力最终获得了胜利。
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罗马建国之后对罗马国家最大的一次综合实力的考验。
当时的迦太基是一个比罗马更富裕,面积比罗马大得多的国家,其国土东到西班牙的加蒂兹,西到利比亚的的黎波里,从表面上看,迦太基比罗马强大得多。
战争的起因是因为西西里岛的归属,岛上的希腊居民并不喜欢罗马共和国的统治,于是他们投靠了迦太基,结果罗马与迦太基都向岛上派出了军队,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第一次布匿战争是一场海上的战争。初期在西西里岛上的发生的战斗证明了迦太基人的雇佣陆军根本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迦太基就使用他当时称霸地中海的海军封锁西西里岛甚至罗马本土,而罗马也想进攻迦太基本土,于是也派出海军挑战迦太基的制海权。说起罗马的海军,我真是佩服罗马人的勇气和想象力。几乎全是旱鸭子的他们意识到凭一腔热血所建立起的海军在传统海战的方式下打不过迦太基,干脆灵机一动,在他们的军舰上安装了一个乌鸦座(就是一个可以勾住敌舰的跳板),将海战便成了在船上进行的陆战,最终在公元前241年的一场大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通过这次战争罗马取得了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权,促使罗马人开始建立像样的舰队,并且罗马人还获得了西西里岛。
第二次布匿战争完全是汉尼拔一人挑战整个罗马国家的战争,因为整个战争期间看不出迦太基对汉尼拔有过什么支援。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转战了十几年时间,迦太基政府给他的直接增援兵力不到一万人。不过汉尼拔作为一代名将,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将罗马本土闹的鸡飞狗跳,使罗马人损失了十几万人,但罗马看出了汉尼拔的弱点,外线作战,补给困难,硬是和汉尼拔死撑,汉尼拔几次想与罗马谈和都遭到了罗马人的严词拒绝。最终罗马名将西庇欧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师救援并最终在扎马被罗马人打败,这才拯救了罗马本土的苦难生活。第二次布匿战争影响非常深远,它考验了罗马在面临危局时的应对能力,使罗马获得了西班牙和北非的广大土地,彻底坐稳了西地中海霸主的宝座,最重要的是锻炼了罗马军队,培养了军官,使罗马人接触到了先进的战术与战法,为罗马今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布匿战争没什么好说的,这完全是一场政客鼓吹起来的复仇战争。最终罗马攻克迦太基本土,彻底灭亡迦太基,努比底亚臣服,至此,罗马完成了了整个西地中海的征服。
如果说与迦太基的战争还是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那征服希腊的战争则完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这时的罗马因征服了迦太基,领土扩大了好几倍,众多的战利品迅速流入罗马,贸易港口的增多使罗马的商业变得异常繁荣。罗马从一个农业国家便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帝国。罗马已经抛弃了一个农业国家所具备的美德,比如朴实、诚信、道德。所以对希腊所代表的东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完全是贪婪造成的。对于当时尚显贫穷的罗马来说,希腊的财富是那么的迷人,吸引着像罗马这样的暴发户去追求它。
当时的东地中海的情况是这样的,亚历山大的将军们经过一系列战争创建了四个希腊化国家,分别是马其顿,小亚细亚的塞流古王朝,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巴勒斯坦的托勒密王朝,最后就是希腊各城邦(这些城邦国家仍保持着独立与长期的不和)。这些希腊化国家分布在从亚得里亚海到中亚之间,他们长期混战,为的是争夺希腊化世界的领导权,就像亚历山大做到的那样,但他们却忽视了罗马的存在。
这些国家军队已经全部职业化了,主要兵种是著名的长枪兵和骑兵(典型的希腊化兵种)有些国家还装备着战象与战车(塞流古与埃及),其主要的作战模式仍然是亚历山大时代屡试不爽的长枪兵方阵(这种方阵士兵之间间隔很小,个人完全无法灵活行动,只能向前,这种方阵如果想转向是很困难的,需要调动很长时间,所以很不灵活,指挥起来非常麻烦,但它正面进攻的威力十分巨大,部队如墙而进,几乎无坚不摧)。然而,这种反应迟钝且对侧翼保护要求很高的方阵是无法与灵活的并且经过残酷的布匿战争检验过的罗马军团竞争的。
罗马首先从最弱小的各希腊城邦下手(柿子先拣软的捏)。罗马对希腊城邦的战略方针是以战促降,经过几场残酷的战斗后,希腊人早已丧失了与这个庞大入侵者继续战斗的勇气,通过几场和谈宣布臣服于罗马,罗马宽大的允许他们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这一决定是十分明智的。
罗马下一个对手是谁哩?
马其顿的菲利浦五世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但他当年因为罗马吞并南伊利里亚所以在布匿战争时与汉尼拔结成过联盟,结果在公元前205年被击败。而这时候,他又一次不识时务的与塞流古的安条克三世结盟,竟然打起了已经投靠罗马的希腊各城邦的主意。希腊人赶紧向主子求救,催促罗马出兵。终于在公元前200年,有了借口的罗马派遣老将佛拉米努斯率大军经过希腊进攻马其顿。战争初期,罗马老是打败仗,一方面因为罗马军团在得到亚历山大真传的马其顿方阵面前占不到任何便宜,另一方面也因为菲利浦五世也是一个很好的将才,将马其顿防盾的优点发挥得淋漓静直,把这种方阵的缺点很好的保护起来,使佛拉米努斯找不到什么漏洞。在经过几次败仗后,佛拉米努斯干脆来个避战不出,在一个叫Cynoscephalae的地方筑起营寨,菲利浦五世也安营扎寨,与他隔河相对。结果有一天因为两军的取水士兵发生了前哨战,两军士兵由此都自发的倾巢而出,展开混战,结果马其顿占了上风,很快就将罗马人打败并将罗马军队逼到了山地,佛拉米努斯也只好边打边退并且组织队形,突然他发现因为山地崎岖不平的地形,马其顿方针的队形被破坏了,士兵的间距被拉大,互相很难保护,而此前战斗中一直严密保护本军侧翼的马其顿骑兵因为追赶罗马骑兵跑远了,从而也将方阵侧翼暴露了出来。机不可失,佛拉米努斯立即命令因为退却无法保持队形的前锋部队以散兵线直冲敌人正面,命令仅有的保持队形两个军团打击敌人侧翼。罗马正面冲击部队立刻冲入敌人方针,挥剑乱砍,马其顿军队顿时乱作一团。可怜马其顿人人人手拿6米的长矛,转身都不可能更别提与罗马兵格斗了,全部便成了板上鱼肉。这一仗菲利浦五世全军覆没,马其顿作为一个统一国家就此消失。战后,战胜者佛拉米努斯仍然答应了南部希腊城市自治的请求,当然这是种半自治。
收拾了菲利浦五世,下一个就是冥顽不灵的塞流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安条克三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不仅征服了半个中亚还想进一步威胁埃及和欧洲,所以他自称王中王。这一切都让罗马人无法忍受,而最让罗马受不了的就是,罗马第一大敌人,现已无家可归的汉尼拔竟然被安条克三世所收留,并且被奉为上宾。
公元前192年,安条克三世派部队进入希腊开始修筑据点,这个行动直接惹怒了罗马。罗马派出军队将安条克三世的军队打败,并且派出海军登陆小亚细亚。终于在公元前190年暴发了决定性的麦格尼西亚会战。
为了这次决战,动员了超过七万人,包括波斯重骑兵与大量的战象与战车。当然,军队的核心力量仍然是长枪兵方阵。
这场决战罗马军队本来由名将西庇欧指挥,但西庇欧在临战前却生病了。这场决战的关键角色是来自帕加玛(一个希腊文化的盟邦,在今土耳其)的伊努蒙斯,他的重骑兵击败安条克三世的波斯重骑兵,然后回身攻击塞流古步兵的背后。而塞流古战车与象兵的冲锋也已被罗马军团击退,雪上加霜的是,被罗马人投矛所刺痛而受惊的大象回身逃跑时冲进了了塞流古的步兵方阵,塞流古的步兵方阵顿时乱作一团,伊努蒙斯的重骑兵也乘势将塞流古的步兵包围了起来,在这种局面下就算被誉为战神的汉尼拔也无力回天了,安条克三世只好逃之夭夭,塞流古最终在这场决定性会战中完全失败。
经此一败,安条克三世不仅向罗马付出大量赔款,还从小亚细亚完全撤出并且被迫赶走了汉尼拔。从此塞流古帝国一落千丈,国势日渐衰落,最终被帕提亚人征服。
罗马将新占领土给了伊努蒙斯很大一块作为酬谢,其他的领土全部作为新的行省。不过在公元前133年罗马还是占领了帕加玛,小亚细亚统一。罗马成为了东地中海的霸主。
在此之后,罗马在希腊又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以巩固霸权。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恺撒在公元前58年被选为高卢总督,任期长达5年,管辖区域包括Cisalpine Gaul(波河流域)和Transalpine(法国南部)。当时恺撒在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是庞培。面对着庞培在东方开疆拓土,为共和国立下很大的功劳,凯撒当然不能坐视庞培在政治资本上超过它,而这时高卢前线的情况也给了他天赐良机。
赫尔维西亚人(古罗马恺撒时代居住在今瑞士西部和北部的)正准备从原始居住地迁移到大西洋沿岸,这给了恺撒一个良好的借口。
不过在此之前,凯撒要先安定他的后方基地。在他所辖省份里分布着很多凯尔特人的部落。凯尔特人因为恺撒军事上灭绝性的屠杀使得近代以来很多作者在描述它们时都过于低估了他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这些人是很好的金属工匠和很好的骑手,并且他们有很多种马车,而且凯尔特人也有自己的诗歌和宗教文化。关于他们的生活的描述大部分是由一些带有偏见的人写的,包括恺撒。
这些凯尔特部落时常互相攻杀,并且有时还与罗马的敌对力量联合起来骚扰罗马的据点与城市。凯撒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时叛时附的力量存在。虽然凯尔特人是很好的武士与骑兵,但他们却非常容易战胜,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分裂的,在整个高卢地区大约有六十个这样的部落国家存在,凯撒很容易就使得他们互相残杀并坐享其成,最后恺撒还从这些部落中召集了很多优秀骑兵为己所用。
在他当选高卢总督的同年,凯撒开始对赫尔维西亚人展开行动,并很快就粉碎了他们的抵抗,杀死了超过一万人,强迫他们退回瑞士。
第二年,日尔曼人的首领Ariovistus率领大军进入高卢地区,凯撒将他们打回到了阿尔萨斯一带,但这一举动触怒了生活在塞纳河一带的比利其人(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古高卢人)。恺撒立即乘他们还没全部动员起来前,轻装前进伏击了比利其人的首领Nervi,并将其击毙,使比利其人不战自败。一连串的胜利不仅使恺撒成为了高卢所有部落的仲裁人,更激发了他的征服欲望,使他开始策划更大的军事征服。公元前56年恺撒到达了布列塔尼半岛,准备她的新一次征服行动——登陆不列颠。但他的征服计划激怒了生活在这里的佛列替人,从而导致了暴动,凯撒迅速打败了他们并进行了屠杀。到了公元前55年早些时候,凯撒又一次击退了日尔曼人的入侵,并且在这次战争中搭建了一座浮桥从而冲过莱茵河给与了日尔曼人更加沉重的打击。一时间恺撒在高卢的辉煌战绩成了罗马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恺撒在巩固高炉后,很快就进行了两次对不列颠的入侵。
第一次入侵不列颠简直是一场灾难,海峡中的浪潮大的超过恺撒的想象,舰队中许多船只都被打沉或者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出征仅仅十八天后,凯撒就回到了高卢。
第二年凯撒再一次进攻不列颠,这一回他作了充分的准备,带来了五个军团与2000名骑兵。这一次的登陆行动顺利成功。不列颠南部最强大的部落Catuvellauni在经过坚强抵抗后最终抵挡不住恺撒疯狂的攻势宣布屈服。胜利后的恺撒还来不及消化这得来不易胜利果实就被迫带领全军撤出不列颠半岛,因为高卢发生了叛乱。而恺撒撤出不久,刚刚征服的不列颠南部诸部落就背叛了罗马,拒绝承认罗马的宗主权。
在这次高卢叛乱之前,因为高卢各部落的分裂,恺撒对高卢全境的军事行动显得非常轻松,但这一次情况就不同了。
在公元前52年,高卢各个部落被一个领导人联合了起来,这个人就是Vercingetorix(这位英雄的名字实在找不到中文译名),他来自高卢中部的Arverni部落。在恺撒回到高卢之前,他就制定了对付恺撒的战略方针——焦土政策。对付处于外线作战远离补给基地的罗马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并且Vercingetorix非常聪明的认识到敌强我弱的形势,不与罗马进行正面野战。在过阔的高卢大地上与罗马人兜圈子,四处袭击罗马军队。使得罗马军队狼狈不堪,疲于奔命,这种作战模式很快就有了效果,凯撒围攻高卢中部的Gerovia要塞军事行动遭到了重大失败。恺撒的这次失败激励了更多的部落投入了反抗罗马人的叛乱中。
但恺撒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很快明白了对付这场叛乱用老办法是不行的,于是他在政治上他一面派使者利用敌人的矛盾挑拨各部落关系,瓦解敌人阵营;一面用贵重财物和许诺安抚未参加叛乱的其他部落。在军事上恺撒也开始实行焦土政策逐个清剿叛乱部落,将叛乱部落夷为平地,他还开始改变战术,不再闻风而动跟着Vercingetorix在满高炉瞎转悠,而是步步紧逼,四处寻找Vercingetorix主力,务求决战,以图一战而解决之。这个时候,Vercingetorix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他带领九万大军(不全都是军人)进入了筑有坚固城墙的Alesia地区,准备作为长期据点。恺撒不愧一代名将,在确定了Vercingetorix进入了Alesia后,立即动员高卢全部罗马军与辅助军包围了Alesia。在观察了Alesia要塞的地形后,凯撒认为Alesia 很难强攻,准备实行围城战术,将Vercingetorix的大军饿死在城内。所以恺撒围着整个Alesia建筑了一段两层的城墙,并且在城墙前的地面上插满枪头。Vercingetorix做了三次勇猛的突围但都被人数众多的罗马军打了回去。在经过了几个月围城后,Vercingetorix一人单枪匹马进入恺撒营寨投降,希望恺撒能放过自己手下的士兵与困在城内的一万妇女、儿童。凯撒放过了妇幼(多好的奴隶呀),但将所有的男人全部杀死。至于Vercingetorix也被押送至罗马处死。。
这次大暴动虽然时间很短,但给了罗马军队非常沉重的打击,罗马为了平息这场暴动将共和国将近二分之一的野战部队投入到了高卢。在叛乱平定后,罗马对高卢进行了大规模屠杀,以作为惩戒,高卢在这场浩劫中损失了三分之一人口。元老院将平定后的高卢按贡赋的多少最终划分为三个省份。虽然这场暴动声势浩大,但从日后罗马的征服史上看,高卢是最容易驯服和同化的。
至此,罗马完成了对高卢的完全征服,这场征服不仅将共和国的统治扩张到英吉利海峡与莱茵河流域,为日后的帝国保有了一块富有的土地,还使得征服者恺撒变得异常富有与强大,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内战了。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对埃及的征服的经过我向大家都耳熟能详,先是罗马内战爆发,庞培打不过恺撒逃到埃及,凯撒追踪而至,庞培被杀了,而恺撒看上了埃及女王。这时埃及还是以独立的国家,罗马盟友的面目出现。恺撒被杀后,克里奥佩特拉为了国家利益依靠安东尼,帮助安东尼对付屋大维,屋大维在亚克兴角打败安东尼后,进军埃及,逼死了女王与最后的敌人安东尼,从而彻底征服埃及,将埃及正式纳入了罗马统治权的范围内(埃及在奥古斯都时代被作为皇帝本人的采邑)。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虽然恺撒曾经说过莱茵河是一道上天赐给罗马的天然的牢不可破的防线,而且这句话曾经是罗马西北部防线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最高战略方针。但随着帝国的建立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帝国各个方面都处于强盛期,这条指导意见对于奥古斯都皇帝的野心来说就不是十分正确的了。此后又发生了几件事情更加坚定了奥古斯都皇帝将帝国边境线推过莱茵河的决心。
公元前23年、公元前17年、公元前16年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又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入侵,在情况最危急时曾一度侵入到了在经济上对帝国至关重要的高卢的中心地区,这使得奥古斯都皇帝非常恼火和担忧,虽然日耳曼人最终被帝国军队打败,但皇帝仍然放不下心,帝国边境线离高卢太近了。随着公元前13年开始帝国军队在巴尔干一线的扩张中又取得重大战果,奥古斯都终于下定了决心,进军易北河,将帝国边境线推进到易北河上,顺便能夺得莱茵河、易北河与多瑙河三条大河所围成的一片名叫波拉美尼亚的冲击平原。
不过虽然皇帝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越过莱茵河与日耳曼人开战,但实际上帝国政府与军队对莱茵河以东的情况知道得并不多。当时的罗马对欧洲北部的地理知识知道的情况与他们对远东的地理情况的知晓是一样模糊的。在罗马人看来易北河与莱茵河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部落,所以他们认为可以向征服高卢那样征服那里的日耳曼人,并很容易得将他们同化,将那片土地建设得向高卢一样的繁华。而且因为内战后大量裁军的关系,罗马政府希望可以将未来的易北河防线与多瑙河防线连接起来,这条新的防线比莱茵—多瑙防线要缩短480公里,可以省去许多兵力。
尽管奥古斯都皇帝在罗马城里想象着肥沃的土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实际上帝国将要征服的那块领土是一个土地非常贫瘠的地方,而且要将那里开发成高卢那样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覆盖着大片的黑森林和沼泽,非常不适合农业种植。另一方面,那里的日耳曼部落的发展要比高卢的部落要差得多,如果征服那里以后,继续建设与重建所花的代价几乎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那里的日耳曼居民比当年高卢的原住民要难控制得多。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奥古斯都皇帝与他的官僚们的重视,或者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情况。
公元前12年,奥古斯都皇帝一声令下,他的继子杜鲁兹率领大军越过易北河,开始了又一次的征服。一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日耳曼人(在当时的欧洲,没有任何军队能与罗马军队正面决战的)而是这里的糟糕的自然条件,连河流都是十分湍急,连杜鲁兹本人的船都被暗礁撞翻,险些丧命。不过虽然历经艰辛,一路上减员不断,但大军仍然不没有辜负皇帝陛下期望,打到了易北河畔。但日耳曼人并为臣服。
公元前9年,杜鲁兹病死,大军交给了奥古斯都得另一名继子也就是日后的罗马第二位皇帝提比留斯(他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将军,但奥古斯都并不喜欢他)。这个时候,波希米亚国王对罗马占领波拉美尼亚平原非常恼怒,尤其是听说罗马准备动用部队保护着商人和税吏强行迫使波拉美尼亚平原的日耳曼人贸易和交税后更是怒不可遏,准备采取行动。面对这个威胁,奥古斯都皇帝准备抢先下手,在公元6年出动了部队从莱茵与多瑙河双管齐下,打击波希米亚。很快,提比留斯率领12个军团打到了维也纳一带,但就在这时北方出事了,日耳曼人在波拉美尼亚平原展开了大规模的暴动。这场暴动来的异常凶猛和残酷,提比留斯日后回忆起这场叛乱曾经无奈的说:“这是自布匿战争后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战争了”。但当时的他绝没想到的是,这场暴动给罗马军队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瓦卢斯在暴动发生时他正在担任日耳曼地区西北边防线上三个军团的司令官。但很明显他更像个官僚而不是将军。虽然他在担任叙利亚总督时曾经镇压过朱迪亚(古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和约旦的西南部地区)发生的叛乱。但面对这场蓄谋已久来势汹汹的大规模叛乱,他明显经验不足。这场叛乱的主力主要是Cherusi部落。Cherusi部落的首领Hermann早已将他的部队埋伏在奥斯纳布努克的黑森林里。瓦卢斯在接到叛乱的报告后带军前往出事地点,而通知他的人的就是Hermann,瓦卢斯完全被骗了。在黑森林里,罗马军队被日耳曼人包围,战斗非常惨烈,最后三个军团全军覆没,瓦卢斯自杀身亡。当时的日耳曼北部地区,也就是莱茵河防线一带一直有八个军团驻守,这场三个军团覆没的灾难再加上提比留斯抽出去进攻波希米亚的军团,使得莱茵河防线上的守备力量顿时减少了三分之二,导致莱茵河防线门户大开。这场灾难的直接后果就是莱茵河防线面临着全线崩溃的厄运,防线上的罗马军只好重点守备,收缩待援。惨败的消息传到了罗马,当天驻守意大利和罗马的9个大队的近卫军全部进入戒备状态,年老的奥古斯都皇帝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据记载,皇帝不停的捶胸顿足地喊着“瓦卢斯,还我的军团来。”
这场惨败对罗马军事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需要将罗马军团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帝国时代的罗马军团从主要作战任务上来看实际是野战军的性质,军团不固定的负责一地的防御,哪里有战斗,就会抽调就近的军团参加,帝国固定的防御任务是交给大量的辅助军去完成的,在罗马人看来不需要成立太多的军团就可以应付帝国的军事形势,所以罗马军团数量不多。奥古斯都为罗马军团规定了一个固定的数字,28个军团(这个数字除了几次内战时期还有图拉真皇帝时期稍有变动外,基本保持到了帝国晚期),所有军团部署在除意大利本土以外的全国其他地方,大多是在“热点地区”(多瑙河与莱茵河一线部署的军团最多),而意大利本土只部署9个禁卫军大队,其中三个大队驻扎在罗马城,直到公元二世纪末才增添一个第二十九军团驻守意大利,以加强本土的防御。罗马实行的实行的是职业兵制度,而一个军团从招募,训练、装备到成军一般需要三年时间,这使得三个军团全军覆没后,罗马一时间无法通过征兵来补充所损失的三个军团的缺口,所以奥古斯都皇帝才捶胸顿足,嚎啕不止。这三个军团的缺口直到伟丝巴乡皇帝时代才补充完毕。这场惨败的间接后果就是罗马在日后用兵方面感到捉襟见肘,兵不够用,致使提比留斯、卡利古拉、克劳迪、尼禄连续四个皇帝长达50年的时间帝国在对外用兵方面十分谨慎,建树不多(这个问题在征服不列颠中就会显现出来)。由此可见这场惨败对罗马军事的影响之深远。
不过因为其它日耳曼部落并未参加这场叛乱,所以Hermann也无力穿过莱茵河防线继续进攻。不过这已经够了,这场叛乱使得罗马帝国将帝国边境设定在易北河上的设想永远落空了,标志着罗马企图彻底解决日耳曼问题的失败,塔西佗曾经就此评论道“Hermann是日耳曼人的解放者”。不过全盛时期得罗马帝国对这场叛乱肯定是要报复的。杜鲁兹的儿子,Germanicus,在公元15年率军再次打过莱茵河,打败了Cherusi部落,并且找到瓦卢斯军团战殁将士的骸骨,将这些骸骨焚化埋葬。
提比留斯即奥古斯都位后,改变了对付日耳曼人的办法,他招回了Germanicus。提比留斯采用外交和行贿的手段来控制和分裂日耳曼人。这个办法很成功,不久Hermann就在一场阴谋中被自己的手下杀死。从此莱茵河防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发生严重的外族入侵。但帝国却永远地失去了日耳曼北部与中部。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自从公元前54年恺撒撤离不列颠岛到克劳迪皇帝在位时,帝国没有染指不列颠已经快一个世纪了。而且,从奥古斯都时代的突破莱茵河算起,到现在,帝国也有三十年没有展示他辉煌的武功了,帝国需要一个地方来宣泄它已经憋了很久的征服欲望,而不列颠就是克劳迪皇帝宣泄他征服欲得最好场所。
恺撒虽然只征服了不列颠南部,但这次伟大的征服一直在吸引着他的后人们。在罗马眼中不列颠是一个遍地都是黄金的地方。
为了入侵不列颠罗马找了两个借口:一是不列颠南部的部落在文化风俗上与罗马征服的高卢部落很相似,而罗马人认为尽管接受“王化”已经很多年了,但高卢人对罗马依然是仇恨的,仍然可能威胁罗马的安全,所以海峡对面的不列颠部落就有可能是煽动高卢人民对罗马统治仇恨的种子,因此帝国必须征服不列颠,消灭这种危险。另一个借口要冠冕堂皇的多,不列颠得一只部落请求罗马派兵支援探们打败另一只部落的入侵(真是引狼入室)。
无论是什么样的借口,反正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公元43年,罗马大将波拉蒂乌斯带领四个军团包括大量的辅助军共计四万人离开高卢,开始征服不列颠。虽然在登船时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兵变,但并不影响整个战役的行动,罗马大军顺利的在Richborough(英国的东南角)登陆。
登陆后罗马大军稍事休整,然后立即向当时的不列颠重要城市科尔切斯特(伦敦东北方向)进发,两天后,在一条名叫中途河的河流附近打胜了登陆不列颠后的第一场战斗。在这场前哨战中,不列颠人打得非常英勇,给了罗马人很大的震惊。随后大军渡过泰晤士河,沿途抵抗不断。波拉蒂乌斯在占领科尔切斯特后,鉴于部队伤亡太大,现有兵力并不可能继续发动进攻,就停止了军事行动,等待增援部队的到来(增援部队中包括大象)。克劳迪皇帝在得知波拉蒂乌斯占领科尔切斯特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宣布科尔切斯特是罗马新的省份的首府,并且在罗马举行了盛大的的欢庆活动。
在得到援军后,波拉蒂乌斯继续展开进攻,他命令伟丝巴乡(日后的罗马皇帝)带领第二军团向不列颠西南部发展,同时,第十四军团向西北方向进攻,第九军团开始向北方进攻。经过四年血战之后,罗马暂时停止了战略进攻,于是一条临时防线形成了,这条防线东起林肯城,西到切斯特,这条防线以南的全部不列颠被罗马占领,面积大概就是现今的英格兰大部和威尔士全部。爱西尼人(古代英格兰东部克尔特人的一个部落)和Brigantes成为了罗马的属国。不过罗马在不列颠最大的敌人Caratacus却逃脱了罗马士兵的搜捕,逃进了威尔士的山中。
波拉蒂乌斯在公元47年卸任,他的继任者斯加布拉试图将更多的南部部落解除武装,将他们的土地并入罗马的版图,并且他准备将这些部落强行搬迁至边境线。
至于Caratacus在逃至山中后又纠集部队与罗马进行了几次战斗,但全部以失败告终,最后Caratacus逃到了Brigantes部落以求避难,但被Brigantes的女王Cartimandua移交给了罗马人。Caratacus被押送至罗马后,克劳迪皇帝将他游街示众以炫耀帝国的武功,但最终克劳迪皇帝仍然赦免了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爱西尼人的国王死后,罗马官员占有了爱西尼人的全部土地与商品,然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成了叛乱的导火索,罗马人竟然鞭打了爱西尼人国王的遗孀,Boudicca王后,这下爱西尼人爆发大规模叛乱还与那些还在与罗马人为敌的部落联合起来打击在不列颠的罗马军队与城市。不列颠人烧毁了切斯特然后开始向伦敦进攻,总督包林乌斯急忙率少量军队赶赴伦敦,但因为敌我力量悬殊,他又撤退了。不列颠人很快就攻下了伦敦,并且焚烧了伦敦城,据说杀死了七万人。包林乌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集结大军击败不列颠人。包林乌斯开始执行报复政策,将八万不列颠人全部杀死,甚至包括很多未参加叛乱的部落。在意识到报复与血腥镇压对这场叛乱并不奏效后,罗马招回了包林乌斯,派遣了一个温和的官员担任总督,经过三年才将这场席卷整个威尔士的大叛乱平息了下去。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罗马在不列颠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但帝国仍然慢慢的将边境线推进到了苏格兰高地地区,最终将防线稳定在了泰恩河(英国英格兰北部)一线。不过这条防线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帝国对不列颠征服的终结,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公元78年,一代名将阿格里克拉(在历史上与西比欧齐名)被提图斯皇帝任命为不列颠总督。他一到达不列颠,根据不列颠存在的问题马上行动起来。他首先率领他带来的老部队第十二军团打击威尔士山中仍然处于叛乱中的部落,迅速将这些部落的大部分歼灭,然后在叛乱地区建筑了许多大型堡垒,另一方面,阿格里克拉还非常重视文教事业,他在不列颠兴办教育,把不列颠富人的孩子送进学校念书,他还广修神庙,传播罗马文化,修建干净整齐的村寨,让不列颠人搬进去,以便更好的将不列颠人罗马化。通过一系列军事及文化手段,阿格里克拉稳定了不列颠的局势,加强了不列颠与罗马的联系,促进了不列颠人对罗马国家归属感的形成。
虽然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并不是绝对稳固的,但提图斯皇帝不甘心只是作为不列颠南部与中部的主人,从凯撒时代开始,罗马对不列颠的目标就是征服全部不列颠,所以皇帝陛下才将在军事政治方面均非常出色的阿格里克拉派到了不列颠,而阿格里克拉并未让皇帝陛下失望。
从公元79年开始,阿格里克拉就开始为进攻苏格兰做准备,这一年,他派遣两路大军进入奔宁山脉(英国英格兰北部),到达泰恩河—索尔威湾(在英国苏格兰西南岸与英格兰西北岸之间)一线,以威慑有些不听话的Brigante部落,并建设新的出发阵地,以备将来进攻苏格兰。
第二年,阿格里克拉集结大军开始向弗斯河(苏格兰中部)推进,一路上不断修建永久性堡垒。很快,他就在苏格兰西南部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从克莱德到弗斯河。这时阿格里克拉甚至考虑过进攻爱尔兰,他估计征服爱尔兰只需用到一个军团的兵力就可以了。
公元82年夏,阿格里克拉进攻苏格兰北部的计划得到了新皇帝多米蒂安的批准,征服整个苏格兰的行动开始了。这次阿格里克拉没有采取从陆地进攻的老办法,而采用了海陆进攻的方式以绕过大片敌对地区(蛙跳战术?!)。在顺利登陆后,大军迅速向内陆进发。第九军团因为冒进,拉大了与主力部队的距离,被苏格兰人围攻,遭受了重大损失。在Mons Graupius这个地方,阿格里克拉的大军遭遇了苏格兰国王Calgacus率领的苏格兰军队主力,爆发了决战。根据塔西佗的记载,这场战役中,苏格兰军队有三万人之多大大超过阿格里克拉的军队人数,而且地形也不利于罗马军,苏格兰军队在山坡上,而罗马军处于山坡下面,这个地行是苏格兰人早就准备好的。但在这场战斗中,罗马军团的优秀的素质体现了出来,他们的作战能力远在这些只会凭借血气之勇一拥而上的苏格兰人之上。战斗结果令人乍舌,超过一万的苏格兰人被杀,而罗马军队只死了360人。虽然这场胜利被帝国大力宣扬,甚至在宣传中有些夸张,但苏格兰并没有像罗马人想象的那样就此被征服了
阿格里克拉在大败苏格兰人后,命令在Inchtuthil修建一座可以容纳12个军团的大型营寨作为继续进攻的基地。并且这个时候,阿格里克拉还做了一件对地理学颇有贡献的事情,他命令舰队围绕不列颠英格兰航行以确定不列颠是一个岛屿。
就在阿格里克拉加紧厉兵秣马准备一鼓作气打到苏格兰最北部,全歼苏格兰人,彻底征服整个不列颠的时候。多米蒂安皇帝召回了他。不仅仅因为皇帝本人对阿格里克拉起了猜忌之心,更为重要的是多瑙河一线的战事吃紧,需要部队增援的缘故。
不知阿格里克拉离开苏格兰时是一种什么心情,是否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情绪,不过他肯定想不到这是他也是整个帝国最后一次踏上苏格兰的土地了。
阿格里克拉走后不久,帝国完全放弃了几年来辛苦征服来的所有成果。公元86年,Inchtuthil的大型要塞和克莱德—弗斯河一线的工事全部被拆除,这意味着帝国放弃了征服苏格兰的计划。
大军重新撤回到了泰恩河—索尔威湾一线,从此这条防线作为帝国在不列颠的最终边境固定了下来,并且在哈德良皇帝时代修建了日后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以应付越来越猖獗的苏格兰人的进攻。这条防线后的罗马军队再未涉足过防线以北的土地,直至帝国军队在几百年后完全撤出不列颠,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图拉真皇帝时罗马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是罗马历史上少有的确实能打仗的皇帝,在罗马所有皇帝中我最为佩服他),在对外征服上的他的作为仅次于奥古斯都。他也是罗马最后一个大规模对外用兵以扩充罗马版图的皇帝。
罗马与达契亚的战争
达契亚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拥有肥沃的土地和巨大财富的国家。达契亚从凯撒时代起就与罗马为敌,罗马与于它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多年,两方互有胜负。
在公元85年,一个叫Decealus的人成为了达契亚的新国王,被达契亚人称为至高无上的国王。Decealus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野心的人,他早年曾经在罗马军队中服役,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所以他一上台就按照罗马军团的模式来改造达契亚军队。之后与罗马长达二十年的战争,证明了这支军队是罗马纵横欧陆大地所遇到过的最为厉害的敌人。
罗马的多米蒂安皇帝上台后,达契亚人就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的大规模侵犯。罗马派Cornelius Fuscu率领军队去击退达契亚人,结果证明他并不是Decealus的对手,罗马军被打得大败。多米蒂安皇帝紧急从不列颠召回了苏格兰战争中的名将阿格里克拉和他的军团去阻止不断前进的达契亚人。阿格里克拉临危受命,在公元88年率领大军漂亮的进行了一次远征,在Tapae一带打败达契亚人。但大军也没有继续前进,因为日耳曼地区又一次发动了叛乱,多米蒂安皇帝只得命令阿格里克拉率军西返去镇压叛乱。但皇帝对达契亚人的威胁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他命令从多瑙河到黑海的Tomis一线修建了一系列的土木工事以防御达契亚人。
公元98年,图拉真成为新的罗马皇帝。这位从行伍一步步走到帝国最高权力地位上的人非常清楚军队对他的帝国和他的雄心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他一上台就突破奥古斯都对于军团数量的限制。图拉真有新招募了两个军团,使帝国的军团数量扩编到30个,并且他将每个军团的里的第一大队的人数扩充了一倍,另外又加强了配属军团的辅助军,使整个罗马军团的人数扩充到了到了四十万人。
面对着罗马的死敌达契亚实力不断的强大,图拉真皇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问题。随着帝国其他战线的平静下来,皇帝觉得对付达契亚的时机到来了。公元101年,图拉真皇帝集中了十三个军团外加辅助军多大十三万人的庞大力量,在多瑙河低地一带渡过多瑙河,御驾亲征达契亚。
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罗马军在一系列的会战中均取得了胜利,给与了达契亚帝国沉重的打击。Decealus被迫求和,与罗马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但Decealus恐惧的看到图拉真好像没有和平的意思,因为罗马军队按照皇帝陛下的命令竟然开始在多瑙河上修建大型桥梁,并且还在修建通向黑海沿线的大道。于是战争在公元105年又一次爆发,Decealus集结其所有的军队再度向罗马人发起进攻。但罗马人早有准备,已过一系列战役终于在公元106年攻破达契亚帝国的首都。Decealus自杀身亡,他的头连同城内所有的金子都被送到罗马用来修建一座歌颂征服达契亚功绩的图拉真圆柱。
图拉真皇帝将征服后的达契亚设为帝国的一个行省,这个新的省份将帝国的边境线向东延长了560公里(成为了帝国版图上的的一块突出部,极易遭受攻击),使帝国的统治延伸到了欧亚大草原的边缘。图拉真还轻易的就使萨尔马提亚人(古时东欧地区维斯杜拉河和伏尔加河之间)向罗马臣服。对于这个新的省份的防御,图拉真皇帝沿着喀尔巴阡山脉修建了一条由堡垒、要塞、烽火台组成的大型防线。将大量的辅助军驻扎在各要塞与堡垒里,还将第十三军团集中驻守在Apulum,用来机动防御。这样,防御这个新省份的总兵力达到了4万人(与不列颠相当)。
但是从历史上看,达契亚仍然不能算作稳定的罗马版图中的一个省,图拉真皇帝的这次军事征服与其说为罗马赢得了一个新的省,不如说图拉真皇帝干掉了一个与罗马为敌长达百年的一个国家。图拉真之后,因为国力的衰退,帝国漫长的国境线不断地遭受异族的骚扰,尤其是达契亚一线,不断地遭到萨尔马提亚人和后来的哥特人的反复冲击。哈德良皇帝时代,罗马已经有撤出达契亚的打算,但为了境内丰富的金矿而打消了这个念头。最终在公元270年,马可·奥勒留皇帝(就是电影角斗士里的那个老皇帝)命令罗马军队撤出达契亚,在多瑙河南部,现在的塞尔维亚建立新的达契亚省。从公元106年建省到270年撤出,罗马帝国只保有了达契亚164年。 作者: 再封狼居胥发布日期: 2005-10-14 庞培在公元前60年第一次将帝国的力量延伸到了亚洲,许多罗马人从此就开始梦想着对亚洲的征服行动,梦想着向亚历山大帝一样征服波斯和印度。不过帕提亚人,这个占据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帝国,却是一个不好对付的敌人,虽然他时刻面临着贵族分裂,看上去摇摇欲坠了。关于帕提亚帝国,历史上没有更多的记载,只知道它实行半联邦制,像我国的西周一样。这个国家应该是灭掉塞流古帝国之后才成立的,所以它建都在底格里斯河边的塞琉西亚(以后又建都Ctesiphon),这个城市有60万人口,并且到了到了公元一世纪仍然很繁荣。帕提亚帝国的中心——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非常肥沃,平原上的城市与印度、叙利亚都有贸易往来。因为地理的优势帕提亚帝国垄断了波斯湾到地中海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帕提亚帝国是东西方之间贸易的中间人。而帕提亚充当的这个角色对于非常重视贸易的罗马帝国来说是深深厌恶的(当然,汉帝国也厌恶)。
但帝国初期奥古斯都皇帝对待帕提亚人的政策,令很多想为克拉苏之败(公元前53年)复仇的人感到失望,因为奥古斯都皇帝竟然与帕提亚人签署了和平协议,还让帕提亚人送还了克拉苏军团的战殁尸骨于各种标志。另一方面帕提亚人也意识到亚美尼亚成为罗马的属国是奥古斯都皇帝在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但如果凭此就认为奥古斯都皇帝对帕提亚软弱的话也是错误的,因为奥古斯都在东部边境上驻扎了四个野战军团(在一个较和平的边境线上驻扎这么多野战军团是不可思议的),名为防御边境线,实际上也是用来威胁帕提亚人的。而亚美尼亚在两个大国中间也摇摆不定,给帕提亚和罗马均造成了很多问题,所以到了尼禄皇帝时代,罗马干脆派大将Corbulo进驻亚美尼亚,全面接管亚美尼亚的防务,成为亚美尼亚的太上皇。
到了佛拉文斯皇帝时代,罗马开始执行更为主动的进攻政策,慢慢的蚕食周边属国,将帝国边境向东扩展。
图拉真皇帝也继承了这种政策,并且更加积极,在公元106年吞并了约旦,开始修建通向沙漠的大道以快速调动军队。图拉真比起历代皇帝都更有野心,但他非常明白帝国的尽头在哪里,所以对于帕提亚他并不想发动一场征服战争,它只是慢慢的将边境向东推进。而帕提亚干涉亚美尼亚的内政给了图拉真一个借口,公元113年,他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元114年,罗马直接吞并了亚美尼亚,并且攻陷了帕提亚首都Ctesiphon,在此地设立了一个新的省份—亚述省(大概是现在的库尔德斯坦),将现在的伊拉克和伊朗分割开。随后,图拉真皇帝开始了出巡,来亲眼看看这块神奇伟大的土地。他乘船顺底格里斯河南下,到达了波斯湾,在兴致勃勃的东临大海以观碣石之后,图拉真皇帝还命令造船以用来东渡印度,当时他还说了句戏言“如果朕还年轻,朕早已经去了”。但实际上这是他已经65岁了,并且身体很差。
不久图拉真皇帝回到了巴比伦古城,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但这位老皇帝仍然饶有兴趣的观看了四百年前亚历山大帝住过的房子。在这里,他接到了叛乱的消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犹太人大暴动。与此同时,帕提亚人在东线侧翼上展开了反攻,攻陷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的城市Hatra,不知老皇帝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一定很痛苦、很惋惜。图拉真皇帝迫不得下令撤军。在公元117年,罗马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图拉真病逝于西里西亚。他的继任者哈德良完全放弃了东征的一切成果,从美所不达米亚平原撤军,但亚美尼亚仍然在罗马的掌握之中。
之后,马可·奥勒留皇帝在公元162—166年又一次进行了东征,这一次战果更为显著,大军攻陷了塞流西亚,并将其夷为平地,而且这一次彻底打击了帕提亚帝国,从此帕提亚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威胁罗马的东部边境。又过了几十年,赛维鲁斯皇帝又占领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并且在公元198年,他还力图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以确实保持住这块得来不易的省,但历史证明帝国最后的努力仍然是失败的,30年后,取代帕提亚人成为东方霸主的萨珊王朝攻陷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罗马帝国长达230多年的向东征服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图拉真皇帝的病逝标志着罗马长达四百多年的大规模海外征服行动的终结。罗马真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对征服的欲望长达五百年在国家历史上简直是个奇迹。我深深的佩服这种战斗意志与尚武精神的长存不息,这是一个伟大国家长久屹立于世界的最重要的支柱。而且我也深深敬佩罗马军团这个打遍世界的战争组织,在他征战的历史上,有四个之最,在近代之前,没有哪支军队可以做到,那就是:1,与之战斗过的军队之多;2,与之战斗过的文明国家之多;3,作战环境之多样(山地、丘陵、海上、沙漠、高原、森林、岛屿、平原);4,作战的气候范围之广(起码横跨三个气候带); 这四个之最足以让罗马军团进入古代最伟大的军队行列之中。
当开始写这篇文章到现在结尾之时,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那就是同为文明国家,为什么只有罗马能保持长达五六百年的的战斗意志与征服精神,与他同时代的强大敌人都先他而去或死于罗马的手中,为什么只有他能够将笑到最后,而为什么我们中国每个王朝对外征服只能保持几十年最多一个世纪?
难道罗马人出生时身体内就淌着战斗的血液,这个生生不息的征服欲望是来源于这个民族的精神还是罗马的国家制度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