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艺术
返璞归真的艺术返璞归真是一种艺术。
我们在作文章时,尤其是写散文和记叙文时,也许常会因为措词而苦恼,总想用一些华丽的词藻为文章增色。然而,在我们一心追求华美的同时,往往会把文章的中心精华湮没在令人目眩的点滴之中。
华丽有时可以作为一种掩饰。韩寒早就说过,《荷塘月色》是一堆过于华丽的滥词堆砌而成的。我们学习《荷塘月色》时,被灌输的尽是郭沫若这个字用得巧,那句话写得妙之类,似乎这篇文章就是无可挑剔的了。那么,让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它,忘掉老师为我们分析的一切有关于它的思想——一片平淡的记愁散文,不是么?
郭沫若也是忧国忧民的人,在革命的道路上出现荆棘,他也是悲恸的、愤慨的、彷徨的。然而,为什么他这一篇《荷塘月色》除了有一点彷徨的意味,却没有令人感同身受的感染力呢?不是他写不出。在“浮华”背后,我看到了一丝怯懦,将感染力中和。
鲁迅的文章总是那么朴实,他实在没有陈独秀、郭沫若那样出众的文采。然而那些平平无奇的文字,却总能带给读者最强烈的震撼力、最深刻地反省!他呐喊,便令处于黑暗昏眠中的人们觉醒;他彷徨,便能令天下人在彷徨中坚定自己的方向。
这便是返璞归真的力量!便是不拘泥于外表的华美,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心声放大,将文章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的艺术体现。
最近我总在想,劣作《明天,我们再一起去爬长城》中,形容夏侯老大的那个“振聋发聩”一词,是否用得妥当。其实稍微注意一下这个词的意思就会发现,他所形容的并不是表面上的声音多么响亮,而是一种启发力,那种可以唤醒糊涂之人的力量。对了,就是“响亮”这个词,就是这个词用在这里很是贴切,再雅一分作“宏亮”,俗一分为“震得慌”,三者任一在此都胜过华美而不贴切的“振聋发聩”。
当然,返璞归真不代表舍弃高雅的词藻,如果为了求朴,而是文章进不了高雅殿堂,落入俗流,那便失却了“真”的“凝练”的含义,得不偿失了。
返璞归真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可以不拘泥于外表的华美,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心声放大,将文章的感染力发挥到极致! 最近校刊缺稿,奉命多写了点,希望本文对各位学生同胞更好地认识文章、创作文章有所帮助 谢谢天日兄,以后可以适当改正一下去应付作业,嘿嘿 应付 不错,语文不是强项,英语是我的强项,而且不是一般的强啊 那建议你先考级吧,省得大学毕业前猛赶四级,大学之前应该让考到三级 我看看,大学一年级的课本基本上不是很难,不是吹牛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