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查看: 824|回复: 1

[人物辑] 细数泼向陈炯明的污水

[复制链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18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发表于 2015-12-18 08: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数泼向陈炯明的污水

1920年底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

  作者赵立人,广东社科院研究员。

  傅国涌曾在《如此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读李敖〈孙中山研究〉》(以下简称《如此》)一文说:“在陈炯明一生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相对来说能够站得住一点的还是辛亥革命,其他如黄花岗起义、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等,他的表现都和‘英雄好汉’这样的称号相去甚远。但在有关广东辛亥革命的史料中,我们看到的陈炯明非但不是什么英雄好汉,而且完全是个相反的人物。”

  其实他所谓的“史料”,基本上是国民党中某些反陈者及受其影响者制造的赝品。厘清这些史实,有助于还原一个真实的陈炯明。

  虚妄误事抑或听命不动

  先说“三二九”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是采用集体领导体制的,黄兴不顾集体决定,坚持率队起事,固然有其理由,但其他人遵从集体决定暂不发动,亦不能视为“逃兵”。黄兴、胡汉民联名发出的《报告书》对陈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未率队起义多所指责。

  1924年,胡汉民致函邹鲁,称:“克强(黄兴)先生由广州出险到港数日,即来弟处,以受伤断指,乃口授弟作书。是役弟……未与战争,故先后情形,当然以克强先生之意为准。克强先生尔时愤激感伤之余,在省城戒严、逻骑四出之际,其所得消息,大都间接之报告,或即就报纸而加以判断,故与事实不能尽合。乃未几而武昌起义,克强先生既赴汉阳,而弟等又各为实际上之行动,更无就此报告书为追加更正之余暇,……今幸经兄与执信当日检查,而又幸有吴稚晖先生之诘问,适予弟以发言辨正之机会。……亦信如上所云,虽克强复生,亦必无异言也。”《胡汉民自传》亦追述:“克强……右手不能作书,乃口授余作报告致海内外,泪随声下。且言雨平、毅生、陈炯明三人虚妄误事,罪皆当死;余时亦悲愤已极。克强固主持军事,且血战而出,固当悉以其言为依据,乃同署名。后执信、克夫出,更从各方面调查,则克强对于三人之批评,实有误会。然未几武昌起义,余与克强日在军书旁午中,不及改正。”

  另一方面,黄兴单独发出的《致海外同志书》,其中对陈炯明的评价与黄兴、胡汉民联名的《报告书》迥然相异。《致海外同志书》指出,“惟此次之失败至此者,弟不能不举毅生、雨平二人之罪”,并指斥“毅之无良”,却无一语责及炯明,且尊称为“竞存兄”。与对毅生、雨平的态度适成鲜明对比。这两份文件几乎是同一时间写成的,并且都有黄兴的署名,而观点歧异如此,实在令人寻味。

  包华德主编的《民国名人传记辞典》在“陈炯明”一条中写道:“据说笔录时,胡汉民加以篡改,为其堂兄弟(胡毅生)开脱,把责任都归于陈炯明。此举激起陈炯明对胡汉民的忿恨,也可能是他以后脱离革命党的一个原因。”此说当有所据,而上述两份文件的重大差异,也不失为一个旁证。胡汉民似乎对这种传言也有所知,所以要一再声称联名报告书完全根据黄兴的意见写成,实际上是为自己开脱。孰是孰非,这里不拟遽下结论。无论如何,联名《报告书》对陈炯明的指责既先后为黄兴、胡汉民否定,就不应再引为论据。

  违心遵命参与“二次革命”

  对陈炯明在“二次革命”中的表现,历史学家邱捷作了十分客观的陈述:“在二次革命前夕,袁世凯以陈炯明取代胡汉民任粤督,企图拉拢陈炯明对付广东的革命党人。当时粤港商人多拥陈反胡,广东陆军中高中级军官不少已倒向袁世凯,陈炯明明知民心不附、军心已变,但仍发动广东的二次革命,结果没有一支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努力作战,最后全军背叛,陈炯明临出走前只好把反对独立的中级军官陈钟英等三人枪毙泄愤。”“粤港商人多拥陈反胡”和“民心不附”好像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它反映的实际情况是:当时广东军民都普遍反对“二次革命”,只要陈炯明不趟这浑水,他就一如既往得到多数人拥护;而在遵从某人乱命之后,就马上众叛亲离。

  对于是否遵从乱命,陈炯明确曾犹豫再三,多年后还痛心疾首,自咎不已:“癸丑一役,我本不欲轻于一掷,徒以党议关系,不得不已。至今思之,犹有余痛。”所谓“二次革命”,本来就是某些阴谋家为攫取权力而以卑鄙手段挑起的。陈炯明之卷入,固由于他作为激进革命者对袁世凯这类旧官僚有本能恶感,因而轻信了真凶制造的谣言,更由于不得不服从“党议”。不过,一旦下定决心,他的态度就异常坚决———其实这才真正是陈炯明因违心地服从“党议”而犯下的过错。后来到了“护法”时期,陈炯明之所以宁被解职,不从乱命,就是过而能改的表现。

  压制舆论抑或消除影响

  傅国涌的《如此》一文提到,陈炯明“利用职权压制舆论,不准报纸登载军队的消息”。关于此事,广东警察部长陈景华1912年1月15日函云:“初十日各报所登新军逃散一事,当经本部函请更正。惟都督命令,以事关军政,不容捏造事实,扰乱军心,是以令本部干涉。十二日令本部长邀请各报编辑人同赴都督府解释其事。当时都督以事关军政,必须根究来历,是以暂留陈听香、陈藻卿两君于军务部,随将造谣之黎耀西一名逮捕,送交都督府,而两君即行释回……今各报馆自谓有应付之责任,与访事无干,是以都督又谕本部从新干涉登此事之报馆,除《国事报》(按:保皇会的机关报)业已停版外,其余八家请为约齐于十六日上午九句钟到本部面谈为要。”

  广州报界就此发《布告同胞书》云:“元月初十日,各报登载燕塘新军解散事。十一日晚既接警察部函,均即更正。十二日下午陈都督复押留主笔勒交访员 。十 五 日 晚 陈 都 督 又 饬 警 从 新 干涉……虽战争年代,最忌间谍造谣煽惑,扰乱军心,报馆倘有为满虏机关,应以军法严办。但今登载此事之八家报馆,是否为满虏机关报,公论具在……夫报纸登载失察,有应更正者,但罪不止于更正则不应属其更正,宜直控诉其罪过,予以相当处罚。今警部既函嘱各报更正,则明明认此事只应更正,不能于更正后复有所干涉……昨警部函嘱各报主笔到该部面谈,敝同人已既经公正,责任已尽,再无劳奔走之理……今诘驳陈都督干涉各报之野蛮举动。”

  对照两造之词,是非曲直显而易见。当时广东仍在战时状态,广东新军部分在前方浴血奋战,部分在危机四伏的后方留守,报馆偏于此时刊出“新军逃散”的不实报道,影响恶劣,显然已触犯刑律,应予严惩。《布告同胞书》虽对此无法否认,但却抛出一个奇怪的逻辑:如果是“满虏机关报”当然要严惩,如果“公论”说不是,就可以逍遥法外,顶多更正一下了事。这明显与“以事实为依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准则南辕北辙,荒谬绝伦。事实上,陈炯明已经十分宽大为怀,仅要求更正及拘捕了造谣者;只是在报馆出面为造谣者担保后,他才请报馆再派人到警察部面谈,继续沟通,可谓仁至义尽,何来压制?报馆方面则进而摆出了牛二的架势:你说我有罪,就该严惩我,你既不严惩我,就说明我没有责任,你再找我谈就是“野蛮举动”。

  当时的广州报人以旧文人为主,有新思想者少,习染污俗者多,如此表现毫不足怪。

  镇压“民军”抑或为民除害

  傅国涌的《如此》一文还提到,陈炯明“血腥镇压其他民军”。其实当时的所谓“民军”,小部分确是在革命党人领导下的起义军,大部分则是与革命党人无甚关联,而是趁“反正”之际入城捞世界的土匪武装。胡汉民说:“民军分子,以赤贫农民与其失业而流为土匪者为基本队,更裹胁乡团及防营之溃散者,以成其众。”《时报》报道,当时广州城内,“无论何军,皆可以逮捕国民,且借搜查军火为名,入室抢劫,无所不至。视人命如儿戏,以省城为战场。千百成群,怀挟枪弹,一言不合,轰声即起。”

  李朗如、陆满记述:民军“穿着便衣,携带武器,四处游行穿插,歹徒乘机混迹其中,因而形成兵匪难分,一般人民对之无不提心吊胆。而且遍地烟赌,民军官兵亦有因赌败而进行抢劫,甚至谋财害命者。亦有一些民军随便向天空开枪,以致流弹伤害人命,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惶惶。各营号民军官兵常时有因争夺开设烟赌的区域,或因赌博争执,追索赌债,从口角至动武开枪杀人,寻仇报复。因此各营号的民军,不惟不能团结,而且互相攻击,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恶感。”“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弄成城乡市集都成混乱状态”。苏济川记述:“各属民军纷纷开入广州,但多为乌合之众,素无训练,且多出身绿林,成分复杂,良莠不齐,一言不合,即拔刀相向。故此省会秩序一时纷乱。”

  王鸿鉴记述:“此辈多属乌合之众,品类极为复杂,未经训练,纪律毫无,领导人物又多沉迷于‘嫖赌饮吹’,对部队的约束极为松懈,以致打家劫舍,谋财害命,寻仇报复,骚扰不堪,造成社会动荡混乱……其中以石字营统领石锦泉纪律最差。”《神州日报》记:石锦泉“自招二千余人,捏报四千”,大肆贪污军饷;入都督府向胡汉民逼饷,“辄执炸弹恐吓”;白日在多宝街亲手擅自杀人,“取出人心,沿街夸耀。”只有小部分以革命党人和新军为领导和骨干力量,流氓无产者的影响较小的民军,如陈炯明的“循军”(进驻广州的部分),以及“香军”、“起军”等,始终能保持良好的风纪,而像石锦泉这样的民军,难道不应该镇压吗?实际上,尽管曾经胡作非为的民军不在少数,但广东军政府最后基本上都是以和平手段给资遣散,只有无法无天达于极点的石锦泉,以及联合发动武装叛乱的王和顺、关仁甫、杨万夫受到镇压,而其部属最终亦给资遣散。顺便一提,陈炯明自己的“循军”,除小部分(大约七分之一)与新军合编为广东陆军外,大部分也同样遣散了。他还拒绝让“循军”的人均遣散费高于其他民军,坚持一碗水端平。

  傅国涌在《如此》中特别提到“仅3月21日这一天王和顺的惠军就死伤两千多人”,却对惠军的所作所为不知或不提。

  在广州,王和顺无视军政府严禁烟赌的法令,“在东堤一带征收烟赌捐”。在东莞石龙镇,“王和顺……在豆豉街一带,逐家搜索,见有财物,如取如携,群众敢怒而不敢言”。石龙商民向孙中山控告:1912年1月26日,惠军向驻石龙的“起军”“有意撩斗”。“翌午廿七,与起军攻战一昼夜。廿八早,在省城续拨惠军二千,携带大炮。是日午后,计枪毙起军十八人,尽夺全营参谋、书记、司事衣物一空,并将扎勇各厂焚毁,掳去起〈军〉五人,当场枪毙。”“廿九,惠军大肆焚劫,借口搜获起军,将广昌当铺焚劫一空。”“连日省城戒严,悉因惠军自持〔恃〕人多,处处星罗棋布,实则暗图都督地步。”而由老同盟会员梁起任统领的“起军”恪守纪律,拥护军政府,“商民莫不悦服,在龙时将三月,石龙从无劫案。”惠军“倘军情不利,势必由石龙退惠州,故外则发‘革上革’之威名,其实预防起军堵截。”“起军代表日求陈督作速救援,讵陈督游移无断,止以‘调和’二字塞责。在都督尚防跋扈将军,况商民敢不畏强暴加害耶?”可见面对惠军的胡作非为以至明目张胆作叛乱部署,陈炯明都曾一再忍让,力求调和。

  但王和顺气焰愈张,1912年3月9日下午,惠军击毙宪兵官兵4人,伤1人。当晚,陆军司长邓铿往晤王和顺,“戒其勿破坏大局”。但王和顺反称“新军欲缴伊军械”,会晤无结果。3月10日,惠军开炮猛攻。陈炯明得各方支持,大举反击,12日,战斗以惠军方面的失败而告终。王和顺等逃往香港。

  3月15日广东临时省议会电称:“民军统领王和顺久蓄异志,潜招桂兵,私购枪炮,分据要地。十日突阻新军查街,伤毙数命,斩断电线。十一,发炸炮轰城内外。陈都督万不得已,始宣罪状,令军围攻。幸其部下多不附从,现王逃兵溃,商民多受惊少损害。此役非因裁兵而起,各民军皆安。”孙中山在给陈炯明的电报中说:“王和顺在粤举动,早有所闻,蓄意破坏,当非一日。此次公然作乱,目无法纪,幸除其一二私党之外,各民军皆知大义,不受所煽惑。而贵都督坚强不挠,办理尤合机宜。民害之除,社会之幸也。我粤民军,当以遵守军纪,维持治安为第一之天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2

主题

11

精华

8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14500
鹰币
104418
天龙币
0
回帖
7419

翔鹰十周年帝国Online纪念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帝国勋章二级嘉禾勋章俾斯麦勋章十字军勋章火十一水王

附庸关系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8 08: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枪毙陈听香适用军律

  惠军被解散之后,王和顺在港澳组织“扶正同盟会”,联络内地土匪,继续其颠覆活动。惠军参谋陈听香从香港回到广州,在他主持的《公言报》和《佗城日日新闻》上继续造谣惑众,为颠覆广东军政府张目。陈炯明遂封禁两报,并拘捕陈听香,解交陆军司的法务局。最终,法务局根据胡汉民在任时已颁布的军律第十条“造谣惑众扰乱军心者处死刑”,将陈听香枪毙。

  4月11日,临时省议会代议士129人开会,以68票通过对陈炯明的弹劾案,谓陈“滥用军律,擅将报馆记者枪毙,查现为施行约法时期,万无适用军律之理”,“剥夺人民生命,钳制言论自由”。但主张弹劾者也承认“听香个人不足惜”,“此次陈听香之枪毙大快人心”。同日,陈炯明咨文临时省议会指出:“如使陈听香自发表政见,尚有可言。今陈伪造事实,直是依附叛军,鼓众惑乱,非以言论受罚也。次贵会所主张约法时期,万无适用军律之理一层,则又显见贵会并未了解军律之用途。凡地方戒严,均可适用军律,不特约法时代有然,即立宪时代亦尔。省城自独立后,并未宣布解严,即可适用军律。”

  广东七十二行总商会则通电谓陈炯明枪毙陈听香,全粤称快,指责省议会违法弹劾大背舆论。这个仅以微弱多数通过的弹劾案,在社会上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得不到支持,最终不了了之。

  若就法理而言,当时仍为军事戒严时期,动乱未已。前引报界《布告同胞书》也承认:“战争年代,最忌间谍造谣煽惑,扰乱军心……应以军法严办。”可见枪毙陈听香合乎程序正义,并不因其记者身份而有所不同。而反对陈炯明者也承认“此次陈听香之枪毙大快人心”、“不足惜”,而未见异词,我们也足以判断其合乎实体正义。

  黄世仲死于巨额贪污

  傅国涌的《如此陈炯明算得上英雄好汉吗?》(以下简称《如此》)一文说“陈听香挺身而出,公开在报纸上为黄世仲等鸣冤叫屈”则是时空倒错。陈听香被捕在4月6日,比黄世仲还早三天。黄世仲是广东同盟会领导人之一,与各地堂会势力和绿林人物有结纳,时为民团总长。4月9日,陈炯明以“串通民军统领,冒领军饷,私图分肥”,“私准(关仁甫)招兵及私代民军购械”,“强押多人,供词需索,受贿逾万”等罪名,将黄世仲拘捕下狱,5月初被胡汉民枪毙(时陈炯明正辞职居港)。《如此》说:“4月9日,陈炯明就悍然将他逮捕,不经审讯,先行枪决,再发布告。”除逮捕日期外,均非事实。

  关于黄世仲致死之由,冯自由说:“先是世仲既长民团局,以生平好用机智,颇得民军诸首领拥戴,由是恒假各路民军以自重,屡向当局逼索饷械,当局不胜其扰,有识者已深为世仲危。”胡汉民说:“黄颇能操纵关仁甫、王和顺之属,至民国元二年间,乃竟欲使民军拥己而作乱。”冯秋雪则根据罗翼群的回忆说:“民元三月间,有人向陈炯明告密,谓黄世仲已向香港某日本洋行以低价购得‘村田式’步枪约万枝,已秘密起运来穗,将用以装备王和顺、杨万夫、石锦泉等部民军云云。”黄任潮亦说:“民军首领……潜图反抗。世仲身为总团长,谅亦知情。当时民军……密谋筹集巨款,迳向外洋订购大宗军火,由某国轮船运载入口……查悉此事,世仲亦曾预谋,乃拘之下狱。”“当时的报纸《时报》和《真相画报》皆指控黄世仲参与策划王和顺、关仁甫的动乱,并说陆军与王和顺的惠军剧战时,民团局忽然发炮击毙了陆军数名。”黄世仲显然支持以至直接参与了王和顺等人的叛乱,这是他被杀的关键原因之一。

  关键原因之二则是“受贿逾万”。邱捷指出:“对勒索受贿的罪名,日后争议甚多,同情黄世仲的冯自由20多年后说:‘及世仲伏法,身后绝非富有,众疑始解。’但黄世仲死后七个月,《真相画报》刊登了他愿意报效10万元的字条,次年钟荣光在《广东人之广东》(1913年版)一书中指黄世仲‘有索贿陷命事,被番禺人民告发’,且议论说:‘以一穷书生,作官数月,即有十万元之报效,此银从何而来?’可见,冯所说的‘众疑始解’并非事实,相信军政府说法的仍大有人在。”

  《真相画报》的主持者高剑父、高奇峰虽为同盟会员,但不在军政府任职,他们和参与该画报的其他人都很有独立见解,并非阿附逢迎之辈;钟荣光曾任军政府教育司长,但对军政府用人行政多有批评,他的品格同样无可怀疑,且《广东人之广东》出版于二次革命失败后,所以,二高和钟荣光不可能明知是冤案还要污蔑黄世仲。军政府的告示称黄世仲“借石楼乡陈仲佳畏罪自溺一案,强押多人,供词需索,受贿逾万,致被该乡陈姓族人控告”,近年有同情黄世仲的研究者披露,黄的后人说“受贿逾万”者乃是黄的堂兄胞弟所为,与黄世仲无关。

  即使在今天,任何国家、地区的官员,如果自称对亲属已遂的勒索受贿毫不知情,要检察官和法官相信也不容易。在当日的广东,在辛亥革命民主精神高涨的氛围下,社会上对革命党官员道德的期望值很高,舆论监督也比较严格有效,胡汉民、陈炯明、朱执信、廖仲恺、陈景华等军政府高官都以廉洁自许,他们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攻 击 ,却 鲜 有 涉 及“贪”字者。军政府为强调政治上的合法性和树立道德形象,自然会对有受贿嫌疑的黄世仲从严惩处以争取商民的支持。也许有人认为就算受贿也罪不至死,但当时1万元是笔巨款,相当于近百十个普通工人一年收入的总和,即使按《大清律例》,官员贪污这样的数额,定案后也是死罪。

  此外,孙中山当时还说:“当反正之初,淑慝未明,贤愚并进,如黄世颂(仲)者流,遂得恣肆于一时,迨军务渐平,是非大定,彼辈遂不得逞,乃从而多方煽惑,结党营私,冀人售其欺,而彼亦得于从中取利。”钟荣光也说:“世仲亲友,以同党之义,极力运动释放。孙、胡以权由军法局,不允说情。”由此可见,黄世仲被枪毙是经同盟会高层拍板的,时正下野的陈炯明对此决定即使有影响也非关键性。

  许雪秋、陈芸生为胡汉民所杀

  《如此》一文指责陈炯明“派到潮汕的前清降将吴祥达在汕头大肆解散民军,并枪决民军首领许雪秋、陈芸生等人”。关于这一专题,笔者有《孙中山与许雪秋》一文,已指出《如此》所据的旧说,率多不实之词。

  当时潮汕民军派别斗争激烈,但并非如《如此》所误信的那样,以同盟、光复两会为分野。陈炯明及其留守惠州的“循军”副手林激真均同盟会员,在惠州起义时就是陈芸生的盟友,许雪秋又与同属光复会的陈芸生结盟。由于潮汕安抚使陈宏萼成为地方势力的工具,尾大不掉。1912年2月,林激真率领亲军一标(团)约千余人,由惠州乘船至广州换轮船开赴汕头,意图实施对该地的控制。但陈炯明命令其避免与当地武装发生冲突。林激真违抗命令,于3月12日进攻汕头;15日,在许雪秋、梁金鳌等部民军的策应下,击败陈宏萼及支持他的民军,攻占汕头。“林激真入汕后,竟对潮汕人民肆意欺压,引起人民反感……于是潮汕各属团体及海外华侨、会馆、学校等均函电纷驰,声讨林激真盘踞潮汕,违法乱纪,种种罪恶。”

  临时省议会3月18日裁决林激真导致潮汕的动乱。潮汕民军司令之一方云藻致电孙中山、胡汉民,指责“林激真违抗粤督命令,擅率兵糜烂汕头,焚毁掳掠,全埠搬徙将空,仍思以兵犯群,民心惊恐。而驻郡(潮州城)北伐第四军显为内应,密购多数煤油膏草手斧,豫为焚掠。现内应虽行解散,林兵在汕头未撤,潮境岌岌可危”。上海潮州会馆也急电孙中山、黄兴,谓“潮汕事更危急,乞速救援”。许雪秋也“为汕头商会长赖礼园(文教)控省,称劫掠其家,勒索兵饷云(原注:赖与许略有亲戚关系)”。

  张永福等一批潮汕籍同盟会员在给孙中山的呈文中更揭露:“不肖会员(按:指同盟会员)林激真……违抗都督命令,于三月十二号再犯汕头,与梅军曾伯谔、第四军张则通及陈芸生、梁冠三、许雪秋等连合,围攻安抚使署,枪杀潮军无数。旋复击商团,抄商会;毁演说所,毁筹帐(赈)所;毁《汉潮报》,毁《图画报》;劫掠由暹回汕侨商,焚福合埕一带店户百余家;购拿总商会总理赖文教、自治会长吴子寿;奸淫妇女,抢劫银庄;生拿平民,剖挖心肝,悬诸竿中,游行街市。种种惨酷,罄笔难书。”潮人公启亦谓:“一般败类陈芸生、许雪秋辈,平日以剥削地方为事,至是计不得逞,遂思藉外寇为攫取之计矣。林激真者,惠州之司令也……芸生辈遂因缘为奸,引其至潮……而陈督(炯明)亦电林,如违令至潮,将以军律严惩……而林激真竟潜行遵陆……汕中《汉潮报》、《图画报》对于林之来也,以违都督命,略有微词。林至是毁报馆,囚《汉潮报》主笔许占五等。越日击散商团,恣行抢掠……获潮军十余人,则斩首挖心,以泄其愤。”

  “广东大都督府收到控林函电,无日无之。林本为陈炯明副都督委派,然在此人民群起反对的形势下,陈亦无法袒护,不得已只好调林回广州加以处罚。”“陈炯明都督收到来自商人、报界和省议会越来越强烈的呼吁,要求他派遣一支部队到潮汕地区来。”“美国领事认为,是因为他们(按:指外国领事)向陈都督提出了当地形势威胁着外国利权的警告,陈才答应派遣部队。”他委派已反正的前清南韶连总兵吴祥达为潮汕绥靖督办,3月30日,率2500名士兵乘特派的英国军舰驶赴汕头,并于4月2日和3日全部抵达。

  4月初,曼谷一个华侨团体致电孙中山称:“吴军到汕,林竹(等)复肆抢勒,吴不敢问,反拟筹巨款与林出境。”张永福等直孙中山的呈文也说:“乃吴督办到汕,林激真仍抢掠商店,日凡数起,督办绝不过问。今复迫令商家缴纳巨款,始允离潮。”5月1日,旅港潮商聚和堂急电已返广州再任都督的胡汉民并转孙中山称:“林激真统兵乱潮,屡经电禀在案。嗣因陈督笃念旧交,授意吴督办借款赀林出境。政府既不惟〔惜〕枉法以徇私,商民自不敢不含冤而茹痛……乃林激真、梁金鳌、陈芸生等,近闻陈督去任,连日复肆劫商号仰记等二十余家,惨急呼号,莫可控诉。伏乞俯念潮州久受涂(荼)毒,民不聊生,请迅饬吴军严重剿办,援民于水火。若政府仍执前策,忍弃潮州,吴军不肯实力保护,请乞明白宣示,准于潮人招兵自保。”

  林激真向汕头商会勒索到开拔费五十万元,交给骆凤翔全标伙食费两星期后,潜逃海外。约一个星期后军食将尽,“忽奉到陈副都督(按:陈炯明在调回林军时已非副都督)调林军回省命令,并派来专船接运……于一九一二年三月(按:旧历),离汕赴省。”林部甫抵黄埔,即被陈炯明勒令缴械,遣散回籍。

  有孙中山坐镇支持的都督胡汉民,随即一改陈炯明在都督位时对梁金鳌、陈芸生、许雪秋等人的迁就容忍,“其孙丹崖、陈芸生、梁冠三、张玉堂、何子因、刘任臣暨各部新组民军,均以都督令结束解散,或自行消灭。”5月12日,陈芸生、许雪秋被吴祥达枪杀。

  显而易见,许雪秋、陈芸生之死同样是同盟会高层决策的结果。有趣的是,当时人对陈炯明的指责是他纵容包庇许雪秋、陈芸生,恰与《如此》所引录的官史相反。而官史所褒扬者又恰是当时民意所憎恶者,你说奇不奇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5-20 08:29 , Processed in 0.131672 second(s), 3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