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毁了巨著
前些天逛书市,偶然发现了寻觅已久的《艾凡赫》,甚是欣喜。这几天带病在家,于是正好拿来消磨时间。按习惯,先看了前言。对一部著作及其作者先有个全面的了解总不是坏事。果然,前言作者扯了一大堆作者司各特的身世、作品等等。这无可厚非。
然后用极短的篇幅介绍了《艾凡赫》这部小说本身,我现在真后悔,要是没看该多好!对,就是这短短的介绍,毁掉了整部小说!
我本以为该是些作品精神的概括,意义的总结,当然,的确有这些东西,但看到一行字就感觉不对了“一天夜里,一位朝圣者在去罗瑟伍德庄园的路上……”,显然是故事内容梗概。“或许只是讲一下开头,吸引读者吧”我思忖着,尽管出于评论帝国战役的经验,已经本能地觉得透露作者要娓娓道来的剧情是会破坏体验的(帝国战役和小说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如果《Ulio》的结局事先知道,那么就不再有如此悠长的回味),还是决定接着看,可越往下越不对劲,一不小心看完那一页多一点的三个自然段时,我发现那该死的家伙似乎已经把整部小说的情节都抖出来了!
后面的阅读证实了我的感觉,我现在读到十四章,整部书的三分之一左右,然而也就刚刚到了前言内容梗概的一半!这时恰好是一直隐姓埋名的艾凡赫现出真面目的时刻,然而我在看前言时早就已经完全清楚了这些秘密!而“至今”未透露姓名的“黑甲懒虫”,前言也交代得一清二楚。
大量的悬念,全部一眼望穿。再没有期待,没有猜测,没有疑惑,没有探索,没有惊讶,没有恍然大悟,没有一切波折起伏的剧情所能带来的乐趣!情节是什么,是小说的灵魂,哪怕辞藻再华丽,语言再精美,当情节失去了吸引力,小说还能剩些什么?!
就这样,我仰慕寻觅了一年多的《艾凡赫》,成了一堆没有血肉的白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就这样,一个不知趣的所谓教授,一个自以为概括功夫很好的拙劣前言撰写者,把本该激动人心的了解未知剧情的阅读体验变成了对已知事实的乏味验证。
就这样,这短短三个自然段,这愚蠢透顶的介绍方式——剧情梗概,毁了读者的乐趣,毁了一本巨著。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从此立誓,今后看小说,决不先看前言!尽管愚蠢的前言只是少数,但一次教训,足矣! 确实很可惜,读小说(特别是侦探小说),最忌讳的就是被揭底.
我对侦探小说兴趣特别浓,深有体会,有一次也和大智一样,甚至是更惨,因为大智这本小说,还是比较注重故事性的,而侦探小说的话,一旦知道凶手,就毫无兴趣了.
我那次是正准备看奎因举世闻名的经典侦探推理小说<<Y之悲剧>>时,忽然间脑海里闪烁出一个记忆碎片,那就是以前下载香港侦探推理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看的时候,整天去百度帖吧里乱逛,看评论,偶然间看到一个讲"蝴蝶记"那案子的帖子,里面有个跟帖的人回了一句"和奎因Y的悲剧有些相似".结果,就因为突然回忆起这句话,把对这部小说享受的程度大打折扣,当我看到Y之悲剧三分之一时,因为把它和"蝴蝶记"联系起来,立马就猜出了凶手,结果也证实了我的猜测.
相反,我的好友当初看完后一个劲的向我推荐,还说我绝对睬不出凶手是谁,我给我另一个朋友看后,他也承认这个凶手不是一般人能猜出的,唉...可惜了我那该死的记忆,偏偏记起了那句话,害我没有当初看完<<希腊棺材之迷>>等奎因侦探名著后的惊叹,也没有完美的享受到这部和阿加沙的<<无人生还>>.卡尔的<<三口棺材>>等世界经典侦探小说齐名的<<Y之悲剧>> 毁了人生中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
《无人生还》又译作《十个小印第安人》,我当时就是看的这个。幸亏这种中篇没人单独做前言,不然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如此精巧的构思,真是佩服阿婆 无人生还的构思确实了不起,但逻辑中有很多漏洞
阿婆看的是故事性(和日本的推理小说有点像),奎因看的是逻辑推理,卡尔看的是杀人手法,福尔摩斯,看的则是人物品性.
我最喜爱的是奎因的小说,推理之王啊..逻辑性可以说是极强,而且奎因小说和他们相比,有个很大的特点,即是他会把证据,全部呈现在小说里,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根据逻辑推理,从而找出凶手.而阿婆,福尔摩斯等就不会这样,证据不会告诉你,就图看个新鲜而已,就拿<<无人生还>>来说,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其中那个是凶手,无迹可寻,最后也是凶手自己告诉了别人自己就是凶手.当然故事性绝对一流.
如果喜爱侦探小说的,推荐看看奎因的悲剧系列,最著名的当属Y之悲剧和X之悲剧,特别是Y之悲剧,许多国外的排行榜上都是久居第一的(不过在奎因迷中或许X之悲剧更受欢迎些). 奎因?第一次听说,丝丝给点详细的介绍。
和柯南道尔相较,阿婆的东西更倾向于纯推理纯侦探。而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系列,让我沉迷其中的更多是表现出的那些老英国味,老绅士味。烟斗,小提琴,壁炉,瓷器。。。。。。喜欢那些世态人情。
还有种侦探类型也很过瘾。好像是大卫林奇还是希区科克有过这类电影,开头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你谁是凶手,是怎么作的案,然后让读者操心的是主角是如何破的案,因为那作案手法实在是太巧妙太隐蔽了,直教人感到只有上帝才知道,看着主角一层层抽丝剥茧的找到真相,那种快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感谢这些天才的作家,探索种种类型小说的发展可能性,给我们呈现出了无数奇妙的世界,令我们沉醉其中 啊,记得王孙兄很久以前就推荐过《十》,找机会看看,11
最近也在复习《福》,发现初中看的几乎全部遗忘,差不多和新书一样。。。汗。。。不知道过几年再看《艾凡赫》,会不会更有感觉呢。。。不过可能也只有初中理解力鉴赏力都极端地下的略读才有这种效果了吧。。。
话说回来,其实还有一种名著杀手:简写版。
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无知的涂鸦,缩水不说,还常常篡改。我在表姐家曾浏览过一本国人写的《堂吉诃德》减缩版(之前我已看完原著),完全是胡扯一气,高贵的品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滑稽小丑。对这种快餐文化垃圾,真是用“嗤之以鼻”来形容都远远不够。
想不到的是,就在装帧如此精美的名著系列(那本《艾凡赫》显然是精装本,翻译也不错,而且至今没有发现任何错别字之类的校订错误),竟会出现如此低水平的前言。 外国名著翻译很重要,现在翻译过多,质量反而下降,很多时候都糟蹋了原著。
不过话说回来,再精彩的译笔(哪怕是傅雷,草婴先生那样的译笔)与原著终有“隔”,有很多名著,除了本身精彩的结构,深沉的感情(这些都能通过译文传达出来),其实还有自身的语言之美,而这个语言之美恰恰是任何翻译(哪怕译者本身也是大师)都传达不出来的,很多情况下,这特有的语言特色还构成了作品本身的一种基调,一种氛围。如果仅仅是直白的达意,而没有理解到这种氛围,那实际还是误译。
比如说,《麦田守望者》(这题目本身就是个误译),实际原著文风走的是一种粗旷野性甚至粗鲁的路线,而译文太过典雅,其实不须看译文,看译过来的题目就知道。
又如,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日语原文字里行间都有一种莫名奇妙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很要人命,而翻译过来的无论哪种版本,都没有给人这种感觉。翻译,光忠实于原文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即使理解了,也无法完美传达,语言的隔阂,是永远无法跨越的巴比伦之塔。
所以说,如果你通过翻译作品而爱上了一位作家的文风,毋宁说是爱上了译者的文风更恰当 《艾凡赫》是什么体裁的?还从没听过额....
我是最近才渐渐开始狂看侦探类小说...不过属于心理剖析类的...貌似传承我妈,我妈从小就一直看这个东西,所以她说她也因此防过了几次大灾.....
自己本身是没有读前言的习惯的,我一般在整本书内容读完后喜欢的话才在会回去看前言.
我妈说现在日文小说翻译过来的有很多错误,文法也不怎么好....
个人到目前为止一直最喜欢的是Sagan写的《宇宙·宇宙》,虽然是一种科普书籍,但是却感觉很富有故事性,他不像是一个教科书,而更像一个人在跟你说故事...看了会感觉非常有想象力 如果我猜得没错,《艾凡赫》应该是讲狮心王理查的麾下猛将艾凡赫的那个故事吧……我看的版本叫《艾凡何》。
如果大智一开始就知道最大的秘密的话,那真是太可怜了……他摘下头盔的那一刻,我敢说我的表情比艾凡何还夸张。而且我当时肯定说了一句“我cao……”这哥们儿可以说是除了艾凡何的书内第二高手了,对布夫最初那一下是意外……而我也一直怀疑吉伯特与艾凡何真正实力的差距……
to龙魔,你可以理解成欧洲版武侠—_____—|||
最近无聊得很,终于买到并看完了《十八秒》,但是对乔治·D·舒曼这个老警察和文学界菜鸟的行文很不满意——或者我可以责怪翻译。还有《黑书》、《幕府大将军》之类的,和一大堆青春文学……个人认为当代青春文学是最不用费脑子的文学作品了……自从看了史蒂芬·金的那四部中篇小说之后,一直想看看他的长篇小说——都是恐怖小说了,书店里有新译版的《尸骨袋》和《手机》,但还是没有勇气看啊…… 对了,有人记得那一大套“绿皮书系列”么?目前我接触过的简化版中,这个系列的最好,只是最近市面上见不到了,也许大家都去追求“真正的简化版”了。
不是简化版的,有些也不能信。有一个出版社把《三剑客》改名为《四大侠》,达达尼昂是个很好听的名字,但是如果翻译成“达尔大尼央”…… 一个真实的案例:魔戒3之王者归来的一个盗版CD中文译名为“皇上回宫”。
单看中英文之比较,不能说它错。。。。。。 帅呆了…… 艾凡赫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没觉得什么波澜,也没觉得什么悬念...
感觉整体效果不如大仲马的三剑客系列(共三部)和伯爵.
喜欢阿加莎笔下的波洛,而不喜欢那个老婆婆的故事...
还有个罗宾系列的,忘记具体名字了...初中在市图书馆借了好多看,也不错...
我觉得黄屋奇案也蛮经典的 我在看艾凡何的时候对欧洲历史还不了解,那时候是我刚结束四大名著和所谓的另四大名著(封神、老残、儒林、聊斋,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金瓶梅和官场现形记……)向西方作品转移的阶段。这时候我可是从来没有看过有特殊悬念的曲折剧情的故事,天使之前看过多少悬疑小说了?……
—_____—|||
貌似自从看了《达》以后再也没有心情看悬疑了,本来《天堂的钥匙》在美国评价很高,但看了十几页就是看不下去了……谁让它也是写天主教基督教那码子事儿的呢? 最近还在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野人的书……
另外,我吐血!刚刚得知主讲老师点名了!~本来想趁着体育概论这种无聊的课琢磨采访问题(校内篮球赛,每个系都有队,还有研究生、博士生、教工队,是校内除田运会最盛大的比赛了),上了一节大课,翘一节。一般都是上第一节大课时候点名,连着的第二节就不点了的~~~~ 奎因是两个美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合用的一个笔名,全名叫艾勒里奎因,而书中的侦探,也叫艾勒里奎因.
其实在西方,有"三大侦探"之称,就是奎因,波洛,和福尔摩斯
这三个人,我不喜欢波洛,我喜欢奎因和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整个一副潇洒不羁的浪荡君子样,但我觉得他感情并不饱满,不是性情中人.最为欣赏的,还是艾勒里奎因,和福一样,他也是那种不拘小节的侦探,经常是"他妈的"挂在嘴边,和福不同的是,奎因感情真挚饱满,为朋友可以牺牲很多,而且说话经常一针见血,破案手法也是我最为中意的.
我发觉,人有时候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动物,往往会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从而喜爱上一个人或物,就像人与人交流,有时候,仅仅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便会不顾一切的喜欢上这个人,虽然自己心里也清楚,这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而已.我喜欢上奎因这个美国侦探也是如此,记得当初是在看<<十日惊奇>>时,侦探奎因在一栋别墅做客,深夜从窗户看到花园的石凳上有一滩东西,一团黑影,后来又突然间移动了起来,爬了起来,变成了一个弯着腰的老人模样,之后慢步向花园外的树林里走去,消失在黑影中.照理说,夜晚看到这么个幽灵似的人物,任谁都会害怕,但作者接下来的一段马上就描述道:"因为他是艾勒里……",之后就开始描写艾勒里奎因如何快速穿好衣服冲出别墅,去追踪那个老人.仅仅只是因为这一句微不足道的译文,让我更加喜爱这个侦探.
奎因和柯南道尔,阿婆相比较,更为看重推理,而且会把证据全部呈现给读者.在奎因的小说中,往往一个案子都会有那么一个难以理解的迷题要解开,而当通过逻辑推理解开的时候,案子一般就破了.比如说在<<凶镇>>中,一杯毒酒,暗藏在一堆酒中,被人送到一群人那里给他们喝,凶手是如何做到这杯毒酒,恰好是送给那位自己选定的目标.又比如<<中国橘子之迷>>中,一个人死在一个房间里,令人奇怪的是,屋子里面的家具摆设,以及被害人身上的所有衣服,全部被倒置了,服饰等都是正面穿在反面,后来奎因通过推理认定,倒置绝不是凶手的故弄玄虚,而是这个案子的关键之处.另外还有比较著名的是Y之悲剧里面凶手为何特地拿一个琴去杀人,希腊棺材里的神秘人身份等等.
相比较的话,福尔摩斯和奎因的类型就完全不同,他的案子更为贴近现实,许多都不是杀人案,但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被作者表现的很成功,两个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只可惜的是,福尔摩斯里的逻辑推理漏洞很多,许多太过于牵强,有些更是典型的相当然,可以说,福尔摩斯的案子贴近现实,但破案手法,却不符合现实.
至于阿婆的小说,好看是好看,想象力极为丰富,题材绝对一流,诸如登报纸预告杀人地点和时间,第一人称即是凶手,在场的一群嫌疑人都是凶手,一人一刀致死被害人等等离奇的点子,也只有这位侦探女王能构思出来.但是,阿婆的小说从侦探推理小说的角度来讲,并不成功.原因就是阿婆太过于注重题材的精妙,从而违背了现实,而且逻辑上经常会出现漏洞.有些案子,凶手的布局确实让人看着过瘾,但假如转换下思维,自己做凶手的话,会不会这样做呢?显然不会,布局太过于玄虚,太过追求华丽了,如此繁琐的过程,极为容易出错,而且增加了做案难度.而像福尔摩斯和奎因系列里,就不大会出现这种情况,福尔摩斯里基本都是些很平常的案子,极为贴近现实,自不用说.而奎因的案子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情况,但是,当真相被揭开的时候,奎因会让读者觉得,凶手是迫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即使换作自己是凶手,也只能选用这种方法.
当然,奎因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就过于主观.奎因小说的缺陷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出场人物过多,而凶手虽然往往一开始就露面,但戏份一般不会太多,比起阿婆的小说,她写的案子里出场人物就不会太多,而且凶手往往是那个在读者面前经常晃来晃去的那个,这种隐藏凶手身份的艺术形式上,奎因不如阿婆.
另外,天使说的亚森罗宾系列,也比较经典,也可以一读.至于"黄金奇案",呵呵,那可是世界一流的经典名篇,以前看到有人拿他和奎因的<<X之悲剧>>作比较的.^^ 刚看完了,那位可敬的教授,果然是从头到尾把故事完完整整地说出来了,一点余地都没留下,哎....郁闷
如果大智一开始就知道最大的秘密的话,那真是太可怜了……他摘下头盔的那一刻,我敢说我的表情比艾凡何还夸张。而且我当时肯定说了一句“我cao……”这哥们儿可以说是除了艾凡何的书内第二高手了,对布夫最初那一下是意外……而我也一直怀疑吉伯特与艾凡何真正实力的差距……
"他"和"这哥们"是指....黑骑士(为了不犯前言作者相同的错,就不点真名了)?如果是说他,实力应该在艾凡赫之上吧?不过关于这个悬念,由于很早听说这著名的黑盔黑甲,加之曾看过某本《绿林侠盗罗宾汉》,已经受过黑骑士突现真身的惊,即便没有那该诅咒的前言,我也肯定会很快看出来的。即便不是这样,该死的编者居然还在很前面的部分写有注释:“此‘黑甲懒虫’即是。。。。。”,还有洛克斯利,那个射箭的庄稼汉,以及醉修士,都在作者点出其最耳熟能详的名称之前,书中就给了同样无趣的注释。不过既然有了如此前言,这些注释也就不足为怒了,反正往粪堆上撒几粒老鼠屎,比起往一埚好汤里撒,要更值得宽恕罢。
还有那个吉伯特是指圣殿骑士么?翻译版本不同,用人物的名字交流会很困难(除非那些已经有统一译名的历史大人物)....呵呵:P
小说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攻城时丽贝卡转述那段中(据说正是司各特首次采用了这种靠他人转述,而非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在后来广为应用),黑骑士抡起战斧砍牛面将军那句“就像被樵夫砍得摇摇欲坠的橡树一样”,真是形象之至,将牛面将军招架不住的情形,黑骑士的力量和猛烈的攻势完美地呈现出来。有人说,“看画作,图在眼前;看文章,图在心中”,确实不假。
PS:本来只是发发牢骚,没想到引来大家这么有价值的帖子,11
现在有去找奎因来看的冲动,想试试自己的推理能力。这种尝试在福尔摩斯那里完全碰壁,“花生”医生的视角实在无法让人看到什么,呵呵
啊,说到花生,允许我说句题外话,"nut...no,I mean peanut",又想起上星期刚玩的《萨巴托重返》了,本来是想等龙卷风的中文版...不过现在发现已经完全没有理解上的问题了,恩,如果大家不介意英文,又还没玩过这N年前的满分战役,推荐大家试试,很轻松的游戏氛围,时不时还有令人捧腹的对话。 啊,忘记说一件事,曰师,或者曰弟子云者,啊不对,乱了乱了,就曰哥好了,你的签名,两个头颅摆在那里(可能是签名栏的限制,他们下巴以下基本就没有显示出来.....),9、10、12、14、15,五层楼,还包括两个骈层,总共10个脑袋,天哪,好像同时开了2个播放器把《Sparta 300》里薛西斯因不满,砍下他手下将军的脑袋那段重播了5遍..... 吉伯特就是最NB最傲的那个圣殿骑士。我还是觉得艾凡赫强过理查,论剑术的话,理查应该是波多斯那样的力量精准型,而艾凡赫是达达尼昂那样的技巧灵敏型。尤其是最后……你知道最后了吧?就是我怀疑最强的圣殿骑士吉伯特先生和艾凡赫差了好几级的感觉来源……
至于那两个脑袋……这个嘛……不作解释……—_____—|||不过呢,说到斩首那段,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刽子手怪物不出场去跟列奥尼达过两招呢?……对了,看过漫画《300》吧?电影真是相当地忠于原著…… 电影300给我的感觉很遗憾,我看了没有任何激情,远比不上原先根据同样作者漫画改编的Sin City所带给我的感动。
太忠实于原著也不好,电影和漫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应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不能死板的生搬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