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战国-专有名词
日本战国史里有很多名词,很多你都可以说你听过, 可是你真的熟悉它吗? 也有很多你是可以望文生义的,但是由于中日对于汉字的使用法不同, 所以你也可能误解
它了! 有些名词你可能听都没听过,你想知道它吗?
日本人的姓
古代日本人除了武士阶级跟朝廷官员之外,是没有姓的,一般人只能叫阿x(日语 念
o).但是商人往往例外(不必怀疑,任何时代的有钱人都会搞出特权). 所以若是平
民成为武士阶级,第一件事就是取自己的姓.
日本古人的姓名为何又臭又长?Ans:其实古代人常常有不只一个名字是主因.例如
有人叫做本多平八郎忠胜, 那就是他把两个名字(平八郎+忠胜)串在一起啦! 还有
一种状况是名字跟官名扯在一起,例如织田上总介信长,请拆成织田(姓)+上总介(
官名)+信长(名字),这种情形今日也常有,例如李(姓)+总统(官名)+登辉(名字)!
天皇
传说中的天照大神(像是我们的玉皇大帝那样的地位)的子孙,是日本的皇帝兼神道
教教皇,但是到了镰仓幕府(第一个幕府,约在中国的南宋时期)兴起之后, 只是个
册封别人的教皇而已.虽然有时皇权伸张,但是真正的夺回大权是在明治维新之后
.
将军
这里的将军是征夷大将军的缩称,也叫做幕府大将军.这个职位原本是暂时的,可是
源赖朝征伐虾夷(北海道的原始民族)之后,就霸住不放,还用此想统理天下诸侯.
天皇此时大权早已旁落,只好依他.从此这个职位就成了日本的实质皇帝. 一般天
皇封的官是有几品官(最高正一位关白)的区分,可是这种职位却是没有"品"的.关
白跟将军的差别
(1) 关白(相国)有人说跟4大姓(橘,藤原,源,平)有关.凡是出身平氏的后代的,统
一天下时就是当关白,而出身源氏的诸侯,统一天下后就当将军.
(2) 另一说是说,没有武力打下东方的大诸侯的只能当关白.例如丰臣秀吉没有打下
伊达政宗盘据的东北,结果天皇只封给他关白.
足轻
中世以后身份卑微的步兵,因轻装行动敏捷而得名。南北朝内乱后,单人骑马作战逐渐变为步兵集团作战,足轻在战斗中作用日益显著。应仁之乱时,京都寺社等的奉公人、农民、浮浪人等充当临时雇佣的足轻,分属东、西两军参加战斗。后来,足轻逐渐编入常备军,分成弓足轻、步枪足轻等,由足轻大将率领,战斗在最前线。织田信长的足轻枪队很有名,曾在长篠之战中击溃武田军。江户时代足轻处于武士的最下层,明治维新后不久改变身份,称为卒族。
天下霸主
这个称呼通常是指统有日本最大领土,有最高声望的诸侯就可以了. 例如西元158
2年(信长死前),占有日本1/3领土的织田信长,或是已经统一天下的关白或是幕府
大将军也可以如此称呼.
官跟职
所谓的官就是朝廷的官(相当于欧洲教廷的爵士之类的荣誉职),职指的是幕府给的.
大名
领有土地的独立诸侯,最好有朝廷官位,才有真正的名份.武士就是领有土地或是诸侯俸禄的人.只有通常武士在打仗时可以骑马.而且通常诸侯也只是武士的最高阶级而已.理论上有朝廷职位的官员地位都比武士高.
城
日本的城是指城堡,为了防守方便,通常建在山上.这是给贵族住跟军队驻扎的.真
正的城市是建筑在城外不远的商业中心(城下町).
刀,剑
日本通常刀剑不分,所以武士刀也叫做剑.
铁炮
就是现代说的步枪,在1543年,由漂流到种子岛的葡萄牙人传给日本人. 但是在当
时步枪只有200公尺左右的射程,而且是用火来点燃绳子引发,所以下雨天就不能用
了.
大炮
比铁炮晚传入,跟我们所想的相同,就是欧洲中世纪的大炮.在当时非常有威力.
南蛮跟红毛都是指欧洲人,但是各有不同.南蛮是指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红毛是指荷兰跟英国.南蛮人在1543漂流到种子岛(天翔记历史事件)后,从此传入铁炮跟基督教.基督教
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风潮, 很多诸侯(大名)都信, 如九州的大友宗麟.
一揆
这在日本语原意本来是"同心协力的意思,但是不知何时变成"暴动"的代名词.例如
地方豪族的暴动叫做"大一揆",而一向宗暴动叫做"一向一揆".
一向宗
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在现在台湾也非常流行,叫做"净土宗".认为多念阿弥陀佛到一
心不乱死后就会上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宗派由于鼓励信徒募捐,所以相当有钱.他们
也喜欢盖庙,在日本战国时代造成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常常占据诸侯的土地盖庙
,因此造成冲突(以现代话就是占据公有地盖庙).战国时代,一向宗有钱之后就开始
干涉政治,也常煽动民众对诸侯不满,令诸侯们非常头痛.
本愿寺显如
本愿寺的法主(教主),是这个一向宗最大的教派,俨然是一向宗(净土宗)的教主.由
于战国时代诸侯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所以他常常煽动民众在各地反抗诸侯的暴政
.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佛教政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6 20:23:30编辑过]
~~已补充进足轻,不过大筒和小名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6 20:19:29编辑过]
再补:<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92%" align=center border=0><TR><TD><FONT><B> 下尅上 </B></FONT> 地位低的排斥地位高的而大逞威风的意思,如家臣推翻主君,民众不服从统治者的命令等。是反映室町、战国时代社会状况的用语。当时在趋于没落的公家和僧侣的日记中常常出现“下尅上”的用语,用来表示打破旧秩序的那种可忧虑的现象。幕府内部守护凌驾于将军之上,各地方守护代取代守护而成为战国大名,还有地方武士和农民发动的一揆等,这些都是下尅上的现象。
</TD></TR><TR><TD><FONT><B> 国一揆 </B></FONT> 室町时代,十五世纪畿内、近国出现的国人与土豪阶层的统一行动或武装暴动。大都波及一郡或数郡,反对守护的斗争居多,要求多种多样,也有以土豪为媒介,代表农民利益的。著名的有1485年(文明17年)要求畠山政长、义就两军撤退的南山城国一揆,1429年(永享元年)、1480年(文明12年)与要求德政结合的播磨国一揆,以及1487年(长享元年)要求阻止守护家臣进入采邑的山城国乙训郡等的国一揆。文明、长享年间加贺国反对守护富樫氏的一向一揆也可以说是以一向宗为媒介的国一揆。
</TD></TR><TR><TD><FONT><B> 国人一揆 </B></FONT> 国人原指国衙统治下的人,居住在国衙领地的人,特别是指其中有势力的阶层。到南北朝、室町和战国时代,成为地方领主的一般称呼。国人形成以血缘或地缘为基础的联合组织——国人一揆。国人一揆多在内战等上层政权分裂时形成,他们订立一揆契约,约定统一行动。有时在一郡或一郡以上的范围结成国人一揆,作为军事组织在同一旗帜下参加战斗。著名的有上野、武藏的白旗一揆,武藏的平一揆等。国人一揆也有裁决处理地方领主间的纠纷的,北九州、五岛地方的松浦党一揆就包含有遣返逃亡下人(可能是船夫)等问题的条款。国人一揆的一部分充当守护大名的家臣,或者也有发展为战国大名的,但在统一政权形成后,很多都离开根据地,被迫成为家臣团而聚居在城下町,国人一揆的组织瓦解。
</TD></TR><TR><TD><FONT><B> 一向一揆 </B></FONT> 战国时代以亲鸾创始的净土真宗(一向宗)门徒为核心掀起的一揆。十五世纪后半叶,从本愿寺八世莲如一代起,一向宗门徒在国人、地方武士、农民、工商业者中急剧增加,以本愿寺(初在山科,后在大坂)为中心,建立教团组织。各地门徒与企图强化领国统治的守护大名、战国大名等对抗,在近畿、东海、北陆等地发动一揆。特别是在加贺,1488年(长享2年)推翻守护富樫政亲(长享一揆),门徒中有能力的和尚、国人、土豪等统治加贺国达九十余年。越前、越中、能登也建立起强大的门徒组织。在畿内,受到管领细川政元的保护,扩大了组织,进攻与政元相争的畠山氏。1532—1536年(天文元年—天文5年)一向一揆同细川睛元、法华一揆对立(天文之乱)。1571年织田信长为伊势长岛的一揆所苦,遂在越前、长岛、大坂石山等地与一向宗势力作战(元龟、天正之乱),企图将其消灭,终于把一揆镇压下去。
</TD></TR><TR><TD><FONT><B> 战国大名 </B></FONT> 战国时代在各地扩张势力的大名领主。守护大名是室町幕府政权的基础,但应仁之乱后,领国统治权被家臣守护代和国人阶层所篡夺,相继没落。到战国时代仍能维持领国的守护大名只有武田、今川、大友、岛津等数氏。赶走主家而成大名的,有后北条、长尾(上杉)、斋藤、浅井、朝仓、织田、长宗我部、龙造寺、有马氏等。这些战国大名把领地分给国人和土豪阶层,称他们为“给人”,组成自己的家臣团,加强对农民的统治。为把统治权深入到领国内的政治、经济等所有领域,战国大名又制定分国法(家法),建设城下町,调查土地户口,保护和统制工商业,开发新田,治水灌溉,整顿驿站,发展产业,竭力使领国富庶起来,从而加强军事力量。采取这种富国强兵政策的战国大名互相展开激烈斗争,强者吞倂弱者而扩大领国。后来毛利氏统一中国地方,织田氏统一中央地带,后北条氏统一关东。织田信长的继承人丰臣秀吉进而统一全国。
</TD></TR><TR><TD><FONT><B> 寄亲、寄子 </B></FONT> 仿照同族血缘关系创造出来的主从关系和其他保护、被保护关系。据说始于镰仓时代,在以惣领制为基础的领主制度中,惣领把非血缘关系的武士编入本族,把主从关系比作父子关系。室町时代以后,随着大名领国制的发展,普遍利用寄亲、寄子关系扩充和统制家臣团。战国大名,特别是武田、今川、后北条诸氏把有力的武将作为寄亲,把地方土豪作为寄子组成军事力量。两者关系与牢固的主从关系不同,带有契约性。在封建社会中,寄亲、寄子关系不仅存在于武士之间,在农村以及近世的城市“奉公人”等的雇佣关系中也广泛存在。
</TD></TR><TR><TD><FONT><B> 堺 </B></FONT> 大阪府堺市。在摄津、河内、和泉三国交界处开辟的商港。其名出现在平安中期,是赴熊野的一个宿驿。镰仓中期建立南北两堺庄。是联结畿内和濑户内海的重要港口,南北朝时代成为双方争夺的地方。室町时代北庄先归守护大内氏,应仁之乱后处于细川氏统治下。南庄原是相国寺崇寿院领地,支付七百三十贯文地皮税取得“地下请”的权利。成为幕府领地后,此权利继续得到承认。后南北庄联合,由称为纳屋众的豪商们管理町政。应仁之乱后,取代兵库港成为日明贸易的基地,也参加对朝鲜和琉球的贸易。战国时代为避免战乱,保卫城镇,掘濠雇兵,建立武装,以强大的经济力量,巧妙地利用畿内地区到处林立的大、小名的势力之争,建立由“会合众”领导的自治体制。织田信长势力伸向畿内时,最初堺市曾予抵抗,1569年(永禄12年)成为织田的直辖领地。丰臣秀吉建设大坂城时,堺市居民多被强迫迁往大坂,以后急速衰落。江户时代为幕府直辖领地,置堺奉行,享有“丝割符”占有权等,受到保护,繁荣情状不亚京都、大坂,但锁国后为长崎、大坂压倒。
</TD></TR><TR><TD><FONT><B> 博多 </B></FONT> 福冈县福冈市的一部分,濒临博多湾的良港。被推断为《魏志·倭人传》记载的奴国。大和国家时,是日本入侵朝鲜半岛的根据地,也是防卫九州的要地。镰仓时代是大宰府的外港,很繁荣。设置鸿胪馆、警卫所,进行外交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刀伊和元兵入侵时成为战场。镰仓时代设置镇西探题。室町时代为大内氏领有,是对朝鲜、明朝的贸易港口,繁荣发达。战国时代由于大友、毛利、岛津氏在此进行争夺战,一时荒废。安土桃山时代成为丰臣秀吉的直辖领地,再次复兴。1600年(庆长5年)黑田氏受封福冈,定福冈为城下町,博多作为其外港发展成为商业城市。
</TD></TR><TR><TD><FONT><B> 门前町 </B></FONT> 中世以后在寺社门前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寺社附近有许多建筑物。住有许多神官、僧侣,人口集中。寺社门前市场发达,开设许多以参拜者为对象的客店、商店,逐渐形成城市。例如伊势神宫的宇治山田、延历寺的坂本、兴福寺的奈良、金比罗的琴平町等。中世的门前町是凭借以许多受寺社控制的座和广大庄园为背景的经济力量而建立起来的城市,由寺社进行统治,这就是它的特点。近世时期,门前町逐渐变成游览城市,因朝山进香的人增多而发达,其典型是成田市。近代的宗教城市奈良县天理市等也可以说是门前町。
</TD></TR></TABLE> 没有小名吧?小大名就听过........还有“一番枪”、“介错”等等呢? 还有~~:<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1 width="92%" align=center border=0><TR><TD><FONT><B> 庄园 </B></FONT> 奈良时代到战国时代末期以田地为主的私有地。它的特点是所有者为贵族和寺社,他们居住在远离私有地的地方,主要是京都及其周围,在律令国家中拥有政治地位。所有者为了经营私有地,设置包括仓库在内的事务所,庄园称庄所,庄园土地叫某某庄。今天,文献上记有庄名的庄园近四千个,北起陆奥、出羽,南至大隅、萨摩,分布全国,尤其集中在畿内及其周围。八—九世纪的初期庄园只包括可垦地在内的垦田,后来也包括山林、原野和沟池。庄园的田地有当地农民耕种的治田和庄园领主的直营地,前者称为田、公事田,后者称佃、用作、正作等。国家把年贡和杂役的征收权委让给庄园领主,庄园领主据此向庄园征收年贡和杂役。但其中有的只给予田租征收权,即不输租权(一色田),有的只免除杂役。因此,有的庄园只有年贡征收权(支配田地),有的只有杂役(公事)征收权。十二世纪时,兼有上述两种权利的一元化运动高涨起来,形成收取年贡和杂役的单位——名;另一方面,庄园内部也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庄园领主放弃征收权或将征收权委让给当地的情况,即出现除田、给田和给名等。除田和给名不久就成为瓦解庄园制的当地势力的据点。
</TD></TR><TR><TD><FONT><B> 公营田 </B></FONT> 与私营田相对,总称官田和官营公田为公营田。一般靠班田农民的徭役耕种,收获物全部上缴国家。823年(弘仁14年),为了应付当时滞纳租税的严重情况,根据大宰大贰小野岑守的建议,在大宰府管辖的地区设置了一万余町的大规模公营田。办法是在大宰府管区内选定良田一万余町,动员徭丁六万多人,平均五人一町令其耕种,对徭丁则免除调庸,并供给食物。尽管如此,国家仍能得到相当多的剩余。大宰府的公营田一直继续到九世纪末、对设在畿内的官田的经营很有影响。另外国家还任命当地有能力的人为正长,担任公田经营的实际指导。
</TD></TR><TR><TD><FONT><B> 田堵 </B></FONT> 也写作“田刀”、“田头”,意为专门经营农业的人,是十—十一世纪公领(国衙领地)、庄园等大土地所有者耕地的承租者的总称。虽然都称为田堵,但实际上包括从大名田堵到小规模经营者在内的广泛阶层,前者积蓄米、布、绢等财货及役畜、奴婢等,并通过私出举使弱小农民隶属自已而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后者都是弱小农民。十一世纪时,继续承租权称为“作手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为了占有余剩,田堵对庄园领主等进行反抗,有的掌握作手权而发展为名主。
</TD></TR><TR><TD><FONT><B> 名主 </B></FONT> 平安后期继田堵而出现的农民阶层。中世时,他们负担国衙领地和庄园的年贡和杂役,在农村中占有领导地位。形成时期有多种形态。畿内及其周围地区的名主拥有一——二町步左右的百姓名田,靠使用家族若干下人劳动,进行农业经营,多为农村的领导阶层,颇具有上层农民的性质。边境地区的名主拥有数町步至数十町步以上的大名田,靠半独立的本村农民及许多下人的劳动从事经营,有很强的武士性质。他们拥有名田的权利作为名主职,也可继承或转让。镰仓后期到南北朝时期,直接或间接隶属和依附于他们的隶属民,提高了独立性,促使名田瓦解变质,名主职也演变为贷给耕种人等而征收附加地租(中间剥削)的权利。领主、寺院、商人等积极聚集和买卖名主职,名主也随之没落。但和年贡同为重要课役的杂役则是按名田单位赋课的,同时由于形成神社的祭祀组织宫座等,名主仍能在农村中维持特权地位。
</TD></TR><TR><TD><FONT><B> 名田 </B></FONT> 律令制的土地国有制解体,有力的农民在确立耕地占有权的过程中,在耕地上冠以本人的姓名和假名作为标记,这是名田名称的由来。庄园、国衙领地是由称为散田、间田、一色田的领主直属地和占大部分耕地的名田组成的。名田与有力农民等的农业经营有密切关系,对领主来说,名田是年贡和杂役的赋课单位。十四世纪后半叶以后,在畿内构成名田的地块可以买卖。庄园领主等为了按名田单位征收杂役,竭力进行恢复和维持。名田直到大阁检地时才最终废除。
</TD></TR><TR><TD><FONT><B> 不输、不入 </B></FONT> 由于得到不许国家政权介入庄园的权利而免除租税,称不输权。可以拒绝国衙等的收纳使和检田使进人庄园,称为不入权,不入权后又扩大到不许检非违使等警察权介入庄园。初期庄园除神田、寺田等不输租田外,不被承认有不输权。十世纪以后,有势力的权门、寺社等的庄园领主竭力争取不输特权。获得这个权利,需经如下手续:根据国使凭地籍簿对土地四至情况的调查,发给太政官符、民部省符并予以批准。但常因国使调查后的开垦田发生纠纷,庄园领主向政府申请拒绝检田使和收纳使进人庄园,终于获得不入特权。不输、不入权扩大后,庄园领主对国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独特的领主权为基础统治庄民。
</TD></TR><TR><TD><FONT><B> 本所、领家 </B></FONT> 两者都是庄园领主的称呼。领主位处公卿时称领家。领家如与本所是同义语时,也被使用于一般庄园领主。庄园领主缔结赠送契约后确定上级领有者时,上级领有者称本所(本家),自己称领家。有时本所也把一部分庄园赠与公卿而自成领家,或称本所的预所。本所和领家依赖当地领主,大多带有寄生性。但认为他们是名义上的领主,那是错误的。他们凭借政府中的地位,仍对庄园保持着实际利益和权力。
</TD></TR><TR><TD><FONT><B> 庄官 </B></FONT> 也称“庄司”。由庄园领主任命的官吏,主要职务是在庄园内负责年贡、杂役的征收、上缴和管理,并维护庄园内外的治安等等。职称有庄预、总检校、别当、专当、庄司、案主、下司、地头等。任用庄官的方法有两种,即由中央的庄园领主派遣或起用当地有势力的土豪。时代越往后,后者越普遍。作为他们执行职务的报酬,领主给庄官以一定的收益和土地。庄官构成统治农民的一翼。
</TD></TR><TR><TD><FONT><B> 武士团 </B></FONT> 武士集团的称呼。孤立分散在公家领地和庄园中的武士,在古代末期到中世初期,尊奉桓武平氏与清和源氏出身者为栋梁——大武士团的统率者,开始团结起来,在全国各地形成武士团。特别是在东国,在惣领制结合的基础上,大豪族除本族子弟外,也把小领主置于自己的统率下,组成大武士团。三浦、千叶、畠山等就是代表性的例子。镰仓时代的武士团是通过惣领制,根据血缘关系和血缘观念结合起来的。由于惣领制的崩溃,南北朝时代以后,出现称为一揆或党的新的地域关系的结合,武士团的形态随即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守护大名、战国大名的家臣集团的形成,武士团的结合逐渐瓦解。
</TD></TR><TR><TD><FONT><B> 家子、郎党 </B></FONT> 构成武士团的从者集团,即同族和从者等家臣的总称。家子是同族的分支和庶出系统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与嫡出系统的惣领处于主从关系,在武士团中的地位比郎党高。郎党(也称郎等、郎从)原是无领地的从者的意思,后来指惣领一族以外的从者。与家子并称,也称家人。
</TD></TR><TR><TD><FONT><B> 平氏 </B></FONT> 平安初期因皇族赐姓而产生的姓。有桓武平氏、仁明平氏、文德平氏、光孝平氏等四个系统。最强大的是桓武平氏,高栋王的子孙历任廷臣,繁延于京都。高望王一支定居东国,扩张势力,经平将门之乱和平忠常之乱,其子孙分为千叶、畠山、上总、三浦、大庭、梶原、北条诸氏,构成镰仓幕府的核心。平定平将门之乱有功的平贞盛之子维衡,以伊势、伊贺为根据地,称伊势平氏,以后出现平正盛、平忠盛、平清盛等人,建立平氏政权,成为桓武平氏的主流。
</TD></TR><TR><TD><FONT><B> 平将门之乱 </B></FONT> 与藤原纯友之乱并称为“承平、天庆之乱”。桓武平氏在关东各地伸张势力,其孙平将门继承父平良将的下总领地,但因领地继承等问题,同族间发生纠纷。935年(承平5年)平将门与常陆前大椽源护等交战,杀伯父平国香。后又在常陆下总间屡与国香之子贞盛、伯父良兼、良正等交战。因源护等上诉,被召入京都,朝廷基本承认其申辩,宽大处理,937年大赦免罪。同年调停武藏权守兴世王、武藏介源基经与足立郡司武藏武芝的争端,经基逃归京都,向朝廷控告将门谋反。又,常陆人藤原玄明因不纳贡租,受常陆国司追捕,求将门庇护。从此,将门与常陆守藤原维畿对立,袭击并焚毁常陆国府,继而攻陷下总、上野的国府,自称新皇,在下总国猿岛那石井乡营造皇城,置文武百官,任命同族为坂东国司。另一方面,940年(天庆3年)2月,朝廷任命参议藤原忠文为征东大将军,进军坂东。但半月前,平贞盛和藤原秀乡合攻将门,将门进兵下野失败,死于猿岛,叛乱结束。将门死后,被奉视为神田明神。深受民间信仰。
</TD></TR><TR><TD><FONT><B> 藤原纯友之乱 </B></FONT> 藤原纯友是大宰大贰藤原良范之子,任伊予椽。上任后,初与伊予守纪淑人共同接受讨伐南海、山阳两道海贼的命令,后与出没于濑户内海的海贼勾结,并成为其首领。936年(承平6年)纪淑人平定海贼,但纯友以伊予的日振岛为据点再度活动,拒不服从朝廷的召还命令。他们掠夺官府财物,进攻讃歧,赶走国司,袭击阿波,势力达到九州。94O年(天庆3年)朝廷任命小野好古为追捕使,对纯友采用怀柔策略,但未成功。同年朝廷平定平将门之乱,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出马镇压。纯友因部下藤原桓利叛变,被好古军追击,逃往大宰府,后又逃归伊予,为警固使橘远保的军队捕杀。这是与平将门之乱在东、西国同时发生的叛乱,震动了古代国家的统治阶层,显露出地方武士的威力和社会矛盾。
</TD></TR><TR><TD><FONT><B> 源氏 </B></FONT> 平安时代皇族赐姓的氏族之一。始于嵯峨天皇对降为臣子的皇子、皇女赐以源姓。有嵯峨、淳和、仁明、文德、清和、村上、宇多、醍醐、花山等源氏,历史上著名的是清和、村上、花山、宇多等源氏。1.清和源氏。始于清和天皇之孙经基961年(应和元年)受赐源姓。其子满仲任摄津守,以摄津多田庄等为基地,建立武士团,成为栋梁——大武士团统率者。子赖光勾结摄政关白扩大势力,弟赖信镇压平忠常之乱后进据关东。前九年和后三年之役时,赖义和义家大显身手,联络关东武士团,建立了强大基础。院政和平氏政权时虽受排挤而不振,但不久源赖朝出现,打倒平氏,建立镰仓幕府。该氏的正统是源实朝,他虽灭亡,但佐竹、武田、平贺、新田、足利诸氏皆为清和源氏。此外,其他许多武士也冒充清和源氏。2.村上源氏。始祖为具平亲王之子师房,作为公家在宫廷发展势力,后代任大臣者颇多,屡屡压倒藤原摄关家族。以后分为崛川、久我、土御门、中院等四支。3.花山源氏。始祖为花山天皇的曾孙显康,称白川家(伯家),世袭神祇伯,代代受封王号。4.宇多源氏。始祖为宇多天皇皇子敦实亲王,分为庭田、大原、绫小路、五辻等氏,世代为中等贵族。到中世时期,姓氏整理合为源、平、藤、橘四氏,源氏与藤原氏并立,是最有名的氏族。
</TD></TR><TR><TD><FONT><B> 平忠常之乱 </B></FONT> 平安中期东国发生的叛乱。平将门之乱后,桓武平氏一族在东国伸张势力。尤其,平忠常自祖父平良文以来定居东国,身兼上总介和武藏国押领使,以上总、下总一带为基地,扣押官物和调庸,拒不上缴。1028年(长元元年)6月起兵,杀安房守。朝廷任平直方等为追讨使,尚未出发,上总国府已为忠常军占领。追讨军与忠常军战斗两年,毫无成果,次年末安房守藤原光业逃归京城。平直方被解职,改任甲斐守,源赖信为追讨使。忠常摄于赖信声威,不战而降,随赖信归京城,途中病死在美浓。乱后,东国成为清和源氏的强国基地。忠常的子孙中,千叶、上总两氏有所发展。
</TD></TR><TR><TD><FONT><B> 前九年之役 </B></FONT> 平安末期陆奥发生的叛乱。安倍氏世代任陆奥国俘囚之长,他将本族配置于陆奥六郡,成半独立国。赖良(后改名赖时)时代,越衣川关攻取邻郡,对国府拒纳年贡和徭役。1051年(永承6年)朝廷任命源赖义为陆奥守,以整顿局势。赖时归顺赖义,但因中伤事件,1056年(天喜4年)再次叛乱。次年,赖时败死于鸟海栅,但子贞任、宗任等军善战,赖义被迫苦战。后得出羽的豪族清原氏援军,才于1062年(康平5年)平定贞任、宗任等军。这次战争前后历时十二年(1051—1062年),古称十二年会战。
</TD></TR><TR><TD><FONT><B> 后三年之役 </B></FONT> 1O83—1087年(永保3年—宽治元年)间,源义家讨伐奥羽豪族清原氏叛乱的战役。清原武则因前九年之役中有功,任镇守府将军,併安培氏旧地,声势大振。到直衡一代时,与义弟藤原清衡、清原家衡等同族间发生纠纷,真衡病死后,家衡与清衡又发生争斗。应清衡之邀请,陆奥守派义家介入,形成会战。1087年(宽治元年)义家终于平定这次叛乱。 </TD></TR></TABLE> 大炮应该叫大筒吧?还有足轻呢? 除了大名,小名也是有的啊 还有几个名词:寝返、表里比兴、人斩是什么意思? 介错是剖腹自杀时,身后的助手.是在自杀者疼痛难忍的时候体面的砍下他的头的人. 我倒是希望能看到那些易读错的字,繁/难/僻的字的读音,比如<b><FONT size=3>町 揆 尅</FONT></b> 呵呵呵。。好全面,我很多都不知道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