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人问个历史问题。
西方人说的Tartar,和中文中的鞑靼,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狂~剧情狂 @狂~劇情狂 民國時代學者方壯猷《韃靼起源考》指出「韃靼」含有下列四義:一是最廣義的亞洲北方諸民族之統稱;二是較廣義的中國北方諸民族之總稱;三是較狹義的蒙古民族之別稱;四是最狹義的蒙古民族之一部塔塔兒之專稱。中國南北朝時已有「大檀」、「檀檀」等名,係指柔然(芮芮、蠕蠕)苗裔;唐至五代文獻當中,「達怛」、「達靼」專指某一個別北方部族。拉施特《史集》提到大約在唐末宋初之際,該韃靼部族因發展鼎盛,致使其他突厥部落皆被冠以同一名稱,儼然成為舉國之名(情況類似後來蒙古國以鐵木真部取名,或今日China與「秦(支那)」及「唐人」稱呼)。
另一方面宋人史官不知北方遊牧民族嬗變情況,對韃靼、蒙古二部之權力更替缺乏清悉瞭解,於是史籍混用「韃靼」、「蒙古」兩名,出現了「韃靼乃自號大蒙古國」一類奇怪論述,並且造成後來中國典籍以「韃靼」、「蒙古」通稱的現象。
西方語 Tartar 源於波斯語以 Tatar 指稱成吉思汗軍隊,而波斯之以「韃靼」代稱「蒙古」具體原因,可能亦與宋人相似:波斯與中國皆將長年敵對之突厥民族舊稱,錯誤延伸去到其後的蒙古人身上。至於 Tatar 增補另一 r 音成為 Tartar,多數認為參照了希臘語 Tartarus(地獄)來描述蒙古入侵慘狀。
還要注意的是,兩宋後「韃靼」一詞多帶「革」偏旁,被認為是具有貶義,故此元人編修《遼史》、《金史》,大量使用「阻卜」別名,或在迫不得已之時改稱「達旦」、「達怛」,極力避開稱呼「韃靼」一詞,但必須強調這忌諱不影響非漢字的同音表述。後來明人修史重新採取「韃靼」指稱蒙古,清人入關又再避諱其名,都可看出「韃靼」之名屬於貶義。
總的來說,中文「韃靼」與西方 Tartar 是同源詞,都是源於突厥民族某一時期自稱,有類似的錯誤延伸意義(指蒙古人),也有帶貶義的增補元素(「革」偏旁及額外的 r 音),但中文「韃靼」應該從來沒有直接影響到西方 Tartar 。
@狂~劇情狂也就是说只是碰巧叫的一样? 可以這樣說,但偶然中有必然,即當中有韃靼/Tatar曾為突厥國名這個必然
情況跟秦帝國變成現在西方China及日文支那兩名差不多 狂兄又被翻牌了。不如开个论坛专栏,狂兄自己翻别人的牌如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