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王孙 发表于 2005-12-21 15:58:46

[转帖]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迁的父亲最初对史记的写作态度现在已经不能考证。
但是应该不是现在史记的面貌。最初他父亲受命修史的
原因是因为经过秦朝的文化灾难,先秦的史籍都残破不
全。汉朝为表示对儒家正统的尊崇,要编纂一部正史。
儒家对历史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
来概括。孔子说:叙而不作。就是说对历史只能忠实的
记载而绝对不能自由发挥或者评价。一个史官应该象一
个实验员一样忠实的记载历史。先秦的史官基本上是严
肃的记载历史的。但即使如此,孔子对鲁国的春秋史左
传还是颇有微辞。他认为左传中历史人物的语言经过了
加工,而且有很多宿命的预言。这些东西都是不应该在
史书中的。为此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就
是对左传的批评。但是左传基本上还是一部忠实的史书。
到了史记开始,儒家这种可贵的叙而不作的精神就被彻
底废弃了。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正面的,但是对史
学影响是负面的。原因是后人把史记作为一部正史加以
模仿。

司马迁本人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文学家。他最初修史的
态度也许是严肃的。但是在经过了李陵之祸后,他的史书
已经不可能被汉武帝重视,他基本上是把它当作流行小说
来写。但是他写完一篇就被亲朋好友传阅。大家像等待小
说连载一样的期盼下一篇的完成。

史记的文学感染力是惊人的。从前的史书都是枯燥乏味的。
史记让那些文史学家们大开眼界:哇赛,原来史书还可以
这么写!从那以后,以忠实记载为本的编年体史书几乎被
彻底废弃。可惜后来的史学家们的文学素质和胆量都不如
司马迁。

以纪传体写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拍马屁。谁对自己
好,就对他的祖先加以褒扬;谁和自己有仇,就加以贬讽。
对皇帝的马屁自然是拍的最勤。史记发明了皇帝出生的俗
套,从后稷是母亲踏巨人之足而生开始,到汉高祖郊野斩
蛇。从此以后,中国的开国帝王出生都是有异兆。这对
“稳定第一”自然是大有好处。

也不是所有的史学家都推崇史记。北宋司马光对纪传体史
书非常反感,于是借口“资治通鉴”,写了一部编年体史
书来忠实记载历史。资治通鉴尽量把记载和评论分开,而
且忠实的记载帝王的错误和丑闻。司马光的良苦用心可以
理解,可惜积重难返,就是资治通鉴也和孔子叙而不作的
精神相去甚远。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5-12-21 17:33:23

文章好象有点流水帐的味道,中心不明确.其实<<史记>>另外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就是精神.我始终最喜欢<<史记>>里的那篇"游侠列传",尽管对于史料的贡献来讲,这种列传微不足道,可意义却不同凡响,外国有外国的骑士精神,日本有日本的武士精神,中国其实也有中国的游侠精神,对于后代,作用也不可低估.

旧王孙 发表于 2005-12-21 19:47:54

文章的中心很明确,史记的文学性大于史学性。很多暗室私语除了当事人,外人无从得知,但司马迁却绘声绘色的当史实写出,这就有误导性

W.C 发表于 2006-1-26 13:55:14

作者说的有理,史记对后世史书的影响给现在的人研究历史确实造成了不少的麻烦。其文学性比之其他史书是显著地突出了。好多事情叙述详略全凭个人喜好。。但是说史记也没必要非把孔老先生请将出来。引的一句“述而不作”,一句“怪力乱神”,怎么看都不像是作者说的那种意思江湖传言,儒家比较重实用而史记却正是完美(汗,习惯性语句,无实际含义)地解决了史书的现实功用性问题。写史不再是仅仅留诸后世的工作,而是直接参与当下的舆论了。对于历史,个人的能力无论如何卓越都难免局限,记录起来无论如何事无巨细都难免偏颇,何况太史公那样情绪激昂要成一家之言的,其史学价值便越来越差了。。,后世沿用这样的体例,写的人却是越来越差。。唐以后写史似乎纯粹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抒发个人感受的一种方式。治史者自然是喜欢明实录这样的,然而是有几个看得了的。当时文人们渴求的却是一部明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1-26 13:57:24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史记对中国史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