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9-8 17:43:36

有志者事竟成——记东汉名将耿弇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9-8 17:49 编辑

有志者事竟成——记东汉名将耿弇
引子
  东汉建武5年(公元29年)10月,光武帝刘秀在临淄召开庆功大会。
    在会上,刘秀对一举平定齐地的名将耿弇大加赞誉,他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又难于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在这里,刘秀把耿弇比作韩信,充分肯定了耿弇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因为刘秀这一激动,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脱口而出--“有志者事竟成!”
  在东汉中兴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耿弇排名第四。他勇猛善战,用兵灵活,指挥果断,富于创造,是中国战争史上卓越的军事天才。

一、慧眼识主
  耿弇(3—58),字伯昭,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
    其父耿况,字侠游,以明经为郎,与王莽堂弟王伋一起从安丘先生学习《老子》,后任上谷太守。耿弇年少好学,熟习父业。因为常看到郡尉考选骑士时建旗设鼓、肄习驰射的场面,由此喜好将帅之事。
    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更始帝刘玄即位,派诸将攻略四方。将领们大都握有重权,擅作威福,动不动就撤换原来的郡守、县令。耿况本是王莽任命的,因而心存疑惧,不能自安。当时耿弇仅二十一岁,见父亲为难,便自告奋勇,代父亲进京上书,贡献方物,以求自固。
    耿弇行到宋子县(今河北省赵县东北),适逢王郎假冒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邯郸起兵。跟耿弇一起来的郡吏孙仓、卫包途中商议,要就近投靠王郎。耿弇手按宝剑,凛然说道:“子舆(王郎)弊贼,卒为降虏耳。我至长安,与国家陈渔阳、上谷兵马之用,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觽,如摧枯折腐耳。观公等不识去就,族灭不久也!”孙仓、卫包不听,归顺了王郎。
    当时,刘秀为更始帝的大司马,正在巡行河北郡县。耿弇听说刘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便昼夜兼行,前去拜见。刘秀任命他为门下吏。耿弇去见护军朱祐,提出要回上谷发兵,帮助国家平定王郎。刘秀听到后笑着说:“小儿曹乃有大意哉!(意思是说你这个小伙子居然有这么大的志向啊)”
    耿弇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只得随刘秀继续巡行。一行人到达冀县,这时王郎的追兵已经迫近蓟县,刘秀召集手下将领商量方略,准备南归。耿弇再次提出建议:“如今敌兵从南方来,我们不可以南行。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同乡;上谷太守,是我的父亲。征发这两郡弓箭骑兵一万人,王郎就不难对付了。”但是,刘秀的心腹官员是南方人,不同意北行,都说:“即便死了,头还要向着南方,为什么要北进入人囊中呢?”刘秀指着耿弇,以信任的口吻说:“这是我北方路上的主人!”
  不巧的是,这时蓟县有人作乱,响应王郎,刘秀率兵仓卒南行,手下官属各各失散。耿弇只身逃回昌平。他说服父亲耿况派寇恂到渔阳与彭宠定约,各发突骑二千,步兵千人。而后,耿弇和景丹、寇恂以及渔阳郡将士合兵南下,沿途击杀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官吏四百多人,获得印绶一百二十五副,节杖二枚,斩杀敌军三万人,平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等二十二县,接着在广阿见到了刘秀。
  当时,刘秀正在进击王郎,谣传上谷、渔阳二郡兵马为救王郎而来,部众都很担心。等到耿弇等人到刘秀营中拜见,人们才放下心来。刘秀大喜过望,说:“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当即任命耿弇等人为偏将军,加封耿况为大将军、兴义侯,允许他自置偏裨。
  从此,耿弇铁了心追随刘秀,栉风沐雨,东征西讨,直到打出一个东汉王朝。

二、定计河北,最年轻的大将军
  平定王郞之后,刘秀声威日盛,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疑。更始派使者宣诏,封刘秀为萧王,让他罢兵,率领有功将领回长安;同时派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一起北行上任。更始此举显然是想明升暗降,瓜分刘秀的地盘。
  此时的刘秀内心非常矛盾,他既不想交出兵权,任人宰割,又不敢公开背叛更始帝。一天,刘秀在邯郸宫温明殿昼寝,耿弇破门而入,来到刘秀床前,说出一番石破天惊的话来:
  “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乱,诸将擅命于畿内,贵戚纵横于都内。天子之命,不出城门,所在牧守,辄自迁易,百姓不知所从,士人莫敢自安,虏掠财物,劫掠妇女,怀金玉者,至不生归。元元叩心,更思莽朝。又铜马﹑赤眉之属数十辈,辈数十百万,圣公不能办也。其败不久。公首事南阳,破百万之军;今定河北,据天府之地。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天下至重,不可令它姓得之。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耿弇的这一建议,确实把天下形势分析得非常透彻,可以说是体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完全可以同当年韩信的“汉中对”及后来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刘秀一边听耿弇分析,一边点头,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萦绕心中多日的疑云一扫而光,当即定下决心与更始决裂。于是,刘秀借口河北还没有平定,不接受更始帝的征召,同时任命耿弇为大将军,和吴汉一起到幽州去调发所属十郡的兵力。
  耿弇到上谷,收斩韦顺、蔡充,吴汉也杀掉苗曾,调发幽州兵马,引军南下,跟随刘秀击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等农民军,又追击尤来、大枪、五幡等部,直抵元氏(常山郡治所,今河北元氏西北)。
  刘秀回驻蓟县,又派耿弇与吴汉﹑岑彭﹑祭遵等十三名将领赶赴潞县东部追击敌军。在平谷,两军大战,汉军斩杀敌军一万三千多人,并乘胜在无终(今蓟县)、土垠(今丰润东),穷追猛打,直到俊靡(今遵化西北)。敌众溃散,进入辽西、辽东一带。
    耿弇指挥作战极其勇猛,他经常亲率精锐骑兵打前锋,敌军当者避易,望风披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耿弇被任命为建威大将军,时年22岁,成为刘秀手下最年轻的一位大将军。
  建武2年(26年),刘秀封耿弇为好畤侯,食好畤、美阳二县。
  建武3年,耿弇在穰地大败公孙述手下的名将延岑,斩首三千余级,生获其将士五千余人,得印绶三百,“岑与数骑遁走东阳”。
   

三、建策南阳,平齐战略“三步走”
  
    建武3年(27年),耿弇随光武帝到达南阳舂陵,在这里,他说出了自己胸中规划已久的宏伟计划:他要再次北上,调集上谷兵马,第一步,到渔阳平定彭宠,到涿郡攻灭张丰;第二步,回师攻打富平、获索等农民军;第三步,东攻张步,平定齐地。
  光武帝当时心里没底,并不看好这个建议,只是看到耿弇气势冲天,志气可嘉,便答应了他。而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远大眼光的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
    建武4年,耿弇与建义大将军朱佑、汉忠将军王常等击望都、故安西山贼等十余营,大获全胜。与此同时,耿弇的父亲耿况、弟弟耿舒也平定了渔阳的彭宠势力。
  建武5年,耿弇又与吴汉攻打富平、获索农民军,二人在平原大破农民军,击降四万多人。
  至此,耿弇“南阳战略”的前两步计划已经顺利实现,接下来是整个计划的高潮——东攻张步,平定齐地。



四、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围城打援”战例
  
  建武5年10月,刘秀下诏令耿弇率军进讨张步。
  耿弇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东进。张步得知汉军来攻,立即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今山东历城县西南),并分兵屯据祝阿(今山东长清县东北),此外,还在太山钟城(今山东禹城县东南)列营数十,严阵以待。耿弇渡河后,首先进攻祝阿。部队士气旺盛,早晨攻城中午即攻破。耿弇审度形势,故意围开一角,让城中士卒得以逃出,奔归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破,恐惧异常,纷纷弃营而逃。
接着,耿弇在巨里打了一个漂亮的“围城打援”战役。
  “围城打援”,是指进攻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歼灭敌人的援军的一种作战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攻其所必救”,最初的雏形为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赵”战役。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围城打援”战例,当属耿弇的首创。
    耿弇攻下祝阿后,费邑派其弟弟费敢把守巨里(今章丘县西),耿弇驱兵进逼,派人多伐树木,扬言用来填塞坑堑,以便攻城。数日后,有人从费邑那里投降过来,说费邑得知耿弇要攻巨里,正准备前来救援。耿弇大喜,命令部下迅速修治攻城器具,并公开命令各部,三日后全力进攻巨里城。接着,他暗暗放松对俘虏的看守,让他们有机会逃跑。逃回的俘虏把耿弇的计划报告费邑,三天后费邑果然率领精兵三万赶赴巨里。

  钓鱼的人,最兴奋的时刻是鱼儿咬钩;捕鸟的人,最兴奋的时刻是鸟儿贴网;打猎的人,最兴奋的时刻是野兽入围;耿弇最兴奋的,是费邑中计。
      
    他高兴地对诸将说:“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邑耳。今来,适其所求也。”当下留三千兵力牵制巨里,自己则率领精兵登上山坡,居高临下,迎头痛击费邑的援军,费邑大败被杀。耿弇砍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守军惊惧万分,费敢率兵弃城而逃。耿弇分兵攻城略地,连下四十余营,一举平定了济南地区。



五、声东击西——临淄、西安之战
  张步闻济南失守,即命其弟张蓝率精兵二万守西安(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另派诸郡太守合兵万人守临淄,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画中(临淄西南),位于二城之间。
  经过调查,耿弇发现,西安城小,却坚固难攻,张蓝的兵也精锐善战;临淄城大,却易被攻破。于是下令,部队五日后攻打西安。张蓝闻讯,日夜戒严,不敢懈怠。五日后的半夜时分,耿弇命令将士在营地吃完饭后,乘夜进军临淄。
  护军荀梁等人提出应该先攻西安。耿弇说:“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为备;临淄出不意而至,必惊扰,吾攻之一日必拔。拔临淄即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能卒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引军还奔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旬月之间,不战而困矣。诸君之言,未见其宜。”果然,不过半日,临淄即被攻克,张蓝闻知大惊失色,率部众逃归剧县。
  此战,耿弇声东击西,一石二鸟,连克临淄、西安二城,士气越打越旺盛,为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决战临淄——韩信第二
    两军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为激怒张步,耿弇约束将士不准耿弇接着率兵再追张步,张步逃到平寿(在今潍坊市西南),无路可走,只好“肉袒负斧锧于军门”,举白旗投降了。耿弇缴获辎重七千余辆,并将张步余众十余万,悉数遣散,使归乡里。耿弇又带兵到城阳,收降了五校农民军余众。
侵扰虏掠,等张步到来,再纵兵劫掠其地。张步自恃兵多,大笑道:“以尤来、大彤十余万众,吾皆即其营而破之。今大耿兵少于彼,又皆疲劳,何足惧乎!”于是,和三个弟弟张蓝、张弘、张寿以及大将重异一起,率领部队,号称二十万,气势汹汹地开到临淄大城东部,准备和耿弇一决胜负。
    耿弇对决战的前景信心十足,他上书光武帝说:“臣据临淄,深堑高垒;张步从剧县来攻,疲劳饥渴。欲进,诱而攻之;欲去,随而击之。臣依营而战,精锐百倍,以逸待劳,以实击虚,旬日之间,步首可获。”
  耿弇出兵淄水,与重异遭遇。部下突骑要冲出厮杀,耿弇恐怕挫伤敌军锐气,使张步不敢放胆前进,于是故意示弱以骄纵敌人,退入临淄小城内,陈兵严阵以待,派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分别在城下布阵。
    张步气势正盛,直攻耿弇军营。耿弇命刘歆接战,自己则登上原齐国宫殿残破的高台了望战况。耿弇见刘歆等人已经与敌人交锋,便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杀出东门,向张步的军队横冲过去,张步大败。战斗中,一支箭射中了耿弇的大腿,耿弇用佩刀削断箭杆,继续指挥作战,连其左右的随从都不知他受了伤。战到天黑,双方各自收兵。
  第二日早晨,耿弇又要率军出击。时光武帝在鲁地,闻张步尽发其兵进攻耿弇,马上率兵赶来救援,尚在半途。陈俊对耿弇说:“剧虏兵盛,可且闭营休士,以须上来。”耿弇豪气冲天地说:“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酾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贼虏遗君父邪?”
  于是出兵大战,从早晨一直打到黄昏,再次大破敌军,杀伤无数,尸体把水沟和战壕都填满了。耿弇估计张步将要撤兵,预先在其左右翼布置伏兵。深夜,张步果然率军撤退,耿弇伏兵尽起,一直追杀到钜昧水边,前后八九十里,死尸相连,缴获张步的辎重车辆两千余辆。张步退还剧县,兄弟分散而去。
    数日之后,光武帝来到临淄,原定的救援计划变成了庆功大会,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场景。
  耿弇接着率兵再追张步,张步逃到平寿(在今潍坊市西南),无路可走,只好“肉袒负斧锧于军门”,举白旗投降了。耿弇缴获辎重七千余辆,并将张步余众十余万,悉数遣散,使归乡里。耿弇又带兵到城阳,收降了五校农民军余众。
  至此,齐地悉平,耿弇“振旅还京师”。
 二百年前,韩信率军平定齐国,奠定了刘邦集团统一天下的基础;二百年后,另一位军事天才耿弇再次率军平定此地,为东汉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在一个地点,同是军事天才,同样立下盖世奇功,何其相似乃尔!无怪乎光武帝会把耿弇跟韩信相提并论,称之为“韩信第二”!
    平齐之战,作为耿弇军事生涯的杰作,载入了中国战争的史册。之后,耿弇参加了平定隗嚣的攻陇战争,为东汉统一再立一功。



七、三世为将,东汉巨族
  史载,耿弇自起兵跟随光武到天下统一,“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焉”。耿弇用他的神妙指挥,写就了战争神话,成为名副其实的“韩信第二”、“常胜将军”,正如光武所言:“有志者事竟成也”!
    为避免重蹈西汉初年刘邦大杀功臣的悲剧,刘秀一方面厚待功臣,另一方面及时地解除功臣们的兵权。
  对于号称“韩信第二”的耿弇,刘秀曾说过:“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增耿弇封邑,令其交回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请。但国有疑难,仍然召耿弇入朝咨询方略,甚见倚重。
  永平元年(58年),一代名将耿弇逝世,享年五十六岁,谥曰愍侯。
 耿氏父子忠勤王室,功勋显赫,受到了皇帝的优厚待遇。建武十二年,耿况病重,刘秀亲自去探病。耿弇的弟弟耿国做当了驸马都尉,耿国的弟弟耿广、耿举都做了中郎将。史称:“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
  耿氏家族除耿弇外,他的父亲耿况、弟弟耿舒,侄子耿秉、耿夔、耿恭等人皆为当世名将。一家三世用兵,仍立功勋,打破了古人所谓“三代为将必败”的谶言。
  从东汉开国到建安末,耿氏家族共出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成为东汉一朝之巨族,与东汉政权共存亡云。


参考资料:《后汉书·耿弇列传》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至四十一卷》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9-8 17:52:33

相关:“战神”耿弇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2-9-8 17:52 编辑


--简评东汉开国功臣——“战神”耿弇(公元3-58年)
东汉开国将领中,最了不起的就是耿弇了。
      善于识人的光武帝将运筹帷幄的邓禹比喻成张良,将秉公执法、长期镇守后方的寇恂比喻成萧何,将性格刚毅、文武双全的贾复比喻成曹参,将忠勇无敌与杀罚果断的吴汉比喻成周勃,而在他心中,功高盖主的战神将军韩信的位置非耿弇莫属了。
      耿弇绝对是个天才战将。无愧于“战神”二字。
      纵观中国历史,象耿弇这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领实在是凤毛麟角。
      
      云台二十八将中,耿弇排名第四。他是陕西人,在非河南籍将领中(汉光武--南阳郡蔡阳人),耿弇排名最靠前,这当然是得利于他的赫赫战功。
      如果单以战功而论,耿弇与吴汉难分高下,可并列二十八宿第一。
      但吴汉有不少败绩,还有纵容部下劫掠的恶绩,为将之道比耿弇逊色多了。
      而耿弇最了不起的还不是战功,而是年轻有为。综观中国历代名将,二十出头就能以军团首长身份独当一面的,并且后来扫平大半天下的,我所知道的只有林彪能与耿弇相比,而林彪的战绩大都是在中年之后了。
      云台大将中,很多人只知道卒年而不知生年,因此年龄大小难以排序,但就已知者而言,耿弇的年龄是最小的,比邓禹还小一岁。从光武与将领们的言谈中,也可以猜测到,耿弇可能是最年轻的重要将领。
      
      史书上说:“弇少学诗、礼,明锐有权谋。”《后汉书》中也说“弇少好学,习父业。好将帅之事”。可见耿弇确实是少年英雄,既有文才,又兼武略。在那样的年代,象他这样的少年英雄是不会被“弇”的。(本人注:“弇”音掩,与掩同意,是遮掩的意思。)
      耿弇最初投奔刘秀时才二十一岁,当时河北邯郸王郎称帝,势力很大,而刘秀四面楚歌,处境很危险。耿弇本来带着一队人马去朝拜更始皇帝刘玄的,走到半路上听说王郎称帝,因为是在王郎的地盘上,他的随从都劝耿弇去投王郎,耿弇坚决不同意,说王郎是叛贼,没前途,你们去投他没好下场。可是这些随从不听,全都跑了。只剩下耿弇一个人,他听说刘秀当时在卢奴(河北定县),于是就单身去投奔刘秀。可见这个小伙子是很有主见的。
      耿弇和刘秀一见如故,他劝刘秀去上谷(北京昌平地区)他父亲耿况的地盘立足,建立革命根据地,刘秀开玩笑说:“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意思是说你这个小伙子居然有这么大的志向啊。
      结果刚到蓟县,王郎的追兵就来了,刘秀身边只有百十来人七八十条枪,刘秀准备南逃,召手下将领商量方略。耿弇说:“现在追兵在南方,所以我们不能向南走。渔阳太守彭宠是主公您的同乡;上谷太守是我的父亲。得到这两个地方的支持,控制数万骑兵,邯郸的王郎不足虑也”。可以说无论当时的形势还是后来的事实都说明耿弇分析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当时刘秀的部下都受了“左倾”冒险主义影响,都不同意这个毛头小伙子的话,众将都说俺们都是河南人要死也死在南方,不会向北方自投罗网的。这时候刘秀力排众议,他觉得北上才是出路,于是指着耿弇对众人说:“(耿弇)是我北道主人也”(《后汉书•耿弇列传》)。
      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让刘秀说出这样的话,已经十分难得了。
   
      然而好事多磨,还没出蓟县,又出了乱子,蓟县当地豪强响应王郎要捉拿刘秀,当夜刘秀率部仓卒南行,手下属官各自离散。耿弇也和刘秀失散了,他一个人逃回上谷,说服父亲耿况派寇恂(二十八宿第五)到渔阳与彭宠定约,各发突骑二千,步兵千人。耿弇和景丹(二十八宿第十)、寇恂以及渔阳郡将士合兵南下,沿途击杀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官吏四百多人,获得印绶一百二十五副,节杖二枚,斩杀敌军三万人,平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等二十二县,在广阿见到了刘秀。
      当时刘秀正在进击王郎,谣传上谷、渔阳二郡兵马为救王郎而来,部众都很担心。而刘秀却坚信耿弇是投奔自己而来,等到耿弇等人到刘秀营中拜见,人们才放下心来,同时也佩服刘秀善于识人。刘秀当时勉励耿弇等说:“当与渔阳、上谷士大夫共此大功”(《后汉书•耿弇列传》)当即任命耿弇为偏将军,仍然统率本部兵众。加封其父耿况为大将军、兴义侯,允许他自置偏裨。耿弇等人随军攻克邯郸。
      可以毫不为过的说,在平河北灭王郎为光武建立最初基业的过程中,耿弇为第一功。同时也正是因此,上谷、渔阳走出来的开国将领们的排名都很靠前。

      不久刘玄封刘秀为萧王,可能是刘秀最初从萧县起兵的缘故吧,虽被封王,却是明升暗降,刘玄同时派苗曾、韦顺、蔡充等人接管刘秀千辛万苦打下的地盘。此时刘秀内心非常矛盾,即不想交权受人宰割,又没有决心公开叛刘玄,众将纷纷劝刘秀当皇帝,他也有心没胆,还故意训斥这些人,搞的大家都不敢发言。刘秀命他的心腹朱佑(二十八宿第八)守住大门口,任何人不许来烦他,一个人独自躺在床上发愁,这时众将都很着急却束手无策,正在此存亡危急时刻,耿弇独自闯进刘秀的寝帐,把刘秀从被窝里拉出来,并对他说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话来:
      “今更始失政,君臣淫乱,诸将擅命于畿内,贵戚纵横于都内。天子之命,不出城门,所在牧守,辄自迁易,百姓不知所从,士人莫敢自安,虏掠财物,劫掠妇女,怀金玉者,至不生归。元元叩心,更思莽朝。又铜马﹑赤眉之属数十辈,辈数十百万,圣公不能办也。其败不久。公首事南阳,破百万之军; 今定河北,据天府之地。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天下至重, 不可令它姓得之。闻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从也。今吏士死亡者多,弇愿归幽州,益发精兵,以集大计”(《后汉书•耿弇列传》)。

      这一番“榻前论”差不多可以和后来的“隆中对”相媲美了,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刘秀听后大喜,当下任命他为大将军,和吴汉一起到幽州去调发所属十郡的兵力。耿弇到上谷,收斩韦顺、蔡充,吴汉杀掉苗曾,调发幽州兵马,引军南下,跟随刘秀击破铜马、高湖、赤眉、青犊等农民军,又追击尤来、大枪、五幡、元氏等部。作战中,耿弇经常亲率精锐骑兵为先锋,屡立战功,敌兵当者避易,望风披靡。
刘秀即位后,任命耿弇为建威大将军,当时耿弇才二十二岁。

       耿弇身经百战,他和吴汉成为光武的两大王牌主力,他们所率领的精锐骑兵在当时真是让敌人闻风丧胆。耿弇在河北跟从光武后,平王郎,消灭河北的群盗,破邓奉,进剿彭宠,战隗嚣。这些战役中,都有耿弇的身影。但最让耿弇居功至伟的就是平山东张步的战役。
      耿弇以数万兵力大破张步二十万大军后,光武率大军才刚刚来到,原计划的增援变成了犒劳。光武对耿弇说:“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
      光武说耿弇的功劳与齐王韩信相当,而建功的难度则在韩信之上,可见光武对耿弇的评价之高。
      光武想起耿弇先前在南阳献策,又说“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光武帝一激动,竟留下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有志者事竟成”。
  耿弇初见光武,便建议攻取邯郸王郎,后在南阳,又献平山东张步之策,这就是后汉书作者范晔所谓的“决策河北,定计南阳”。看来耿弇确有诸葛之雄才大略。
山东一地全为耿弇所定。当时耿弇只有二十六岁。

      然而这只是耿弇赫赫战功的一小部分。《后汉书》中说“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当时天下不过百郡,城不过七百余座,可以说耿弇一人扫平了将近一半的天下。而且还“未尝挫折”。
      然而正是这句“屠城三百,未尝挫折”,本来是赞美的话,却给耿弇戴上了一顶“屠夫”的帽子。
      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范晔所说的“屠城”就是破城后杀光全城居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当时的百姓不是被耿弇杀了一半?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后汉书》对耿弇并无微词,也没有说他性格中有残忍嗜杀的一面,反而说他军纪严明,如“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等等,光武对部下治军要求也是很严的,吴汉之所以在破蜀后屠杀公孙述全家,是因为公孙述派刺客连杀了光武两员心腹爱将,再加上吴汉曾经连吃败仗恼羞成怒而致,尽管如此,光武知道吴汉的行为后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吴汉和他的副将。这是在后汉书中明确记载的,如果耿弇真是这样一个屠夫的话,第一光武不会重用他,第二光武也不可能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个“屠城”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屠城”。
      我的理解,这里的屠应当是破、克、下的意思,屠的对象是城而不是人,就象“攻城掠地”的掠也不是劫掠的意思。
      
      那为什么范老要用“屠”这个触目心惊的字眼呢?或许是为了显示当时战争场面的血腥与残酷,或许当时这个词并无贬义与其他词通用,更或许是别有用心,春秋笔法不饶人啊。

      耿弇不但功高盖世,而且满门忠烈。他的父亲耿况、弟弟耿舒、耿国,儿子耿忠,侄子耿秉、耿燮、耿恭都是后汉名将。在《后汉书》中,光武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是几个人合起来作传,惟独耿弇是一个人列传,可见他在东汉开国时的分量。

      不过很奇怪的是,老耿家这么大的功劳,这么多的名将,这么好的真实的传奇,却躲在历史的角落里籍籍无名,而历史上很多不存在的什么“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却演绎的深入人心。有时侯觉得历史真的不是史学家描述出来的。

      天下未平定时,刘秀对耿弇始终是很信任的,原渔阳太守彭宠后来反叛刘秀时,当时耿弇正在前线带兵,因为耿弇的父亲耿况和彭宠是多年好友,而且同时起兵从刘秀,因此耿弇觉得很尴尬,这时已经是流言四起,说耿弇父子心怀不轨也要叛乱,耿弇听说后表示主动要交出兵权,光武帝知其所想,下诏书抚慰:“将军出身举宗为国,所向陷敌,功暛尤着,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与王常共屯涿郡,勉思方略”(《后汉书•耿弇列传》)。其父耿况听说此事,也不能自安,派耿弇的弟弟耿舒到洛阳侍奉皇帝,实际是当人质。后来,耿况、耿舒都参与了平定彭宠的战事,并立有大功。

      而天下平定后,在建武十三年(37年),光武帝增耿弇封邑,令其交回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当时耿弇也只有三十四岁。
      但国有疑难,光武仍然召耿弇入朝咨询筹画,甚见倚重。

      光武的这种做法,也应了他曾经说过的话:“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君臣得以相安无事。
      耿弇和邓禹同年病势,死时五十五岁。后世常将耿弇和邓禹并列,比如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说:“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

      耿弇的名声远没有韩信和林彪大,但下场也远比这两个人好。光武能安心让吴汉当十九年大司马,却不敢继续用更加年轻天才战将耿弇带兵,可能心中对耿弇的忌惮比对吴汉更甚吧。

kt006 发表于 2012-10-23 21:52:04

两汉将星如云,而且都是独当一面战神级别的.
刘秀本身就是战神级别的.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0-23 22:40:43

kt006 发表于 2012-10-23 2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两汉将星如云,而且都是独当一面战神级别的.
刘秀本身就是战神级别的.

看来你对历史方面也挺有兴趣的,那就多来铁血区发发帖吧,热烈欢迎!!

YangBB 发表于 2012-10-24 08:57:46

话说东汉 多少年前的记忆啊~~
都忘记有哪些名将了 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

qs 发表于 2012-10-24 09:16:50

云台二十八将。。。因为太多了,反而记不住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0-24 09:26:42

qs 发表于 2012-10-24 09: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云台二十八将。。。因为太多了,反而记不住

嗯,而且朝代又没有隋唐那样有影响力,所以没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名气大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0-24 09:28:07

qs 发表于 2012-10-24 09: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云台二十八将。。。因为太多了,反而记不住

我也就知道前几个。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0-24 09:31:08

马援、冯异、寇恂、吴汉、耿弇、邓禹、还有窦家的窦融,其他的在光武本纪里都见过,不过印象不深

kt006 发表于 2012-10-24 10:08:10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就是当时的美国.

rgtts 发表于 2013-9-14 15:39:41

英雄出少年,要是放着当今,就是天才少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志者事竟成——记东汉名将耿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