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6-11 15:43:12

吾敬刘玄德——浅谈刘备的“王霸之略”

转载自刘备公共主页,作者张方吾敬刘玄德——浅谈刘备的“王霸之略”“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这是陈登与曹魏名臣陈娇的一段对话,其中精炼的点评了汉末的有名之士。这个名单里面有汉末大儒陈纪、徐州名士赵昱,北海太守孔融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德才兼备”。
孔子曾经给君子、小人、圣人下过一个定义——“有才无德,小人也;有德无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圣人也。
”按照孔子的标准,那些有才无德的小人,是进不了陈登这个名单的。这个名单中压轴的一句话是“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似乎陈登列出前面那些人物,都是再给刘备一人做铺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然而要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英雄,陈登竟然首推刘玄德。咱们先不去探讨刘备能不能担当起这个评价,先来看看陈登有没有资格来点评天下英雄。
陈登,汉末名士,举孝廉出身,《三国志》评价陈登有“雄气壮节”,由此可以看出陈登本人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之情”,常被后世称道。连陈寿都称赞两人是“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然而在刘备没遇到诸葛亮之前,他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那就是他和陈登的交往。
陈登对刘备的评价是:“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刘备对陈登也有一番评价:“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翻译过来就是,想陈元龙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只能在古人中寻求了,如今是没有人可以相比的。”这个评价也是相当的高,以刘备的识人眼光,应该十分中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和陈登之间“英雄惜英雄”的感情。但陈登活到39岁就死了,《三国志》用了“惜哉”两个字表达了对陈登英年早逝的惋惜。
当刘备客居荆州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也和陈登有关。有一次刘备和刘表纵论天下英雄,有个叫许汜的人就发表一个议论,他说我到下邳去见陈元龙,陈元龙半天不跟我说话,最后自顾自地跑到一个大床上去睡,让我睡小床。刘备听完之后,特别生气,当场就指责许汜:如今天下大乱,阁下不知道为国家分忧,却只在乎“求田问舍”,整天买地买房子,这样的人元龙先生是看不起的。你也是运气好碰上了陈元龙,你要是碰到我刘备这样的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楼上,让你睡地下!这一席话把许汜说的哑口无言。辛弃疾在《水龙吟》一词中赞美刘备“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从这个故事中能够看出刘备对陈登的推崇,这也是证明刘备“雄姿杰出”的最好例子。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陈登是有资格来点评天下英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刘备有没有资格担当得起“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的评价呢?      “王霸之略”所指是“王道”与“霸道”。何谓王道?以德服人。何谓霸道?以力服人。王道治民,霸道治敌。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可平天下。这是对“王霸之略”的一个概括评论。中国第一个提出“王霸并用”思想的是荀子,把这个思想第一个付之于实践的是汉高祖刘邦。陈寿曾评价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刘备作为刘邦的后代,他有没有将这一优点继承呢?我们先来看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这是《三国志》中对“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记载,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到了《三国演义》中,经过天才小说家罗贯中的渲染与修饰,这个故事显得更加生动。小说中,刘备分别指出了袁术、袁绍、孙策、刘表等人为英雄,然而曹操却一一否定,最后直接说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这句话。这段情节虽然为罗贯中附加,但对当时英雄的点评却是一语中的。在曹操眼中,飞扬跋扈的袁术不是英雄,兵强马壮的袁绍不是英雄,文采出众的刘表不是英雄,借势而起的孙策不是英雄,拥有宗亲血统的刘璋还不是英雄。那么为什么偏偏认为刘备是英雄呢?那是因为曹操也看出了刘备有“王霸之略”。与金钱、土地、兵马相比,“王霸之略”并不是个实际存在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个虚无的表象,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英雄的终极标准。
曹操发现了刘备有“王霸之略”,袁绍也发现了,当刘备投奔他的时候,这位四世三公的袁盟主,出郊二百里相迎。刘表也发现了,当刘备客居荆州的时候,这位威震荆襄的八俊,以上宾礼待之。孙权也发现了,当赤壁之战前夕,孙权说:非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由此观之,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不单单是陈登一个人的评价,当时天下的人基本都是这么认为的,那么刘备的“王霸之略”具体表现在那些地方呢?在此我以两段史料为例。   “初,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由是蜀人称亮之贤,知祎不及焉。”
这段文字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大意是:诸葛亮做丞相的时候,有人劝诸葛亮大赦犯人,诸葛亮回答:治理国家需要大德,而不是小恩小惠。所以当初匡衡、吴汉不赞成大赦。昔日先帝在世时常说:当初我与陈远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可以洞悉天下兴衰乱治的道理,但他们从来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年年大赦犯人,但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于是诸葛亮一直以严法治国,但民并无怨言,被人称贤。后来费祎主政,刘禅当权,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年年大赦,蜀汉从此削弱不堪。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重要的信息。一、刘备年轻时受到名师大儒的指点
《三国志》记载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卢植是汉末的名师大儒,刘备能跟着他学习,可以说他是汉末诸侯中,学历最高的一位。但《三国志》接下来又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因此有人就说,刘备在上学期间是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我不以为然,读书有很多的方法,诸葛亮读书是“只观其大略”,陶渊明读书是“不求甚解”,刘备虽然“不甚乐读书”,但他却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领悟出治理乱世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就像唐诗所言: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想刘邦、项羽这样干大事的,没有死读书的。刘备“不甚乐读书”,是不“读死书”,读的是经过实践而得来的“活书”。
刘备从师卢植时,掌握了一般应掌握的基本典籍,培养了他“以德服人”的儒家本性与王道理念,以及尊重读书人的良好品格,为他成为一代政治家奠定了基础。陈元方、郑康成重视法治反对滥赦的思想是汉末诸儒政治思想的精华,刘备在他们身上学到了“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之道理,给日后蜀汉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刘备通过与卢、陈、郑三大名儒的学习,“王霸兼用”的理念在他思想中初成雏形,这也是刘备与曹操孙的权一大区别。
二、诸葛亮按照刘备的思路来治理巴蜀
刘备受到三位名儒的教导,并不是整日空谈,而是将其付之于实践。刘备占领益州之后,让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以法治蜀”的主张。据《三国志》记载,蜀国执法虽严峻,但公正公平,百姓无怨。
《蜀科》执导思想就源自刘备“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的理念。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楹联评孔明: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好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我觉得这幅对联与其说是在赞美孔明,不如说是在赞美刘备。《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段文字,只有寥寥数语,但后世评价极为高。刘壎在《隐居通议》中说:“此数语甚伟,非唯可见先主君臣论治之懿,亦因是知先主与元方、康成周旋,固有得于儒学之论,岂止专于武略而已哉。翻译过来就是,这几句话说的真的好呀,只寥寥数语,便说透了刘备与诸葛亮的治国方法,刘备跟着陈远方和郑康成学习儒学,让我明白了治理国家的办法不是光靠霸道的武略呀。我觉得这一则小故事,是对刘备“有王霸之略”的最好证明。
刘备的“王霸之略”不单单体现了治国方面,在“机权干略”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我在此举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那就是白帝托孤。
白帝城托孤千百年来受无数人争议,而且评价极其两极分化。对于白帝托孤的正面评价的代表人物是陈寿,他在《三国志》赞美刘备:“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在陈寿眼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古今完美的典范。对于白帝托孤负面评价的代表人物是明朝思想家李贽,他读《三国演义》看到这一段时,直接大呼:玄德真奸雄也!李贽认为白帝托孤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权力冷战。易中天的《品三国》也继承了这一负面理论,而且易中天还夸张的预测,如果诸葛亮当时接受刘备的遗命,就会有刀斧手出来,把孔明砍成肉泥。我真的想说一句,叫兽呀!你不去写YY小说,真是屈才了。在这一正一负之间,还有一个“和稀泥”的评价,代表人物是清初大评论家毛宗岗。按理来说毛宗岗是十分推崇推崇刘备的,可能是白帝托孤争议太大了,他在批三国时,只好说: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意思就是,你觉的他是真的,就是真的。觉得他是假的,就是假的。虽然这句话等于没说,但我觉得这种态度是对,因为历史毕竟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断定真假,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就谈谈我对“白帝托孤”的看法,以及这场权力交接中刘备所展现出来的智慧。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白帝托孤的文字。从中我们能得出三个重要的信息。一、刘备传位给刘禅
古代的皇权继承,大部分都是“父终子续”,刘备也是这样,但刘备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没有犹豫过。像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在选继承人方面,都是一改再改,一选再选,甚至造成兄弟不和,骨肉相残的局面。但这个问题在刘备身上没有发生,他直接选择了嫡长子刘禅作为了继承人。上文我们说过,刘备是个受儒家思想熏陶很大的人,儒家讲究的就是“立嫡立长”,刘备不假思索的选择了刘禅,再次证明了他是个尊崇“儒家王道”的皇帝。二、刘备托孤诸葛亮
关于刘备托孤诸葛亮,现在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刘备怕诸葛亮篡位,先来个敲山震虎。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没认清两个问题,一是诸葛亮的品格,二是刘备的识人。古今名相很多,惟独诸葛亮备受推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有德行。不管是在当时,还在是后世,这是被大部分人所认同。有人说了,托孤大臣中不还有一个李严吗?是不是刘备用来牵制诸葛亮的呢?牵制不牵制我不知道,但查遍古今托孤的案例,我没有发现皇帝只托孤给一个人的。刘备是个识人高手,从提拔黄忠,选举魏延,劝诫张飞,告诫马谡,我们都能看出来。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能力继承的他的遗愿,去完成他未完成的理想。所以才用这一席话来奠定日后诸葛亮的地位,并放权给他,让他放心大胆的去北伐。另外刘备还清楚,诸葛亮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以诸葛亮的德行他是干不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来,这又是对刘禅的一个保护。但为什么刘备还要说出“君可自取”这种的话呢?这不是陷诸葛亮于不义了吗?
三、刘禅将诸葛亮事之如父
刘备可以保证诸葛亮不会对刘禅产生威胁,但他不能确定刘禅会不会对诸葛亮痛下杀手。观古今托孤事例,远到秦二世与李斯,近到康熙与鳌拜,不管皇帝是庸还是是明,托孤大臣是忠还是奸,皇帝杀害顾命大臣的例子屡见不鲜。刘备给予诸葛亮“自取”的权力,又让刘禅认他为父,这是对诸葛亮的一个保护伞。反观魏国与吴国,曹睿托孤曹爽与司马懿,可是没过多久,司马懿就杀了曹爽,夺了大权。孙权托孤诸葛恪与孙峻,可是没过多久,小皇帝就联合孙峻将诸葛恪杀害。这种血腥政变,蜀汉从来没有发生过。诸葛专权数载,从没有排挤刘氏;刘禅年幼气躁,也没有见过他轻杀权臣。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孔明之德,刘禅之量,更加感叹刘备临终遗言的高妙。在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候,完美的操控了一场“不流血”的政权交接,保证局面的稳定,而且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11年之后,诸葛亮去世。“白帝托孤”是对刘备卓越智慧的一个体现。
现在大部分认为刘备是在忧愤中去世的,然而翻阅史书的时候,我发现刘备是以一个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死亡的来到。刘备没有让愤怒来挤压自己肚量,面对黄权的背叛,他还依旧善待黄权的家人。刘备没有让岁月老化自己的智慧,面对言过其实的马谡,他准确的指出了他的缺点。刘备没有让失败打垮自己的意志,当马忠来到刘备面前时,刘备高兴的说,我虽然失去了黄权,却得到了你,这是世间从来缺乏贤才呀,刘备在临终前还彰显出一副大政治家的气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的临终遗诏,其中蕴含着人生智慧与处世法则,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面对这样一个位“悲情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责备他呢?
刘备作为刘邦的后代,的确继承了刘邦的才能。苏洵在《三国论》中说道,现在大部分人觉得刘备没有什么才能,但在曹、刘、孙三人当中,刘备的才能是最接近刘邦的,他只是没有妥善使用这些才能的方法而已。苏洵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将刘邦视为了“古今第一英雄”。我们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苏洵对刘备评价。
刘备以自己的真诚感动刺客,这是王道。但他生气时还能鞭挞傲慢的督邮,这又是霸道。诸葛亮介意刘备取荆州时,刘备说“我不忍也”,这是王道。但他日后火中取炭灭刘璋,这又是霸道。刘备在战乱时,说过以人为本,这是王道。在治理巴蜀时,以严法治国,这又是霸道。“王霸兼用,礼法并施”这就是刘备。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6-11 15:45:03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6-11 15:59 编辑

论坛相关帖子
天下英雄谁敌手——漫谈刘备https://www.hawkaoe.net/bbs/thread-39204-1-1.html

ooyss 发表于 2012-6-12 11:24:58

又是有关刘玄德的文章,看来大家最近对他比较感兴趣……

panzer5617 发表于 2012-10-10 07:44:19

虽然不知道楼主在说什么,不过似乎很牛逼的样子。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0-10 08:35:22

panzer5617 发表于 2012-10-10 07: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虽然不知道楼主在说什么,不过似乎很牛逼的样子。

···················

qs 发表于 2012-10-10 12:57:52

对LSS一样无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吾敬刘玄德——浅谈刘备的“王霸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