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查看: 23879|回复: 23

[武备志] [评论随笔]漫谈明清火器之火枪篇ZT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精华

504

积分

子爵

耕战
100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0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5-5-16 10: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随笔]漫谈明清火器之火枪篇ZT

  此文虽说是转帖,但参考了大量的文章(包括网上的)和资料,也可以说是对我所知的来自各方的明清火器资料及观点的综合性叙述。当然,我也加入了我的一些观点,作为一篇普及性的文章(当然还算不上是论文)。图片可在我的相册中找到,均出自网上或电子图书(PDF格式,标明出处)截图。新手发贴,水平有限,且文章较长,如有错误及不同观点,欢迎热烈讨论!
  对于明清的军备大众常有误解,即火枪在军队中是难得一见的。这种误解大部分来源于影视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影视剧尤其是清宫戏中,大刀长矛弓箭成了清军的形象符。当然这也许是导演为了渲染武打气氛,或是注重权力斗争而忽视军事场面,或是不愿在道具上浪费资金。不过这样的军队形象实在惨不忍睹:持冷兵器搏杀却又不合常理地不穿戴盔甲,衣着如叫花子般实在比阿兹特克人先进不了多少。在传统观念上,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大刀长矛抵挡不过洋枪洋炮。明清军队的这般形象倒是增添了不少悲壮色彩,无论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收复雅克萨还是关天培血战虎门,都着重展现这种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悲壮,当然还有无奈——为什么中国人没枪?

  其实,从乾隆年间到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火枪装备率大约为50%,不过大部分都是火绳枪。而这种火绳枪,早在1558年便大规模装备明朝军队了。
  先就1558年之前的情况简要说说。南宋的时候就发明了突火枪,射程10米左右,威慑力远大于杀伤力,因而没有普及。自元代至明代中期,中国军队的火器有了很大发展,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永乐年间平定安南,缴获安南所造神机枪,予以仿制,并在1407年创建神机营,成为最早专门使用枪炮的独立部队。不过这些火器还很原始,枪炮不分,统称为“火铳”。这些火铳口径大小不一,点火及发射方式几乎没什么区别。但到了明代中期正德、嘉靖年间,情况发生了变化,火枪和火炮的界限由模糊开始变得清晰,二者的功能和用途也逐渐相互独立,并形成了类似西方的火器式样,而此时,正是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之时。

  一、明代火枪(公元1558——1644年)
  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明军收复了被倭寇和葡萄牙殖民者占据的浙江双屿,缴获了一批铁炮(日式火绳枪)和善于制造铁炮的工匠。这批性能优良的火绳枪引起了明廷高层的重视,由马宪、李槐等人研究仿造并加以改进,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在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制成中国的第一批火绳枪。这批据称性能“比西蕃尤为精绝”的火绳枪有一万把,大部分装备给沿海的抗倭将士。
  这些火绳枪被称为“鸟铳”。这么称呼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命中率高,“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武备志》),就是连林中的飞鸟也能击落;二是枪形好似鸟嘴,故又名“鸟嘴铳”;三是扣动扳机击发时,龙头衔夹火绳叩向药池的动作好似小鸟啄水,故名“鸟铳”。鸟铳的装备对于明军来说是一项革命性的飞跃,由火门枪时代跨入了火绳枪时代。比起以往的火铳,鸟铳有诸多突破性的优点:1. 枪型更轻便,口径小,便于携带足够弹丸,且安装弯形枪托便持枪,配以扳机便于击发。以往的火铳基本上是圆筒状,发射是一手托住铳身,另一手手持火褶点燃,这样便难以瞄准且极其不适。而鸟铳则可一手托铳,另一手既能通过握住枪托从容瞄准,又能腾出手指来扣动扳机,保证了发射效果。2. 设有准星和照门,可以三点一线瞄准目标作精确打击,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而不像原来的火铳仅凭经验瞄准。3. 使用火绳枪机,扣动扳机即可发射,比以往的火铳像点爆竹般的点火方式要方便可靠得多,而且延时短。这是火绳枪不同于火门枪(火铳)的最大区别之处。鸟铳的装备使得明军的单兵火器打击能力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很快成为步兵的主要装备之一。

  [图1 明代鸟铳]
  从本质上来说,鸟铳算不上中国土生土长的火器,而是外国舶来品。鸟铳源于葡萄牙火绳枪和日本铁炮。在1543年(日本天文12年)一艘葡萄牙商船来到日本萨摩南部的种子岛,他们携带的火绳枪引起了第十四代岛主“种子岛时尧”的兴趣,以重金买下两支。次年他派工匠向葡萄牙人学习造枪之法,依赖当地成熟的炼铁工艺,于1545年制成了日式火绳枪,名曰“铁炮”。铁炮比葡萄牙人的火绳枪工艺和性能更加优良,尾部加闭气螺栓解决了密封问题,射程和威力都有较大提高,因此很快应用于军阀间的混战。织田信长的三段击战术,标志着日本的火绳枪战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实早在正德年间,葡萄牙人便带着火绳枪来到中国,只是这些火绳枪是早期产品,性能不佳,因而没有引起明廷的兴趣。而随着倭寇的猖獗,铁炮作为侵略工具进入中国,最终被明朝军方制成鸟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戚家军很快将鸟铳手编入了鸳鸯阵,每小队增加了两名鸟铳手,配合各种冷兵器作战。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等著作中对鸟铳的使用、战术以及鸟铳手的训练等作了严格要求。佛朗机、虎蹲炮、鸟铳、快枪、火箭成了戚家军的标准火器配备。
  鸟铳的外形及结构与同时期的西方火绳枪并无多大区别,只是西方火绳枪的火绳夹(明代称之为“龙头”)是由前向后击发,便于士兵顺手向前拖住火绳;鸟铳则是由后向前击发,火绳向后托,可能是为了防止火绳击向药池时火星溅向射手。
  [图2 火绳枪机]



2007-04-28 14:25
   戚继光一手带出的江浙兵几乎是全国最善使火器的。平定倭乱后他来到北方,很快将鸟铳在北方发扬光大。他不仅训练骑兵使用这种操作复杂的火绳枪,还发明车阵战术,利用战车作掩护,佛朗机、鸟铳、三眼铳等火器按射程轮番发射形成持续密集的火力,对蒙古骑兵形成有效打击,使鞑靼、兀良哈不敢靠近边境。隆庆二年(1568年)的一场战役中,戚继光率战车及数千铳骑大破兀良哈朵颜部,将火器、战车和骑兵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其威力。
  以下是明代中后期军队的编制和火器装备。
  (一) 步兵营的编制和火器装备:
  步兵营辖3部,每部2司,每司4局,每局3旗,每旗3队,每队编步兵12名。每旗编旗总1名,队兵36名;每局编百总1名,官兵111名;每司编把总1名,官兵448名;每部编干总1名,官兵898名;每营编将官1名,中军1名,火器把总1名,总计官兵2697,全营官兵2700人。其中作战士兵2160人,军官和役夫、工匠等随军人员540人。

  作战士兵有鸟铳手1080人,执冷兵器的“杀手”1080人(装备火箭6480支)。火绳枪手占作战人员的50%,占全营编制的40%,如果加上火箭,火器的使用比例超过50%。
  (二)骑兵营的编制和火器装备:
  编制等级及数额同步兵营,人员共2700名。其中鸟铳手432名,快枪手432名,炮手180名,携虎蹲炮60门,火器手占全营编制的38.7%。其虎蹲炮较轻便可以驮运,也可装备“马上佛朗机”作为骑兵炮。
  (三)车营的编制和火器装备:
  战斗人员2604人,加上随军杂役等共3109人,装备炮车128辆,军车17辆,配佛朗机炮256门,炮手768名,鸟铳手512名,火器手占全营编制的41%。
  (四)辎重营的编制和火器装备:

  辎重营按将官、千总、把总、百总、车正(车长)等级体制分管战车。每营将统2名千总,千总统2名把总,把总统4名百总,百总统5名车正,车正管车1辆,载佛郎机2门,编士兵20名。全营共编官兵1908名,总计有炮车80辆,佛郎机手480人(佛朗机炮160门),鸟铳手640人,火器手占全营编制的58%。
  据《练兵实纪杂集》称,创辎重营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运粮,支援部队作远距离追歼敌军。为了保证运粮的安全,全营装备160门佛朗机,640只鸟铳。同车营相比,佛朗机只少了96门,而鸟铳则多了128支。因此,辎重营的这些装备,既保证了运粮途中的安全,又能在到达战地后,迅速投入战斗,以火力支援其他部队作战,可以发挥其相当于三分之二个车营的战斗力。

  ——资料出自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文字参考《中国火器史》(王兆春著)
  (五)明末孙承宗编练的车营:
  全营编有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军官、车夫、杂役等1027人,共6627人。装备佛朗机256门,红夷、灭虏等火炮88门,鸟铳256支,三眼铳1728支。装备战车128辆,辎重车256辆。
  可以发现孙承宗部队的鸟铳装备较少,单兵火器主要以三眼铳为主。这里介绍一下三眼铳。所谓三眼铳是为了弥补原始火铳的火力不足而将三个火铳扎在一起,成品字形,三个铳管以铁箍固定在木杆上。就发射原理上说,还属于比较落后的火门枪,射程和准确性远不及身为火绳枪的鸟铳。发射时用引火物点燃火门上的引火药即可。由于是三个火铳合并,所以可依次点燃连续发射,或是将三个铳的药室做通以便一次点火便可三管齐发,操作较为粗放。这样的发射方式类似于霰弹枪,有较强的火力,但这是以牺牲射程和精确度为代价的,发射后因装填困难而无法形成持续的火力。为此,当敌人冲上前而来不及再次射击时可将三眼铳作重锤使用敲击敌兵(三个铁铳并在一起的重量是相当大的,完全可以胜任)。这种独家发明一直用到清代,由于射击精度太差最终被淘汰。

  [图3 三眼铳 (图片出自《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图4 使用三眼铳的明军士兵]

1

2007-04-28 14:26
   虽然戚继光兵书中所记载的明军火器装备很高(尤其是步兵营中的鸟铳装备率),但实际是否如此还不确定,也有可能这只是书中所定的装备计划,具体实施中未达到计划水平。2700名步兵中装备鸟铳(火绳枪)的有1080人,这个比例几乎超过了同时期的西方军队:《剑桥战争史》载1571年西班牙驻尼德兰军团共7509人,其中军官450人,滑膛枪手596人,火绳枪手1505人,其余均为长矛手——大约2条火枪对5支长矛的比例。西班牙军队在16世纪流行的大方阵中以长矛手为主力火枪手居于四角。17世纪中期瑞典著名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的军队中火枪手和长矛手亦大致对半。古斯塔夫的这支军队横扫北欧,更令俄罗斯人闻风丧胆。

  [图5 西班牙大方阵]
  因此,对于戚继光兵书中所载的火器比例是否被落实仍需研究。而就实际情况来说,当时南方军队(特别是江浙兵)善使火器,尤其是鸟铳,但北方军队则对鸟铳不怎么青睐,他们更喜欢用三眼铳这种停留在西方14——15世纪类似手炮的技术水准的粗犷武器。北方多骑兵,使用三眼铳比较方便。骑兵们可在上马冲锋前放铳阻敌打乱对方阵型,然后执刀挺矛勇猛冲杀将敌歼灭。火器一经施放,在战斗中就无暇装填,士兵放完一枪后便基本不用,可以说这些火器仅起辅助作用(当然,对于后期引进的红夷炮之类的杀伤力巨大的火器则另当别论)。更让北兵难以忍受的是鸟铳的操作极其繁琐。鸟铳手除装备一杆鸟铳外,还有搠杖(西方称之为通条或送弹棍)一根、火药罐两个,一个装引火药,一个装发射药、火绳五根、药管三十个,铅弹三百发。作战时,先将适量粒状发射药倒入枪管,量太少则子弹打不远,多了则有炸膛的危险(因此事先将定量火药倒如若干药管中,战时直接取用);然后插入枪管把火药压均匀;装入铅弹一发,同样要插入通条把铅弹推至膛底压住发射药,以保证气密性;接着打开后面的火门盖,把粉末状引火药撒到药池上,再盖上药池上的火门盖;之后将火绳系在龙头上,绳子的另一端可绕在枪身上或用手托住。这时只要打开火门盖,扣动扳机,子弹便能射出。一根火绳可以多次击发不灭,但引火药的爆炸易使火绳弹出龙头而不得不重装。熟练完成以上步骤需要半分钟至一分钟时间,也就是说,鸟铳手每分钟只能放一至二枪。此外,骑兵使用鸟铳还有诸多限制。首先鸟铳的有效射程大约80至100米,越远精度越差。要在颠簸得马上瞄准射击是相当困难的,还不如三眼铳痛快;其次,马上风驰电掣,点燃的火绳很容易熄灭,而且药池中的引火药也容易撒出来。鸟铳属于滑膛枪,枪口向下时子弹易滑出,在平射时要相当注意(当时日本人的解决办法是在子弹上包上棉花,西方则是包布或加填充物)。如此种种限制,使得装备鸟铳的骑兵大多在马下放枪,马上则使用冷兵器,或者是如同西方龙骑兵那样的骑马步兵:作为步兵参加战斗,但行军机动时骑马以增加速度,只是缺少骑兵那样的马上作战技能。

2

2007-04-28 14:32
   尽管鸟铳有诸多缺陷(西方的火绳枪亦如此),但它仍大规模地装备部队并由火器专家改进甚至创新。这里不得不提到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其他种类的火枪。
  (一)鲁密铳
  由杰出火器研制家赵士桢所创,原型是土耳其鲁密国(罗姆苏丹国)所进贡的火绳枪。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赵士桢向鲁密国使者朵思麻请教鲁密国火枪的构造及制作方法,经改进后制成“鲁密铳”,重量大于之前的鸟铳,但射程(150米左右)、威力却大大高于后者。鲁密铳的扳机和机轨分别由钢片和铜片制成,如铜钱般厚。龙头(火绳夹)和机轨都安于枪把上,并在贴近发机处安置一个长一寸多的小钢片,以增加弹性,使龙头式枪机能够捏之则落,射毕后能自行弹起。此外铳尾还装有钢刃,可倒转作斩马刀用。《武备志》中曰:“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图6 鲁密铳及其构件附件图(图片出自《中国火器史》)]
  (二)西洋铳
  赵士桢所制欧式火绳枪,龙头反向安装,后设挡板防止击发时产生的气体伤及射手,总体构造与鲁密铳大致相同,但比鲁密铳轻巧。
  (三)掣电铳
  赵士桢所创,兼取火绳枪和佛朗机之长处,在火绳枪的基础上引入佛朗机的装填发射方式,即采用子铳:整枪附带数个子铳,子铳中事先装填好火药和铅弹,作战时将子铳放入枪膛,射毕后退出空子铳,将另一个装填好的子铳装入继续发射。这样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而子铳则好似现代的将火药内置的子弹,击发后弹出弹壳。不过当时西方的火枪手用纸包弹药似乎更方便。

  [图7 掣电铳及其分解图(图片出自《中国火器史》)]
  (四)迅雷铳
  迅雷铳是赵士桢创造的多管火绳枪,吸收了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铳身上装五个铳管,每发一枪后转动72度发射另一管,五管均射毕后铳身前端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铳管上配有圆牌作护盾用,射击时支撑铳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后用来防卫。
  [图8 迅雷铳及其分解图(图片出自《中国火器史》)]
  不过未见到迅雷铳用于战场的记载。尽管这是杰出的发明,但也有作为火绳枪所克服不了的缺点。迅雷铳结构复杂,操作费时,在作战时难以短时间内排成战阵。而五个铳管射毕后重新装填又相当麻烦。由于有多种配件可用于作战(火铳、铳身内的火球、做支架用的斧子、铳管尾部的尖刺亦可用作长矛),士兵往往处在“选择超载”状态。因此,迅雷铳还难以投入战场,更难以成军。

  [图9 迅雷铳的使用]
  
  此外,赵士桢还发明三长铳、鹰扬铳、旋机翼虎铳、震叠铳等火器。
  多管火绳枪还有三捷神机、五雷神机等。
  [图10 五雷神机]
  
  (五)自生火铳
  自生火铳是一种燧发枪,相对于火绳枪来说又是一大飞跃(如同火绳枪对火门枪的意义)。自生火铳是1635年(崇祯八年)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所造,以燧石枪机代替火绳枪机,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燧发枪。燧发枪以扳机通过弹簧带动击锤击向燧石片,通过与燧石片的急速磨擦产生火星引燃火药,因此不必像火绳枪那样,作战时拖着根长长的点燃着的火绳,雨天无法使用,在夜晚火绳的光亮还易暴露射手。此外,使用燧发枪便于警戒。火绳枪手无法在火绳点燃时长时间保持戒备,因为火绳一烧完就不能击发了;如果不点燃火绳警戒,则一遇到紧急情况再点燃火绳就来不及了。当然,戚继光也介绍了紧急时的处理,那就是不系上或点燃火绳,直接用引火物点燃药池中的火药,但这样就无法瞄准,只能在敌人距离非常近时才有效。在这些方面上使用燧发枪就方便多了,作战性能大大提高。可惜当时正值明末,关内农民军席卷南北关外皇太极虎视眈眈,而国库又空虚,自生火铳便没有上战场的记录了。而在清代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绳枪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角,燧发枪只有皇帝打猎时才能看到。

  自生火铳的发明多少让人感到无奈,因为发明燧发枪我们比西方晚了上百年。不过当时西方士兵也不太喜欢用成本很高的燧发枪,它的子弹初速、弹道、射程等都不及同时代技术已相当成熟的火绳枪。要产生能摩擦燧石引燃火药的能量需要击锤以极大的速度和力量叩向燧石片,这样士兵要扣动扳机就需要相当大的力(也就是要克服相当大的弹簧力),力量过多集中于扣扳机的食指会干扰持枪的动作影响精度。直到燧发枪的技术成熟后,西方军队才淘汰了火绳枪。毕懋康的自生火铳应该也有诸多的缺点因而影响了它的推广。

3

2007-04-28 14:35
   二、明代后期火枪在战争中的应用
  火绳枪的引进及装备对明朝军队来说是一大进步,不过从世界角度来说,火枪还不够成熟,无法完全替换冷兵器而独当一面。当时的枪械和现在的自动步枪、机枪等相比无法同日而语。而火器要发展,就要经受战争的考验,在战争中成长。对此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后期的两场战争和明军的两大对手。一是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对手是装备先进日式火绳枪(铁炮)的日军;另一是明与后金(清)的战争,对手是只装备弓箭刀矛的八旗兵。前者明朝胜了,而后者却最终接替明朝建立了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
  (一)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抗倭援朝之战,朝鲜方面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文禄(1592年)、庆长(1597年)之役。这是当时东亚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战争,作战各方几乎投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

  1592年,统一了全国的丰臣秀吉成了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他开始做起了以朝鲜为踏板进而吞并中国、征服印度,让周边各国乃至西洋诸夷尊日本为宗主、向日本朝贡的美梦。为此,他把朝鲜作为第一个目标,并几乎动员了全国的力量,聚集各大名、藩主的精锐部队30万人,五百艘战船,准备了足够支持近五十万大军的粮食,借口朝鲜拒绝向日本借道伐明,大举入侵朝鲜。此次直接参战的日军至少有15万,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名将率领,并以九鬼嘉隆统领海军,迅速占领了釜山。
  此时的李氏朝鲜已有两百年未动刀兵,朝政腐败,军备废弛。在训练有素如狼似虎又装备了火绳枪的日本正规军面前,朝鲜手持弓箭刀矛的20万官军土崩瓦解,汉城、平壤相继陷落,国王李昖逃到中朝边境的义州,恳请明朝让其举族内迁。

  尽管爱国义兵到处袭击日军,尽管李舜臣以龟船打得九鬼嘉隆鼻青脸肿,日军在陆上仍进展神速。两个月间,朝鲜三都十八道几乎全部沦陷。此时大明朝廷已经意识到丰臣秀吉的目的, “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于是准备出兵助朝鲜复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不过朝廷似乎还未意识到,入侵者已不是当年在沿海哇哇怪叫尽让戚继光痛揍的倭寇,而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日本正规军。一支以骑兵为主的5000人的部队,在游击将军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的率领下开入朝鲜。很快史儒和他的两千本部人马中埋伏而亡。接着祖承训率三千人马趁敌不备攻入平壤,这支骑兵部队以冷兵器为主,没有携带多少火器,结果在平壤城中遭到埋伏着的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的轮番密集射击,几乎全军覆没,祖承训突围保得性命。

  朝廷这时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主战派及主和派站到了一起。公元1592年12月,万历皇帝命宋应昌为经略负责抗倭事宜,命李成梁长子陕西总兵李如松为提督,统帅4万大军入朝作战。
  这4万军队的构成如下:
  辽东骑兵1万;
  宣府、大同骑兵8千;
  保定、蓟镇步兵各5千 主要来自神机营,配有精良的火器;
  川军1万 适于山地作战,因为朝鲜多山;
  福建藤牌兵3千 这种一人多高的藤牌足以抵御火枪。在后来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战斗中,藤牌兵都立下大功。
  【平壤攻防战】
  1593年初,李如松通过假意和谈麻痹平壤守将小西行长,突然出击开至平壤城下。不明就里的小西行长还以为误会导致谈判破裂,但看到明朝大军云集,火炮已经架好,才意识到战斗已不可避免。平壤攻防战就此打响。

  此战打得相当激烈。日军依托平壤城城墙及城外各堡垒的掩护,以火绳枪不断射击明军。主将李如松坐骑被击毙,副将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头盔被击中,游击吴惟忠胸部中弹。明军的单兵火力不及日军,他们只有部分装备了与日军火绳枪相当的鸟铳,其他大多使用较原始的三眼铳、手铳。但是明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炮,尤以虎蹲炮给与日军重大杀伤。日军的弱势在于他们几乎没有大炮,火器以火绳枪(铁炮)为主。日本国内缺铁,且军队为各封建主私有,无法充分调动一切资源统一制造。无论是武田家、织田家还是德川家,即使动员全部力量只能造出射程一二百米的小炮,因此火炮主要装备海军(即使如此,日本海军的火力还是弱得可怜),陆军仅装备火枪。显然排成密集阵型的日军没有意识到明军的火炮有多大威力,他们毫不躲避地被一片片轰倒,而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射程还不及明军火炮的十分之一。日军将领后藤加义在牡丹峰被击毙。激战中,急于雪耻的祖承训带领部队穿朝鲜军服打朝鲜旗号混在朝鲜军队中悄悄靠近南门,轻视朝鲜部队的日军并不在意,从容将兵力调往陷于恶战的北门,直到他们看到朝鲜部队中露出明军衣甲时,城下的明军和朝鲜军已经开火。平壤外围据点先后被拔除,北、西、南三面被围,眼看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率部向东突围,并在突围中遭受惨重损失。城外大友义曾率数千日军自风山前来支援但半途而返,据说是由于受到了从平壤方向传来的明军惊天动地之炮声的惊吓。此战拥有一万八千人的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减员一万一千多人,其中在攻城战中被明军斩首1225级,在深夜突围时被明军截杀再斩首359级,其余或伤、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于乱军者不计其数;而明军在攻城战中伤亡796人,整场战役前后共计伤亡1200余人。

  [图11 平壤大捷]
  [图12 明代虎蹲炮]
  此战获胜,在于明军充分发挥了火炮的优势,但在火枪方面,明军却不如日军。日军的大量装备了火绳枪,给明军重大杀伤。而明军仍是火门枪(三眼铳之类的火铳)和火绳枪(鸟铳)并用。明军的火器装备数量庞大但又种类繁杂,许多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戚继光曾指出鸟铳质量不过关易炸膛,导致士兵不敢贴近瞄准;很多火枪射击数次便因枪管过热而无法使用。此外,明军的火枪战术与日军不同。明军火枪手主要依靠战车或工事的掩护,配合火炮予以杀伤,迟缓敌军尤其是骑兵的冲击。明军的火力主要通过不同的火器,从重炮、佛朗机、鸟铳、三眼铳、火箭等按照射程依次发射,各种火器难以独自形成持续的火力,往往齐射一次后火器手便把火器弃置一旁而拔刀参加肉搏。相比之下,日军则充分发挥了火绳枪的威力。他们使用各种阵式打法以维持火枪持续的梯次火力。织田信长发明的三段击最具代表性,火枪手分成三排:第一排瞄准射击,第二排待命准备,第三排装填弹药。第一排射击完后推至第三排,原先的第二、三排上前。如此这般火力持续不停,排枪之间连贯衔接,射击间隔大大缩短(单支火绳枪的射击间隔有半分钟到一分钟,而熟练使用三段击可使射击间隔缩短至十几秒)。著名的长蓧之战中,织田军以三千火绳枪手占据高地,在拒马栅的保护下以三段击射击,成功地阻击了精锐的武田骑兵,为联军全歼武田军起了决定作用。黑则明导演的《影子武士》便生动展现了这个战役。除三段击外,还有铃木重秀的铃木狙击法,一支火枪四人使用,分别装填、引火、发射,射击间隔比三段击更短。而日军的火绳枪质量也较明军鸟铳佳,日式铁炮多用锻造(由于日本缺铁的缘故),制造工艺精良,坚固耐用;明军的鸟铳制造则由朝廷安排,多采用铸造,枪管多砂眼,且管径不一,子弹也常常不合口径。再就士兵素质来说,日军士兵多为封建主的私家军队,训练有素、要求严格,并经过战国诸侯争霸的战争洗礼,战斗力极强。虽说各封建主割据一方、但在作战时相互配合有度。明朝的军事制度为卫所制,士兵们长期窝在各自划定的卫所内不得擅动。自洪武至万历两百年间,士兵们兵农混合在卫所中屯田耕种自给自足,而军官则一手遮天越发腐败,他们常常向士兵们许诺只要交多少银子就可免当月的军事训练。吃皇粮的士兵们却吃不饱,不得不从事第二职业以养家糊口。明军中有战斗力的部队主要是蓟辽一带经常与蒙古、女真作战的北兵,在四川、宁夏平乱的部队、在云南与强悍的土著军队作战的部队以及曾在浙江福建剿灭倭寇的部队,除此之外其它各地的军队战斗力相当有限。

4

2007-04-28 14:36
  【碧蹄馆之战】
  1593年1月9日,明军收复平壤。大部队徐徐南下进逼日军重兵防守的王京(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而此时败退的小西行长已与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羽柴秀胜等部会合,总兵力超过了五万人。
  副总兵查大受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率3000骑兵南下侦查。24日,这支部队与日军加藤光泰部相遇。一场激战,斩日军600余人,盲目乐观的查大受率部追击,打算长驱直入拿下王京。
  自平壤大捷后,轻敌情绪普遍弥漫于明朝军队中。而此时坐镇王京的宇喜多秀家已调集重兵准备围歼这支深入的孤军。
  难以逃脱的查大受退至碧蹄馆固守待援,数万日军将此团团包围。危急之中,明军以战车结阵,阵外设置障碍物,士兵们依托坚固的战车以佛朗机、三眼铳、鸟铳狙击暴露在野外的密集日军。这是明军典型的打法,对日军来说却相当陌生。日军的火绳枪子弹打在覆有铁皮的偏厢车上叮当作响,而明军则通过车上的射击孔向车外的日军射击。日军大队轻骑兵、足轻被挡在车外难以靠近,但火绳枪手也依靠密集的火力打得明军抬不起头,无法阻止突围。激战一天,明军弹药所剩无几兵士死伤过半,虽然之后李如松率部分骑兵及私人卫队2000人前来支援并与查大受军会合,但数千军士仍难以解开小早川景隆以十倍重兵设下的重重包围。好在危急关头明将杨元率一千骑兵及时赶到,缺乏铁质盔甲保护日军在骑兵的冲杀下七零八落。小早川景隆误以为明军主力赶到,立刻撤军。解围之后查大受部已不满千人。

  此战双方都打得相当艰难,一方面明军孤身被围,弹药不足,骑兵无法冲杀,但能依靠战车防御;一方面日军虽人数众多,但缺乏攻坚的火炮和冲击力强的骑兵、步兵们只能在铁炮手的掩护下以血肉之躯冲击车阵,战场一片惨烈。明军游击李有异阵亡,官兵伤亡2500余人,主帅李如松也差点死于日本忍者之手;日军阵亡将领有:久野重胜、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小野成幸、十时连久、安东常久、安东幸贞,他们大多是在乱军中寻求与明军将领单挑时分别被查大受、祖成训及李如柏、李如梅等人击毙,士兵的伤亡则超过了3000人(一说8000人)。
  【第二次派兵援朝】
  碧蹄馆之役后的日军逐渐失去了和明军对战的勇气,使得明军轻易包围了王京。但3万多人的明军以及不到1万的朝鲜军要攻克日军主力驻守的王京也决非易事。战事陷入了僵局。虽然明军烧毁了王京附近的龙山粮仓迫使日军撤出王京,但由来已久的腐败已开始影响明军,军饷、后勤、纪律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大大削弱了战斗力。双方都劳师在外且难以再战,于是便促成了之后那场闹剧般的和谈。

  五月八日,明朝使团到达名古屋,闹剧开始。明朝派去的沈惟敬和日方的小西行长都是商人出生,二人相见恨晚,把外交当生意来谈,背着各自的主子瞒天过海私下定了条约。一方面沈惟敬“代表”明廷接受七条对明帝国及朝鲜王国皆丧权辱国的条件,小西行长也回报丰成秀吉说明廷已同意一切要求。另一方面沈惟敬伪造日本降表。之后小西如安前往北京与兵部尚书石星会谈,早已和小西行长达成默契的小西如安大玩文字游戏,让明廷误以为日本真的服输拜倒在脚下。于是,蒙在鼓里的万历皇帝于1596年稀里糊涂地册封丰成秀吉为日本国王。
  这真是开了个国际玩笑。万历皇帝显然不知道日本还有个天皇(沈惟敬当然知道,因为条款中有一项是大明公主嫁给日本天皇当皇后);而本以为明朝会向日本称臣进贡的丰臣秀吉也暴跳如雷,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历时两年的和谈就这样破裂了。沈惟敬欺君卖国掉了脑袋,而乱放鸽子的小西行长也差点被丰臣秀吉给宰了。不久朝鲜半岛的战火便再度燃起。

  此时曾立下汗马功劳的李舜臣已被朝鲜王廷解职,日本海军在九鬼嘉隆的率领下轻而易举地歼灭了朝鲜海军,之后日本海路大军共14万人大举入侵朝鲜。明朝再度派兵如朝。此时李如松正忙于北方防务(后来不幸阵亡),明廷派总督邢玠率军支援驻朝明军,两路大军人数总计有7万(日本史料中认为是14万)。此次明军装备了大量的鸟铳与日军的铁炮抗衡,众多身为戚家军后裔的江浙兵被投入战场,他们均以使用火器见长。但明军最高军事长官经略杨镐则是个好大喜功善使手段的人,之后明军败于蔚山及二十多年后的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他都负有主要责任。
  1597年7月,日军分左右两路展开攻势。不久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率领的左路军连克数州,包围南原。明军副总兵杨元率3000骑兵和朝鲜全罗道兵史李福男率3000朝鲜军困守南原。在近十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下,弹尽粮绝的联军被迫突围,大部战死。加藤清正率日本右路军攻克全州、金州等地、进逼王京。朝鲜局势再度危急。

  不久明朝各路援军抵达王京巩固城防。副总兵解生在稷山与黑田长政、伊达政宗的第三军团遭遇。一场激战,明军充分发挥了骑兵和三眼铳的优势,在朝鲜军的鼎力协助下大败日军。另外彭友德也率联军在青山击败日军,大大缓解了王京的危局。
  终于被复职的李舜臣率朝鲜残余舰船12艘在鸣梁海战中击溃了133艘日军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日本的补给线面临被全面切断的危险,陆上日军被迫放弃攻打王京的计划,向南撤退,修筑工事固守以待反扑。
  在此大好局势下,爱出风头的杨镐集中3万多明军及7千朝鲜军围攻加藤清正固守的蔚山。各路兵马顶着日军雨点般的火绳枪子弹冒死突击,江浙、福建的步兵举着火枪子弹难以击穿的滕牌前进。就快大功告成之际,进攻停顿,接着由于锐气丧失而久攻不下。随着大批敌军来援,联军仓皇撤退,蒙受了重大损失。

  关于进攻停顿的原因,一说杨镐打起小算盘想要送李如梅人情让他立头功,而李如梅的骑兵不善于攻打坚固要塞;另一说是游击茅国器不愿居功自行退兵。但最后撤退时组织不当造成大溃败,身为主帅的杨镐不得不负责任。不久他便被押回北京蹲了大狱。
  蔚山一战,联军损失近两万人,但日军也损失了一万人,无力再战,只能勉强固守沿海要塞。联军再度发起泗川战役,为便于攻城,明军调来大批重炮,摧毁了大批工事,轰得岛津义弘灰头土脸。眼看即将成功,明军的一门大炮炸膛引发火药库连环爆炸,岛津义弘趁乱杀出,联军功败垂成。
  虽然联军败于蔚山、泗川,但明朝兵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大军可整装再战。日军龟缩于沿海要塞中,海上有李舜臣还有陈璘所率的明朝水师,陆上有义兵,补给越来越困难。几乎动员了日本全国的力量,激战数年仍无法得胜,丰臣秀吉最终郁闷而死。日军接到撤退的命令并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明军和朝鲜军开始追击,李舜臣和明朝派来的水师也在海上阻敌归路以求围歼。终于,在1598年11月12日,联军与被围的日军在露梁海面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海上决战,参战双方各投入数百艘战船。最终联军大获全胜,日军被歼一万五千余人,第五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而朝鲜的大功臣李舜臣和明朝水师将领邓子龙都牺牲了。
  日军残余舰队退回日本,留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也相继被消灭。历时七年的抗日援朝之战终于取得伟大的胜利。
  对明军和日军的火枪运用作简单总结。日军在野战中以三段击等战术给明军和朝鲜军造成相当大的麻烦,防守时依托要塞、工事也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从这点上来说日军的火枪战术运用得比明军要成熟。不过明军依靠大炮使日军苦心经营的要塞工事土崩瓦解。对明军来说,他们无法像日军那样只凭借火绳枪,也无法向日军那样形成持续密集的火力。明军的火器种类繁多,作战时火绳枪还是起辅助作用,以虎蹲炮、佛朗机、鸟铳、三眼铳、火箭等相互配合依次发射。在火力的持续及密集上,往往依靠把几个火铳并在一起像三眼铳那样以牺牲射程和精度为代价增加火力。一次射击后,火力便难以维继。不过大炮在明军中毕竟是主流火器,火绳枪、火铳之类的对战争起的作用往往不及大炮。此外,在援朝战争中,火枪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日军的失败主要还是非正义的跨海远征,且国力有限后援不继所造成。

  不得不说这是明军的大胜,但当二十几年后面对以冷兵器武装的后金军队,明军就没有昔日那么风光了。

5

2007-04-28 14:40
  (二)明与后金(清)的战争
  进入十七世纪的明王朝已不再有洪武、永乐时的辉煌了。早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王朝就已开始走下坡路。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党同伐异、厂卫特务机构的猖獗,尤其是全国近半数的可耕之田竟为皇亲国戚所有,朝廷每年拨巨款养这些人,国库已难以维系。尽管在不少方面明王朝仍迈着积极前进的步伐,西方近代科技的引入、火器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文化的灿烂,但这些难以挽回政治上的颓势。明末的军队,虽然大规模装备了先进的火器,虽然在朝鲜教训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但卫所制度陈旧弊陋,且重文轻武,以文官来指挥军队,武将的军事才能难以发挥,加上不良的政治环境,军队难以革除长期以来积累的种种弊病。不要忘了嘉靖年间在乌合之众般的倭寇面前明朝的官军竟如此不堪一击。曾给大明王朝带来希望的张居正、戚继光等人孤独地逝去。而万历援朝的胜利,只能成为明军最后的辉煌。

  此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火药武器蓬勃发展,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热兵器最终替代冷兵器成为主流这个趋势已逐渐明朗。而很难令人想象,正是这样广泛使用热兵器的明军竟然败在刚走出奴隶社会还是清一色冷兵器装备的后金军队,而且都是噩梦一般的惨败,换来一个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萨尔浒大战】
  当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相继攻陷抚顺、清河后,朝野震惊。怒不可遏的万历皇帝调兵遣将,兵发辽东,打算一举平定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以杨镐为经略,统帅各地调集的兵马八万八千人,会合叶赫部及朝鲜军队两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兵分四路,浩浩荡荡杀向后金老巢赫图阿拉。
  明朝的军队组成如下:
  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

  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精骑,共约两万五千人;
  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
  浙江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共约七千人。
  军队共分四路:
  西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所率,自沈阳出抚顺,约三万人,这一路是主力;
  北路:由原开原总兵马林所率;
  东路:由曾参加援朝战争的川将刘綎所率,出宽甸;
  南路:由李成梁次子李如柏所率,出清河;
  此外,还有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出兵一万;朝鲜出兵一万三千人,由姜弘立、金景瑞统帅,配合明军作战。
  后金则集中了八旗所有人马共六万人,可以说建州女真已全民皆兵。八旗军队除努尔哈赤统帅外,还有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等各旗旗主指挥。
  [图13 萨尔浒之战地图]

  按照杨镐的计划,四路大军分进合击,东路军声东击西诱敌主力,西路军从背后发动进攻,然后四路人马围歼后金主力,一举攻下赫图阿拉。但杨镐毕竟是文官,四路大军能否按时到达,相互之间如何配合,这些都未妥善处理。结果四路兵马未完成同时合击的任务,各路进军时间出现大间隙,成了四路孤军,被努尔哈赤抓住时间差以优势兵力分别歼灭。
  当时杜松的西路军进展最快,已抵达浑河,围攻界凡寨。而努尔哈赤已识破了明军的作战意图,他判断出明军的主力在西北面,而不是东路的刘铤部。但杜松并没有意识到八旗主力正在逼近,他把部队一分为二:两万人在萨尔浒山下扎营,自己率一万人渡浑河攻打界凡。界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军在吉林崖下毫无进展。这时,努尔哈赤率主力到达,攻打萨尔浒山下的两万明军。明军发射各种火器抵御,但阵营很快就被不计死伤的后金骑兵冲垮,接着就是一边倒的屠杀,总兵王宣、赵梦璘阵亡,士兵死伤殆尽。接着后金军渡河攻打杜松的一万明军,这支军队在两面夹击之下也很快被消灭。杜松力战而亡,西路军全军覆没。

  此时其它三路军之间的衔接已脱节,各军独自挺进,进军速度各不相同,且对西路军覆没毫不知晓。可以说,后金对明军的战略部署了如指掌,而明军却对后金的军事动向一无所知,他们实际上已从主动转为别动。努尔哈赤没有停歇,立刻北上迎击即将到达的北路军。双方在尚间崖相遇后,北路军主将马林将部队一分为三,由自己和潘宗颜、龚念遂分别节制,以犄角之势相互支援。这样分兵反而方便对方各个击破。龚念遂所部明军在阵外挖了数道壕沟,沟外布列火器、战车,此外还有骑兵保护侧翼。后金骑兵持续冲锋,遭到明军各种火炮火枪的密集火力拦截,但冲锋数次后,明军火力衰弱,后金军便冲入明军阵中,紧接着又是一边倒的大屠杀,明军步兵在后金铁骑面前不堪一击。之后马林前来驰援,仍然难以抵后金如潮的攻势,马林率少数残兵逃回开原。最后潘宗颜部被围斐芬山,明军以战车掩护,用火炮火枪射击山下的后金军。但这些火炮火枪并未挽救他们的命运,随着部队弹尽援绝,大批八旗兵蜂拥而上,潘宗颜及所部官兵全部阵亡。自此北路军重演杜松部之惨剧,全军覆没。前来回合的叶赫部盟军得知明军败报,及时撤退,才避免了被歼的命运。

  [图14 明代佛朗机]
  大胜后的努尔哈赤很快获知了东路军的动向,派代善、皇太极等人迎击。大军开至阿布达里岗与刘綎会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刘綎设下鹿角枪炮,八旗兵中弹者甚众,攻势受阻。于是皇太极率兵攀上阿布达里岗,向下冲杀。明军腹背受敌,将门出身的刘綎仍顽强作战,最终身背数创而亡。东路军另一部数千人由游击康应乾所率,并有朝鲜军一万三千人在富察扎营,遭到后金的集中攻击。明军和朝鲜军装备了大量的火枪,他们以枪炮列阵布防,但还是被八旗兵冲破防线。康应乾部率先被击溃。姜弘立所率的朝鲜军虽有上万人众且有大批鸟枪,但战斗力不强且作战意志薄弱,见势不妙,便全军投降。

  [图15 明代佛朗机实物图]
  三路大军迅速而又彻底的覆没让杨镐大惊失色,他急忙让李如柏所率的南路军撤退,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混乱之中又死伤了千余人,这支两万人的部队总算保住了。
  至此,萨尔浒大战结束。此战明军损失将官310余人,很多将领如刘綎、王宣等都是朝廷出色的将才;士兵阵亡45800余人;损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大小火器两万余件。后金方面自称只阵亡200余人,虽然夸张,但损失远小于明军却是肯定的。
  明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的军事制度、主帅的战略安排等等都有问题,网上分析的文章很多,在此不多说了。明军对后金的优势,一是总兵力多于后金,但一分再分之后优势便荡然无存;另一是武器,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火器,主要有佛朗机、三眼铳、鸟枪(鸟铳之类的单管火绳枪的统称)等。但明军士兵的战斗力远不及自小精于弓马骑射的八旗兵,加上战略指挥上的种种失误最终遭致惨败。

6

2007-04-28 14:45
   《清实录》中绘有萨尔浒大战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右方明军的这些热兵器装备。明军第一排为三眼铳,阵中有两个鸟枪手在牌刀手及长枪手的掩护下作精准射击;第二排大部分为待机的鸟枪手,两旁有执冷兵器的士兵保护。为何这样的装备战阵会被后金军轻而易举地突破,显得不堪一击?热兵器的优势在骑射面前荡然无存?之后会从火器及战术角度予以说明。
  [图16 《清实录》中所绘萨尔浒之战场景]
  萨尔浒大战之后,后金在辽东由守势转入了攻势,他们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给明军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噩梦。明军此种颓势,直到袁崇焕的出现才得以终止。

  【萨尔浒之战后的局势及宁远之战】
  后金籍萨尔浒大胜之威,大举攻掠辽东。开原、铁岭等要地先后陷落,建州的老冤家叶赫部也被攻灭。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进攻沈阳和辽阳。可怜有勇有谋的熊廷弼苦心经营的辽沈防线依然告破。守卫辽沈的明军均是被诱出城外,在野战中被歼灭,从中可以看出明军野战能力和八旗兵的差距。疏于训练的明军其作战素质显然不及长期征战的后金军,而明军在这种劣势下不得不依靠火器之力,只是他们在火器上的操练也未必充分和严格。《清实录》中同样绘有后金军攻打辽阳的情形,图中明军在护城河后城墙下架设佛朗机、鸟枪,明军的鸟枪都附上了枪叉,可架在工事上射击。但在后金军如潮般的攻势下,明军士兵往往放了不过一两枪就让对方冲到阵前,接着被轻而易举地消灭。明军混乱而稀疏的火力在八旗骑兵精准而密集的箭雨中灰飞烟灭,明军的火器带给八旗兵的不是恐惧,而是日后对火器的长期偏见和轻视,而中国和西方的火器差距由此越拉越大。

  [图17 《清实录》中所绘辽阳之战]
  当然,后金对明军的火器也并非视而不见。为了对付火器,八旗兵使用了楯车。这种楯车为木制,人力推行,车前附有生牛皮或铁皮,可以有效地抵挡明军火枪子弹和弓箭,士兵则在挡板后用弓箭甚至火枪向外射击。这些楯车在攻城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让明军束手无策。但在袁崇焕的红夷大炮面前,楯车便不堪一击了。
  天启六年(1626年),已占领辽河流域的后金大举进攻辽西地区。熊廷弼和孙承宗的继任者高第畏惧八旗兵锋撤防退入山海关,辽西地区只有宁远守将袁崇焕誓死不退,成为努尔哈赤的攻击对象。在十三万后金大军(也有说五、六万)的围攻之下,文官背景的袁崇焕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改变以往明军野外迎战八旗兵的传统,坚壁清野固守城池。此战袁崇焕的王牌武器不是各类火枪也不是佛朗机,而是新引进的红夷大炮。红夷是明人对荷兰人的蔑称,但事实上明廷购进的大部分红夷炮由葡萄牙人制造。欧洲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为了获得在中国传教的许可,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科技交流,其中火器令明廷颇感兴趣。徐光启自澳门购进多门西洋火炮和步枪装备军队,并招募葡萄牙人教习明军操炮之术,不久便能仿制并量产。此时山海关外的明军已经拥有了全国最精良的装备。十七世纪起佛朗机在明军中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因为佛朗机射程近(大约500米),威力小。有观点认为佛朗机严格意义上算不上是火炮,只能算作大口径火枪。面对密集而迅速的后金骑兵,佛朗机往往力不从心。此时红夷大炮的装备解决了以上问题,这种火炮射程远、威力大,精度准,并且使用开花弹,对后金骑兵的轰击能带来巨大杀伤效果。依照“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方针,明军不断轰击后金密集的攻城部队,致使后金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中炮受伤。后金军惨败,被迫撤军。

  宁远之战明军大捷,赖于袁崇焕的正确布防与指挥。此战明军充分发挥了重炮的优势,依靠坚固的城防避免与后金军打野战。而后金军自萨尔浒以来连战皆胜,骄傲轻敌,对明军西洋大炮的威力也估计不足,以骑兵攻坚城,野战冲杀的优势无法发挥。《清实录》中所绘的宁远之战,八旗兵以楯车作掩护,仍然挡不住威力巨大的火炮。图中可以看出已有少量八旗兵装备了火枪,他们躲在楯车后面向城上明军射击。八旗兵的火枪应该出自于明军的鸟枪,可见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火器。不过此时后金军还没有制造火炮的能力,因此在攻城战中显得相当被动。
  [图18 明代红夷炮]

  [图19 《清实录》中所绘宁远之战]
  宁远之战后不久,饱受战败郁闷的努尔哈赤伤势恶化而死,他的继任者皇太极于1627年再度进攻辽西。袁崇焕不负期望战胜了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并在宁远城外凭借城上大炮的掩护于野战中击退后金军。对此,皇太极不得不在崇祯二年(1629年)攻打北京时施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了袁崇焕。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改女真为满族。此时清廷内部政局稳定,清兵向南攻打朝鲜断明朝外援,向西征服蒙古察哈尔部,向北收服黑龙江流域各部族。随着清军不断攻掠直隶、山东等地,加上明将孔有德等人携大批精良火器投降清廷,清军已能铸造威力不亚于明军的火炮,并设立重军(即炮兵),将仿造的红夷炮称之为“红衣大炮”。清军在火器上的绝对劣势已不复存在,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也相继建立。而此时的明朝已山河日下,国库空虚,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明廷在关外更加捉襟见肘。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松锦大战,13万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受投降清廷,山海关外尽为清军占领,明廷再也无力出关与清军作战。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接着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兵占领了北京,并逐步扫清江南的南明势力。随着明朝的彻底灭亡,取而代之的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7

2007-04-28 14:47
  【明军火枪难敌八旗骑射之浅析】
  拥有大量枪炮的明军敌不过冷兵器的八旗军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朝重文轻武的思想,卫所制度的陈腐,士兵素质低下,朝政腐败等等,都是导致军队战斗力弱,火器的有限威力无法弥补而终究难敌八旗军队的主要因素。以上因素网上均有大量详解。这里仅就火枪及其战术角度予以分析。
  明代枪械尚处火器发展的初级阶段,无法完全替代冷兵器。同时期的欧洲火器亦如此。当时的火枪性能与威力远逊于现代的自动步枪,和19世纪的毛瑟枪相比差距仍然巨大。对于明军来说,这些火枪在满洲八旗的弓箭面前毫无优势。同时期的西方火枪队也很难抵挡八旗的铁骑洪流。
  且不说明军的火器手尚未全数装备火绳枪,大量士兵还在使用笨重原始的三眼铳、神铳、快枪甚至永乐手铳,单就火绳枪而言(鸟铳/鸟枪),其弱点十分明显。明代的鸟枪射程约100米左右,在几十米的距离上足可击穿铁盾铁甲,但超过一百米威力则明显减弱,甚至不及复合弓。日军大量使用火绳枪(铁炮)作为远射兵器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弓箭射程近威力小,加上日本缺铁,士兵防御较弱且缺乏重骑兵。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一方面满清士兵弓马娴熟,其铁骑无论是弓箭使用、冲击力还是护甲都较好,明军一次火枪齐射无法全部命中,命中的也往往不致命,而换来的却是八旗兵数波密集的箭雨。

  即使有一支全部装备火绳枪的步兵队伍,在野战中遭遇八旗骑兵的冲击,其命运也令人堪忧。就算这支火枪部队纪律严明,并且及时展开阵型,但是火绳枪的射程不过100米,如果他们为有大炮支援,那么百米开外的大批骑兵冲到明军阵前不过几秒钟的功夫,而这几秒钟明军能放几次排枪?即使明军能娴熟运用三段击等战术,也不过齐射一轮,还没等第二排火枪兵上前,八旗兵就已冲到面前,接着就是一边倒的大屠杀。其实八旗兵在冲到一半距离就可以放箭将明军的阵列打乱。目睹百米开外黑压压的骑兵潮水般地向自己冲来,火枪手们心里的压力及恐惧是极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火枪手会在繁杂的火器操作中频频失误。火枪兵的威力在于其猛烈的齐射以及火力的有序衔接,士兵整齐划一的行动至关重要。如果发生混乱,火枪手们各顾各地零乱射击将会对全军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些混乱很容易发生,而明军士兵的素质低下常常会在一枪未放的情况下就溃散了。此外,由于火枪发射时的巨响,火枪手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枪是否响了、子弹是否射出,这样的话他们误以为子弹已射出而继续装填,导致枪管被卡住。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使用燧发枪和击发枪的西方军队也经常犯这种错误。另外明军火枪质量低劣,士兵们常害怕炸膛而不敢从容瞄准,火药也不敢放足,这样火枪的射程和威力就大打折扣。为了保证射程和威力,必须使子弹紧压住火药,且填满整个管径保证气密性。西方的解决方法是在装入子弹后再往枪管内塞填充物把子弹压在膛底,并可防止子弹滑出管外。明军方面似乎没有相关措施的记载,这也是明军的火枪运用不及西方的一个方面。另一个缺陷是火枪多次射击后便因枪管过热而无法使用,明军的很多火枪往往支持不了长时间作战。此外火绳也很容易久燃尽,那时只能撕下自己的衣服凑合当火绳用了。

  由于火枪的种种缺陷,火枪手们不得不依靠持冷兵器士兵的保护,并由火炮来掩护。明军的火枪手大多依靠城防随大炮共同射击,大炮的作用似乎远大于火枪。袁崇焕的“凭坚城,用大炮”战术应该就是考虑到这一点。
  所以说明军尚不成熟的火枪对持冷兵器的满清骑兵并无优势可言,而八旗兵自小精习弓马骑射,战斗素质高于明军士兵。满洲骑兵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军事素质很不过硬的明军敌不过他们是不言而喻的。
  在西方,尽管火枪成为军队中必不可少的装备,但冷兵器仍必不可缺。火枪手在长矛兵的保护下才能发挥作用。而弓箭在十六世纪仍有一定市场,弓箭手的作战能力甚至还强于火枪兵。西方使用火枪手主要是因为训练一个火枪手的成本远小于弓箭手。一个火枪手训练月余便能上战场,不到几年就能练成神枪手,而训练弓箭手的时间几乎十倍于火枪手,小国寡民的欧洲封建主不得不通过以火枪武装自己有限的军队。当然,这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一个地位卑微的农民可以用火枪轻而易举地杀死头顶诸多高贵光环的贵族骑士,封建制便在这种冲击下覆灭了。

  于是,当明朝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组织一支又一支弓箭手部队并且出于统治需要严格控制火器在全国尤其是民间的推广时,当满清自小精于骑射而无须为训练精锐弓箭手而操心时,欧洲已开始淘汰弓箭。曾以大不列颠长弓手闻名欧洲的英国人还不愿轻易放弃他们那曾创造过无数辉煌的长弓,直到1595年才下达法令禁止使用长弓。但骑兵的地位并没怎么下降,冲锋的主力仍旧是主力,只不过随着火器威力的提高骑兵们由重装骑士改为更轻便的胸甲骑兵,直到重机枪和装甲部队的先后问世才使骑兵逐渐淘汰。十七世纪克伦威尔的铁骑军横扫马斯顿和纳西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在中国,郑成功的弓箭手们却以娴熟的箭术让荷兰的来复枪手黯然失色。

  【明末时的西方火枪】
  16世纪至17世纪西方以大量装备滑膛枪替代早期的火绳枪。滑膛枪(Musket)属于火绳枪(Matchlock),是早期火绳枪(Arquebus)的改进型。滑膛枪使用火绳枪机,结构比早期火绳枪更完善(最早的火绳枪没有枪托,为肩扛式,扳机也相当原始)。滑膛枪在16世纪中期的装备率还不及16世纪初发明的一系列火绳枪,因为它体积和重量较大,需要把枪架在叉架上射击,当然这种枪的射程和威力都较大。但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滑膛枪发展迅速,枪型更加轻便,技术也更为成熟。为了提高发射速率,欧洲人将定量的发射药和铅弹事先用纸包住,作战时直接塞入枪膛。这些纸包弹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射击频率,简化操作,并可防止士兵作战时因紧张发射药放入过多或过少。在明朝,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提到鸟铳手装备了“药管”来预装定量的发射药,作战时直接将药管中的发射药倒入枪膛以保证火药量恰到好处,不过尚未发现用纸将火药及子弹包在一起方便装填的记载。明军使用的鸟铳在型制上相当于16世纪初期的葡萄牙火绳枪,经日本、明朝两方改进,装备明军时在性能上已大致达到16世纪中期欧洲滑膛枪的水平,但之后则少有改进。此后的两三百年间,西方人更愿意用火绳枪而不是滑膛枪来称呼中国军队装备的火枪,毕竟那些在西方早已过时的火枪在他们眼里粗陋而原始,并且他们也无法理解中国军队对陈旧武器的古董般的感情。

  [图20 十六世纪后期西方的大型滑膛枪]
  明末时期的西方火枪装备率增大,冷兵器的装备率则进一步减小。前面提到1571年西班牙驻尼德兰军团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大约为2:5。到了1601年,同是西班牙在尼德兰的驻军,火枪手和长矛手的比例变为3:1,火枪手分为1237名滑膛枪手和2117名火绳枪手。西方火枪发展相当迅速,要知道1529年奥斯曼大军围攻维也纳时守军只有72支老式火绳枪。随着滑膛枪的兴起,西班牙大方阵逐渐淘汰,代之以较小的以火枪手为主力的线式队形,两侧配长矛兵护卫。战法也从以前各排轮换交替齐射演变为前三排同时齐射(第一排卧倒,第二排蹲姿,第三排站立射击),火力更为猛烈,给敌人的首次打击也更加沉重。另外燧发枪也在快速发展,逐步替代火绳枪;刻有直膛线的线膛枪(Rifle,来复枪)也已出现。1637年葡萄牙人曾向明廷进献线膛枪。步入三十年战争的欧洲火器快速发展,路易十四时期发明了刺刀,最终淘汰了长矛兵,步兵全数装备火器。

  [图21 十七世纪的荷兰滑膛枪]
  反观明朝,1558年首度装备火绳枪一度缩短了与西方火器的差距甚至与西方平行,但直至1644年明亡,近百年间火枪技术和战术仍旧发展缓慢。虽然赵士桢发明了鲁密铳、迅雷铳、掣电铳,毕懋康发明了自生火铳,但几乎找不到这些较为先进的火枪在战争中运用的记载。何况明军仍旧大量装备原始火铳和弓箭。葡萄牙人进献的线膛枪其性能曾获明廷肯定并欲大规模仿制并装备,但此时国势已日渐萧条,更新军备已无力实现。明末与西方殖民者的数次冲突,我方不得不以十倍于对方的兵力长期围攻并付出重大伤亡方可取胜。1623年南居益以一万士兵收复八百荷兰人占据的澎湖,曾一度进退维谷;1637年虎门炮台被英军轻易摧毁;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击沉荷军赫克托号战舰,付出了上千名士兵伤亡的代价。从明末开始在火器发展上的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使中西方的差距再次拉大,当清朝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直到鸦片战争时,差距已不下200年了。

8

2007-04-28 14:49
   三、清代火枪(公元1644——1840年)
  首先要说明的是,清代的火器并非如网上大量所举述的从明末“世界领先水平”全面倒退。虽然明末火器装备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但其技术水准和战术水平尚不及西方,所以谈不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清代的火器本身有其发展的高潮和低潮,总的来说继承了明末的水平,只是两百多年几乎没有进步,但绝非全面落后于明朝而退化为弓马骑射。有一点清朝做的比明朝好,那就是清代几乎全面淘汰了明代广泛使用的三眼铳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系列,全部以火绳枪(鸟枪)代替并成为军中的制式装备。当然清朝做的糟糕的也不少:两百年间鸟枪几乎没有改进,燧发枪等先进火枪仅仅用作宫廷狩猎却未装备部队;广大绿营装备的兵丁鸟枪枪身越做越长,可射程和威力仍是明代鸟铳的水平;火炮方面至鸦片战争时已遗失明末的开花弹技术,性能也越来越差,却以眼花缭乱的神威、无敌将军之类来命名。尽管至鸦片战争时全国装备火枪的士兵占40-50%,但是在西方军队面前却相当不堪一击。

  (一) 入关后的清军火枪装备
  入关前的清军装备有少量的鸟枪。女真人使用鸟枪似乎是狩猎的需要,在战争中鸟枪手们的风头显然不及弓箭手。那个时候鸟枪兵应该从属于弓箭手,还没有独立的建制。不过在入关后的顺治五年(1648年)鸟枪兵便作为独立兵种出现,毕竟火枪可以弥补弓箭的不足,且比弓箭更有威慑力,只是那个时候的火枪部队在功能上更像特种兵,就像后来建立的火器营那样不专门打常规战。
  入关后的清军还要南下与南明军队作战。此时的南明朝廷仍可从澳门购进大量的西方火器,甚至招募葡萄牙士兵。1647年清军攻打桂林,南明桂王政权从澳门招募了数百名葡萄牙人参战,这些仍不渝效忠大明朝廷的欧洲人所组成的雇佣军展现了清军从未见过的战法,他们很可能已采用线式队形,滑膛枪手在两侧长矛兵的护卫下施放排枪。在明军和葡萄牙雇佣军的拼死抵抗下,清军苦战了四年之久。而横扫南方率领明军及东南亚多国部队,极具指挥才能的李定国,也以火器加战象的打法屡挫清军。这些都促使清廷加大火器的开发和应用。康熙年间战端四起,清廷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研制了大批颇具威力的火器,为平三藩驱沙俄征葛尔丹服役。火炮在这个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清廷对火炮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深刻;鸟枪虽然在技术上无多大进步,但鸟枪兵的建制已逐渐完善,满蒙、汉军八旗中每旗都设立了专习鸟枪的部队。除在各部队中编入鸟枪兵外,还于各旗设立火器营操演枪炮。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京师禁军中设立火器营,八千官兵全数使用枪炮。不过总的来说,清初的火枪装备率还较低。康熙十三年(1674年)议定的八旗步兵21000余人中,鸟枪兵只有1737人。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与准噶尔叛军交战于乌兰布通。十万清军大部分使用冷兵器,炮兵和鸟枪兵约有五千人。噶尔丹的部队则装备了大量的俄制火枪,他们以上万骆驼背负木箱湿毡列作驼城,士兵们在驼城后放枪放箭。清军隔河列阵,设鹿角枪炮不断射击驼城以打开缺口,之后以骑兵冲杀击溃叛军,国舅佟国纲在冲锋时被叛军火枪击中身亡。清初火枪在军中已有一席之地,但作战冲锋的主力仍是骑兵和持刀矛搏杀的步兵。杀伤力巨大的火炮在战争中的地位似乎远远高于火枪,因此清廷对善铸火炮的西方传教士格外青睐,倒是少有善制火枪而出名的。另有戴梓制成连珠铳,能连射28弹,但未引起重视。

  这里谈谈驱逐沙俄的战争。明末西方军队就给了我们枪炮犀利的印象,比起荷兰、葡萄牙等强国,俄罗斯的火枪粗陋了不少,但仍优于清军的鸟枪。所以当他们在东北烧杀抢掠时,面对只有弓箭的达斡尔人赫哲人索伦人,这些并不精利的枪炮仍能带来武器上的震撼。他们曾从当地土著口中得知中国拥有强大的军队且使用大炮和火绳枪作战,并对这个消息暗暗吃惊。但他们之后发现,清军投入的火枪很少,大部分士兵还和土著一样使用弓箭。1652年4月3日,宁古塔章京海色奇袭乌扎拉村的沙俄哈罗巴夫匪帮,因轻敌且一味追求生俘而在大好形势下失利;1654年在松花江进剿斯捷潘诺夫匪帮,为弥补火枪上的劣势而征调朝鲜鸟枪兵一百名并肩作战。1685年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都以优势兵力围攻痛剿。第一次作战先后投入水路大军15000人,其中攻城部队有3000人,俄军只有450人,装备火枪300支;第二次作战投入2000人,而俄军为826人。雅克萨的胜利主要由于清军发挥了火炮的优势。第一次攻城清军投入野战炮一百五十门攻城炮四十门,俄军只有三门;俄军的火绳枪只能打七八十米远,在远距离难以击穿清军的藤牌;尽管如此,面对这样一支非正规的沙俄部队,清军打得仍不轻松,俄军的枪炮仍不断带来伤亡。第二次攻城的2000名清军只有火枪50支,面对俄军的火枪和手榴弹只能采取围困战术,以火炮猛轰。可以说清军以人数和火炮的绝对优势赢得胜利,但火器总体上仍和俄军有差距。从明代装备火绳枪一直到清末洋务运动,火枪运用仅仅使弩退出历史舞台,却始终没能淘汰弓箭。不过一支冷热兵器混用的军队总比光用冷兵器的要强。

  [图22 清朝收复雅克萨所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9

2007-04-28 14:50
  (二) 雍正、乾隆年间清军火枪装备比例的提高
  康熙年间各地火枪装备比例在不断提高,数十万绿营兵也批量装备鸟枪,扩建鸟枪兵。但是,全国各地对鸟枪的装备数量、鸟枪兵的人员配额不相统一,出现混乱。针对这一状况,雍正帝开始对各地鸟枪兵的配置作明确的规定。
  雍正五年(1727年)议定:“官兵所用军需内鸟枪一项, 能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内陆省份, 地势平坦, 利用弓矢; 沿边沿海各省份, 山深林密, 利用鸟枪。将内陆省份, 每兵千名, 设鸟枪三百杆; 沿边沿海省份, 每兵千名,设鸟枪四百杆。”鸟枪在军队中成为了制式装备,地位重要。
  以下是各省的鸟枪装备及操习情况:
  山东省:所用军器大炮、鸟枪、弓箭、长枪、藤牌、大刀, 每兵百名, 分作十分,鸟枪五分, 弓箭三分, 藤牌一分, 长枪一分, 鸟枪兵占二分之一。

  河南省:驻防八旗兵、督标左右营、河北镇标九营、南阳镇七营, 所设马步弓箭兵、鸟枪兵、炮兵、长枪兵、藤牌兵等, 所用兵器仍照旧例。
  山西省:多崇山峻岭, 地属沿边, 每兵百名, 分作十分, 以四分演习鸟枪, 六分演习弓箭, 另设炮兵、杀虎协原有藤牌兵三百名, 仍令演习, 其余扁刂刀、长枪之类全部改为鸟枪、弓箭, 鸟枪兵占五分之二。
  江南江西水师各营所用军器枪炮弓箭, 毋需议改, 有设三眼铳的则改为鸟枪。
  福建省:陆路各营营: 每兵千名, 分为二十队, 马上弓箭兵四队、步下弓箭兵二队, 鸟枪兵十队, 炮兵一队、藤牌兵一队、大刀兵一队, 鸟枪兵占二分之一。
  浙江省:每兵千名, 分作二十队, 炮位为一队, 长枪五十为一队, 鸟枪百名为八队, 弓箭三百副为六队, 藤牌一百分二队, 扁刂刀一百分二队,鸟枪兵占五分之二。

  陕西、四川各营兵丁除炮位、鸟枪、弓箭通行演习外, 马上弓箭兵兼枪棒, 守兵兼习扁刂刀。
  广东省: 每兵百名, 分弓箭兵二十名、鸟枪兵五十名, 藤牌兵十名, 挑刀十名, 炮兵十名, 鸟枪兵占二分之一。
  滇黔二省各营: 每兵千名, 以一百名操演大炮, 六百名习鸟枪, 二百名习弓箭, 一百名习藤牌, 鸟枪兵占五分之三。
  雍正十年(1730年)议准: 福建省水路海面辽阔, 陆路山深林密。鸟枪一项最为利用,于定例每兵千名内设鸟枪四百之外, 再增设鸟枪一百杆。乾隆十五年(1750年)议准: 湖广武昌镇前后水师二营, 地界川江, 弓箭难于施展, 惟鸟枪极为便利, 照沿边沿海省份定例, 每兵千名, 设鸟枪四百杆。
  ——以上资料及文字出自毛宪民论文《清代火枪述略》

  鸟枪在清军中的地位已于火炮、弓箭并列,甚至超过弓箭。可以看到在云贵、河南等地鸟枪的装备率较高,直隶则较低;此外清军在关外的鸟枪装备也并不多,很多鸟枪甚至没有弯形枪托;各地土司掌管的地界中鸟枪也广泛使用。西藏鸟枪装备率约50%,四川大小金山、蒙古各部、回疆各部也大量使用火枪。作为制式装备,每一杆鸟枪都要注册编号,统一管理。清朝统治者对于火枪的威力还是相当认可的,他们当然也不愿意让此等“军中利器”流入民间让“反贼”掌握。之后的乾隆朝一直到道光朝,鸟枪的装备率在全国范围大致保持在50%这个比例左右。
  以下是一段出自网上的资料:
  按《登州府志》载: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始设登州镇,由总兵统管,总兵署在蓬莱县城南门内西北,辖陆营和水师营。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登州镇陆营编制为:
  中营设游击1人(游击署在南门内糠市西)、守备1人(守备署在钟楼南路东)、千总1人、把总4人、外委5人、额外外委3人,马兵117人,守兵394人,马125匹;分管县城内西南、西北2坊、县城外西、北2关和雨山、郭东、苇羊、北沟4保,辖县城以西、以南5座烟墩;装备兵器:箭844支,刀724把,藤牌27具,鸟机枪、马鸟枪、鸟枪244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行营炮43门。
  右营设都司1人(都司署在县城朱家桥东)、守备1人(守备署临都司署)、千总1人、把总4人、外委5人、额外外委3人,马兵115人,守兵368人,马122匹;分管县城内东南、东北2坊、城外东、南2关和东流、安香、解宋、羚羊4保,辖县城以东3座烟墩;装备兵器:箭749支,藤牌27具,腰刀、牌刀、砍刀478把,鸟机枪、马鸟枪、鸟枪235支,子母炮、威远炮、铁喊炮、劈山炮、抬炮32门。

  这是鸦片战争前夜,清朝绿营的编制和装备数据。登州镇的陆军分中营与右营两部分。中军有骑兵117人,步兵394人,总计511名士兵。这些士兵拥有各种火绳枪244支,火炮43门,总计有火器287件。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总计483名士兵,他们装备了各种火绳枪235支,火炮32门。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
  西藏旗兵,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前后藏各设番兵千。定日、江孜各设五百。前藏领兵者曰戴琫,其下如琫,又下甲琫、定琫。原置戴琫三人,二驻后藏,一驻定日,复增戴琫一人驻江孜。前藏番兵,游击统之。后藏及江孜、定日,都司统之。原有唐古特兵,归戴琫督练。初制,每番兵千,弓箭三之,鸟枪七之。嗣选唐古特兵三千,鸟枪、刀矛各半。至是新设额兵三千,每千人五成鸟枪,三成弓矢,二成刀矛。

  清朝皇家生产了大批御用枪,有近60个品种。这些火枪造型精美,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火枪,而且有很多是燧发枪,还有来复枪。这些火枪性能优良,枪身外镶雕各种精致图案和贵重饰物,都是皇家精品。可惜的是,当时中国最精良的火枪全集中在皇家手里,作用不过是狩猎或收藏。全国各地的绿营兵还在使用沿用明代技术的粗陋火绳枪,各地八旗兵的鸟枪比绿营的好一些,京师八旗的枪械应该更好,不过和皇家御用枪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广大士兵使用粗制滥造的兵丁鸟枪镇压起义还行,在西方军队面前勉强算得上是玩具。
  清军的火器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方面清军的火器比例逐渐提高,至乾隆年间已有半数装备火枪;另一方面清军火器的技术及性能仍长期处于西方十六、十七世纪的水平,两百多年间没什么进步,而工艺和质量甚至有所倒退。

10

2007-04-28 14:55
  (三) 乾隆至道光年间的战争及火枪在战争中的应用
  清代的战争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高级一些,参战双方有大约半数使用火枪,而且一些对手的火枪装备甚至优于清军。虽然清代闭关锁国,但与大众所认识的不同是:清军不止一次地在战争中见识洋枪的威力,而不是到了鸦片战争才接触洋枪。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反击廓尔喀入侵,道光年间平定张格尔叛乱,对方都装备了俄国或英国制造的燧发枪,但是清军还是取得了胜利。
  先说一下清军火枪的战术。
  清军的一种战术称为“九进十连环”。《清史稿志一百十四》所载:“康熙……十九年,定每年演放红衣大砲之期。二十八年,定演砲之制。每年九月朔,八旗各运大砲十位至卢沟桥西,设枪营、砲营各一,都统率参领、佐领、散秩官、骁骑砲手咸往。工部修砲车,治火药。日演百出,及进步连环枪砲。越十日开操。太常寺奏简都统承祭,兵部奏简兵部大臣验操。各旗演砲十出,记中的之数。即于砲场合队操演,严鼓而进,鸣金而止,枪砲均演九进十连环,鸣螺收阵还营。三十年,定春操之制。每旗出砲十位,火器营兵千五百名。汉军每旗出砲十位,鸟枪兵千五百名。每佐领下之护军鸟枪兵、护军骁骑,每参领下之散秩官、骁骑校,及前锋参领、护军参领、侍卫等,更番以从。既成列,演放鸟枪,鸣螺进兵,至所指处,分兵殿后而归。五十年,定火器营合操阵式。八旗砲兵、鸟枪兵,护军骁骑,分立十六营。中列镶黄、正黄二旗,次六旗,按左右翼列队,将台在中,两翼各建令纛为表。每旗鸟枪护军在前,次砲兵,次鸟枪兵,次骁骑。台下鸣海螺者三,以次整械结队出营。施号枪三,台下及阵内海螺递鸣,乃开阵演枪砲九次至十次,砲与鸟枪连环无间。” 实战中“每旗鸟枪护军在前,次砲兵,次鸟枪兵,次骁骑。”枪炮相互配合保持火力持续不断。

  另有一种称为“百人哨”的阵势,起于道光年间,又称“鸟枪三叠阵”,是由明末清初的阵法演变而来。阵中共一百人,第一叠20人使用10把抬枪(一种大型鸟枪,需二人操作,射程和威力大于单兵使用的兵丁鸟枪);第二叠30人使用鸟枪30支,阻击百步以外的敌人;第三叠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用于护卫、冲杀及近程阻敌。
  接下来讲讲各场战争中火枪的应用及表现。
  【平定大小金川】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叛乱,清政府调云贵总督张广泗前去平定。大小金川位于四川北部藏族定居区,地势险要。当地民风彪悍,人们出行常挂腰刀背火枪。大金川先攻打小金川,继而将其拉拢共同叛变。为了对付清军的围剿,叛军在险要之处广布战碉。这些由石头垒成的战碉相当坚固,枪炮只能触其坚壁却无法杀伤内部人员,而叛军则在碉内从暗击明,枪不虚发。清军每攻下一座仅数人防守的战碉,就要付出数百人伤亡的代价。无奈的张广泗只得以碉逼碉,进展缓慢,士兵死伤惨重,失利连连。乾隆处死张广泗后派傅恒、岳钟琪上阵才获得胜利。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度叛乱,清廷派遣阿桂出征,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再次平定叛乱。

  [图22 平定金川战图册--攻克噶喇依(图片出自《乾隆皇帝画传》)]
  【平定准噶尔叛乱】
  虽然康熙年间清军击破噶尔丹重创准噶尔分裂势力,但准部仍未受清政府直接管辖,尚处割据状态。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部内乱,达瓦齐击败阿穆尔撒纳,后者投奔清廷并请求出兵攻打达瓦齐。这是将西北纳入统一版图的大好机会,乾隆发兵天山北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5万人马进军伊犁。五月十四日,清军于格登山一举击溃达瓦齐主力万余人,不久收复伊犁,生擒了达瓦齐。
  [图23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格登鄂拉斫营]

  达瓦齐势力被消灭后,清廷准备进一步削弱厄鲁特准部势力,而归附清廷并被册分为辉特汗的阿穆尔撒纳则野心膨胀,妄图再度割据西域。在清军撤退后不久,阿穆尔撒纳叛变进犯伊犁。伊犁失陷,守将班弟和鄂容安殉国。清政府再次出兵准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阿穆尔撒纳放弃伊犁,避开清军围剿逃往哈萨克。清军将领达尔党阿和哈达哈多次追击无果,被迫撤军。阿穆尔撒纳在西域不停活动,鼓动各部叛变。不久,厄鲁特各部反叛,阿穆尔撒纳卷土重来,西北危急。十一月,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奉命率部一千五百人驰援伊犁,在鄂垒扎拉图以寡击众,大败叛军宰桑达什策零部。翌年正月,兆惠又在乌鲁木齐冲破叛军的团团包围,受乾隆嘉奖。自此兆惠名声大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政府命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札布出北路,右副将军兆惠出西路,大举征伐厄鲁特各部叛军。此时厄鲁特内乱,瘟疫横行。兆惠乘机发动攻势,叛军溃不成军,阿穆尔撒纳再度逃往哈萨克,之后又逃入俄罗斯,最终病死在俄国。清政府与俄国再三交涉后,俄国将阿穆尔撒纳的尸体归还。
  清廷的军事行动还在继续,各股叛军到处流窜袭扰。乾隆下令彻底清剿叛军,于是兆惠等人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剿,直至叛军尽数覆灭。但兆惠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的做法使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厄鲁特各部遭到屠杀,残存的人不是病死、饿死便是逃往哈萨克、俄罗斯。清朝平定准部叛乱的军事行动对维护统一稳定边疆的贡献是肯定的,但其屠杀政策所带来的浩劫却不能忽视。这是题外话。

  [图24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鄂垒扎拉图之战]
  
  [图25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和洛霍澌之战]
  从清代郎世宁等人所绘的内务府铜版组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双方交战时的场景。在《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和洛霍澌之战》中,左边清军骑兵还在使用传统的弓箭,而右方的叛军骑兵都装备了火枪,他们在马上朝清军射击。由于火绳枪难以在马上使用,叛军用的应该是燧发枪,显然他们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和武器援助。虽然《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中规定俄国不得支持准噶尔,但对中国西北觊觎已久的沙俄还是小动作颇多,缺乏经验的清政府常常吃亏。

  叛军的燧发枪在性能上优于清军的火绳枪,但清军还是浴血奋战并取得了胜利。自此,近代火器战术已开始活生生展现在清军眼前,清军武器上的陈旧已越发明显。这些场面将在今后的各大战役中不断重现。

11

2007-04-28 15:00
  【平定回疆大小和卓叛乱】
  正当兆惠平定天山北路厄鲁特准部,搜剿残余叛军之时,天山南路回疆发生叛乱。大和卓布列尼敦和小和卓霍集占趁清军刚刚剿灭阿穆尔萨纳,新定准部而反侧未定之时,公然反叛,并杀死清政府派来的招抚大员阿敏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初雅尔哈善进剿叛军,因贻误战机而被革职,平定天山南路的重任被委与兆惠。此时霍集占据叶尔羌,布列尼敦据喀什噶尔,兄弟俩互为犄角阻挡清军。为打破两人的联系及其相互支援,兆惠长驱直入连克数地,直抵叶尔羌城下。霍集占集中了一万三千多名叛军,倚仗城大墙固负隅顽抗,而兆惠在部队尚未集结完毕的情况下仅率四千余人攻打叶尔羌。敌众我寡,兆惠在城外喀喇乌苏,即黑水河扎营。为阻断布拉尼敦的救援,兆惠命副都统多隆阿摔八百人扼守通往喀什噶尔的通道,自己率千余人渡河袭击霍集占部落的牧群。叛军在兆惠渡河时以十倍兵力进攻,而清军四百余骑过河后桥突然断塌。兆惠且战且退,努力与河对岸的营中士兵会合。万余叛军将清军截为数段,用火枪向清军密集射击。兆惠的坐骑中枪而亡,更换后又被击毙;总兵高天喜、副都统三保和护军统领鄂实等皆战死;士兵阵亡了数百人。天黑时兆惠退回至营地,被叛军团团包围。清军掘壕筑垒固守,叛军也挖战壕、筑高台以围困清军。不久布列尼敦的援兵与霍集占会合,叛军以两万人众轮番围攻黑水营清军。兆惠以绝对劣势的兵力在风雪严寒、弹尽粮绝的绝境下拼死作战,“人皆自为战,无不以死自誓”,从十月守至第二年正月,直到各路清军前来解围,最终击溃叛军。这就是著名的黑水营之战。

  在被围困的三个月中,叛军屡次冲杀不下,便在战壕及高台处不断用火枪射击清军,给清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清军也以鸟枪还击。火枪成了围困战中的主力武器,而火枪对射也成为战争最常见的场面之一。叛军步兵以精良火枪为主要装备,火力猛烈,清军则弹药告罄。黑水营四周树林茂密,叛军常常在外围猛烈开枪,子弹纷纷嵌入树木之中,于是兆惠命士兵伐木取弹,将这些子弹装入自己的火枪回击叛军,上演了兆惠版的草船借箭。
  [图26 黑水解围]
  解围后的兆惠马不停蹄地发动反攻,而叛军已是强弩之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清军集中了两万人马于阿克苏等地,兵分两路进攻霍集占和布拉尼敦兄弟,一路由兆惠统领从乌什进攻喀什噶尔,一路由副将军富德率领由和阗进攻叶尔羌。大小和卓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叶尔羌和喀什噶尔不久收复。同年七月,清军大破叛军于阿勒楚尔和伊西尔库尔淖尔等地,穷途末路的霍集占兄弟逃入巴达克山,为巴达克山汗所杀,将首级交于清军。自此天山南路平定,新疆作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领土得到了彻底巩固。

  [图27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阿尔楚尔之战]
  [图28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伊西尔库尔淖尔之战]
  [图29 平定伊犁回部战图•伊西尔库尔淖尔之战(部分 彩图)]
  从清代所绘的《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可看出两军的火枪装备情况。叛军火枪装备精良,步兵几乎人手一支,他们不惜以马匹牲口为工事,在后面放排枪阻击清军,此外他们还装备了便于机动的轻型火炮,在火器装备上略胜于清军。

  但清军所表现出的战斗力是叛军无法比拟的,他们的叛乱行为未得到广泛支持,最终毫无悬念地失败。
  【征讨缅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内战,孟艮土司逃到云南边境请求清朝当地政府庇护。不久,缅军追击进入清朝边境,并进行骚扰。考虑到中缅边事的复杂性,乾隆任命熟悉军务的杨应琚代替刘藻为云贵总督。清军于第二年三月发动反攻,陆续收复了被缅兵占据的地区并攻入缅甸木邦境内。不久缅甸集结了数万兵力攻打人数处于劣势的清军。屡屡受挫的杨应琚虚报功绩,以“大捷”上奏,最终事发被勒令自尽。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明瑞接任云贵总督。他吸取杨应琚分兵据守导致兵力分散的教训,集中兵力出击。九月,明瑞集结两万两千人马,分两路攻打缅甸。明瑞亲率主力军一万七千人从宛顶出境攻木邦,参赞大臣额尔景额、提督谭五格另率一军出铁壁关,由新街攻老官屯,两军定于缅都阿瓦(今缅甸曼德勒)会师。清军连战皆捷,不久进逼阿瓦城下。但此时清军已是孤军深入,相当疲惫,且粮饷不济,领兵大臣观音保建议返回木邦整兵再来。轻视缅军的明瑞不听,坚持进军阿瓦。当行至距阿瓦70里的象孔时,军粮已尽,大军不得不前往猛笼补充粮食,但因缺少运量的牛马而被迫退兵。另外由额尔景额率领的北路军围攻老官屯,久攻不下,不久也仓促撤兵。得知清军后退的消息后,缅甸集中大批兵力反击。到了第二年,北路军败退回云南,明瑞所部南路军也被缅军团团包围。正月十四日,明瑞在蛮化反击紧追不舍的缅军,歼敌千余,但总兵李全被缅军火枪击中阵亡。不久数万缅军围攻明瑞所部万余清军,明瑞、观音保兵败自尽。

  败报让乾隆大为震怒,不久便任命恒为经略,阿里衮和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经办征伐缅甸事务。此番乾隆调集了八旗兵9000人,索伦兵3000人,福建水师3000人,瓦寺土兵2000人,厄鲁特兵1000人,云南兵16000人,川兵7000人,贵州兵4000人,总共4万余人,马骡6万余匹,并调集了全国各地的精锐武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清军再征缅甸。但缅军防守严密,不久阿里衮病亡,傅恒也染病。清军长期围攻老官屯,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且补给困难,战局越来越不利。此时缅甸也在清军的持续攻击下日渐恐惧,主动求和,这场劳师数耗银一千三百万两且损失巨大的战争便不胜而胜地列入了乾隆的“十全武功”。

  缅甸军队几乎全部装备了火枪,而且是燧发枪。缅军惯用的防守方式是立高而坚固的木栅,栅外挖壕沟,沟外列木尖,士兵们则在木栅后面用火枪射击清军,命中率很高。清军的兵丁鸟枪属于落后的火绳枪,而且质量低劣,显然不及缅军的燧发枪。傅恒在围攻老官屯时以火炮轰击缅军木栅,然炮弹仅仅射穿木栅却并不能使木栅倒塌。之后傅恒用绳索钩拽、放火烧、埋火药炸皆无济于事,致使清军久攻不下陷入困境。但是缅军缺乏骑兵,他们的火枪手在清军骑兵面前,尤其是在使用装填速度远高于火枪的弓箭的骑射手面前,显得弱不经风,于是只能守在阵地中。缅甸的火枪虽优于清军的鸟枪,但他们还是无法像几十年后的欧洲军队那样形成一边倒的优势,而清军在火枪上的劣势,也未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足够重视。

12

2007-04-28 15:04
  平定安南】
  乾隆年间,黎氏安南的政权为郑检、阮惠所掌控。郑检称郑靖王,阮惠称泰德王,安南国王则徒有其名。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郑检死,阮惠攻下都城黎城(今越南河内),独掌政权。第二年黎维祁继任安南国王,并得到郑氏旧臣的支持以翦除阮惠势力,于是安南内乱。不久阮惠击败郑氏旧臣并消灭了占据首都妄图自立为王的阮任。几乎失去王位的黎维祁向清廷求救。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廷出兵安南扶助黎氏。清军18000余人由两广总督孙士毅、提督许世亨及云南提督乌大经率领。大军击退阮惠军阻击,先后渡过寿昌江和市球江。为避开清军的锋芒,阮惠主动撤退,于是清军轻易渡过富春江,占领了黎城。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孙士毅奉命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但孙士毅不顾乾隆撤军之命,执意南下征讨阮惠,却又盲目轻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一,阮惠突然进攻,清军大败,孙士毅逃回镇南关内。

  此时的黎维祁虽然复位,但黎氏政权已腐败不堪,民心尽失。不久阮惠又主动请降,送还俘虏,并希望开放关口互通贸易。鉴于形势,乾隆于六月二十二日正式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原国王黎维祁则被安置在北京,剃发易服,归入汉军旗下,编一佐领。此后清朝与安南皆和睦相处。
  清代《平定安南战图册•寿昌江之战》中绘有清军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一月十三日突破寿昌江的情形。图中清军于江边放木筏,士兵在木筏上放排枪射击对岸的阮惠军,手持盾牌的冷兵器部队和骑兵在后面。对岸的阮军溃不成军,枪械散落一地。此图出于清人之手,自然夸大清军战功,将对方描绘得不堪一击。事实上,当时阮军已切断桥梁,在对岸据险列炮,防守甚严。后来清军在大雾的掩护下渡江,造成阮军混乱,这才取得了胜利。此图虽褒己贬彼,但也较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作战方式,包括火器在强渡和防守中的运用。

  [图30 平定安南战图册•寿昌江之战(图片出自《乾隆皇帝画传》)]
  【反击廓尔喀入侵】
  18世纪,强盛的廓尔喀人统一了尼泊尔,建立了廓尔喀王国。之后,廓尔喀四处扩张,并企图染指西藏。六世班禅去世后,其所遗下的巨额财富(多为乾隆所赐)也为廓尔喀所觊觎,而想要侵吞这笔财富的班禅之弟沙玛尔巴怒于其兄仲巴呼图克图将其独吞,逃到廓尔喀,将之详告,并煽动与西藏有贸易摩擦的廓尔喀入侵西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廓尔喀国王喇特纳巴都尔借口西藏边卡官员征收商税过高和西藏商人卖给廓尔喀商人的食盐中掺有砂土等为借口,悍然派兵入侵中国西藏地区。十六日,廓尔喀不宣而战,素喇巴尔达布率三千人马突然进攻,先后攻占济咙、聂拉木、宗喀等地。乾隆迅速调集四川的八旗军队入藏支援,坚决反击廓尔喀入侵之兵,勒令其退兵并归还所占国土。

  但一些西藏贵族和地方官员却私下与侵略者议和。实际掌握后藏大权的仲巴呼图克图和红教喇嘛萨加呼图克图,还有钦差大臣巴忠等人不顾乾隆的三令五申,与廓尔喀达成协议,每年向廓方交付三百锭元宝的赎金,廓方退还所占三地。
  第二年,廓尔喀前来索取赎金,达赖喇嘛拒绝支付,并派人前去谈判。廓尔喀突然攻占聂拉木,扣押西藏的谈判代表,大举增兵攻占定日、萨迦、济咙等地,并在沙玛尔巴的诱唆下抢掠扎什伦布。战事发展至此,巴忠等人的罪行也已暴露(巴忠在事情败露前已成惊弓之鸟畏罪投河而死),乾隆相当震怒,派遣傅恒之子福康安为统军将军,再次反击廓尔喀入侵。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月二十日,福康安抵达拉萨。不久,鄂辉和成德等人收复聂拉木等地。廓尔喀军在各处隘口修筑工事,添兵防守。福康安决定“捣穴擒渠,永杜后患”。闰四月,清廷调索伦兵两千、金川各土屯兵五千,加上西藏官兵三千,共万余人,开始反击。五月六日,收复克察木;十日,收复济咙,歼敌千余。至此,清军收复全部失地,廓尔喀军退还本境。

  乾隆令福康安反攻入廓尔喀境内,直取首都阳布(今尼泊尔加德满都)。六月,福康安自济咙攻入廓尔喀。济咙八十里处有热索桥,过桥即入廓尔喀国境。南岸的廓尔喀军队切断了桥梁。清军隔河放枪,河宽不能射及对方,于是福康安派一支部队到上游偷渡,再乘机搭桥,前后夹击,击破敌军。接着,清军长驱直入,歼敌数千,深入廓尔喀境内七百余里,兵临阳布。
  七月,清军进攻阳布外围的甲尔古拉、集木集。面临首都沦陷的危险境地,廓尔喀军拼死抵抗。在甲尔古拉被清军攻克后,廓尔喀死守集木集山,他们列木栅,延绵数里,士兵置于险要位置以燧发枪攻击清军。骄傲轻敌的福康安进攻受阻,官兵死伤惨重。廓尔喀乘机乞和,双方休战。八月,乾隆接受廓尔喀的“乞降”,命福康安撤军。九月二十日,廓尔喀贡使到扎什布伦谢罪。至此,第二次反击廓尔喀之战结束。

  由于廓尔喀装备了英国制造的燧发枪(极有可能是几十年后鸦片战争中英军使用的伯克式燧发枪),给清军了造成重大伤亡,但清军还是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廓尔喀的这些洋枪同样未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视。也许在福康安眼里,这些武器再怎么精利,也抵挡不住的大军,这些靠洋人“奇技淫巧”武装起来的军队终究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于是乎,当马嘎尔尼访华,向乾隆展示英国最新式的军舰、枪炮及火器操法时,早已见怪不怪的福康安会说出“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的话来。
  其实,当清军逼近阳布时,惊恐万分的廓尔喀曾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求援,没有结果。一方面,英国即将派马嘎尔尼出使中国,希望平等通商并建立外交关系。英国方面不希望介入中廓争端而影响使团出行;另一方面,廓尔喀人骁勇善战,但在清军的打击下竟如此之快地陷于窘境,令英方感到失去了利用价值,同时对清朝的武备不敢轻视。不过,当马嘎尔尼访华后,见到了那些还在使用大刀长矛弓箭,其火枪火炮落后西方两个世纪的“军队”后,他们妄图征服中国的野心骤然膨胀。

  【平定张格尔叛乱】
  清朝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后,实行伯克制统治新疆。到了嘉庆年间,当地官吏与伯克勾结,强取豪夺苛剥搜刮,激起了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居民的强烈不满。这些官员毫不收敛,甚者有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斌静,荒淫无耻,强征豪敛,放纵下属,竟然霸占浩罕商人萨赖占之女,迫使萨赖占杀女雪耻,闹得众议哗然,回疆群情激奋。
  张格尔的祖父布列尼敦在乾隆初年因叛乱被杀(即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其子萨木克逃至浩罕。张格尔即萨木克次子。因其祖父布列尼敦曾是和卓,张格尔在新疆有不小的影响力。他早年曾在英国势力下的阿富汗喀布尔求学,成年后妄图恢复其祖上在天山南麓广大地区的统治,因而在浩罕一带传教收徒,制造事端,伺机回到新疆发动叛乱。

  此时英国殖民势力已渗入浩罕,他们和同样野心勃勃的浩罕统治者一起怂恿张格尔重返南疆于清朝对抗,自己则从中渔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张格尔纠集了三百多人骚扰边卡,并将图舒克塔什卡伦城烧毁。领队大臣色谱征额带兵围剿,张格尔大败,率三十余人脱逃出境。斌静将俘获的八十余人全部处死,又激起了回人的愤怒。九月七日,刚刚登基的道光皇帝接获奏报,恼怒不已,将胡作非为的斌静革职,发配黑龙江。
  逃出国境的张格尔不甘心失败,多次在边疆骚扰滋事。道光四年(1824年),张格尔与其弟巴布顶从浩罕纠集布鲁特人二百余人侵扰乌鲁克卡伦,杀伤当地官兵三十余人,游击刘发恒整队开枪,击毙二十余人,张格尔率残匪落荒而逃。道光五年(1825年)九月,领队大臣巴彦巴图率兵出境搜捕张格尔,为邀功请赏杀害布鲁特牧民妇孺百余人,激怒了布鲁特首领汰列克,率两千人将两百余清军围杀于山谷之中。此事致使本已穷蹙余生的张格尔得以喘息之机,并迅速积聚了实力,终于在不久之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叛乱。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十四日,张格尔纠集布鲁特、安集延(浩罕)等五百余人潜入南疆,利用自己在当地长期的影响力煽动叛乱。回疆白山派众群起响应,致使官军围剿张格尔失败,叛乱迅速蔓延,回疆一片混乱。张格尔大举进攻喀什噶尔,遭到激烈抵抗。鉴于攻城困难,张格尔向浩罕求助,助其攻打西四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并约定成功后“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什噶尔酬其劳”,于是浩罕首领默罕默德•阿里汗亲率军队万余人攻打喀什噶尔。不久,浩罕因损失惨重而退兵,残余人马为张格尔收归,继续攻城。
  道光得知南疆战火后,任命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率兵五千五百,并调伊犁领队大臣祥云保及硕隆武领伊犁兵两千、乌鲁木齐提督达凌阿领乌鲁木齐兵四千、宁夏将军格布舍领兵两千、黑龙江骑兵一千、吉林兵一千,共计三万余人,赶往阿克苏参与平叛。

  八月,叛军进攻重镇阿克苏,与清军激战。八月二十二日,大批清军赶到,叛军失利。但是,喀什噶尔在死守七十天后于二十五日被叛军攻破,参赞大臣庆祥自杀。接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相继陷落。占据西四城的张格尔自封为“赛义德•张格尔苏丹”,继续东进,一路上烧杀抢掠,强征暴敛,激起了各地民愤。
  九月,清军开始反攻。十日,杨芳攻打柯尔坪取得大胜,歼敌三千余人。道光七年(1827年)初,清军两万两千人从阿克苏出发。二月二十三日,在杨阿尔巴特遭遇叛军。清军主帅长龄将全军一分为三,三路进攻,并以枪炮密集射击压制叛军。经过激战,两万叛军被歼万余,三千两百人被俘。清军士气大振。二十五日,在沙布都尔再次击败叛军,歼敌万余。二十七日,清军进攻喀什噶尔的重要门户阿瓦巴特,张格尔投入十余万叛军死守。第二天,两军对阵,清军以步兵居中,骑兵列于两翼。步兵施放连环枪炮、喷筒,藤牌兵穿虎衣迎击叛军马队,使其马匹受惊陷入混乱。最后清军骑兵从两翼包抄,叛军大败,被歼近三万人。二十九日,清军开始进攻喀什噶尔。张格尔背水一战,十多万叛军倾巢而出,在城外河边列阵,阵前挖三道沟,并筑土冈一道,冈上开洞设枪眼,架设排列英国殖民者所资助的洋枪洋炮。半夜,狂风大作,“撼木扬沙”。长龄认为叛军占据地利,人数由远多于清军,现天昏地暗,恐四面受敌,因而主张后撤十里。而杨遇春则认为这是“天助我也”,应趁叛军在昏暗中难辨我军之时迅速出击。于是先派索伦兵千人绕到下游牵制敌军,杨遇春亲率人马在上游抢渡,突然出现在叛军营垒之外,发炮轰击,炮声与风沙并作,天崩地裂。叛军阵势大乱,自相践踏,落荒而逃。此战清军歼敌六万多人,俘虏四千,并且收复了喀什噶尔。

  之后,清军陆续收复了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地,扫灭残余叛军,并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喀尔铁盖山生擒张格尔,将这个分裂国家的叛乱分子押赴北京。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十二日,道光帝登午门城楼,举行受俘礼。十四日,张格尔被处死。
  张格尔勾结境外势力分裂国家并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军事援助,装备了洋枪洋炮,而且利用自己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影响力迷惑南疆回众,但最终一败涂地。清廷方面先是地方官员作威作福,失去民心,给张格尔叛乱制造条件,之后又屡次让张格尔逃脱,诸多弊病相继暴露。但道光帝及时采取措施,统筹大局,并把南疆回众拉回朝廷一边。此战还有刚从俄罗斯万里回归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协助清军平叛,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以上有大量文字出自李治亭主编的《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及南炳文、白新良主编的《清史纪事本末》第五卷乾隆朝和第七卷道光朝(上海大学出版社)

13

南山贼 2007-04-28 15:06
  开花弹的部分还要说得再详细点,明清的开花弹一直是用在臼炮上的,比较起来清代的臼炮还要先进一点,征金川的时候也大量使用,至于鸦片战争时期没有用很正常,不适合。

14

圣罗西南看台 2007-04-28 15:07
15

2007-04-28 15:10
  (四)清代火枪之漫谈
  清代的战争方式正逐渐接近以火器为主的近代战争,火枪在军队中的装备率约为50%,再加上炮兵等,使用火器的部队约占60%。但是,清代的火器制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虽然在康熙年间因战争需要而出现铸炮高潮,但乾隆之后火器的制造水平再度下降。嘉庆四年(1799年)曾改造前朝火炮一百六十门,并命名为“得胜炮”,但试射后其射程竟不如前炮。明末的开花弹技术到了清末也失传了。此外,清军在火器战术上也少有革新,基本是冷热兵器混用,火器无法独当一面,而弓箭这种原始武器未被淘汰。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清朝被斥以重骑射而轻火器,甚至“全面退回冷兵器时代”。当然这有失客观。清军火器装备率虽不低于明朝军队,但在西方火器的迅速发展下,清朝被远远甩在后面。就清朝统治者来说,火器乃军中利器,当严格控制,不可流入民间。另一方面,八旗子弟日渐腐化,八旗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不过火枪在军中的使用却逐渐普遍(也许火枪的训练比弓箭容易且省力,正好符合八旗子弟偷懒的口味),而他们却把老祖宗打天下的弓马骑射给逐渐淡忘了,以至于雍正皇帝告诫八旗子弟:“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不过,尽管雍正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各操练鸟枪四十五天,到了清末,训练时间越来越少,士兵的射术也越来越差了。

  清朝并非不清楚火器的威力,也并非对当时中外的火器差距一无所知。从征缅甸、反击廓尔喀来看,当时周边小国的火枪都比大国的先进,清廷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并没有更新武备,研发装备新式武器。这里面可能有财政的因素。不过从观念上来说,清朝还处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思维之中,要放弃大刀长矛弓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到热兵器取代冷兵器的革命意义,可能连冷、热兵器的概念都没有。在火器威力还不足以取代冷兵器的时代,两者混用各取所需,也许是清朝最佳的选择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武器的进步源于战争的刺激。战争的需要促使战争双方努力发展武器。清朝虽然也战争不断,但对手多是国内反叛势力、起义之众以及周边小国。这些对手虽然不乏武器先进者(如缅甸、廓尔喀,以及阿睦尔撒纳、张格尔叛军),但其综合实力远远小于清朝。清朝在东亚好比超级大国,更确切地说,就是马嘎尔尼称之为的“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方武器上的优势并没使清军吃上大亏,所以清廷也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接着闭关锁国,被欧洲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反观欧洲,列强如林,却没有一个能像清朝在东亚那样独霸一方(神圣罗马帝国看起来挺牛,不过用伏尔泰的话说“既不神圣,也没有罗马,更算不上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在欧洲列强面前也没有绝对优势可言),战乱不断,从明末清初的三十年战争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武器不断发展进步,火绳枪(包括滑膛枪)被淘汰,燧发枪成为主流,雷管式击发枪、连发步枪也相继问世,在鸦片战争前几年,刻有螺旋形膛线的毛瑟枪(Mauser Rifle)也诞生了。十八世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步枪上装备刺刀,淘汰了护卫用的长矛手,冷兵器基本退出欧洲战争舞台(不过还有不少骑兵使用剑,但步兵已普遍使用火枪)。各种火枪火炮的威力大大提高,战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至鸦片战争期间,无论是火器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还是战术,都领先清朝不下两百年。落后挨打,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图31 清代兵丁鸟枪(图片出自《中国火器史》)]
  鸦片战争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战争的悲壮现在还会让人心痛。英军在沿海如入无人之境。清军虽然不乏英勇抵抗,但落后的兵丁鸟枪几乎对英军毫无威胁。清军的兵丁鸟枪,枪长2.01米(太长以至无法装刺刀),火绳枪机,射程1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1~2发。兵丁鸟枪的质量极其低劣,各地所造鸟枪口径不一,且容易炸膛,致使士兵不敢放足火药,大大影响了威力和射程。鸟枪极少更新,很多地方都用了几十年还未退役,甚至有康熙年间造的百年老枪仍在使用。各地的鸟枪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一,士兵用惯了一把枪就难以更换了,以至于一用就是几十年,武器成了古董。英军则装备了伯克式(Baker)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Brownswitch)击发枪,射程(200-300米)和射速(每分钟2~3发/3~4发)远远超过兵丁鸟枪,加上船坚炮利,训练有素,机动性强,每次战役几乎都占有一边倒的优势。1840年7月3日,英军进攻厦门,虽然被击退,但没有伤亡,而清军阵亡九人,其中七人是鸟枪手,一人是弓箭手,还有一人是藤牌手;1840年7月5日定海之战, 清军1540人中战死13人,受伤13人,英军无伤亡;1841年1月7日英军进攻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父子战死,清军阵亡277人,重伤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虎门之战,关天培英勇牺牲,清军阵亡250人,受伤100余人,而英军仅5人受伤;1841年10月1日第二次定海之战,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战死,而英军战死2人,受伤27人;1842年6月8日吴淞之战,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阵亡,英军战死2人,受伤25人;1842年7月21日,英军主力进攻镇江,攻城兵力五千余人,而清军仅有八旗兵1600人,但他们拼死抵抗,甚至有士兵抱着英兵从城头跃下同归于尽。此战是英军自开战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役,死亡39人,受伤130人,还有3人失踪。这样的结局让人颇感无奈。用茅海建先生在《的崩溃》一书中的话说:“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争议的一方。”

  尽管战争之际道光皇帝曾要求沿海各省在武备上“枪炮为先,刀矛弓箭次之”,但之后没有多大改善。军队中不过多装备了几把燧发枪和击发枪而已。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武器还停留在先前的水平,而英法联军的武器又大大改进,来富枪和后膛炮打得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一败涂地。南方太平天国的军队也装备了洋枪洋炮,清廷不得不依靠湘军和淮军。至此,清廷被彻底打醒,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随后,清朝以极快的速度步入了现代化。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陆军装备了毛瑟枪、加特林机枪、马克沁机枪和克虏伯大炮;海军拥有了铁甲舰,并于1880年拥有了第一艘潜艇,1888年建成北洋海军;此外,也拥有了火车、电报、海底电缆(1887年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架设)、汽车、飞机等现代化设施及工具。可是,对于一个腐朽到无可救药的封建王朝来说,这些现代化的东西挽救不了其被推翻的命运。但是,中国前进的脚步是永远也不会停止的。

16

2007-04-28 15:13
  【参考书目】
  《中国火器史》 王兆春 编著 军事科技出版社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成东 钟少异 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
  《的崩溃》 茅海建 编著 三联书店1995年版
  《清史》 李治亭 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史纪事本末》 南炳文 白新良 编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乾隆皇帝画传》 李湜 编著 紫禁城出版社
  【参考论文】
  《清代火枪述略》 作者:毛宪民 发表于《满族研究》2005年第4期
  《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战图>的史料价值》
  作者:李斌 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
  【参考网络文章】
  (网上文章多为转贴,因此有部分文章作者不详)

  《明清火器的迷思》 作者:恶魔之读书者
  《明朝军队火器编制,装备及运用情况初探》 作者:荒地开拓者
  《明末两次抗日援朝八次主要陆战的兵力对比和结果》 作者不详
  《明末军队胜败得失之战术详解》 作者不详
  《明万历年的朝鲜战争之碧蹄馆之战》 作者不详
  《万历朝鲜之役》 出自百度百科
  《拥有众多火器的明朝军队败于满清的原因》 作者不详
  《关外辽东第一局――明金萨尔浒大战解析》 作者:秦大路



南山贼 2007-04-28 15:23
  《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后来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
  清康熙年有200毫米的33斤开花弹,由威远将军铜炮发射,口径 21.2厘米,全长 69 厘米,重 375公斤,载以四轮炮车。此炮前侈后敛,形如仰钟,炮膛分为大膛(装弹)和小膛(装药),炮弹为空心铸铁弹,直径 20 厘米。装放方法是先把火药装入药室,再入木马子,上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大膛,发炮时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门烘药,“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


  明朝的火器远没有普及,更没有完全从冷兵器过渡到热兵器,强行的套上一个概念然后认为明朝无能是不公道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耕战 +100 鹰币 +200 +1 收起 理由
weiliqiang + 100 + 200 + 1 感谢楼主分享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0

精华

2580

积分

公爵

耕战
69
鹰币
14832
天龙币
0
回帖
378

活跃者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5-5-16 14: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确实对于明清的军备大众常有误解,甚至小时候大人还跟我们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只会造烟花爆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18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发表于 2015-5-18 09: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明清时代火器我是有比较笼统的整体印象以及对于一些战例的零星记忆:
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之战里火器成规模使用
沐英平定云南时三行战法的应用
明朝专业化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的军队以及损失的巨量火器装备
戚继光抗倭时对军队从装备到战法的“近代化”改造
万历三大征之三里援朝战争里辽东铁骑标配的三眼火铳以及火炮对于压制日军所以到作用
满洲崛起后对红夷(衣)大炮的改造及其在征朝战争的使用
康熙年间民间研制出来的机关枪雏形
鸦片战争里中英火器数量对比的中方的优势地位以及质量射程以及战法方面的全方位落后
洋务运动里各方镇侯设立的军械所
袁世凯小站列兵以后军队在战法方面的改进以及军队全面向近代化转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发表于 2015-5-18 14: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机关枪雏形是个什么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18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发表于 2015-5-18 14: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精华

14

积分

骑士

耕战
0
鹰币
10
天龙币
0
回帖
25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2-20 1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3

精华

1万

积分

教廷大使

耕战
2961
鹰币
1267
天龙币
0
回帖
416

一级嘉禾勋章使者勋章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3-7 0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没什么意思。对明朝的火器用大篇幅谈,对清朝的火器就简单带过。
尤其是清末的火器,就一言带过,甚至一言都没有。说得好像清末不是清朝一样。

明末的火器是仿洋人的甚至进口得洋人的,值得大书特书;清末的火器也是仿洋人的甚至进口得洋人的,却不在明清火器谈论之列。典型的双重标准。

这篇破文也就到鸦片战争为止,好像黄海大战的火器都还是明末那种一样。汉阳兵工厂、江南机械制造局都是造明末火器的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精华

281

积分

囚徒

耕战
25
鹰币
10408
天龙币
0
回帖
169

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3-7 09: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甲午各方面硬实力都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却败于软实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精华

2

积分

扈从

耕战
0
鹰币
10
天龙币
0
回帖
6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3-17 1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ll00100 于 2017-3-17 22:46 编辑

指出几处错误,1: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后半年才去世,期间曾与蒙古大汗林丹汗作战
2:明代火器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准星,瞄准了也没用(不要提膛线,那玩意在一战前不久才发明)还有三眼统有效射程不到十米
3:明代火炮,火枪射程不长,重炮最大射程只有五百多米,清中期火炮射程约一千九百米,没有进步是相对清中期说的
4:关于机关枪雏形,28发连珠火统只能算连发步枪
5:明朝火炮威力虽然不大,但是后坐力很大,虎蹲炮这样的小跑在平射时可以震坏8~10桨的帆船6:开花弹,在空炸引线和地炸引线发明前开花弹实战效果极差,过早或过晚爆炸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拿破仑时代还未解决的问题)所以清军入关后迅速抛弃这种炮弹,清末西方陆战用的开花弹应该是空心铁壳炮弹,依靠碰撞使得外壳炸裂产生破片杀敌
综上,清代火器与明代比有很大进步,但发展速度低于西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精华

2

积分

扈从

耕战
0
鹰币
10
天龙币
0
回帖
1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3-28 05: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duv4010485 发表于 2017-3-7 01:37
这种文章没什么意思。对明朝的火器用大篇幅谈,对清朝的火器就简单带过。
尤其是清末的火器,就一言带过, ...

你的这些评论符合了西方阵营对我国传统精神污蔑打击的一切标准,你想说的只有一句:中国不行

点评

呵呵,你的理解水平也是醉了。  发表于 2017-5-2 12: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8-8 15: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zll00100 发表于 2017-3-17 14:15
指出几处错误,1: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后半年才去世,期间曾与蒙古大汗林丹汗作战
2:明代火器有个最大的缺 ...

楼上某人又在放些不知道从哪里的网文看来的黑屁,别的一堆槽点我都懒得吐,我就冲你2、3两点好好抽一抽:
黑屁一:【明代火器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准星】
来来来,看下面的图片,戚继光《纪效新书》朝鲜抄本,鸟铳全制,你告诉我红圈里的不是准星是什么玩意?你眼瞎还是装傻还是纯粹自己不看书就瞎哔哔?亦或者你觉得16&17世纪的洋爹火绳枪人手一套现代机械瞄准具?

黑屁二:【三眼统有效射程不到十米】
又一个典型的网文黑屁,明代何汝宾《兵录》、王兆春《世界火器史》对三眼铳有效射程描述皆为“三十步”或“三四十步”左右,明制单位一步约等于现代1.6米,换算也就是48米~64米取中整值50米左右;这还是保守数据或者针对需要破甲的目标设立的有效射程,《开原图说》直接要求你丫训练击中八十步外的一尺宽目标;神忒木有效射程不到十米的单兵火门枪能被16世纪以后的明代边军以十万级的规模装列,是明朝人全都是智障还是你是智障?

黑屁三:【明代火炮,火枪射程不长,重炮最大射程只有五百多米】
哈哈,我都不跟你扯所谓最重的重炮,叶梦熊《神铳议》载:“余熟思之,改铳身为二百五十斤,其长三倍之,得六尺,不用铜母,径置滚车上,发之可及八百弓内”,说的是炮重二百五十斤的叶公神铳,“发之可及八百弓内”即为射程可达八百步的意思,还是那个≈1.6米的一步,800X1.6,小学算术会不会算?你嘴炮的最大射程五百米在哪里?
还是叶梦熊叶公的《神铳议》,单炮净重只有九十五斤的灭虏炮“运以滚车,打放郊垌,一发可五六百步,铅子总一斤,势如巨雷,良为奇矣”,取最低值五百步其射程也到了八百米;这特么还只是一百斤都不到的轻炮,射程也远不止五百米,明朝真正造得最重的五千斤铸铁发熕之类的我都懒得跟你提,你特么重炮五百米是你自己穿越回去做过实验还是咋地?或者要不你找点硬干货充分论证一下叶梦熊写进书里的内容全部都是放屁我就当你这黑屁是真的行不?


更不提火炮最大射程除了炮重之外,和炮型/倍径比、装药量、射击角度一系列因素都有关联,抛开这些直接大谈所有火炮射程全部都是在耍流氓,他妈好歹是帝国时代论坛的人,帝国时代3总该玩过吧?玩过帝国3他妈的好歹知道火炮也是分加农炮、鹰炮、臼炮等等不同炮型的吧?或者说某人觉得只有洋爹有不同炮型明清的炮是不存在不同倍径比的?臼炮倍径的明初盏口铳跟榴弹炮型11倍径的万历陈云鸿造天字大将军炮还有加农炮型崇祯年18~22倍径天字将军炮都是一个用法和一个性能参数?哦,全明朝的兵将武官和军务文官都是傻逼智障,就你现代人和洋爹智力正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x

点评

一步的距离估算错误,得出的铳、炮射距偏差1.5倍以上。  发表于 2017-9-5 17:00
《明史·兵制》所说:长城烽火台的间距是300步,实测距离180米左右,一步也就0.6米。三十步才18米的有效射程。另外有效射程不代表就一定能杀死人。  发表于 2017-9-5 16: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8-18 07: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duv4010485 发表于 2017-3-7 01:37
这种文章没什么意思。对明朝的火器用大篇幅谈,对清朝的火器就简单带过。
尤其是清末的火器,就一言带过, ...

嗯,毕竟我封闭愚昧落后无比的辣鸡大萌在国家尚未遭遇任何严重和根本性威胁的情况下就在16世纪进行了洋人技术的引入和全面的火器改良以及更新换代;
然后我辣鸡大萌更新火器的契机是广东屯门地区临时招募的几百民壮两巴掌拍死了一群威胁度评估可能不如大股倭寇的葡萄牙人,然而在拍死过程中发现这些洋爹用的鸟铳跟佛郎机比自己的本土火器好用


顺便当时洋爹们的“先进”火器的“先进”程度大概是撑死不超过50年的技术差,甚至可能只有30年左右;因为洋爹自己的新生代火器建设比如火绳枪建制跟炮制改革也就是15世纪末才开始,16世纪初体系才成型;葡萄牙野爹们跟辣鸡大萌初次接触的时候欧佬自己都还没把火门枪之类的原始火器淘汰完;哦对,顺便说一下各路洋爹中以我大神罗为例,神罗直到16世纪头一二十年里跟你辣鸡大萌国产手铳属于差不多性质玩意的钩式手持枪一类的火门枪类武器一样用得非常欢;而波兰直到1536年以后才有用火绳枪的记录;

嗯,然后相比之上面这个碰到屁大一点动静就开始数十年持续全国范围内火器改良,宛如一惊一乍的没见过世面乡巴佬一般的辣鸡大萌,我傲娇无比的煌煌大清才是尽显天朝上国的高贵本色:一定要顶着超过200年的技术代差,被洋爹按在地上狠狠地往死里摩擦两次,给人一路日进国家首都火烧皇家园林之后,才以此为契机踉踉跄跄地开始搞洋务运动;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煌煌大清在乾隆朝已经给缅甸蛮子花式吊打过,被吊打期间已经见识过了以燧发枪为代表的新式火器,然而我煌煌大清根本不care,嘛,不就是几挺燧发枪么,咱不稀罕,不造;而且咱干啥要给那些送死用的泥堪更新火器?


综上所述,先不提这篇破文把“火器”默认为“古代火器”而不包括近代火器到底算不算双标,还是说只是纯粹的标题表意不准确;就算这破文是在双标,我觉得冲着咱煌煌大清在火器改良这个问题上宛如老年痴呆一般的反射弧和反应能力,大清在提及这个问题时就是被人“双标”一下也没啥可冤枉的


最后你第一句话我赞同,这篇破文的确没什么意思,因为满篇瞎几把乱扯的观点和内容;比如分不清倭寇集团使用的火枪和日本铁炮,事实上倭寇集团接触火绳枪早于种子岛铁炮传入,倭寇火枪大多直接来源葡萄牙人和东南亚,并不是日本本土产铁炮;还比如瞎几把吹日本铁炮性能却连铁炮有很多种不同规格都不提;再比如谈战例引用一堆考据度参差不齐的数据,一些纯粹就是三无鬼扯,并且直接无视除武器之外的其它影响战果的条件和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3

精华

1万

积分

教廷大使

耕战
2961
鹰币
1267
天龙币
0
回帖
416

一级嘉禾勋章使者勋章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9-5 17: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震旦云龙 发表于 2017-8-18 07:58
嗯,毕竟我封闭愚昧落后无比的辣鸡大萌在国家尚未遭遇任何严重和根本性威胁的情况下就在16世纪进行了洋人 ...

活在你的明粉、皇明世界里吧。
如今连明朝的《武备志》《西法神机》和清朝的《火器略说》《火攻掣要》以及《纪效新书》等都没读过的人,也敢在火器方面天花乱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9-6 07: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duv4010485 发表于 2017-9-5 17:14
活在你的明粉、皇明世界里吧。
如今连明朝的《武备志》《西法神机》和清朝的《火器略说》《火攻掣要》以 ...

噗呲,你个智障玩意才是来搞笑的吧,神特么《纪效新书》跟《火攻掣要》是你清朝的?!!这是我今年听过最搞笑的笑话之一,戚爷爷跟焦勖怕不是要哭晕在厕所,你这连个火器兵书成书年代都搞不清楚的弱智理客中我真是搞不懂哪来的自信满满呛我这个皇汉明粉意淫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9-6 07: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duv4010485 发表于 2017-9-5 17:14
活在你的明粉、皇明世界里吧。
如今连明朝的《武备志》《西法神机》和清朝的《火器略说》《火攻掣要》以 ...

哦对,顺便再纠正一下,人家焦勖跟汤若望写的书名字叫《火攻挈要》,不是啥“掣要”,连字都打错就别拿着个书名就跑出来装逼了,我抽上面那位嘴炮大仙至少我还拿得出几张截图,你就哔哔了几个书名还把名字哔错了我真是搞不懂你在这睾贵嘚瑟个啥呢,真以为自己屁股“理客中”了就比明粉皇汉睾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7-9-6 07: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duv4010485 发表于 2017-9-5 17:14
活在你的明粉、皇明世界里吧。
如今连明朝的《武备志》《西法神机》和清朝的《火器略说》《火攻掣要》以 ...

最后别拿自己东拼西揍的脑补来换算古代单位,明代量火器射程用的“步”都是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的那个步来量,五尺一步这个度量规则自唐以后各大朝代基本都通用,明代营造尺一尺约为32厘米左右,一步一米六没有任何毛病。当然你非要觉得你拿烽火台距离换算一步的才是真理那我也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精华

3290

积分

公爵

耕战
615
鹰币
1645
天龙币
0
回帖
108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8-1-10 1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一直比较重视火器的发展,西方国家在这段时间发展非常迅猛,但是明朝还是勉强跟得上步伐,可惜到了明末,制造的火器各种炸膛,还不如当铁棍好使,三眼铳看着威猛,其实射程近,准度差,但是枪头大,所以大多数时候是用来锤人用的;清朝在鸦片战争前在火器上面基本属于原地踏步的,到了清末,火器由于大规模引进洋人的技术,虽然比较先进,但是日久生疏的士兵打仗的时候只会朝天乱放枪,用起来还不如弓箭顺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8-1-19 11: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爽身粉 发表于 2018-1-10 10:53
明朝一直比较重视火器的发展,西方国家在这段时间发展非常迅猛,但是明朝还是勉强跟得上步伐,可惜到了明末 ...

黑炸膛率就算了,同时代欧洲和土耳其的火枪火炮该炸的时候也是一样炸膛炸得不亦乐乎的,炸膛在西方也从来都不是个稀罕事。奥斯曼帝国的铸炮厂还有请阿訇来念经祈祷的......而且冶金/铸造质量并不是影响炸膛率的唯一主因,火器的装药量还有使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也会对炸膛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像明朝有时候使用部分火器时经常搞倍装药甚至三倍装药,这种你怎么去比较?其炸膛率肯定会比等倍装药的火器的高,但并不能说明质量就不好。
三眼铳也没有网上某些人黑得那么不堪,用来对付缺乏火器的蒙古人其实绰绰有余。而且很多人其实没搞清楚三眼铳的用法,三眼铳在明代边军当中一般并不是拿来和鸟铳这种火器一样当作常规步兵火绳枪用的,更多是有一点点类似欧洲骑兵簧轮手枪的用法:给骑兵装备,在接近敌军的时候抵近射击一次,随后开始近战。以步兵火绳枪的要求来看待三眼铳那肯定是不行的,然而别人武器的定位本就并不是这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精华

815

积分

伯爵

耕战
45
鹰币
210
天龙币
0
回帖
109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8-1-19 11: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爽身粉 发表于 2018-1-10 10:53
明朝一直比较重视火器的发展,西方国家在这段时间发展非常迅猛,但是明朝还是勉强跟得上步伐,可惜到了明末 ...

黑炸膛率就算了,同时代欧洲和土耳其的火枪火炮该炸的时候也是一样炸膛炸得不亦乐乎的,炸膛在西方也从来都不是个稀罕事。奥斯曼帝国的铸炮厂还有请阿訇来念经祈祷的......而且冶金/铸造质量并不是影响炸膛率的唯一主因,火器的装药量还有使用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也会对炸膛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像明朝有时候使用部分火器时经常搞倍装药甚至三倍装药,这种你怎么去比较?其炸膛率肯定会比等倍装药的火器的高,但并不能说明质量就不好。
三眼铳也没有网上某些人黑得那么不堪,用来对付缺乏火器的蒙古人其实绰绰有余。而且很多人其实没搞清楚三眼铳的用法,三眼铳在明代边军当中一般并不是拿来和鸟铳这种火器一样当作常规步兵火绳枪用的,更多是有一点点类似欧洲骑兵簧轮手枪的用法:给骑兵装备,在接近敌军的时候抵近射击一次,随后开始近战。以步兵火绳枪的要求来看待三眼铳那肯定是不行的,然而别人武器的定位本就并不是这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0

精华

3290

积分

公爵

耕战
615
鹰币
1645
天龙币
0
回帖
108
附庸关系0
发表于 2018-1-19 12: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震旦云龙 发表于 2018-1-19 11:18
黑炸膛率就算了,同时代欧洲和土耳其的火枪火炮该炸的时候也是一样炸膛炸得不亦乐乎的,炸膛在西方也从来 ...

没什么黑不黑的,明末腐败,工部粗制滥造导致容易炸膛,三眼铳当铁棍比较好使,陈述事实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5-20 12:10 , Processed in 0.231212 second(s), 22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