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之二:射杀落海日军之道德争论
本文所写的还是看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的二战名著“战争与回忆”(War and Remembrance,Herman Wouk),所引发的感触。上一文的读后感是谈的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说的是欧洲战场的事,这次谈谈太平洋海战中的一段故事,那就是射杀落海日军所引起的道德争论。还是从书中的故事说起吧。1944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大举进攻,把日本联
合舰队打得节节败退。在争夺太平洋某岛屿的激烈战斗中,日本陆军也因兵力不足
而屡吃败仗,于是,就引发了日军由海军驱逐舰护航,大举向该岛运送陆军增援兵
力的行动。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积极行动,出动舰队和潜艇对日军进行拦截。故
事的主人公、美“海鳗号”潜艇艇长、海军上尉埃斯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了。
埃斯特上尉在美军中素有骁勇善战之威名,有“屠夫”的绰号,是一个厉害角色。
这家伙满嘴粗话连篇,无论打仗还是不打仗,嘴里总是叼着一根大雪茄烟,弄得说
话都有点口齿不清,最喜欢说的口头禅就是:“我喜欢近距离发射!”(I like short
range)。常常把潜艇开到离敌舰只有几百码远的地方,才发射鱼雷,焉有打不中之
理?埃斯特上尉率领“海鳗号”打过不少硬仗,是美国海军的“潜艇群狼战术”中
一头凶悍的头狼。
这一天,在太平洋上游弋多日的“海鳗号”终于发现一个大目标,一艘载有好几千
日军士兵的大型运兵船,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正向某岛方向行驶。一看到敌人
就来精神,埃斯特上尉当即命令全舰进入战斗状态,在敌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
“海鳗号”悄然地靠近目标,瞄准了两艘护航驱逐舰中战斗力较强的那一艘,潜到只
有几百码远的地方,埃斯特上尉才命令把四枚大功率鱼雷一口气发射出去,结果是
四枚鱼雷同时命中,把那艘驱逐舰一下子就炸得散了架!与此同时,“海鳗号”潜
艇突然浮出海面,迎着另外一艘急于复仇的日本驱逐舰径直冲过去,埃斯特上尉站
在潜艇的舰首,一面指挥“海鳗号”迎着日舰的纷飞炮火、枪林弹雨正面开进,一
面命令潜艇的官兵们准备好两枚舰首鱼雷,当两舰开到相距不足一百码之时,埃斯
特上尉才下令发射鱼雷:“我喜欢近距离发射,让日本人尝尝给鱼雷上刺刀的感觉!”
这么近的距离自然是没有打不中的目标,两枚鱼雷同时命中,把个日本驱逐舰打得
灰飞烟灭,一下子就崩上了天。
收拾掉两艘护航驱逐舰之后,“海鳗号”很快就追上那艘大型运兵船,在对方毫无
还手能力的情况下,轻轻松松地用鱼雷把它打得残缺不全、狼烟四起,船上的几千
名日军走投无路,只好纷纷跳海逃生。这一仗,拿埃斯特上尉本人的话来形容,就
是:“开战之前的力量对比是三比一,日舰占优势;一仗打下来,结果却是三比O,
‘海鳗号’赢了一个通吃!”
本来仗打到这里已经功德圆满,是一个大胜仗了。可埃斯特上尉偏要画蛇添足,他
看见数以千计的日军在蓝色的海水里扑腾,尤觉得不过瘾。于是,命令“海鳗号”
浮出海面,全舰官兵用轻重武器,向海里手无寸铁的日军士兵扫射。埃斯特对手下
的伙计们说:“给这蓝色的大海添加一点红色染料,让这些日本鬼子早点和它们的
祖宗见面吧!”
此举立刻受到他的副艇长和大副的反对,按理说,如果自己的左右手都持反对意见
的话,埃斯特上尉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可他根本就不听这些意见,
仍然下令开火,于是一场海面大屠杀就这样进行了,潜艇在海面上横冲直撞,子弹
和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落水日军的头上,很快就把那一片大海打成了日本人的尸体
漂浮陈列场。
这样射杀落海的日军士兵,必然引起战争道德的争论。果然,仗一打完,潜艇内部
的官兵们就分成两派,一派就是以副艇长和大副为首的反对派,另一派自然就是以
埃斯特为首的“杀了再说”派。两派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埃斯特的理由是,这
些日本兵是去增援某岛的,如果我们不把他们及时送进地狱,那么一旦他们再拿起
枪,就会成为新的杀害美军的敌人,得毫不留情地把他们通通干掉!而副艇长们的
意见则是,艇长错了。所谓战斗,只有双方手里都拿着武器的时候,那才叫战斗,
一方有武器,另一方手无寸铁,那不叫战斗,那叫屠杀,潜艇的官兵是战士,只能
参加战斗,不应该进行屠杀。
双方争执不下,美军一向有言论自由的传统,服从命令是一回事,有权说出个人的
想法又是另外一回事。埃斯特上尉也摆出“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架势,反正射杀落
海日军的命令是我下的,而且那些日军士兵也都死了。至于你们怎么想怎么看,那
不关我的事,有意见向上级反映去。
潜艇回到珍珠港,立刻收到美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的亲自欢迎,这么大的
胜仗,表彰授勋是免不了的,埃斯特上尉也因此获得海军十字勋章,新闻报导也对
英勇的战斗大肆宣扬,埃斯特的照片很快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这些都是意料之中
的事情,但是真相很快就通过潜艇的下级官兵反映了出来,一份由副艇长、大副为
首,部分官兵联署的报告转呈至舰队司令部,负责日常事物的舰队参谋长看完后,
勃然大怒,立刻签写个人意见:埃斯特上尉的做法已经越出一名军人的权力,犯有
违反人道罪。建议立即由宪兵逮捕他,送交军事法庭审判!不用问,参谋长本人也
是一个反对派。
可是参谋长毕竟只是参谋长,决断还是要由司令官来做。这本名著里面的舰队司令
官是以美国海军上将海尔赛为蓝本的,这位将军的名言是:“杀日本人!杀日本人!!
杀死更多的日本人!!!”、“我发誓:战争结束后,只有地狱里面才能听得见日
本话!”。这么个角色,当然不会听得进参谋长的意见,于是,司令官愤怒地用黑
墨水笔划掉参谋长的意见,再写上自己的意见:“像埃斯特上尉这样的指挥官,越
多越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尽快打败日本人!”
可见,自下而上,美军内部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也是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的。具体哪
一派的意见正确,我看至今也不会有结论。这里能说的只是最后的处理结果:“海
鳗号”的人员被大幅调整,仍由埃斯特上尉指挥,两名副手被调走,不同意他意见
的官兵都被调走。新调来的和剩下的官兵,全是铁杆支持埃斯特上尉的军人。埃斯
特再次率潜艇出征的时候,得到了全艇官兵的一致拥戴。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剩
下的全是一些Son of Bitch!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将率领你们一直杀进东京湾,靠
近再靠近,把鱼雷直接发射到天皇的宝座下面去才过瘾呢!”这种杀气腾腾的语言
照例得到全艇水兵的一致欢呼。
故事到这里说完了,没有结论。我毫不怀疑,二战中确实出现过类似的事件,名著
中对人性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
最后,是我个人的看法,基本上来说,我赞成反对派的意见,不应该射杀落海的日
军,因为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这些日军士兵获得生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就算
是侥幸存活下来的日军,也是九死一生,还能有战斗力吗?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
又何必让潜艇冒着浮出海面的危险,去图一时之痛快呢?况且这样做会带来不必要
的“违反人道”后遗症,让别人有机会拿到口实,指责自己是嗜血的屠夫。
但同意反对派的意见,并不代表我希望这些日军活下来。我是看过“甲午海战”电
影的,那里面有日本海军屠杀落海的清军兵勇的镜头。所以,这些日本兵最好还是
死去,只不过不是由潜艇扫射杀死他们,而是让海水淹死他们而已。换了我在埃斯
特上尉的位置,我会命令潜艇仍旧在附近海域潜伏八小时左右,利用这段时间,一
来检修舰艇内部设施、更换鱼雷;二来可以监视这些落海的日军士兵们,确保他们
全部淹死;三来可以利用这些在海里扑腾的日军士兵们为诱饵,看看有没有日本军
舰来营救他们,如果有的话,还可以发动一次新的鱼雷袭击,说不定还可以钓到更
大的鱼呢!
名著读后感之一: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
夜读世界名著《战争与回忆》,英文名《War and Remembrance》,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的作品,是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并被搬上过电视电影银幕。其中有一段描写,使我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这一段描写是很一个悲惨的故事,说的是: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定,纳粹灭绝欧洲犹太人的暴行愈演愈烈。著名的犹太作家加斯特罗博士坐在开往奥斯威辛的死亡列车上,在即将开到目的地前一晚,他听见前面车厢里的党卫军们在醉醺醺地喝酒、唱歌,先是大唱纳粹歌曲,后来又唱那首令人忧郁的“莉莉•玛莲”,直唱到昏昏睡去。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这死亡前的最后一夜,加斯特罗博士的思想有了驿动,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受: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
作家是这样写的,看着车厢外威风凛凛、头带钢盔的德国卫兵。突然之间,加斯特罗博士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受:门外这个德国年轻人最多也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年龄,如果去掉这身吓人的制服,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德国年轻人而已,这样的德国年轻人,自己在二十年代的维也纳的街头、在慕尼黑的酒馆里,见到过无数次,他们穿着破旧而整洁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呼喊着狂热的爱国口号、抗拒着战败国的耻辱待遇,当时的自己(指加斯特罗博士本人)只觉得这些年轻的德国人很可笑、很可悲,是一群自不量力的可怜虫。可是,博士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几百万日耳曼人会团结起来,整军再战,进而一举征服了整个欧洲,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被压抑了仇恨施放出来后会如此猛烈可怕,竟然把一千万个耶稣基督 (暗指犹太人) 活活地钉上了十字架!
在面临死亡的这一夜,博士发自内心的忏悔,自己当年忽略了很多正常德国年轻人的感受,当然,这里所说的忽略、甚至蔑视德国人感受的决不是仅仅指博士一人,可以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应该说,博士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犹太人,他能从时代发展、民族特性的角度来反省这一段历史,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比常人高出一筹。但是后人反省这段历史的时候,绝大多数都人只是看到希特勒的残暴不仁,德国人的冷血无情,悲叹犹太人的命运,强烈谴责那些盲目崇拜希特勒德国年轻人,说他们是罪有应得。二战结束60多年了,那些葬身于战火的德军将士们是得不到任何纪念的,因为,历史从来就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但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就一定是正确的历史吗?有没有像书中的加斯特罗博士那样认真反省历史的精神呢?我看未必。
老实说,提笔撰文之前,我也反复问自己:是不是自己有比较深的德国情结,对德国人有好感,才导致自己判断这段历史的时候有偏向性,竟然会去同情那些历史的反面角色们,而不是持一种批判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个人的特殊经历所致,我对德国人确实是相对了解得多一点,对于他们的民族特性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我才会对二十年代的德国人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也许吧,我对那些本来具有高贵气质、却又在命运的安排下,不得不扮演悲怆角色的德国人确实是有较为强烈的同情心的。
如果时光倒回到80多年前,那时候的德国是一个什么样子呢?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德国成为了战败国。经济萧条,人民过着贫困交加的悲惨生活;割地赔款,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给德国施加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很多本属于德国的土地被割让出去,每年德国还要向战胜国进贡交纳很大一笔的战败赔偿金;最为让德国人感到耻辱的是:一向精锐善战的德军也被迫大规模的解散,只允许留下10万国防军,这对于一个尚武善战的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莫大的羞辱!
贫困饥饿充斥着每天的生活、民族自尊心被无情践踏、看不到自己的出路何在?这是每一个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时候,加斯特罗博士所看到的那一幕,他们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他们奋起呐喊,要拯救祖国于危难。这大概跟我们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差不多吧,我觉得:当时,只要是正常一点的德国人都会有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更何况日耳曼本身是一个有着优秀个人气质、良好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能忍受这一切吗?当然不能。
令人遗憾的是,二十年代德国人的要求没有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所重视,从古到今,国际社会都是弱肉强食,以强者为核心的理念,焉有你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发言权?战败本身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这种看法在当时尤为普遍,这还不是说某些强国的统治者们的看法。就连文中的加斯特罗博士这样有见识、有远见、有智慧的人,竟然也认为这些德国人不过是一些可怜虫在乞讨发泄而已。
好吧。既然国际社会不给他们出路,连正常的知识阶层也认为这些德国人是可怜虫,从古到今又都是强者说话的传统,那么这些德国人除了拿起武器,以暴制暴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呢?
于是,在这样的思潮和背景下,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兴起了。请注意:希特勒也不是一夜之间成为德国人所共认的救星的,而是走过了漫长的十几年的政权夺取过程。说明在这段时间里,相当多的德国人对纳粹主义的还是有所观望,对其弊端也是不无认识的。但为什么最后希特勒还是能凭借纳粹主义上台呢?说白了,当时的德国人也没有别的出路,要挽回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尊心,在当时的环境下,除了跟希特勒走也没有别的办法。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纳粹的旗帜下,德国人迅速拧成一股绳。在短短的几年里,整军备战,铸就了一支异军突起的德军。这支军队承继并发展以往德国所有武装力量的军队建设精华和战争指挥艺术,加上德国人本来就具备的钢铁般的意志和严明的纪律,几乎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但是,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笔者不得不指出的:那就是这支军队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经历过二十年代德国那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是怀着深仇大恨,自愿应征加入德军的,他们也渴望着以血洗血,以暴力和征服来洗刷压在德国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样一支德军,自然就成为一支不可阻挡的钢铁洪流,终于成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在战争的初期,德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高超的指挥艺术、闪击战的突然性,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过去骑在德国头上的宿敌被他们一个一个打翻在地。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1941年德军进入巴黎之后,法国投降,德国人就坚持投降签字仪式必须在一战德国人向法国投降的同一地点、甚至同一节火车车厢里签定。可见,德国人当时疯狂的报复心。
更为残酷的报复落在欧洲的犹太人身上,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笔者不大清楚,但是当时相当多的德国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都把自己的不幸都归咎于犹太人,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事实。于是,德国人违反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失去理智地清洗犹太人,并且以德国人的那种精确到极致的效率,把这种屠杀演绎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文中提到的加斯特罗博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牺牲品的。博士在回首完这段历史之后,只说了一个字:“Nemesis!”(报应!)
Nemesis如果简单的译成中文的话,就是报应的意思。但是,博士意思是自己得到了报应呢?还是全体犹太人得到报应了呢?还是说那些曾经蔑视过德国人的国际社会得到了报应了呢?亦或是指这些疯狂的德国人将来也会得到报应呢?还是警示人们做人做事不要太自以为是,否则就会得到报应呢?我的理解是:这些意思都有,都在这一个字里体现出来了。
无庸置疑,最先得到报应的是德国人。到1944年的时候,德国基本上是已经与全世界对抗了,战争车轮的巨大惯性真是令人感慨,一开始德国人肯定不是准备与全世界为敌的,但是,战局发展到这一步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下,德军也没有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除了德国人服从的个性和德军严明的纪律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我看至少还有一个埋在这些德军将士心中深层原因。
那些经历过二十年代德国生活的人们,此时已经成为当时德军中的核心中坚力量。面对即将崩溃的局面,他们会怎么想呢?是赶紧投降算了,保住一条命,苟延残喘,再回去接碴儿过那种生不如死的生活?还是像一个真正的勇士一样,紧握手中的钢枪,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别的民族我不大了解,不敢妄言,但是,正常情况下,德国人是不大会接受前者的,即使是最后保全了一条残命,这一辈子也会郁郁而终的。与其这样,那还不如穿着这身体面的德军制服死去算了。那样的话,至少你的对手还会高看你一眼。
于是,明知败局已定,德国人在1944年年底的抵抗却比过去更加强烈,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战败,自己无路可走。这篇名著里是这样描述当时 (1944年底) 的情形的,一位狂热的德国将军说:“德国已经打得四面楚歌,战至浑身是血,可是他的敌人们却仍然不敢靠近他!”
这些经历过二十年代生活的德国年轻人啊!
往事如风,这些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已经在那场大战中死去了,骸骨遗体遍布欧洲各国,他们也不会被人们想起和提及。当然,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战胜者也还算是部分地接受了历史教训,没有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那样,残酷对待战后的德国,还执行了“马歇尔计划”,给战后的德国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不过,我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果不是这些德国人顽强奋战、英勇牺牲,为自己和祖国赢得了尊严的话。那些拥有极权的世界强国们,会这么尊重他们,考虑战后德国人的感受吗?
我本人不这么看。
二战中最牛的一封信
昨夜风清云淡,夜读历史巨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看到一段关于阿登战役的描述,精彩之极。其中一封信的故事流传至今。说得是1944年12月的战事:当时,二战的西线战场进入尾声之际,盟军节节胜利,德军一路败退。但希特勒不甘心失败,就策划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这次反攻集中了德军剩余不多的精锐部队。企图以优势兵力故伎重演,再次从阿登森林的凸出部突然杀出,打盟军一个措手不及。在1940年的时候,德军就是凭借这一出奇不意的战略计划,一举击垮了英法联军,从而奠定了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优势。四年之后,德军面对的是牛皮哄哄要解放欧洲的美国大兵,他们的这一计划能成功吗?
德军于1944年12月15日夜间正式拉开反攻的序幕,一开始,美军没有想到德国人竟然会突然反击,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得不仓惶撤退。但是在美军第一军团4 个战斗力不强的师在阿登森林被击溃以后,其他零星部队坚强的临时抵抗却使德国的进展缓慢下来。同时,它们在蒙却奥和巴斯托尼德耳突破处南北两翼坚守阵地,使德军只能通过狭长的突出地带前进。美军在巴斯托尼的这一场抵抗决定了德军的命运。
巴斯托尼这个公路交叉点,是防守阿登森林和其后面的缪斯河的关键。如果防守坚固,不但能够阻止德第五装甲军沿主要公路向缪斯河上的迪囊进攻,而且能够牵制准备进一步推进的大批德军。12 月18 日早晨,德军装甲部队的前哨离巴斯托尼只有15 英里,而城内只有一些准备撤退的美军一个军的参谋人员。在17 日晚上在莱姆斯休整的第101空降师奉命以最大速度赶到100 英里以外的巴斯托尼。大汽车开着灯跑了整整一夜,在24 小时内赶到该城,比德军到得稍早一点。这是一次有决定性的行军比赛,德国人输了。德军虽然包围了巴斯托尼,但要把部队绕过它,继续向缪斯河推进,是有困难的,他们不得不把强大部队留下来牵制这个公路交叉点,试图把它拿下来。
12 月22 日,德国第四十七装甲军司令海因里希•冯•卢特维茨将军写信给美军第一○一空降师师长A •C •麦克奥利夫将军,要求巴斯托尼守军投降。他收到一封后来传得很广的只有一个字的回信:“呸!”
美一○一空降师师长麦大将军的这个“呸!”字信确实是“呸!”出了美国佬的心声。101空降师是美军的铁血王牌部队,还才刚刚进驻巴斯托尼城就要投降?门儿都没有!结果占优势兵力的德军在城外瞎折腾了三天,美101空降师防守的城池巍然屹立、纹丝不动。三天后,天气一放晴,盟军飞机就赶庙会似的出现在德军头上,把围城的德军炸了个一塌糊涂。与此同时,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亲自率领的美第三军团的装甲部队从德军的后面包抄了上来。在电影“巴顿将军”里面,巴顿将军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对驰援101空降师的部下们说:“像他 (指麦将军) 这么口才好的将军在俺们美军里面还是比较罕见的,不能让他埋没在那里了!”这一段可能就是戏说了。后面的战斗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强大的美军把德国人整得没脾气。
于是,这封只有一个“呸!”字的拒降信就成为二战的一个笑谈。 《兄弟连》中对巴斯托尼一战有着精彩的表现。 我觉得人类是在做茧自缚,说不定1945年的时候全世界都是错误的,而失败的那一方却是正确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比如现在美国就得到报应了.人类也许到了灭亡的那一刻才能意识,到希特勒是正确的.谁是正义?谁是邪恶?
自己做的虎式动画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QxMDc2MzI=.html
楼上的,希特勒的理论中,连你都是清理的对象,低智+低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