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2-5-4 03:07:58

你在QQ打出的是,未有提供地圖標注:
會稽
建寧

長沙
下邳






咸陽

洛陽
安邑
臨淄
曲埠
淮南
襄陽
晉陽
西平

遼西
商丘
大梁
下蔡

中山
邯鄲
西涼
上郡
桂零
南郡
隴西
九原
雲中

廣陵
鄧(?)
南鄭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2-5-4 03:08:09

城名辨誤

鄧:不知何故重複,邓為鄧字簡寫。

淮南:淮南乃地區名,非郡邑名。又先秦古籍未見有言「淮南」者,首二例為《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及《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載「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或屬漢時用語。

洛陽:乾隆《洛陽縣志》載周縣沿革:「王城、下都統曰周南……又王城、下都俱在洛水之陽,故名洛陽」,可知洛陽乃東周下都、王城之統稱,而同書又記:「漢洛陽縣在下都」,並稱周王城有「王城」、「東都」、「洛邑」、「郟鄩」、「東周」等名,下都則有「下都」、「成周」等名。因此具體定名,必須依據此城設定為周天子王都仰或韓國併吞土地再作考慮。

桂零:桂陽、零陵並稱,合名不宜稱呼單城,而且一般多作「零桂」,「桂零」極不常用,最早要到兩宋時期方見用例。

西涼:晉前古籍不曾有言「西涼」,本名涼州為漢刺史刺度產物。

襄陽:襄陽漢後始有其名,光緒《襄陽府志》:「襄陽府,荊、豫二州之域,周為鄧、穀、盧、羅、鄾、鄀之地,秦為南郡北境、南陽郡南境,漢為南郡襄陽縣,後漢獻帝初徙為荊州刺史治」。

南郡:秦所置郡,非單城邑,且與楚都郢有重複,見《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

隴西:秦郡,無同名縣。

上郡:魏國割讓予秦之郡,非單城邑。秦漢時期治所在膚施縣。

商:此商不知是指衛鞅封地抑或殷商舊地?(後者與商丘有衝突)

西平:先秦未名西平,《元和郡縣志》曰:「西平縣,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魏置,即春秋時柏國也。古韓地之分,蘇秦說韓王曰:韓有劔㦸出扵棠谿,今此縣西界有棠谿邨,是也。縣又有龍泉水,可以淬刀劔。自漢至後魏,皆為西平縣地」,《史記.楚世家》載楚昭王十一年「敗吳於稷。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夫概敗,奔楚, 楚封之堂谿,號為堂谿氏」,《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堂谿故城在豫州郾城縣西八十有五里也」,可知城邑應名「棠(堂)谿」。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2-5-4 03:08:23

參考材料(未完)

南鄭

縣邑,先後屬蜀、楚、秦,縣屬秦漢中郡。《水經注》曰:「南鄭……縣,故襃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之衰弱,秦略取焉」,又引《耆舊傳》云:「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乾隆《南鄭縣志》以為「此蓋附會之說,《史》、《漢》注並無文」,民國《續修南鄭縣志》亦曰:「考武公從平王東遷,已施舊號於新邑。若鄭民避難南奔,誰為之定都邑、施舊號乎?……南鄭之鄭與寶雞之虢相對峙,在東遷前本無世爵,以是史無國可稽」。《史記.六國年表》載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秦躁公二年「南鄭反」,秦惠公十三年「蜀取我南鄭」,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王之南鄭」,《讀史方輿紀要》以為「蓋本蜀地,厲公時屬秦,後復叛入於蜀也」。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該地有以下評論:「城濱漢水,北取襃斜道以通長安,西取金牛道以通巴蜀,為古來兵事上之要區。浮漢以下,水盛時可通夏口,藥材多由此輸出」。

乾隆《南鄭縣志》引《廣皇輿考》曰:「俗強勁質樸,力農習射」,又有按語曰:「古之言漢中風俗者如是。就其所稱,蓋美、惡相參矣」。

QQXYHM 发表于 2012-5-4 12:26:07

本帖最后由 QQXYHM 于 2012-5-4 19:15 编辑

额,下午就改城池名

改好了

无极天尊 发表于 2012-5-12 12:19:15

顶一个,我认为挺好的

W.Claudius 发表于 2012-6-19 07:34:31

強力支持,我的第一次………………評分可是給了你的啊~

梧盗!~~~ 发表于 2013-2-14 14:14:20

期待!!!

QQXYHM 发表于 2013-2-16 12:40:21

强烈表示学生党还是初四的没空来做了,谁帮我一下?????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战国夺城(已经发布详见主题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