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火 发表于 2004-6-15 00:37:53

[转帖]"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将军们 (全)

“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将军们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诗圣杜甫这首忆含“开元盛世”的诗歌,其中所描述的人民安乐、路不拾遗
的太平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戛然而止,“渔阳鼙鼓动地来”
,致使“九重城阙烟尘生”——“安史之乱”爆发了,伟大的唐朝自颠峰急剧向
下滑落,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幕历史大戏,至此灯光一下子黯淡了。但是
,江山代有英杰出。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时代,又会有新的英雄因时依势而出
,五彩眩然,英姿勃发,令人目不暇接。
  “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已久,加之国家“承平已久”,
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龙有晦”。到唐玄宗在任期间,始于南朝的府兵制已
经弊病多多,耽于安稳而又不识远谋的大臣们提出实施“募兵制”,这正好给了
驻守唐朝边域的蕃族大将们绝好的大施拳脚、招兵买马的机会。盛唐武功赫赫,
疆域辽阔,而硬币的另一端,则又是这么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战斗力极强的将师去
守卫,需要数量极大的边兵,如此,驻扎边地的蕃将,如安禄山等,大量招募“
杂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将把汉将替换掉,在辽阔广大的戊区内,蕃将完全成了
自己嫡系部队的当然首领,各节度使辖区成为真正的独立王国。
  归根觅源,玄宗时期的边镇大将之所以能拥如此大的权力,大部分也应归咎
于权相李林甫。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张嘉贞、王鉷、张说、萧蒿、杜暹都是以节
度使的身份入知政事,即由将入相,渐成定例。“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掌权后,
为了避免类似的威胁再发生,杜绝“隐患”,他向玄宗上奏说:“文士为将,怯
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而勇,寒人亦无党援”。并假意让出自己
领任的朔方节度使给蕃将安思顺(安禄山之族弟)。玄宗对此大加赞赏,觉得很
有道理,谕旨发下,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武人皆专制一方,权重位高。穷
李林甫本心,其实非常简单:这些武将“不识文字”,更不是进士出身或有什么
高阀贵族的血源,没有任何机会被招进朝中顶替他的相位,由此可以保证自己一
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一直安枕无忧。
  李林甫也不是平常人,他的曾祖李叔良是高祖李渊的堂弟。李林甫自年青时
代就慧黠多艺,善于音律,乘间又巴结上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窜掇玄宗废杀太子
李瑛等三个亲儿,权倾一时。残暴专横如安禄山,内心深处,对李林甫也十分惧
怕。他时时派遣线人去京都打探消息。如果哪次听说李林甫对自己稍有微词,就
会吓得这个胡人大胖子数九隆冬也一身大汗,躺在胡床上嚷嚷“我要死了”。掌
握权柄的数十年间,李林甫位极台辅,从未以国事为重,只知蒙弊皇帝,陷害同
僚,排除异已,作威作福。“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李林甫刚死,后
来居上的杨国忠也有样学样,派人诬称李林甫生前和阿布思部落相互勾结准备谋
反。案件鞠审时,李林甫的尸体还未入土,真正的“尸骨未寒”,朝廷就下制消
去李林甫一切官爵,子孙除名流放岭南和贵州偏僻地方,剖毁棺木,撬开李林甫
的嘴挖出口含的大珠子,剥光身上的金紫礼服,把尸体随便刨个坑埋掉。
  当时,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已近十年,一
直秣马厉兵,准备伺机而起。他原来本想唐玄宗死后再起兵作乱。杨国忠掌权后
,一直与安禄山互相对不上眼,屡屡进言唐玄宗说安禄山要造反,玄宗一直不信
。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有远见之明,杨国忠“数以事激之”,想要逼使安禄山速
反以取得玄宗对自己的信任。“(安)禄山由此决意遽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伪造皇帝手敕,声称玄宗召他
带兵入朝讨杨国忠。他聚集劲卒十五万,号称二十万,烟尘千里,鼓声喧天,一
路向首都杀来。由于“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
近震骇。”加之河北等地一直处于安禄山管治之下,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地方
官员许多开门出降,稍好点的“弃城窜匿”,运气差的“为所擒戮”,由此,长
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拉开序幕。
  

  时兮命兮 自折栋梁——倒霉透顶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将

  初闻安禄山造反,杨国忠还“洋洋有得色”,大言道:“现在只有安禄山一
个人真心造反,将士肯定不愿意跟随。旬日之间,我肯定让安禄山的首级献于阙
下。”没料到,安禄山连陷博陵、蒿城,并攻下坚城灵昌郡。由于安禄山军队步
骑散漫,各地城郭只见千军万马扑天盖地而来,老百姓惊骇至极,纷纷遭到屠灭
。尤其是朝廷杀掉在京师当驸马的安庆宗后,安禄山狂怒已极,连投降的数万唐
兵唐将也一并杀掉,又连陷荥阳等重镇,至奔潼关。
  安禄山反讯初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就自动请缨,向玄宗保证:“臣请走马
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日取逆胡之首以献阙下!”玄宗当即命人封常清为
范阳、平卢节度使,并在东京洛阳十日之内募得六万兵,断河阳桥拒守。同时,
玄宗又命宗室荣王李琬为元师,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师,在京师招募十
一万军士(皆市井子弟),统诸军并进,由太监边令诚监军。
  安禄山功陷荥阳后,又破武牢,大败封常清,攻陷东京洛阳,纵兵杀掠。都
亭驿一战,封常清又败,师残兵退平陕郡。败退之际,封常清飞书请高仙芝力守
潼关,修茸城池,“贼至,不得入而去。”东征期间,由于高仙芝与太监边令诚
数不相合,这位太监公公便趁入朝面群之际狠狠参奏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罪
状”,讲封常清“以贼摇众”,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肝
火正旺的唐玄宗闻言大怒,加之当时还以为安禄山叛乱依旧是指日可平,正好杀
此两个大将以威众,就派边令诚持敕令于军中斩杀了这两位声名赫赫的大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唐朝属国),其父高舍鸡投军安西,从军卒做起,官
至诸卫将军这样的中级军官。史载,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是
个弓马娴熟的美男子职业军人,自少年时代就随父亲至安西从军,因父功获授游
击将军,二十多岁就拜将军,军职与父亲相当。他在节度使田仁琬手下做事时,
并没有获得重用。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此名怪异,估计也是少数民族出身的“
蕃将”)很欣赏他,屡次加以提拔,至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升任为安西副都护,
四镇都知兵马使。
  唐朝在西域的属国小勃律国国王因贪图吐蕃的金银珠宝和公主,投入吐蕃阵
营,阻挡驿路,致使西域二十多个城邦国家无法向唐朝进贡。田仁琬、夫蒙灵察
等人多次派兵征讨,均无功而返。最后,唐玄宗特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万
余唐兵前去攻伐小勃律。高仙芝治军有方,兵分三路,三个多月千里行军,不顾
水急流变,冒险涉过婆勒川,一举攻下驻有千余吐蕃精兵的连云堡(今阿富汗境
内),随后,一路狂撵,又斩五千多首级,生俘千余人,得骏马千匹,军资器械
不可胜数。
  由于前路险远,身为监军的太监边令城不敢再行前进。高仙芝派兵护卫这位
“天使”留在连云堡,自己亲自率兵跋涉冰川巨谷,直插小勃律都城(今巴基斯
坦境内),神兵神将一般,尽俘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及一班王公贵族。不到两
个月时间,高仙芝已经押着大批俘虏和宝物胜利抵达连云堡,与正翘首时刻准备
撤丫子逃跑的大太监边令诚相见。为了使玄宗早日获捷报,高仙芝马上派人把胜
讯写成奏表飞报给朝廷。
  不料,高仙芝得胜之师回到河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见面后劈头盖脸一顿
臭骂:“你这个吃狗屎的高丽奴!不识抬举,算一算,自你作于阗镇将、焉耆镇
守使、安西副都护,一直到安西都知兵马使,都是谁推荐保举你的?”高仙芝毕
恭毕敬,回答:“全赖您所举”。夫蒙灵察稍稍平了平怒气,说“既然还知道我
对你的恩情,为什么不把胜利消息先告诉我,让我再奏表皇上!你这个高丽奴罪
过不浅,按常理我得斩杀你,但念你新立大功,先不处理你!”话虽如此,夫蒙
灵察此时根本不敢擅杀高仙芝,最令他狂怒的就是此次大捷没能算在他自己功劳
簿上。
  大太监边令诚当时还很回护高仙芝,他把征伐小勃律的整个过程原原委委上
奏给唐玄宗,又把高仙芝惹怒主师夫蒙灵察的事情也细细禀明,“仙芝立奇功,
今将忧死!”太监奏事,往往夸大渲染,不由得玄宗感叹高仙芝的功劳,怒恼夫
蒙灵察的跋扈。很快,朝廷下表,授高仙芝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察为
四镇节度使,并征夫蒙灵察入朝。一下子失去官位,夫蒙灵察“大惧”,很怕高
仙芝对自己“打击报复”。但高仙芝绝非狭隘小人,“每日见之,趋走如故”,
仍旧对老上司毕恭毕敬。
  副都护程千里和大将军毕思琛等人先前都是夫蒙灵察的红人,职位又都在高
仙芝之上,常常在夫蒙灵察耳边讲高仙芝的坏话。如今,皇上制敕忽下,高仙芝
顿时成为这些人的“领导”,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要知道,唐朝节度使集地方军
政权力于一身,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寻衅杀几个属下将军根本不是什么
大事。为了“大局”稳定,朝廷绝不会因节度使让属将而怪罪下来。
  高仙芝坐在四镇节度使的大帐内,凝神四顾,把程千里叫到近前,只是说了
一句:“公面似男儿,心如妇人,何也!”程千里羞惭满面,俯首不答(此位程
将军后来也是尽忠唐室,安史之乱时死于王事)。高仙芝又对毕思琛喝道:“此
胡还敢前来,我在城东有一块年产千石的庄田被你夺去,记得此事吗?”毕思琛
忙跪下回复:“那是您可怜我营旅辛苦,奖赏给我的。”高仙芝一笑,说,“我
当时好怕你啊,哪里是可怜你!这件事我本不想当众讲出来,怕你心中常常为此
忧恐,现在说出来,也就没事了。”由此,“军情不惧”,不仅树立了新节度使
的威仪,显示了大仁大度,又稳定了军心,可以想见,高仙芝确实是个识大体、
知大局的良将。
  此后,高仙芝一帆风顺。他又于天宝九年(749年)率大军讨伐亲附吐蕃的石
国(今巴基斯坦北部),大获全胜,俘其国王而归。两番征伐,使唐朝在中亚地
区的威望达到顶峰,也使高仙芝本人的威名响震西域,连吐蕃和大食帝国也赞称
这位唐朝大将为“山地作战之神”。唐朝拜高仙芝为开府仪同三司、右羽林大将
军,并于天宝十四年封其为密云郡公。
  安禄山反范阳。唐廷以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师,高仙芝为副元师 。
也是天命示警,李琬上任才数日,就得暴疾而薨,只剩高仙芝一个人独挑大梁。
虽然惶急之下招募了数万军卒,都是些不谙战阵的市井俗人,真正的乌和之众。
同时,玄宗又派高仙芝的老搭档大太监边令诚为监军。天宝十四年阴历十二月,
玄宗亲临劳军,大军开拔。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败讯传来。十三日,安禄山攻
陷东京洛阳。在逃往陕州路上,封常清不忘告诫高仙芝:“累日血战,贼锋甚锐
。现在潼关无兵,如果狂寇乘胜奔进,京师就危急了,应该急回潼关严守。”于
是两将率兵取太原仓钱绢,分给将士,剩下的就一把火烧个精光,免得留下资敌
。“俄而贼骑继至,诸军惶骇,弃甲而走,无复队伍。”虽如此,高仙芝已奔至
潼关,修缮城防,安禄山骑兵大至,城坚池深,无可奈何舍潼关而去。此次潼关
不失,诚为高仙芝的莫大功劳。
  至此,再插表一下另一个“悲剧英雄”封常清。

  封常清,本蒲州人。由于他外祖父犯罪,流放安西。封常清父母双亡,随外
祖父一起流放,自小就生长于安西。老头子守胡城南门当门卒,仍旧不改读书旧
习,常常让外孙封常清坐在城门楼上,手把手教他读书识字。积年以来,封常清
也博览群书。后来外祖父老病而死,封常清孤贫无依,一直到三十多岁还只是个
普通军士。
  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时,高仙芝任都知兵马使,每次出门都有随行副官三
十多人跟从,衣甲鲜明,气宇轩昂。封常清“慨然发愤”,进帐报名要当高仙芝
随从副官。高仙芝定睛瞧看,见来人身形瘦小,走路也一瘸一拐,相貌寝陋,当
时就断然拒绝。转天,封常清又进帐报名,高仙芝很不耐烦,“我随行副官人数
足够,何烦复来!”封常清也火了,说:“我倾慕您的英明高义,愿于左右伺候
以听驱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明公您怎能这样拒绝我啊。”高
仙芝仍然没有答应。封常清果然有毅力,天天“晨夕不离其门,凡数十日”,死
缠烂打,高仙芝烦透了,就任他为随从副官。
  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奚部落背叛唐廷,整个部落自黑山往北向碎叶方向逃奔
。夫蒙灵察受命,派高仙芝率两千骑兵昼夜兼程,于绫岭半路邀击。达奚部落一
路奔跑,人马疲极之时,忽遇身着黑甲、手持陌刀、跨下骏马的唐军,吓得魂飞
魄散,纷纷为刀下之鬼,整个部落几乎被一锅端掉,只跑出几个人。破敌之后,
封常清在军帐中为高仙芝写“奏捷书”,文笔精审,把唐军一路上的行军路线、
却敌方略、战斗过程等等详情渲染刻画,事事周全,“仙芝大骇异之”,由此才
对封常清刮目相看。
  高仙芝回军后,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派人唤高仙芝入帐领取唐廷的赏帛。未
等进师帐,夫蒙灵察的两个高级参谋刘眺、独孤峻就迎前问高仙芝:“前几日传
来的奏捷书是谁写的?您手下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才!”高仙芝连忙讲出封常清的
名字。随即,封常清这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随从副官被请入节度使大帐,与夫蒙
灵察的几个高级参谋坐在一处,欢笑言语如旧相识一般,“至此人方异之”,全
营上下都对封常清另眼相看。以此役为进升契机,封常清得授“判官”(军中高
级参谋)一职,逐渐以军功不断升职。
  唐玄宗天宝六年,在高仙芝击破小勃律的战役中,封常清也是有功之将。高
仙芝代替夫蒙灵察为四镇节度使后,推荐封常清为节度判官。不久,朝廷加授封
常清朝散大夫,专职负责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等事务。高仙芝
每次有重大军事行动,全赖封常清留守后方,保障一切征讨所需的后勤给养。恰
恰才为所用,封常清又才学不俗,明敏果决,成为高仙芝不能暂失的左膀右臂。

  高仙芝乳母有个儿子名叫郑德诠,在军中为郎将,自以为是节度使的“干弟
弟”,从前又常见封常清以随从副官身份常常侍立趋走于“干哥哥”身边,很不
把封常清当回事。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营,众将都迎前马上施军礼,惟独郑德
诠打马从封常清马头前突过,理也不理。封常清回到府衙,派人把郑德诠唤入。
衙中有门数重,郑德诠每过一门,身后就“咣当”一声大门紧闭,着实让这个小
子心中暗惊不小。郑德诠到议事厅,封常清从座位上站起,说:“我出身寒微,
想当初为了一个随从副官的职位,多次到节度使(高仙芝)府前哀乞,这些事情
难道你不知道吗?现蒙赏遇,朝廷命我为留后使,郎将你竟如此无礼,大庭广众
之下,又有朝廷中使在,对我如此凌侮!没办法,郎将你要暂死以肃军容!”未
等回话,帐下军将拥上前,按在地上行大杖六十,杖杖加力,郑德诠未嚎叫数声
就昏绝,面朝地被人拖曳出去扔在府门外。受杖之时,高仙芝的老婆和乳母得讯
后,一直在衙外跳脚嚎哭,由于重重大门紧闭,想冲进去也不能。无奈之下,两
个妇人派人快马禀报领军在外的高仙芝。高仙芝闻听消息,也大惊失色,叹口气
,说:“肯定没救了!”数日后回营,高仙芝心中恼怒,见到封常清不理不睬。
封常清行事自若,也不为杖杀郑德诠的事情道歉。不久,封常清又立杀犯令的大
将两人,“于是军中股栗”,渐树威名。
  天宝十年,高仙芝改授西节度使,仍保荐封常清作参谋长(由此可见高仙芝
的大度)。天宝十一年,封常清代王正见为安西副大都护。天宝十三年,封常清
入朝,摄御史大夫,获赐甲第一区(豪华别墅一座)。虽功高赏厚,封常清为人
清廉勤俭,每次出征或经驿途办理公事,随从仅一两人而已,且赏罚严明,深得
众心。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讯传至朝廷。唐玄宗于华清宫召见封常清,问讨贼方
略。由于久习边事,封常清慨言回奏:“安禄山率凶徒十余万进犯中原,太平日
久,人不知战。但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计
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正处于忧恐之中,闻言壮之。转天,就授封常清
为范阳节度,授权他去洛阳募兵征讨。
  封常清到洛阳后,“旬日得兵六万,皆佣保市井之流”——这些平日里从未
经过军训、挑担推车的老弱残兵,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封大将军的悲剧结局。天宝
十四年阴历十二月,安禄山大军渡过黄河,攻陷阵留,兵锋正锐,先头部队已打
到葵园。封常清派兵与安禄山的柘羯兵逆战,“杀贼数十百人”。不久安禄山大
军继至,封常清退入洛阳上东门,抵抗不住,最终各路贼兵功进四门,鼓噪杀掠
。此后,封常清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后,封常清不得已,率残兵至谷水,西奔陕郡。半路,封常清遇见高仙芝,详
细汇报了安禄山的兵情兵力,嘱咐高仙芝千万不要轻敌,莫与贼争锋。高仙芝急
忙率军退守潼关,这才保证了通往长安最重要隘口的安全。
  唐玄宗得知封常清败讯,非常恼怒,马上下令削夺封常清一切官爵,令他于
高仙芝军中“白衣效力”。世事轮回,封大将军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刑。即使如此
,封常清仍旧无悔无怨,高仙芝对他也始终如一,仍然“令其监巡左右厢诸军。

  战事如此吃紧,“代朕亲巡”的大太监仍旧作威作福。“监军边令诚每事干
之,仙芝多不从”。天宝六年的小勃律之役,远在西域边外,估计边令诚知道自
己能吃几碗干饭,加上高仙芝当时人轻位浅,对监军敬重有加。如今时势有异,
战事危急,边令诚不习武事,仍事事插手,难免双方会产生龌龊。太监的性格仍
似女人,“易怒而难消”。边令诚回朝奏事,把高仙芝、封常清的“败绩”添油
加醋地在玄宗面前一一陈讲,对于二将的顽强和匆忙召募士兵的低素质却只字不
提。玄宗“龙颜大怒”,丝毫不念二将固守潼关之功,“遣(边)令诚赉敕至军
并诛之。”
  边令诚到潼关后,在驿南西街向封常清宣读敕令。跪听圣旨后,封常清言道
:“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
公予以上达天听。”言毕,随身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表,递给边令诚,然后,跪
地伏首,慷慨受刑。
  封常清在临终表章中,先陈述自己东京失陷后之所以败逃,不是为了苟全性
命,并向唐玄宗详细讲解与敌交战后对安禄山叛军的军事分析和重新认识。接着
,封常清又如实讲述了洛阳败绩的原因和自己忍死败退的情由。千载之下,可悲
可悯: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
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
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
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
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
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
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
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
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矛。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
之至。”
  高仙芝从城外巡营回来,刚知道封常清被下旨斩首,还不知道自己也有份儿
。由于高仙芝此时仍兵权在手,大太监边令诚急忙找了百多名陌刀手跟随身后,
迎前对高仙芝讲:“大夫您亦有恩命!”一闻此言,高仙芝知道大祸难逃,并无
惊慌,只是跟随边令诚走到封常清受刑的地方,跪听敕令。
  敕令宣达后,高仙芝很平静,对边令诚说:“率军撤退,确实算得上是罪过
,为此受死,我无异言;说我克扣士兵钱粮和赐物,就肯定是冤枉我!上有天,
下有地,兵士皆在,足下怎么不知道实情呢。”
  刑场这外,此时已经密密麻麻围满了高仙芝招募而来的兵士。这些兵士虽跟
随高仙芝不久,但对这位豁达大度的将军都很敬重。高仙芝扭头对兵士们高声说
:“我于京师招募你们出来打仗,大家虽然得到一些兵饷装备,其实远远不足。
正想和诸位儿郎一起冲杀破贼,取高官重赏,不料想贼众突来,我才带领军队后
撤至此,本意也是想为国家固守潼关。如果我果真克扣你们的钱粮,你们就说有
;如果我没有克扣钱粮,请你们说无。”
  话音刚落,数万士兵齐声大喊:“无!”其声震天动地。






太监边令诚不为所动,他示意刽子手行刑。

  高仙芝凝视已身首分离的封常清尸身,感叹道:“封二(唐人喜称对方大排
行以示亲昵),您从一名无名小卒到大将,皆由我所引拔,又代我为节度使,步
步有缘。今日,我又与您同死此地,真是天命如此!”言讫,刀下头落。
  一天杀掉两个大将,皇帝才稍解心头恨意。思来想去,唐玄宗又召见因病在
家休息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拜其为兵马副元师,将兵八万,加上高仙芝原来招
募的兵士,号二十万,军于潼关,准备与各路人马一起,会攻洛阳。
  由此,牵出“安史之乱”后第三位倒透血霉的大将军——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翰是唐朝赫
赫有名的战将,从此首西北民歌就可见其英勇之一斑。不仅如此,大诗人李白在
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也曾言及这位盖世英雄:“……人生飘忽
百年内,且须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
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歌舒部落的后裔,以部落为姓。其父歌舒道元曾为安
西副都护,世居安西。由于家财殷富,哥舒翰年青时代起就“倜傥任侠”,义气
重诺,酷爱酣饮赌博。一直胡混到四十岁,其父在长安患病去世。他在长安守丧
三年,由于身无长技,又有一身公子哥的坏毛病,地方官很瞧不起他。为此,哥
舒翰“慨然发愤折节,仗剑之河西”。毕竟自少生于边陲,哥舒翰勇武善斗,深
为大将王忠嗣所赏识,推荐他为衙将。
  哥舒翰自年青时代起就喜读《左氏春秋传》和《汉书》,深受书中人物放荡
不羁、慷慨豪迈的精神熏陶,做事磊磊大方,待人疏财重义,深受士兵拥戴。在
新城讨伐吐蕃时,同列有个副将不听指挥,哥舒翰大怒之下当时就用木棒把此将
打杀,军容为之一振。苦拨海一役,吐蕃精骑从山顶排三列兵队疾驰而下,哥舒
翰一人立于马上,手持半段抢逆其锋而击,三列人马无不摧垮,大败而去。自此
,哥舒翰声名大振。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授哥舒翰为陇西节度副使,仍于边境抗御吐蕃
。吐蕃军队当时常常四出抢掠。每到秋天麦熟之时,吐蕃就会派出大批精锐骑兵
去积石军屯田的地方去抢麦子,几乎次次得手,并洋洋得意地把积石军麦田称为
“吐蕃麦庄”。由于每次吐蕃兵都是劲骑有备而来,唐兵都不敢当其锋芒,眼睁
睁自己辛苦一年的麦子被吐蕃军队抢走。哥舒翰上任,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派将
领暗中在积石军埋伏兵马,设下伏击圈,静待吐蕃军上钩。吐蕃五千骑兵骤至积
石军营垒,往常时节,唐兵皆龟缩于营内。吐蕃人笑语喧哗,不料想,营门忽然
大开,哥舒翰率唐兵纵马驰击,吐蕃人马不久就被杀大半。剩下的残兵拼命往外
逃,又被埋伏的唐兵半路邀击,最终“匹马不还”,五千吐蕃精骑一个不剩,全
命丧唐兵之手。
  哥舒翰打仗时善使长枪,在与敌兵战斗中,他每次追及敌将,就以大枪搭在
对方肩上,然后大喝一声,待敌人惊顾之时,枪头掉转,直刺入喉,往往挑起三
五尺高才扔于马下。哥舒翰有个家奴名叫左军,才十五六岁年纪,也勇猛非常。
每次哥舒翰把敌将挑下马,左军就下马挥刀,斩落对方首级,以做回营报功之用
。爷俩儿配合默契,天生一对战场上的凶神恶煞。
  同年,兼任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受人诬陷,唐玄宗
把哥舒翰唤至长安问讯有关他这位老上司的事情。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也是常年与吐蕃对战的唐朝名将。王忠嗣年仅九岁,其
父就于战斗中阵亡,由于牺牲之状非常惨烈,并使唐军在战役中大获全胜,王忠
嗣作为功臣子弟被接入宫中抚养,自小与后来的唐肃宗关系很好,一起读书游玩
。王忠嗣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时,唐玄宗有一次和他讲论兵法,他“应对纵横,皆
出意表”。玄宗赞叹不已,感慨说:‘你日后必为良将“。此后,王忠嗣在河西
与吐蕃数战,皆大胜。天宝初年,王忠嗣又大败突厥叶护部落,乌苏米施可汗的
首级也作为战利品悬于唐朝长安城下。尤其在朔方、河东两镇,王忠嗣频战频胜
,加之驳兵有方,真正是“长城”大将。“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
,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物极必反。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非常嫉恨,“日求其过”,此外,唐玄宗当
时急切地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亲自召问王忠嗣进攻方略。王忠嗣回奏:“石堡
险固,吐蕃举国而守。攻此坚城,必死数万士兵方可。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不如
休兵秣马,见机行事。”唐玄宗心中很不高兴。李林甫见此机会,忙派王忠嗣从
前一个下属到京城告状,说王忠嗣先前讲过“我与忠王(后来的唐肃宗)一起长
大,当拥戴他为太子”。玄宗大怒,派人立即把王忠嗣逮至朝廷,严加审讯,准
备处以极刑。
  唐玄宗以哥舒翰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使,并于华清宫召见他。君臣一席话,
双方很感投缘。临别时,哥舒翰极言王忠嗣无罪,玄宗起身不听。哥舒翰一步一
叩头,跪地哀求玄宗,“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帝感而宽之”,免去王忠嗣
死罪,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王忠嗣暴死,时年仅四十五岁。可见,只要涉牵
皇家宫庭纷争,无论怎样也难逃一死)。
  哥舒翰上任后,首先在青海设神威军,并筑应龙城,击退吐蕃军的进功,使
吐蕃不敢再进犯青海。八宝八年,朝廷以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多军卒全归哥舒翰
统领,集中力量进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付出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占领该城
(正如王忠嗣所预料,得不偿失)。万骨枯后,一将成名。唐玄宗授哥舒翰为特
进、鸿胪员外卿,赐物千匹,并赐大宅美田以彰其功。
  哥舒翰一直与安禄山以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处不好关系(估计是出于“同
行是冤家”的心理,此三人从未在一起共事过)。唐玄宗知晓此事,趁着天宝十
一年三人一同时京面见的机会,派高力士以皇帝的名义撮合三人一起饮酒。安禄
山眼见哥舒翰如今也是皇上的红人,加上喝酒喝得爽,一高兴,就主动向哥舒翰
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您父亲是突厥,母亲是胡人。我们血脉如
此相类,怎能不感觉亲近呢?”哥舒翰的回答很特别,大概老哥们读过些书,爱
引经据典:“古人讲,野狐向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忘本
啊。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其实这话也是示好之意,没什么“刺儿”在里面
。偏偏安禄山是个粗人,以为哥舒翰拐弯抹角骂他“忘本”,大怒,酒杯一摔,
骂道:“你这个突厥狗敢如此说话!” 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大公公高力士忙向
哥舒翰使眼色,这才阻止了两个人的发作。
  由于朝中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日生嫌隙,他就特别注意拉拢哥舒翰。玄宗天
宝十三年,在杨国忠力赞之下,哥舒翰刚刚接到河西节度使的委托状不久,又被
授封为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哥舒翰自青年时代就是个酒徒,功
成名就后,更加大鱼大肉,醇酒美人不离左右。在土门军蒸“桑拿”时,老哥们
忽然得了脑溢血,摔倒在地,昏迷好久才醒过来。“因入京,废疾于家。” 哥舒
翰也倒霉,如果在浴室里“嗷”得一声归西,肯定有“唐室竭忠之良将”的万世
英名,偏偏又被救活过来,“为善而不终”,使一世英名化为流水。
  安禄山造反,朝廷又以败退之罪杀掉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只能起用在
家养病的哥舒翰,拜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师,统数十汉、蕃名将,率高仙芝旧部
等二十多万兵士,赴潼关“拒贼”。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又加封哥舒翰为尚
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谓荣禄已极。
  安禄山造反前,已居长安安享宝贵的族弟安思顺深恐这位老兄日后造反会牵
连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说安禄山不是个好种,造反是迟早的事,以此为自
己一家留后路(造反是诛族的大罪,安恩顺事先告发,安禄山造反后果然没有“
连坐”他一家)。哥舒翰带兵出发后,思起旧恶,派人伪造安禄山与安思顺“里
应外合”的书信,派人送玄宗呈阅,并请求诛杀安思顺。唐玄宗此时对哥舒翰言
听计从,马上下诏赐死安思顺和他弟弟安元贞,两家全部流放于岭南偏远之地。

  见此,杨国忠心里也开始打鼓,从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丰,说不定哪天
会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拥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时,哥舒翰手下也有劝他:“
安禄山以诛讨杨国忠为借口,如果将军您留三万兵于潼关,自将大兵回师京城杀
掉杨国忠以清君侧,不仅国权在握,安禄山进兵也失去了借口。” 哥舒翰考虑半
天,没敢答应,说“这样的话,我不也成了安禄山第二了吗?”虽如此,“此谋
颇泄”,很快就传到杨国忠耳朵里。“国忠大骇”,赶忙入见玄宗,说:“兵法
讲,安不忘危。现在大军全部都集结在潼关,万一有个闪失,京师就太危险了。
”取得玄宗同意后,杨国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训练,以他的亲信将领统驳。同
时,他又招募一万多兵士屯结灞水之上,以心腹杜乾运掌兵。哥舒翰害怕杜乾运
从背后给自己来个“窝心剑”,假装商议军事,把杜乾运召至自己大营,一进大
营就借事绑上砍头,并领其军。与安禄山还未开战,杨国忠和哥舒翰这一相一将
就开始互相算计,后果不难想像。
  哥舒翰确实是将师之才。他认为,安禄山虽占有河北广大地区,但所领皆是
蕃将胡人,占领之地皆是依恃威势,肯定不会持久。如果固守坚城,安禄山众军
很快就会因挫沮而离心涣散,到时可以趁势出击。不料,杨国忠怕哥舒翰长期拥
兵在外不出去交战,害怕大将军没准儿暗地里会找机会先发制人琢磨自己,所以
,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师,以免师老兵疲。“上久处太平,不谋军事”,
玄宗自然听信杨国忠的,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把
安大胖子擒进京城万剐千万才解恨。
  哥舒翰紧急上奏,说:“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暗藏精锐,以老弱兵卒引诱
,肯定是有诡计。而且,贼兵远来,精草无继,利在速战。如果我师轻出,正中
其计!”玄宗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皇帝排遣的中使到来后语气也慢慢加重。
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很怕最后来个边令诚
那样的太监,一纸诏书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万般无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场,
集结大兵出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大军驻扎于灵宝县西原。六
月八日,十几万官军南迫险峻高山,北临黄河,乱哄哄前行与安禄山的崔乾祐数
千人交战,踏进贼兵的埋伏圈。哥舒翰自己和几个高级参谋浮船河上,看见崔乾
祐兵数很少,心中轻敌,就击鼓催促兵士速进,唐军将士也争功,一拥而上,更
无行列阵伍。有如大炮打蚊子,贼兵又居于高险之处,十来万大军气喘吁吁爬了
半天山,也没找到几个敌人,乱哄哄在山下聚成一团。山上敌人忽然冲下,杀掉
不少唐军。哥舒翰此时依仗人多,分遣兵马,夹河鸣鼓,拥众而前。
  崔乾祐假装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进或退,唐军大笑。午后东风忽起,崔
乾祐估计学过诸葛亮兵法,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树木草丛接连火
起,一时间烟焰熏天。唐军烟薰火燎,眼都睁不开,互相你推我撞,前军后退,
后军前逼,自己乱成一锅粥,掉进黄河就立时淹死几万人,哀嚎救命声振天动地
。河边的唐军再也不敢进攻,争相逃上黄河中运粮船逃命,由于人多,几百艘船
最后都因超载沉入河中,士兵几乎全都在黄河中淹呛而死。最后,剩余唐军把军
械绑缚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河对岸逃命。最终上得岸来的,大军仅存十分之
一二。
  唐军军败之情状非常惨烈,山上的尸体填满了斗门的三条广二大深一丈的堑
沟。见此势态,哥舒翰忙带领数百亲兵渡河还营,一点数,总计还剩八千残兵。
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镇定,逃至潼津,他把陆续逃归的败兵集合起来,重新守
住关口。崔乾祐大胜后,稍稍休整军队后,马上向唐军扑杀过来。为哥舒翰一手
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拨归仁等人见大势已去,暗中商议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
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得过半身不
遂的身子又经一路狂逃,还没歇过劲来,忙惊问诸将。
  “大师,二十万大军,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尽,还能回朝廷面君吗?高仙
芝等人的下场您不知道吗?”诸将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时的歌舒大将军还算条汉子,怒道:“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国家杀头,
你们放掉我!”如此奇货可居,火拨归仁等人当然不会放走。他把哥舒翰绑在马
上,捆送至崔乾祐营内,以余军归降。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也不敢怠慢,连忙以囚笼驰送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骂
道:“你平常总是瞧不起我,现在成为我手下败将,怎么样啊?”青壮年时代万
马军中驰骋杀人的歌舒大将军,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万大军丧亡殆
军的惊惧使然,他膝盖一软,一下子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
是拨乱之主。现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滇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为臣我
现在为陛下您以书信招降他们,可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封哥舒
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禄山大脸蛋子一沉,唤人把站在下边等
着的封赏的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的东西,怎能容你这样的人
留在军营!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表明此人确实是一个大奸雄。一来可以
激励手下将士一心为主(安禄山自己),二来又卖哥舒翰一个大面子,试想,如
果三面唐军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个粗疏忘恩的火拔归仁算个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
臣的体面,并纷纷严兵以待,丝毫不为所动。安禄山这才知道哥舒翰此时个无用
的废物,又念起旧恶,就派人把哥舒翰杀掉了事。可见,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时候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假如哥舒翰在土门的大浴室蒸桑拿时嗷地一声归西,肯定是因一生抗击吐蕃而功
名盖世,不仅唐朝存在时会四时享受冷猪肉,后代万世也会被人们作为竭忠保国
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边境人民的民歌颂扬,又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赋诗表彰,
没准儿经后世艺人再演义那么几下子,跟关公并列门户都不称奇。可惜可叹,老
将军死晚了,又拜倒于安禄山座下,一世英名,皆为流水。为唐朝出生入死大半
辈子,晚节不保,向贼屈膝,史官盖棺论定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

  

  回想一下,公元742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唐朝设十节度使(十大军区),
其中九大节度使都是处于西北边疆,只有河东一镇治所在在较处内地的太原。唐
玄宗中后期,由于郭虔瓘、郭知远、王君廊、张守珪、王忠嗣、牛仙客等能将良
臣的经营,吐蕃、突骑施、奚、契丹等异族遭受沉重打击,已无能力进攻唐境,
远远窥伺而已,唐朝只要稍于边塞筑坚城待守即可。
  偏偏玄宗晚年好安乐,以为只要边镇不乱,即可高枕无忧。节度使在外,重
兵在握,有专征之权,兵之强弱多寡,将领之忠奸精英,朝廷一无所知。同时,
安禄山等人又收买人心,以蕃将全代汉将,将士只知主师的恩威,根本不知朝廷
的存在。加之唐玄宗晚期已承平多年,内地又无重兵防守,外强中干,重用文臣
(又多是李林甫、杨国忠此等奸邪自私之人),因此,塞外精锐之师一反,内地
全是疲弱乌合之众,仓悴迎战,交兵即溃。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再能战斗冲锋,
对唐朝生有八颗忠心,再舍生忘死,也不过一身两臂,不能呼风唤雨,没有导弹
核武器,冷兵器时代,只能眼着盛唐的大厦轰然中塌,无可奈何!哥舒翰虽有军
事干材,但其度量隘浅,不恤军士,老病昏庸,又加上杨国忠窜掇唐玄宗再三催
命出潼关迎敌,败亡之势,根本就不可扭转,唐朝上下骄昏如此,三将败擒,也
在常理之中。时兮命兮,令人长叹。
 







临危救难 再构国家

  ——唐朝中兴大将李光弼、郭子仪、颜杲卿、张巡

  

  

  哥舒翰潼关大败,消息传来,“上始忧”,玄宗这个真正着了慌,六神无主
。由于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安禄山刚刚造反的时候,他就早早让其副手崔园
暗中准备长途行军所需,万一有难,他能有时间有物质存储逃往自己的兼任地区
。唐玄宗向他问计,杨国忠马上以蜀地为首选,玄宗当时脑子一锅乱粥,当然也
就答应下来。转天上朝,杨国忠在朝堂上会集百官,问应敌之策,众人皆唯唯不
对。杨国忠惶惧流泪,说:“一直有人上告安禄山谋反,总共有十年之久,皇上
总不相信。事已如此,不是我这个宰相的过错。”下朝后,杨国忠忙使自己的堂
姐妹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入宫,劝唐玄宗入蜀。
  安禄山大军一路杀来,气势汹汹。潼关破后,长安指日可至。都城之内,士
民都惊惶乱窜,不知所之。唐玄宗先下诏称自己御驾亲征,大小朝臣谁也不相信
。上朝时,只有平时应到人数的十分之一、二。眼看告急文书一路飞来,安禄山
军队已离城不远,唐玄宗忙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结御林军,保护着杨贵妃姐妹
、杨国忠、皇子、妃、主、皇孙等直系亲属一帮人偷偷溜出,逃之夭夭。路经马
嵬驿,御林兵起事,杀杨国忠等人。玄宗无奈,下令杨贵妃自尽,眼看宠妃“辗
转玉颜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也无可奈何。入蜀之前,当地父老遮道哀求,
恳请玄宗留太子李亨留在当地,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贼兵。不得已,唐玄宗
留下后军二千人与太子,自己在一行人保护下急忙往蜀地加速逃亡。
  长安城内,安禄山大开杀戒。贼兵把霍国长公主(唐睿宗女儿)等王妃、驸
马宗室尽杀于崇仁坊,并统统活挖其心,掏出来祭尊被唐廷斩首的安庆宗。同时
,又虐杀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亲党八十三人,皆用铁制锐器撬开脑盖加以残杀
,血流遍地。转天,又残杀皇孙及皇室郡主县主二十多人,金枝玉叶,一时凋残
。至此,标志着光辉赫赫的盛唐时代戛然终结,唐王朝已在风雨飘摇之中。




  

  

  力挽狂澜 殊死报唐

  ——中兴大将之李光弼

  

  

  时至今日,只要说起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的大将军,国人只
熟悉郭子仪,戏曲中又有《满床芴》、《打金枝》等传统折子戏,男女老少,都
能知晓一二。仔细研读各类史书,才知拥有兴唐第一功的,当属本来是契丹族的
李光弼。《旧唐书》中,只把李光弼与王思礼、邓景山、辛云京共列一传;《新
唐书》虽多篇过于精简,却把李光弼单独成传,待遇与郭子仪相当。南宋以后,
估计屡次失国,汉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总是把郭子仪等汉族出身的将师刻画
为光复国家的栋梁,有意无意地逐渐弱化其他“九夷”出身的 大将。随朝代递嬗
,又无民间戏曲、演义渲染,这些立有奇功的能臣武将们的事迹渐趋黯淡,几近
失传。
  究其实也,赫赫大唐的创立者李渊家庭本来就不是纯种的汉族,绝非后来编
造杜撰的是什么李耳或李广的后裔。李唐家系渊自北魏的西北民族杂居地区,或
许是汉化的鲜卑人,或许是汉化的突厥种。皇室自身的民族模糊观念和以“天下
为已任”的雄才大略,李唐王朝的民族隔阂意识非常淡薄(其实汉族是文化意义
上的民族),初唐时就有冯盎(百越)、阿史那社尔(突厥)、契苾何力(铁勒
)、黑齿常之(百济)、李多祚(靺鞨)等“九夷”大将,忠心耿耿于唐室,为
唐王朝东征西讨,死命拼杀,青史有名,都是大唐“纯臣”。因此,唐朝使用非
汉族的“九夷”将领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给后人的印象
,好象造反起兵、残暴杀人的都是“异族”,其实他们手下充当首席军师出尽坏
点子的都是汉人。安禄山兵起,河北尽降,以至于唐玄宗哀叹:“河北二十四郡
,怎么就颜真卿一个忠臣!”即使与安禄山同宗的安思顺,也是忠于唐朝,事前
不断向玄宗提醒安禄山要造反,虽然事后由于哥舒翰造假,使玄宗怀疑安思顺和
安禄山暗中勾结,下令杀掉安思顺兄弟,但当时“天下冤之”,最终仍是唐朝不
叛之臣。而且,以李光弼为最,在唐王朝最危急的时刻,“九夷四蛮”出身的将
军们,包括哥舒曜、白孝德、李国臣、白元光、荔非元礼等人,舍生忘死,力赞
唐室,时至今日,他们的忠勇行节,仍旧令人感动,能使人至于唏嘘泣下。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本是契丹奠长。武则天统治时期,内附唐朝,官至
右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侵袭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抵御。临行前,老头子
不知怎有了预感,对人讲:“灭了来袭的吐蕃贼,我也回不来了。”果然,平贼
之后,李楷洛于回师途中病死,真正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唐廷大力褒扬,
赠营州都督,谥忠烈。
  李光弼烈士子弟,自幼就不象一般孩子一样嬉闹玩耍。少年时代起,李光弼
就精于骑射,性格严毅刚果,不苟言笑,让人一见肃然,营中上下皆知这是个有
远大志向的好苗子。李楷洛死后,李光弼袭父封爵,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任
府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忠嗣一直慧眼识人,对李光弼另眼相待,他常常对人
讲:“日后能代我统兵的,非光弼莫属。”由于在击破吐蕃、吐谷浑的战斗中屡
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麾将军。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李光弼为副
使,知留后事(统管全部军备后勤事务)。由于李光弼一表人才,为人磊落,安
思顺想把女儿嫁给他。“光弼引疾去”,推托自己有病,没有答应这门婚事。由
此,就可以见出李光弼出道时就有深谋大略,不把自己陷入这些权臣大将的关系
网中,这样,才能一心尽忠朝廷,免受私人的利诱恩惠。素与安思顺不和的哥舒
翰知道此事后,大竖拇指赞叹李光弼是个汉子。当其时也,安禄山、安思顺兄弟
权倾朝野,平常人想巴结他们都没门,而李光弼意坚辞不做“乘龙快婿”,志节
确定不同反响。为此,哥舒翰“异其操节”,上表朝廷,征入京城为武官。
  哥舒翰镇守潼关时,唐玄宗心中也打鼓,同时拜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
河西。临行之前,玄宗问郭子仪有何良将可以推荐,郭子仪马上就说出李光弼的
名字。唐廷制下,以李光弼为云中大守,兼御史大夫,充河东节度副使。天宝十
五年三月,李光弼以五千兵马与郭子仪合军,东下井陉,收复常山郡。史思明叛
军来援,李光弼数出奇兵,贼军连败,唐军趁机攻拨赵郡。四月,唐廷又拜李光
弼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史。七月,李光弼率军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破安禄山
属下史思明、蔡希德、尹子奇三大将,斩首万余,生俘四千。史思明露发徒跣,
只身一人逃往博陵。至此,河北大半郡县重为唐军所有。
  

  首伐连捷之时,李光弼清醒认识到,范阳是安禄山老窝,应该先予攻克,绝
其根本。计划未行,哥舒翰潼关败迅传来,唐玄宗逃往蜀地,一时间军心大骇。
唐肃宗李亨即位后,马上派使臣授李光弼为户郎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光
弼临危受命,立即提五千兵马赴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慌于军政,侍御史崔众在太原主持军事,平时根本不拿
王承业当回事,参见这位上司时也时常着甲提枪,随便闯入,没有一点上下尊卑
规矩。李光弼听说此事后,本来就对崔众很反感。朝廷令下来,依理崔众应把所
部兵马全部交予李光弼掌管。赴营参见新上司时,估计是牛逼已成习惯,崔众骑
马率兵士与李光弼会面,双方队伍相交,崔众仍旧大大咧咧安坐马上,根本不行
参见礼。李光弼大怒,喝令左右当众把崔众拿下,绑缚关押。刚把崔众推走,朝
廷中使赶到,说有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又问众人崔众在哪里,要他跪地
听封。李光弼答言:“崔众有罪,已经关起来了!”中使连忙拿出朝廷敕旨给李
光弼看。
  “现在要处斩的,只是侍御史崔众。如果你宣读制命封他为中丞,我就斩中
丞崔众。如果朝廷有旨拜他为宰相,我就斩宰相崔众!”李光弼斩钉截铁,掷地
有声。“中使惧,遂寝之而还。”兵荒马乱,大将在外,有生杀矛夺之权,这位
公公胆小得聪明,赶忙回朝复命。转天,李光弼大树兵仗,在军中当众斩杀崔众
,威震三军。这崔众也是倒霉蛋,撞在李光弼刀下,成为李将军树威立势的牺牲
品。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等人率十万多叛军向驻扎太原的李光
弼军发起攻势。当时,唐军的精兵锐卒都被征调到朔方军保卫唐肃宗,李光弼手
下士卒连一万都不到。面对十倍于已、来势汹汹的劲敌,众将都建议修城凭固,
坚守以待外援。惟独李光弼有自己的见解。“环城四周有四十里,现在派城内兵
民大修城池根本就不现实,敌人马上就杀至城外,到时大家筋疲力尽,连御敌的
力量都没有。”于是,李光弼亲率士卒百姓,在城外掘壕沟为守,又下令挖堑沟
数万,周围将士也不明就里,只能依命而行。
  

  史思明到太原城前信心百倍,对诸贼将说:“李光弼弱兵不过一万,太原可
屈指而取,然后我们鼓行而西,直攻河陇、朔方两军,再无后顾之忧!”没想到
,刚要攻城,李光弼派人先以二百人才能挽动的巨型抛石车猛砸大石,一顿乱轰
,叛军有一、两万人被砸成肉酱。史思明指挥兵士搭建飞楼,用木幔围起,在中
间堆土成山,想凭土山临城进攻。李光弼兵士从下面把土挖空,土山轰塌。如此
数合,史思明知道确实遇到劲敌,再也不提连战速决的事情。
  史思明在城外张灯结彩,大宴兵士,又让戏子在台上扮成逃跑的唐玄宗,一
来刺激城内固守唐兵,二来给叛军当“宣传队”,鼓舞士气。戏演到一半,台上
的几个戏子忽然不见——李光弼派人从先前挖的堑沟壕洞一直钻到戏台上,掏空
地层,戏子们自然就掉了下去。没多大功夫,几个戏子就被推到城头,咔咔几下
,涂满化妆油彩的脑袋就被扔了下来。“思明大骇”,把自己的统军牙帐赶忙迁
到距城很远的地方。叛军走动时,也个个眼睛紧盯地下,惟恐不小心自己也掉到
下面的窟窿里面,脑袋搬家。
  相持之中,李光弼派人遍挖城外地下,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地道战”——只不过唐兵不是躲在里面放冷枪,而是把叛军营地的地下全部
挖空。见时机成熟,李光弼假装城内粮尽,派人向史思明“约降”。“思明兴奋
过望”,眼见在约定的时间有唐军将领手执白旗出城,忙下令兵士放仗准备迎降
。脸上笑容还没消失,史思明身后军营忽然发出巨响,随即声声惨叫——军士集
结后,地面再也承受不住重量,纷纷“塌方”,几千叛兵糊里糊涂全被活埋。再
一转头,城上城下唐兵鼓噪大喊,精骑突出,一下子就杀掉近万名叛军。史思明
下破了胆,转身就逃。唐军乘胜追击,斩首七万余级,获军资粮草无数。此次大
胜后,唐廷迁李光弼为司空,封郑国公。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李光弼又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不久,又为天下
兵马副元师。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屡战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军形势转恶。有人建议增益
陕郡兵力,速保潼关。李光弼不同意,说:“两军相敌,尺寸之地必争。今弃五
百里地而退守潼关,贼军益地,威势更强,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
,败则守,表里相应。”同时,他又做出悉空洛阳城的决定,让全城官吏居民全
部出城避寇,派军兵运送守城军备于其中。史思明军队到偃师,李光弼全军赶赴
河阳。双方在石桥相遇,时值黄昏,李光弼令军士持火炬慢慢行进,坚甲利矛,
叛军忌惮李光弼威名,没有人马敢突前进犯。史思明军驻扎于白马寺,南不出百
里,西不敢犯宫阙,只敢在河阳南筑月型城,挖战壕与唐军相持。十月,贼军攻
城,李光弼指挥得当,斩千余人,生俘五千多人,叛军掉入河中又淹死好多。
  南城方面,唐将李抱玉也使“诈降计”,忽然出兵击袭,又杀伤不少贼兵。
唐将荔非元礼在羊马坡大破贼军。各路贼军虽溃败,毕竟是燕山锐卒,很快又整
合在一起,劲兵三万,全力进攻北城,很有决一死战的气势。唐军城内兵少得可
怜,全赖李光弼指挥得当,或给五百兵,或给三百铁骑,或给几十匹战马,又临
阵重赏英勇之士,杀掉几个退兵败卒,使得唐军有必死之心,望旗而进,一举斩
敌万余,生擒八千,俘获敌军大将三人。
  战事正酣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李光弼手下大将荔非元礼守羊马城。战事
胶着之时,李光弼命令荔非元礼悉兵出战。贼将周挚指挥八道兵马,一边填平壕
堑,一面疯狂进攻。荔非元礼乍开城门一冲,敌兵小却。毕竟贼兵人多势众,攻
意正盛,荔非元礼认为此时不是派精骑突阵的时机,就摇旗令步兵回阵,示弱诱
敌。李光弼大怒,派人召荔非元礼回师营,想当众杀掉以明军法。荔非元礼对传
令兵说:“我正在战斗中,来不及见主师,请回禀一声,破贼后我马上去!”在
栅后望着贼军越来越近,荔非元礼对手下将士说:“李公刚才派人召我,是以为
我们刚才怯战,要斩我以示众。现在应该拼死一奋,战死有名,以免因无功而受
戮于军营之内。”说完,荔非元礼下马持刀,身先士卒,瞋目冲前,身后将士感
奋,左右砍刺,无不以一当十,斩杀数百敌人,势不可当。贼将周挚见势不妙,
慌忙遁走。(荔非元礼的兄弟荔非守瑜也是英雄。安禄山大兵初起,一路锋锐无
比,所向皆捷,惟独行至婴子谷,荔非守瑜只身一人,蹲地而射,竟射杀数百贼
兵,还有几支箭从安禄山乘坐的大军车窗旁嗖嗖飞过,吓得安禄山率从人绕道而
行。荔非守瑜箭尽,又不愿被叛贼生擒,投河而死,十足血性。)南城的史思明
仍不知北城军败,还在指挥叛兵猛攻。李光弼驱赶八千多俘虏临河“展览”,当
众杀掉数十人恐吓敌军。剩下的俘虏大惧,纷纷跳入河中往南岸游,唐军刀砍箭
射,几乎一个不剩全部报销。见此,史思明又率军败走。
  每次大战前,李光弼都插一锋利短刀于靴中,有必死之心,对属下讲:“我
位居三公,绝不会活着被贼军俘虏,誓死报效朝廷!”至此,见敌军退败,李光
弼西向天子所居方向拜舞,“三军感动”,欢声震地。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廷又加封李光弼太尉、中书令。李光弼率
军进围怀州。史思明率兵来救,再三为唐军所败。史思明扬言要渡黄河断绝唐军
粮道。李光弼驻军野水度一带平地,四周竖立木栅为营垒。白天时,李光弼率兵
巡营。当晚,他卒随从驰还大本营。临行前,他留牙将雍希颢留守,嘱咐说:“
贼将高晖、李日越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今夜史思明一定会派他们来此劫营。你留
守此地,切勿与他们交兵。敌人如果投降,就和他们一起来见我。”听此一席话
,李光弼属下都摸不着头脑,以为主师操劳过度,语无伦次。
  史思明听谍报说李光弼在野水度,忙派人把李日越叫至面前,下死命令说:
“李光弼驻守平地,你以五百重甲骑兵今夜进袭把他擒来。否则,别来见我!”
李日越乘夜急驰,进攻唐军营垒之前,高声喝问:“李太尉在吗?”唐军守兵回
答:“已经走了。”又问:“你们有多少兵在营中?”回答:“一千人左右。”
又问:“谁为主将?”答:“雍希颢。”李日越顿时来个透心凉,良久,他对属
下说:“今夜下死命令派我来擒获李光弼,现在冲进去,最多抓住个雍希颢,回
营也会被处死!”于是李日越一箭未发,下马请降。雍希颢喜出望外,忙带领这
位勇闻三军的敌将回营,受到李光弼热情接待,朝廷马上授以金吾大将军之职。
史思明账下大将高晖得知此讯,也带人归降唐军。
  众将佩服之余,也很不解,就问李光弼,“您降附这两个敌军大将怎这么容
易?”李光弼说:“史思明屡次攻城失败,就想与我军平地野战。他听说我当天
扎营在外,觉得我正中其计,连夜派李日越来袭擒我,肯定下死命令给李日越。
雍希颢无名之将,李日越抓他回去肯定不免一死。人情惧死,李日越不得不降;
高晖勇斗名声一直在李日越之上,听说李日越获授大将军之号,他怎能不动心来
降呢!”众人大悟。
  唐朝诸军毕集怀州城下后,决开丹水倒灌入城。贼军顽抗,久攻不下。李光
弼又使“地道战”,派人挖洞偷偷入城,得到敌军口令,潜上城楼,然后站在城
墙上大呼,大开城门。唐军一涌而入,立克怀州,擒俘安太清等三位贼军大将。

  

  对唐肃宗有拥立之功的大太监、观军容使鱼朝恩轻信史思明散布的假消息,
认为贼军思乡厌战,想要李光弼等人立刻收复东都洛阳。李光弼账下大将仆固怀
恩也暗中嫉恨主师之功,对鱼朝恩大加附合,数次上表说贼军可一举攻灭。李光
弼对形势十分清醒,上奏说:“贼锋尚锐,请候时而动,不可轻进。”朝廷不听
,派中使督战,催促进军。李光弼不得已,苍猝设阵于北邙山下。贼军一直窝火
不能平地决战,倾军而来,拼死进攻。唐军大败,军资器械丧失无数。贼军乘胜
又攻占申州、兴州等十三州。李光弼上书请罪,唐肃宗此时也知道不是他的过错
,优诏不罪。不久,又下制李光弼掌管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丘道节度
行营事,出镇泗州。临行前,皇帝亲自赋诗送别。
  

  危急关头,李光弼抱病出征,入保徐州。接着,他派军击败围攻宋州唐军的
贼将史朝义,收复许州,俘获贼军大将二十多人。不久,李光弼又击擒在浙东造
反的袁晁,平定整个浙东。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
。慑于李光弼的神威,一直拥军自固的唐朝方面大将田神功、来王真、尚衡、殷
仲卿等人相继入朝复命,乖乖听从朝廷调遣。
  大功如此,李光弼仍有岌岌可危之感。大太监鱼朝恩和程远振都对李光弼嫉
恨得要死,天天想方设法背后进行中伤。(说起鱼朝恩,就要说一下他统领的禁
军。本来,唐朝禁军之始是那些随李渊、李世民起兵的士卒。大唐建立后,为了
照顾这些“从龙有功”的最早一批军人,李唐把渭北的土地分给他们,以为禁卫
亲兵,当时叫元从禁军。玄宗时,为了击败吐蕃入侵,在临洮又以禁军为骨干设
置神策军。“安史之乱”爆发,神策军一千多人奔援长安,半路就已听说京城失
陷。神策军屯驻陕州,太监鱼朝恩就以监军身份掌握了这只军队。太监手中有了
军队,就完全拥有了废立皇帝的威权。特别是到了后来的唐德宗时期,由于皇帝
猜忌大臣,宠信宦官,神策军竟有15万人之众,以至于日后有七个唐朝皇帝均为
宦官所立。)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入寇,兵锋直指都城,唐代宗
逃往陕郡。皇帝下诏,命李光弼赴行在来援。由于害怕鱼朝恩等人趁机杀害,李
光弼一直迁延行期,不敢面君。
  昔日闻命赴难的大将军,现在整日为一个没有男根的大太监吓得六神无主。
而且,由于他威权渐失,不听朝命,属下将领田神功等人也慢慢不听调遣。愧耻
成疾,李光弼一病不起。身边将吏向弥留中的大将军问以身后事,李光弼感叹道
:“我一直为朝廷效命军前,家有老母不能奉养,未尽孝子之职,还有什么可说
呢!”只是下令把自己获赐的金帛分给账下诸将。很快,李光弼病死营中,年五
十七岁。唐廷予以国葬之礼,谥武穆。
  

  后世史家对李光弼评价甚高,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孙膑、吴起、白起、韩信这
样的古代良将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胜一筹。殊不料,李大将军晚年为太监所
谋,困于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计想保全性命,最终令自己处于更加危险的境
地。惊惧成疾,竟以忧死,正是“工于料人而拙于谋已”,令后人叹惋。古人谥
法也非常有讲究。李光弼被谥为武穆,武者,刚强直理、克定祸乱;穆者通缪,
布德执义、中情见貌。然而,穆还有另一种谥法:武功未成曰穆。宋代岳飞,后
来也被追谥为武穆。
  

  诗圣杜甫有首《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文学性地概括了他的一生事迹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完名高节 福禄寿全

  ——中兴大将之郭子仪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其父郭敬之曾作过唐朝五个地方的剌史,也算是世家
子弟。郭子仪其人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为
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估计郭子
仪象许多边镇中高级官员一样,庸庸无为,度过富贵而乏味的一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
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
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
”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
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
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
朔方军的皇帝。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
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
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
元帅。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
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
官军!”
  至德二年十一月,郭子仪率兵又攻入东都洛阳,陈兵于天津桥南,士庶欢呼
。至此,郭子仪因军功加司徒,封代国公。率师回京时,唐肃宗亲遣御林军迎于
灞上。面君之时,唐肃宗一句话发自肺腑:“虽吾之家国,实为卿再造!”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郭子仪在河上大败贼兵,擒获贼将安守忠。十一月
,接连大败安庆绪。转年二月,邺南战役,贼将史思明大败唐军,处于后阵的郭
子仪未及合战就遇上沙尘暴,率兵士退保河阳。大太监鱼朝恩借机进谗,朝廷召
郭子仪入朝,削夺他的军权。郭子仪怡然接受处理,没有任何怨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三月,李光弼邙山大败,鱼朝恩退保陕州。转
年三月,河中、太原军乱,两地唐军主师相继为乱兵所杀。面对乱兵可能造反与
史恩明叛军结盟,不得已之下,唐廷重新起用郭子仪,以他的威望与德望镇服各
部兵马,进封他为汾阳郡王、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数州节度使,出镇绛州。
唐肃宗临崩前,把郭子仪叫到床前,托付后事:“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
仪呜咽流泪,誓以死报。
  虽然不断受鱼朝恩、程元程等太监诬陷,继位的唐代宗仍然起用郭子仪,但
也是留在京都虚位相待,不予实权。不久,唐将梁崇义、仆固怀恩相继叛乱,勾
引吐蕃、回纥军队入寇河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大军深入而来
,大掠奉天、武功,渡过渭水,一路东进,进逼长安。惶急之下,只能又下诏封
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由于久废在家,郭子仪部曲旧军已散。诏旨下
达之日,他手下仅有二十骑人马。一行人至咸阳时,吐蕃军已经渡过渭水。唐代
宗闻讯,慌忙弃长安奔陕州。逃跑途中,射生将王献忠又叛乱,劫持丰王等十个
王爷想投奔敌军。半路为郭子仪遇上,十王转危为安。由于郭子仪统兵有方,声
名又隆,一路上不断有唐朝的败兵散卒来奔,军势渐振。吐蕃入长安不久,唐军
与城内居民里应外合,虚张声势,竟使敌军惶骇奔逃。
  太监程元振见郭子仪又立大功,害怕于自己不利,就极劝唐代宗迁都洛阳。
郭子仪上表极谏,痛陈利害,代宗终于转意,回都长安。面对伏地迎拜的郭子仪
,唐代宗一脸怅恨,说:“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代宗广德二年十月,仆固怀恩又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郭子仪受
命,率军抵御。转年九月,叛军已相继进抵长安附近,京城人情恐慌,不知所从
。关键时刻,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返长安。
  当时,郭子仪随从军卒仅一万人左右,在泾阳屯军。四周叛军、回纥、吐蕃
等军队有近三十万,已经把郭子仪一军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郭子仪急忙下令属
上四将分阵迎敌,自己亲率两千铠甲军出于阵前。回纥军队首领很奇怪,惊问唐
兵:“主帅为谁?”唐军回报:“郭令公。”回纥大惊:“郭令公还活着吗?仆
固怀恩讲天可汗(唐代宗)已崩,郭令公也病死,中国无主,我们才跟随他来到
这里。既然郭令公还活着,天河汗也活着吗?”唐军答称:“天子安好!”这下
子,回纥首领有些慌乱,面面相觑:“难道仆固怀恩欺骗我们?”
  见此,郭子仪忙派使者去回纥营中晓谕:“几年前回纥大军跋涉万里,帮助
我大唐收复两京,双方休戚与共,关系甚洽。现在,奈何捐弃旧谊,帮助仆固怀
恩这个叛臣,如此,对回纥一点好处也没有呵。”回纥人将信将疑:“都说郭令
公死了,否则,我们怎敢至此。如果郭令公真活着,就让我们亲眼见一见。”
  使者回报。郭子仪马上跨马欲出。左右将帅都劝:“戎狄狼子野心,怎能相
信!”郭子仪说:“敌众数十倍于我军,力战肯定不能胜。我现在出去与他们相
见,示之以诚。”左右将领要派五百骑兵扈卫,郭子仪摇手拒绝,只带十几骑轻
装而出。唐军大呼:“令公来!”
  回纥如临大敌,不知唐军真假,前面数排弓箭手皆引弓搭箭,持满欲射。郭
子仪骑马至阵前,摘去头盔,对带头的回纥“大酋”亲切问候道:“君与我前些
年同生死、共患难,怎么现在一点也不念昔日情份啊?”见到果真是郭子仪本人
,回纥首领大将都扔掉手中兵器下马拜礼:“果吾父也。”(真是我亲郭大爷呵
)于是郭子仪邀请回纥众首领欢饮,大赠金帛,誓好如初。酒席宴上,酒酣耳熟
,郭子仪乘机劝说回纥首领:“吐蕃与我大唐本来是舅甥之国,现在背信弃义进
攻我们。他们已劫抢牛马无数,诸位如果能倒戈奋击吐蕃,既能逐戎得利,又与
我大唐重修友好关系,一举两得,多么好啊。”当时,仆固怀恩已经暴病而死,
“群虏无所统一”,回纥人就答应了郭子仪。
  吐蕃军队已经得知唐军与回纥军“联欢”的消息,惊疑双方有诈,乘夜就引
军退走。郭子仪先派白元光等率一部分唐兵与回纥军相合,追击吐蕃,自引大军
继后,于灵台西原大败吐蕃,斩首五万,生俘一万,得牛羊马驼不可胜计,并追
回被俘掠的唐朝士女。
  唐氏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一月,郭子仪又以三万步骑破吐蕃于灵州,
斩敌三万。
  

  由于鱼朝恩一直嫉恨郭子仪,他派人挖毁郭子仪父亲的墓穴,乱抛尸骨。在
古代,刨挖别人的先人坟墓,简直是深仇大恨。恰值郭子仪引兵入朝面君,众臣
心下疑惧,惟恐这位郭大爷一气之下大闹朝廷,闹出个兵变什么的又把京城颠个
底儿掉。唐代宗见到郭子仪,首先就谈起这件事,想就他父亲坟墓被毁之事代朝
廷道歉。不料,郭子仪伏地大哭,说:“为臣我久为军队主帅,战场上不能禁暴
,时有军士挖毁坟墓事件发生。为臣我不忠不孝,上获天谴,不是别人的过错啊
!”如此,朝廷上下才安下心来,知道郭子仪没有寻衅找碴的念头。
  

  郭子仪为人,宽于御下,忠于事上,赏罚必信。虽屡遭几个太监谗毁,但他
处处小心,朝廷叫干啥就干啥,没有丝毫怨言,故而唐肃宗、唐代宗对他始终信
任。以鱼朝恩之阴毒,也有被感动之时。有一次鱼朝恩宴请郭子仪,属下都害怕
郭令公赴鱼公公之宴有去无回,要他众兵相护而去。郭子仪仅带十几个人仆人前
往。鱼朝恩很奇怪,问:“王爷您怎么随从这么少?”郭子义告以实情。这样一
来,感动得这位曾大挖郭子仪祖坟的鱼大公公也哭了:“令公您真是长者,别人
能不对我起疑心吗?”傲狠难驯的藩镇土皇上田承嗣拥兵魏博,遇见郭子仪来使
,马上跪地西向拜舞,指着自己的膝盖对来使说:“此膝不屈地人久矣,今为公
拜。”李灵耀占据汴州,公私财赋凡经过他的地盘一概掠为己有,惟独有郭子仪
“封币”(贡朝钱物)经过其境,马上派兵卫护送,不敢掠取丝毫。此外,郭子
仪麾下勋将数十人,一时都封王封侯,贵重无比,但郭子仪对他们颐指气使,如
使唤仆从部曲。那些人也恭谨俯首,孙子一般。其幕府参谋六十多人,后来也都
成为将相高官,时人皆钦服郭子仪有识人之明。
  此外,郭子仪为人也颇有远见,该疏放时疏放,该谨慎时谨慎。他晚年在家
养老时,唐德宗宠臣卢杞进谒。平时,无论什么王侯将相来看望,老头子身边都
是妾姬侍奉左右,不避来人。听说卢杞要来,郭子仪忙令众妾侍退下,自己危坐
,等待这位“鬼貌蓝色”的奇丑大臣。相谈之间,也谦恭有礼,态度温和。卢杞
走后,家人很奇怪,问:“令公您干吗如此好待卢杞呢?”郭子仪说:“卢杞此
人,貌陋而心险。如果有妾姬在此,看见他那样子肯定会笑出声。如此,此人必
衔恨在心,以后他必登相位,一旦大权在握,追忆前嫌,说不定到时候我郭家会
被他杀得一个不剩!”后来卢杞果然掌权,“贤者妒,能者忌,小忤己,不致死
地不止。”完全应合郭子仪的“预测”。
  唐德宗继位,召郭子仪还朝,进位太尉、尚书令,赐号“尚父”。建中二年
(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时年八十五。朝廷震悼,皇帝亲御安福门哭送,赐
谥忠武。
  郭子仪八子七婿,都是朝廷显官。诸孙数十人,不能尽识。“富贵寿考,哀
荣终始”。第六子郭暖,尚唐代宗女升平平公主,是京剧《打金枝》的主角,剧
情不是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有一次夫妻二人斗气,郭暖怒道:“你以为你爸
爸是当今天子就不知自己老几,我爸爸还不愿坐这个位子。”公主怒羞回宫,向
父亲代宗告状。唐代宗是明白人,劝女儿说:“他爸爸还真是不愿作天子,否则
,天下还真不一定是我李家的。”郭子仪听说此事,怒火烦心,忙把犬子五花大
绑,亲自上朝请罪。唐代宗笑首说:“不聋不哑,不做亲家翁。儿女们呕气说话
,怎好当真?”虽如此,郭子仪回家仍旧大板子“伺候”了郭暖一顿。郭暖女儿
为唐宪宗贵妃,后来生的唐穆宗。穆宗即位后,尊郭妃为皇太后,并追赠外祖父
郭暖为太傅。
  因此,唐朝史臣裴土自就说过:“(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廷不忌,功盖一
世而主上不疑,侈尽人欲而议者不之贬,”确实是盛德所至,节高名完,为古代
名臣所罕有。
  “安史之乱”起,唐朝的华夷大将,文臣士人,争赴国难,忠心为主,颜真
卿、戴履谦、程千里、段秀实、李嗣业、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
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白孝德、浑王咸等等,或中华茂族,或出
身行伍,或高丽铁勒,或突厥杂胡,智勇守节,心如铁石,忘身许国,构著了中
华民族信义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载之下,凛凛犹生!

生死度外 求仁得仁
  ——“安史之乱”中的忠烈义士颜杲卿
  
  
   颜杲卿,琅玡临沂人。是唐朝大忠臣颜真卿的族兄,他们的五世祖颜之推(写《颜世家训》那位大儒)是北齐著名大臣。颜杲卿年青时精于吏事,豪性刚直,频有才干。开元年间,任魏州录事参军。天宝十四年,摄常山太守一职。由于当时安禄山兼任河北采访使,颜杲卿也算是他的部下辖官。
   安禄山造反后,从范阳忽起大军,以讨杨国忠为名,忽然出现在常山郡外(今河北正定),猝不及防的颜杲卿和长史袁履谦开始不知实情,忙赴营中拜谒安禄山这位顶头上司。安禄山好言安抚,赏给颜杲卿、袁履谦每人一幅官袍以示优宠,并派干儿子李钦凑率七千数兵守土门。回城路上,颜杲卿对袁履谦指着自己身上的新官袍低声说:“我们两个人怎能穿这东西呢?”袁履谦会意。于是,两人暗中定议,颜杲卿派儿子颜泉明与太原尹王承业等人暗中联系。洛阳失陷后,颜杲卿恐怕叛军立即进攻潼关,国家社稷不保,想立即起兵。当时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的颜真卿先杀掉安禄山使臣,派人通知族兄颜杲卿马上在常山起事,切断贼军北路之军。
   颜杲卿很高兴,忙假传安禄命令召贼将李钦凑往常山议事。李钦凑不知是计,被灌醉后杀掉,尸体也被投入滹沱河。见袁履谦拎着李钦凑的脑袋来复命,颜杲卿喜极而泣,终于顺利起事。接着,颜杲卿又派人接连诱捕贼将高邈、何千年等人,派儿子颜泉明与内丘县令张通幽等人带着李钦凑的人头与两个贼将前往京师献捷。经过太原,张通幽因为自己的哥哥张通儒时任安禄山的伪宰相之职,为开脱自己并显耀自己的功劳,他劝太原尹王承业扣押颜杲卿表章,把大功归于他们二人名下。王承业一听动心,好言厚礼把颜泉明等人打发回常山,自己重奏一表,连同两个贼将和李钦凑首级一同去长安报功。唐玄宗大喜,马上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
   “已而事显”,真相大白,唐廷拜颜杲卿为卫尉及御史中丞,袁履谦为常山太守。颜、袁二人传檄河北,声言朝廷二十万大军已至土门,并派百余骑兵为先锋,一路快马向南,马后拖上树枝,扬尘造势。见到与灰尘飞扬的景象,人们纷纷传言唐朝大军已至。消息传开,正在因攻绕阳的贼将张献诚弃围而逃,赵郡、钜鹿、广平、河间兵士起事,斩杀安禄山伪署剌史,传首常山。乐安、博陵、上谷等郡镇也都闭门固守,以待官军。
   安禄山在陕州,听说自己老窝附近起火,“大惧”,忙派遣史恩明率平卢精锐军卒与贼将蔡希德合军,急攻常山。常山守军极少,派人向河东求救,太原尹王承业不是东西,见死不救。常山军民昼夜奋战,苦斗六天,最后,粮水弓矢尽竭,贼兵攻陷常山,颜杲卿、袁履谦被俘。贼将令二人投降,皆不屈不骂。贼将把颜杲卿的小儿子颜季明推到面前,用刀抵在脖子上,威胁说:“现在投降,就留你儿子一命。”颜杲卿闭目不答。贼将一刀挥下,颜秀明身首异处。至此,河北诸郡,又全都复入贼军手中。
   颜、袁二人被装进囚笼,俘送洛阳。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大骂道:“你从前官职不过是范阳户曹,我推荐你为判官,又荐你任常山太守,我没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为什么要反叛我!”颜杲卿瞋目大喝:“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得你推荐升职,绝不会配合你造反!你安禄山本来不过是营州一个放羊的羯奴,天子对你荣宠至极,没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你又为什么反叛呢?”安禄山被揭伤疤,恼羞成怒,派兵士把颜杲卿绑在洛阳天津桥的柱子上,从脚上开始肢解,以慢死来折磨这位唐朝义士。颜杲卿大骂不已,叛兵钩断他的舌头,仍含糊大骂,至死不屈。袁履谦、颜杲卿的另一个儿子颜诞、侄子颜诩及二人近亲宗属,也都被绑在柱子上,先砍去手脚,然后加以脔割节解。被颜、袁二人诱捕送到长安砍头的贼将何千年弟弟在傍观刑,袁履谦含血猛唾其面,惹得这个贼子亲自动手,更加酷虐摧残这几个义士。路旁行人见此辈义士惨状,无不感伤流泪。
   一直在长安拿着赏钱过好日子的内丘令张通幽在杨国忠面前大讲颜、袁两人的坏话,因此两位忠臣死讯传来,朝廷也不加褒赠。后来长安失陷,唐肃宗继位于灵武,颜真卿为族兄颜杲卿辩其枉状。当时出逃于路的唐玄宗也知道消息,把已在普安做太守的张通幽拘至御前,杖击而死。朝廷赠颜杲卿太子太保,谥忠节。
  颜、袁二人以一千多人马的微薄力量,从起兵到失败,总共不过十几日时间,但正是他们的有效抵御,拖慢了安禄山叛军的进军速度,唐廷获得了调动军队的喘息机会。唐室不亡,实赖这两个文臣出身的忠义之士!





见危致命 万世丈夫
  ——“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将军张巡
  
  
   文天祥《正气歌》中,他所列举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烈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颜常山舌”是指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而“张睢阳齿”,则讲得是唐将张巡固守睢阳,以身徇义的浩然正气。
   张巡,邓州南阳人。史书称其“博通群书,晓战阵法。气志高迈,略细节不以庸俗合,时人叵知也。”开元末年,他考中进士,显然是个文武双全的材料。先为清河县令,政绩斐然。任满还长安,有人劝他巴结一下当朝显贵杨国忠。张巡嗤之以鼻:“此人掌权绝非国家福祥之兆,怎能去攀附他呢。”不久,又被调往真源当县令,到任后就立即捕杀当地土豪华南金,威振方,人民敬戴。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后叛乱,连连攻陷宋州、曹州等地,谯郡太守杨万石降于贼军,逼张巡为长史,派他西去迎接贼军。张巡不受命,率属吏哭于玄元皇帝庙,感召众人,起兵抗击叛军,得众千余人。当时,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令狐潮想率众投降贼军,下属百余人不从,全被令狐潮绑在一堆准备杀掉。恰值叛军薄城,令狐潮出去接应,被绑的义士们乘间解脱绳索,杀掉看守士卒,迎张巡等人入城。张巡等人在城头上杀掉反贼令狐潮的妻子儿女,率兵拒战。
  令狐潮愤怒至极,带上万贼兵猛攻雍丘,城内唐兵仅二、三千人。面对惊恐之众,张巡对诸将说:“令狐潮等人对城中军情一清二楚,肯定有轻我之心。我们出其不意出击,肯定会让敌军惊溃,乘胜追击,定能大败他们。”张巡就派千余人守城上,自己为前驱,以余军分成数队突然冲出城,令狐潮的贼军猝不及防,一时退却。转日。叛军又猛然攻城,张巡在城上搭建防护楼橹,用柴火烧油烧掉敌军攻具无数,令对方不能近城,并不时乘间攻出城外,杀敌甚众。两个多月内,大小数百战,唐军甲不卸身,负伤战斗,最后竟打得令狐潮四万贼军掉头而逃。唐军乘胜追击,差点生擒令狐潮。恼羞之下,令狐潮增兵又来,重新围城。令狐潮与张巡是老相识,在城下劝诱张巡:“朝廷现在兵不能出关,天下大势已去,您以老弱残兵守此危城,尽忠无主,不如投降下城与我共图富贵。”张巡答言:“从古义来讲,君主杀掉父亲,为臣为子的不能报怨。您以妻儿被杀怨恨朝廷,借贼之力想要报复,可以预见您最终一定为朝廷所戮,而且百世骂名难逃!您平生以忠义自诩,今日之事,忠义何在!”令狐潮羞愧而去。
  由于当时各地交通隔绝,城中有六名将领暗中联合,一起到张巡面前表示说已经筋疲力尽,不如降敌。张巡假装答应,转天,他在堂上摆设天子画相,率众军将朝拜,人人感泣。张巡下令士兵把六名将领引至堂前,责其不忠于国家,立斩于前。由此,将士人人思奋,城中乏狼。张巡假装率众军在城内建竖壁垒,作战斗状,令狐潮带着大队人马来攻,剩下几百艘运送盐米的船只无人看守。张巡派人袭取,得粮盐千斛,其余一把火烧光。不久,箭只射尽。张巡派军士绑扎千余个草人,穿上黑衣,半夜用绳子吊下城墙。令狐潮兵士见有人下城,万箭齐发,由此又得箭数十万只。后来,张巡于夜间又用绳子吊下真人,贼兵于外望见,哈哈大乐大嚷“不上当”,殊不料这些敢死之士下得城来,大刀逢人就杀,贼军大乱,营垒践毁过半,逃奔十多里。喘定之后,贼军又惭又怒,增兵重新把雍丘围得铁桶一般。又隔数日,城中防具渐竭,张巡就骗令狐潮,说实在守不住了要出奔弃城,但让敌军退居二舍(六十里地),让出道路给唐军突围。令狐潮信以为真,答应下来。张巡率军士空城而出,把四面几十里地范围内的房子全部拆掉,运回防备所需的木头。令狐潮大怒,又引兵合围,责问张巡失信。张巡说:“你给我三十匹快马,我好与诸将乘之而去,此城就归您所有。”令狐潮得城心切,派人送三十匹马入城。张巡得马后,分配给军中最能战斗的骁将,说:“明天贼军出现,每人各取敌方一将!”转天,令狐潮于城外等消息,张巡在城头露面,对令狐潮说:“我想离开此城,无奈众将不答应。”令狐潮闻言,差点气死,勒兵欲战。还未成阵,城门大开,骑着贼军所送三十匹快马的唐将奔出,直突入阵,转眼之间有十四名贼将被擒,唐军趁机进攻,斩首百余,得器械牛马甚众。令狐潮终于丧气,跑到陈留(今河南开封),再也不自己出来和张巡近战。
  四个多月以来,贼军数万人围城,张巡兵仅二、三千,每战都胜敌,着实不容易。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被儿子杀掉,安庆绪继位。叛军大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直破睢阳(今河南商丘),企图攻取睢阳后,沿运河一线进发,尽取江南富 地区。鲁郡、东平很快失陷,济阳唐军降于叛军。分析形势后,张巡带着仅有的三千兵卒赴宁陵,恰值睢阳太守许远告急,双方合军,共保睢阳。宁陵一战,张巡手下大将雷万春、南霁云杀敌将二十,斩首万余,投尸汴水,河水为之不流。胜讯达至朝廷,诏拜访张巡副河南节度使。
  张巡想乘胜进击陈留。贼师尹子奇闻讯,复率大军围睢阳城。张巡鼓舞将士,杀牛飨士,整军将战。十几万叛军中,又有数万同罗、突厥等族精锐,他们望见城下列阵的五、六千唐兵,衣衫褴褛,面目憔悴,都不禁大笑。张巡、许远亲自于阵前擂鼓,唐军奋死,贼军抵挡不住,奔逃数十里。
  相持至夏六月,唐军忽守忽战,弄得城外十来万贼军疲惫不堪。张巡派大将南霁云等人开城门忽然冲至尹子奇大帐近处,斩将夺旗而还。有个拓羯族大酋长亲率千余重甲骑兵,耀武扬威,在城下高喊要张巡来斗。张巡暗中派数十名唐兵埋伏在护城河河道内,持钩枪、陌刀、劲弩候着,约定听见鼓声一响就出击。羯奠依恃人多,洋洋自行,城上唐兵突然齐声大喊,鼓声大动,埋伏的唐兵一跃而起,活捉了这个拓羯大头目。后面众贼欲救,唐兵劲弩齐发,射倒一片,只能眼睁睁看着埋伏的唐兵捆着羯酋又攀绳上墙,没一个敢前去。尹子奇闻讯出城,站于众将之间向城上观望。张巡想射死这个贼头,但不知一群人中到底是哪个,就派人用根蒿草杆代箭,射向那一堆人。“中箭”的人见草杆大喜,因为这意味着唐军已经矢尽,忙举箭杆向尹子奇报告。张巡此时知道尹子奇为谁,忙令南霁云发箭,正中尹子奇左眼,惨叫一声,倒于地上。贼军因此暂退。一个多月后,尹子奇左眼虽瞎,又率叛军再围睢阳。
  睢阳本来有存粮六万斛,先前被昏庸无能的宗室嗣虢王李巨运走一半。至此,睢阳粮绝,城内唐兵每天只有一勺米吃,掺合树皮和纸一起煮着吃。战至最后,只剩一千多伤残兵士,皆不能破。最后,尹子奇索性不再攻城,在城外深挖地道,密树木栅,只待城中唐兵饿死。眼见兵士饿得不成人形,张巡把爱妾唤出,对将士们说:“诸君一直挨饿,忠义不衰,我恨不能把自己的肉割下给你们当粮食吃!今出此妾,暂让诸君填腹弃饥!”于是忍痛杀妾,以人肉为食。在场兵士皆匍伏痛哭,张巡强令众人食之。太守许远也杀仆人,作成干粮充军。最后,城内雀鼠皆被吃光,唐兵开始煮铠甲弩弓为食。
  当时,唐廷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屯兵临淮,另一位挂御史大夫衔的许叔冀拥兵彭城,这两个各自心悄鬼胎,怕对方趁乱攻击自己,都坐看睢阳危急,不肯出兵相救。张巡派南霁云先去许叔冀处求兵,这位大夫只从城墙上扔下千多匹布给南霁云,气得这位将军在马上高骂,唤许叔冀下城一决死斗,“叔冀不敢应。”无奈,张巡又派南霁云带三十骑出城突围前往临淮求救。贼兵万余一拥而上前来阻挡,南霁云弯弓搭箭,左右驰射,无一虚发,贼众披靡,一行人趁机突出。
  贺兰进明也是进士出身,但精神境界比起张巡简直是天上地下,怯懦不说,又忌妒张巡声威赫,恐怕自己助他成功守城后更显衬得自己渺微,根本没有任何出兵相救的意思。他反劝南霁云:“睢阳陷落是早晚的事,救也无益。”南将军乞求:“应该还没被攻陷,请您出兵,兵到时睢阳如果不存,我当以死相谢!”见南霁云勇武绝伦,贺兰进明也顿起惜才之意,想把这位姿容俊美的青年将军留在自己军中效力。为此,贺兰进明大摆宴席,盛设声乐,与临淮诸将举杯向南霁云敬酒。
  丝竹艳声弥弥于耳,山珍海味盈盈于席,南将军悲不自胜,泫然涕下,说:“昨天我冲出睢阳的时候,将士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牙沾粒米,天天吃树皮、草根。现在大夫您不肯出兵相救,却在此广设声乐请我大吃大喝,我怎忍心自己享用这些东西呢。即使吃进嘴里,想想睢阳城里的兄弟,又怎能下咽进腹!如今,主将派我的任务我没有完成,霁云我留下一指以示信!”言毕,南霁云拨出佩刀,剁下一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南霁云一口东西没吃,纵马离城。出城之后,他抽箭回射佛寺浮图,镞深入砖,恨恨而言:“等我破贼后,必灭贺兰进明,这只箭就表示我的决心!”(《全唐书》载贺兰明两首长诗,语意慷慨,情深意切,与其在战场上的怯懦和虚伪表现判若两人,兹录其《行路难五首》于下:君不见岩下井,百尺不及泉。君不见山上苗,数寸凌云烟。人生赋命亦如此,何苦太息自忧煎。但愿亲友长含笑,相逢不乏杖头钱。寒夜邀欢须秉烛,岂得常思花柳年。君不见门前柳,荣耀暂时萧索久。君不见陌上花,狂风吹去落谁家。邻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已换。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君不见云中月,暂盈还复缺。君不见林下风,声远意难穷。亲故平生或聚散,欢娱未尽尊酒空。叹息青青陵上柏,岁寒能有几人同。君不见东流水,一去无穷已。君不见西郊云,日夕空氛氲。群雁裴回不能去,一雁悲鸣复失群。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沈中路分。)
   南霁云回睢阳路上,从真源和宁陵守将处各得马一百多匹,军士三千人,趁黑夜冒围而入。叛军惊起,众兵层围,南霁云率军且战且进,到城下时身边兵士剩下不到一千。当时大雾弥漫,张巡听见城外厮杀声起,叹息说:“这是南霁云回来了。”城门开启,南霁云与士兵又把刚刚夺取的贼军数百头牛赶进城中。守城将士见外面并无唐军救援大部队,知道待援无望,纷纷相持而泣。
  贼军得知周围唐兵不救睢阳,攻城愈急。众将中有人主张弃城东奔以图将来,张巡、许远坚持不可,认为如果丢掉睢阳,江淮必被叛军一鼓而下。而且饥兵行远,半路就会被消灭干净。在最后的日子里,为了困守孤城,睢阳城内妇女老弱三万余人战死或将死之际都为守军吞泪而食。“人知将死,莫有畔者。”可谓是一城忠义,千秋难匹。张巡在他生前最后一首诗《守睢阳作》中,表述了他自己的心境:“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贼兵又聚众猛攻,守城将士皆伤病不能再战,大多数人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张巡西向拜跪天子:“为臣力竭不支,生不能报答陛下,死当为厉鬼击贼!”士兵痛哭呜咽,不能仰视。城陷。
  已成“独眼龙”的贼将尹子奇按捺住一腔的邪火,迎面看见昂头挺胸、被缚而来的张巡,阴阳怪气地问:“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于此?”张巡答道:“吾欲气吞逆贼!”尹子奇大怒,用刀刃剔割张巡嘴唇,撬开之后,果然见只剩下三下颗牙齿。张巡怒骂:“我为君父死节。你依附叛贼,猪狗不如!”尹子奇以刀刃抵张巡喉头要他投降,张巡大笑。见张巡不屈,尹子奇又踱到南霁云面前说降。南霁云不吭声。张巡大呼道:“南八,男儿死则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答:“欲将有为也(意思是本来想假装投降趁机再找机会杀贼),公即有言,敢不致死!”摇头不降。于是,张巡、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等三十六将同时被杀。张巡时年四十九。太守许远被贼军俘送洛阳,大骂不屈,至偃师被杀。事后,人们因为许远未受惨刑而俘送洛阳一事议论纷纷,张巡的儿子张去疾成人后也追翻旧案,上诉朝廷说许远有二心。直至元和年间,大儒韩愈才予以定论:“许远是睢阳太守,一般屠陷城池以生擒主将为功,所以许远后死只不过是徇节先后的问题,不存在许远畏死而变节的事情。(许远是唐高宗时大奸臣许敬宗的曾孙,或许因此人们对他的人品有疑。其实,忠臣之后未必忠,如岳飞之孙岳珂;奸臣的后未必奸,如许远。)睢阳城被围时内有军民六万,城破后,仅存四百人。古来忠节惨烈者,莫若此城!
  睢阳城陷三日后,代替贺兰进明的河南节度史张镐援军大至;十日后,广平王李俶(后来为唐代宗,攻名李豫)收复东京洛阳。张镐知道张巡事迹后感动异常,上表朝廷请求赠谥。当时,朝中有好几个腐儒还对张巡守军在睢阳食人为粮一事大为抵毁,“与夫食人,宁若全人?”意即还不如或走或降,保全一城性命。朝廷犹疑之际,张翰、李纾等诸多当代名士纷纷抗表,极言张巡睢阳之守的显赫大功,认为他沮遏贼势,保全江淮,致使天下不亡,功劳莫匹。由此,天下再无异言。陋儒矜以小节,贬善扬恶,倘若睢阳数万人得命(还不一定能活),江淮乃至天下百千万人会惨遭残暴的安史叛军杀戮,而且,牵制住几十万叛军攻围一城,唐廷有足够时间重新布署,反败为胜。因此,以此保全天下之奇功,瑕不掩瑜。若以迂腐俗儒求什么“人道主义”眼光看问题,只要有敌军压境,大家一起投降算了,俯首泥中称妇称臣作顺民以免死翘翘,如此,天理良心何在!忠孝节义何在!
  皇帝下诏,赠张巡扬州大都督,许远荆州大都督、南霁云开府仪同三司、再赠扬州大都督,立庙祭祠,并重用这些忠臣的子孙。
  自雍丘守战以来,不到两年时间,张巡等人率兵抵御叛军,大小四百余战,斩敌将三百,杀敌卒十余万。张巡进士为将,指挥若定,义薄云天,人皆尽死。正是依赖这些仁臣义士,唐朝才能亡而复存。时至今日,仍不禁感叹汉、唐时代中国人的勃勃血性,宁死不屈,宁互食而不投降,真是勇烈大丈夫,比至弱宋、晚明,数十万人解甲匍伏而降,仍难逃残戮。古人之义,渐已远矣!
  
  
  
  “安史之乱”起,唐朝的华夷大将,文臣士人,争赴国难,忠心为主,颜真卿、戴履谦、程千里、段秀实、李嗣业、马燧、李抱玉、李抱真、路嗣恭、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白孝德、浑王咸等等,或中华茂族,或出身行伍,或高丽铁勒,或突厥杂胡,智勇守节,心如铁石,忘身许国,构著了中华民族信义忠勇的道德基石,千载之下,凛凛犹生!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04-6-14 18:59:50

很長,活像一段演義小說...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04-6-14 19:00:15

說不定可以拿來作這次戰役比賽的材料!?

旧王孙 发表于 2004-6-15 14:29:58

蓝宝石呢?

旧王孙 发表于 2004-6-21 10:20:30

强烈呼吁给蓝宝石啊!不给不符合火箭筒思想!

天日 发表于 2004-7-19 10:14:11

<FONT face=黑体 size=7><b>奇文共赏</b></FONT>

W.C 发表于 2006-2-8 14:11:57

密密麻麻的看得好累好帖子,值得一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将军们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