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 发表于 2005-5-14 11:25:31

五德评张辽

<P >张辽生于桓帝建宁二年(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9</FONT>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今山西朔县)。是聂壹之后,因避怨而变姓。少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同样有时人称之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召为从事(汉代州属吏有兵曹从事一人,主兵事《宋书百官志》;从上文看,张辽可能任兵曹从事,省称从事),丁原这个人没有野心,他的军队到了京都后就直接受大将军何进的指挥,当张辽到河北募兵回到京师后不久,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善类一空,尤其是上头丁原死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也只是以兵属董卓,董卓当时把持朝政,不说其它人,忠心为汉的如王允不也留在京师继续做官吗?!所以,张辽只是没有或者说没有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罢了,况且他当时还无资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名声)卷入朝中的权力斗争中。何来不忠之有?!
<P >一来张辽不是陇西人,二来年纪又轻,压根子就不是董卓的嫡系,至于有否参与同关东诸侯的战斗,暂无资料,但可用一句话来总结:”董卓从来就算不得是他的上司,与吕布的叛董(当然在这件事上吕布是完全正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P >吕布诛杀人神共愤的董卓后可说是一个人民英雄,张辽的改投吕布也可说是顺应民意。大家既是同乡,又是在丁原时的同事,就算没什么交情,恐怕还是要来得比其它人亲切得多,于是张辽就这样被提拨为骑都尉。后来西凉兵为董卓复仇而杀入长安,吕布兵败后张辽也跟随他了。
<P >但吕布之所以提拨张辽,原理和董卓以官职予袁绍和曹操一样,在本质上恐怕无分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收买人心!只是一种拉拢行为矣,而我们从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虽然吕布有意拉拢张辽,但两人似乎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说左右手陈宫和高顺,在《吕布传》中可以连臧霸的记载都有而偏偏无有关张辽的记载(北地太守张辽与高顺同攻刘备还要出现在《先主传》注引《英雄记》中!),可想而之他们之间的亲密度有多高。
<P >二十八岁的张辽到徐州后领鲁相,但还是遥领的,与北地太守一样。所以张辽其实不太算是吕布的直系,故极有可能不在下邳,当然,不排除他和臧霸一样出兵助吕布,有可能仍在鲁国或者在主战场不远的某处驻扎。因此张辽真正意义上另换新主的只有跟曹操这一次,并且还是要在吕布被擒后。莫非真的要像日本人剖腹自杀才叫忠?!不过,张辽是否真的能力不太行才不被吕布重用?这个问题与其由无识人之明的吕布和求材若渴的曹操解答比我们解释来得更有信服力得多(张辽与曹操无任何亲戚关系)。
<P >投降后立即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建安五年曹操纳荀攸之奇谋以创造优势,又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以解白马之围(不是只有他们两人,至少有徐晃,只是陈寿写史书从简,所以在《武帝纪》只写两个官位最高的),其间曹操知关羽无意留便以关羽的好友张辽询问,他在忠义两难全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曹操,这是公私分明,与徐晃在襄樊之战时相同:《关羽传注引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P >其后张辽不断立功(包括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昌豨),至建安十年已仅在曹操的老部下于禁和乐进之下,当张辽引军还邺城时曹操亲自出迎,更与辽共载一车,其见任如此:
<P >建安十年(注),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乐进传》
<P >在征乌丸前,张辽曾作个理性分析,认为刘表有可能遣刘备偷袭许都,事实上刘备的确是劝过刘表,只是曹操郭嘉深知刘表自问无本事驾驭刘备且自己是一座谈客。在远征途中情况真的糟糕至极,曾经试过撉续二百多里无水源,这场胜仗多少是有点幸运成份。白狼山之战时由于辎重在后,当时曹军只是轻骑,故左右皆惧,唯独张辽劝曹操出击,加上曹操见他们阵容不整,故以张辽为正先锋,凭其武勇和统率力再加徐晃,张合,曹纯(曹纯当时应受张辽指挥,所以陈寿在记载的时候,在斩蹋顿一事也给了张辽一份功)等人配合下终于助曹操大破乌丸军。值得一提的是《百战奇法》一书中,在选战一则中选了曹操命文远任这次先锋做例子:凡与敌战,须要选拣勇将、锐卒,使为先锋,一则壮其志,一则挫敌威。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所以曹操如惜曹仁的勇略而不使之郡,命为议郎督骑一样。(见《曹仁传》)但领地太大时就轮不到曹操多想了,镇守一方的人才还是要被启用的。
<P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赵俨传》一只手掌拍不响,诸将互不服是相向的,张辽的降将身份、诸将平时意见的不同都可能是不睦的原因,何故有些人认为单独是张辽的人品有问题呢?很明显,大家都有错。周瑜的人品总不可能有人怀疑吧?!但也不是与有”敬贤礼士人皆呼之程公”的程普不和。再说说史称”进、典、辽皆素不睦”:李典初投曹操并无功勋,但曹操一为表彰其父兄李干、李整之功勋,二为拉拢其上万部曲,故此欲加李典高位。可当时曹操的地盘并不大,于是曹操将离狐县升为郡及任命其为太守。后来李典升官后,离狐郡又降为县,所以此郡是特别为李典一人而设的,在当时可谓殊荣。
<P >再看乐进,从破吕布时至官渡,虽得广昌亭侯之爵位,可官位仍是一讨寇校尉的低级头衔,当时李典却是裨将军了。且乐进的官位是凭血战先登一步步升上去的。当然对李典这种凭叔兄之关系一举高升的看不顺眼了。
<P >至于张辽,其在吕布处就有北地太守和鲁相的官位。而其是并州武人,又因并州之地,民风尚武,张辽和其好友关羽都是对士大夫不怎么敬重的人,其护军武周号称雅士,在藏霸处大受尊敬,可一到张辽那,两个就成冤家,问张辽和”好学问,贵儒雅,敬贤士大夫”的李典根本不是同路人。
<P >李典后又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当时连李典自己都对曹操说:”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其后李典又仅因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而迁破虏将军。这次又不凭战功升官,张辽和乐进两位以军功博得官位的,就算李典出名的”不与诸将争功”,想必也不会对其升迁服气的。
<P >曹操还未平定荆州时突然军中有谋反者乘机作乱并于夜中四处起火以扰乱军心。张辽对突发事件不慌不忙,处变不惊。只是对左右说:“勿动。那有一营尽反之理,必有造变者欲以此制造恐慌。”乃传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结果一片混乱恐慌的士卒因其一句话而安静下来,用不了多久就拿下谋反者,可见其治军下的纪律严明。(幸好老罗把此事保留并写成设计射杀太史慈)
<P >庐江人陈兰、梅成据灊、六叛,操遣荡寇将军张辽讨斩之;因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治资通鉴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6</FONT>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战后,当时张辽身在河南,安徽有叛变当然是找邻近的张辽去平乱(同时出动于禁,张郃等名将),难道曹操会舍近求远而命曹仁守合肥,张辽守江陵?(当然当时的张辽还未有资格任主将)
<P >天柱山(灊山即霍山,天柱山正是霍山的主峰)之役时,正当诸将苦无对策时,又显出张辽不但计谋胜张合(于禁运粮,有否长期直接参与就不太清楚)等诸将一筹,道破了所谓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于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天险假象,其实只是一对一矣,当然要有他这般超凡武艺才有资格说这句话。真的想知道陈兰等人有否落石(放箭是一定有的!)
<P >张辽的成名之作合肥之战终于出来了,不但是其统率和计谋,也是发挥其武勇以获得恐儿之名的最高成就!我们先看看合肥城: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刘馥传》合肥是天下坚城之一,粮草丰足。
<P >关于重镇合肥守军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数目太少,不太可信,但《太平御览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9</FONT>》是无”七”字的,《文选陈孔璋》的《檄吴将校曲文》和《通典兵一》都是写作千余人屯合肥,所以《资治通鉴》作七千余,各位还是相信七千余人吧。这是曹操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法。
<P >首先因曹操的失策而导致淮南人口空虚(详见《蒋济传》)。建安十九年孙权亲自发动闪电战,并由大将吕蒙奇袭攻下经常光顾的卢江的皖城,曹魏在淮南的据点也就合肥了,张辽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无奈被迫退军,但一年后他将有机会一雪前耻。一年后又夺荆南三郡的吴军,趁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孙权再次出兵,只要攻下合肥孤城的话就可以尽得淮南之地了。所以守住合肥的战略意义绝不比徐晃解樊城之围差。
<P >面对东吴十万大军压境,曹操留下的妙计终于打开了。不过众人都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常理推测,该是死守才是,还敢凭以十分一兵力都无就与吴军硬碰?!正当诸将皆疑时张辽是第一个明白曹公的用意,比李典等诸将胜一筹;理由就是:”曹公远征张鲁,也知道救援合肥无望。所以他发教趁敌未集,予以迎击,如此则可以摧敌锋芒,安定军心,然后才可能拒守成功。”想当年曹仁守南郡,也是在周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募兵出战,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得守。可是因为三人关系不和,乐进等无人应和,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辽将独决之。”正当张辽欲奉教出战,但却不知道李典意向,恐其不从,此时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结果就是乐进等将狐疑而最终形成了“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的局面。
<P >张辽本来就是一个可以把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得失的人(明白不应于护周护军斗气,可看《胡质传》);而李典又素有”不与诸将争功”,所以如文远以大局著想的话,曼成配合是大致无问题的,因致他们两人的想法会相近而互相団结,这样的气氛会容易感染文谦的,如勇猛的乐进也想出战的话,当然最好,凝聚力最大,这就是曹操最想的第一方案;但如乐进选择沉默的话,至少也不会从中破坏或争功,亦算是第二个可行方案。但如是命乐进与张辽一同出战的话,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争功,这么三人就应不成战斗力,各自为战,所以深一层的意思也可能是曹操的警告,即文谦顾全大局的话应从在文远的指挥,不出的话也要把合肥守住,这就是曹操的双重保险。
<P >当晚张辽召慕了八百勇士,杀牛犒劳后于明天突袭。张辽披甲持戟并冲在最前方先杀数十人后再斩两将,其后己名再杀入营寨至孙权所在的军营。孙权是否一胆小之辈?!答案是否!孙权不但射死老虎,更用戟击伤另一头老虎(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可见他的武力至少达至二流武将的水平。但那刻的孙权等人完全被张辽所慑服,孙权本人更走往高处并持一长戟躲一躲。张辽指名道姓要孙权亲自出战,孙权根本不敢妄动,过了一段时间,心神也定了,终于发觉张辽领的军数量相对上少得可怜,便指挥部下重重包围,包围网有几层。张辽见目的以达成,无必要让士卒白白丧命,便忽左忽右以制造空隙以打破包围网后向前突围。由于张辽领的是步卒,冲击力不可与骑兵相比,张辽武勇出众不代表其手下皆是,所以才用计以减少手下的伤亡。但不是他武力不行,因在先救出数十人后,当听到其它仍未能突围的部下呼叫下立即其后回身复救余众,这恰恰是其有武德和爱护部下的表现,士卒也乐以为其卖命,与吴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之前只要一句军令就全部安静下来,军纪严明而又能令部下死也甘心,这种将领带出来的兵才会是最强的。
<P >《太平御览》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79</FONT>引《魏略》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张辽为孙权所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 >曹仁有的只是陈矫的一句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将军真天人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张辽有的是上至君主孙权(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张辽传》),下至三岁无知小儿的举国震撼,故双方的武勇是打平的。
<P >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甘宁传》
<P >吴军在十多天的围城期间出现疫疾,导致不断的非战斗减员,但正是否吴军不得不走的唯一一个原因?答案再次是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香港的禽流感,按死亡数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0</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但偏偏人心惶惶,闻鸡色变,在政府屠杀全香港的鸡只和禁止输入活鸡,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正常(当然还有很多改善卫生的措施)。在下想说明的就是当疫情一日不控制(或不再发生),死亡的恐惧是会发生于差不多每一个人,死亡人数只是其次,对双方士气的打击是基本相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合肥城内的守军,差不多连站在城墙上的人数都不够,你是孙权的话,会否退兵?所以正是在无任何胜算下,孙权不得不放弃这次大好的黄金机会而南归,主要原因正是张辽完美地实行了曹操的妙计最终导致吴军夺气(当然张辽是明白理解而不是盲从),何况陈寿已写明”吴人夺气”四个大字,同时亦不存在孙权会围城一年的可能性。
<P >献帝春秋曰:张辽问吴降人:“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人答曰:“是孙会稽。”辽及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江表传曰:权乘骏马上津桥,桥南已见彻,丈余无版。谷利在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权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谷利者,本左右给使也,以谨直为亲近监,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权爱信之。《吴主传》
<P >就在孙权殿后,张辽望见吴军人数极少便立即追击,这正是避实击虚,硬打硬的那些是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FONT>。毁了逍遥津的桥,把南岸的大军与身在北岸的孙权等少数部队隔绝了,还好孙权真的命不该绝,凌统等人死守下加上自己的骑术颇精,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张辽等人不识紫髯的孙权,否则……时年张辽四十六岁。
<P >战后张辽更被曹操拜为二品官的征东将军。是曹操生前的其中唯一一个外姓三征,另外两位是征南将军曹仁和征西将军夏候渊。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逍遥津叹息良久(当然,曹操自己本人肯定打不出,不是统率力与智力的问题,而是个人的武勇不太行),最大的伤是说不出话的那种无法形容,正如曹操对杜畿的感慨(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一切尽在无言中,比什么赞美之词还来得具信服力,包括陈寿的评语。
<P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适时孙权称藩于魏,于是曹操便召张辽及诸军回救曹仁。但张辽军尚未至徐晃已破关羽,曹仁之围遂解。此时张辽与曹操会于摩陂。辽军至时,曹操乘车辇视出慰劳张辽,张辽遂还屯陈郡。不过就算张辽真的要与关羽在战场相见,就胜负难料,但之前已在忠与义之间选择了忠的张辽恐怕也会和徐晃一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P >曹丕继为魏王后转封张辽为前将军。朝廷又给予张辽母亲舆车(天子在宫内乘坐的一种小车,有时赐给臣下以示荣宠),派遣兵马送张辽家人到张辽军屯之处,当张辽母亲至时,张辽导领随从出迎。张辽所督的诸军将吏皆环绕跪拜于道旁,看见此景的人均认为这是十分荣耀的事。后来文帝即位为天子,张辽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P >黄初二年,张辽朝圣于洛阳皇宫,曹丕便引张辽会晤于建始殿,亲问其昔日破吴时的情状。听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此亦古之召虎也。”召虎即召穆公,西周初召公奭的后裔。宣王时,淮夷不服,召穆公奉命讨,威服淮夷。(见《诗经大雅江汉篇》)故曹丕用以比作张辽。于是为其建造府舍,又特为张辽母亲筑殿,还封了当年的勇士为虎贲(郎),属虎贲中郎将,主宿卫侍从,亦是九锡的其中之一。
<P >不久孙权又复称藩,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刘晔带着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问其消息,道路上往来相继不绝。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迎接张辽就行在所,自己则车驾亲临,执张辽之手,赐以御衣,又使太官(汉少府下有太官令和丞,掌天子饮食)每日送给御食。待张辽之疾稍可,辽即回还屯之处。黄初三年(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2</FONT>年)张辽与诸将同破吴将吕范后不久张辽病笃,逝于江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P >黄初六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他们使贼众至今仍气为之所夺,真可谓国之爪牙。现分封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齐王芳正始四年张辽从祀于太祖庙庭。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P >结论:
<P >为將者有五德的话是上上之材,文远的智勇就不用我多说,其他三点
<P >严:曹操还未平定荆州时突然军中有谋反者乘机作乱并于夜中四处起火以扰乱军心。张辽对突发事件不慌不忙,处变不惊。只是对左右说:“勿动。那有一营尽反之理,必有造变者欲以此制造恐慌。”如果每一个士卒也是有文远的智力水平的话就的确证明不了其统率,不过有可能嗎?被谋反者起火弄至一军,大多数士兵也六神无主,但偏偏就是文远一句军令,叫他们別动,尽管心情还是惊恐,但军令如山,还是安坐。不久后就查出並斩了谋反者(因当然只有他们想乱而不理这条军令)
<P >仁:由于张辽领的是步卒因在先救出数十人后,当听到其它仍未能突围的部下呼叫下立即其后回身复救余众,这恰恰是其有武德和爱护部下的表现,士卒也乐以为其卖命,与吴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P >信:就是劝降昌豨一事,如果張辽无信的话,会有人信任他而投降嗎?还会亲密至拜家眷?
<P >智信仁勇严全有齐的文远是统帅之材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P >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进别征高干,从北道入上党,回出其后。干等还守壶关,连战斩首。干坚守未下,会太祖自征之,乃拔。《乐进传》遣乐进、李典击之,干还守壶关城。十一年春正月,公征干。干闻之,乃留其别将守城,走入匈奴,求救于单于,单于不受。公围壶关三月,拔之。《武帝纪》《资治通鉴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FONT>建安十年》跟《武帝纪》一样,可见表于乐张肯定是发生在乐进别征高干之前,当为建安十年(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5</FONT>年)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庱音摅陵反。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吴主传》 3:太祖下令曰:“河东太守杜畿,孔子所谓“禹,吾无闲然矣”。增秩中二千石。”《杜畿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德评张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