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5 14:14:35

蒋介石掘开黄河花园口之内幕以及真相

本文章转自萨沙博客


---------黄河决堤后淹水很高,加上沿线人口密集,所以死亡人数不少。掘开黄河确实对中国老百姓伤害很大说说背景 1938年国民革命军在徐州会战重创日本二个精锐师团第5、第10师团,日军伤亡士兵总数超过1万6000人。这二个师团狼狈不堪向后溃逃到安全地带,丢弃的相当一部分重装备。这个消息随即为世界各国报纸转载,中国举国士气大震,全世界人也都知道日军在台儿庄打败了。而日军军部的高层们一时间又是愤怒又是羞愧。日军在徐州会战使用了十多万大军,其中主攻台儿庄临沂的第5,第10师团都是日军顶尖的甲种一流师团。这两个师团如果败给英美军队还有情可源,现在却是败给装备和士兵素质都无法和自己相比的中国军队,这让日本军部如何向日本国民交代呢?日军自明治维新建军以来,还没有一场真正的败仗,却在不起眼的台儿庄败给了一向宣传为不堪一击的中国军队。对此裕仁天皇本人也非常震怒,他随即在1938年2月16日召开御前会议,取消了 在1938年8月以前,日军不向新地区发动进攻 的决定,决定继续向中国大量增兵。 而此时为了围歼徐州附近的日军主力,国军在徐州一带不知不觉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前后参战部队番号高达三十四个军,八十九个师。现在徐州附近的也有五十个师,总兵力超过五十五万人。 这个情报很快为日本方面所掌握。此时日本方面早已经判断出蒋介石准备使用持久战拖垮日本,而日本作为一个小国把百万大军放在别国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日军从卢沟桥开始就试图和国军主力决战。中国军队虽然有200万部队,但是除去地方保安部队和新兵,真正能够在前线作战的始终只有一百万左右。如果日军一举歼灭国军主力60万人以后,没有本钱继续持久作战的国民政府怕是只能老老实实的投降。 此时这个机会的出现真是让日本参谋本部高层兴奋的几乎吐血。
1938年4月7日 日本陆相杉山元立即火速向天皇报告:“对于集中在徐州方面的中国军予以痛击,可以收到挫伤敌军抗战意志的巨大效果。因而,陆军准备实施对徐州的歼灭作战,由 于该敌差不多是中国军队的精锐主力,并且已经处于孤立状态,我军应不失时机,以大的兵力,以大的规模会战,使之一举彻底歼灭该敌。本职认为,只要达到了歼 灭这股敌军的战略企图,就能使武力解决中国事变,促使蒋政权屈服投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亦可挽回我军在台儿庄的不良影响。” 天皇听到报告以后,一样兴奋的手舞足蹈。他立即命令:务必围歼徐洲中国军队。陆军此次进攻,定要取得巨大战果,不使徐州地区五十个师的中国军队一人漏网,务求全歼。 杉山元在得到天皇批准以后,4月7日当天就命令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中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下达大本营陆军部第84号命令,命令他们立即集中手中所有兵力进攻。 日军很快集中了华北,华中方面几乎全部的精锐主力,大约13个师团,其中绝大部分师团都是日军一流甲种师团,共有三十万人,配有大量重炮和坦克,还有飞机数百架。日军停止之前各自的作战计划,也几乎将后方控制区的扫荡工作完全放弃,转而全力执行徐州会战计划。他们从四路向国军发动大举进攻,试图完成战略合围国军主力。 此时国军军事高层尤其是蒋介石已经清楚的看到了这点,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人和蒋的观点相同,他们认为抗战为持久作战,不是为争取一战的胜负。况且徐州附近都是平原和小山丘,是对国军极为不利的地形,就算决战也不能选择徐州作战地点。如果不顾中日两军的巨大差距随意死守徐州,那么国军精锐五十个师必遭日军歼灭或者重创,这样一来,国军剩余兵力几年内是无法和日军对抗的,中国就必败无疑了。当年李自成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擅自出动大顺军主力,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同吴三桂的明军决战。结果在一片石附近的平原地带,李自成的6万精兵和吴三桂的5万明军几乎旗鼓相当,但埋伏在侧翼的满清兵居然还有7万多人。结果就是,李自成在明显弱于敌人的情况,又是在极为不利的地形和敌军做战略性决战,结果可想而知。最终大顺军几乎全军覆没,在满清铁骑的追击下,成功逃走的不剩几个。而其实当时大顺军直属部队总兵力至少有30万之众,如果将全部兵力拿到一片石,还真的不见得就败于满清军。而李自成骄傲轻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胡乱部署,最终导致一败涂地。一片石战役失败后,大顺军最精锐的部队全部损失,余下部队士气低落,不敢和清军正面对战。由此大顺军一路溃败,再也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李自成也在九宫山被杀。这就是历史上擅自决战的最好反例。

历史是一面镜子,此时国军军事高层认为绝对不能重复李自成的悲剧,徐州国军主力应该以一部阻击日军,而主力应该立即放弃徐州突围。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01/478880/b_vip_8C0EDC1D622C1296F00C46D86C42E9C0.jpg

---------国军收复了台儿庄,但是抗战的道路还漫长的很。经过半年战争的剧烈消耗,国力军力强大的日军可以迅速恢复实力,而国军因为国力军力很差,短时间内恢复不了。用打拳来说,这就是对手一拳刚刚收回去,另外一拳还没有来得及打过来,正好是最容易将这个人击倒的时候。打仗也是这样,道理都是想通的。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11369FECD7B5102C668B4E26479E2552.jpg


此时徐州最高指挥官李宗仁将军的观点和蒋介石基本一致,他在接到撤退命令以后,立即下令部队分五路突围。国军以一部阻击日军,其他各部在5月底全部撤离出徐州地区。由于李宗仁撤退指挥得法和后卫部队成功迷惑了日军,国军五十多个师居然没有一个被日军歼灭,连一个校级军官都没有抓住。日军为了围歼国军徐州主力作战近一个月,以伤亡3万多人的代价占领了一座空城。 此时狼狈不堪的侵华日军最高指挥官们,早已经失去了理智。按照一般军事常识,日军孤军深入他国腹地,应该以稳扎稳打的方法作战。他们应 该在军事作战的同时,必须使用不亚于正规作战的大量兵力,以一步步控制占领区域,扶持伪政权,消灭占领区反抗力量,同时要保证铁路航运的通畅从而保持后勤 的充足。 此时日军已经丢了大脸,根本不可能再去考虑那么多。当时日本军部因为远离战场,旁观者清,还有一些理智。他们命令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 军继续追击国军,但追击的地域不得超过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以防止投入更多的兵力。但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他根本不管 军部的命令。他决定立即转向河南和武汉方向作战,迫使国军在河南大平原同日军决战,从而围歼从徐州突围到武汉一带的国军主力,实现徐州没有实现的目标。这种违反兵家大忌的行为让日本在后来的武汉会战中伤亡病疫,一共减员近20万人,大大伤了元气。武汉会战之后日军由于损失过重和占领区域过广,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失去全面进攻的能力,只能进行10万人左右规模的战役。而这种战役是绝对不可能击垮中国的,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不过,客观来说,日军这个部署在当时仍然有一定道理,也算是高明的。在当时日军的迅速追击也确实造成了国军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换句话说,国军险些支持不下去,抗战也差点就失败了。 中国方面 此时中国方面情况也很不好,处于整个抗战中第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或者说困境中。日军华北主力14师团早在徐州会战期间已经深入河南东部境内,而诸如16师团等部队也向河南挺近,看来日军大部队进入河南只是时间问题。河南是所谓的中原地带,也是中国大陆极为重要的一个省份。河南的位置非常特殊,处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七个省之 间,是最有战略意义的一个枢纽省份。谁占领了河南,也就对四面其他省份具有极大的军事压力。北方的入侵者一旦占领河南,就可以迅速逼近湖北,安徽,山东, 陕西等省份,大半个中国就是他们的了!
自古以来占领中国都叫做逐鹿中原,其实也有无数场战役在河南省境内爆发。宋朝和辽国签订的著名檀渊之盟,所谓檀洲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濮阳市。不过河南省的地形很奇怪,几乎都是平原和山地,极适合强者发挥威力,却不适合弱者作战。很多人认为北宋国力并不弱,GDP甚至占全世界的百 分之六十,军队也有近百万之众,武器装备也很精良,甚至开始大面积使用火药武器。而北宋之所以自建国以来始终处于北方辽国金国压力下,最终甚至因为靖康之变亡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将首都定在河南省 开封。河南省的地形一马平川,控制燕云十六州的敌人铁骑随时可以沿着河北河南的平原杀入河南北部(黄河以北地区)。这一路根本没有任何地形上的阻拦,敌军的推进几乎是如若无人之境。而一旦敌人能够顺利度过黄河,那么宋军除非有数量和质量的绝对优势主力部队防御,不然很难保住开封。可是,在平原地区作战,北方异族的骑兵战斗力远远强于宋朝的步兵,一个骑兵可以轻松对付几个步兵。而且北方异族骑兵的机动性也强,他们来去如风,就算打不过也可以随时撤退,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北宋将首都定在河南,导致这个政权实际始终处于北方敌人的直接威胁下,时刻处于惊恐和备战中,王朝最终的结果自然不难预料。如果当时把首都定在南京或者杭州,也许是比较有利的,毕竟南宋如此之弱还坚持了150年之久。 所以如果敌军入侵在河南,作为弱者一方要尽量避免战略性的决战,这也是基本的常识。那么在兰封战役顺利保证徐州国军大部 经过河南东部的商丘突围成功以后,国军这边就要仔细观察,看看日军是否有在河南决战的意图,日军是否高速推进。显然,日军是有这个意图的,前进的速度也极快!日军华北方面14师团,16师团,10师团等不下10万大军已经先后杀入河南境内。日军攻击河南的目的是逼迫国军决战,如果国军选择不再此处决战,那么日军立即长驱南下,占领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直接威逼国民政府最后控制的四川省在华北方面军迅速攻占河南。同时华中方面军也派出一部主力,沿着淮河向西进攻。预计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会在湖北会师,从两面夹击国军,占领这个极为重要的省份。换句话说,武汉会战马上就要爆发。 此时国军,尚且没有在武汉决战的条件。由于国民政府的国力军力都很差,不可能像苏联那样动辄编组上百万新军,只能将原有战损的部队尽量补充恢复。国军长期保持200多万人的规模,受补给和武器装备的限制,根本无法继续扩大。所以武汉会战的主力仍然是台儿庄突围的那五十多个师,以及在兰封战役中伤亡惨重的那10万军队,并没有其他部队可以使用。这些部队经过激烈的数月战斗都有一定的伤亡,诸如临沂战役立功的庞炳勋军团伤亡达到百分之八十,而台儿庄战役的孙连仲集团军也伤亡近半,都是急需要补充的时候。伤亡很大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队不能立即和日军决战。此次徐州大突围的国军都是勉强突围,全军都非常疲惫,急需要一段时间休整。他们在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追击下,各部除了有一定人员和装备上的损失以外,成功突围的士兵也都经历了千里强行军。这些部队一路上粮食非常短缺,还有日军骑兵和坦克的追击,更有日军飞机连续不断的轰炸。国军突围部队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也比较低落。这些部队中情况最好的, 恐怕也只有台儿庄会战前的五六成战斗力。另外还有约八个师的后卫军队仍然在徐州突围的道路上,尚没有逃离日军的追击。 蒋介石判断,从长江向西仰攻的日军还好办,因为安徽江西一带地形极为复杂,除了大量丘陵山地以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湖泊。这些都是适合装备较差的中国军队发挥威力的地方,日军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通过这些地域。但是进攻河南的日军则不同了,河南山东一带基本都是平原地区,日军第14师团,第11师团等师团都为机械化师团,其中仅仅第14师团就有战斗装甲车300多辆,军队数量有4万之众。有些军事知识的网友都知道,一个机械化师在平原地区击溃二三个步兵师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更别说是一个军就三四门平射炮的国军步兵师了。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D54771FF6D1ADF0A0A40B50B2FB20334.jpg


--------------------想在河南平原上抵抗日军重装机械化师团几乎是不可能的,兰封战役已经说明了这一点。10万大军包围14师团,但就是始终无法吃掉。在平原上想歼灭日军一个旅团都极为艰难,更不要说日军杀入河南的已经有3个师团又2个旅团,兵力超过10万之众。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双方火力机动力相差太大。在朝鲜战争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期间,毛泽东曾经希望彭德怀一次性歼灭美军几个师,但周恩来比较清醒,他说以我们的火力不可能全歼美军一个师,应该将目标定为歼灭美军一个团。而彭德怀则更为实际,他认为双方火力相差太大,就算歼灭一个团也是极为困难的,应该讲目标转为更实际的歼灭一个个英。最终志愿军确实也没有歼灭过美军一个师,最大的歼灭战也就是歼灭了美军1个北极熊团,也就是美军第31团,该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也被击毙。但是为了歼灭这个团,志愿军先后只用了2个师番号的五倍以上的兵力。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E24B8171E47ABA72FB5965015B192093.jpg


中日双方首先在兰封地区拉据战,战斗极为激烈。14师团长土肥原贤二迫于河南东部国军的压力,一开始并没有敢于南下攻击徐州撤退大军的必经之路商丘,而是转为北上试图占领黄河渡口。经过一周激战,14师团凭借重武器和坦克的优势一路击败这一线残缺不全的国军部队,最终占领了黄河陈留口渡口,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补给和援军。5月23日,日军南下发动全面进攻,14师团在24日攻陷兰封。中国一方在两天半后拼死夺回兰封,但是在日军装甲部队优势火力的打击下,国军损失五千多人,三个旅长伤亡。日军第11师团几天后从山东方向和第14师团回合,此时日军总数超过六万,坦克装甲车增到数百。日军还完全控制了制空权,河南境内的国军陷入很大的劣势。。 同时,华北方面军主力第2军16师团和第3,第13旅团也经过激战,突破中国第8军河南商丘防线。他们分两路大军,从陇海路南侧向西推进。

华中方面军第10师团则从皖北亳州向河南中部推进,试图切断国军后撤道路。

各路日军在河南集合,准备以闪电战合击河南战略重镇郑州,寻机全歼河南境内国军主力。然后迅速南下占领湖北省,攻破国军所谓第二道抗战防御圈。 郑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是平汉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同时还是黄河的重要渡口。扼守路上水上交通线。但郑州周围都是平原,并不适合防御作战。此时日军于6日攻陷河南省会开封,7日攻陷郑州外唯一一个战略缓冲地 中牟县城,郑州城岌岌可危了。除了战略上的意义以外,郑州还是河南重要城市,是河南文化和经济其中一个中心,如果失陷对中原一带军民士气会有严重打击。 更重要的是,郑州过去以后就是大片平原地带,到武汉的千里距离上根本无险可守。日军机械化部队如果攻陷郑州,后续华北二十多万日军只要数日(最多十多日)就可以打到武汉,强迫和疲惫的国军主力决战。此时的国军虽说不是不能打,但是以这样残破不全的部队去打,必然遭受严重损失,武汉会战就等于提前失败了。不但湖北省保不住,国军主力 还会被重创甚至歼灭。那么日军随后必然闪电攻击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同时出动部队在广东省和广西省登陆(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国军那什么去阻挡呢?而 既然连最为重要的湖北都守不住,还怎么可能守住这些省份呢?这几个省份一旦丢掉,沿海还由国军控制的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一部,福建省全部自然也孤悬敌 后无法保住,落入日军手中恐怕也就是1,2年内的事情。同时作为抗战最后基地的四川省,也就同数十万日军近在咫尺,该省还是两面受敌,怕是很难保得住。就算日军不去强攻四川,当时中国的绝大部分核心省份也就完全被日军控制。国民政府已经不具备和日军长期对抗的能力,就算不投降,也没有 什么作用。日军扶持几十万伪军配属20,30万日军就可以轻松对付了国军,那么日军大部队又可以抽调回国继续作战,完全实现以华制华,想靠持久战拖垮日本 就很难了。 显然打是不行的,但不打也不行!如果主动放弃武汉地区,不和日军交战。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国军主力遭受严重损失,但代价就太大了,因为湖北一线包括上面所说的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国精华地域又被日本 以极少代价夺取,日军轻松攻破第二道抗战防御圈,逼近四川。那么国军虽然还是百万大军,在战略上就处于绝对劣势,仅靠一个四川省的第三道防御圈恐怕也无法长期支持。最终怕是再不想不投 降也要投降了,这对于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 武汉会战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空间换取时间,最大程度歼灭日军得有生力量,把日军拖入持久战得泥沼。但同时也要保证日军不能短时间内占领湖北,江西,湖南等大部分地区,只能让他们占领其中一部分地区。而且要对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让他们无力继续进攻作战。 可以看到,武汉会战是极为重要的,他的意义远比徐州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重要得多,甚至比战略意义非凡的淞沪会战也要重要,可谓整个抗战中最重要的一个会战。如果武汉会战失败,中国就有可能亡国,这一点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毫无疑问的事实。所以,为保证我们国家民族不成为倭寇的奴隶,我们要尽一切可能,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武汉会战的成功,这也是下面所做一切的基本出发点。 而目前对于中国军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我们已经有的60万大军并不是不能作战,只是因为连续作战伤亡太大,急需要时间恢复。同时我们在后方还有30,40万的新军正在编组,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投在武汉战场。此时时间就是一切,三个月,两个月,哪怕一个月半个月也好。这些时间让国军在武汉决战的部队完成必要的修正和补充,迅速恢复战斗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苏联援助的装备大规模提高作战能力。一旦这些部队恢复完毕,我们完全有信心取得武汉会战的胜利,彻底将日军拖入持久战,那么抗战的胜利者也就必然是我们。 可惜,此时要想在郑州甚至河南省阻挡住日军又是不现实的。郑州附近的日军仍然是徐州突围国军部队,以及刚刚从兰封撤退下来疲惫不堪的国军,根本无力继续作战了。显然,我们要想办法阻挡住河南地区日军的南下,但又不能出兵在河南通日军决战,这真是一个超级大的难题,足以难死国军整个参谋部的几百个参谋。但中国人中智囊人物始终是众多的,其实他们早已经想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于是,一个长期酝酿的计划自然就被推了出来,就是―――以水替兵。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9/481196/b_vip_0DA786127B7F6EE53ED7EFC57A08A405.jpg--------------------上面的斯大林格勒和下图的列宁格勒都是俄罗斯最重要,也是最漂亮的城市,但在二战中基本都被德军完全摧毁。俄罗斯现在很多城市都是战后重建的,他们为了二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认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老萨对斯大林极为反感,但对他的一句话却深为认可:一个真正的民族,宁可全部战死,也绝对不会沦为敌人的奴隶!德国人除非杀光苏联人,不然他们就不可能占领苏联。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9/481196/b_vip_9E16DE93A73AF3A6EAE461CCD7079E13.jpg



计划的酝酿 可以说以水替兵并非国民政府仓促的弥补行为,而是早就有的构思。 从历史上说 有些朋友很奇怪,为什么黄河大堤一掘开,立即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杀伤力呢?这主要还是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特点有关系。黄河为什么黄?因为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一条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它从中游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水。黄河到了河南境内,由于水流变缓,大量泥沙就淤积下来,导致河床逐步升高。一旦河床升高到一定程度,两边的河堤就无法承受黄河水,堤坝也就被冲破,于是黄河就自然的决堤了。在1946年前的2540年间,黄河有近1593次大小决堤,其中大的改道共26次。而由于黄河泥沙的大量沉积,在民国期间,黄河的河床位置其实已经远远高过地面。这也就是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河成为一条类似于与现在轻轨的地上河,是最适合决堤防水的。一旦黄河河堤被破坏,立即有大量洪水涌出。水往低处流,洪水会从高处向低处迅速泛滥,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使用黄河作为武器,是非常现实的,我们的祖先也多次这么做过。
中国历史上,中原一带使用黄河消灭它军主力或者灭亡他国的较大规模的行动就有30起。最早可能是公元225年,秦军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魏国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最终灭掉了魏国。元末的大起义,直接的原因也是黄河在河南境内泛滥,导致大量老百姓无法生活。后元朝统治者命令贾鲁强迫人民挖掘贾鲁河疏通黄河泛区,导致大量劳工饿死累死,最终爆发大起义。所以,挖开黄河大堤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什么稀奇事,已经有过无数人用过了。 实际上,这个计划其实并非由老蒋制定,而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一.            德国顾问的建议:战前1935年国民政府的军事总顾问德国人法肯豪森上将,就抗日问题向蒋介石提出了应付时局的建议。建议中有关于利用江河阻敌的论点,是为抗战期间中国决黄河大堤以水代兵谋略的滥觞。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很难在河南大平原阻挡住日军推进,为了确保陇海交通大动脉,维持与动力资源大省山西的坚固联系,中国最初的战线必须推进至河北的沧州至保定一线,而黄河则为“最后的战线……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建议书中文译稿。 开战以后,法肯豪森深感北方中国军队很难抵抗日军机械化部队的锋芒,一再向国民政府提出决开黄河大堤阻止敌人的建议。 二.1938年4月,早在黄河决堤之前两个多月,曾经负责整治江苏及淮河水利的国民政府高层陈果夫呈上一份报告,
提出在河南武涉县的沁河口附近掘开黄河北大堤,让黄河水去淹北岸的日军。陈果夫的理由是:黄河水对于守卫南岸的中国军队和守卫北岸的日军,都是危险的。如果日军先打开南大堤,则我军将被水淹。不如趁日军尚未动手时,先打开北大堤。 三.6月1日,在河南东部国军避免决战做总撤退时,时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的程潜发来电报(河南属于第一战区),暗示必须掘开黄河:
如果我军此后不能确保自黄河南岸起,经郑州至许昌之线,不惟平汉铁路郑汉段的运输和联络线将被敌遮断,而且此后敌人南进可以威胁武汉,西来亦可进逼洛阳和西安,最后由西安略取汉中,进而窥伺我西南大后方。 四.其他人员5月21日,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姚琮提出了决开黄河堤岸、水阻日军的建议。他在致军令部次长熊斌的电文中说: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旧县名,在河南省东部,1954年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以东中牟,如河北省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流多抛埋柳枝,则河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战局情势必将改观,而于我有利。5月26日,军令部高级参谋、陆军大学教官何成璞也提出了决开黄河的建议。5月26日,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蒋介石: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6月2日,豫西师管区司令部的刘仲元、谢承杰致电蒋介石:提请以破釜沉舟之势,决开黄河陆沉敌军。 还有白崇禧,陈诚等军事高层也在军事会议上一致赞成以黄河水阻挡日军的战略。 以上资料都说明放水计划是很早就有的既定计划,而日军进攻则促进了这个计划的实施,并非国民政府被日军一逼,就胡乱防水了。 另外,掘开黄河大堤是大家的主意,但毕竟最后的决策者是蒋介石,自然由他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0AF051AAD7A0C7E87EC408551C072508.jpg

---------------------黄河的特点不是水流急,而是泥沙太多。一旦泛滥,就会形成大量的泥沙淤积区。而沼泽和淤泥区是所有军队的坟墓,著名的德国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特别针对沼泽地带写了大量的针对性作战方法,但他认为要尽量避开沼泽地形,能绕过去要尽量绕过去,因为在沼泽地形作战太不利了。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CD5351C707FE15964DC66D8566836B43.jpg



计划执行 5月28日,商丘失守,豫东门户大开,日军16师团(东史郎所在师团)和第3,第13旅团不下5万重兵攻入河南大平原,省会开封岌岌可危。 如果此时再不掘开黄河,等到武汉最后一个战略门户郑州失陷就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此时掘开黄河,就必须抢在日军之前完成,最乐观估计也只有1周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将河南,安徽流域不下上千万老百姓迁移,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花上一年时间也不见得能够搞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就不能有效组织老百姓撤退,只能一边放水,一边疏散了。如果这样去做,必有大量中国平民遭受水灾之苦甚至丧命。虽然这些作为保证抗战胜利,保存国家和民族的代价站在历史角度也许不算过分,却也是历史上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谁下令谁就必须去扛,这自然需很大的勇气。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执政期间最大的灾难就是:三年饥荒和文化大革命。但毛去世之前从不认为三年饥荒是他的问题,并且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两个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将蒋介石击败)。显然,以毛泽东之伟大,他在内心深处也尽力避免这两个巨大的历史责任,其他人也就不用说了。5月31日,犹豫再三的蒋介石终于下了决心。需要说明的是,蒋介石当时也想让第一战区司令程潜下令,所以口头命令程潜去执行。
可惜,拥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老将程潜也不是一般人,他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始终装聋作哑,按兵不动,同时他还不断把紧急军情一再报给蒋介石,暗示必须由蒋下令。
最终,直到蒋介石的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林蔚,给程潜发来明确电令以后,他才下令立即执行。 6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开国民革命军最高军事会议,下令豫东的各部做战略撤退,退到黄河以南;同时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下令商震第20集团军负责开掘黄河大堤,阻止日军前进。商震则命部下第39军军长刘和鼎具体负责。 商震部第53军第1团奉命在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掘堤,如果挖掘失败立即考虑转移到郑县的花园口。为什么选择赵口,花园口,也是从保护人民的角度出发。因为赵口,花园口都在黄河弯曲部,容易防水,同时水流会流入贾鲁河向东南行,经过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周家口各县进入淮河。这样可以有效利用贾鲁河河道,以防止黄河水做过大的蔓延,可以减少人民的损失。但是,赵口的情况特殊,不但河堤全部由小石组成,异常坚硬极难挖掘。而且黄河水中的大量泥沙将挖出来的缺口迅速填满,使得出水量极小,赵口的掘堤失败了!此时河南战局还在极端恶化中!6月3日日军16师团攻占了杞县和通许,4日在尉氏以西地区集结。而尉氏距离新郑仅仅20多公里,一旦新郑被日军占领,郑州国军南下的交通线也就完全被日军切断。而日军随后派出了第30旅团长筱原次郎少将率所部第30、第38联队共5个步兵大队,由尉氏向西经李君,于6月12日到达了新郑以南约6公里平汉路上的双泊河一带,炸坏了铁路桥,切断了郑州守军赖以和南方联系的交通枢纽平汉线。6月6日河南省会开封被日军14师团攻陷。日军攻陷开封以后,并没有丝毫的停滞不前,他们的机械化前锋继续火速突进,威逼仅仅50公里外的郑州。由此,郑州东边是14师团,南边是16师团,北面又是日军控制的黄河一线,仅剩西面一条运输路线,实际郑州已经被日军包围,情况万分紧急。 可是此时赵口仍然无法掘开,国军高层经过紧急商议,接受黄河水利学家的建议,改到赵口以西的郑县花园口重新挖掘。此次负责挖掘的部队已经是原黔军蒋在珍的新第8师第2团、第3团以及工兵连。他们被紧急赶到花园口,全军用用圆锹、十字镐、钢钎、箩筐、土箕、木杠等构筑挖战壕的常用工具挖掘。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工具作用有限,就改用炸药炸,大炮轰。6月8日 日军东面的前锋部队,甚至已经推进到离郑州不到20公里的白沙镇。按照日军推进速度,他的机械化部队只需要半天到一天时间就可以达到郑州。1938年6月9日上午9时,终于掘开了花园口大堤,黄河水经中牟、尉氏沿贾鲁河,涡河迅速下泄。但是由于破口较小,水流速度很慢。 10日,黄河流域突降特大暴雨,花园口破口立刻被洪水冲开一百多米的大缺口,连先前没有掘开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
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一举冲破贾鲁河,也冲断了日军已经控制大部分的陇海铁路,向豫东南流去。
西边一路沿颖河下泻淮河,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
黄、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淮河、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地面上也出现了巨大的黄泛区。这个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这个黄泛区不但在过去,就算在今天也无法通过。除了水泥湍急以外,由于黄河的特点导致黄泛区泥沙齐腰,形同沼泽,无论人畜都绝对无法通过。日军先锋3个师团又2个旅团的进攻,就此完全被阻挡。闪电战南下湖北,逼迫国军决战的计划彻底失败。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514DC3DF64D2DFFAAF6CB94FCE25328B.jpg

------终于掘开黄河大堤,这个事件的好坏与否被争论了半个世纪。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71B3054A88252BA39F873A7812D9172A.jpg


直接战果 可以说,黄河破堤从战略上来说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说直接的战果:之前日军第14、第16两个师团,分由两路攻入中牟、尉氏、新郑,切断郑州以南的平汉铁路线。
当然,这只是日军第一阶段的目标。在占领郑州击破此处国军主力以后,他们会立即南下,沿着平汉铁路杀到湖北,迫使残破的国军在武汉和他们决战,借机一举征服中国。
此次黄河决堤以后,日军被迫全部停止了南下的步伐,速战速决征服中国的战略意图由此完全失败,八年抗战在黄河防水的时候就已经注定是中国获胜了。除了战略上的失败以外,日军在黄泛区的部队还遭受了大量的实际损失。
日军一部当场死于洪水,一部则被洪水围困。
死于洪水的日军就没有办法解决,连尸首也打捞不到。对于被围困的日军,日军组织了1个工兵联队、6个工兵中队,用大批舟艇援救其在黄水中的部队,同时以飞机空投食物与救生设备前后共达62吨。位于泛滥区中心的日军,其来不及撤走的车辆、火炮、战车等均沉于水底,不少人员、马匹被水冲走,部分日军在树梢、高冈上晾晒衣物等待援救,有些则在飘浮的草屋顶上随水南流。
第14师团最前方的两个联队各一部近3000人全部被水淹死,还有一股日军被洪水挡在中牟城,中国军队乘机反击,1000多日军无路可退,全部被打死或跳水逃生被激流淹死,尉氏城也淹死了1500名日军。 资料一   日本士兵日记 日本士兵在日记中写到:这是一条因黄河决堤而形成的河,走在我前面的士兵在夜色中过了河。渡过河之后,却不知该向哪个方向前进。不知哪边是浅滩,但总之必须过河……士兵们一发现一点食物,就像猫叼着鱼探到角落里那样,隐藏起来一个人独自享用。我们到处转来转去找食物,早田里开始还有土豆种,不过,没几天就被吃光了。把南瓜秧弄来煮着吃,但马上就被各分队抢光了。很快田地里没有一点可吃的东西了。洪水又切断了我们前后的道路,一连过了好几天,粮食都没有送来。 资料二日军高层官方资料 说明日本死于洪水上万人 日本方面资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写到:6月10日前后,中国军队在京水镇(郑州以北15公里处)附近,掘开了黄河南岸的堤防。因此,黄河浊流向东南奔流,中牟首先进水,逐日扩大,从朱仙镇、尉氏、太康,一直影响到蚌埠。第二军6月13日为救援孤立在中牟的第十四师团一部,从第五、第十、第一一四师团兵站抽调工兵各一个中队及架桥材料一个中队,配属给第十四师团。随后于16日又从第一军调来独立工兵第二联队主力及渡河材料一个中队。6月15日以后,由于泛滥的河水扩大到尉氏的第十六师团方面,第二军除调回第十四师团两个工兵中队外,又逐次增加架桥材料两个中队,折叠船40只,独立工兵第十一联队主力支援,然后向泛滥地带以外撤退。方面军于6月17日命令临时航空兵团全力以赴援助第十六师团方面的补给。用运输机、轻重轰炸机,在6月16至24日之间给两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161.5吨。
29日,方面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仅我第二军死于洪水人数便达到7452名之多。 资料三日军战时资料 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撰有日军侵华史长编。其中第440页记载如下:“中国军队6月10日左右于郑州东北掘开黄河堤防,使黄河水向东南方向涌出,采取了水淹战术,淹没了自己的广大沃野,形成了经中牟、尉氏、周口、阜阳连接淮河的大地障,给我军行动造成极大困难。”
而据日方目击者说:洪水到处,我军士兵惊恐万状,东奔西突,人马践踏,车、马、人员淹没不计其数。 资料四 中共资料 土肥原在黄河放水以后下令日军中止进攻,并且立即下令后撤。由于到处都是洪水后撤极为困难,日军并四处搜抢大小船只,甚至门板、水缸等工具。 资料五 日军战后承认日军当时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遭受严重损失的有2个师团以上,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日本军部承认,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被迫推迟了3个月,速战速决占领湖北的计划完全失败。 深远意义 以上这些并特别不重要 1.从军事战略上来说 黄河放水以后,从豫东地区(河南东部)到安徽山东一带形成一个广大的黄泛区。这些区域水流其实并不是太急,但是由于黄河的独特点,这些地区都有大量的淤泥堆积地域和沼泽。几百里的地域都是如此,十年后黄泛区已经比抗战期间大为缩小,但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回忆:黄泛区宽就到20余公里,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部队通过极为艰难,被迫丢弃了大部分重武器。 十年后尚且如此,当年的日军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都根本无法通过这些地区。日军作为先锋的3个师团又两个旅团10万大军,和后面十多万后续部队,都根本无法通过这个区域。由于黄水泛滥,华北方面军随即停止进攻,组织援救,并对部队在黄泛区以东进行了部署。
因作战中止,6月15日令从关东军调来的混成第3、第13旅团,从兰封以东的野鸡岗乘火车返回东北;
稔彦的第2军指挥所于6月16日前移至商丘,指挥地面、水上、空中部队进行对泛滥区部队的救援;
6月17日对在豫东、皖北之部队,进行了如下之部署,被洪水阻挡的3个师团全部由进攻转为防御。
  (一)第14师团位于开封、兰封,对铁路及沿线地区进行守备。
  (二)第16师团位于杞县、睢县、宁陵进行守备。
  (三)第10师团主力位于夏邑、会亭集、永城附近,一部位于柘城、鹿邑、亳县、涡阳附近进行守备。

   日军这一部署,主要是为了增强在这一带的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之警备,以保护这两条战略交通线与沿线之战略要点和巩固华北方面军之南部防区。实际上,这是日军无力进攻以后的被迫做法,并且将关东军两个2旅团返回东北,另外三个师团就地防御。日军的攻势被完全瓦解。

除了黄泛区的问题以外,国军更大大拖延了武汉会战开始的时间。国军在撤退时破坏了大量的桥梁和铁路线,加上洪水的影响,日军撤退非常艰难。
本来日军占领郑州以后可以立即沿着平汉铁路,轻松穿越河南中部和南部大平原,到达湖北。日军认为这样打法,杀到湖北顶多只需要半个月时间。
但此次由于经过平原从北往南攻击已经绝对不可能,被迫将部队绕了一个大圈,改从安徽境内从东往西攻击。
日军被洪水围困的3个师团咬牙扔下无法行动的重武器,徒步回到出发点。
而炮兵,坦克,后勤辎重车辆一部被洪水冲毁,剩下的重武器经过千辛万苦才运到后方,再通过用陇海铁路运往青岛,由青岛通过海运 运到上海,在从上海通过长江运输运到安庆等地,登陆以后再运到合肥地区和步兵回合。
由于陇海线已经被国军破坏多处,日军只得一面修路一面运输,速度极为缓慢。
同时,国军海军通过大量布置水雷封锁了部分长江航线,日军航运也是一塌糊涂。
总之,这样的运输比从日本国内运输还要困难几倍,严重影响了日军速战速决占领武汉的计划。 黄河防水也成功阻挡了河南日军的进攻郑州作战,迫使日军由北向南的速攻,改为由东向西的沿着长江仰攻。而河南地带都是平原,日军机械化一个使团战斗力非常可观。而且如果一旦攻陷郑州,郑州到武汉一带无险可守,只有一个小小的武胜关防线。这种防线绝对不可能长期阻挡日军的推进,兰封附近的防线仅仅阻挡了日军3,4天时间,那么武汉会战就会提前进行,中国军队主力如果在武汉会战被歼灭,很有可能无法继续抗战而被迫和谈。
所以从北往南经过河南大平原进攻湖北,对日军是极为有利的,对国军则是极为不利。而相反的是,沿着长江的从东往西的进攻是极为苦难的。
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地形极为复杂,遍布丘陵山地森林和湖泊,日军重武器无法发挥威力,战斗力大为削弱。
同时国军破坏了铁路线,北方日军也无法很快运往南方参与沿长江作战,为武汉会战争取了3个月的宝贵时间。
到了日军进攻武汉外围的九江时,已经是7月底的事情了。
此时国军各部经过3个月的紧急休整,恢复了大部分战斗力。
后国军还利用江西安徽复杂地形多次重创日军,单单106师团前后二次被歼灭五成以上,在万家岭还几乎被全歼。
整个武汉会战日军战损近二十万,其中战斗伤亡也有约十五万人,相当于台儿庄会战战果的7倍。
武汉会战前后进行了长达三个月,10月25日才放弃空城武汉撤退,此战日军由于伤亡过大,没有能够占领湖北全省,仅仅占领了其中一部分地区,至于江西省日军也无力渗透,连安徽省还由大部控制在国军手中。这些国军控制区,都坚持
到了抗战结束的的1945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彻底粉碎了日军试图灭亡中国的企图。
如果没有黄河的放水,国军是无论如何不能支持这么久的,抗战也不可能最终获胜。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0/b_vip_5A1DD5DAA1C8385E25BC46D28C2FC3A6.jpg---------------------这个黄泛区正好形成一个很大的地面屏障,将日军从河南南下和沿着淮河北上(在黄泛区北侧),一举占领河南湖北的意图全部击碎。日军失去了征服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由此中日彻底陷入持久战。日军被迫改为从黄泛区的南侧沿着淮河和长江西进佯攻,这一路都是极为复杂的地形,光是集结部队就花费了3个月时间,这3个月足以让国军恢复战斗力了。至于国军战斗力恢复以后,后面的武汉会战长达4个多月才结束,日军付出极大伤亡,战斗伤亡总数超过14万人,但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彻底在抗战中失败了。下图是履带陷入泥沼的坦克,再厉害的日军机械化部队遇到黄泛区,一样没法牛叉了。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485EC5691390781BC0AE1C26379A060A.jpg



2.从经济上来说黄河放水把日军阻挡在平汉路以东,战略重镇郑州以及唐河白河流域中,人口密集和物产丰富的区域牢牢掌握在国军手中。

黄河防水以后,日军在河南就和国军对峙,双方直至1944年4月中旬大举进攻河南之前,其部署态势基本没有改变。
河南大部分地区始终为国民政府控制,成为国民政府的一个重要兵源和物资的基地。 3.对八年抗战的地区战略意义来说由于保住了河南大部,使得国军长期控制洛阳,许昌一带的第一和第五战区,和长江一带国军其他战区互相呼应,在军事战略上具有极大意义。日军为了对付河南国军,长期在此驻扎重兵。除了牵制日军以外,国军队河南的控制,也击破了日军通过河南进攻四川大后方的战略,保证了四川大后方的稳定。
所以日军在1944年一号作战时,首先集中十多万主力进攻河南这部分地区,可见其重要性。

5.黄河不防水,恐怕延安也要完蛋
日军之所以不进攻陕西,主要是战略问题。其实整个抗战八年期间,日军始终将八路军新四军放在军事战略次要位置。日军始终认为只有消灭国军政府才是最主要的目标。所以直到1941年百团大战爆发之前,日军从没重视过八路军,也没有针对八路军的大规模作战。
所以在日军看来,攻打没有资源也没有军事意义的陕西北部延安,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这才是延安之所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如果不是这样,延安早就被攻陷了,八路军引以为自豪的所谓黄河防线,能够抵抗住日军数万大军的冲击?这个说法有人相信吗?
但如果日军占领河南,那么离河南近在咫尺的陕西南部地区,很有可能就保不住。当年杨虎城就是从河南南阳出发,一路杀入潼关,轻松占领西安的,并没有花费多大力气。后来西安事变中,何应钦的大军也从河南迅速杀到陕西西安附近,威逼张扬叛军。
一旦占领富裕的陕西南部地区,日军就有可能出兵攻击北面的陕北,以将陕西南部和北面绥远的交通联系起来。
而延安是陕北的重镇,又是延长公路(延安到西安)的重要枢纽,也一定是日军主攻方向。这样一来,恐怕延安也是保不住的。 6.对这些国军高层和世界上都有公认 李宗仁将军回忆到:日军虽把主力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甚缓。到占领武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元、清两代入关,系由北方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自可事半而功倍。日本恃有海军的支援,违背传统战略有利条件,改由海道溯江西上作仰攻。兵力又不敷分配,其失败固可预卜。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日本人 1938 年 6 月初在开封遭到另一次显著的挫折。当他们沿陇海铁路西进时,中国人突然炸开了黄河的提坝。冲出河道的黄河漫过正在逼近的日本人的道路,继而穿越河南平原,进入安徽省,从那里在山东半岛的南面——而不是北面——入海。这项战略卓越地发挥了作用。侵略者暂时被遏止住了,武汉战役被延长了大约三个月。 当时法国著名报纸评论中国黄河放水时候说:前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时,荷兰曾以决堤为自卫计,其国人虽患水灾于一时,然其领土终得以保全。1812年冬季,拿破伦一世攻俄时,俄国亦以坚壁清野之法阻止法军前进,并将莫斯科城付之一炬,卒至拿破伦一世所率大军,为之败溃。似此,某一民族受外人攻击而有灭亡或沦为奴隶之虞时,辄利用洪水与冬季凛冽气候以御敌,其事又安足怪异?时至此际,中国业巳决定放出两条大龙,即黄河与长江,以制日军于死命。纵使以中国人十人性命换取日人一人性命,亦未始非计。此盖中国抗战决心所由表现也。 老百姓的伤亡 黄河放水无疑是抗战历史上的大悲剧。中共方面的资料上说,黄河放水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而日军伤亡只有1000多人,花园口决口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这次洪灾,河南、安徽、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 实际上世界比较公认的资料一般认为如下:资料一:国民政府河南省政府、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联合编印《黄泛区善后建设会议纪录》中说,河南泛区内人口因各种原因死亡已四十三万余人,逃亡者九十余万人,前后土地被淹者九百余万亩,已涸出者四百八十余万亩。 资料二:国民党行政院对黄泛区害的不完全统计,据称:甲、按淹没耕地面积来说,计河南淹耕地450553公顷,占原耕地32%,其中以扶沟占原耕地面积95%为最惨。安微淹耕地284598公顷,占原耕地22%。江苏淹耕地109108公顷,占原耕地14%,总共淹耕地844259公顷,占原耕地24%,乙、按人口逃亡来说,计河南逃离人数1172639,占原人口17.3%,死亡人数325589,占原人口4.8%。安徽逃离人数2536315,占原人口28%;死亡人数407514,占原人口4.5%。江苏逃离人数202400,占原人口5.6%;死亡人口160200,占原人口4.5%。总共逃离人数3911354,占原人口20. 3%死亡人数893,303,占原人口4.7%。丙、按动产与不动产损失来说,以战前法币折合人民币计,河南损失19328.5亿元,占原财产22%。”安徽损失25265.8亿元,占原财产23%。江苏损失3210.3亿元,占原财产5.3%。
总共损失47806.7亿元,占原财产18. 4%。丁、按农业减收来说,计河南省22452.7亿元,安徽18104. 6亿元,江苏6916.7亿元,总共47474亿元,至于土壤变异,水利破坏等项损失,以资料缺乏,未能统计。以上各项仅财产及农业减收两项,即达95280.8亿元,其损失之惨重至足惊人。 根据这些资料判断,黄泛区淹死和之后死于黄泛区饥荒的一共大约43万多人,但1942年河南大饥荒显然跟黄河泛滥无关,不能算上去。这43万人不仅包括当时死于洪灾的,还包括决堤之后一直到抗战结束黄泛区死于水灾,旱灾,洪灾的老百姓人数的所有总和。
至于受灾面积二万平方公里左右,四五千个村庄和11个大城镇被淹没,受灾人口约六百多万人,其中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一贫如洗,成为流民和难民。虽然没有中共宣传数量那么大,但这个损失也实在非常严重。总之,代价着实不少。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647A3610242D07D6D35BD3E3B5CFD50C.jpg------------------------------解放军经过黄泛区时候的样子,这条阻拦线让刘邓大军差点全军覆没。而精锐的日军也傻了眼,毫无办法。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8B2B62B6BD7AC9569F353491B9DD78E0.jpg

老萨的观点1.黄河放水应该由日寇负责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日寇的入侵,国民政府怎么也不至于没事在自己中原腹地放水玩,也绝对不可能造成自己财产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日寇,这个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先决条件。 2.国民政府没有一定责任责任是自然是有的,但是客观来说,按照当时的环境,除了放水以外,国军根本找不出其他办法阻挡日军机械化部队进攻的办法。这从当时军政各个高层的数量众多的建议就可以看出来,放水实在当时的各方面的共识,是无可奈何的无奈之举! 如果国民政府但凡再有其他的办法,也绝对不会走这条路的。 老萨觉得,黄河放水这些行为都是弱国对抗强国侵略时 一定要经受的代价。 当时中日二国的客观差距就意味着中国必须以这种破釜沉舟的行为对抗日本,黄河放水是,炸毁黄河铁桥是,抓壮丁也是,破坏巨资建立的铁路线和飞机场都是。如果中国的国力足够强,大可去侵略日本,像美国打得日军用神风敢死队的自杀机玩命一样,迫使日军自己炸堤。
但我们有这个实力吗?没有!战争的代价自古都要由弱的一方承担,抗战也不例外。由于清末以来近百年的极弱,最终到了今天由抗战时期的后人来买单。
单纯把所有责任归于国民政府是不客观的,也是违背历史真相的。个人认为,把所有责任可以退给某个人,如果不是出于政治目的的刻意误导,就是肤浅和极为片面不负责任的。79年中国出兵进攻比自己还弱的越南的时候,越南人虽然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仍然不是中国对手,最终炸毁自己的水库,以洪水阻挡解放军继续进攻高平。

国军74军进攻苏北解放军控制的两淮的时候,解放军无力阻拦,被迫炸毁淮河大堤试图阻挡74军前进,但没有成功。

东北解放军在四平战役大败后,被杜聿明大军追着跑,差点全军覆没。他们一度想掘开松花江大堤,又想炸毁小丰满水电站,最后都因为当地群众不配合,爆破技术不过硬,害怕政治影响太大,被迫放弃。可见,所谓人民救星的解放军也都做过或者考虑过,说明国军做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战争有战争的思维方式,不能完全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事情。 3.放水以后老百姓的严重损失究竟值得不值得 老萨其实也是博爱主义者,但是战争并不是显示博爱的地方。 战争是人类和人性中最为残忍一面集中的体现,战争就是双方为了胜利使尽一切卑鄙无耻手法的地方。 美国人常说:战争就是一部分的要必须死去,他们的死去是保证更多的人能够活下来。 对于中日这样的民族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并无仍然中间道路可以走。 如果中国失败,面对日本当时的强势文明的入侵,中华民族很可能第一次亡国灭种,中华文化彻底消失。 有些人说我们不是同化了满洲人和蒙古人,是的,那是因为他们是野蛮民族,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文化。世界上两个文明相碰,假以时日,总是强势文明逐步消灭了弱势文明。西班牙人进入美洲后,印加和玛雅文化迅速消亡,到今天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美国人进入北美以后,当地印第安人的文化迅速消失,今天也是只剩下点影子了。中国境内的很多少数民族,到了今天,除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民族传统,早已经跟汉族完全一样,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些民族可以看做不存在了。

而当时的日军已经实现了文化的重大变革,在儒家文化,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创造了先进富有活力的近代日本文化。 如果日本占领或者类似于控制当时的朝鲜一样奴化中国,中国文化必遭严重摧残,甚至出现西方文化一样的中断。这种可怕的打击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死于水患的43万老百姓虽然可怜,也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最重大的悲剧,但是我们更要考虑另外的4亿同胞可以不用作亡国奴。当年张巡死守唐朝城池,吃掉了几乎全城的老百姓,最后仍然被认为英雄,他不过坚持了一年的时间。 而因为黄河放水阻挡住日军三个月之久使得国军得以保住抗战本钱,并且在之后的武汉会战打破了日军试图全歼华军的战略意图。武汉会战的胜利,就彻底杜绝了日本可能灭亡中国的任何希望。这点连中共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也看的很清楚,曾经对其大为赞扬。毛泽东在武汉会战中写信给蒋介石说道: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铩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萨认为还是值得的。 不过这个问题仁者见仁,如果有些人认为不应该以哪怕一个老百姓生命为代价,老萨也无话可说。苏联红军在内战中为了保证军队粮食,采用所谓余粮征集制度,直接派军队去村庄抢劫农民粮食。如果农民反抗就烧毁村庄。这种事件使得很多村庄倒向白军一方,但是保证了红军的最终胜利。
代价是,苏联内战期间,老百姓死亡约1300万人,要知道当时俄国人口只有1亿左右。红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人总共处决了1万3500名的军官士兵(相当于一个满员师),
整个战役军人伤亡更是高达110万人,老百姓死伤75万之众,新兵在战场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但这这种残忍的手段保证军队没有崩溃,而巨大的伤亡保证了苏联没有灭亡。

而另外一个我们一直称颂的所谓列宁格勒战役中,该城由于被长期围困达875天,有高达120万平民饿死,
军队伤亡饿死近50万人。

到了围困战中期,列宁格勒城中所有雀鸟、老鼠及宠物被生还者吃光,甚至还大面积出现吃人的现象。
列宁格勒警察因而组成一个特别师以阻止人类同类相食的情况发生。
但苏联人时候仍然纪念列宁格勒战役,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牺牲也是值得的?敦科尔克撤退中,英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同胞的撤出,丢下了10万等待同样英国撤离他们的法国士兵,这些人后来都被德国人送到战俘营,一部分被折磨死,但是保证了英军自己主力的全部撤退。同时英军几乎在敦刻尔克撤退以后,就立即进攻盟友法军舰队,将其摧毁,造成法国海军大量伤亡!这是为了避免被德军利用!要知道,仅仅几天前,法国舰队还是和英国舰队并肩作战最好盟友。一切都是从赢得战争考虑,其他损失再大也是可以理解的。 内战中的长春围困战,由于国共双方都无暇关心普通平民的生死,国军10万守军通过搜刮平民粮食和空投补给,之后把老百姓驱逐出城。解放军为了让老百姓消耗城内粮食和防止国军士兵假扮老百姓逃走,建立几道封锁线制止老百姓出城。结果是长春国军全军投降以后(国军士兵几乎没有饿死一人),饿死平民超过20万人,但是保证了长春会战的最后胜利。我们大家都要想一想,你认为黄河决堤造成40多万人死亡的代价,换取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到底算不算大?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11FCBFE1F583BCC4D100BA60EA67D895.jpg

--------------------大家通过上面的图可以看到,黄河决堤保证了武汉会战的顺利进行。而武汉会战就是决定抗战胜负的最重要的战役。武汉会战日军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最终在抗战中失败。大家可以看到,武汉会战后,也就是1938年以后,日军在中国大陆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只占领了很小的地区。之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先后发动的南昌会战,枣宜会战,三次长沙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共8个战役,但除了占领南昌,宜昌和中条山三个孤立据点以外,日军根本没有任何进展,几乎全部失利,国军在会战中或者会战后都轻松恢复自己的控制区。其实日军这几年就是苟延残喘而已,最终灰溜溜的向中国投降。就河南来说,国军仍然有很多部队在黄泛区坚持作战,一直到抗战结束。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15/480012/b_vip_E3B9A265981BC50345DCB69F5BA1C10F.jpg


4.兰封失守到底有多大影响中共方面一直把黄河放水的责任的推给兰封的失守。其实稍微研究一下就会觉得这种观点比较可笑。兰封战役第一目的在于拦截14师团,以挫败该师团占领商丘,切断徐州大撤退的意图。显然这个意图很顺利的实现,那么所谓歼灭14师团不过是次要目的,无论是否歼灭14师团,对整个战局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

至于5月24日兰封被日军14师团突袭导致意外失守,也自然跟黄河决堤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国军随即以优势兵力反攻兰封,并且终于在3天后在5月27日收复兰封。

但此时日军第16师团,第10师团,第3旅团和第13旅团共8,9万大军已经杀入与河南境内,还有几个师团很快就要进入河南境内。这样来看,以河南境内国军现有兵力(不过十万人),战斗力较弱。即使兰封不失守,他们也绝对不可能在日军援军到达兰封的四五天内,歼灭一支日军机械化甲种师团4万人。毕竟武汉会战期间中国军队集中十多万大军,在万家岭一带用了十一天时间才歼灭了一万多人的日军乙种106师团。日军在二战防守顽强是众所周知的,在美军苏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往往全军覆没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此时日军在火力上还占优,又有大量装甲车辆,国军不可能迅速取胜。最多是给予重创,然后还是会放弃兰封。 退一万步说,就算国军在四日内全歼了有三百多辆装甲战车的第14师团,那么必然遭到严重损失的国军如何面对三,四天后就赶到的日军近10万大军呢?兰封一样还是守不住。 所以兰封战役胜负对黄河放水没有什么影响,最多只有一些推动作用。

对于黄河是否要防水,关键在于日军是否准备迅速占领河南,逼近湖北。如果日军有这个企图,那么就必须防水。当年蒙古人就是迅速占领中国北方,然后沿着河南大平原南下进入湖北境内。好在蒙古骑兵根本不善水战,骑兵一上船就站不住脚,无法作战。而且南宋军队倾全国之力固守湖北,使用最精锐的南宋大军把蒙古人阻拦在襄阳一线,由此缠斗了43年之久。而后来的满清也是迅速占领河北省,然后大军毫不停留的进入河南,随后逼近湖北,试图和明军决战。但当时明军已经四分五裂,农民军也摆不上台面,最终湖北的所谓决战根本没有进行就投降。满清也在短短几年内,征服了偌大的中国。一正一反,大家看出点什么来了吧。
如果日军要实现闪电战,只是时间放宽到10到15天时间,那么国民政府还有时间迁移大部分居民,并且做好战后救灾工作,但水还是要放的。如果日军并没有想立即占领河南,然后进入湖北试图决战,只是见好就收,占领兰封开封以后就按兵不动,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放水。国军只要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恢复战斗力,也足可以和日军正面拼一拼,但河南还是要放弃的。
现在日军如此快速的打过来,那也就只能先放了再说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黄河放水并非由于兰封战役失败的救急措施,而是早已经决定的既定策略。 所以说,兰封会战的失利和黄河放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况且兰封会战以后蒋介石将守城不力的三十六师师长龙慕寒押送武汉枪决,他的上司27军军长桂永清立即撤职,另外一同防御兰封的46师师长李良荣革职留任、戴罪图功。连防守商丘的第8军军长黄杰也被撤职了。 5.为什么事先不撤退老百姓

其实国民政府并非没有不管老百姓死活!选择花园口决堤,也就是试图尽量减少老百姓的苦难,因为洪水可以沿着黄河故道前进,减少民众的损失。
决堤执行前,国民政府已先通知决堤地区民众撤离并发放慰问金,而当地郑州专员也催促民众撤离。
另根据《新华日报》1938年6月10日报道,国府于刚决堤时候就发放50000元用于直接受害区的“急赈”。
且一周以后,国民政府又发放200万元用于黄泛区持续性赈灾。
但这种事情不可能做的很好,道理也是比较简单的。
首先,撤退分散在黄河一线几百公里的近千万人谈何容易,就算是交通发达的今天,没有3个月到半年时间也根本无法完成。其次,黄河放水是必须严守的军事机密,只有保密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如果这个计划被日军知道,那么日军完全可以立即作出针对性部属。按照当时的情况,日军离花园口只有20,30公里距离,坦克部队几个小时就可以开到,阻止国军的决堤计划。同时日军空军早已掌握了制空权,他们完全可以抢先炸开大堤,反而将国军全部淹死。
所以说,这个秘密是不可能在事先大规模说明的,这也是没有办法。
老萨再举一个例子!
大家也许不知道著名的河南75·8溃坝事件。1975年文革时期,河南淮河流域板桥水库因为设计缺陷和人为失误,
最终决堤。这次灾难导致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4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
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驻马店境内京广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
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的水库溃坝惨剧。
其实这次决堤之前,当地驻军和水利部门一再向上级汇报,当时的四人帮政府是完全知道这个情况的。
水库当地驻军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步话机天线移上房顶,将垮坝情况通知驻马店军分区转报地委,当地水利部门甚至要求空军出动轰炸机赶快炸开水库,帮助泄洪。但当时毛泽东已经重病卧床不起,随时可能有生命威胁。当时执政的是四人帮,正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之中。
由于害怕公布真相,疏散群众会导致大量面的混乱,威胁他们的权力,四人帮只是一味要求当地抢险,并没有组织群众有笑话撤退,也没有公布实情,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事后我们对这个事件严格封锁消息,最近也已经解密。西方认为可能此次事件死亡人数高达46万人,一般认为要超过10万人。 事后国民政府也尽力做了一切,抗战期间国府苦苦支撑危局,实在无力治理黄泛区。但抗战刚刚结束,国府就在1946年让黄河改道,减少了流域的损害。需要说明的是,国府在将黄河改道之时,曾经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激烈反对。因为当时黄河故道已经是解放军的控制区,一旦河水流回来,解放军的控制区就等于缩小了。只是在当时全国舆论的猛烈抨击下,最终毛泽东等人没有坚持,通过黄河改回故道。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一丝一毫的让步都是很难的。

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D4D5B0A6E5246E95271CDFB3F2DA135F.jpg

-----------蒋介石一生最为遗憾的事情恐怕就是黄河掘堤了,确实给人民带来很多灾难。https://photo21.hexun.com/p/2012/0728/481161/b_vip_2EF443F8EAA17123B7E70E1E3C2DD484.jpg


6.该事件的解密黄河放水以后,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抗战士气一直说是日军所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战略。抗战胜利以后 ,中共作为在野党将黄河事件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一再以此为突破口攻击国民政府。老萨曾经看到过一个宣传性的小说,大概是50年代的产物。说的就是国军一个老兵油子被解放军俘虏,但是习气不改,总是试图逃跑。后来由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教育,一步步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但最终让他彻底觉悟的却是发现黄河决堤是国民政府干的,而他正是在黄河决堤以后无法生活才逃出来当兵的。所以这个人彻底成为一个解放军战士,对国军和国民政府有着极为强烈的仇恨。他像特种兵一样冲入国军开封的核心阵地,不顾生死的一个人对付几十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宣传上很成功,但使用的是仇恨教育。在西方,如果煽动一个族群仇恨另一个族群,不管是在互联网还是在纸面媒体,都是极为严重的罪行,是要坐牢的。仇恨的唯一结果就是带来更大的仇恨,以及无限制的杀戮和各种残忍的暴力,将人性扭曲,做出一切普通人做不出来的事情。老萨小的时候接受的几乎就是仇恨教育,从小看的最著名的影片《闪闪的红星》中,还是小孩的潘冬子先是放火,然后用大刀砍死了胡汉三!宣传让一个小孩子去杀人,这恐怕全世界绝无仅有了,按照现在标准来说就是反人类和反人性的。但据说《闪闪的红星》还是我国建国以来最经典的一部儿童教育片,用导演的话来说是我们几代人的精华思想。而且他为什么去杀胡汉三,是因为他母亲被杀吗?但他母亲被杀是因为是做共产党宣传的游击队。二战中即使西方文明国家,对于游击队员一般也是处死的,他们也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而且先杀人的就是潘冬子的母亲。在军队包围他母亲的时候,他母亲还先一步扔手榴弹炸死了几个士兵,按照杀人偿命的观点,就算她被活捉,也是要被处死的。老萨从小看的,读的各种作品中,大多数为仇恨教育,让儿童仇恨一切阶级敌人,必要时候就将他们杀死。仇恨是极为可怕的东西,一旦在心中有一个萌芽,将来就会长成大树。当年的红卫兵可谓这样教育的杰作,红卫兵抄家打人,对于阶级敌人没有丝毫手软。如张霖之等人被他们活活打死,老舍等人被殴打羞辱后自杀,一些红卫兵在武斗夺权时候滥杀无辜,奸淫抢劫,无所不为,他们犯下了很多罪行。至于柬埔寨的红卫兵更是厉害。布尔布特在本国搞文革,将全国人口杀死了三分之一之多,其中杀人最多的居然就是14,15岁的少年兵,也就是柬埔寨的红卫兵。这些半大孩子由于仇恨教育的关系,杀人丝毫不手软,比红色高棉的成年军人还要厉害百倍。他们刀砍枪刺,甚至抓住小孩的双腿,用尽将其撞在树上撞死,到现在为止,很多柬埔寨的树上还留有受害者的牙齿。他们还发明了很多杀人方法,有的少年兵居然能用一片竹叶割破受害者的颈部动脉,将其杀死,可以说,他们几乎是恶魔了。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什么恶魔,他们之所以如此之狠,就是因为从小都是仇恨教育。一个民族都是充满仇恨,这个民族就是很可怕的。
现在网络上众多愤青,可以说多是出自于他们的儿童时代教育。当年宣传的什么儿童英雄,很多就是这种人物。刘亚洲将军曾经说过他年轻时代的儿童英雄刘文学。刘文学在三年饥荒的时候,发现一个地主分子王荣学(自然是被批斗倒的地主家属)在田地里面偷了几个海椒。其实当时四川各地都是大饥荒,已经有很多人饿死。这个37岁的地主分子王荣学全家饿的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偷几个海椒回去给家人吃。其实当时贫下中农也去偷,这种偷公家食物的情况并不稀奇,人都想活下去吗。但15岁的刘文学发现了这件事,在他的字典里面地主偷东西就是反革命,所以他大声叫喊,喊其他人来抓他。当时地主本来就是批斗对象,所有财产都被没收,自己还被打为公社的收粪工,这是农村中最低贱的活了。而一旦再被发现盗窃国家财产,王荣学就肯定是立即被批斗,在当时来说,估计就是性命难保。王荣学吓得跪在地上求刘文学不要喊,但没有作用。王荣学又拿出身上仅有的1块钱交给刘文学(当时粮食靠供应,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让他当做没看见,但刘文学也拒绝了。王荣学一急之下,冲上去捂刘文学的嘴,两人发生激烈厮打。这时候王荣学可能想,如果刘文学不死,他肯定就要死,一狠心最终王荣学将刘文学掐死。这样刘文学成为什么少年英雄,王荣学随后被枪毙。这值得吗?用刘亚洲将军的话来说,就是而几个海椒,两条人命!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仇恨教育必须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全部消除,不然我们孩子将来也会是可怕的。
老萨并非一味胡乱说话,但蒋介石说的一些话来是有道理的。蒋介石在《本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革命的区别》中说道:先从革命的动机说,俄国共产革命和中国国民革命的动机根本不同,俄国共产党革命的动机起于阶级争斗,起于恨。中国国民革命的动机是在求民族独立,就是求人类和平,是起于爱。所以民国十二年总理对苏俄代表越飞说:“俄国革命是由于恨人,我之所以从事革命是由于爱人”。这一句话很可以说明苏俄革命和中国革命动机上的差异。中国两 百多年来受了满清的专制,人民痛苦已经是水深火热,近八十多年来又加上一重帝国主义的束缚,人民的痛苦,更加利害。总理满眼充满了中国人民受压迫的事实, 满耳充满了中国人民求生存的呼声,所以毅然决然担负起拯救民族的责任,领导人民实行革命。所以总理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其目的是在拯救全体人民,整个民族, 不是在求本身的利益,这是因为他的革命,是由于爱。俄国人民因为受专制帝王的压迫和大地主的剥削,人民对于统治阶级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共产党利用人民的这 种心理,遂鼓动所谓无产阶级为本身的利益打例其余各阶级,所以他们的革命是由于恨,以爱人为动机而实行的革命,在革命的过程中,既不许肆行屠杀,在革命的 成功后,就可以实现和平。以恨人为动机而实行的革命,不仅在革命的过程中,会发挥残狠的行为,就是在革命成功后,社会也不能消灭仇视嫉恶的现象,革命的动 机不同,革命的结果也当然两样,这是中国国民革命和苏俄共产革命不同的第一点。

废话说了那么多,回到正题。
所以国民政府在抗战后,也只好坚持抗战时候的说法,避免在内战中失去人心。 败退台湾以后,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董显光寓居美国,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首次明确承认黄河放水一说。 之后的70年代,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和台湾自由化的开始,终于官方承认了这段不堪的历史。 台湾“独裁腐败的蒋家王朝”用了三十多年终于承认了当时全力掩盖的历史,还真相于人民!而我们呢?还需要多少个三十年?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5 14:18:25

顺带推荐一个纪录片----<国军抗战全纪实>https://www.iqiyi.com/jilupian/gjkzqjs.html?src=aldzy

游戏天才 发表于 2012-11-5 17:46:54

路过。。顶个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5 20:42:26

游戏天才 发表于 2012-11-5 17: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路过。。顶个

谢谢。看得时候没注意,转过来才发现字儿不少

qs 发表于 2012-11-5 21:09:08

非常详实。

对于没耐心的同学可以看我的简单总结:

决黄河,以水为兵,是基于当时中日军队态势,为能坚持抗战到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所必须承担的牺牲,否则武汉将更快的失守,国军主力将被包饺子,从而导致抗战的无以为继。

相比于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中国所承担的牺牲相比于所换取的胜利,事实上已经非常值得了。over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6 08:46:10

qs 发表于 2012-11-5 21: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非常详实。

对于没耐心的同学可以看我的简单总结:


以空间换时间,其实蒋介石的思路是相当清晰的,一步步践行这一战略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6 08:51:56

日军人员的直接死亡,辎重的丢失。武汉会战进程被阻滞,为国军撤退争取了时间。并在长时间呢将华北乃至西北与华中战场分割开来,使得处于优势的机械化军团不得以肆意驰骋。兵员派遣出击方向变由北向南俯冲为由东向西的登陆,结合之前的淞沪会战等战役,完全实现了蒋的以时间换空间的布局。

qs 发表于 2012-11-6 09:33:58

和平饿死3KW都能归罪到老天头上,但花园口必须归罪到XX人抗战不利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11-6 10:19:49

qs 发表于 2012-11-6 09: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和平饿死3KW都能归罪到老天头上,但花园口必须归罪到XX人抗战不利

现在官方记载都是只批判决堤造成大量平民淹死饿死以及流离失所,正面作用只字未提

loyola 发表于 2013-1-9 00:42:40

其實,我們課本從未否定決堤問題,主要是在細節上講不清不楚...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1-9 08:01:35

loyola 发表于 2013-1-9 0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實,我們課本從未否定決堤問題,主要是在細節上講不清不楚...

课本不太一样吧

qs 发表于 2013-1-9 10:14:40

loyola 发表于 2013-1-9 00:4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實,我們課本從未否定決堤問題,主要是在細節上講不清不楚...

你的课本和我们的课本可大不一样啊,哈哈

loyola 发表于 2013-1-9 10:17:07

肯定不一樣的吧

三成家家喵 发表于 2013-2-6 18:50:32

20分钟....真心全部认真看完了.....毕竟自己也是一个政经史党

我决定把这篇详实的李菊福文章转给小圈子里的同好

另外,最后一句说的真是漂亮!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5-4 21:04:43

多是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种错误观点被接受以后是很难相信现实的。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5-5 09:19:07

紫气东来 发表于 2013-5-4 2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多是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种错误观点被接受以后是很难相信现实的。

奥?觉得它是牵强附会的,那么请一一罗列之,我也是转帖,看看那个更有道理些。

Gundam-MX 发表于 2013-6-17 00:11:44

真实的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哪儿像近年的抗日YY片描写的那样好玩,我们总是批评日本不正视历史,那如今我们又是怎么反思抗战的呢?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17 08:11:24

Gundam-MX 发表于 2013-6-17 00: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实的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哪儿像近年的抗日YY片描写的那样好玩,我们总是批评日本不正视历史,那如今我 ...

呵呵,横店,日军永远的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蒋介石掘开黄河花园口之内幕以及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