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鹰三国志研读会】第一回:魏书·张辽传【完结】
首先,很荣幸向大家介绍这个活动,翔鹰三国志研读会。本版宗主教威力强、狂叔和我都认为,三国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历史时期,得益于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范围之广当不在某时代的毛选之下。所以如果选择一个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又能聊得有内容,聊得精彩的历史话题类活动,选择汉末三国这一历史时期是最合适不过的。然而,三国演义过于出色,光芒太盛,人们常以演义为史实,对相对真实的历史(即信史《三国志》所述历史)有所出入,本话题宗旨之一,也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历史,褪去演义的盛装,感受沉重的史家文字,重新认识我们无比熟悉却又未必吃透的三国时代。
既然是研读会,话题自然是开放性的。主持人会把本期人物的传记及译文贴出来,大家可以根据文本畅所欲言。话头可以有很多种,如此人在某句表现出了怎样的政治头脑,在某句处尽显上将风采等。同时欢迎以其他信史及评传为据参与讨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次话题只涉及一传,请以文本主角为讨论主体,不要过多地暴露三国人物讨论中最大的陋习——无厘头的人物排比。一传中往往有附传,多为传主的子嗣、亲戚等,可以一并参与讨论,但重点依然放在传主身上。
好,那么,承蒙狂叔和威力强抬爱,首期话题由我主持。大家知道我是曹魏粉,但如果上来就论武帝纪的话……事实上所有纪传体史书中,文本量比武帝纪多的还还真没多少……所以为了方便大家讨论入门,本次选题定为张辽。
张辽是一个历史形象争议不大的角色,历史评价较高。作为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张辽的经典战役并不算多,但威震逍遥津一役却几乎家喻户晓。演义中的张辽是第一流的智将,而三国志中的张辽,似乎较演义中少了一分睿智,却更添几分刚胆。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魏书·张辽传的全文,一起来讨论一下历史上的张辽。
张辽(三国志12)
-----------------------
以下为张辽传全文
-----------------------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袁绍破,别遣辽定鲁国诸县。与夏侯渊围昌豨于东海,数月粮尽,仪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于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从讨袁谭、袁尚于黎阳,有功,行中坚将军。从攻尚于邺,尚坚守不下。太祖还许,使辽与乐进拔阴安,徙其民河南。复从攻邺,邺破,辽别徇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贼及黑山孙轻等。从攻袁谭,谭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颖,封都亭侯。从征袁尚于柳城,率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
时荆州未定,复遣辽屯长社。临发,军中有谋反者,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扰。辽谓左右曰:“勿动。是不一营尽反,必有造变者,欲以动乱人耳。”乃令军中,其不反者安坐。辽将亲兵数十人,中阵而立。有顷定,即得首谋者杀之。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孙权复叛,遣辽还屯台肥,进辽爵都乡侯。给辽母舆车,及兵马送辽家诣屯,敕辽母至,导从出迎。所督诸军将吏皆罗拜道侧,观者荣之。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十六百户。黄初二年,辽朝洛阳宫,文帝引辽会建始殿,亲问破吴意状。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为起第舍,又特为辽母作殿,以辽所从破吴军应募步卒,皆为虎贲。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刘晔将太医视疾。虎贲问消息,道路相属。疾未瘳,帝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还屯。孙权复叛,帝遣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虎为偏将军,薨。子统嗣。
---------------------------
以下为译文(自网络)
---------------------------
张辽,字文远,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县治)人,他本来是马邑地方的豪杰聂壹的后人,因为逃避仇家,才改名换姓。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当郡吏的官职。东汉末年,并州刺史丁原看到张辽孔武有力,因此召他担任从事(随从办事的官),派他带兵到京都去。后来何进派他到河北去招兵买马,一共招募了一千多人;当他带着这些人回来的时候,何进已经被打败了,于是张辽就带着这批士兵依附于董卓;等到董卓失败了,他又率领兵士归附吕布,吕布派他担任骑都尉。当吕布被李傕打败的时候,张辽就跟着吕布向东逃到徐州,统领鲁地,当时他才二十八岁。
曹操在下邳(今江苏省宿迁县东南)把吕布击败以后,张辽又率领他的军队投降曹操,曹操封他为中郎将,并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由于屡建战功,又升为裨将军。袁绍被打败以后,曹操又派张辽去平定鲁国境内的各县城;又派他和夏侯渊在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围剿昌豨。过了几个月还没有攻下,眼看着粮食快吃完了,大家都已经商议班师回京,这时张辽对夏侯渊说:“这些天来,每次我们围剿昌豨的时候,昌豨往往两眼直视着我,好像有话要说的样子,而且最近他们的箭愈射愈少了,这一定是昌豨内心犹豫,所以没有奋力作战。我想过去和他说说话,挑拨一下他们,或许可以把昌豨引诱反正。”于是派人对昌豨说:“曹公有话要告诉你,派张辽来传达。”昌豨果然下城来见张辽,张辽于是劝他说:“曹公神武飞扬,气宇不凡,现在正在以恩德怀柔四方,谁要先归附于他,必定有重赏。”昌豨听了大为心动,因此答应投降;于是张辽一个人亲自到三公山昌豨的家里,见了他的家人。昌豨一高兴,就跟着张辽一同去见曹操了。等到曹操接见昌豨,并且送他回去以后,才责备张辽说:“这不是一个堂堂大将军所用的计策啊!”张辽立刻谢罪说:“这实在是因为您的威名远播,我张辽奉有圣旨,料定昌豨一定不敢随便加害我,所以才敢贸然的行动啊!”后来,张辽又跟着曹操一起到黎阳(今河南省濬县东北)讨伐袁谭、袁尚,屡建战功,因此曹操另封他为中坚将军。当他跟着曹操在邺县(今河南省临漳县西)攻打袁尚的时候,由于袁尚坚守,因此一时攻打不下,曹操就暂时先回到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县南),并派张辽和乐进先攻下阴安(今河北省清丰县西北),把当地的老百姓都迁到黄河以南。张辽又跟随曹操攻邺县,这才攻下邺县。此外,张辽又攻下赵国(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等地)、常山(今山东省滕县东),招降潜藏山里的一些贼兵以及黑山(今河南省濬县西北)的孙轻。同时,他又跟从曹操攻打袁谭。等到袁谭的军队被打败,张辽又顺道攻下了海滨的地方,击败了辽东的贼兵柳毅等,然后才班师回邺县。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出来迎接,并且请他共乘一车,又封张辽为荡寇将军。后来,张辽又去攻打荆州,平定江夏(今湖北省黄冈西北)附近的县城,然后把军队调回屯驻在临颖(今河南省许昌县)。曹操封他为都亭侯。此外,他又跟随曹操到柳城(今辽宁省城兴县西南)攻打袁尚,半途遇到了匈奴,张辽极力劝告曹操和匈奴一战,语气非常激昂,曹操非常赞许他的勇气,亲自把自己的旗帜交给张辽,大军于是出发,果然大破匈奴,斩了匈奴单于蹋顿。
当时,荆州还没有完全平定,曹操又派张辽驻军于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西),出发之前,军中有人想要谋反,利用夜晚放火,扰乱军心,一时人心惶惶。张辽对左右的人说:“大家不要惊慌,绝不会是全营的士兵一起都叛变,一定是有人想造反,想借此扰乱军心罢了。”于是,向全军下了一道命令:“凡是不想叛变的,就安坐不动。”张辽带领着亲信数十人在军阵中站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叛变事件的主谋,立刻斩首示众。后来,陈兰、梅成据守氐(今四川省遂宁县东北)等六个县城叛变,曹操派了于禁、臧覇等讨伐梅成,派张辽率领张郃、牛盖等讨伐陈兰;梅成假装投降于禁,当于禁班师回京的时候,梅成就率领他的部下投奔陈兰,辗转逃到灊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北)。灊山县内有座天柱山,非常的高峻,连绵二十余里,山道非常窄小而且险阻,只能步行通过,陈兰就驻扎在天柱山上。张辽准备进兵攻打,所有的将领都劝他说:“我们的兵力单薄,前面的道路又那么险阻,很难深入敌人阵地。”张辽说:“成功与失败是一与一的对比,只有勇者才能前进,得到成功。”于是就在山下扎营。果然攻下天柱山,斩了陈兰、梅成,并且俘虏了他所有的部属。曹操论功行赏的时候,说道:“能登天山,履峻险,打败陈兰、梅成,这都是荡冠将军的功劳。”于是又增加张辽的封邑,并且使他持用符节。
当曹操征讨孙权回来以后,就派张辽和乐进、李典等人,带领七千多名军队驻防合肥(今安徽省安庆道)。曹操又亲自带兵去攻打张鲁,临行前给护军薛悌一封手令,并且在信函的旁边注明:“等到贼人来了才可以拆开”。不久,孙权果然带领十万军队围攻合肥,于是大家急忙把这封信函拆开,只见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了,张辽将军和李典将军出去和敌人作战,乐进将军保卫薛护军,不可以出战。”起初大家看了都很纳闷,张辽说:“现在曹公在外远征,来不及赶回来救援,等到援军到了,敌人势必早已打败我们了,因此,曹公这道谕令是教我们,在敌人还没有会合齐备的时候,先去迎头痛击,挫折他们的锐气,一方面可以安定军心,同时也才可以守住这个地方。目前成败的关键就在此一战,大家有什么疑惑的呢?”
李典也赞同张辽的看法。于是当夜张辽就招集了八百名敢死队,同时犒赏将士,准备第二天拚命一战。第二天破晓时分,张辽身穿盔甲,拿着比戟,首先冲锋陷阵,一口气杀了好几十人,同时斩了二员大将,又大呼自己的名字,就直冲到敌人的军营中,一直冲到了孙权的旗下。孙权得到消息,大吃一惊,其他的军士更是惊慌失措,赶紧逃到高岗上守着;张辽大声向孙权挑战,孙权不敢出来,远远望见张辽所带的部众,兵力单薄,于是派兵把张辽团团围住。张辽左劈右砍,向前直冲,终于突破重围,带领了部下数十个人逃出,其他的部众在重围里大叫:“张将军难道不要我们了吗?”于是张辽又掉回头再冲到重围里,救出了其他的部下回来。孙权手下的兵士都惶恐却退,没有敢抵挡的。这一战从清早战到中午,使孙权的军队丧失斗志。张辽这才回到军营,命令将士们重修守备。全营军心大为振奋,其他的将领也都十分佩服张辽的胆识。孙权把合肥围困了十几天,攻不下城,于是率军退去,而张辽却派了军队在后面追击,几乎都快捉到了孙权。等到曹操回来,对张辽大加赞赏,升他为征东将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再征孙权,经过合肥的时候,走过当时张辽作战的地方,还在那里叹息了很久。于是再增加张辽的兵力,又派一部分军队移驻居巢(今安徽省巢县东北)。
当关羽在樊(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把曹仁围困住的时候,正好孙权向曹操投降称臣,于是曹操立刻就召张辽及其他军队回来,全力营救曹仁,张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徐晃就已经打败关羽,解除曹仁的围困。张辽和曹操相约在摩陂(今河南省郯县东南)会师;张辽的军队一到,曹操亲自乘车出来慰劳,再还军驻扎在陈郡(今河南淮省阳县内)。曹丕即王位,改迁张辽为前将军,并且封他的哥哥张汎以及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孙权又叛变。曹丕派张辽再回合肥驻军,升他为都乡侯,并且赐给张辽的母亲车马,又派兵马护送张辽的家眷到他屯驻的地方。还亲自手书给张辽,说他的母亲已经到达,要张辽前去迎接;张辽所率领的将吏也都排列在路旁,跪拜欢迎,在场的人都引以为荣。等到曹丕即帝位,又封张辽为晋阳侯,增加千户的封邑,连同以前的封邑共有三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张辽到洛阳宫进谒,曹丕带领张辽在建始殿见面,亲自询问打败吴国的情形,并且对左右侍从叹息着说:“这好比古时候的召虎(召穆公)啊!”于是特别替张辽建了屋舍,又特地给他的母亲兴建殿宇,凡是跟随张辽一起打败吴国的军士,都封为虎贲(勇士)。孙权再投降称臣,张辽于是回到雍丘(今河南省杞县)驻军。不幸得了疾病,文帝特地派遣侍中刘晔领着太医为他治病。而从前跟随张辽的那些虎贲,前往探望更是络绎不绝。病还没有好,皇上就把张辽接到行在所,皇上车驾亲自来接,并且拉着他的手,赐给他御衣;每天太官送来御食。等到病情稍为痊愈,张辽就回驻军去了。
孙权又再度叛变,曹丕派遣张辽乘船和曹休到海陵(今江苏省泰县),抵达江边,孙权听说张辽来了,十分害怕,下令给他的将领们说:“张辽虽然病了,可是他的神威还在,难以抵挡,大家要特别谨慎。”这一年,张辽和其他将领合力打败了孙权的大将吕范,可是他的病情也更加严重,终于死在江都(今江苏省仪征县东北)。文帝听了非常伤心,流下眼泪。颁给他谥号为刚侯。他的儿子张虎继承他的职位。黄初六年(公元225年),魏文帝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所立的功绩,特地颁诏书说:“合肥一战,张辽、李典以八百壮士打败了十万的敌军,这是自古有战争以来所没有的;使敌人到现在还闻风丧胆。他们真可以称得是国家的功臣。应该给张辽、李典每人各一百户的封邑,并且赏赐他们的一个儿子为关内侯的爵位。”张虎官做到偏将军,死后,他的儿子张统又继承他的职位。
本楼作精华摘录
-----------
9楼,狂叔:
赫赫戰功背後,張遼過去是一位不斷轉換主子的流浪武將,這點他與呂布很像;他在衝鋒陷陣之間不忘偷閒誦讀《左傳》,這點他與關羽很像;他有為個人恩怨奔撞處事的經驗,但在受到別人開導之後知錯能改,這點他與張飛很像;至於那個威震逍遙津的英雄,自然又不得不說與單騎救主的趙子龍有共同的地方……沒錯,張遼文遠,就是這樣一個的人。他與其他三國英雄始終有些相像,但又完全未曾活在別人的影子下。
11楼,天日:
说到张辽的性格,无论是投机易主,还是恩怨心重,都说明,都指向他骨子里有一种对强者的崇敬,无论是势力上还是口才上。这一点感觉像部分少数民族的人,一种原始的崇拜感。
14楼,65467854:
其实中国也有良臣事明主之说,所以中国的为人哲学总是让人左右为难,就看他最后的主子是否英明了,所以对一个人的评判演变成对他服侍的主人的评判了。
28楼,威力强:
关于“假节”: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2176&fromuid=719
31楼,威力强:
此处稍微纠正以下,雁门马邑县,建国后原属于雁北地区,称朔县;后山西省重新调整区划,1989年取消雁北地区,建立朔州市,朔县因是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升格为城区,现名朔城区。
33楼,狂叔:
关于“非大将法”: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2207&fromuid=719
36楼,狂叔:
不過,歷史上的張遼到底有否參與赤壁之戰?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2279&fromuid=719
46楼,狂叔:
根據本傳合肥之戰內容「被甲持戟」一句,「戟」似乎才是張遼常用的武器,而且他除了在合肥之戰配戴長戟以外,此前於天柱山之戰用的一樣是戟,繁欽為此戰而作的《征天山賦》(《太平御覽》卷三五三引題作《撰征賦》)就有「左駢雄戟,右攅干將,彤玈朱矰,丹羽絳房」四句,可見張遼當時應該是左手持戟、右手持劍、背負弓矢的。
60楼,狂叔:
由59楼,大刀兵提出问题,蹋顿是否为张辽所斩?
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3099&fromuid=719
70楼,天日:
关于李典的年龄bug:
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3912&fromuid=719
73楼,威力强:
四勇:
https://www.hawkaoe.net/bbs/forum ... =533988&fromuid=719
81楼,天日:
小结:
张辽初期数度易主,虽有投机之嫌,但跟从曹操之后,战功卓著,逍遥津一战更使他的声望达到顶峰。他为人直率,虽得罪人多,但经点播也明事理,是条恩怨分明的好汉。相比演义形象,历史上的张辽虽然谋略稍逊,但更加勇武过人,堪称三国时期的一流名将。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
呵呵 ,攀一个老乡。鄙人不才,正是燕门马邑人是也。至于张文远的先祖聂壹,原为雁门大豪,参与策划过武帝前期的著名的“马邑伏击战”,聂壹,放假消息给匈奴,说可以找人干掉马邑守将,里应外合,引匈奴人入雁门;同时聂壹与当时炙手可热不可一世的外戚,大行令王恢联络,让其说服汉武帝,在此地搞一次大的伏击战,消灭单于主力,毕其功于一役;前期计划进展比较顺利,匈奴参与信以为真,率领主力至马邑;武帝也部署三十万大军准备将其合围;后来发生一个事件,汉军有一小校被俘,透露了伏击计划,匈奴参与听后大惊,率军撤退,汉军耗时耗力的伏击战宣告无功而返,武帝极为震怒,大权臣王恢都被诛杀;何况聂壹以土财主,于是就有了聂壹一族为避祸,隐姓埋名 每逢大事有静气,呵呵,说的难道是张文远?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5-29 17: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呵呵 ,攀一个老乡。鄙人不才,正是燕门马邑人是也。至于张文远的先祖聂壹,原为雁门大豪,参与策划过武帝 ...
偏楼回复一次,就此打住~
说到王恢,很可惜啊,王恢的胆略和战略眼光都不错,可惜当时的情况,开先河打匈奴但是没出战,皇帝必须杀一儆百,给下面人看自己对抗匈奴的决心,即使王恢保存兵力的作法客观看比拼掉死绝智慧得多。何况,那是武帝刘彻啊,最要面子的,你丢我的脸,我要你的命的主儿。。。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5-29 17:20 编辑
赞张文远
五子良将推张辽,武勇过人胆气高。
曹公下邳遇虎将,丁原董卓皆草包。
解围白马有苦劳,从攻邺城敌顽强。
忠心魏室至死休,古之召虎论英豪。 「拿來吧」(拖回去三國殺 個人感覺張遼早年生涯有著投機主義者的色彩,本傳提到「并州刺史丁原以[張]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張遼]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何]進敗,以兵屬董卓。[董]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呂]布為李傕所敗,從[呂]布東奔徐州,領魯相……太祖[曹操]破呂布於下邳,[張]遼將其眾降」,這裡至少可以看出幾點:一是張遼不如許多人認知那樣為呂布舊部,而是在董卓敗亡後才歸到後者的手下;二是張遼其實經常叛離主子,儘管不像呂布那樣會宰了先前的主子,但歷史上的他對於呂布可不是像《三國演義》描述那樣慷慨就義,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說:「呂布作亂,師臨下邳,張遼、侯成,率眾出降」,結合本傳記載可知張遼跟侯成一樣都是為保全自己性命帶著本部手下歸降曹操。碰巧的是,張遼這種表現其實倒有一點先祖遺風,聶壹向漢武帝建議伏擊匈奴的計劃投機色彩就重得不能再重。
說起這位張遼先祖,近人盛傳聶壹是位「愛國商人」,但從《史記》、《漢書》的記載來看,我們祇知道他是「馬邑豪」或「馬邑下人」之一。聶壹商賈身份估計是從「賣馬邑城以誘單于」一事衍生,至於聶壹是「豪帥」抑或是「下人」恐怕就無從考究了。我們姑且取信前者,然後聯繫本傳提到「避怨變姓」一事,可以知道聶氏家族老早沒落,至於是否因為馬邑之謀失敗?這點同樣是任憑大家想像的歷史懸案。
我們還是回到張遼本人身上。很多讀者會提到張遼都是著眼於他的戰績,但是研讀他的本傳途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之處卻是以下一段:「[張]遼叱[孫]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必須承認這種重回敵陣救出同伴的行為乃是正史傳記的常見橋段,同一書中的《魏志.曹仁傳》就出現過近似文字,然而筆者傾向相信這種紀錄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對於上陣廝殺的兵將來說發生這種情況的機會絕對不低,至於真正能夠如此重視部下但又兼備過人膽識殺回敵陣的武將也不多,故此史家們才會不厭其煩地一再重複刻劃出這些相似的事件。
不過,總的來說,張遼本傳對他本人性情描畫依然很少,他的早年表現可以看出投機主義者的色彩,合肥之戰當中捨身救出被困餘眾則可反映他很忠愛部下,但要說真正體現張遼自身性格感情的文字,卻是在《魏志.胡質傳》裡頭,當中提到:「胡質……入為丞相東曹議令史,州請為治中。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隙。遼見刺史溫恢求請質,質辭以疾。遼出謂質曰:『僕委意於君,何以相辜如此?』質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貪,奔北知其不怯,聞流言而不信,故可終也。武伯南身為雅士,往者將軍稱之不容於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況質才薄,豈能終好?是以不願也。』遼感言,復與周平」。我們對於武周其人所知不多,祇知道他是沛國竹邑人氏,同時曾經先後出任下邳令、侍御史而已。不過,張遼先是提拔武周成為護軍,甚至替他逢人說項,結怨以後態度立即來個三百六十度的轉變想要將他踢走,但在胡質一番勸說下卻又很快願意改變初衷與武周恢復友好,事情經過不難看出張遼是位大情大性、好惡分明的人,這點甚至與《三國演義》裡的莽張飛有點相似。
另外,張遼在天柱山之戰突然吐出過一句「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此處其實用了《左氏春秋》的一個典故,事見《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原文如下:「叔孫宣伯之在齊也,叔孫還納其女於靈公。嬖,生景公。[五月]丁丑,崔杼立而相之,慶封為左相……閭丘嬰以帷縳其妻而載之,與申鮮虞乘而出。鮮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暱,其誰納之?』行及弇中,將舍。嬰曰:『崔、慶其追我!』鮮虞曰:『一與一,誰能懼我?』遂舍,枕轡而寢,食馬而食」。唐代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解釋申鮮虞話語的意思為「言道狹,雖眾無所用」,張遼此一用典無疑相當貼切。況且《蜀志.關羽傳》裴注引《傅子》提到張遼稱呼關羽作「兄弟」、曹操作「君父」,《左傳》正好就是不時強調「君父」原則,估計張遼可能其實跟其「兄弟」一樣都有讀《左傳》的習慣。
赫赫戰功背後,張遼過去是一位不斷轉換主子的流浪武將,這點他與呂布很像;他在衝鋒陷陣之間不忘偷閒誦讀《左傳》,這點他與關羽很像;他有為個人恩怨奔撞處事的經驗,但在受到別人開導之後知錯能改,這點他與張飛很像;至於那個威震逍遙津的英雄,自然又不得不說與單騎救主的趙子龍有共同的地方……沒錯,張遼文遠,就是這樣一個的人。他與其他三國英雄始終有些相像,但又完全未曾活在別人的影子下。 本帖最后由 65467854 于 2013-5-30 21:56 编辑
{:367:} 狂叔的说法,很少被注意到。演义中的张辽重情重义,冷静稳重,与史料中的形象有些差异。而张辽智将的形象,在其传记中也很难找到依据,倒是对其武力的描述(逍遥津一役),堪比小说的笔法令人印象深刻。
说到张辽的性格,无论是投机易主,还是恩怨心重,都说明,都指向他骨子里有一种对强者的崇敬,无论是势力上还是口才上。这一点感觉像部分少数民族的人,一种原始的崇拜感。。。 65467854 发表于 2013-5-29 19: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从忠臣不事二主来说,张辽就算不了什么啦,和故主吕布也差不了多少.
吕布是一个极端的典例,与吕布做法相近的人其实不在少数。而评价一个人,只有当其人能力稍逊的时候,才会过分放大他的品德。
当然啦,显然就算说张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忠义”两个字依然不是他担当得起的——即使是在演义里。
天日 发表于 2013-5-29 2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狂叔的说法,很少被注意到。演义中的张辽重情重义,冷静稳重,与史料中的形象有些差异。而张辽智将的形象, ...
日師總結的好,張遼對曹操說的那句「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張]遼奉聖旨,[昌]豨必不敢害故也」其實也有這種感覺。
說起昌豨這事,曹操不太滿意張遼舉動,認為「非大將法」,但是無論張遼的回答與後來曹操惋惜于禁處斬昌豨都沒真正揭正他的行為如何「非大將法」,這就引起兩個問題:一是魏武帝心中的「大將法」究竟是什麼回事,二是當時曹操似乎尚未完全信用張遼。後者比較容易理解,始終張遼屬於新降又有不少叛變記錄;前者我曾經猜測是曹操其實想幹掉已經是第三次作叛的昌豨,卻因張遼勸降導致不好殺死對方,然而後來看到于禁殺死昌豨時曹操說「豨降不詣吾而歸禁,豈非命耶!」,看來他又沒有那種意思……那麼餘下可能就是曹操反對勸降作法,不過這顯然不可能;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曹操反對張遼偽傳使命,可是「非大將法」的評價又略嫌委婉…… 本帖最后由 65467854 于 2013-5-30 21:56 编辑
{:379:} 似乎是讨陈兰之后才对张辽完全信任的,包括对他能力彻底的认可。没有完全的信任,理论上不会让张辽去守合肥。
说点题外的,曹操应该是明知张乐李不合,还遣三人去守,一说是曹操对三人的平衡,不使做大。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很扯,先不说七千人是多大的势力,就碰合肥临东吴的重要性,以曹操的精明,也不会用这种低劣的衡平的手段。
按照曹营中最善守的肯定是曹仁。然而以结果来往前推,如果守合肥的是曹仁,在可调配的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孙权胜面非常大。
不说孙权十万大军的实数是多少,但中国史或相关的故事中,敢讲兵力如此悬殊,依然是弱势方胜的,貌似只有张辽、陈庆之、岳飞。是否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张辽的统御能力在三国时期处在顶尖集团? 65467854 发表于 2013-5-29 20: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中国也有良臣事明主之说,所以中国的为人哲学总是让人左右为难,就看他最后的主子是否英明了,所以对一 ...
精辟,成王败寇的一个侧面 本帖最后由 65467854 于 2013-5-30 22:02 编辑
{:147:} 65467854 发表于 2013-5-29 2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感觉在《三国演义》后期人才凋零,成名英雄已逝情况下,张辽的逍遥津成名之战总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 ...
这点实在无法认同。不知道这个所谓“后期”是怎么得出的结论,一般所谓后期,再怎么早也从北伐开始吧?观点实在太儿戏。
首先,“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句话请先参详一下。
其次,本文讨论以《三国志》及其他史料为主,见顶楼。
再次,张郃,河北四庭柱之一,可不是后期才崭露头角的。仲达时期,张郃是擎天柱。
第四,咱们说说时间。威震逍遥津是在公元215年,这时候,就未来的蜀汉方面说,刘备刚刚入蜀4年,关羽、黄忠还没有展现自己的巅峰之作,马超刚刚入蜀,赵云还是孤胆英雄,只有张飞完成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系列战役,孔明呢,还是后勤部长;孙吴方面,鲁肃依然在世,吕蒙还没崛起,陆逊尚未发迹;曹魏良将众多,不说了。试问“已逝”众多“英雄”,谁是“老虎”,能让关、张、吕蒙这种级别的名将也沦为“猴子”。
针对第四,请解惑。 本帖最后由 65467854 于 2013-5-30 21:57 编辑
{:379:}
65467854 发表于 2013-5-29 2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见解有理,本人纯属个人感受,较偏好蜀汉。
既然偏好蜀汉,那关、张、马、魏,是不是世之名将?偏好蜀汉并不能解释“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那段话 本帖最后由 65467854 于 2013-5-30 21:58 编辑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