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何以胜,垓下因何败
1项羽出众的战场洞察力及耐性。后人归因为刘邦的轻敌大意,如果是这样分析就太浅薄了。我们从史料里可以看出,高祖即使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也在彭城部下了严密的防守工事的。由此,我们只能这样认为,是霸王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 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即在恰当的地点,最恰当的时间给敌人以致命一击。时间地点的选择如下:项羽绕道彭城西南的萧,期间潜伏下来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彭城,并在早晨攻击敌人后翼。这里需要及其出众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进攻地点,时间。而又要极大的耐性等待敌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绽的时候进行攻击。而项羽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2战前的深谋远虑,大胆布局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是个及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其实,细想一下当时双方战略态势,兵力对比,就不难得出结论。这实在是一招险棋。真可谓之“悬军深入,死中求活”啊。
也正因为如此,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
3突袭的迷惑性隐蔽性及喧张效果
要偷袭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让敌人知道的问题,何况是战略大奇袭!项羽在这个方面,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偷袭敌方的后翼。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运用的典范!
而长途千里,绕一个大圈子到敌方后路,期间如何不为对方所知,难度其所作隐蔽性可想而知!
在刘邦联军刚入彭城还在打探北边项羽消息的时候,项羽突然从后方进攻,其喧张效果对敌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讲到这些,不得不谈起轻骑兵相对于步兵的机动性优势。于是能够千里奔袭,高度的机动性是行动所以成功的最可靠保证。而冷冰器时代的步兵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快速的迂回,包抄,侧翼合围,后翼突击,这也只能是轻装的骑兵才办得到的。
而所谓喧张效果 ,这点比较容易理解。骑兵的冲击力很容易对步兵阵型的中阵产生强烈的瓦解作用。其所造成的对方士卒的心理恐惧感有时候是不可阻挡的,即便有最严苛的军纪约束。所谓的“一触即溃”就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4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
面对敌人的数量优势但是联军的指挥不协调。项羽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咬定司令部追着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这里必须清楚知道刘邦的部署及战前大量收集情报。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采用驱赶引诱使其到河边自相残杀,互相践踏,最后落水而亡。
杜甫说的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又有言道:“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项羽正是成功的把握住了这一点。
集中最优势精锐兵力,直捣命门。毁掉了对方的作战指挥中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