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06:54:19

魏延、楊儀之爭

本帖開始改說魏延、楊儀之爭,並且先就前面諸君回帖略作回應。

五樓三成認為「惹來殺身之禍的主要是他與楊儀的私人矛盾,而且看起來是楊儀設計好的陰謀,上綱上線地羅織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而楊儀作為文官,背後必然是有一幫文官朋友的,因此即便是後人評價較高的費禕、董允、蔣琬也都站在楊儀這一邊」,我大致同意三成的觀點,可是設計者的身份似乎應該說成「幕僚」而非「文官」,否則就不能解釋時為中監軍、征西將軍的姜維參與計劃的理由,而其幕僚履歷見於《蜀書.姜維傳》所載他曾獲諸葛亮「辟……為倉曹掾」一事。需要說明的是,《蜀書.魏延傳》載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但這祇是在名義上「領」職而已,不能算作真正加入諸葛亮的幕僚,更何況魏延早於數年前就獲劉備「進封鎮北將軍」,而據《蜀書.李嚴傳》裴注引諸葛亮《公文上尚書》裡可知建興九年以後他就去掉「領丞相司馬」的銜頭,表示他已經完全脫離了丞相幕僚系統。

四樓飄零認為魏延、楊儀「爭權的時候絕大部分絕大部分人都投靠楊儀這祇能說是運氣問題」,這種角度明顯忽略了《蜀書.魏延傳》「[魏]延、[楊]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蔣]琬、[董]允咸保儀疑延」一事,而從上述諸葛亮幕僚集團的角度考慮,蔣琬幕僚色彩相當明顯,董允出任侍中實際亦係由諸葛亮保薦(《蜀書.蔣琬傳》載「建興元年,丞相[諸葛]亮開府,辟[蔣]琬為東曹掾……遷為參軍。五年,亮住漢中,琬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八年,代裔為長史,加撫軍將軍」,又《蜀書.董允傳》載「丞相[諸葛]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董]允秉心公亮……尋請……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我們無法證明這二人是否有刻意設計陷害魏延,但他們應當會對出身近似、作為諸葛亮幕僚的楊儀比較有偏袒心態。

八樓qs認為諸葛亮「認定自己一死,北伐就完全不可行」而「挑撥他兩鬥爭,兩敗俱傷,蔣琬穩定順利掌權」,這種觀點似乎略嫌大膽,難以找到史料根據。如果說《三國志》尚未能夠清楚反映諸葛亮調停魏、楊之爭的努力,那麼以下《華陽國志.劉後主志》的記載則明確表示諸葛亮有嘗試主動調解兩人糾紛:「鎮西大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素不和,[諸葛]亮既恃[魏]延勇猛,又惜[楊]儀籌畫,不能偏有所廢,常恨恨之,為作《甘戚論》,二子不感」,諸葛亮若有意利用兩人糾紛來為蔣琬排除障礙自然毋須作此動作。此外,《蜀書.董允傳》裴注引《襄陽記》載「董恢目[費]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彊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捨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還未滿三日,辟為丞相府屬,遷巴郡太守」,這段史料後兩句與本傳所云董恢「年少官微」略有衝突,不過如果前半部可信則為諸葛亮無意挑撥魏、楊糾紛提供另一佐證。

十八樓天日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魏延和楊儀無論誰佔據主動,都不會給對方留活路,區別在於,是魏延意圖除楊儀失敗被馬岱追斬,還是楊儀主動攻魏延」,個人認為前者發生機會較大,除了武人莽撞性格及本身受不公待遇等推測因素外,直接證據可見《華陽國志.劉後主志》載「及[楊]儀將退,使費禕造[魏]延。延曰:『公雖亡,吾見在,當率眾擊賊。豈可以一人亡,廢國家大事乎。』使禕報。儀不可。故欲討儀」,另外一條間接證據見於延熙四年(即諸葛亮歿後七年,楊儀已死)楊戲(與楊儀無親屬關係)著《季漢輔臣贊》提到「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既然連讚辭都要說他是「忘節言亂,疾終惜始」,恐怕這確實是別人無法替魏延回護的過失。

chunhim_lai 发表于 2013-6-6 08:02:17

蜀书·魏延传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像也。」退而告人曰: 「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蜀书·楊儀传
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复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

留意红色字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04:28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6-6 08:19 编辑

三成家家喵 发表于 2013-6-4 19: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补上裴松之注版本引用魏略的内容:



此处回应一下11楼家家喵的观点。
李严又不是诸葛发现重用的,李严是刘备的指定的两大托孤大臣之一。李严的悲剧在于,才干、名望都远不及诸葛,却被抬到那么高的位置,不能确定刘备最后是否有玩平衡,防止诸葛坐大而派之监督之意。但后来的事实却是李严根本玩不过诸葛,逐渐被架空,辅政大臣渐变为有名无实。李严的心态的大抵是这样的:我和你同时先帝指定辅政大臣,理当平起平坐,可你一直架空我,决策的时候也无视我,在你影响下,下边的人也不搭理我。 这种不平衡的心态逐年累积,恚怒渐生,终究驱使李严做下了蠢事,直接在大战时扯诸葛的后腿,可是军国大事,岂是儿戏,正好给了诸葛收拾他的理由。

其实毁掉李严的。除了自身的偏狭外,刘备把他扶的过高,未尝不是其致祸之源。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24:05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5 19: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奇袭长安我觉得就算到达子午谷也不合常理,长安城不是个好破的城墙坚固程度在三国里数一数二,按三国上的 ...

坚固程度,数一数二·····这一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08:24:13

魏延、楊儀之爭(續一)

對於魏延、楊儀鬥爭,個人認為問題有三:



一是諸葛亮臨死前密會不請魏延列席。

《蜀書.魏延傳》載「[諸葛]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從官職上考慮,《蜀書.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死前的身份應該是「丞相錄尚書事,假節……領司隸校尉……又領益州牧」,又《蜀書.魏延傳》載魏延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結合《蜀書.李嚴傳》裴注引建興九年諸葛亮《公文上尚書》裡可知還有「領涼州刺史」銜頭,嚴格來說兩人其實幾乎平起平坐,諸葛亮從制度上亦無必要或權力去請魏延過來,因為魏延本身有獨立統軍權,所以魏延得知消息之後才會敢叫囂「自當率諸軍擊賊」。至於魏延拒絕「為楊儀所部勒」一樣沒有問題,據《蜀書.楊儀傳》楊儀當時祇是「丞相參軍長史」、「加綏軍將軍」,要魏延聽命於他絕對是說不通的。

當然,諸葛亮讓魏延缺席一事仍然反映出兩人的芥蒂,沒有合法需要及權力去邀請魏延並不代表在情理上毋須知會對方,何況這是會直接影響軍國大事決策的事件……在此一問題上,三十八樓Ru提出「因為叫和不叫一個樣,乾脆不叫,讓他沒點準備,說不定還能聽話」的觀點或許比較接近事實,但恐怕不可能找到史料直接支持相關說法。



二是費禕在魏延、楊儀之爭裡頭的角色。

這個問題主要牽涉四段史料,現將它們依照發生時序排列如下:

《蜀書.費禕傳》載「[諸葛]亮北住漢中,請[費]禕為參軍。以奉使稱旨,頻煩至吳。建興八年,轉為中護軍,後又為司馬。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禕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諸葛]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

《蜀書.董允傳》裴注引《襄陽記》載「董恢……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費禕使吳。孫權嘗大醉問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愕然四顧視,不能即答」;

《蜀書.魏延傳》載「[諸葛]適卒,祕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往揣[魏]延意指……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蜀書.楊儀傳》載「[楊]儀既領軍還,又誅討[魏]延,自以為功勳至大,宜當代[諸葛]亮秉政……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自惟年宦先琬,才能踰之,於是怨憤形于聲色,歎咤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儀對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

按照以上四段材料,費禕介入魏、楊之爭是在使吳任務以後,他的調解工作應該是出於諸葛亮指使,而且不排除那是得知孫權評價作出的反應,結果就是魏延、楊儀兩人都很相信費禕,甚至二人都很放心對他說出不滿意政敵的敏感言論。因此,至少在任命魏、楊之爭的調解者一事上,諸葛亮無疑是選對了人。

費禕在最後關頭決定幫助楊儀的原因,史籍裡唯一勉強可供追溯的線索僅有《蜀書.魏延傳》載姜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一事,裴注引《漢晉春秋》曰:「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如果費禕在五丈原的心態與後來反對姜維的他一樣,那麼當時聽到魏延大聲疾呼「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的費禕傾向支持楊儀也不難理解。

在此一問題上,必須補充批判十二樓weiliqiang引張銳強關於魏延、費禕兩人是「老鄉」的觀點近於荒謬。《三國志》載魏延為義陽人,楊儀為襄陽人,費禕則為江夏鄳人,然而這裡「義陽」、「襄陽」都是郡名,張氏竟誤取義陽縣位置作為判斷依據,忽略了曹魏義陽郡西接襄陽東側一事,實際單看地理距離楊儀、費禕、魏延應該都是「老鄉」,況且《蜀書.費禕傳》載「費禕……少孤,依族父[費]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劉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將禕游學入蜀」,足見費禕本身屬於益州流寓集團而非純種荊襄集團人士,所以要對魏延談「老鄉」楊儀絕對可以說還在費禕之前。



三是諸葛亮死後楊、魏紛爭的經過。

當時蜀軍配置顯然至少分成了諸葛亮部(後來的楊儀、姜維部)、魏延部兩支軍隊,而且二者所在地點應該有著一定距離,否則不會有《蜀書.魏延傳》記載「[楊]儀令[費]禕往揣延意指」及「[魏]延遣人覘[楊]儀等」等情節發生。

諸葛亮部應該較魏延部更加接近魏軍,因為楊儀、姜維撤兵期間曾與司馬懿的追擊部隊交手,見《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又《晉書.宣帝紀》載青龍二年「會[諸葛]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後者估計沿襲前者,不過「燒營遁走」一句有助我們理解「整軍而出」不是出擊而是撤退。

根據以上兩段,我們在這裡可以先否定《蜀書.魏延傳》裴注引《魏略》前半部的記載「諸葛亮病,謂[魏]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因為魏延部根本沒負責「發喪」,魏延本人自然也不可能接受過諸葛亮遺命。

接著再回到魏延部方面,既然他們與諸葛亮部有一定距離,那麼魏延部收到楊儀預備撤退消息的時間應該會與魏軍相若。雖然魏延本人在不久前才發表過「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這種豪語,但在此刻他已經被與楊儀的私怨蒙蔽眼睛,決定率軍回程攔截對方興師問罪,因此《蜀書.魏延傳》載「[楊]儀……欲[諸葛]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魏]延大怒,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亦云「[楊]儀欲案亮成規,將喪引退,使[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延怒,舉軍先歸南鄭」(魏延受封為南鄭侯,似乎表示該地為其勢力範圍),同時他也派人回到成都上表投訴楊儀謀叛。

魏延為楊儀、姜維部完成嚇跑魏軍及發喪任務以後當然繼續撤退,估計先頭部隊已經查知魏延舉動,所以他們與魏延決定採取同樣的政治工作:派人上表指責魏延反叛,於是引發了《蜀書.魏延傳》所載「[魏]延、[楊]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一事,而結果是後主聽從董允、蔣琬意見決定「保儀疑延」。

這時需要注意魏延仍然身秉「假節」,《漢晉春秋》、《晉書》則反映楊儀實際上成為部隊指揮,但他始終沒有獲得成都朝廷或諸葛亮正式任命,《宋書.百官志》、《晉書.職官志》均載「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所以《蜀書.魏延傳》裴注引《魏略》載「[諸葛]亮長史楊儀宿與[魏]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其實是合理的,接著「乃張言[魏]延欲舉眾北附」祇不過是與上表同時進行的行動而己。

先行領軍回程的魏延部無疑已經向楊儀、姜維部擺出敵對姿態,但是具體戰鬥是由哪方先行進攻則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楊儀先行攻擊,如《蜀書.魏延傳》裴注引《魏略》載楊儀「率其眾攻[魏]延。延……不戰軍走」;一種說法是由魏延先行攻擊,如《蜀書.魏延傳》載「[楊]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魏]延後。[魏]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一種說法是雙方都採取攻勢,如《蜀書.後主傳》載建興十二年「秋八月……征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個人認為魏延應該處於守的一方,因為魏延部一直用比起「晝夜兼行」的楊儀、姜維部更快的速度急行軍,來到南谷口後不可能不紮營休息,而從後來魏延部會迅速潰敗一事來看,他並未像楊儀那樣做好輿論宣傳,自然難以鼓動屬下攻擊同一國的軍隊,。

作戰結果大致應該如《蜀書.魏延傳》所言,「[楊]儀等令何平在前禦[魏]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而在他國眼中就是像《晉書.宣帝紀》所載一樣,青龍二年「亮部將楊儀、魏延爭權,儀斬延,并其眾」。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55:42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6-6 09:45 编辑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08: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對於魏延、楊儀鬥爭,個人認為問題有三:

一是諸葛亮臨死前密會不請魏延列席。

攀老乡的说法应是个由头,主要应强调的是费祎性格为人较温和,和双方关系都不错,适合做这中间人。张氏在细节上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但感觉其对诸葛最后以杨仪制魏延的分析还是蛮有道理的。
生前一直不忍偏废,做足一碗水端平的样子;可临了临了,最后关头,这么重要的事儿,却彻底底倒向了另一边,不招不通知魏延也就罢了,还直接让杨仪全权负责处理魏延的事情,派一个势同水火的死对头来处理魏延,矛盾不彻底爆发才怪,诸葛恐怕想的压根不是调和,他知道无可调和,所以先借杨仪之刀杀掉魏延,又利用杨仪除掉魏延之后狭隘自的大再搞掉杨仪,为他所中意的,和他战略主张基本一致的蒋琬、姜维扫平接班的道路。

另诸葛和魏延平级,然后诸葛无法招魏延来,这个说法还是有待商榷的。级别上或许两人都已极人臣,但诸葛对蜀汉的绝对影响力控制力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吧,连同为辅政,官至尚书令的李严都需听其号令(诸葛对李严一直用的是“命”),何况一魏延乎。说级别平级,无权传唤这一点并不太认同

个人认为,不是传不来,或是魏延愿不愿来的问题,而是诸葛心里早已经有了决断:都决定除去你了,还再来那些客套干什么,而且你若是在,怎么一起合谋对付你呢,不当场砸了摊子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09:24:37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攀老乡的说法应是个由头,主要应强调的是费祎性格为人较温和,和双方关系都不错,适合做这中间人。张氏在 ...

《通典.職官.秩品》載「後漢官秩差次」,丞相位過中二千石而不在目,少府尚書令則僅為千石,又同卷「魏官置九品」,三公及大丞相為第一品,尚書令僅為第三品,蜀制依理不異於漢、魏制。(魏延為征西大將軍,「後漢官秩差次」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並以位過中二千石而不在目,「魏官品」黃鉞大將軍為第一品,諸四征四鎮車騎驃騎將軍、諸大將軍為第二品,惟蜀不見假黃鉞例,故不明假節征西大將軍位與丞相品秩同否)

《蜀書.李嚴傳》載諸葛亮命李嚴二事俱在建興八年,李嚴作尚書令係於章武二年,期間經歷如下:「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四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其所謂「命」均為遷轉任命,不屬指派命令。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9:51:33

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6-6 09:52 编辑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09: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通典.職官.秩品》載「後漢官秩差次」,丞相位過中二千石而不在目,少府尚書令則僅為千石,又同卷「 ...
都有假节之名,可是诸葛是假节钺,被「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及「亲秉旄钺以历三军」。属最高等级,(四)假节钺(或假黄钺):可杀节将(含假节、持节、使持节)。 可代天子行征伐军令。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10:29:12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9: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都有假节之名,可是诸葛是假节钺,被「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及「亲秉旄钺以历三军」。属最高 ...
《蜀書》「假節鉞」、「假節」不混稱。

「假節鉞」有一例,見《蜀書.關羽傳》載建安二十四年「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假節」有九例,見《蜀書.後主傳》載建興十二年「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蜀書.諸葛亮傳》載「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蜀書.張飛傳》載「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蜀書.董和傳》裴注載胡濟「督漢中,假節領兗州刺史」,《蜀書.李嚴傳》載李嚴「建興元年,封都鄉侯,假節」,《蜀書.魏延傳》載建興八年魏延「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蜀書.蔣琬傳》載「[諸葛]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蜀書.鄧芝傳》載「延熙六年,就遷為車騎將軍,後假節」,《蜀書.張翼傳》載「延熙元年,入為尚書,稍遷督建威,假節,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將軍」。

《蜀書.後主傳》裴注引建興五年三月出軍詔「今授之以旄鉞之重」、《蜀書.諸葛亮傳》載建興六年戮馬謖謝眾上疏「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二句實際俱指「假節」(《蜀書.諸葛亮傳》載「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漢魏節制似未嚴定分野,至晉宋制度則區限分明,《宋書.百官志》載「晉世則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假黃鉞,則專戮節將,非人臣常器矣」。

蜀節制度不明,其「假節鉞」、「假節」相通與否難下定論;設若諸葛亮「假節」權同「假節鉞」,則魏延「假節」亦為「假節鉞」,依魏官品「黃鉞大將軍」例二人職權秩品相同機會反而更大。

W.C 发表于 2013-6-6 14:02:25

发现这里帖子最热。
传中看不出来魏延个人勇武如何。似乎只看见他口气比较大。
不知道魏延有什么代表作没?

我是谁004 发表于 2013-6-6 16:49:06

小源 发表于 2013-6-5 00: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跟各位的聊点差太多,吐槽下那霸气的魏延头像好了

所有武将都有这种动作的头像{:7_270:}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6 18:48:33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2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坚固程度,数一数二·····这一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这是百度的介绍

Ru43 发表于 2013-6-6 19:26:52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08: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攀老乡的说法应是个由头,主要应强调的是费祎性格为人较温和,和双方关系都不错,适合做这中间人。张氏在 ...

除去论有一个疑问,如果决心除掉魏延,为何不直接招来,在会议中除去?
冒着魏延举兵反叛的风险,在己方无人可制住魏延的情况下,旁边还有魏军虎视眈眈,难道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已经对杨仪、姜维等人放心到了这等地步?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19:30:14

W.C 发表于 2013-6-6 14: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发现这里帖子最热。
传中看不出来魏延个人勇武如何。似乎只看见他口气比较大。
不知道魏延有什么代表作没 ...
關於建興八年陽谿之戰,十三樓天日認為「這是一個讓魏延、吳懿高升封侯的重要勝利……對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是有極大益處的……懷疑這是蜀漢主動出擊的一戰」。

尚鎔《三國志辨微》「諸葛亮將略」條評價說:「觀[魏]延督漢中九年,未聞過失;陽谿之戰,大破郭淮,則延亦知勇略備者矣」,因此此戰其實也可以充當五十樓W.C所問的魏延「代表作」。

與此戰相關的史料有:《蜀書.後主傳》載建興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陽谿」,《蜀書.魏延傳》載建興八年「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蜀書.楊戲傳》載吳懿「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華陽國志.後主志》載建興八年「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延遷前軍師、鎮西將軍,封南鄭侯。懿左將軍、高陽鄉侯」,《古今刀劍錄.魏將刀》載「郭淮於太原得一刀,文曰『宜為將』。後遂為將軍,及與蜀將戰敗,失此刀」。

簡單來說,這是建興八年諸葛亮見三路魏軍敗退乘勝追擊,故派遣魏延、吳懿攻擊駐守在南安郡的費曜、郭淮,途中郭淮可能還不慎丟失了一把刻著「宜為將」三字的寶刀。魏軍漢中方面主力失利可能打擊了西北方守軍士氣,甚至影響後援補給,所以給了諸葛亮進攻的大好良機。



上圖所標紫色地點是南安郡郡治,陽溪具體地望恐怕已經無從考究。需要注意的是,《水經注.江水》載「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脩煮不絕。溪水北流注於江,謂之南集渠口,亦曰于陽溪口」,其地不在羌中或南安郡境內,惟有學者竟將兩地與魏延事排鉤,甚不可取。

由於南安陽溪之戰在《魏書.郭淮傳》完全不見蹤影,因此它也成為傳統史學家經常引用來證明《三國志》諱言的經典事例,像趙翼《廿二史札記》、何焯《義門讀書記》、梁章鉅《三國志旁證》等著作都有提及此一觀點。

天日 发表于 2013-6-6 19:36:22

Ru43 发表于 2013-6-6 1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除去论有一个疑问,如果决心除掉魏延,为何不直接招来,在会议中除去?
冒着魏延举兵反叛的风险,在己方 ...

这个我没有证据,前面提到过,我认为会除去,但绝不是授意杨仪即可除去,具体用什么手段无从得知,只是这种感觉很强,所以也没有展开说(无法展开=。=)。

狂~劇情狂 发表于 2013-6-6 20:16:33

雜記二則

反骨、反相

關於「反骨」,這個術語固然未直接用在歷史的魏延身上,但它卻是魏晉南北朝確實存在的相學術語,《北齊書.方伎列傳》載:「皇甫玉,不知何許人。善相人,常遊王侯家……嘗為高歸彥相,曰:『位極人臣,但莫反。』歸彥曰:『我何為反?』玉曰:『不然,公有反骨。』」,可是《北齊書.平秦王傳》又載:「[高]歸彥額骨三道,著幘不安。文宣嘗見之,怒,使以馬鞭擊其額,血被面,曰:『爾反時當以此骨嚇漢。』其言反竟驗云」,所以這個「反骨」應該不是長於腦後而是額前。

與「反骨」意思近似的還有「反相」,這個名詞產生要比前者為早,兩者或有傳承關係,例見《史記.吳王濞列傳》載高祖十二年十月「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祇是此種「反相」去到宋代之前似乎仍然是從正面臉容觀察所得(《宋史.趙昌言傳》便記載其中一種「反相」是「鼻折山根」),想要判斷腦後「反骨」一說是否小說家言以及有否具體產生時間恐怕都是無從考究。

魏延發跡

關於魏延發跡,他的嶄露頭角無疑是在劉備入蜀時期,《蜀書.龐統傳》載劉備聽從龐統獻策「斬[楊]懷、[高]沛,還向成都」,《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記作「遣將黃忠、卓膺、魏延等勒兵前行」,魏延本傳亦云「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可見這次戰役是讓魏延能夠發跡出身的重要轉捩點。

不過,雖然本傳稱魏延為劉備「部曲」,但他應該不在古參宿將行列。漢川守將人選「眾論以為必在張飛」一事,便透露出魏延當時在劉備集團核心成員之間的名聲還不夠響,而《晉書.張軌傳》載前涼人張耽對於劉備用魏延一事的評價就說:「魏延之用,非舊德也」。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6 21:26:55

Ru43 发表于 2013-6-6 19: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除去论有一个疑问,如果决心除掉魏延,为何不直接招来,在会议中除去?
冒着魏延举兵反叛的风险,在己方 ...

直接招来 然后杀去?听起来像是演义桥段。 直接杀一统军大将,师出何名?名不正,言不顺,就不怕部卒哗变?再说,即使是其他诸位都是诸葛属意的接班人,也未必会全部同意无罪而诛杀一一品大将。太粗裂,这中方法别说诸葛,阿斗恐怕也不会用

天日 发表于 2013-6-7 09:17:18

可以说魏延地位崛起有些强擢的感觉

风灵玉 发表于 2013-6-7 10:03:41

魏延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吧……
能待在汉中那么多年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3-6-7 14:22:09

枫叶の飘零 发表于 2013-6-6 1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 ...

这儿说的是西汉吧?东汉定都洛阳,长安地位下降,防务水平降低时必然的。就如君士坦丁迁都伊斯坦布尔后,罗马防水平大为下降,经常被蛮族袭扰甚至攻破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翔鹰三国志研读会】第二回:蜀书·魏延传【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