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的大决战――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
110年前的大决战――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转帖)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改变中日两国命运的大决战。满清政*府苦心经营20余载的北洋海陆军颇为现代化,但面对自己一向轻视的“蕞尔小国”日本,竟不堪一战!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屈辱之深重,甚于以往所有的卖国条约! 败讯传来,犹如雷霆!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许多疑问,却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读史能明智,让我们仔细检阅那次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耻辱战争。 一、《海国图志》、吉田松阴和明治维新 要说甲午战争,需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要说日本的明治维新,需谈及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就是《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并节制水师。林则徐敢于面对海洋,胸襟宽阔,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穗期间,林则徐殚精竭虑,组织编译了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四洲志》。林则徐高度重视海防建设,提出了建立西式舰队的初步方略。在林则徐政坛受挫后,林则徐的密友魏源承其衣钵,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呕心沥血10年,编撰了100卷本的名著《海国图志》,震聋发聩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阐述了一整建设海军、加强海防的思想理论。林、魏当之无愧为导引中国近代海军战略意识诞生的先驱。 在日本,《海国图志》随即被译成了日文公开发行,到1856年已有各种刻本22种之多。吉田松阴等明治维新思想先驱无不竞相捧读,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将其作为更新战略意识的武器,“ 审强弱之势,决胜败之机”。说《海国图志》直接催生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毫不为过。可叹的是,《海国图志》其故乡却并不走俏,满清统治者将其束之高阁,毫不为其所动。1862年,《海国图志》在中国居然已绝版!魏源力作《海国图志》,但书成*人去20余载,“事局如故”。满清统治者的无知和对新生事物的冷漠真是无以复加! 一个人就是吉田松阴(1830―1859)。 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的先驱者,是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日本维新革命前期,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尊王攘夷”思想的始作俑者就是吉田松阴。日本当时同中国一样,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但吉田主张以邻为壑,鼓动日本积极侵略周围的国家。吉田在外交上提出过著名的“补偿论”。1855年,当日本与美、俄缔约后,吉田松阴在《狱是帖》中指出,“讲和既定,不可背约,而应蓄养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以满洲和朝鲜之土地补偿之。” 吉田的这一思想被后来的明治政*府奉为最高国策,成为日本多年后致力于侵略邻国的思想根源之一,同时也可以看作日本脱亚入美思想的渊源。 吉田松阴出身于长州藩一武士家庭,吉田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前夜。年轻的吉田十分关注时事。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目睹了幕府的无能,吉田痛心疾首,公然提出了尊王排幕的思想。吉田认为:“天下乃天朝之天下,即天下之天下,而非幕府私有… …” 1854年,佩里第二次率舰队到日本,吉田暗中拜访佩里将军,要求佩里带他们到美国,以周游世界,增长见识,虽然佩里没有同意,但对吉田远大的志向十分佩服。 吉田企图偷渡美国,触犯了幕府的禁令,被幕府投入监狱。次年吉田获释。但意志坚定的吉田并为气馁,他在家乡开设了松下村塾,开讲《武教全书》及世界局势。吉田的松下村塾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日本的开国元勋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他的门徒。伊藤博文等人将吉田的理论奉为圭臬,伊藤曾经作诗云:“道德文章叙彝伦,精忠大节感神明,如今廊庙栋梁器,多是松门受教人”。不仅如此,后来的东条英机乃至今日的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坛领袖都对吉田推崇有加。小泉曾说,自己崇拜吉田松阴的原因是,他没有追逐名位之心,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吉田开创新日本的设想却是建立在侵略邻国之上的,而今天的小泉在处理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时,同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以上足见吉田对日本政治影响之深巨。 吉田的“尊王攘夷”思想欲重振天皇朝廷,建立一君万民的体制。吉田等人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指责幕府,痛论时弊,史称 “处士横议”。吉田终不为残暴专制的幕府所容,1859年,刚愎自用的井伊直弼幕府举起屠刀,掀起类似满清“文字狱”的“安政大狱”,吉田松阴被斩首,其他因纵论时事而涉嫌株连者达百余人。一时间,日本列岛上掀起腥风血雨。 井伊的倒行逆施,迫使日本下级武士从“处士横议”转而以暴力对抗暴力,在尊王攘夷思想的号召下,下级武士从后台前向前台,掀起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立刻着手实现吉田等人的遗愿。极度迷信武力的明治政*府初露峥嵘,开始了疯狂的冒险。1871 年6月,日本提出凡别国在中国享受的各项侵略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沾,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 1874年,日本借口 “琉球渔民遭台湾土著杀害”,派遣一支3600多人的军队登陆台湾。日军的侵略遭到当地军民坚决抵抗,加之日军士兵不服水土,疫病肆虐,日本被迫撤军。尽管日本侵略台湾的企图没有得逞,但仍然讹诈了清政*府50万两白银的军费,并获得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权。这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军事冒险,清政*府的软弱妥协,使日本看清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更加坚定了中国软弱可欺的认识,成为日本以后敢于孤注一掷的典范。 清政*府的无能助长了日本的扩张野心。1876年,它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三年后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由此吉田侵略邻国的思想部分地成了现实。 日本此后在朝鲜接连制造事端,日本认为要夺取朝鲜,与中国迟早必出一战,于是积极从事对华作战的准备。110年前的大决战――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灭亡的背后(转帖)爆发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改变中日两国命运的大决战。满清政*府苦心经营20余载的北洋海陆军颇为现代化,但面对自己一向轻视的“蕞尔小国”日本,竟不堪一战!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屈辱之深重,甚于以往所有的卖国条约!
败讯传来,犹如雷霆!海军出身的思想家严复“中夜起而大哭”。谭嗣同更是忧愤非常,挥笔写下:“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甲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许多疑问,却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读史能明智,让我们仔细检阅那次让“四万万人齐下泪”的耻辱战争。
一、《海国图志》、吉田松阴和明治维新
要说甲午战争,需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要说日本的明治维新,需谈及一本书和一个人。
一本书就是《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并节制水师。林则徐敢于面对海洋,胸襟宽阔,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穗期间,林则徐殚精竭虑,组织编译了介绍世界地理知识的《四洲志》。林则徐高度重视海防建设,提出了建立西式舰队的初步方略。在林则徐政坛受挫后,林则徐的密友魏源承其衣钵,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呕心沥血10年,编撰了100卷本的名著《海国图志》,震聋发聩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阐述了一整建设海军、加强海防的思想理论。林、魏当之无愧为导引中国近代海军战略意识诞生的先驱。
在日本,《海国图志》随即被译成了日文公开发行,到1856年已有各种刻本22种之多。吉田松阴等明治维新思想先驱无不竞相捧读,成为日本统治阶级将其作为更新战略意识的武器,“ 审强弱之势,决胜败之机”。说《海国图志》直接催生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毫不为过。可叹的是,《海国图志》其故乡却并不走俏,满清统治者将其束之高阁,毫不为其所动。1862年,《海国图志》在中国居然已绝版!魏源力作《海国图志》,但书成*人去20余载,“事局如故”。满清统治者的无知和对新生事物的冷漠真是无以复加!
一个人就是吉田松阴(1830―1859)。
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的先驱者,是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日本维新革命前期,最重要的口号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尊王攘夷”思想的始作俑者就是吉田松阴。日本当时同中国一样,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但吉田主张以邻为壑,鼓动日本积极侵略周围的国家。吉田在外交上提出过著名的“补偿论”。1855年,当日本与美、俄缔约后,吉田松阴在《狱是帖》中指出,“讲和既定,不可背约,而应蓄养国力,征服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以满洲和朝鲜之土地补偿之。”
吉田的这一思想被后来的明治政*府奉为最高国策,成为日本多年后致力于侵略邻国的思想根源之一,同时也可以看作日本脱亚入美思想的渊源。
吉田松阴出身于长州藩一武士家庭,吉田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的前夜。年轻的吉田十分关注时事。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国门。目睹了幕府的无能,吉田痛心疾首,公然提出了尊王排幕的思想。吉田认为:“天下乃天朝之天下,即天下之天下,而非幕府私有… …” 1854年,佩里第二次率舰队到日本,吉田暗中拜访佩里将军,要求佩里带他们到美国,以周游世界,增长见识,虽然佩里没有同意,但对吉田远大的志向十分佩服。
吉田企图偷渡美国,触犯了幕府的禁令,被幕府投入监狱。次年吉田获释。但意志坚定的吉田并为气馁,他在家乡开设了松下村塾,开讲《武教全书》及世界局势。吉田的松下村塾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日本的开国元勋山县有朋、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人都是他的门徒。伊藤博文等人将吉田的理论奉为圭臬,伊藤曾经作诗云:“道德文章叙彝伦,精忠大节感神明,如今廊庙栋梁器,多是松门受教人”。不仅如此,后来的东条英机乃至今日的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坛领袖都对吉田推崇有加。小泉曾说,自己崇拜吉田松阴的原因是,他没有追逐名位之心,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吉田开创新日本的设想却是建立在侵略邻国之上的,而今天的小泉在处理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时,同样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以上足见吉田对日本政治影响之深巨。
吉田的“尊王攘夷”思想欲重振天皇朝廷,建立一君万民的体制。吉田等人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指责幕府,痛论时弊,史称 “处士横议”。吉田终不为残暴专制的幕府所容,1859年,刚愎自用的井伊直弼幕府举起屠刀,掀起类似满清“文字狱”的“安政大狱”,吉田松阴被斩首,其他因纵论时事而涉嫌株连者达百余人。一时间,日本列岛上掀起腥风血雨。
井伊的倒行逆施,迫使日本下级武士从“处士横议”转而以暴力对抗暴力,在尊王攘夷思想的号召下,下级武士从后台前向前台,掀起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立刻着手实现吉田等人的遗愿。极度迷信武力的明治政*府初露峥嵘,开始了疯狂的冒险。1871 年6月,日本提出凡别国在中国享受的各项侵略特权,日本都要一体均沾,遭到清政*府断然拒绝。
1874年,日本借口 “琉球渔民遭台湾土著杀害”,派遣一支3600多人的军队登陆台湾。日军的侵略遭到当地军民坚决抵抗,加之日军士兵不服水土,疫病肆虐,日本被迫撤军。尽管日本侵略台湾的企图没有得逞,但仍然讹诈了清政*府50万两白银的军费,并获得了对琉球的实际控制权。这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军事冒险,清政*府的软弱妥协,使日本看清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更加坚定了中国软弱可欺的认识,成为日本以后敢于孤注一掷的典范。
清政*府的无能助长了日本的扩张野心。1876年,它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三年后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由此吉田侵略邻国的思想部分地成了现实。
日本此后在朝鲜接连制造事端,日本认为要夺取朝鲜,与中国迟早必出一战,于是积极从事对华作战的准备。
三、难以置信的失败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对战争都没有什么把握。客观的说,相对日本而言,此时的清王朝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方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孱弱,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相当的优势。
1、先看两国经济方面的对比
甲午战争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日本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 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这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
2、再看两国海军力量的对比
海军方面: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激发了清廷“以大治水师为主”的海防目标,并历年购船。1888年,北洋海军组编成军,由25艘新式军舰组成,总吨位8万余。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这支海军居世界海军第6位,日本海军排在第16位。
直到大战爆发前,北洋水师的两艘吨位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 仍是远东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皆“畏之如虎豹”。日本以此二舰为最大威胁,加速了造舰计划,并专门针对“定远”、“镇远”二舰搞出了的所谓的“三景舰”,但就其海军整体实力而言,直到战时也未获得达到此二舰威力的军舰。北洋舰队的装甲水平普遍超过日本舰队,“定远”、“镇远” 各装十二英寸大炮四门,其护甲厚14寸,“经远”、“来远”的护甲亦厚达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舰,也缺乏北洋舰队这样较大规模的装甲防护。在黄海大战中,“定远”、“镇远”二舰 “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 …
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21(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 92: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因为大、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的优势同样不小,所以不能说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
就船速方面而言,日舰平均船速快1.44节(即每小时快1.44海里),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10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舰本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所以就射速和船速方面的差距看,北洋舰队也远没有到不能一战的地步。相反,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看好中国。北洋海军前总教习琅威理在英国发表谈话,大谈北洋舰队不容忽视。
日本精心策划了这场战争,但碍于北洋舰队的强大威慑,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糊里糊涂进入(战争)海洋之感"。其大本营制订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准备,最坏打算为日军惨败、清军在日本列岛登陆,可见此次战争是日本的一次豪赌。所以如此,因为日本也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日本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海军拨款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百分之六十。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丰岛海战前六天,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 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这是仓促成军的日本联合舰队无法比拟的。
其三,联合舰队舰支混杂,有的战斗力甚弱,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号,战前刚刚由商船改装,船体大大高出水面,不适于作战,其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mm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其实仅是一艘武装商船;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比睿”舰则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倒极似中世纪的海盗船。它们均被安排在编队侧后,依靠别的舰支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日方在海战中根本不依靠它们的战斗力。
3、中日双方陆军力量对比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清陆军总数60万,此外有多达100万的民兵。而日本常备军仅7.5万,在战时可动员至25万。甲午战争中,日方投入作战17 万多人,中方投入约25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有的部队还装备了更为先进的后膛连发枪,如赵怀业部“皆系一色快枪”,火炮多用克鲁勃大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罗列了一大堆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论物质条件两国当时互有短长,差别不是很大,但是那场战争从一开始便毫无悬念。日本军队冥冥之间似有神助,北洋舰队则遭受了难以置信的失败… …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军乘机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偷袭清朝的运兵船舰,中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
中日海军,各有优劣。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冤家路窄,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当双方终于在海上相遇,拉开了世界战争史首次蒸汽舰船大战的序幕之时,都非常紧张。
但战场不再是操演场,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陷入混乱。定远舰的刘步瞻指挥首先发炮,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舰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和英员泰莱皆从桥上摔下,严重受伤,一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这场激烈的大海战持续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自始至终几乎皆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瞻、林泰曾二位总兵,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在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所幸日舰以中小口径速射炮居多,为追求速度牺牲了装甲防护。北洋舰队用大口径火炮重捶,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的主炮弹药库被击中造成对方大爆炸,日舰被迫撤出战场。但北洋舰队也损失严重,有资料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发。日舰速射炮的火力密集,有一定的优势。
在黄海大海战中,“节制精严”的北洋舰队毫无节制可言,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日本联合舰队大胆采取穿插战术,分割北洋舰队。在激战中,落伍的日舰“比睿”号、 “西京丸”号、 “赤城”号冒险从我舰群中穿过,北洋舰队集中炮火轰击,这三艘日舰竟然击之不中,中之不沉。仅六百余吨的炮舰“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舰长阵亡,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不沉,侥幸逃出。北洋舰队“福龙”号鱼雷艇向武装商船“西京丸”号连发三枚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仅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事后查明,居然是发射鱼雷前没有给鱼雷定深!“西京丸”号侥幸逃过一劫… …
反观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
就在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血战的时候,大清国辽东尽失:防守大清国东北边境的清军却在一发不可收拾地逃跑:平壤清军统领叶志超,未败而逃,弃险不守,狂奔 500余里;大连城守将赵怀业在日军进攻前弃军而逃,结果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大连,将大连湾炮台数十门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拱手送给日军;防守旅顺的清军将领龚照?、黄仕林临战易服脱逃,旅顺陷入敌手… …
1895年2月7日,日军20多艘战舰开始对驻防威海卫的北洋舰队进行总攻。
在这场命运攸关的战斗中,负责威海卫南帮炮台防务的刘超佩贪生怕死,首先逃跑,致使威海卫南帮炮台被日军占领,北洋舰队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两天以后,在威海战役最困难的时候,王平率领北洋舰队鱼雷艇队集体避战逃跑。解除了鱼雷威胁的日本联合舰队趁势轰击刘公岛,史书记载为“炮弹如雨”。威海卫大势已去,李鸿章命令丁汝昌率舰队突围。这时候,美国人浩威和严威德受大清朝廷的指派出现在这场战争中,当威海卫海战打响后,这两个洋顾问只忙碌着一种“绝技 ”:迫使丁汝昌投降。
北洋舰队孤军作战,丁汝昌悲愤已极,最后时刻,丁汝昌终于没有辱没大清国军人的最后一点骨气:为不使“定远”号和“靖远”号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下令将其炸沉,随后,这位北洋舰队提督自杀。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批军官总算有点军人的气节,没有投降:丁汝昌的副手刘步蟾自杀,刘公岛护军统领张文宣自杀,“镇远” 号管带杨用霖拒绝出面接洽投降,自杀。
1895年2月17日16时,风雪交加,日本联合舰队开进威海卫。大清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四、失败的背后
1895年的初春不属于大清国,天气出奇的寒冷。71岁的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加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甲午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客观的说,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但同时这又是中国军队最为空前的失败。单就军事来说,甲午海战中最令人铭心刻骨的结局,莫过于庞大的北洋舰队整体覆灭的同时,日本舰队竟然一艘未沉。
先说说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是清政*府用西洋武器装备的一支劲旅,披坚执锐,威风凛凛,但从骨子里说北洋舰队仍是一支旧军队。舰队内部明目张胆的投亲攀友,结党营私比比皆是。海军官兵大半是福建人,水师提督、淮系将领丁汝昌空有其名,而闽党之首刘步蟾则被人们称为“实际上之提督者”。
起初,英国人琅威理在任北洋舰队总教习,监督极严,北洋舰队的军事训练相当刻苦,即使在文化素质上也使北洋舰队官兵达到了较高水准,舰队发施号令之旗,全用英文,各舰官兵皆能一目了然。然而,北洋舰队的闽系军官对琅威理的牛脾气“颇恶之”,刘步蟾“乃以计逐琅威”。刘步蟾同样看不惯致远舰管带粤人邓世昌,二人猜疑颇深,以至于在战场上见死不救,“致远战酣,闽人相视不救”。这支新式军队的风气,很快就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无二。总教习琅威理走后,北洋舰队的军纪废弛、军风涣散简直令人吃惊!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但“(北洋海军总教习)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挚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 ;提督丁汝昌甚至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 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兵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满清兵部所定《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北洋舰队淫赌成风,“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而二舰管带邱宝仁、林颖启竟然擅弃职守,登岸逐声妓未归!
舰队腐败风气的发展,很快发展为训练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最后发展到1894年大阅海军时,定、镇两艘铁甲舰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 …
仅举几例,就足以令人冷汗如浆!!
军风腐败的结果,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力图隐瞒这一代价,必然要借助谎报军情:
丰岛海战,广乙舰沉没,济远舰受伤,北洋舰队首战失利。但丁汝昌却报李鸿章,“风闻日提督阵亡,吉野舰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我方损失严重,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之中,严重加剧了对局势的错误判断。直至全军覆灭的最后时刻,谎报军情仍未中止: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难以修复。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故,经丁汝昌、李鸿章层层奏报,就成了“镇远擦伤”,以致清廷真以为如此,下谕旨称“林泰曾胆小,为何派令当此重任?”
谎报军情甚至使作战计划都发生改变。1895年2月,鱼雷艇管带王平驾艇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再谎称威海已失。陆路援兵得讯,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艰难的处境最考验军队。北洋舰队在威海围困战后期,军纪更是荡然无存。当时医院中人手奇缺,北洋海军医务人员,临战先逃,洋员院长,反而服务至最后,相形之下尤为可耻。
其次是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之中,北洋舰队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管带王平率领下结伙逃遁,结果逃艇在敌我双方猛烈的炮火之下丢尽颜面的自我毁灭了!与北洋舰队王平等人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鱼雷艇长铃木贯太郎却冒死率艇冲入港内,创下了世界近代海战史上鱼雷艇首次成功夜袭军舰的战例。
最后更发展到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更令人愤怒的是一批贪生怕死的官兵唯恐激怒日本人,拒不沉船,使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喧赫一时的北洋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敌,北洋舰队的军风、军纪至此,真是自毁长城,这样的军队不灭亡真是没有天理!!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回想起那一段历史至今仍让人痛心疾首。巨额的黄金白银堆砌起来的舰队不经一战,原因何在?前文林林总总文说了很多,但着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什么?
是制度。
“……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立睹其致败之由……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以不去旧谋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这是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在威海卫大战前给大清国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的一封劝降信。这位日本军人在决战前夕与自己的对手恳谈国之安危的根由所在,言之凿凿,110年之后仍耐人深思。
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第一个政党。明治维新期间,它进行了初步的政治体制改革。跟一个不愿意改革的、不愿开放的老大帝国打仗,胜败不问可知。日本在1880年决定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了宪法,1890年7月大选,11月帝国议会成立。它的“君主立宪”虽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但比大清帝国强多了。从思想启蒙的速度来讲,日本要比中国领先半个世纪。
大清国也有一部分开明的官僚试图励精图治、整军自强。但在那种绝对的专制体制下面要进行比较大的改革,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或一个比较强的领导群体才行。但是从鸦片战争前后至大清帝国覆没,都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人物或领导群体。在绝对专制体制下,执掌绝对权力的最高领导人的状况,对朝廷的运作影响很大。慈禧本人极其狭隘,国之大政就是其一己之私。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尚历历在目,而庚子年间慈禧的历史表演更为乖张暴戾:面对八国联军,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决死一战的决心,她以通敌为罪名,将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等五位反对宣战的大臣“斩立决”;后来为了与诸国和好,她又毫不手软地杀掉了主战的大学士刚毅、山东巡抚毓贤,逼迫庄亲王载勋自尽。所有这些,都不过是先听说列强要逼她下台交权,于是决心一战。后来证明列强并不想赶走她,而仍然愿意接纳她,便立即将“一决雌雄”的豪言,变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语。慈禧还一再打击当时比较有远见的恭亲王等人。恭亲王先后三次被撤职,棱角全部被磨掉;甲午战争后复出,到戊戌变法的时候,已是暮气沉沉,锐气全消… …在反复无常的慈禧太后眼中,这些主战反战的朝廷大臣不过是她手中的几张牌,玩旧了,便随手付之一炬,如同草芥一般。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人掌握最高权力近半个世纪,怎么有可能形成一个领导改革的坚强核心?国家民族怎能不面临无穷无尽无边无涯的灾难?
中日两国从制度改革方面比较,日本比中国早30年到40年。制度是决定性的。甲午战争日本胜利是制度上的胜利,大清帝国是制度上的失败。
严复曾经洞若观火般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 。
严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同是留英同学。后人常以伊膝回国后大展宏图,辅助明治天皇使日本使日本变法自强,而严复一辈子不过译了几本书,嘲笑严复无大出息。然而仅凭上面严复那一句话,便不枉我辈一生对他的高山仰止。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2700余年,危机持续了71年,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有了严复那句话,一个文弱的孙中山大呼四个字:“天下为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便像纸房子一样轰然塌倒了。
记得初次赴京,慕名来到紫禁城。据说有俄罗斯的建筑师看到紫禁城时,第一感觉便是惶惶然跪倒在地。当我第一次登上北京景山公园的万年亭,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暮色苍茫之中,紫禁城气吞霄汉,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将中国封建制度演绎的精彩绝伦,代表着世界封建制度的顶点。震撼之余,我们可能忘记了山脚下的那棵枯树,明朝的崇祯皇帝在那里自挂而亡。
而那棵不起眼枯树,正是令人震惊的那片雄浑与辉煌的真正注释。 这个.......没人顶吗......? 每个人都要记住民族的屈辱史,不能让历史重演 唉。在清末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阿。却弄到甲午战争给个小国欺侮的地步。 制度问题啊。从大辫子入关,中国就逐步在倒退了。 满人 拖垮中国了:5: 。。。。。。。。。。。 呵呵,这个不良结果完全是清朝体制造成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