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说一说高顺与张辽
作者:谛听https://211.90.117.4/sanguo/bbs/UploadFile/2004-9/2004918162146694.jpg
比起反关派对关羽的诘难,网友对张辽的攻击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不少人喜欢将吕布手下的高顺与张辽来作对比,从而得出高顺比张辽强得多的结论,果然如此吗?
先看看高顺——
英雄记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英雄记的可信度有多高不得而知,由于高顺的记载几乎全部来自英雄记,所以我们只能权且以为信史。
我对高顺的看法是:
一,个人认为有点死心眼,吕布知其忠而不用,但高顺仍然死心踏地。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并且又不饮酒,不受馈遗,人际关系如何我们可以想像一下————个人估计好不到哪去;
二,这个人打仗有一套,从陷陈营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知道,每次打仗他的部队肯定是先锋,并且攻无不克,鲜有败绩;
三,这个人有头脑,比如英雄记中记载有————(当吕布准备出兵教训一下臧霸时)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霸畏布(引还)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霸后复与布和。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吕布手下的几个人,魏续与他有外内之亲,自然是心腹。陈宫这个人有参与过叛变的嫌疑,但仍然委以重用,可以算是亲信,高顺则算是吕布的另一个亲信了。我们从“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中可以看出,高顺虽然不如魏续那样被吕布重用,但吕布有意让他和陈宫一起守城,并且“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说明高顺在吕布军中是有地位的。
高顺最后被曹操枭首,让很多人引以为憾,其实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曹操之所以要见吕布和陈宫,一则与二人有旧;二则素知二人才干,可能有意活之,但最后还是枭首,高顺与背叛吕布投降的侯成、宋宪、魏续的关系恐怕很是一般,自然没人为他说话,就算有人为他说话,只怕也活不成。
我们再仔细看一看吕布投降的过程:太祖堑围之三月,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很明显,吕布、陈宫和高顺这三人不是主动投降的,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于禁斩昌豨————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这里所谓”围而后降者不赦”,这个围到底指围到何种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像吕布这样被围到白门楼才投降,我想应当是在不赦的范围之内了,而很显然,高顺应当是与吕布一块投降的,自然也在这不赦之中。
于是问题出来了,张辽又是如何降曹并且还被曹操重用的呢?
我们先看看张辽的履历: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有人便以张辽先后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和曹操手下效力来指诘张辽不忠。果然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忠么?
张辽起初不过一从事,丁原使将兵诣京都,很明显,丁原这个人没有野心,他的军队到了京都后直接受大将军何进的指挥,当张辽到河北募兵回到京师后,政局发生了变化,请注意,他只是以兵属董卓,董卓当时把持朝政,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和袁绍不也被董卓任命过官职吗,王允等大臣不也留在京师继续做官吗,为何张辽一个下级武官奉命行事就是不忠呢?————很明显,张辽只是没有或者说没有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罢了,作为一个军人,我想他没有义务卷入朝中的权力斗争之中。张辽不是陇西人,年纪又轻,根本不在董卓的亲信之列,是否有幸参与同关东诸侯的战斗尚未可知,总之,董卓从来也算不得是他的主子,这一点跟吕布背叛董卓显然是不同的。
而吕布和王允除掉董卓,吕布摇身一变成了诸侯中的正面人物,“允以布为(奋威)〔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我想张辽由将兵属董卓变成将兵属吕布同样是再正常不过了。——————由于吕布与张辽都曾在丁原手下,就算没什么交情,但在吕布看来还是比别人要显得亲切得多,于是张辽被提拨为骑都尉。后来西凉兵为董卓报仇杀入长安,张辽跟着吕布出逃。
但以此来断定张辽从此就像高顺那样成为吕布的亲信,显然太过武断。吕布提拨张辽,跟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资)〔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单方面的拉拢行为,而我们从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虽然吕布有意拉拢张辽,但两人似乎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吕布的传记中,有关于臧霸的记载,但是却没有出现有关张辽的记载,似乎张辽与吕布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密切。虽然演义中有诸多张辽与曹操、刘备军队作战的描写,但在史书上却一个也找不到。
张辽跟着吕布在神州大地上转了一圈,终于来到了徐州,此时徐州是刘备当家。三国志中说张辽到徐州后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岁,看看地图,鲁郡在哪?
鲁郡不在徐州辖区,而是属豫州。张辽这个鲁相到底是刘备给的还是吕布给的,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张辽跟吕布有相当的距离。
说了半天,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张辽极有可能没有参与曹操与吕布的最后决战,当然,不排除他和臧霸一样将兵助吕布,但显然张辽应当并不在最后被围之列,他有可能仍在鲁国或者在主战场不远的某处驻扎。也就是说,张辽真正意义上另换新主,只有跟曹操这一次,并且还是在吕布被击破之后。————张辽从未背叛过谁,这一点与吕布有天壤之别。
其实只要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我们就不难发现,高顺与张辽其实都算得上是忠义之士,只可惜高顺跟错了人,与吕布走得太近,而张辽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比高顺要幸运得多。
有人认为张辽在吕布手下没有得到重用,从而认为张辽不过如此,实在是大错特错。我想,张辽在吕布手里要么是被大大地重用了,要么是被甩在了一边。张辽所领的鲁国在徐州北面,正当兖州之东,吕布得徐州后不过自称徐州刺史,而张辽的鲁相若论品秩尚在刺史之上,如果吕布真的是用张辽在北面为自己扼守门户的话,那张辽在吕布眼中的地位就非同小可,当然,这不说明两人私交如何,更不说明张辽对吕布的忠诚。如果吕布只是碍于情面才给了个鲁相,把张辽打发得远远的,用得着的时候才叫他一声,那说明吕布和张辽是渐行渐远,而张辽比起高顺来,更不为吕布所信任,其才能则完全没有得到发挥。
张辽被丁原看中,就是因为他武力过人,不过史书中对武艺的记载几乎没有,但从逍遥津一战不难看出,张辽即便不是什么绝顶的高手,但其身手也着实了得。不过我想张辽真正值得说一说的是他的果敢————单身上三公山、柳城斩单于、夜定兵变、勇闯天柱山、血战逍遥津,三国诸将果敢如张辽者鲜矣。
————————从这一点看,张辽虽然在吕布那里没有怎么表现,但其战斗素养并不在高顺之下,而其战功卓著,则非高顺可比。
最后要说一说的是张辽的人品。不过说之前我想提一提另一个人,林彪。
将人品作为抵毁一代名将的证据,实在是太过牵强。更何况张辽的人品并无问题。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这可能是一些指责张辽的人喜欢引用的,不过这诸将任气,很显然并不是张辽一个的事,而是于禁、乐进和张辽互不服气而已。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这是另一个所谓对张辽不利的记载,理由是他居然跟李典这样“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的人不和,于是便说张辽人品太差。
——————果真可以这样说么?那周瑜与军中“敬贤礼士人皆呼之程公”的程普也有不和,是不是周瑜的人品也有问题呢?造成两人关系不好的原因很多,张辽的降将身份、诸将平时意见的不同都可能是不睦的原因,何以偏偏要牵扯到人品上来,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其心可诛啊。
在我看来,高顺和张辽的基本上都属于那种不会跟人套近乎的,跟关羽、魏延有些类似,他们都勇猛过人,善养士卒,但从张辽的经历来看,似乎还没有关羽、魏延那么傲。
最后再说一说张辽的智力,高顺有过对吕布的劝谏,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冷静,有脑子。张辽的智力我想并不低,他那些果敢的举动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特别是逍遥津一战前,张辽对曹操战术意图的充分理解,足以说明他绝非匹夫之勇,而是有勇有谋。
傅子曰:太祖将征柳城,辽谏曰:“夫许,天子之会也。今天子在许,公远北征,若刘表遣刘备袭许,据之以号令四方,公之势去矣。”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备,遂行也。
————张辽的这一见解虽说不是正解,但他的想法和其它的将领差不多是一样的,至少不输给曹营其它名将了。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高顺和张辽,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可能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
如果你为高顺死得太早而没能在三国的舞台上充分表演的话,那么,看一看张辽好了。
谨以此文献给同样冷静、果敢、英雄善战、鲜有败绩的高顺与张辽 我也顺便说李典,分析一下合肥之战中曹操的用人战术。李典其人,初投曹操,并无功勋,但曹操一为表彰其父兄李乾、李整之功勋,二为拉拢其上万部曲,故此欲加李典高位。可当时曹操的地盘并不大,于是曹操将离狐县升为群,任命李典为太守。后来李典升官后,离狐群又降为县,可称此群是为李典一人设置的,在当时可谓殊荣。
再看乐进,破吕布时至官渡,虽得广昌亭侯之爵位,可官仅一讨寇校尉低衔,当时李典却是裨将军了。且乐进的官位是凭血战先登一步步升上去的。当然对李典这种凭叔兄之关系一举高升的看不顺眼了。
至于张辽,其在吕布处就有北地太守和鲁相的官位。而其是并州武人,又因并州之地,民风尚武,张辽和其好友关羽都是对士大夫不怎么敬重的人,其护军武周号称雅士,在藏霸处大受尊敬,可一到张辽那,两个就成冤家,如此张辽和“好学问,贵儒雅,敬贤士大夫”的李典根本不是同路人。
李典后又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当时连李典自己都对曹操说说:“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其后李典因为“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鄴”,曹操嘉之,迁破虏将军。这次又不凭战功升官,张辽和乐进两位以军功博得官位的,就算李典出名的“不与诸将争功”,想必也不会对其升迁服气的。史称“进、典、辽皆素不睦”,所言非虚也!这么三位凑一起,又怎么指望他们同心协力?但曹操用人智在于此,派主攻的乐进守城,张辽、李典出战,张、李二人不合,本是无法诚心合作的,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憋在城里死守的局面。但如果守不住合肥,整个中原可能都要被吴军击败,况且孙权亲征领兵十余万,而合肥只有七千人。这时,曹操送来一封锦囊,着张、李二人主动出击。张辽和乐进不会反对,李典谨慎,也许有异议,但既然是曹操来的手札,就是必须要执行的,何况是点名让他出战?李典性格随和,大事临头不会与人计较,而乐进也肯定不会让两个人带着一点兵去送死,最后还是一个三人齐出的局面。然后有张辽八百破十万,三将七千退吴军的佳传。 天日兄的知识好渊博,不愧是部长。。。。。。。。。 天日的 知识真多啊。。。。。。。。 做我们的老师那该多好啊~~~~ 呵呵,人家很忙,恐怕不会答应。。。。。。。。。。 我知识多?发没发现我说得多的都是关于三国的?:) 我到现在看到的最博学的,就是王孙了……我的目标啊。 祝你成功! 我在努力:) 加油! 呵呵,天使看来还要加油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