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希腊与中国农业之比较
古代希腊与中国农业之比较[日期:2008-12-30] 来源:千山暮血吧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西欧总体来说地理条件不如中国,西欧的地形极其破碎,本身陆地上没有大平原,而且各处都被高山阻隔,海岸线极长极曲折;而中华文明兴起的关键区域---中原地形很好,气候非常适宜农业,有利于古代中华人的生产;两地相比:中原地区宜农面积超大,而且气候良好,陆上交通便利,由于陆地伸展的余地大,古代中国基本上对海洋没有兴趣而古代希腊(包括罗马)平原小,而且气候不利,地形破碎,陆地海洋交错,所以海上交通发达。
对比一下希腊和中国农业生产的产量问题
一个地区能够生产出多少(主要指粮食和肉类)就决定着这个地区能供养多少人口,而人口规模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在那个人口即生产力的时代也就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外交策略。
对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来讲,需要考虑的地理因素有四个:⑴、地形;⑵、气候;⑶、原有植被情况;⑷、土质与肥力。其中前两项是决定性因素。
论到在气候条件上中国的优势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光凭气候条件,中原地区与古代希腊地区的农业就己经不在一等级上了(中原雨热同期,全年积温远高于西欧)。而从古至今中国与西欧的农业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原地区几乎是纯农业,而欧洲则是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种。要知道畜牧业所承载的人口远低于农业
中原地区的生产季可以达到两百五十多天,春秋时期开始大规模推广小麦之后则把冬天也有效地利用起来了,而西欧的生产季一年只有两百天,由于雨水平均分配(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种植作物时雨水数量显得不足,冬天种植小麦时雨水又显得过多。欧洲的地理气候因素大大限制了全欧的种植业发展,最终在欧洲形成的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存的农业格局;在地中海上的几个半岛区,地中海气候使得各个半岛上的平原谷地一年只能种一次粮食作物,而冬季则只能种植葡萄橄榄之类的经济作物,并用葡萄酒橄榄油去北非或西亚地区换取粮食。 至于第⑶个和第⑷个农业地理因素(原有植被情况和土质肥力),中原依旧比欧南欧优越的多。中原地区在远古时候植被中草原占近一半,而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土质属于疏松而肥沃土质,与西欧南欧完全不同,西欧与南欧的土质都属于高度粘土质。这对于远古华夏人来讲,中原地区的土质只要用原始石器和木棒就可以开垦种地了,而欧洲人要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垦非等到青铜器出现不可。从土壤的肥力来看,中原土壤的肥力也高于欧洲,再加上中国人较早采用了施肥技术,所以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了连种制和复种制,而欧洲直到近代还一直在采用休闲制。
董恺忱在《从世界看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成就》一文中指出:一、中国是世界上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二、中国框形犁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传统犁之一。它的特点是具有曲面壁和摆动性。西方近代犁吸收了中国犁的特点,成为近代农业革命的契机;三、我国是世界上有较高土地利用率的国家之一,和南欧中世纪长期实行休闲制不同,中国很早就实行连种制和复种制;四、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几个仅有的国家之一,这主要得力于中国农民善于利用生产、生活上的废弃物给土地施肥;五、我国传统农业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表现在精耕细作农艺和较高的单产上。
我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土地生产率也是相当高的。据日本学者熊代幸雄对古代农业播种量与收获量比值的研究,西欧“在以小麦为主食的英格兰,这一比值在中世纪略少于4倍,到了近代则提高到6至11倍之间”。在六世纪前期的华北(《齐民要术》所反映的时代),粟的比率倍数为20—40倍。“与欧洲相比高出 10倍左右”。学者宁可也指出:“如果从播种量看,欧洲中世纪农业的粗放程度就更惊人了。当时一般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两倍、一般是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六倍。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而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当然这同欧洲人的主食小麦产量本来就不如中国人的主食水稻产量有关)直到近世,我国农业单位面积的产量仍居世界前列。如一些农业科学家曾利用《沈氏农书》和其它一些资料,估计明末清初嘉兴地区稻米产量最高为每公顷6700—8400公斤,而今天美国加州稻米产量仅为每公顷6500公斤。从总体上来估计,西欧中世纪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三四倍,而中国达到十几倍、几十倍。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欧洲国家为了利于农牧结合和恢复地力,实行休闲、轮作,其中包括放牧地的二圃制和三圃制;西欧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典型的三圃制,即将全部耕地划分为3个耕区,依次轮流种植冬小麦、春小麦和进行休闲。三圃制最初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等一些属于王室和寺院所有的组织得较好的庄园内实行,后逐步推广;到11~13世纪,除原来的耕地外,还在新垦土地上推行,从而促使西欧一些国家的耕地面积得以成倍地、个别地方竟是3~4倍地增加。在这以前,即使农业较发达的英国,其耕地也不超过全部土地的二成;德国和法国北部在一成五以下;人口稠密的法国南部和西班牙也只达到二成至二成半之间。但在一些地力瘠薄的地方,如英格兰的西南部直到16世纪时也还是二圃制占优势;法国南特地方的农村,直到18世纪时仍是二圃制、三圃制并存。在中国则是在废除撂荒制以后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实行精耕细作,种植业和畜牧业也进一步分离。
另外在对水利工程----这种对农业有关键促进作用的工程技术上----西欧更显然落后于中国,在古代希腊与同时代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兴修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古代希腊则很少有大型水利工程,有的只是一些相当于我国农村的小沟渠之类(参看色诺芬《长征记》),能够产生多大的效果呢?(希腊人的建筑天份用在修神庙上去了,还不如多修些水利工程,还可以多多改变生活水准,中国人重实际并且从来实行世俗态度,这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我想这也是中华文明长存不衰的原因之一,中国人不会被宗教信仰束缚住手脚和思想)
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农业产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除了地理气候以及生产技术方面的差异外。中欧的古代农业还有一个社会因素上的重大差异,那就是中国在古代的奴隶制在周代就基本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贵族与平民合作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则连井田制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与小农经济。农民对于农作物的占有权支配权进一步增强,这大大提高了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热情。而欧洲直到公元500年罗马帝国消失了还有许多地方实行奴隶制,奴隶与农奴的生产热情极低。“精耕细作”在中国己经开始实行了将近一千年,而在那时的欧洲还只能是庄园主头脑里的梦想,以至于欧洲的土地始终处于粗放型经营的状态,只到十八世纪才有部分西欧部分地区才有所改观。这也导致了中国古代的农业产量远远超过欧洲。
中原地区与西欧的农业亩产量对比
中国种植业的产量
具体到每个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情况,则数据如下:
——战国时期:粮食亩产:216斤
——西汉时期:粮食亩产:264斤
——唐代: 粮食亩产:334斤
——宋代: 粮食亩产:309斤
——明代: 粮食亩产:346斤
——清代: 粮食亩产:367斤
欧洲数据暂缺,因为欧洲的古人几乎没有留下有效数据,我参考了很多资料,几乎都没有看到关于古代希腊亩产量的记载,但综合一些当代农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推测欧洲农业的全年亩产最多只能达到中原地区的1/5(一般情况下是1/10)。
另据一些古代数据显示:《管子•治国》“一夫为粟二百石”推算,战国时期一个全劳力已能年产粮2700公斤/每人,高于12—13世纪英国全份地农奴的劳动生产率(2300公斤/每人)。
(注:上面的很多数据是用战国时中国的数据对比中世纪的欧洲,己经相隔一千五百年)
对比以上资料与数据可以看出:从全年亩产总量来看,欧洲最多只有中原的1/10—1/5;从劳动力的个人劳动生产率来看,同时代的欧洲也落后于中国1/3左右。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的农业差距非常显著,中原地区不需要青铜器和铁器就可以进行高产量的农业活动,周朝就己经达到“上农九人,中农八人”(一个农民供养8或9人)的农业生产水平。再加上中原的农耕面积远远超过西欧与南欧的农耕与牧场面积,中原在远古时代就己经可以生产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最终使中国支撑起了庞大的人口规模。而欧洲则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始终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农牧业,这也使得南欧西欧的人口密度远不及中原地区。
在古代大部分国家都以农业立国,商业和手工业都处在次要的方面,在人口即生产力的情况下,中国人口相应地比希腊人口多,生产出的物质也较多,可以说中国的综合国力绝对远在古代希腊及古代波斯之上。而且希腊人有一个旷世毛病,即由于高度分裂的地缘格局,希腊一进入文字记载的历史,便是一盘散沙,有着上千个自我中心的小城邦。尽管有不少的山隘和无处不在海道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明显同质性的希腊文化,可是同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比较,它们之间毕竟联系松散、关系冷漠,总是处于冲突和战争状态,或者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极难形成。
希腊人彼此十分好争斗,原因之一也与生存环境有关,那就是这里不仅土地稀少、土壤贫瘠,而且气候十分恶劣,因为希腊的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而且往往是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的暴雨,而农作物迅速生长的夏季却是常常连绵不断的干旱和暴热。不仅一年之内气候恶劣,而且不同年份之间降雨量的差别也极大。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年是丰年,明年是荒年,接下来一年还可能是荒年。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业收成很没有保障。既如此,希腊人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极度恐惧便不难理解了,他们的诸神崇拜为何如此发达、如此经久不衰也不难明白了。更为糟糕的是,贫瘠的土壤和恶劣的气候使生活资源总是处于稀缺状态。既然资源有限,为了生存,希腊人很自然地养成了一种凶狠好斗的秉性。When Greeks meet Greeks,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希腊人相遇,其争必烈”,当然也可以译作“两雄相遇,其争必烈”)这句英语成语决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我一直认为希腊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波斯人,不在于他们吹嘘的制度,而仅仅在于军事上的侥幸,首先,希罗多德的记述很值得怀疑,波斯军队不可能有五百万,如果五抽一的话,要凑足五百万大军,波斯人至少得有二两五百万总人口,可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也未必有两千五百万人口,而且向五百万大军提供后勤是一个可怕的任务,远距离运输的消耗同样惊人,按照十个平民供应一个军人(长途运输会折耗很多,如果从印度运到希腊,一路上的消耗当在九成以上)的起码标准,波斯人口就应该是五千万,加上妇孺老人,波斯人口需得突破一亿才行,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情况,根本养活不起这样多的人(当时全世界人口也不到一亿,包括美洲黑非洲澳洲的人口),所以我估计波斯军队最多不过三五十万!而且波斯的将领指挥无方,在不该纠缠的地方拼命纠缠,在不该决战的地方进行决战,而且骄傲自满,没把敌人放在眼里,把自己军队的虚实让希腊使臣看得一清二楚,居然不知道,就在决战前,希腊人还在投票表决要不要打,这么好的利用机会都错过了,波斯人不败才怪!
很多人都知道希腊的古代史,可是对希腊的近代史就知道不多了,在十九世纪初,希腊开始向奥斯曼帝国要求DU立的时候,遇上的情况和希波战争的情况十分相似,可是历史不会重复,土耳其人也不是波斯人,他们比波斯人奸多了,他们没有给希腊人机会,趁希腊人老毛病发作(刚打了一个胜仗就开始内战了),把希腊人打得血流成河,要不是欧洲其他国家干预,希腊人能够DU立才是怪事,可是就是这样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位外国人奥托一世来当他们的国王。可以说希腊人吹嘘的制度不仅没有给他们在战场上带来真正的优势,反而是他们倒霉的原因之一,倘若希腊人遇上的对手是中国……..看看中国是怎样对付强大的突厥吧,不分裂也要给他制造分裂的机会,何况希腊本身就分裂得厉害,中国人不知道会怎样搅混这潭水才怪呢!
综上所述,古代希腊的综合国力远不如中国,尤其是在农业经济上,军事实力则未必差得远,这两种文明在军事上的不同也跟地理气候及各种外因有关(有时间我再作分析)。当然喏,在战场上什么情况都可能出现,我始终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如果与同时代的中国军队交锋(记着,是同时代的中国军队,不是秦始皇他老人家时代的秦军),这个胜负还难测,我们不能够低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才干以及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但要论到统治,亚历山大大帝只能够搞中国那一套,希腊的文化用在大国上根本不合适!我想亚历山大大帝所苦心经营的国家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希腊文化天生的劣根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