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帝国网|帝国时代论坛|帝国时代系列|神话时代
 找回密码
 注册翔鹰会员(昵称)
搜索
楼主: qs

三国中的博弈(转自天涯)

[复制链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3 09: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58)孙刘联盟的矛盾究竟起于何时?
  
  
  
  
  
  
  
   赤壁之战,孙权只要能够守住长江,不让曹操过来,双方形成“和局”,就是可以的了。这是乙方孙权的保底价。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打过去,那当然是最好。
  
   双方一交战,只在第一个回合,曹操就中了招,一败涂地,毫无还手之力,没做任何挣扎就逃跑了。这种开局就大败的战局是相当罕见的。周瑜赶过江去,如杀鸡割草一般。立了赤壁之首功。所获得的收益不知道超过了战前预算的多少倍!
  
  
   周瑜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丙方刘备参与进来!就他这三万人其实是够用的。刘备的两万人,不仅没有制曹操于死地,还反过来和他抢地盘,竟然还抢去了绝大多数的胜利果实!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他去交州,没有必要鲁肃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而刘备也突然发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和乙方孙权联盟!你不是要和曹操打吗?我就躲在一边看不就成了吗?你打输了我再跑,你打赢了,我不是一样的可以上去抢吗?我抢的就是我的。哪还存在什么都是你的!
   早知如此,就没有必要诸葛亮过去和他们谈判。干嘛要与他合伙呢?这次合作真的是亏大了。
  
   两家都有意见,都在失悔不该合伙。这就是合伙生意通见的纠纷。
  
   那么,究竟怎样分配,双方才都没有意见呢?
  
   荆州原先是刘表的,刘表死了就是刘表小儿子的,小儿子送给曹操后就是曹操的。打跑了曹操,谁打的就是谁的。
  
   孙权、刘备两家若不合伙,那肯定就是谁抢的谁得,若有不服,可以再打,最终,还是谁抢的谁得。
  
   而一旦合伙,就得按股分成:
   1. 以出资多少论:孙权3万占60%为大股东,刘备2万占40%为小股东。
   2. 以贡献大小论:击破曹操是周瑜、黄盖的功,那个诸葛亮借东风是假的,没有的事。所以“破敌”的份额纯粹是孙家的,刘家没有。破敌之后,“杀敌”的份额两家都有。因此:
  
   孙家贡献50%(破敌)+20或25%(杀敌)=70或75%
   刘家贡献0(破敌)+25或30%(杀敌)=25或30%
  
   所以,全部利润6个地盘按平均原则分,孙家得4个,刘家得2个,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而孙权利用谈判优势掐住诸葛亮狠宰了一把,他要求一家独得全部,刘备不得,只是可以借用。诸葛亮做出让步,也答应了。
  
   因此,“孙权全部独得,刘备可以借用”就是一个经过协商后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合理价位”。
  
   而现在既成的事实是:孙家只得了1个半,后缩水为1个,刘家得了4个半,后膨胀为5个。你叫刘备再拿3个出来,刘备是傻子吗?刘备希望得到的是全部,5个还嫌少了。你不同意吗?不同意那就只有采用不同意的办法来解决。
  
   于是,分配利润的标准就有了2个:
  
   1. 按原先的合同分。
   2. 按现在的实力分。
  
   以现在的实力来看,在争利润的范围内,刘备占据了绝对优势。
  
   赤壁之战中,荆州的主要兵力都被曹操报销了。曹操和周瑜打仗,其实真正受损失的是荆州本土势力,曹操的嫡系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等于说,把刘备以前的劲敌刘琮、蔡瑁这一派的本土势力都消灭了。
  
   剩下的荆州人愿意选择谁呢?曹操、孙权都是荆州的敌人,只有刘琦、刘备他们才是荆州真正的主人。一听说曹操败了,荆州人都望风归顺刘备、刘琦,队伍迅速就膨胀起来了。这是必然的。
  
   刘备在荆州收买人心七八年之久,那可不是白干的。当刘备和周瑜都来抢荆州的时候,荆州人存在两个选择,他们当然愿意选择刘备!
  
   如果按原先的合同分,刘备不划算。如果按现在的实力分,那就要打,孙权不划算。于是,纠纷就产生了。
  
   这种纠纷,可以确定:无解。至少在短时间内无解。
  
   也就是说,双方在这次合作中所产生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难于调和的。许多书中讲吴蜀矛盾是因为某某人不配合联盟、制造矛盾、加深裂痕,等等,都不是主要原因。无论你怎样配合,矛盾都不会消除,因为这个答案本身就是无解的。
  
   根源就是:分配利润的标准有2个。
  
   有2个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你要依你说的,我要依我说的。那就是说不拢的。矛盾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后面无论有没有人破坏联盟,矛盾都是存在的。
  
   开始的时候,刘备保命要紧,孙权提任何条件他都答应,现在有实力了,刘备当然要反悔。
  
   现在的局面是:双方都有条件或理由获取全部利润,并且一定是谁让步谁吃亏。刘备已经明了牌:“我的利润太少了!我要全部的利润!你把周瑜抢的那块地盘也让给我!”
  
   在打败曹操之后,刘备只有一个任务:抢地盘!先抢了4个半,后来弄到了5个,现在第6个他全部都要!那么,孙权又该怎么办呢?
  
  
   曹操回到北方,并没有急于反扑,而是坐山观虎斗。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当利润出现的时候,合伙人就会拔刀相向,反目成仇。等他两家斗的头破血流之时,他再出来坐收渔人之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59)艰难的选择
  
  
  
  
  
   刘备抢了5个地盘,还说自己的利润太少了,决定亲自到江东去找孙权要地。他要求孙权把抢到的一个地盘也让出来,送给他算了。
  
   诸葛亮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你这一去,孙权就必然会加害于你。而周瑜也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劝孙权,他刘备一来,你就把他软禁起来,千万不要放他跑了,这个家伙害我们不浅。
  
   刘备还是去了。孙权很难于选择。他总共只有3选:
  
   1. 干掉或软禁刘备,抢刘备的地盘。
   2. 放走刘备,但不答应刘备的要求。
   3. 放走刘备,答应刘备的要求。
  
   (即:杀、放刘备2选。又:抢刘备地盘、维持现状、送给刘备地盘3选。)
  
  
   孙权3种行为的利弊分析如下:
  
  
   第一种选择:
  
   刘备来了之后,孙权干掉或软禁刘备是非常容易的事。但一定会与荆州结仇,以后要想再占领荆州就会变的比原先更加困难。还是抢不到。这一行为并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
  
   不仅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反而还有害。两家一互斗,必然是互相损耗,这正是曹操想要的结果。如果为了这个利润,而被曹操各个击破,导致亏本的话,那就太不值得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开始就选择投降曹操还好些。
  
   所以,第一个选择:无利,有大害。
  
   其根源就在于孙权并不能抢到荆州。这有两个方面为证:
  
   a.赤壁大战,两家同时抢,孙家的人多些,还是没有抢赢刘家。现在,刘家的人比孙家的人(荆州方面的)多的多,孙家更是抢不赢了。
   b. 不久前,刘表还没死的时候,孙权就渡江过来杀了刘表的部将江夏最高长官黄祖。已经得到江夏,却又主动扔了这块地盘,只抢掠了些人口物资就回去了。
   为什么?孙权后方的山贼势力十分猖獗,他得不停地镇压,根本就无法分兵出去扩张镇守。因此:即使没有曹操、刘表的干涉,孙权连江夏都得不到,更不用说得到荆州喽。他暂时还没有条件占据荆州,独霸两地。
  
   甚至可以说,打曹操这一仗,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孙权的最大收益率为:0。但是,孙权如果不打,那就一定是亏损。所以,在“亏损”和“没收益”这两者之间,就逼着孙权只能选择“没收益”。
  
   孙权从一开始就只是在想怎样阻止曹操过江,只是想利用刘备拖住曹操不让他过江,哪敢奢望会有6个地盘的巨额利润出现?有谁知道周瑜会只在第一个回合就差点把曹操给揍死了?!这6个地盘几乎就是相当于“意外所得”。
  
  
   第二种选择:
  
   不杀刘备,也不答应刘备的要求。即:维持现状。刘备占5个,孙权占1个。孙权不与刘备翻脸。
   但是刘备存在主动与孙权翻脸的可能,强行抢走孙权已经占有的1个地盘。孙权的利润将会一无所得,还是只有江东的老本。
  
   因此,这一行为也不能使自己的利益为增值。还会损失掉唯一的一个利润。最终依然导致了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的局面。两家还是会失和,至少要发生局部冲突。但不至于发生大规模的火拼。双方在共同对付曹操的问题上仍然是一致的。
  
   所以,第二个选择:无利,无大害。
  
  
   第三种选择:
  
   答应刘备的要求,把唯一的一个利润送给刘备。刘备占6个,孙权占0个。孙刘两家不会失和,更不会火拼,还是共同对付曹操。
  
   所以,第三个选择:无利,无害。
  
  
   孙权的3个选择,没有一个好的!也就是说,他产生不了利润出来!稍有不慎,反而还有害!你叫孙权怎么选?!他怎么选都是:无利!
  
   “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性的选择就是第三个,全部利润都送给刘备算了。只是这样一来,孙权就太划不来了。做为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者”,居然是以“一无所得”为“最佳选择”!你能接受吗?
  
   (如果我得不到,我也不好死你!这个选择怎么样呢?非理性的。其演变结果就是上面第一种选择的变化。)
  
   在“大家都要一起受害”与“合伙人受益、我不受益”这两个选择中,还是以后者为正选。因为后者毕竟没有任何一方成为受害者。
  
  
   孙权终于做出了理性的选择,把自己所有的利润全部让给了刘备,刘备只身犯险,来东吴要地得逞了!不仅得逞了,孙权还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以加强联盟。诸葛亮、周瑜这两个神机妙算的天才都算错了。
  
   荆州的局势就相当于又恢复到投降曹操之前了。所不同的仅仅只是:以前的刘琮换成了现在的刘琦,以前的蔡瑁换成了现在的刘备。
  
  
   曹操一直在坐等两家互殴。得到这个消息后,再也笑不出来了。《三国志》云:“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欲作书,落笔于地。”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孙权会做出这种选择。
  
   孙权的这种选择,尽管很不划算,但这是对江东基业最好的一个选择了。同时也是促成三家鼎足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如果刘备、孙权其中任何一人,不能非常理性地明白全盘变化的各种演变结果,那就不可能形成上述局面!
  
   孙权的选择仅仅只是“无害”,并不能产生利润出来,(因为目前没有条件产生利润)。那么,孙权就只有把利润预期在将来上。撮合两种瓜分荆州的分配方案,重新整合成一个新标准:
  
   1. 荆州的所有权还是都是我孙权的,
   2. 荆州全部都是借给你刘备用的。
   3. 等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后,荆州全部交还给孙权。
  
   “现在都是你的,将来都是我的。”这个分法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于是成交了。刘备占大优,因为将来嘛,将来的事谁说的准呢?到将来再说!
  
   孙权的这个做法也是比较高明的。因为现在明摆着没有增值,他的这个选择就是有可能导致将来为增值的,这总是要比完全没有增值为好。
  
  
   在三方博弈中,乙方总是会因形势所迫而成为最费力不讨好的一方,既用力攻甲,又让利于丙,才可以继续往下周旋,基本上是无解的。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只会输的更快!若有胜机,依然可以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60)最劣势下的选择
  
  
  
  
  
   赤壁之战第一功,应该是鲁肃、诸葛亮这两个“外交官”的。二人缺一,就没有联合。没有联合,预算上就是输的,或许孙权就选择了投降(可能性非常大)。
  
   单从刘备方的角度来看,公正的讲,诸葛亮是第一功。因为他毕竟把事情办成了。只是办事手段太差,几乎把利润让完了。
   赤壁一战,刘方获取了巨额利润。次年刘琦死了,大家推举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对关羽、张飞两人的提拔最大。而对诸葛亮的提拔则较小,只安排他在后方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器重。究其根源,还是在联盟的时候,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
  
   如此,刘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孙权暂时没有条件得到荆州,干脆全部让给刘备,虽然养肥了刘方,但和以前相比,孙权还是略有收获的:
  
   1. 最大的问题,联合对付曹操,已基本得到解决。
   2. 以前和荆州是世仇,现在和荆州已经结了亲。
   3. 以前和荆州交战是有损耗的,现在荆州要交纳些许“租金”给孙权。
  
   总之,“刘备的荆州”要比“刘表的荆州”对东吴有利一些。孙权可以接受。
  
   但是,赤壁之战中,孙方功劳最大的人是周瑜。周瑜费那么大劲只抢了一块地盘,并且这一块地盘让给了刘备,也就等于说,周瑜的功劳没有了,打了那么大一场胜仗,结果他自己却是一无所获!
  
   如此,孙方“功劳最大”的一个,所获甚少。
  
  
   “多劳者少得”仅仅只是一种现象,因为该“得”多少不是按“劳”(付出)多少来分的。付出并不等于回报。以“回报”为分配依据,总是要比以“付出”为分配依据更有利!而“回报”,又是以“最高回报”(即利益最大化)为先!
  
   从“付出”角度看,刘备只该得2块地,孙权得4块。这是接近于“绝对平均”的分法。而从“回报”角度看,刘备该得6块,孙权得0块。这样,才可以使双方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若按平均分法,或其他分法,整体、个体都会受损。所以:
  
   1. 刘备得6,孙权得0,首先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其次分别最有利于刘备利益、略有利于孙权利益。
  
   2. 鲁肃促成联盟,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有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无矛盾冲突,所以他就“多劳者多分”,鲁肃红极一时,富甲一方,成为两边官员一级中的最大赢家。并且周瑜一死,他就接了周瑜的班。
  
   3. 周瑜让出唯一的利润,最有利于联军利益,最有利于孙方利益,最不利于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这就有矛盾冲突,凡有矛盾冲突的地方,总是“强者胜”。周瑜只好配合大局,牺牲了个人利益。(这种情况下,领导应该变相补偿为好。)
  
   4.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而出了个天价,最有利于联军利益,却不利于刘方利益。因此,刘备分给诸葛亮的个人利益就很少。合理的。
  
  
   周瑜、诸葛亮二人都成为功劳最大却收益最小的“受害者”,对大局有利,对个人不公。那么,像他们二位这样的尴尬处境,究竟该怎么办呢?
  
   说实话,不好办,很不好办。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好的选择。仔细研究他们的(个体)行为,发现他们都是很不容易的!
  
  
   (一)周瑜的选择:激进
  
   周瑜很郁闷,非常生孙权的气,生刘备的气,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他是这个联盟中功劳最大、收益为0的一个。
  
   但郁闷归郁闷,领导已经做出了这种选择,他也就接受了,没有利润也就算了。他马上就找孙权借兵,准备和孙权的弟弟一起到益州抢地盘,去开辟新战场,发展新业务,创造新利润。
   这就说明周瑜是能够理解的。他的行为选择也是很理性的。并没有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更没有争执,而是以“向前看”的心态,接受了0收益的事实,积极寻找下一个获利机会,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因为为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并不会使将来导致增值。
  
   所以说周瑜是个相当有雅量的人,就是从这说起。
   至于说周瑜是诸葛亮气死的,纯属小说家子虚乌有。周瑜和诸葛亮在两个不同的单位上班,可以说他们是两个不相干的人,就是有矛盾,打架,都不会被气死。
   还有的说是被孙权逼死的,也不像。孙权答应了周瑜,兵也借给了他,许他外出发展,并不存在逼死周瑜的痕迹。
  
   周瑜自己在路上害病死了,那是“天”定的,自然的选择。和孙权刘备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二)诸葛亮的选择:沉默
  
   诸葛亮为促成联盟出了天价,虽有利于联军,但不利于刘方。因此,刘方首领(刘备)支付给他的个人利益就很少。要诸葛亮下去收税,诸葛亮接受了。
   虽然出了天价,但毕竟是从大局着想的,他如果不担这个风险,刘备或许不能翻盘,这一点刘备应该很清楚。但他伤害了荆州人的利益,所以刘备不能、也不便于提拔他。
  
   诸葛亮选择接受,就说明他还是能理解的,要是不能理解,他完全可以选择去东吴。接受了之后,他就又选择了沉默。
  
   赤壁大战之后,诸葛亮基本上再没给刘备出什么妙计,而是收藏了锋芒,耐住了寂寞,一直在后方勤肯地工作了N年,很低调,很沉稳。15年中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这与他的聪明劲很不连贯。乃是大智慧。
  
   一直等到刘备死的时候,才换来一个“托孤大臣”的机会,这才是诸葛亮命运的转折点。是用人品、能力、耐心熬上15年光阴换来的,这一点,不可能用什么妙计在刘备面前得逞。
  
   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才是刘备真正信赖的人。因为任何人死的时候,不一定会把儿子托付给最能干的人,但一定会是最信赖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0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61) 西川预谋
  
  
  
  
  
   西南益州的老板是刘璋,与汉中老板张鲁有仇。张鲁屡犯刘璋,刘璋畏惧,就找曹操帮忙。曹操无暇顾及。张松、法正等人就劝刘璋去荆州请刘备来助战。
  
   刘璋答应了,这个决策很容易就做出来了。但是手下的两派人有激烈的争议。
  
  
   张松说请刘备来的好处:
  
   1. 曹操是汉贼,欲篡天下,你请他来,就是养虎为患,他早就想夺你的益州。
  
   2. 荆州刘皇叔,与你同宗,仁慈宽厚。赤壁鏖兵,曹操被他吓破了胆,又何况张鲁乎?
  
   3. 你请刘备来,不仅可以拒张鲁,还可以抗曹操。这是最好的办法。
  
   刘璋说好,就派法正、孟达为使者去请刘备。黄权忽然奔入大呼:“不能去!张松必与刘备同谋,主公若听张松之言,则益州已属他人矣!”
  
   又一人王累说:“刘备是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之坏,你把他召来,就是引狼入室,西川休矣!”
  
   刘璋叱曰:“再休乱道!玄德是我同宗,他安肯夺我基业?”
  
   尽管两派人有严重分歧,但老板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决定了。那么,他的这个决策究竟好不好呢?好,这是正选。
  
  
   刘璋想请人抵御张鲁,请人的范围只有曹操、刘备两个(孙权隔的太远了)。
  
   1. 这两个人都有可能来抢他的益州,曹操抢到的可能性大些,刘备抢到的可能性比曹操要小些。所以请刘备相对稳健些。
  
   2. 虽然刘备也是狡诈反复之人,但比曹操要仁义,曹操从不做表面文章,不太重视面子上的问题。相比之下,刘备就是仁人。信义度比曹操高。
  
   3. 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不来,估计他是想等你们打好了再来。那么,刘璋就没有选择了,只有请刘备来这一选。(要么就不请人。)
  
   不请人行不行呢?“贼兵犯界,有烧眉之急”,已经火烧眉毛了,估计不请人是不行的。那么,冒着“被刘备抢地盘”的风险就是必须的。你不冒这个险,只会败的更快。
  
   持反对意见的人应该出一个比“请刘备来”更好的主意才能打动刘璋。但是没有。也就是说,听他们的,完全没有希望,听张松的至少有一半希望。
  
   只能这么选。因为这个选择是占优的。
  
   面对这些反对者,自己不出主意,又破坏别人的好主意,张松完全有理由说他们都是张鲁的内应。
  
   谋士们的意见总是相反,都是各自为己的。刘璋并没有被0方案者搞的犹豫不决,说明他还是有主见的。只要做好防范工作,此计是可行的。
  
  
   法正来到荆州,刘备设宴相待。酒过数巡,法正献计,劝刘备去后乘机抢夺刘璋的益州。刘备说:“刘璋,吾之弟,不忍夺也。”
  
   法正曰:“马逢伯乐而嘶,人遇知己而死。今刘璋不能用贤,此业不久必属他人。今日付与将军,不可错失。将军欲取,某当效死。”
  
   法正为什么希望刘备抢益州呢?因为刘璋不会用人。怎么叫不会用人?因为你没有用我,所以我就要说你不会用人!不要看书上说某某不会用人,那都是从没有被用的人嘴里说出来的。
  
   法正的意思是,如果刘备得了益州就应该用他。
  
  
   刘备决策去不去。当然是去。他与凤雏庞统商量,庞统说:“当决不决,愚人也。主公高明,何多疑耶?今有张松、法正为内应,此天赐也。何必疑哉?”
  
   刘备说:“曹操与我势同水火,操以急,我以宽;操以暴,我以仁;操以诡,我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我不忍也。”
  
   很显然,得益州,可不是小利。
  
   庞统笑曰:“主公之言,虽合天理,但若真的这样,就叫你寸步难行。必须去搞,这是汤、武之道。等事情搞成了,你再报之以义,广施以仁,又怎么会失信于天下呢?”
  
  
   于是,刘备安排关羽等守荆州。亲率庞统、黄忠、魏延,领军前往西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09: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62)进攻VS防守
  
  
  
  
  
   刘璋请刘备来的目的是抗拒张鲁,而刘备的目的则是抢刘璋的地盘。因此,刘璋与刘备的博弈竞局为:
  
   (一)刘璋的策略选择:
  
   1. 要求刘备抗拒张鲁。
   2. 防范刘备抢他的地盘。
  
   (二)刘备的策略选择:
  
   1. 进攻或佯攻张鲁。总之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实力不受损就行了。
   2. 侍机干掉或不干掉刘璋。总之只要能保证抢到益州地盘就行了。
  
   在“对待张鲁”问题上,双方有均衡点,即:击退张鲁,或是张鲁按兵不动,就可以同时满足二刘双方的要求。
  
   在“益州地盘”问题上,一个不让抢,一个硬要抢,双方没有均衡点,无法同时满足二刘双方的要求。那么,斗争就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要抢到益州地盘,可以选择:干掉刘璋,或不干掉刘璋。如果不干掉刘璋,那刘璋又怎肯把益州地盘白送给刘备呢?很难。所以刘备其实只有一选:干掉刘璋!
  
  
   在这一局中,刘璋是主,刘备是客,以实力论,刘璋强刘备弱。但是刘备可以随时选择发动袭击,而刘璋却只能防范,不能主动先袭击刘备。因此,进攻的主动权是在刘备手里。
  
   刘备占“先动优势”,刘璋占“实力优势”,双方大体均势。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瞅准时机,先下手为强,在第一时间干掉刘璋,才可以取胜!
  
   进攻方总是要比防守方更为占优。这是因为:
  
   进攻方可能导致的结果为“胜、平、负”3变。也就是说存在三分之一的胜率。而防守方可能导致的结果只有“平、负”2变。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胜。
  
   三分之一的胜率一定要大于0胜率,所以进攻方总是要占优。
  
   那么,防守方怎样才能取胜呢?只有反击才有可能取胜!因为反击就是进攻,一进攻就有了三分之一的胜率!如果防守方不反击(进攻),只是做纯粹的防守,那么,可以肯定:最好结果是平,最坏结果是负,不存在胜。
  
  
   刘备有条件选择进攻的时机,他决定什么时候下手就什么时候下手,这就可以使刘璋防不胜防!刘璋只要稍不注意,刘备就有可能得逞!因而刘备占有先手的优势。那么,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干掉刘璋呢?
  
   这是因为刘璋占有实力优势。如果你在第一时间没能干掉他,那么他一惊觉,肯定就要反扑!向你发起进攻!
  
   一旦刘璋向刘备发起进攻,那么,刘备的“先动优势”就消失了,刘璋的“实力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样打下去,预算上,刘备就是个输的!
  
   所以,刘备当前最优选的策略就一定是:表面上保持和刘璋的亲密关系,然后寻找一个非常好的下手机会,乘其不备,一举将刘璋干掉!
  
   这个策略是最优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两个问题:
  
   1. 刘璋在益州实行的是标准的“仁政”,使益州百姓非常富足,他既非贪图享乐之徒,也不是荒淫无道之辈,却老是说自己“无恩德加以百姓”。这样一个人,你把他杀了,硬抢他的地盘,民心究竟服不服?
  
   2. 刘备来益州,刘璋亲自出城到涪县迎接,兵钱粮械甲,刘备要什么他给什么,把刘备也搞感动了,刘备和那么多诸侯打过交道,一接触刘璋才发现他是个真诚实人,太实在了,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居然不忍对他下手了。
  
   但是,好的策略,必须执行,感情用事不得的。否则,计划就完成不了!抢夺益州地盘就成为一句空话。那边的法正和这边的庞统都着急的不得了,二人商量,在酒席上突然袭击,宰了刘璋,免得夜长梦多。
  
   因为别的办法没有这个办法的效率高。
  
  
   于是,庞统叫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了刘璋。
  
   魏延当即拔剑进曰:“酒席上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暗唤众武士埋伏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
  
   刘璋手下的将领也不是吃白饭的,马上就发觉情况不对劲,一人拔剑跳出曰:“舞剑必须有对,我来陪魏将军同舞!”于是,挡住魏延,二人对舞于酒席前。
  
   魏延见难以得手,便给刘封递眼色,暗示他快上!刘封也拔剑上场助舞。二比一,魏延占优。刘璋手下众将领不容分说,全部一起跳上场,拔剑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
  
   可见,刘璋的将领把他保护的好好的,这次根本没有机会。
  
   刘备见状大惊,急忙站起来大声制止:“不是鸿门宴,何用舞剑?我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众皆纷然下堂。
  
  
   进攻方好不容易捕获到一次进攻的机会,却被防守方顽强的坚守住了。因此,这一回合的结果就为:平。好在二刘及时发话,双方都没有翻脸,只是在舞剑。那么,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局势继续往下演变。
  
   刘备方继续寻找下一个进攻机会,刘璋方继续警惕防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09: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63)庞统之死
  
  
  
  
  
   刘备方准备在酒席上暗杀掉刘璋,没有得逞,那就只有再寻找下一个机会。刘备佯攻张鲁,走到半路(葭萌关)就按兵不动了。
  
   恰此时,张松暗通刘备的“卖主”信件被刘璋截获,导致刘备的计划彻底败露。刘璋大怒,斩了张松,与刘备反目。那么,刘备作为实力上的弱势方,又失去了行动上的“先动优势”,打下去他就是败的,这可怎么办呢?骑虎难下。
  
  
   这一意外事件对刘备的打击不小。面对败势,必须做出应急决策,关键时刻,庞统献计说:现在只有上、中、下3策:
  
   上策:集中所有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杀奔成都总部,宰了刘璋,强夺益州。
   中策:先取总部周边的涪县、雒城等各个分部,与刘璋抗衡,再设法取成都。
   下策:回荆州去,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取益州。
  
   上策是抢回先手的重要手段,狠招。耗下去肯定是输的,只要速度够快,在强大的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尽全力把他击溃,那么胜利者就还是你!
   但问题是:在对手没有防范的情况下或许可以得逞,现在条件发生变化,刘璋已经发觉了,成都就已经成为最坚固的地方,你冲上去硬拼,搞不好会全军覆没!
  
   全军覆没的概率至少有80%,风险太大。刘备不赌。
  
   下策就是放弃计划。你一回去,就不要指望还有机会。并且,退回去要经过好几道关卡,也是有风险的。刘备也不取。
  
  
   刘备取中策。先抢占成都以外的一些分部,占领半个益州地盘,可以在实力上与刘璋平分秋色,耗下去不吃亏,等以后再想办法消灭刘璋。
  
  
   决策已定,行动开始了。
  
   刘备回兵至涪县,令人通报守关将领杨怀、高沛,说准备回荆州去的。杨高二人大喜,便来相送,打算乘机杀了刘备,以绝后患。
   庞统对刘备说:“二人若欣然而来,要提防他行刺;若不来,说明彼已有准备,我们必须马上强攻,千万不可迟缓。”
  
   果然,杨高二人带两百军,牵羊送酒,欣然而来。刘备喝道:“左右与吾捉住!”刘封、关平应声而出,各捉住一人,斩于帐前。黄忠、魏延早将二百从人捉下,不曾放走一个。刘备给他们赐酒压惊。众人全部投降。
  
   刘备又用这二百人骗开城门,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次日劳军,众皆封赏,刘备醉问庞统:“今日之会,可谓快乐否?”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曰:“我听说昔日武王伐纣,也是这般作乐,难道他不是仁者之兵?你说的不合道理嘛!”庞统大笑而起。
  
   刘璋听说失了涪城,大惊,急遣五万大军屯雒县塞住咽喉之路。
  
  
   赚了第一个,再准备赚第二个,刘备攻打雒城。法正说:“走大路可取东门;走小路可取西门,两条路皆可进兵。”于是,庞统与刘备分兵两路而进。
  
   庞统选择走小路。
   刘备说:“我自幼熟于弓马,极善于走小路。大路好走些,还是你走大路。”
   庞统说:“大路必有重兵阻拦,还是主公引兵当之。我走小路。”
   刘备又说:“我昨夜梦一神人,拿铁棒打我右臂,醒来臂仍疼。恐怕此行不利。”
   庞统说:“壮士临阵,不死即伤,有什么好怕的,你怎么能以梦寐之事而疑神疑鬼呢?”
   刘备又说:“诸葛亮也写信来说恐有不利。要不,我们还是守城,改日再去如何?”
   庞统大笑:“诸葛亮怕我独成大功,故意写信作梗。主公再勿多言。”
  
   庞统上马,那马忽把庞统掀将下来。刘备说:“你怎么骑这么差的马?骑我的白马去吧。”便与庞统换了马。庞统骑上刘备的白马,感激不尽,走小路而去。
  
   结果,走小路的庞统中了埋伏。蜀兵大叫:“骑白马者必是刘备!”乱箭齐发,只望白马射来。可怜凤雏先生,死于落凤坡下。
  
   这一回,不信邪的人倒了大霉。
  
   敌人有守大路、小路两选,你猜他究竟守哪边?你根本猜不着!只能凭运气蒙一个。而敌人已知刘备分两路过来,他们兵力只能守一路,无论守哪边都是可以的,总可以逮住一边的人。庞统蒙错了,纯属倒霉。
  
   庞统的死,是个意外事故,并不存在刘备、诸葛亮要害死他之说。如果是刘备走了小路,或许死的那个人就是刘备了。
  
   前面讲过,对于“凶兆”,管他真的假的,还是选择“宁可信其有”比较占优。刘备重视这个问题,很迷信,他就很警惕。庞统不重视这个问题,不信邪,竟然送了命!
  
  
   庞统死后,刘备提拔蜀方的本地人法正接了庞统的班,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号人物。刘备又写信到荆州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迅速入川助战。荆州地盘由关羽一人独霸。
  
   荆州兵的作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没用多久,刘备军就占据了涪城、雒城、江阳、犍如、巴西、德阳等周边的各个郡县,几乎赢了一半,很快摆脱了弱势局面。对刘璋的成都总部形成了半包围状态。
  
   现在,在实力上,双方大体为均势。与刘璋抗衡对峙的战略已经完成了,蜀中出现二主。下一步的战略是:消灭刘璋,占领他的全部地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9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64)刘璋究竟是怎样失败的
  
  
  
  
  
  
  
   刘璋请刘备来的目的是抵御张鲁,却不料刘备一来就抢刘璋的地盘。因此,刘璋陷入到被动局面之中。
  
   黄权对刘璋说,不如求救于张鲁,刘璋答应了。于是,黄权来见张鲁说:“东西两川,唇齿相依;西川若破,东川也难保。你若肯出兵相救,我主答应割二十个州县酬谢。”
  
   张鲁大喜,准备进攻刘备,手下人说:“不可!刘璋与主公世仇,现在事急而求救,分明是耍诈。”张鲁左右为难,马超说:“某虽不才,愿乞一旅之师,生擒刘备。务要刘璋割地二十州奉还主公。”
  
   马超是凉州军马腾之子,组织关西联军十路兵马反曹操失败后,投奔了张鲁,也和刘备先前一样,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在刘备、刘璋处于均势的情况下,马超来攻打刘备,刘备就处于劣势。
  
   刘备也差人来见张鲁说:“我打刘璋是为你报仇,你不要听人挑拨,等我事成之后,我保举你为汉宁王!”
  
   刘备的策略和刘璋是相同的,并且开的价还高些。张鲁若帮刘璋,需要打赢了才有收益,若帮刘备,则只需要撤军就有收益。张鲁怎么选呢?当然要选择撤军。因为费一趟力得到的收益还没有不费力得到的多!
  
   如果考虑耍诈,则两边都有可能耍诈,这是一样的。
  
   但是马超已经行动了,如果他再退回去,就等于一无所获,所以他还要继续前进!于是,张鲁怀疑他谋反,手下的人就说:“马超从来不讲信用,他是打算乘机夺了西川,自立为蜀主的,哪肯屈居于主公之下。”
  
   张鲁不能招回马超,便故意限定马超一个月内,一要破西川,二要杀刘璋,三要打跑刘备。三件事差一件,就自己把头献上来。
  
   马超无奈,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倒向了刘备。一起打刘璋。
  
  
   这个时候,刘备又占了上风,刘璋就处于劣势了。怎么办呢?
  
   刘璋手下人建议他采用“坚壁清野”策略。所谓坚壁,就是在城外或筑堡垒,或挖壕沟,加固城墙,严防死守。所谓清野,就是把居住在城外四野的老百姓全部都转移走,把粮食、财物全部都收藏到城内来,把没有成熟的庄稼全部都烧掉。
  
   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这个策略应该是可行的。
  
   但是,刘璋不采纳。
   刘璋说,这样做,就太对不起老百姓了。
  
   当时的形势是:刘备方占领了成都总部以外的多个分部,对刘璋形成了半包围状态。而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并且官兵都愿意死战。
  
   双方还是可以均势论,刘备占的优势大些,刘璋坚守也应该守得住,至少,一时半刻是不会输的。还具备继续博弈的本钱。刘备想破城也没那么简单的。
  
   但刘璋放弃了继续博弈,选择开城投降算了。
  
   刘璋言:“我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之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救满城百姓,免致生灵涂炭。”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
  
   刘备也感动的与他握手流涕曰:“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共入寨,刘备尽取其财物及将军印。
  
   刘璋的选择,并不是打不下去了才不打的,而是从社会总值这个角度考虑的,他是希望避免更多的公共损耗才投降的。
  
   中了“仁义”的毒,从博弈的角度讲,称之为“让赛”。理论上,谁让赛谁吃亏。这是非理性的。刘璋自愿输,刘备就赢了。
  
   “仁”道和“霸”道相比,仁道输了。
  
   刘璋和刘备的价值取向不同。但是,凡是不合乎博弈优选策略的决策,就注定了只会让对手赢的更快,注定了只会让自己淘汰出局。而不管你高尚不高尚。
  
   所以,刘璋的选择,从博弈的角度讲,是完全错误的,其害有二:
  
   1. 从私来讲,自己亏大了。后人知道他善良的毕竟不多,倒是只知道他懦弱。
   2. 从公来讲,依然不能避免生灵涂炭的命运。富足的益州后来再“严政”制度下,穷兵黩武,几个本钱很快就被他们捶干净了,成为最贫困的地区。这与刘璋的本意相悖。
  
  
   在抢益州地盘的过程中,刘备先利用对手的错漏抢得一半,后来对手又主动白送给他另一半,从而得到了整个益州。57岁完成创业期。
  
   所以说刘备是个有福之人,他老是能碰到别人“白送”的机会,你要换一个人,就没这么便宜的事!这同时也说明刘备是深知博弈取胜之道的,取胜之道只有一点:无他,拣软柿子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9: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65)三足鼎立
  
  
  
  
  
   且说赤壁大战之后,当时曹操占北方为甲,孙权占东南为乙,刘备占中南(荆州)为丙。刘璋占西南,没有参与这场竞局。
  
   在甲乙丙三方博弈中,乙的攻击目标为甲是正选。所以赤壁之战虽然结束了,孙权还是不能闲着,他乘胜继续进攻曹操,从合肥往上打。曹操也顾不得刘备了,因为甲的攻击目标为乙是正选。
  
   曹操如果先打刘备,孙权就从合肥打过去,曹操的亏损反而会更多。孙权也不能打刘备,否则曹操坐收渔人之利。其实他们都是想打刘备的,只是在权衡了利弊得失、缓急轻重之后,就不得不把最弱的刘备放在最后一个消灭。
  
   而刘备此时的正选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伺机而动,见利而图。
  
   当孙权处于劣势时,他就会盟友有难,拔刀相助。你不请他就会来滴。当孙权处于优势时,他就会站一边观看,保存实力。当孙权的优势很大时,他或许还会搞一些小动作作梗。一直要等到双方都消耗个差不多了,才是他出手的真正机会!
  
   后来关羽一个人都可以单独向曹操发起进攻,为什么当时他们都不乘势出兵呢,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当时的优选策略是等待两边都消耗了再出手。
  
  
   合肥之战,孙权问曹操:“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怎么贪心不足,侵犯我江南?”操答曰:“汝不尊王室。吾奉皇帝圣旨,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我也正打算讨贼,以正国家!”
  
   双方交手,势均力敌,互不能胜,形成抗衡之态。曹操想退,又怕孙权追击,进退两难。孙权写信给曹操,叫他先退兵,信后附加两句:“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罢大笑,退了兵。
  
   曹操不仅看到了孙权的豪气,也看到豪气背后的隐意,即:孙权其实也撑不住了,也想退,也不好意思先退。
  
   后来,双方又多次交手,反复抗衡。孙权年轻些,颇有父兄遗风,老是喜欢亲自上阵操盘,曹操见孙权队列整齐,军容威仪,不禁感慨:“生儿子就要生孙权这样的儿子,刘表的儿子像猪狗一般”。
  
  
   双方交战的时候,刘备正好抽身到西南益州抢刘璋的地盘。当刘备得了西川之后,跨有两个州,上升为乙,孙权则为丙了。曹操的正选是打乙,便来抢西川的门户东川,准备进攻刘备。东川的张鲁投降了曹操。
  
   刘备上升为乙方后的优选策略即为:积极担任攻甲的主力军。并且积极拉拢丙方孙权共同抗甲。这是必须的。
  
   刘备组织人马进攻曹操的时候,孙权就要刘备还荆州,刘备为了稳住他,就说,我还要到西北去抢凉州,等我得了凉州,荆州全部给你。孙权大怒,因为他是丙方,丙方有条件勒索乙方,你不干就拉倒!
  
   鲁肃亲自过江(单刀赴会的是鲁肃,不是关羽),找关羽要地。鲁肃说:“你们当时才几个人啊,既无寸土,又无寸功,见你们没有立足之地,才把荆州借给你们,今已得了益州,却无奉还之意,只要三郡,你都不给。”
  
   鲁肃从联盟的大局出发,讲明了双方的利害关系,说的关羽哑口无言。关羽手下一人道:“哪是你的?夫土地者,唯有德者所在耳!”关羽操刀而起:“国家大事,你知道什么!”示意那人离去。单刀会,无结果。
  
   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失去益州,就主动派人跟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了荆州。孙权才暂时罢休。刘备也打跑了曹操,得到了东川。刘备作为乙方,为了大局,不得不先做出些让步。形势所迫,没办法的事。
  
   有朋友问:孙权比刘备强,怎么后来下降沦为丙方了?其实这个很好解释。因为刘备是从原局之外获得的利益,并不是侵占的孙权的利益。
  
   孙权占东南,刘备占西南,中间的荆州一平分,双方大体均势,就很难说谁是乙方、丙方了。
  
  
   如此,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在这个大型的三方博弈中,曹操占大优。刘备、孙权两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可以与曹操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而呈均势。
  
   曹操如果打刘备,则孙权从东南袭击曹操。曹操如果打孙权,则刘备从西南袭击曹操。还是均势。
  
   注意:这个均势,是指“南北对峙”局面的均势。他有两个前提:
  
   1. 北方的曹操,内部不发生分裂。也不产生巨大消耗。
   2. 南方的刘备、孙权,必须始终保持紧密联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南方”。也不能产生巨大消耗。
  
   因此,曹操无论打谁,都不占便宜。在均势状态下,曹操的战略是:保护或修复自己的错漏,等待或寻找对手的错漏,找到了对手的错漏,就有了“胜机”。有胜机,就可能胜,无胜机,就绝不可能胜!和局。所以,曹操就不敢轻动。
  
   而刘备、孙权的战略就比较复杂些。在绝对合作的情况下(即防守),其战略和曹操还是相同的。但是假如联合进攻,当利润出现的时候,那问题就大了,搞不好,又要分赃不均,刀兵相向。反受其害。所以,刘备、孙权也都不敢轻动。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在没有胜机的情况下,先动者,先倒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66)关羽之死
  
  
  
  
  
   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相互牵制,都不敢轻举妄动,在这种均势局面下,预算上很难赢,战争并不能来带来收益,只会导致亏损。因此,这种情况下的优选策略就为:等待别人犯错误,给自己提供机会。
  
   但是别人不一定会犯错误,我不能坐着干等。因此,这个时候,就是休养生息,富民强兵,增强实力,攒足本钱的最佳时机。这样做,既保护、修复了自己的错漏,又在等待、寻找对手的错漏。时间上,无浪费。这期间为“和局”。
  
   和为贵,和,是争出来的和。是对手与我顽强争胜,双方都不可得,而最终成“和”。都不能胜,那就走和平发展道路,只要自身的实力越强于对手,胜机就越容易出现。
  
  
   刘备得了汉中,没再继续追击曹操。荆州平分之后,他现在说不清楚是乙方还是丙方,没有必要与曹操拼命。他的当务之急是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国力。(三家都是一样的。)
  
   在战事上,三家都在做严防状态,但都不敢轻动。这个时候,夹在中间的关羽(左荆州)见有机可乘,便率主力北攻曹军。
  
   整个荆州分三瓣。最北边的襄阳属曹,剩下的刘孙两家分了。关羽作为刘方的荆州总代理,原先封他的是“襄阳太守”,所以他一直想从曹操手里夺回襄阳。
  
   关羽这一仗打得很猛,差一点就把曹军赶出了南方。《三国志》云:“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打的曹操要迁都,足见其威。(也说不定他想把天子劫到荆州来。这个策略也是偏好的,就是条件上很难于实现。)
  
  
   但是,关羽发动战争的时机是错误的。
  
   因为这个时候没有胜机。要想和,蜀方有孙权这一个朋友。而要想赢,对不起,蜀方就有曹操、孙权这两个敌人!胜机在于敌人出错,也就是要曹操、孙权两边具衰才到位!很显然,现在的局面根本就不是的。
  
   没有胜机,你一乱动,就给敌人提供了胜机!
  
   刘备没让他打,他单方面要打,这就还是代表了蜀方先动,先动者先倒霉。不仅他自己倒霉,也牵连整个蜀方一起倒霉。
  
   按“隆中对”策略,一要天下有变,二要两路出击。“天下有变”,又必须具备2个条件:一要北方分裂,二要孙权削弱。“两路出击”,即汉中、荆州两路。时机不成熟,刘备没有出击,仅关羽一路出击,就完全破坏了“隆中对”策略。
  
   关羽错误的发动战争,跑到前面打襄阳,就提供了孙权从后面抢关羽地盘的机会。当曹操要迁都的时候,司马懿就说,不必!关羽取襄阳,孙权必袭其后。
  
   为什么?因为你主动提供给了别人机会。孙权不仅仅只有“白衣渡江”这一计,办法多的是,只要你是空虚的,这样不成那样成,总成!除非你守着不动!
  
   结果就是,关羽的地盘被孙权轻易地抢去了,败走麦城,又诈降而被杀。
  
   关羽失荆州,并不是什么大意,而是严重的战略错误。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刘备并没有发一兵一卒支持关羽。不关诸葛亮的事,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还没有当家,说话不算数的。这绝对是刘老板的决定。
  
   不是亲如兄弟吗?刘老板为什么看着关羽死,而不管呢?史书上是查不到原因的,这个谜永远埋在刘老板的心里,因为人的动机是最难猜测的。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决策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
  
   (一)从私来讲
  
   刘备并不信任关羽,他用自己的小舅子在荆州看着关羽,还是难于控制。可控制,则疑人可用。不可控制,则用人必疑。
  
   连刘备自己都驾御不了关羽,更何况他的儿子阿斗呢?所以,除掉关羽,就为儿子继位扫去了绊脚石。
  
   从私的角度来讲,选择关羽死,对刘备个人是有利的。
  
   (二)从公来讲
  
   刘备如果支持关羽发动战争,就更家破坏了大局,(如果是支持的,就应该从汉中出兵,两路出击,只会更好)。关羽被孙权偷袭时,刘备如果来救,势必两家大火拼,大消耗,曹操得大利。联军败,蜀也亡。这个选择很不好。
  
   刘备如果不救,则关羽死,荆州降,荆州的地盘全部归了孙权,没有刘备的份额了。只死一个关羽,而荆州的实力却并没有大的消耗,只是归了盟军。双方的实力总和还是可以与曹操抗衡。
  
   并不坏大局。只是孙权跨两州,刘备又要屈居老三,沦为丙方了。
  
   沦为丙方,总比被消灭好。
  
   从公的角度来讲,选择关羽死,对联军有利,对孙权方有利,对刘备方仅有自保之利。
  
   因此,刘备见死不救,看着兄弟死掉,于公于私,都是正确的。反之,一出兵,则其害不可测,有速败之可能。
  
   关羽战败后,没有逃往西川。要么是自己无脸去,要么是刘备不准他去,要么是孙权阻拦他去不了,只这3个原因。而孙权斩了关羽头之后,刘备也并没有追究孙权什么责任,荆州的地盘全给了孙权,也没怎么管他。
  
   说明刘备对这件事的处理,并没有因兄弟感情而于大局不故。小说中描写的为关羽报仇,可那已经是几年以后的事了。那完全是因为后来的局面所做出的另一种决策。
  
  
   关羽要是不发动战争,把地盘守稳,曹操不会打他,孙权也不敢过来硬抢,不都是好好的么?所以,在没有胜机的情况下,耐不住寂寞,手发痒,你就是武圣、战神也不行滴。还没有人能违背博弈取胜的规律而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67)占卜术与决策
  
  
  
  
  
   今天讲一个与大局无关但与“选择”有关的神奇故事。
  
   孙权手下有个叫吴范的人,精通术数占卜之学,堪称一绝。正史《三国志》有明文记载,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史家完全没有必要去神话一个普通下级官吏。
  
   且说关羽发兵攻打襄阳的时候,孙权就在背后谋划怎样抢夺关羽的地盘。多数谋士都说不可,孙权就问吴范,范曰:“得之。”可以搞,能得到。结果一搞就把荆州搞到手了。
  
   关羽败逃时,走入麦城,派使者来见孙权请求投降。孙权又问吴范该不该接受投降,吴范算后说:“我观他还有走气,他说投降,肯定有诈。”
  
   孙权急派人抄近路去阻截,但还是迟了。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仅带十多骑早已逃走。
  
   范曰:“虽去不免。”他跑了,还是可以捉住。孙权又问什么时候可以捉住?范曰:“明日日中。”
  
   到第二天中午,孙权又问怎么还没捉到人呢?范曰:“时候未到,要到正中也。”顷之,有微风吹过,范拊手曰:“羽至矣。”抓到了。须臾,外面有人来报称万岁,传言已得羽。刚好是正中午。全部被他算神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是巧合,那巧合的就太多了,《三国志》记载的有:
  
   孙权以前想打黄祖的时候,吴范说:“今年少利,不如明年。明年刘表身死国亡。”孙权没有采纳,还是去打,结果不能攻克。第二年再打,孙权又问,他说要立即加速行军。孙权到江夏果然击破黄祖,黄祖逃亡。
  
   孙权担心黄祖逃脱,吴范说:“未远,必生擒黄祖。”至五更,果然擒获。不久,刘表真的去世,荆州也被瓜分了。
  
   壬辰年(212年)的时候,吴范说:“岁在甲午(214年),刘备当得益州。”后来刘备与刘璋抢地盘僵持时,有人从蜀地过来说,刘备的部众,跑的跑,死的死,已经亏了一大半,撑不下去了,再不可能得到益州。
  
   孙权就不相信他了。吴范说:“他们所看到的都是人事,臣所言者,天道也。”结果,甲午年刘璋主动投降,把益州让给了刘备。
  
   按正史,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郭嘉、贾诩等等, 都达不到这种水平。
  
   请注意:吴范无论算得有多准,都只能代表这是他个人的专业技能,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判断能力,并不能以此证明这就是天意。必须明白这一点。《三国志》也只是说他“其术多效”,也就是多有灵验,并不是十发十中。
  
  
   占卜预言也是一种选择。在N种可能性中,选择出唯一正确或接近正确的一种结果。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逻辑思维根本达不到这种层次。
  
   博弈论、优选法,都是建立在“逻辑思维”这个基础上的,是理性的结论。而占卜、预言则是建立在“形象思维”这个基础上的,是感性的结论。逻辑思维最重证据、推理,而形象思维最重想象、感应。
  
   基础不同,过程亦不同,各有优劣,需正视之。不过前者便于学习,后者多数要靠天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两者的关系,好比西医与中医一样,西医可以造就大量合格医生,而中医则造就大量庸医和极少量神医。
  
   占卜与博弈论并不矛盾。正确的看待占卜,应该是:再高明的占卜技术,也仅仅只能相当于“决策”前的预算。只在这个级别。(预算不是预测。预算是根据已知数据条件对未来做出合理评估,这是科学理性的,但其实也经常会错的离谱。)
  
   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单独的仅凭一个占卜结果来做出决策,恐怕还是不妥的。
  
  
   比如捉关羽一回。
  
   对于孙权来说,他的决策关系到大局利益。所以他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关羽的地盘,
   1.我能不能抢?
   2.抢不抢得到?
   就这两点。
  
   至于 3.能不能捉到关羽? 4.捉到后杀不杀?相比前两个问题就是次要的。
  
   如果抢不到,那还不如不抢。
   因此,孙权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抢不抢得到?(请注意多个问题时的轻重主次关系,有利于化繁为简。)
  
   1. 关羽不设防,就已经提供了胜机,只要执行力到位,成功率高。
  
   2. 抢了之后,如果刘备理性对待,那么,孙权就可以确认抢到了。如果刘备非理性的来拼命,那么,孙权就会面临一系列不可测的变数,肯定是弊大于利。
  
   3. 刘备出于大局考虑,多数还是会理性对待的。也就说孙权基本上可以在事先确认能抢到。(但没人能保证。孙权还是要担一定的风险的。)
  
   因此,无论有没有占卜技术,孙权都会做出抢关羽地盘的决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9: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68)当皇帝与不当皇帝
  
  
  
  
  
   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不肯当皇帝,他的儿子曹丕一上来就抢着当皇帝,父子两人的行为完全相反。按实力论:我说曹操的实力比曹丕大,曹操的能力比曹丕强,曹操的手段比曹丕毒!曹操的心肠比曹丕狠!总之,曹操比曹丕厉害。
  
   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
  
   按说,曹操比曹丕更有条件当皇帝,可为什么他们父子两人的行为选择恰恰相反呢?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曹操在朝廷(公家)担任的职务是丞相。他这个丞相行使的权利是原先三公九卿加皇帝的权利,这和汉武帝是一个级别的。不过他行使权利的范围就逊色多了,仅仅只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曹操一生的事业,都是打着“帮皇帝打倒分裂份子、铲除割据势力”这个旗号进行的。帮皇帝做事,皇帝必须支付给他一定的报酬,应该的。所以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
  
   这里面可能有曹操敲诈的成分,也有汉献帝根据曹操的业绩论功行赏的成分。总之,是皇帝签字盖章后在公共场合正式授予的,这在程序上是合法的。
  
   那么,魏国领土就是曹操的私人财产,并且可以世袭,传位于子子孙孙。他在这里行使的权利就是这一块地盘上真正皇帝的权利。但这个时候的魏国,只是属于汉朝下面的一个附属国。
  
   曹操一生的功过是非,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曹操的行为,客观上是在促成国家统一,这是有贡献的。只是后来遇到了两个异常顽固的对手,最终成功地阻碍他没能把事情做完。但他平定北方,依然功不可没。
   不过,他不尊重领导,欺凌汉献帝,还是要受人指责的。说他“对得起大汉帝国,对不起汉家皇室。”这样评价,大概还是比较准确的。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原因有多种,我们单从最重要的利益角度来分析:
  
   1. 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权利,是“皇权 + 相权”。比历史上多数真正皇帝的权利还要大。仅仅就是他个人的称呼还不够尊贵。(而曹操并不是好虚名之徒。)单从利益而言,曹操称不称帝,其实都是一样的。
  
   2. 跟随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许多(外姓)人,是因为看到曹操是在为皇帝卖命才过来的,大家是看的皇帝的面子。如果曹操突然反叛皇帝,这部分人就会马上失去信心,或许就会反叛曹操,有可能导致分裂。
  
   因此,曹操选择“不称帝”,实际上就是等于已经称帝了。如果曹操选择了“称帝”,那实际上就等于是在“自找麻烦”。曹操当然要选前者。
  
   当孙权袭杀关羽夺了荆州之后,写信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就说,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
  
   曹操不称帝,留着汉献帝,其实还有更大的用处。因为他的事业还没有做完,他还不想就此收手,他仍想继续做下去。
  
   那就是:还有两个最顽固的分裂份子没有消灭,他们合伙割据了整个南方。他们割的是皇帝的地盘,不是割的曹操的。曹操是在帮皇帝抢回地盘,如果把皇帝废了,就失去了打孙刘的借口。
  
   所以,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称帝,因为不称帝的利大于弊。
  
  
  
   曹操死了,儿子曹丕继位。曹丕一上台就把汉献帝废了,他自己当皇帝。
  
   演义中描写:一班文武,入见献帝,说汉朝天数已尽,叫他学尧舜禹,把皇帝位禅让给曹丕。帝大惊,半晌无言,然后大哭,入后殿去了。百官皆哂笑而退。
   曹丕又派人恐吓献帝:“天下之人,皆知陛下无福,以致四方大乱!若非魏王,敢杀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报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献帝无奈,下诏书把皇位白送给曹丕,曹丕还不要,三请四邀,硬是求着他当皇帝。最后曹丕说:“我今天才搞懂了,尧舜禹禅让是怎么回事。”
  
  
   那么,曹丕为什么要称帝呢?原因也有多种,我们还是单从最重要的利益角度来分析:
  
   1.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他只对世袭的“魏王”有继承权,因为魏国是曹操的私有财产。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若有争议,也只是他弟兄间的争议,和外人无关。
  
   2. 魏国有多大呢?只冀州一个州多一点。这个是他的,他完全可以在这块地盘上生活的象皇帝一样。
  
   3. 曹操生前担任的丞相一职,是朝廷的,也就是公家的职务。公家的“丞相”一职并不存在继承权,曹操死了,这个职务就和曹操、曹丕都没有关系了。
  
   4. 当然,曹丕也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丞相,曹丕在朝廷公家担任的职务是中郎将,肯定是有落选的风险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一死,汉献帝就准备废除丞相制。如果丞相被废除了,曹丕就没有办法象他父亲那样得到北方的另外8个州。
  
   5. 因此,曹丕就要抢先把汉献帝废除!施用技术手段逼迫汉献帝把大汉江山的所有权全部转让给他,叫皇帝签字盖章后在公共场合正式授予,这在“程序”上就毕竟还是合法得到的。
  
   6. 朝廷官员中,为曹家效力的是多数,为汉献帝效力的是少数。曹丕如果当皇帝,受益的将是多数派。
  
  
   这样,曹丕的所得:账单上可得全国13州。实际上可得北方9州。假如北方有人不答应,发生分裂叛乱,曹丕有条件镇压。少说可以得到四五个州,怎么都比只得1个冀州强。
  
   即使冒着北方发生分裂叛乱的风险,也要称帝。这样做,最小收益是大于1个州。否则,他只能继承老爹的固定遗产,最大收益只是1个州。
  
   所以,曹丕称帝,还是因为利大于弊。
  
   还好,曹丕篡位,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动荡,他成功得到了整个北方9州,实现了最好预期。说明还是有民心的。
  
   曹丕上台后,很重视文教,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和当时的局面是吻合的。尽管他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不怎么出彩,但这确实是正招,战略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棋:发展自己的实力,等待孙刘两家斗。
  
   其实呢,曹操让他接班,就已经为他铺好了路。他上台,只套的。
  
  
   当不当皇帝,都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4 09: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69) 刘备为什么要当皇帝
  
  
  
  
  
   汉献帝把皇位白送给了曹丕,不要以为曹丕就是狼子野心、窃国大盗,其实这样做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对汉献帝也是有好处的,这种权利交替可以算得上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最文明、最好的方式了。
  
   献帝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不过他依然可以用天子礼乐,失去了皇帝的权利,还是享受皇帝的待遇,(和他在位时其实差不多),后来一直到他去世了,魏朝继任皇帝曹睿还是以天子礼仪安葬的他。
  
   可以说,汉献帝是历朝末代皇帝中,结局最好的一个了。
  
  
   整个天下13州都是魏朝了,不再是汉朝。北方没有多大异议。
  
   南方的孙权承认了,口头上承认也是一种缓解矛盾的需要。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的东南领地荆、扬两个州(另兼有交州,共三)就是吴国。吴国在名义上就是魏朝下面的附属国。
  
   当然,这只是账面上的,以实际情况论:依然还是维持原状!利益敌对的。
  
  
   刘备原先是汉朝的荆州牧、益州牧,这两块地盘的最高长官。现在是魏朝了,荆州已经被孙权抢去了,名义上也是魏朝的。那么刘备就只有益州这一块地盘。
  
   益州在名义上也是属于魏朝的,益州的老板究竟是谁呢?是刘备吗?曹丕不承认的。曹丕和孙权都只承认益州的老板还是原先的刘璋,而不是现在的刘备。
  
   当时,刘备强夺刘璋的益州,刘璋投降后,被刘备押往荆州的公安。荆州被孙权抢了,刘璋就落到了孙权的手里。孙权就利用刘璋再成立一个“益州流亡政府”。
  
   因此,曹丕就是合法的皇帝,孙权就是合法的吴王,刘璋就是合法的益州牧。刘备呢?他是什么?他什么都不是!他是个强盗!
  
  
   刘备怎么办?还称益州牧吗?还称益州牧就是魏朝的益州牧。他自己不承认是魏朝的官员,魏朝也不承认有他这个官员。
  
   所以,刘备只有自称皇帝。
  
   他的理由就是: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曹丕是篡位者。所以就由他刘备来接汉献帝的班,成为汉朝的新一任皇帝。
  
   也不是为了虚名,而是为了需要。
  
  
   无论怎么说,都还是原先的局势,这个不会变。甲方曹丕、乙方孙权、丙方刘备。
  
   乙丙联合后的实力与甲方呈均势。甲方没有胜算,所以他暂时没有进攻的意思。但他的头号敌人是孙权,重点防范对象。
  
   乙丙联合一起去打甲,均势,也没有胜算。因此,南北对峙,都不敢在没有胜机的情况下贸然进攻。
  
  
   刘备当了皇帝,名义上和曹丕就是死敌。刘备想打孙权,就有人(据说是赵云、诸葛亮等)苦劝刘备去打曹丕。
  
   刘备在“究竟该先进攻谁”的问题上,只有2选:
  
   1. 打曹丕。
   2. 打孙权。
  
   打曹丕不是他的事。若要打曹丕,乙方孙权自然会来主动拉拢他一起搞,他若单独搞,就又犯了和关羽一样的错误。
  
   所以,先不打曹丕,是正确的。
  
   刘备打孙权,通俗点说,就是搞破坏联盟。因为乙方是联盟的维护者,乙方只有通过维护联盟,才具备和甲方博弈的本钱。丙方偶尔破坏联盟,乘机勒索乙方,就可以从中捞到实惠。
  
   这个期间,孙权反复地派人过来加强联盟。刘备不答应,并且扬言要发举国之兵,杀奔东吴,灭了孙权。
  
   江东震恐。
  
   刘备去打孙权,曹丕不会偷袭刘备,一偷袭就破坏了两虎相斗。所以曹丕要等到他们两败具伤时才能出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70) 借口、目的、行为三者的逻辑关系
  
  
  
  
  
   刘备登基当皇帝之后(其实还是原先的益州一个地盘),向孙权发动了战争。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打孙权呢?一般的说法是:为关羽报仇!
  
   我个人是坚决反对这一说法的。理由如下:
  
   1. 三国志只说他们亲如兄弟,并没有结拜之说。
   2. 即使是真的结拜兄弟,也不至于感情用事,不顾国家大局。
   3. 即便是真的感情用事,也不至于隔两年了,再突然一时冲动地去拼命。
  
   何况,刘备心里是恨关羽的!刘备和关羽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亲如兄弟,所以才让他守荆州,那可是刘备的命根子啊!走的时候,刘备诸葛亮他们是怎么交代的???
  
   1. 如果曹操打你,你该怎么办。
   2. 如果孙权打你,你该怎么办。
   3. 如果曹操、孙权都来打你,你又该怎么办。
  
   全是防守。根本就没有你打他们的这种预算!!!也没有给你设计出一个怎样打他们的方案来!你必须呆在这儿等待命令!没有命令你就不能进攻。
  
   但是关羽却私自发动战争,把刘备害惨了,差一点就三分不成鼎折足了!刘备把那么大的重担托付给他,命根子啊!却被他搞丢了,刘备能不恨他吗?!
  
   我们知道,后人对关羽的封号特别多,公、王、帝、君、直到神仙。无论怎样封,都是出自对他“景仰崇拜”这个基础的。而当事人刘备却没有给他任何追封!就连按正常程序装装样子,走走过场,都没有。为什么?恨死这个人了!
  
   给死去的人一个封号,又要花多少成本呢?难道刘备给不起吗?不是的,是不给!我们看张飞死了,刘备曰:“噫!飞死矣。”追谥飞曰桓侯。这是正常程序。
  
   直到后来阿斗当皇帝两三年了,才想起来,给这个关伯伯把手续补齐了:追谥为“壮缪侯”。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备都不至于为关羽之死而去拼命。
  
  
   曹丕篡汉,怎么说也得先安定后方,刘备可以确定曹丕暂时不会出手,所以他才选择在这个时候攻打孙权。
  
   但打孙权,你凭什么要打他?总得有个理由啊,找什么理由呢?按最大理由依次往下排序选择:
  
   理由1:
  
   你是叛臣。你本是汉臣,但曹丕篡汉,你不讨伐他,还归顺他。所以我要讨伐你。现在我是汉朝的皇帝,你应该归顺我。
  
   这个理由是可以的,但刘备不好意思用这个理由来打孙权。为什么?因为曹丕当皇帝,程序上是合法的,刘备这个皇帝是没有半点依据的。所以那就往下找:
  
   理由2:
  
   你抢了我的荆州地盘。
  
   这个理由也是可以的,明明说好了的,一人一半,你怎么要全部抢走?当然就该打你!但刘备仍然没用这个理由来打孙权。为什么?还是原来说的,刘方早就承认了荆州全部都是孙权的,根本就没有刘备的份!
  
   荆州是人家的,人家不想借给你了,那是人家的权利,你不能用这个理由去打人家!所以,那就只有再往下继续寻找理由:
  
   理由3:
  
   你杀了我的兄弟关羽。
  
   关羽战败后,没有孙权下命令,谁都不敢杀。所以孙权是关羽的仇人。我要杀你报仇,这个理由就是绝对站得住脚的。
  
   看清楚了没有?“为关羽报仇”,不是为了表达兄弟情深,而是刘备为了攻打东吴而寻找的一个借口,一个最大的借口。因为前面两个更大的借口都不能用。
  
  
   借口是借口,目的是目的,有区别的。借口具有多样性,随便找个什么由头就可以下手搞了。而目的则具有单一性,那就是:为了利润。无论找什么借口打孙权,可以说都是为了获得“利润”这一个目的。不达目的,就很难善罢甘休!
  
   那么,刘备来攻打孙权,究竟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他的所有的目,按严重程度的顺序,从大到小排列出来:
  
   1. 最严重的后果是非理性选择:刘备不想活了。誓要拼个鱼死网破,叫你也活不了!即使打败仗,也要和你火拼消耗,最后大家一起都送给曹丕吃掉。
  
   2. 理性选择的最大目的必然是:刘备想攻占荆州、东吴,杀了孙权,得到所有的南方,益、荆、扬三州地盘。即:得3。
  
   3. 如果达不到上个目的,刘备就会只想先攻占荆州,得到南方的益、荆两州地盘。暂不灭东吴。即:得2。
  
   4. 如果仍达不到上个目的,刘备就会只想攻占荆州的左边,和孙权平分荆州,得到南方的一块半地盘。恢复到原先关羽时期的状态上去。即:得1.5。
  
   5. 如果还是达不到上个目的,刘备的期望值就会进一步下降。你就是不给地盘,也行,你或多或少得给点别的什么好处给我才行。总之,你得分点利益给我。即:得1.1。
  
   因此,刘备打孙权,获利的范围被锁定在:得3、得2、得1.5、得1.1之间。另外还有3变:或是得1(即没有收获),或是得0.9至0.5之间(即出现亏损),也或是大家都得0(即同归于尽)。
  
   刘备的行为如果出现获利,则最大的收获是得到南方3州,最小的收获是孙权略给一点点好处。只在上述前面的4变之中。
  
   而刘备的所有行为结果,则是上述7变之中的任意一种。
  
  
   那么,刘备的目的,究竟是上述7变中的哪一个呢?(没有收获、亏损这2变可以排除,不是他的目的)。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看他的行为,看他的动作!
  
   人的想法、动机、思维,都是瞬息万变的,这叫“不确定因素”,你猜他究竟在想什么?你根本就猜不着!猜不着不如不猜。
  
   而人的行为、动作,则是非常确定的因素。因为任何人,在同一个时间、空间点位上,他只能做一个事!!!
  
   前面反复讲过,人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期之基础上的。反过来说,他现在做的事,就暴露了他的“预期”。
  
   那么,只要观察刘备现在究竟是怎样部署兵力的,就可以知道刘备究竟是想达到上述7变中的哪一个目的。孙权就可以据此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策略选择,从而可以比较妥善地应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71)刘备打孙权的风险评估
  
  
  
  
  
   刘备如果先打曹丕,由于实力不济,预算上就是输的,最好的结果是打个平手,打平手,双方都要吃一定的亏,总之,消灭曹丕是不太可能的。无论胜、平、负哪种结果,都不会出现“利润”。
  
   所以,先打曹丕就是错的。可以预见的害处有2:
  
   1. 如果孙权乘机来偷袭,刘备就会亏的很惨。(关羽已经吃过这样的亏)。
   2. 即使孙权不偷袭。刘备打曹丕,也是自己吃亏,缓解了曹丕对孙权的压力。
  
   怎么算,都是对孙权有利,对刘备有害。
  
  
   既然先打曹丕已经被确认为“无利”,那就先打孙权。先打孙权是有利可图的,上一回中说过。
  
   但是获利的前一个环节,是怎样规避风险。要是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那么,结果很可能就不是获利,而是亏损了。
  
   而要想规避风险,就必须先要知道存在哪些风险,会不会造成影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进行一个量化或是大概的风险评估。刘备去打孙权,外界存在两大风险:一是被孙权反击而打败;二是没被孙权打败却被曹丕偷袭所打败。即:
  
   可能出现的“害”有4:
  
   1. 孙权反击获胜,抢了刘备的部分益州老本。刘备得0.9至0.5之间。
   2. 孙权反击获胜,抢了刘备的全部益州老本。刘备得0。
   3. 有可能曹丕出手,只消灭刘备一家。刘备得0。
   4. 有可能曹丕出手,同时(或先后)消灭了孙权、刘备两家。刘备得0。
  
   刘备必须先将以上4大风险全部都化解掉,才谈得上怎样去获利。否则就是亏的。那么,这4大风险有没有办法全部都化解掉呢?分析如下:
  
  
   首先,要防范曹丕出手,这是头等大事。假如曹丕出手,无论是只灭刘备一家,还是灭孙、刘两家,这对刘备来说,都是一样的。他都会得0。所以,后面的一切利弊分析,都是建立在“曹丕不出手”这个条件之下的。
  
   而要想曹丕不出手,办法只有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刘孙联合!你不联合,就提供了曹丕出手的机会。因此,刘备发动这场战争,他的定位就只能被锁定在:“绝对不能与孙权发生大规模的火拼消耗。”这一位置上。
  
   否则,曹丕就要出手了!
  
   你只要一产生大量的消耗,当双方的实力总值明显的小于曹丕时,曹丕就有条件跑过来把两家都通吃掉!
  
   只要能够避免大量消耗,保证双方的实力总值并不明显小于曹丕,那么,两家无论扯多大的皮,结多深的冤,曹丕都不敢轻易出手。对策如下:
  
   1. 如果曹丕打刘备。刘备马上放弃勒索,答应和孙权合作,两家的联盟又迅速成立。与曹丕呈均势。
   2. 如果曹丕打孙权。孙权就会马上满足刘备的部分勒索,两家的联盟又迅速成立。与曹丕呈均势。
  
   所以:只要不打消耗战,尽量避免大量消耗,就可以化解“曹丕出手”的风险。
  
  
   其次,化解孙权反击获胜后,产生亏损的风险。
  
   刘备打孙权,存在胜、平、负3变。万一打输了,孙权跑到益州来抢他的地盘怎么办?这个很好办,不需要化解,自动地就可以化解。
  
   如果孙权跑到益州来抢刘备的地盘,曹丕就无法容忍了,他就会出手打孙权!为什么?因为曹丕他是在等待你们两家都变小,你们两家都变小了,他是喜欢的。若等待的结果是你一家变大,他不打死你还等什么?
  
   对于刘、孙相争,曹丕的态度是:
  
   1. 两家的实力都变小,他喜欢。
   2. 两家的实力保持不变,他可以容忍,还有耐心继续等。
   3. 某一家企图变大,他就不能容忍,没理由再等了,就是打不赢,打回原形也是可以的。总之,不允许某一家变大了来和他抗衡。
  
   因此,即使孙权反击打赢了,也很难产生利润。变小可以,变大不允许。刘备万一打输了,曹丕自会出手“相救”。
  
   刘备只需要保证做到“不和孙权发生大规模的火拼”这一条,就可以成功地全部化解以上4个风险。即使打输了,益州地盘(老本)也不至于出现什么亏损。所以,他这一仗就是值得去打的。
  
  
   因为受到“不能和孙权发生大规模火拼”这一条件的限制,所以这场战争就只能定位为“威胁战”,而不是“消耗战”。
  
   如果是打“消耗战”。那么,无论刘备是否能够打败孙权,就算打赢了,结果也是个输的,输给了曹丕!
  
   如果是打“威胁战”,那么,刘备使用武力威胁、恐吓孙权,把兵马都押在那里,反复施加压力,迫使孙权恐慌,做出让步,刘备就有条件从中获利了。
  
   只有这个方案,才可以得逞!
  
   所以,这场战争的性质基本上就可以定为是威胁战,不一定就是来真搞的。
  
   如果刘备真的是来非理性地拼命。那么,孙权就是神仙,也无力回天了,可以肯定地说:两家都要死掉,无解的。
  
  
   因为刘备只是想恐吓孙权,所以就必须要装成“非理性地拼命”,才吓唬得住。演义上写发兵70万,那就真的很吓人,太夸张了。
  
   刘备越虚张声势、越要拼命不想活了,则效果越好。否则,对手又怎肯轻易就范呢?(如果这样还不能得逞,那基本上就没办法可以得逞了。)
  
   而对于孙权来说,产生恐慌情绪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不知道刘备的目的究竟是想要干什么。
  
   1. 刘备只是想要一些地盘。
   2. 刘备是想和孙权同归于尽。
  
   如果是后者,刘备是想和孙权同归于尽。那就麻烦大了。因为没有任何规定说:对手一定只会采用理性的选择,对手不会采用非理性的选择。哪有这样的事呢?对手最有可能采用对你危害最大的选择!
  
   所以,孙权就有必要先摸清刘备的目的。摸清了对手的目的,了解了对手的意图之后,才便于做出正确的应对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72)理性退让
  
  
  
  
  
   公元221年七月, 刘备帅军讨伐孙权。
  
   当时,蜀国的总兵力约为11万左右(大概)。刘备派冯习为大都督在前,领4万兵,进攻孙权,快接近一小半总兵力了,这个阵势是很吓人。而且,刘备还亲率2万(荆州兵,最精锐的主力)在后,暂时未动。
  
   除诸葛亮与阿斗有少量兵守成都,马超防曹丕外,其余的部队既监视曹丕又监视孙权。一路上,刘备又用金锦、爵位诱动各地少数民族的首领头人酋长们,纷纷加入讨伐孙权的队伍。
  
   因此,实际力量为4万(先期)或6万。零零散散的都加起来,或许有8万,号称10万也不过份。总之,刘备是在积聚最大力量准备对孙权下手。
  
  
   面对这种架势,孙权就很难办。究竟该怎样处理才最为妥善呢?
  
   孙权肯定是害怕的。即使两边不打,他还有点怕曹丕。如果没有曹丕,孙权和刘备还有得一拼,按均势论,孙权不至于吃亏。但现在的情况是:只要他和刘备一火拼,实力一消耗,曹丕就有条件把他吃掉。
  
   现在,孙权看到的是:刘备正准备和他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所以,孙权的决策,就是基于这一信息而做出的。必须先解决这个问题。你不能假设他是假的,没有人规定敌人必须是理性的!敌人只会采用对我危害最大的一招!
  
   孙权的当务之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先把刘备稳住,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千万不要冲动。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消耗。一消耗就玩完了!
  
  
   于是,在这期间,孙权主动拉拢刘备多次,反复讲和,说明厉害关系,刘备就是不答应。为什么不答应?嫌少。你出的价太低了。
  
   既然是孙权主动拉拢,就必然会主动分一些利益给他。如果孙权愿意分半个荆州给刘备,刘备肯定就会接受。因为无论刘备是出于何种目的,只有先得到半个荆州,才有可能再谋到整个荆州,否则,什么也没有,将达不到任何目的。
  
   因此,刘备不接受孙权的条件,就说明他绝不会只满足得到1.1。孙权只要开出少于半个荆州的价格,刘备就不能接受。他的最低要求不能小于1.5。这一点可以肯定。
  
  
   孙权一不能打消耗战,二不能讲和停战,他怎么办?他没有办法了!他只有做出适当的让步,才可以满足这两个很难缠的条件。
  
  
   所以孙权用陆逊做这场战争的总指挥。陆逊用兵谨慎,善于防守。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退,尽量不要瞎打。那么,变数如下:
  
   1. 最好的结果是:双方都把部队调到前线,对峙,一直对峙下去。刘备方打不过来,没有捞到油水。孙权方不丢失荆州左边的地盘。不发生消耗。
   2. 刘备方硬拼上来,如果顶不住了,那就后退一步。又顶不住了,那就再后退一步。刘备抢了多少是多少,总之,不能让他很容易就抢到。
   3. 孙权可以让步的底线是:把荆州左边的地盘还给刘备,恢复到关羽时期。这就已经达到孙权所可以忍受的极限了!
  
  
   请注意:在夷陵之战中,孙权方的策略选择,只有这一种。千选万选只有这一选!所以你不要以为他们打赢了就是多么英明正确,那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若要真打,又有谁会怕谁呢?没必要老是退呀退的。就因为不能打,不能瞎打,所以才不得不出现这样的战争局面。
  
  
   在这一战中,要想打“和”,有两个位置:
  
   1. 保持现状。刘备占益州,孙权占荆州。陆逊能够守得住且不发生消耗。刘备攻不过来。双方就是“和局”。继续对峙下去。
   这一“和”法对陆逊的要求很高。当然,刘备会很不服气。
  
   2. 恢复原状。刘备和孙权平分了荆州。双方就是“和局”。如果刘备还有其他要求,那就再继续对峙下去。
   这一“和”法对陆逊的要求很低。孙权会很不舒服。
  
   战争的结果,基本上就可以确认只在这两个范围之内了。
  
  
   荆州和西蜀的国界是巫山,蜀兵出了白帝城,就攻打巫山,进入到吴境,连克姊归、夷陵、马鞍山等地,一直打到了猇亭、夷道,势如破竹,刘备占大优。已经得到了约四分之一的荆州地盘。不过,这一地区很荒凉,价值不高。
  
   这一局中,刘备想强夺左荆州,孙权虽不想放弃,但真的被抢去,还是可以忍受的(这是可以忍受的极限)。因此,双方博弈有均衡点,即:在左荆州的范围内,你抢了多少是多少。
  
   所以刘备所占的位置,就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位”。很容易“成交”。
  
   如果孙权没有这种策略上的让步,刘备就没那么容易打那么远!攻城掠地怎么说也得付出些代价的!
  
   请注意:孙权让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消耗,并不是为了后来反击获胜!理由非常简单:要是后来反击不能获胜呢?谁能保证反击就一定是获胜的?那你丢失的土地还不是白白的都丢了!!!
  
   只能是:这些土地是允许丢失的。
  
   许多书上讲,陆逊怎么怎么用兵如神,如何如何以进为退,战术高超,最终打的刘备落花流水。不是这样的。他们现在的主策略是守和,不是取胜。
  
   如果是要取胜,那么,前面的取胜机会总是要比后来的多!这个是可以从概率上算得出的。陆逊手下那么多将领说了那么多取胜的方法,试一下总可以吧,但是没有试,为什么?不需要!
  
   陆逊带的是5万人,对付4至6万人,可以算均势,有得一拼。但这一仗打了快半年了,左荆州也被敌人抢一半去了,可双方竟然都没死几个人。为什么?避免消耗!
  
  
   刘备如果攻破了猇亭、夷道,就可以进攻江陵,只要拿下了江陵,基本上就等于左荆州到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73)行为暴露预期
  
  
  
  
  
  
  
   左荆州共有3个地盘,以南郡为中心地盘,只要能够得到南郡,就近似于得到其他两个。南郡是周瑜最先从曹操手里抢到的,后来周瑜把南郡白给了刘备,刘备又交给了关羽,关羽又“送”给了孙权。现在,刘备想再从孙权手里夺回来。
  
   南郡的大本营是江陵。从江陵向西的大片土地都是属于南郡的,一直到巫山止,过了巫山就是蜀国的白帝城。刘备发起进攻,一气连克巫山、姊归、夷陵、马鞍山等地,一直打到了猇亭、夷道,也就是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
  
   江陵只要一丢失,刘备就可以占领左荆州。
  
  
   这一仗,孙权是主动让的,等于白送。有的书上说,退守是为了拉长敌人的补给线后再反击,这种方法即使能够反胜,也是下策。因为敌人敢把补给线拉长,就说明他的预算上是跟得上,预算上若跟不上,他根本就不会打那么远了!
  
   事实上,尽管山路崎岖,运输困难,但是刘备方并没有出现补给线跟不上的危害,反而是每掠一地,就坚守严实了。
  
   刘备一直打到了江陵的大门口,才遇到了最顽固的抵抗,双方在夷陵、猇亭一带出现对峙。无论刘备怎样诱敌出战,陆逊就是坚守不出,时间耗了七八个月,都没有进展。
  
   因此,到这个时候为止,可以看做是“和局”了。刘备已经抢到了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一时半刻也拿不下江陵。而陆逊只取守势,也没有非要收复失地不可。
  
   这样就“达成一致”了,目前的位置,双方暂时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都防范得宜,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互不能胜,则继续对峙下去,依然还是和局。很有可能就在这里形成新的国界!
  
  
   时间一长,蜀军无法速胜,兵疲意懈。这个时候,陆逊决定要反击了!反击的原因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刘备七百里连营”,七百里连营是没有错的。
  
   刘备军推进至夷陵时受阻,无法前进,已经进入吴境六七百里,沿途的一些险要关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你不可能不守!这是符合基本军事常规的。并且总计50营,前线夷陵就有40营,说明都集中在前线临敌,并没有犯分散兵力的错误。
  
   诸葛亮没有说这不对,陆逊也没有说这不对,吴军将领更是说他已经守牢了,现在攻不破了。那是谁说的呢?曹丕诈说的,刘备不懂用兵啊,刘备不会打仗啊。
   刘备再不会打仗,总比曹丕强。
  
   刘备这一趟打过来,每进一步,任意时候都是处于“连营”状态,陆逊怎么不攻击呢?可见根本不是这个原因。
  
   陆逊向孙权汇报说了三个可胜的原因:
  
   1. 刘备放弃水军,只以陆军在前。
   2. 营垒已经固定,估计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又人马疲劳,已经放松了警惕,如果突然采用偷袭手段,就很容易得手。
   3. 纵观刘备一生,凡打仗总是败多胜少,估计这个人打仗还是不行,应该是好对付的。
  
   陆逊说的“臣初嫌之,水陆俱进”和“今反舍船就步”这两点极为重要。孙权当即拍了板,做了决定:揍他!
  
   请注意:反击的决策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之后做出的。不是其他。
  
   刘备开始是把水军、陆军都放在前面的,后来不用水军了,只用陆军。于是,就又有人说刘备不懂用兵。可就连小学生也知道,打水仗是需要坐船的,刘备不可能不知道。这就只能说明一点:刘备不准备打水仗!所以就不需要水军了!
  
  
   左荆州和右荆州隔江,右荆州和东吴也隔江,刘备无论是想占领右荆州还是东吴,都得用船!他现在不用船,就说明他没有进攻右荆州或是东吴的这种预算!因此,这并不是什么战略错误,而是根本就没有这种战略需要!
  
   不想进攻右荆州或东吴,就不用船,这是对的。但是,刘备的行为却暴露出了他的预期,即:刘备的目的仅仅只是想得到左荆州!
  
   现在,他正在坚固营垒,不再变化,这一行为则暴露出:即使得不到江陵,先得到西边的小半个左荆州也是可以的,以后再想办法图江陵。
  
   孙权先前看到的是:刘备正在“水陆俱进”,誓要灭了东吴。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孙权是害怕的,怕他真的不想活了跑过来拼命。现在才发现,刘备其实是在诈唬,他只是想轻易得到左荆州,而不是真的来拼命的。
  
   如果刘备真的是来拼命的,那么,把左荆州先扔给他也是可以的,值得,至少可以缓解一下激烈冲突。可他不是来拼命的,我为什么要把左荆州白送给他?不值得。不仅不给,还要揍他!变数如下:
  
   1. 如果是打赢了,(偷袭得手),那当然是最好,
   2. 如果是打平了,(偷袭不得手),那还是保持现状,
   3. 如果是打输了,(偷袭失败),最坏的打算,左荆州给他。
  
   孙权开始不打,是因为怕打,怕打恶了两败俱伤。所以一直不便于出手。现在决定打,是因为发现对手其实也是怕打的,你真的去打他,他不敢硬拼。
  
   于是,陆逊乘蜀军不备突袭,结果却不利,没成功。诸将都埋怨道:“空杀兵耳。”陆逊又生一计:火攻。这次成功了,赢面相当大。刘备急望西逃窜,队伍迅速崩溃,陆逊大胜。
  
  
   这一仗,双方一直对峙了那么久,并没有怎么交手,直到最后陆逊突然袭击,打的刘备措手不及,胜负才分晓出来,真正的战斗时间其实很短,败的很快,蜀军大乱,兵败如山倒,刘备也没有组织人马进行殊死搏斗,而是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真正算下来,陆逊等于只出了一次手,而刘备等于没出手。
  
  
   气的刘备望空大骂:“天亡我也!”他没有选择非理性地拼命,也就证明了刘备根本就不是准备去拼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三国志》云:“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孙权从一开始就请和,刘备不答应,硬是要打,结果打输了,什么油水都没捞到,还损兵折将,这个时候他又答应了讲和。唉,何必打这一场呢。
  
   刘备既然是先发动战争的,就可以肯定他是想赢的,若不想赢,就不会主动发动战争。那么,刘备究竟输在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74)刘备究竟输在哪?
  
  
  
  
  
  
   曹丕其实是希望孙权被打败的。所以故意说刘备不懂用兵、不会打仗,那是在怂恿孙权快点打。曹丕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依等级次序排列如下:
  
   1. 打的两败俱伤,对曹丕最为有利!
   2. 打伤了乙方孙权,对曹丕也很有利。
   3. 打伤了丙方刘备,对曹丕也还是有利的。
   4. 两边都没打伤,曹丕也可以接受,再继续等呗!
  
   夷陵之战,陆逊打败了刘备的8万人,不是杀死了8万人,蜀国总共才11万兵,死8万那就灭国了!
  
   这一战,刘备最精锐的中军没有受损,前军4万最多死了2万,再就是死了一些号召而来的少数民族的部队。8万的阵营一旦被击破,就是兵败如山倒,乱了套。逃回去还可以再慢慢整编。总之,致使蜀国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再轻易进攻别国。
  
   陆逊也没有乘胜追击,因为他估计曹丕要出手了。曹丕果然真的来袭击东吴,但见防范得宜,只好退兵做罢。
  
  
   夷陵之战,刘备究竟输在哪?
  
   从战争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前倒推复盘:
  
  
   倒1:陆逊攻破蜀营,蜀兵大乱,刘备逃跑。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顽抗到底,做最后的殊死搏斗,则胜负难以预料,说不清楚的。既然他放弃了顽抗,选择逃跑,那么,败局就此确定了。所以,这一仗的失败是从“陆逊攻破蜀营”开始的。陆逊不能攻破蜀营,则刘备不会逃跑。
  
  
   倒2:陆逊攻破蜀营,是否属于必然?
  
   凡是战争,就具有不确定性,在均势状态下,赢,没有必然性。陆逊攻蜀营的时候,和赤壁之战是不同的。赤壁之战,从一开始就在策划如何用火攻。而夷陵之战一开始并不是用火攻,是在第一进攻方案失败了之后,才临时改用的火攻。
  
   第一次进攻是真正的偷袭,最佳时机,胜率非常高,结果却是失败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胜负的不确定性。刘备也不一定会因偷袭而失败。
  
   第二次进攻,已经谈不上偷袭了,因为刘备已被惊动了,多少要比第一次有所防范。结果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陆逊在最开始可能没有想到。
  
   要是这第二进攻方案又失败了,那肯定还有第三、第四进攻方案。
  
   在陆逊攻营的时候,刘备犯有战术错误。即:当陆逊第一次偷袭失败后,刘备应该再和以前一样,派人上门挑战,诱攻、佯攻都是可以的。针锋相对不吃亏。陆逊至少又要闭门不战,延缓进攻的时间。
  
   但是敌人进攻之后,刘备见守住了,就没有反攻。这就很明显有误,他来打你,你不管他的,就等于是继续让他存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攻的机会,总有一次是会得手的!
  
   因此,这个地方有误。但这只是战术错误,战术错误没有战略错误严重,所以,这还不算致命的问题。
  
  
   倒3:放弃水军,舍船就步。
  
   吴军反击,是在看到刘备“舍船就步”后决定的。这个问题,刘备的错误不算大,因为无论你做出任何样的行为,精明的对手总是可以找到一些破绽的,任何人的行为总是存在一定的“失”,不可能完全不暴露任何信息。
  
   孙权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才开始准备和他对决的。从“准备对决”到“对决结束”,这一过程是双方在战前都不可知的。究竟谁胜谁负,没有定论的。
  
   凡博弈的双方,在决斗之前,都是认为自己是“必胜”的,否则,博弈不起来的。正因为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所以才敢去打对手,这就构成了一个矛盾冲突,而事实很残酷:总有一方的判断是错的!错的一方将输掉!
  
   双方都有战胜对手的条件,双方都判断自己可以战胜对手,也就是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某一方是必赢的,各有不同比例的胜算。单纯的从战斗过程中,得不出比较确定的结论。
  
  
   那么,再进一步望前推,刘备的错误,就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刘备发动战争的目的不是拼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荆州。他把部队都拉到前线去恐吓孙权,这一局势和前期孙权向他勒索右荆州时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刘备夺了益州,刚刚完成了跨两个州的计划,孙权就要他还荆州,他不还,孙权又要他只让出一半,把右荆州给孙权,他也不干。于是,孙权大怒,把部队都拉到前线来恐吓刘备,孙权亲自坐镇,和这一次战争的发动状况是一样的。
  
   孙权强行占领了半个右荆州,关羽率众抵抗,当时的关羽,就相当于现在的陆逊,当时的孙权也带了约有4万左右的人,双方对峙,一触即发,形势非常严峻,和这一次战争的对峙局面也是一样的。
  
   基本上,这一次的夷陵之战,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边,这一次在左边。上一次最终没有打起来,这一次却打起来了。上一次孙权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荆州,这一次刘备失败了,没有勒索到了左荆州。
  
   为什么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过程,却结果完全不同?
  
   究其根源,上一次孙权勒索右荆州时,曹操正在攻打汉中,存在甲方对乙方刘备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刘备害怕失去汉中,不得不满足丙方孙权的勒索,被迫把右荆州给了孙权,所以孙权得逞了。
  
   而这一次,刘备勒索左荆州时,曹丕没有攻打东吴,并不存在甲方对乙方孙权施加压力的外部条件。所以刘备就不容易得逞。
  
   因此,刘备的错误,是错在发动这场战争的“时机”上。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采用“等招”战术,等待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这个外部条件出现时(若不出现,则继续等),他再乘机跑过去勒索,那就很容易得逞了!孙权迫于压力,就不得不把左荆州轻易送给刘备。
  
   1. 选择在甲方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再跑去抢左荆州。乃必胜之道!
  
   2. 甲方没有对乙方施加压力的时候,刘备去抢左荆州。则或许胜、或许败。
  
   两相比较,优劣自现。
  
  
  
   刘备一生打过无数次败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形势所逼,并没有什么错误的。而这最后一仗,则明显的是犯了战略错误。可能是年纪大了吧。
  
   在正确的时,做正确的事。切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75)诸葛亮是怎样独揽大权的?
  
  
  
  
  
  
    刘备讨伐吴国,失利,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自知不久于人世, 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往成都, 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关于刘备托孤,《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孔明等泣拜于地......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先主刘备)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罗贯中这一段把刘备的狡诈多疑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一面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你可以取代他。一面又对赵云说,早晚看好我的儿子,莫辜负了我。
  
   这分明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并且还在人为的制造矛盾。刘备就是再不信任诸葛亮,也不至于说出这么傻的话。历史上的刘备,在去世托孤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的。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记载的非常简略,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为副。没有语言描写。
  
   《三国志.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记载的也非常简略,是李严、诸葛亮两个人,并辅少主。
  
   详细内容记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备托孤,近似于孙策。阿斗好比当年的孙权,文官诸葛亮好比当年的张昭,武官李严好比当年的周瑜。
  
   当年孙权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现在的阿斗、李严两人根本就没起到作用,内事、外事、大事、小事,都是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
  
   刘备在的时候,诸葛亮只是丞相虚职,不设丞相府的。现在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益州地盘就是蜀国(当然还是有区别)。诸葛亮既行使相权,又行使皇权,那么,阿斗的角色就象汉献帝,诸葛亮的角色就象董卓、曹操。
  
   诸葛亮的位置,就是当年董卓、曹操的位置。
  
   诸葛亮是用什么妙计手段排挤掉竞争对手李严,把持住少年皇帝阿斗(17岁)的呢?并没有耍什么手段。这是建兴元年的事,建兴元年就是章武三年,刘备死的这一年。刘备四月死的,诸葛亮不可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排挤掉竞争对手。
  
   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刘备安排的。
  
   刘备所说的话中:
  
   1. 你比曹丕强10倍!曹丕干的什么事?废皇帝!
   2. 阿斗,可以辅你就辅;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两点,话中有话,看似平常,玄妙无比,水平相当高超。刘备当然也不希望诸葛亮真的去篡位,刘备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诸葛亮若凭良心的,就不该去篡位,若不凭良心,就有条件篡位。
  
   如果真的有人篡位,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怎样安排,只要他一死,他就永远管不了了!从最坏最坏的结果打算,若真有人篡位,还不如给诸葛亮篡位要好些。
  
   光分析语言还不够,从刘备的行为及一系列具体的安排来看,他没有对诸葛亮采用任何控制、牵制手段,而是让他放手去干的。
  
   1. 刘备在白帝城叫诸葛亮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思熟虑,并不是临时冲动的、应急的决定。
  
   2. 托孤大臣一般至少2个以上,相互钳制约束。而刘备实际上只安排了诸葛亮一个人。那个李严为副的,仅仅只是个摆设。(给刘璋旧部一个面子。),既然是副的,就不可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
  
   3. 刘备把李严留在永安边境,李严就没有条件接触新皇帝阿斗。李严怎么能够去辅佐?其实就是让诸葛亮一人当家。
  
   4. 诸葛亮一人当家,阿斗不愿意怎么办?刘备叫阿斗拜诸葛亮为父。父如君,阿斗必须听诸葛亮的。
  
   5. 诸葛亮相当于阿斗“父亲”的角色,基本上就等于允许诸葛亮行使皇权加相权直到他去世为止,诸葛亮去世了,“儿子”阿斗接任。因为刘备没有给阿斗一个明确的亲政时间!
  
   刘备给诸葛亮开出的价格,是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最高的一个!所以诸葛亮很轻易地就独揽大权了,一接班就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其他官员中没有人具备和他进行博弈的条件,只有他侵占别人利益的优势条件。
  
  
   这是刘备做出的最后一个决策。利弊关系如何呢?排序如下:
  
   1. 阿斗的皇位安稳,蜀国昌盛。这是最好。
   2. 若蜀国不能昌盛,阿斗的皇位安稳。也好。
   3. 若蜀国昌盛,阿斗的皇位丢失,只要诸葛亮能善待他。不太好,但也可以。
   4. 若蜀国败亡,阿斗惨死,最最不好!
  
   这是刘备去世后,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刘备肯定是希望儿子、国家两者都好,那么,在这两者之间,刘备究竟是把那一个的利益摆在前面呢?
  
   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治理国家的水平,其他人是达不到的。
  
   1. 放手让他搞“独裁”,对蜀国的利益可能多些,对儿子的利益可能存在威胁。
   2. 找一个人钳制住诸葛亮,限制他的才能发挥,对儿子的利益可能多些,对蜀国的利益可能不多。
  
   那么,很明显,刘备最后的一个选择,是真正为“公”着想的。
  
   如果是为私,就不会给诸葛亮轻易独揽大权的机会。
  
  
   而诸葛亮也是鞠躬尽瘁,但他最终只达到了第二个标准,即:蜀国没有昌盛,阿斗的皇位是安稳的。真正对得起刘备父子。所以诸葛亮成为封建社会的楷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76)诸葛亮七擒孟获
  
  
  
  
  
   刘备去世后,丞相诸葛亮当政。南蛮(今约缅甸北境)反叛,诸葛亮率军南征,上演了一出七擒孟获的好戏。
  
  
  
   (一)故事简介
  
   1. 双方首战,诸葛亮擒住南蛮首领孟获。孟获不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要赢你并不难。于是诸葛亮放了孟获。
   2. 孟获回去后,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看清楚了,没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夜,孟获挑选五百名刀斧手,悄悄摸进蜀营,没有任何阻挡,孟获正在暗自高兴,不料蜀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诸葛亮又把他放了。
   3.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藉机杀了孔明。孟优来后,孔明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全部烂醉如泥。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来,大败,被马岱截获。孟获仍不服,诸葛亮又放了他。
   4. 孟获借了十万兵来战。诸葛亮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到蛮兵威势已减时,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被擒获。孟获仍不服,孔明又放他回去。
   5. 孟获向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诸葛亮不杀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还是不服,要再与诸葛亮决战,诸葛亮又放了他。
   6. 孟获的妻弟将孟获押来投降,诸葛亮知道是假,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兵器。孟获不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7.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二) 策略分析
  
   人们总是对精彩而怪诞而高尚的故事更感兴趣。
   这个故事固然是瞎编的。但我们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双方其实是在博傻,看谁比谁更傻!因为双方都有优选策略却弃之不用,都采用了最笨的方法。
  
   1. 孟获
  
   孟获的对手既强大又聪明,根本就无法取胜,但弱点是心慈手软,捉住了不杀。那么,孟获的优选策略就是:第一次被捉住后就归顺,不要硬拼,等诸葛亮率大军回到了成都后,他再反叛。若诸葛亮率军再来,他再归顺。
  
   这样折腾个七次,以逸待劳,叫对手疲于奔命,保证够诸葛亮受的了!
  
   在故事中,孟获没有采用优选策略,赌气连续硬拼的后果就是:输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本钱输完了,又把亲戚的本钱也输完了,又把从朋友、邻居处借来的本钱也都输完了,最后还是归顺了诸葛亮。
  
   优选、劣选的结果都是归顺。一样的。但优选存在3个好处:一不会浪费那么多精神力气。二不会欠一屁股账。三是依然持有反叛的主动权。而劣选则没有。
  
   结果虽然都是一样的,但优选策略支付的是最低成本,而劣选策略支付出的却是最高昂的成本!
  
  
   2. 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捉住对手后,对手已经确认了:“绝不归顺。”这个时候,诸葛亮的优选策略是:杀掉。杀掉不愿意归顺的孟获,换一个孟获手下愿意归顺的部将坐孟获的位置。
  
   如果不杀,指望孟获回心转意,则不太靠谱。理论上,只要诸葛亮不杀,孟获就有可能无限度的博弈下去,第7次不行就来第8次,第8次不行就来第9次,一直进行到N次......无限延展,你怎么办?!不耐烦了还是要杀,还不如第一次就杀。
  
   在故事中,诸葛亮不想杀人,企图以德服人,所以没有采用优选策略,结果:
  
   a. 搞的自己手下将士怨声载道,我们费那么大劲才捉住,你一句话就放了。我们还该不该继续为你卖力呢?
  
   b. 孟获手下的将士本来是有心要归顺的,把孟获捉来,诸葛亮又放了。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存心故意要放孟获回来杀我们呢?我们究竟还归不归顺呢???
  
   c. 孟获本来战术平平,自从和诸葛亮反复切磋之后,就变的越来越狡猾,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导致诸葛亮不得不大开杀戒,火烧藤甲兵。
  
   d. 诸葛亮火烧了好多万藤甲兵,导致自己折少了几十年寿命。
  
   e. 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诸葛亮走了之后,南蛮照样的还是反叛,且老是反叛。七擒七纵根本就没有起到半点作用。
  
   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得到人心,想不杀人。但采用劣选策略导致的结果却是:失去了更多的人心,杀死了更多无辜的人。与出发点完全相悖。
  
   如果采用优选策略,则只会得到更多的人心,只杀死了一个人,所耗费的时间为最短,所浪费的社会总值为最少!怎么算,都是最经济的。
  
  
  
   (三)历史记载
  
   故事中的诸葛亮企图“以德服人”,违背了价值规律。南蛮不一定会因为你个人的德高就不反叛。在反叛的代价高于不反叛时,多数会选择不反叛。在反叛的代价低于不反叛时,多数就会选择反叛了。
  
   诸葛亮老是提供孟获0成本的反叛代价,当然就是错的。那么,“德”究竟可不可以服人呢?还是可以的,在不违背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德,是可以服人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征服南蛮,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德高,也不是为了和孟获这样的人比手段赌输赢。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所以,他的一切战略战术都是为获得利润而服务的。至于孟获杀不杀,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是相当正确的,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三下五除二,快速扑灭了南蛮的反叛,叫他们交钱进贡,服不服都要交的。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三国志》云:“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前后最多6个月就摆平了,所获得的惊人利润,足以富国强兵。不仅解决了这一步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下一步的问题:攒够了攻打曹魏的本钱。后来七出祁山,那可都是有底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2

主题

16

精华

3万

积分

教皇

耕战
4052
鹰币
8172
天龙币
0
回帖
8751

一级皇家勋章智将勋章翔鹰建站十周年纪念章一级翔鹰勋章特级嘉禾勋章特级帝国勋章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剧情第一届火箭筒杯最佳创意第二届战鹰杯单人赛亚军鹰之王者

附庸关系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09: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77)以少胜多的战术
  
  
  
  
  
   诸葛亮辅政之后,面临和刘备同样的选择:先打曹魏,还是先打东吴。诸葛亮做出了和刘备完全相反的选择,他决定先打曹魏。
  
   曹魏强,西蜀弱,弱者失败是常态。但是弱者要想战胜强者,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在战术上还是有依据的。我们先来看一个“以少胜多”的简单模型。
  
  
   设:多方为16万人,少方为10万人。
  
   1. 如果硬拼,可以预见的是:少方要吃亏。结果是:多方的胜率大。
   2. 少方如果将多方分割开,先吃掉“多方中的少方”,则可以预见的是:“多方中的少方”要吃亏。结果是:少方的胜率大。
   3. 无论是以多胜少,还是以少胜多,都不违背“拣软柿子捏”的大原则。
  
  
   我们给少方附加一些条件后,看看战果如何:
  
   其一、
  
   假如,少方可以选择从两个方向进攻多方,也就是说,多方需要同时守住两个据点,才可以守住。规定少方攻来时的人数大于防守方时,为攻方获胜。少方攻来时的人数等于或小于防守方时,为守方获胜。那么,多方将如何分配兵力呢?
  
   1. 多方在两个据点各守8万,平分。则少方集中10万兵无论攻哪边都胜。所以这个分配很不好。
  
   2. 多方在一边守10万,另一边守6万,总之,只能满足一边可以等于或大于少方的10万兵。那么,少方如果攻向了10万一边就输了。如果攻向了6万一边就赢了。二选一,攻破的概率为50%,而多方守住的概率也为50%。变成一样的了。
  
   在上述条件下,10万对16万,就变成了均势,各有50%的取胜机会。互不吃亏。
  
   其二、
  
   又假如,少方可以选择从三个方向进攻多方,也就是说,多方需要同时守住三个据点,才可以守住。规定少方攻来时的人数大于防守方时,为攻方获胜。少方攻来时的人数等于或小于防守方时,为守方获胜。那么:
  
   无论多方怎样守,只有一个据点可以满足条件,另外两个则无法满足。少方集中10万兵,随机任选一路攻之,攻破的概率为67%,而多方守住的概率为33%。攻方获胜的概率加大了。
  
   在上述条件下,10万对16万,少方居然变成了优势,赢面比较大。多方明显的是吃亏。
  
  
   这个简单模型说明:少方要想战胜多方,必须附加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得逞,诸如:
  
   1. 集中兵力,尽量不要分散。(尽管集中有风险,但还是以集中比较占优)
   2. 主动进攻。进攻方总是可以占优。(不信的话,可以统计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各类高水平的大师赛数据,先走的一方很容易先赢。为什么?先走的一方只有在实力略小于对手的情况下才是和后走方对手获胜的机会是均等的。)
   3. 选择权越多,则越占优。当少方有多个进攻路线选择时,多方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究竟该守哪好,等同于被分割了。多数情况会接近“赌运气”。这样,少方就有条件突袭而胜之。
  
   少方战胜多方,所附加的各种条件,都是围绕“怎样攻击多方的薄弱环节”而设计的,只要牢牢抓住这个要领,“拣软的捏”,就错不了多远的。
  
  
   诸葛亮选择主动攻击强大的曹魏,是在与曹魏停战几年之后,发起的突然袭击,打的曹魏措手不及,是很正确的。尽管结果不可预知,但从战术上看,这是属于高胜率的做法。
  
   当时,仅次于诸葛亮的魏延有不同看法,诸葛亮要出祁山,魏延要兵出子午谷。这说明:
  
   1. 从“突袭曹魏,出奇制胜”的角度来看,双方并没有冲突。一致的。
   2. 从“进兵的路线选择”角度来看,双方有激烈冲突。
  
   究竟哪个更好,已无法证明,从概率上看,都是高胜率,并且结果都是不确定。所以无法评价,只能认为都好。(魏延的方案应该更加出奇。),都是符合以少胜多战术的。
  
   其实,进攻方对“进攻路线”有争议是一件好事情。这说明都有取胜的可能性。选择权越多越好。反过来说,防守方只会更加痛苦!防守方的争议只会比进攻方更大!更激烈!因为究竟防哪边好?防守方只会更加不知道!
  
   这还是在防守方有防范意识的情况下。若是没有防范意识,那还好!
  
  
   攻打曹魏,从战术上看,可以。从战略上看,行不行呢?
  
   不行。因为曹魏为甲方最强,东吴为乙方略弱,西蜀为丙方最弱。要想战胜甲方,必须乙丙联合。如果乙方没有攻击甲方的意思,丙方单独去做,丙方就很容易吃亏。
  
   在这种情况下,丙方选择伺机勒索乙方是有可能产生收益的。应该要实惠些。毕竟对付乙方总是要比对付甲方更容易些。
  
   但是诸葛亮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他放弃了勒索乙方,主动去攻打甲方。那么,他的这一决策,究竟是高明呢,还是错误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小黑屋|翔鹰帝国

GMT+8, 2024-4-28 23:12 , Processed in 0.180224 second(s), 2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Hawk Studio  QS Security Corp.®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3, Hawkao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