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13 22:19:14

[转帖][青史评论]另类简短地说说明朝十六帝

明太祖朱元璋(或称洪武皇帝)
  
   从小做和尚,一个小光头。经历与另一位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颇为类似,不过朱元璋小时候更为凄惨一些,刘邦还能斗鸡走狗呢,朱元璋不被饿死就不错了。官逼民反,朱重八也反了,而且还有了现在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数十年征战,消灭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对手,终于这个小和尚缔造了大明王朝,恢复了汉家天下。
   朱元璋看中的都城是南京,虎踞龙盘之地。现在南京还有很多与以洪武来命名的地名、路名等等。朱元璋最大的功绩就是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六部,创建了一整套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康熙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尊崇立嫡立长的传统,因此最喜欢他的长子朱标,以至于后来太子早亡,朱元璋不立其它几个皇后生的儿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一独特的景象。
   朱元璋还有一个癖好,杀功臣,这与刘邦也何其相似,除常遇春早亡,其余几乎被杀光杀决,如胡惟庸案、蓝玉案、李文忠、徐达先后死于非命,而且每杀一大臣往往牵连数万人同死,据说朱元璋上朝时如果腰带系在肚腹之上就表示不会杀人,大臣们就相互微笑庆贺又熬过了一天,如果腰带系在肚腹之下,那就会大开杀戒,大臣们只有相互对视等待裁决。太子朱标对此极为不满,曾劝他爹不要嗜杀,谁知朱元璋扔给他一个全是刺的狼牙棒叫他捡起来,太子不敢捡,朱元璋于是说:我杀他们是为了给你拔刺,免得你将来震不住他们(从这看出朱元璋是有目的的杀功臣特别是武将,真正的鸟尽弓藏,那些武将必死无疑),太子乃仁孝之人,还是不以为然,重重又顶了一句,朱元璋大怒,随手抓起一把椅子砸了过去,太子躲开了但吓得不轻,回去大病了一场。
   老朱还写过一些诗,其中一首的两句是这样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杀气袭人,令人不寒而栗。嗜杀本性显露无疑,屠夫皇帝。
   朱元璋特别痛恨太监,在紫禁城门口立一碑:内臣不得干政,预者斩。这内臣就是历史上万恶的太监。朱元璋还规定太监不得认字读书,可见他对太监之痛恨,朱元璋也知道东汉和唐朝太监乱政危害太大。关于朱元璋的长相,历史上有两副画像,一副是明朝太庙里挂的相貌堂堂。一副是民间流传的,那长得简直太ke chen(赵本山语)了:马脸,上下突出中间凹进去,有点像巴西的球星里瓦尔多,比他还要丑。据说当时给朱元璋画像的画师回去惊吓过度就得了重病(皇帝这么丑你又把他画出来,担心皇帝事后找他算帐),不久就死了,这副画像一般认为是老朱的真实长相。老朱做过和尚所以当了皇帝特别忌讳别人说和尚、秃子、光头这样的字眼,结果老朱家乡一个人跑来想混个官做,谁知此人竟然大说特说朱元璋做和尚的历史(估计是拍马屁夸老朱出生贫苦后来奋发图强什么的),这一下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朱元璋听他又是和尚、又是光头说个不停,立即大怒,喝令推出斩首(寒!)。
   老朱一生生前死后有几大要吐血的事。
  1.老朱特别喜欢太子,结果白发人送黑发人
  2.太子死了老朱立了皇太孙,结果皇太孙仅仅当了四年皇帝就被他亲叔叔朱棣造反推翻了。
  3.老朱杀光了武将,结果死后朱棣造反,皇太孙满朝无将可用,丢掉了皇帝宝座。
  4.老朱定都南京,结果死后,他儿子不买帐迁都到自己的老窝北京去了。
  5.老朱一生痛恨太监,他儿子朱棣一当上皇帝就重用太监,明朝太监祸乱最为厉害,大太监王振和后来的魏宗贤几乎让明朝灭亡,老朱地下有知估计一边在吐血一边在骂他的后世子孙不孝。
  
  小结:
  姓名:朱元璋
  曾用名:朱重八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濠州人
  血型:?
  学历:无,后自学成半才
  职业:贫农→和尚→将军→统帅→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皇帝都号这一口)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 农民
  母亲:陈氏 农民
  最得意的事:贫农出身却当了皇帝
  最失意的事:太子早死,白发人送黑发人
  嗜好:猛杀功臣
  鉴定:明君+暴君 (连载待续)
  


  建文帝(又称惠帝)
  
   这个孩子可怜啊,10几岁就没了爹(如果他爹不死再多活20年,估计他四叔也不敢造反),自己当了皇太孙(“皇”这个字说明合法继承人地位已定),他那20几个叔王尤其是他四叔根本不把他当回事,朱标死了老朱不立自己儿子却立了个孙子辈的,这怎么回事吗,于是这个皇太孙在朱棣眼里就是个小毛孩,自己的大侄子罢了。于是一次只有燕王和朱允炆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估计心里那个滋味不好受啊,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撤藩的问题了。
   老朱本想通过分封诸王替他的皇太孙守护边疆,没想到分封的25王大多拥兵自重,少则几千多则数万,朝廷派去的官吏根本不买帐,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朱允炆的帝位。朱允炆于是开始撤藩,先废周王后又废掉四个王,目标直指他四叔这个最强大也最有谋反气质的燕王朱棣,朱棣其实要当臣子废就废了,反正荣华富贵又少不了,但这个人一直就想当皇帝,所以他不肯就范,那就只能造反,朱棣确实就反了,反之前还装疯骗过朝廷官员,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造反是需要口号的,于是那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口号就打出来了——清君侧,皇帝身边有小人把皇帝教坏了,所以要打过长江去,为皇帝铲除小人。
   叔侄二人大战四年,一个文弱书生皇帝终究没打过他四叔这个武将,何况朝廷的武将被他爷爷杀得干干净净,前方统帅竟然是个纨绔子弟李景隆,朱允炆也曾到老朱的画像前哭过,问老朱为什么杀了那么多猛将,导致自己无人可用。即使这样,朱允炆还是能够胜的,但他太仁慈了(文人皇帝啊)竟然给前方将士下了一道圣谕:不得杀死他四叔朱棣(否则问罪),只能活捉。这让前方将士怎么打仗,结果有一次朱棣冲到济南城下(好像是济南)被楼上一守将认出来了,于是招呼神箭手,眼看朱棣马上毙命,统帅止住神箭手对那个将军说皇上有旨不得射杀燕王,我们担不了这个罪名。于是朱棣仓惶离去,逃过一死。
   四年之后,南京陷落,宫内起火,朱棣冲进皇宫抱着一个焦尸(据说是朱允炆)猫哭耗子似的挤了些眼泪:皇上啊,我是来杀陛下身边的小人的,你怎么想不开就死了,你叫我这个四叔怎么对得起太祖啊。闹剧过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估计那时心里美的哦。但还是不放心这个大侄子到底死没死,全国寻找,甚至派郑和七下西洋,还找了个理由叫向西方蛮夷展示国威。
   朱允炆到底死没死谁也不知道,不过他的小儿子当时才2岁,被关进监狱直到英宗时50多年后才被放出来,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史称建庶人。那些文臣倒是很有骨气,黄子澄大骂朱棣受酷刑而死,朱棣对那个大才子方孝儒倒很器重,还想让他写继位诏书,许诺以高官,方孝儒大骂朱棣乱臣贼子,朱棣说你自己不怕死难道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儒边骂边说诛十族又何惧。于是朱棣狼性大发,就诛你十族。这哪来的十族呢,于是朱棣用方孝儒的朋友、乡邻作为第十族统统杀掉(寒!)。诛十族,这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例。
   朱允炆没有陵墓,整个明朝200多年,他也没有谥号,直到几百年后乾隆才给了他一个谥号明惠帝,惨啊!他生错了年代,如果在明朝中期他绝对是个好皇帝。
  
  小结:
   姓名:朱允炆
   出生:洪武十年(1377)
    谥号:惠皇帝(清高宗追谥)
    庙号:无 陵寝:无
    父亲:朱标 母亲:吕妃
    最得意的事:没有
   最失意的事:痛失帝位
    最擅长:写诗
   鉴定:想成为明君,却被他四叔推翻。文人皇帝的典型,心太软





  明成祖朱棣(或称永乐皇帝、明太宗)
  
   此君既是明太宗又是明成祖,这倒奇怪了,搞了两个庙号。不错,这个朱棣真有两个庙号,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很罕见,太宗,这是他那个儿子超级大胖子皇帝明仁宗送给他的,过了100多年后,他的n世孙嘉靖皇帝对他有点个崇拜(费莫语)又送给他一个成祖的庙号,一个祖一个宗差距很大哦,看来这个嘉靖皇帝对他这个n世爷爷不只是有点崇拜,简直是如黄河之水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周星驰语),姑且按照习惯叫他明成祖。
   就是这个庙号有祖字牛×烘烘的皇帝连出生都被人怀疑,朱棣生于战争年代(1360年),乱世就是乱世,当时老朱还没当皇帝呢,所以对他这些个儿子到底是哪个女人生的也不大关心,老朱称帝后这个问题变得很严重,老朱尊崇几千年来立嫡立长的传统(皇后的儿子优先,其中长子又优先,皇后无子,谁最大立谁,明朝受制于这个制度,皇位在生下来几乎就预定了,导致昏君太多),这个朱棣好像又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反正好多种版本,这个妃那个妃的,后世史学家也对此特别来劲研究个不停。朱棣当上皇帝后他是绝对要标榜自己乃马皇后嫡出,即使不是也不能更不敢承认,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方面资料很少,但是明朝中期。《太常寺志》对孝陵(即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神位的记载如下: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皇家机构,这样严肃的问题应该不会胡乱记载,况且这时还是明朝就已经又这样的记载了,说明可信性很大。朱棣即位以 后,禁止一切有关其夺位的史料,但他左右不了国外的史籍,而有条史料恰恰出自邻国朝鲜 ,其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 《奉使录》记其事,其中有诗题云:
   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 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 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洪武二十二年,还不存在嫡庶之 差别问题,故燕王即使对外国人也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 。后来朱棣非马皇后亲生而生母为妃的说法,经过明史专家李晋华、吴晗等人的精细考证 ,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不管他是谁生的了,反正这个人叫朱棣,他还娶了一个好老婆(皇后),徐皇后是开国大臣徐达之女,李景隆率几十万大军围攻北京时,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这个徐皇后还给他生了后来的仁宗朱高炽和未来又造反的朱高煦。朱棣是一个争议很多的皇帝,他干了几件大事。
   1.编纂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 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 多万(寒!)。
   2.迁都北京,疏通了大运河 ,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几个和起来说,建造紫禁城连清王朝都省事了,疏通大运河这个功劳不小,运河大动脉恢复了水运功能,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这个在现在看来好像也不咋地,主要是想念他大侄子,去找回来团聚(幽默一下)。
   3.五入漠北,三次亲征,对蒙古各部又是胡萝卜又是大棒,先是联络瓦剌揍鞑靼部,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意全军覆没,后来御驾亲征50万大军把鞑靼揍扁了,瓦剌又强盛起来,于是又亲征揍瓦剌,却没把瓦剌揍扁,双方都损失惨重给他的后代留下了遗患。即使这样也沉重打击了蒙古,保卫了京师和大明王朝。
   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 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朱棣突然病逝,享年65岁。朱棣是一位马上 天子,他的江山得于马上,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死得太突然,大军回师北京,用水银(或锡)造了一个棺材把尸体密封起来,直到回到北京才由太子朱高炽为他爹发丧,然后继位,因为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煦那个武夫已经跃跃欲试要学他爹造反了。
   朱棣和他的爹老朱一样有同样的癖好,杀人,而且残忍程度甚至比老朱有过之而无不及。朱棣攻取南京后,对于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大臣严加惩治,无所不用其极。建文帝削藩的主 要谋士黄子澄,先被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方将其杀死,齐泰亦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 为坚决的铁铉非常愤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后才将其杀死,妻女充为官妓。礼部尚书陈迪 和儿子等六人同日就刑,朱棣在行刑前将陈迪儿子的耳鼻割下煮熟让陈迪吃掉,并问味道如 何。陈迪没有惧色,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鲜美无比”,坦然就刑。
   朱棣对建文旧臣的杀戮前后长达十余年,朱棣实行这种近于疯狂的严法酷刑,一方面与其个性有关,但更为本质的原因则是内心的虚弱。他发动靖难之役,说到底是夺了他大侄子的皇位,在皇位继承的合法性上是要大打折扣的,这一点他自然心知肚明。因此,他希望能够用屠刀堵住人们的非 议之口,并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为此,他甚至不惜在生母的问题上做文章。
   最后举个例子来看看朱棣的残忍嗜杀,有一宫女不知为何犯了点小错,朱棣估计当时心情不好,命令立毙杖下。杖毙之后,太监问尸体怎么办,朱棣大笔一挥:拖出去着狗吃了。这就是皇帝的圣旨,整个一杀猪的,屠夫。
  
  小结:
    姓名:朱棣
    出生:元至正二十年(1360)
    崩:永乐二十二年(1424)
    享年:65岁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陵寝:长陵
    父亲:朱元璋母亲: 马皇后,一说妃
    初婚:17岁 配偶:徐皇后
    子女:3子,5女继承人:朱高炽
    最得意的事:造反夺取他大侄子皇位
    最失意的事:夺位不正,人心难服
    最擅长:计谋、武功
   鉴定:有为之君但非明君,铁定的暴君
  




  超级大胖子明仁宗朱高炽(或称洪熙皇帝)
  
   朱高炽被人记住的有四点。一是他的体形,是个超级大胖子;二是这个大胖子的皇位来得真是艰苦,从成为世子到当太子再到最后继位的那一天真可谓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三是“仁宣之治”里面的“仁”指的就是他明仁宗;四是这个大胖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皇位来得如此艰辛,幸福的时光却如此之短,真是命运捉弄人。
   先说说明朝皇帝的名字,朱高炽是老朱的孙子,已经是第三代了。老朱当上了皇帝对他子孙后代的名字可是动了一番脑筋,可不能再像他和他祖辈一样朱重八、朱五四了,于是老朱亲自给后世子孙们制定了25个辈分,每一个儿子辈分都不一样,也就是名字中第二个字(老朱的儿子名字只有两个字如朱标、朱棣,那是因为生在战争年代,还没有辈分了),25代按一个人做20年皇帝也500年了,老朱知道皇位传承万年太不现实,所以老朱希望至少能把这25个辈分用完,用完了不够用也没关系,从头再来,事实证明这25个辈分只用到第12个字就结束了。子孙们的名字不能只有辈分吧,老朱又规定儿孙们的名字第三个字要符合一个规则,这个字里面必须要有金木水火土其中一个,所以这明朝皇帝起个名字还真不容易,好多好名都不能起了。
   言规正传,朱高炽这个大胖子能登上皇帝宝座除了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爷爷老朱和他的儿子小朱宣宗朱瞻基也是出了大力的。先说老朱,朱高炽虽然肥胖但是儒雅仁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早在洪武时期,就被老朱立为燕王世子,这个世子地位的确立对他日后当太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一次,老朱派朱高炽和秦、晋、周三世子分别去检阅军队。朱高炽很晚才回来。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落在后面,朱高炽解释说:“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意思是说清晨太冷,他一直等到军士吃完早餐以后才开始检阅,所以晚了。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分阅章奏。凡是关系军民利病,必须先呈给老朱御览,有的奏章中有文字错误,他也并未表出。老朱指着奏章中的错误问:“儿忽之耶?”意思是说你怎么没有核及奏章中文字。朱高炽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偶有笔误,不足渎天听,所以未曾表明。老朱又曾经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大意是尧、汤时候,水旱连年,百姓如何生活?朱高炽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意思是尧、汤仁政,惠及民生,因此水旱无忧。老朱大喜说:“孙有君人之识矣。” 可以想象,老朱对胖孙子的喜爱对朱棣后来试图废太子有很大的制约,文臣也总是把太祖的态度搬出来压得朱棣喘不过气来。
   再来看小朱朱瞻基为他老爸出的力,小朱一出生就开始为他老爸保驾护航了。洪武31年,朱高炽王妃张氏分娩前夕,朱棣曾经梦见太祖,授以大圭(大块的玉璧),上面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大字,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认为是瑞征。朱瞻基渐渐长大,英气满面,嗜书好诵,智识杰出,朱棣对这个皇孙很是钟爱,出征时总是带在身边。
  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有马上立太子,朱棣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京,却把朱高煦留在南京随侍,这一疏一亲,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朱棣立谁当太子下不了决心于是去问著名的文臣解缙,解缙应声答道:“皇长子仁孝性成,天下归心,请陛下勿疑!”,朱棣不说话,解缙又说:“好圣孙”。后来朱棣画了一副虎彪图,命各廷臣应制陈诗。彪就是老虎的幼仔,图中画有一虎数彪,亲昵地在一起玩耍。解缙题了一首五绝,其诗道: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这首诗非常巧妙,寓意深刻。朱棣终于被感动了,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小朱朱瞻基对他老爸的贡献还不止这些,朱棣曾经命高炽、高煦一起去拜谒朱元璋的孝陵,太孙朱瞻基也跟着前去。太子朱高炽体态肥重,又有脚病,不得不由两名太监扶着,即便如此,太子还几乎跌倒。朱高煦在后面大声嘲讽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话音未落,才十几岁的朱瞻基应声道:“还有后人更应知警。”高煦闻言回顾,见侄子朱瞻基正冷冷地看着自己,不禁大惊失色。
   由于朱高炽的过于肥胖,走路总是由两个太监搀扶还老是跌跌撞撞(估计怎么着也得有250斤),一生英武、嗜武如命的朱棣很不喜欢这个儿子。倒是朱高煦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朱高炽虽然当了太子但每天总是胆战心惊,可以说随时都有被废的危险,他的弟弟朱高煦在朱棣身边总是说他的坏话,朱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进谗言使得立储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后在监狱里被用酒灌醉埋到雪里活活冻死。由于朱高煦的诽谤,一次朱棣亲征漠北,得胜回朝,竟然以朱高炽迎驾迟缓为由,对朱高炽大加训斥,把朱高炽身边的一些大臣逮捕下狱,其中包括名臣黄淮、杨溥等人。这一关就是十年,一直等到朱棣死了,朱高炽登上皇位后,才将他们释放。说太子迎驾迟缓这可能吗,这个胖太子对他老爹朱棣可以说是真正的敬畏有加,估计比老鼠见了猫还要怕,他敢迟缓吗。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本应就封云南,朱高煦不肯前去,一直耗在京师,朱棣也由着他。朱高煦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朱棣虽然已经立储,心中常不忘高煦的功劳,经常与诸大臣批评东宫太子的行事。可惜大臣们不肯在这件事上留下千古的骂名,不肯附和朱棣的心意,总说是太子贤明,将来必是守成令主,因此朱棣不便再多说什么,强令朱高煦就藩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朱棣的三儿子朱高燧和他的二哥一样也不是个善主,同样是什么也没学到,就学会了他老子朱棣谋反这一招,看来这是基因遗传的结果:上梁不正下梁外,他在朱棣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召即位(比他老子还厉害,直接谋杀他亲爹),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朱高炽的仁孝,仁宗的庙号确实不虚。
   这个大胖子朱高炽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他这个太子当得不可谓不战战兢兢。这种压力下的生活多少导致了他日后的短命。
  说了这么多朱高炽的磨难一是因为他这个皇位来得确实太艰辛了,二是他当皇帝的日子也实在太短了,仅仅10个月而已。终于,那个庙号又是太宗又是成祖的朱棣死了,死得太突然,朱高炽用秘不发丧的方式才确保登上大位,改元洪熙。这个夹起尾巴做太子的朱高炽,憋闷了n年之后终于一屁股坐到了龙椅上,他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他父亲朱棣关起来的夏原吉、黄淮、杨溥等人释放,而且都官复原职。后又晋升杨荣、杨士奇为大学士,与杨溥史称三杨。
   朱高炽开始改革自老朱以来50多年的严政和武人治国的模式,从此大明朝开始了文臣治国的时代。武将夺天下,文臣治天下。这个时代晚来了几十年,但总还是来了。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司马迁要是生在这时多好),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
  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各一枚银质小印,上面刻着“绳愆纠缪”四字,意思是鼓励他们进谏。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朱高炽喜欢与儒臣们讲论经史,终日不倦,经常说:“朕与诸卿讲论,觉得津津有味,若一入后宫,对着内侍宫人,便觉索然,未知卿等厌弃朕否?”大臣们自然是痛苦流涕、顿首称颂。胖皇帝喜欢与大臣神侃估计不假,但说不喜欢入后宫,恐怕是因为太胖了吧,就算进了后宫面对那些绝色美女,估计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喽。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改变,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洪熙皇帝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北四”。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炽还决定将京师迁回南京,这估计是他长期生活在朱棣的阴影下,想以此表示对他老爸的抗议,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传来,但朱高炽还是下定了决心,就是要迁都回南京给他在地下的老爸看看。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迁呢,因为在当上皇帝仅仅10个月之后,这个超级大胖子就成了一副画像挂在祖庙里供他的子孙去瞻仰,而他自己则到地下去找那个无限爱自己的太祖老朱去了。朱高炽的死估计是心脏病之类的,太胖的人总是被三高(高血压、高血压、高血糖)折磨引发心脏病什么的。
  
  小结:
   姓名:朱高炽
   生:洪武十一年
   崩:洪熙元年
   享年:47岁 庙号:仁宗
   父亲:朱棣 母亲:徐皇后
   配偶:张皇后
   继承人:朱瞻基
   最得意的事:仁义治国
   最失意的事:太胖,走路都跌跌撞撞
   鉴定:明君、仁君
  





  蟋蟀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或称宣德皇帝)
  
   朱瞻基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在帮助他老爸一步步走向帝王宝座,而他老爸也不负儿望成为九五之尊,这父子两真可谓是互相帮助,没有儿子的护驾,朱高炽很可能会被朱棣废了。但要没有朱高炽的帝位,小朱朱瞻基又去继谁的位呢。更重要的是大胖子只做了10个月皇帝,才让小朱有机可乘,因为小朱也只做了10年皇帝就挂了,要是大胖子多活10几年,那小朱就完了。
   朱瞻基自小深受他爷爷朱棣喜爱,为了让朱瞻基接受战场的历练,朱棣命他随自己亲征蒙古,学习处理政务,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永乐12年,朱瞻基随他爷爷远征漠北,老爷子让皇孙随他一起检阅部队,学习战法。明军与蒙古铁骑展开激战,宦官李谦自恃勇猛,竟然带着16岁的朱瞻基加入战局(小朱也真牛,16岁就上阵厮杀了)。这下可把老爷子急坏了,朱棣得知皇太孙身涉险境,急忙派军队将朱瞻基解出战场。李谦自知犯下大错,自杀身亡。
   小朱在武功上颇为强悍,后来做了皇帝,小朱率大军向北狩猎巡边遇到敌军,小朱命令三千精兵分成两翼。待敌人冲入包围圈之后,小朱亲自引弓搭箭,接连射倒了敌人的三个前锋;两翼明军趁势而上,利用火器打得敌人溃不成军。
   小朱29岁时,他爹大胖子朱高炽突然驾崩。朱瞻基当时在南京,而他的二叔朱高煦已经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预料到前途的险恶,因此当得知父亲病重后,马上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他二叔还没来得及设伏兵,他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
   朱瞻基顺利继位。他那个二叔心里怎么想怎么不爽啊,终于他学他爹朱棣开始造反,和朱棣当时何其相似,目标同样是大侄子,只不过前面是书生建文帝,现在变成了朱瞻基。朱高煦这一介武夫小看了他的大侄子,朱瞻基此时已经29岁,而且经过老爷子朱棣的悉心培养远非那个建文小皇帝可比。而且此时已经建国50几年了,国家已经开始进入文臣治国的时代。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只要能熬过起初的50年,谁再想造反就很难很难,因为此时就算那些谋反的一代当时只有20岁,现在都已经死了。这时在全国基本已经树立了当朝皇帝为正统的观念,想推翻他谈何容易,除非这时出现了一个特大号的昏君。
   朱瞻基顺利继位。他那个二叔心里怎么想怎么不爽啊,终于他学他爹朱棣开始造反,和朱棣当时何其相似,目标同样是大侄子,只不过前面是书生建文帝,现在变成了朱瞻基。朱高煦这一介武夫小看了他的大侄子,朱瞻基此时已经29岁,而且经过老爷子朱棣的悉心培养远非那个建文小皇帝可比。而且此时已经建国50几年了,国家已经开始进入文臣治国的时代。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只要能熬过起初的50年,谁再想造反就很难很难,因为此时就算那些谋反的一代当时只有20岁,现在都已经死了。这时在全国基本已经树立了当朝皇帝为正统的观念,想推翻他谈何容易,除非这时出现了一个特大号的昏君。
   朱瞻基此时正想如何削藩,苦于一时还没找到借口,这倒好他二叔自己送上来了,小朱不怒反喜,立即连夜召诸大臣入宫商议,商议的结果小朱决定学他爷爷御驾亲征,皇帝亲自出马,明军士气大振,朱高煦看他大侄子亲自驾临,而且来得这么快,立刻慌了手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鬼缩在乐安城等死。大军很快把乐安城围得像铁桶一样,小朱没有发动攻势,而是将劝降信射入城中,继续劝朱高煦出 降。此时的朱高煦彻底绝望,私下派人来请降。叛军中的王斌等人宁愿战死,坚决阻止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吓破了胆,从间道跑出来投降了,跪在了他大侄子脚下。小朱看着跪在脚下的二叔心想:我小时候就劝过你“后人更应知警”,你偏不听,现在知道了吧,后果很严重。小朱并没有杀他二叔,而是把朱高煦关进了监狱,关就关吧,关的地方还起个名字叫“逍遥城”,估计朱高煦住进去当天就要吐血了,还不如轰轰烈烈地死了好。那时候,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视机,否则还能看个世界杯什么的。这个朱高煦一个人在监狱里郁闷啊,想当年纵横沙场,现在却整天是铁窗泪啊,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小朱三年后突然想起了他那个二叔,突然向亲自去看看朱高煦的生活情况。朱高煦箕踞坐在地上,见了朱瞻基也不参拜。朱瞻基免不得训斥了朱高煦几句,但朱高煦恍若未闻给他来了个装聋子。朱瞻基碰了个大钉子,悻悻转身,打算离开。朱高煦突然在这个时候伸出一只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上(这倒很搞笑,憋屈太久了)。一个囚犯让皇帝当场出丑:天子一怒,流血漂杼(他妈的那个字会写不会拼,郁闷),尸横遍野。朱瞻基大怒,站起来后,立即命人将朱高煦用铜缸罩住。铜缸重300斤。朱瞻基又命人用炭火熏缸,不久后,铜缸都烧得熔化,朱高煦也被烧成了灰烬,尸骨无存。小朱这手段比起他爷爷朱棣甚至曾爷爷朱元璋也毫不逊色。
   把他二叔搞定的同时,得胜回到北京后,朱瞻基打算乘胜擒拿那个同样喜欢谋反的三叔赵王朱高燧,朝臣上奏,要将赵王的护卫削去,将他拘留北京。小朱没有同意,毕竟就只有这一个叔父了,应该想个保全的办法,于是他将群臣的奏疏派人送给他三叔。这下,朱高燧吓得屁滚尿流,他已经知道这个大侄子太厉害了,自己不是对手,赶紧上表谢恩,自请削去护卫,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才得以善终。
   国家安定后,小朱开始了治国之路,宣宗能够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小朱十分亲民,还曾经亲自下地拿起农具犁田,体验生活。宣德一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为太平天子,国家富强之后,小朱干了几件对他的后世子孙子孙影响极坏的事。他废掉了没有生育的皇后,后来他的子孙纷纷效仿。朱瞻基的正宫为胡皇后,但孙贵妃更得朱瞻基的喜爱。朱瞻基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朱瞻基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朱瞻基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朱瞻基,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孙贵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宫。朱瞻基睁一直眼闭一只眼,反正谁生的无所谓,关键是自己宠爱的孙贵妃能够借此成为皇后。
   小朱干的第二件坏事就是让太监识字,并且让太监作为联络人在皇帝与内阁之间传递奏章,从此太监开始祸乱。
   小朱第三件事就是玩乐,玩蟋蟀,把个小蟋蟀搞的比黄金还贵,他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搞的百姓鸡犬不宁。听说苏州的蟋蟀特别好,朱瞻基特意命苏州知府况钟协助太监采办1000只蟋蟀。况钟是一个旷世清官,与后世海瑞、清朝的于成龙齐名,太监跑到苏州剥削欺压百姓,况钟把太监、贪官揍得一塌糊涂,况钟做苏州知府12年,以一个小小的知府因母亲死了需要“丁忧”(回家守孝3年)竟然被皇帝夺情留用,可想况钟之牛。朱瞻基还喜欢养奇珍异兽,曾养黑猿一头。他的这些爱好可把他的子孙给教坏了。
   最奇怪的是,朱瞻基非常喜欢吃朝鲜菜,他向朝鲜要了11名厨师,以及大量的鱼和泡菜,看来大长今在明朝就来到中国了。
   宣德十年,小朱莫名其妙得病死了,终年38岁。
  
  小结:
    姓名:朱瞻基
   出生:洪武三十一年(1398)
    崩:宣德十年(1435)
    享年:38岁
    庙号:宣宗 谥号:章皇帝
    父亲:朱高炽 母亲:张皇后
    配偶:胡皇后,孙皇后
    继承人:朱祁镇
    最得意:平叛乱,仁宣之治
   最失意:英年早逝
    嗜好:斗蟋蟀、诗画
   鉴定:明君,但好玩乐,明朝许多弊端从他开始
  
  
  
  


  我是楼主,换个马甲,分几次发。
  
  
  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兄弟明景帝朱祁钰
  
   宣德2年朱祁镇出生,他老爸朱瞻基结婚十年都没有子嗣,因此对朱祁镇这个姗姗来迟的儿子的喜爱可想而知,朱祁镇仅仅两个月大就被他老爸立为太子,这是明朝所有皇帝立太子最早的一个。朱瞻基突然去世后,当时年仅9岁(实龄只有7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君 临天下。小皇帝太小,于是得有人辅导,这时不得不说一个女人,她就是大胖子仁宗的皇后张氏,此时已经是太皇太后,朱瞻基死后,朝廷流言四起,说张太后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襄王为帝,这个事情在西汉时候,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死活非要汉景帝把帝位传给他的亲兄弟梁王,不过后来没有成功,《汉武大帝》里面演的非常精彩,这时大臣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张太后见此情况,在朝堂上一边痛哭(估计是表白没有私心)一边拉着小太子的手说:这就是将来的皇帝。
   太皇太后虽然地位崇高但却不干预朝政,凡是军国重务,都委托三杨和张辅裁决。有宦官曾经请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被她拒绝。不仅如此,太皇太后还下令她的两个亲兄弟彭城伯张昶和都督张昇都不得参与国政。但就是这位精明谨慎的太皇太后,她在死之前,本来已经预见王振将要揽政的危险性,却没有及时地除掉他。王振做太监前是个饱读诗书的书生,因此入宫后,小皇帝继位后1435年很快被任命为小皇帝朱祁镇的启蒙老师,一个小屁孩整天跟着这个王振混,称呼他为先生,王振很快就支配了小皇帝的大脑。三杨老的老死的死,王振可以帮助明朱祁镇批阅奏章,很快就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而那个小皇帝贪玩被王振哄的屁癫屁癫的,哪还问政事。王振还觉得威权不足,就拿一些大臣开刀,借以树立他在朝庭中的威信。朝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天了。就连兵部尚书(国防部长)王骥也被下狱,英国公张辅也几乎被廷杖。太皇太后听说后心想这还得了,立即将王振宣进来,勃然道:“你不过是个侍奉皇帝起居的太监,却做了这么不法的事,罪不可赦,今当赐死!”王振吓得魂不附体,朱祁镇见这情形,忙匍匐地上,替王振求情。其他大臣见皇帝都跪下了,只好也跪下求情。太皇太后这才说:“皇帝年少,不识此等小人,佐治不足,误国有余,我今姑听皇帝及诸大臣,暂将他头颅寄下,但从此以后,切不可令他干预国政!”经过此事,王振被吓得不轻,以后几年果然老老实实不敢在放肆干预朝政,直到太皇太后病逝,这个死太监又蹦了出来,仅仅太皇太后死后的第二天,王振就将当年朱元璋立在宫门的铁牌毁掉了,这就是上面铸有“内官不得干预朝政”的铁牌(朱元璋在地下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只有吐血了)。
   时间到了正统14年(1449年),瓦刺可汗也先犯边,王振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极力撺掇朱祁镇亲征。朱祁镇年少气盛,想学学他祖上朱棣御架亲征。虽然朝中大臣都劝阻朱祁镇不要亲征。但朱祁镇只听从王振的意见。50万大军北上,王振守在朱祁镇左右,寸步不离,沿途所有的命令,都由王振一人主持,这个朱祁镇对王振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就像追星族追偶像一样,估计王振就是朱祁镇的心中偶像,后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只能说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太重要了,就像我们几十年之后也总能记起小学老师的音容笑貌。一路上由于连天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半途上已有人饿死,军队的士气非常低下。王振一路上威风凛凛,无人敢惹,尚书邝埜、王佐即人,稍稍忤逆王振的意思,就被罚跪在草中一日。到了大同(山西大同)后,王振还要北进。可是先头部队溃败,军心大乱,于是决定撤军,王振先是要衣锦还乡改道从他家乡走,后来又怕大军踩坏了家乡的庄稼,又按原路走,就这样宝贵的时间被耽误了。当大军行到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时,由于辎重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待。兵部尚书邝野请急速入关,土木堡离有城墙的怀来镇只有数里之处,距离很近。但运送王振所搜刮的金银财宝的车队,还没有赶到,所以他坚持一定要等。





  (续上文)
   邝野坚持迅速撤退,王振骂他说:“军国大事,你懂甚么?”还把邝野逐出营帐。就这样明朝历史上惨痛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瓦刺骑兵开始合围,朱祁镇慌张不已,只好去看王振,此时的王振自己已经吓得抖个不停。护卫将军樊忠悲愤交加大呼“我为天下除此贼”,一铁锤将王振击毙。也先断了明军的水源,后发动总攻,5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从征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几乎全部战死,朱祁镇本人坐在地上等死,没想到蒙古兵看他颇有气势,心想是个大官就没杀他,就这样皇帝做了也先的俘虏,开始了一年的囚犯生活,竟然还美其名曰“北狩”。
   50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京城人心大乱,太子朱见深才2岁,孙太后宣布由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大臣们要求灭王振家族,来谢天下人心,先抓来了王振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跪在朝堂上,群臣唾骂不已,班列大乱,礼仪尽失。群臣跪哭朝堂,声震朝野,朱祁钰哪见过这个阵势,吓得不知所挫,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蹦出来喝骂群臣,大臣们正在痛哭、痛骂,满肚子怨气没处发泄,一见马顺还如此猖狂,大臣们群起而攻之,不一会把马顺活活打死在朝堂上,很快又当堂打死了王振的两个心腹。朱祁钰被大臣们吓坏了多次想跑,于谦见状穿过人群拉朱祁钰坐下,说道:“殿下不要离开,王振罪恶深大,不借此事不能宣泄众人的愤怒。况且群臣为社稷着想,并无恶意”。朱祁钰这才安定下来,褒奖群臣,劝他们安心。
   不久,于谦和众大臣拥立朱祁钰登基,这个朱祁钰竟然吓得躲在自己的王府里不敢出来,最终确定大臣们没有“恶意”,才继位成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钰尊他的囚犯哥哥为太上皇。侍郎徐埕劝皇帝南迁,于谦厉声回道:“说南迁的,可斩首”。于谦这个人忠君忠国一点不含糊,能力确实也很强。但于谦在为人处事社交方面太差了,总是得罪人,得罪了太多的人,尤其是小人。于谦生性刚直不阿,遇到事不如意,动不动就“这一腔热血将撒在何方土地”,平时认为天下大任只有他一人可以承担,对那些王公大臣功勋子弟不屑一顾,那个小人徐埕遭到于谦斥责,后来改名徐有贞,才稍微得以重用,石亨受于谦举荐北京保卫战立了大功,想讨好于谦上书推荐于谦儿子于冕做官,当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却被于谦斥责,从此,石亨对于谦怀恨在心,后来徐有贞和石亨等鼓动复辟的英宗杀了大功臣于谦。
   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却不得不面对他的囚犯哥哥太上皇的难题,也先本来以为奇货可居,后来却发现那个什么太上皇没什么作用,既然自己留着没用,那就给你送回去,让你大明朝两个皇帝,我乐得看热闹。朱祁钰打心眼不想迎他的这个哥哥回朝,但是朱祁钰做皇帝8年,对于谦极为信任,于是他问于谦怎么办,于谦说:大位已定,难道还能归属他人”,朱祁钰貌似高兴的说:“按你的办。按你的办”。于是派人迎回朱祁镇。朱祁镇回到北京,朱祁钰对这个太上皇哥哥还是很防备的,只派了一顶轿子和两匹马,将太上皇从小门迎入。短暂的仪式之后,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内,开始了他七年的软禁生活。即便如此,朱祁钰还是不放心,他将南宫的大门上锁并灌铅,加派锦衣卫看守。食物由一个小洞递入,就是这点食物有时还被克扣。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红,派人带出去变卖了以补家用后来还瞎了一只眼,坏了一条腿。朱祁钰为了避免有人与朱祁镇联系,还派人将南宫的树木全部伐光。朱祁镇就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活。其实朱祁镇能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活下来就不错了,多亏了他弟弟朱祁钰软弱的性格,要换做其他人(比如朱元璋、朱棣、朱瞻基),这个对他弟弟的皇位有极大威胁的太上皇早就不知道被用什么手段给搞死了。
  



  (续上文)
   朱祁钰的皇位是坐稳了,但还有件事情。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太子是朱见深,太上皇的儿子,父传子家天下,哪个皇帝不希望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大家想想现在朝鲜的金二吧。但是朱祁钰的皇位是捡来的,本来已经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他怎么好意思自己提出来呢。于是就这样憋屈了3年,终于云南一个小官揣摩圣意,上书说自古以来哪有太子不是皇帝儿子的道理,建议废太子立皇帝自已唯一的独生子,朱祁钰一看到这篇奏折,那个高兴啊,对大臣们说:没想到千里之外竟有这样的忠臣啊,大臣们有的不赞成,于谦也不赞成。皇帝别出心裁相出了一个绝招,贿赂大臣,于是对大臣们今天赏金明天加官,终于把这件事给办成了。不过皇帝贿赂大臣不是明景帝发明的,鼻祖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有一回在后花园用弹弓弹麻雀,一位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结果报告的都是些平常事,宋太祖很恼火地责问了这位大臣。大臣却回答:“我认为这些事比起弹麻雀来,当然是急事。”一听这话宋太祖更恼火,顺手操起一把小玉斧朝大臣脸上拍过去,结果让那大臣掉了两颗牙。精彩的情节来了——只见那大臣不慌不忙,慢慢地捡起那两颗牙齿,包起来,放入怀里。宋太祖既愤怒又感到莫名奇妙:“怎么着,你藏起那两颗牙,难道还想告我不成?” 你猜那大臣怎么给他幽上一默的?“我做臣子的当然不能告陛下您了,只是日后自然会有史官记上这事件的。”呵呵,一听这话,宋太祖马上满脸堆笑,赏赐了很多金银丝绸给这位大臣——其用意当然不说大家也知道了,我赏你这么多宝贝,你可得帮我瞒着,千万别告诉史官。没想到,还是给记下来了。可惜,史书没有明写那位大臣姓甚名谁,不知是不是怕宋太祖报复?看来只能从宋朝史书里去找有哪个大臣当年突然牙少了两颗,或许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朱祁钰的太子没一两年就死了,朱祁钰没有其它的儿子但却一直拖着就是不立原来的朱见深,就这样一直到了景泰8年,朱祁钰得了重病。一天夜里,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他们用木头冲开南宫宫门,朱祁镇这时还没有睡觉,正秉烛读书,突然看到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惊慌失措。谁知道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朱祁镇这才问:“莫非你们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审慎二字表露了他的心思,他正巴不得呢。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朱祁镇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朱祁镇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正统皇帝朱祁镇。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犹豫了一会跪倒山呼万岁,反正谁做皇帝不一样吗,自己还是官照做,妞照泡。朱祁镇就这样重新取得了皇位。朱祁钰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朱祁镇复辟后,改元天顺(顺从天命之意思)。又将朱祁钰削去帝号,仍称郕王。一直宪宗成化十一年,才追还朱祁钰尊称,立庙祭飨,谥为景帝。朱祁钰一个月后病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朱祁镇还给他这个弟弟上了个谥号“戾”,以此来表达皇位被夺的愤恨。复位的朱祁镇犹豫杀不杀于谦,毕竟是功臣啊,小人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于谦为他的为人处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为后人留下了两袖清风的典故和《石灰吟》。后来,徐有贞被石亨中伤充军。石亨也是个大大的奸臣,朱祁镇还被关在南宫中作太上皇的时候,也先把自己的妹妹公主送到大同,托石亨的侄子石彪转献京师的朱祁镇,没想到石彪见瓦刺公主姿色可人,便“我先劫个色”,暗中强占,自行消受。朱祁镇到1459年才知道究竟,不禁龙颜大怒,石彪被拿,石亨也被捕入狱,死于狱中;曹吉祥担心石亨一倒,祸及自身,暗中谋变,事情败露,被灭族。
  



  (续上文)
   朱祁镇复位后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雕刻一个王振木像,招魂安葬,祀之智化寺,还赐祠为精忠。实在没法解释朱祁镇对这个让他当了囚犯的太监的举动。朱祁镇死之前干了一件好事:废除殉葬制度。从朱元璋到他的老爸朱瞻基一直用没有生育的妃子和宫女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个皇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这是朱祁镇一辈子做的几乎是唯一一件受到后世好评的事。还说一下,他释放了那个已经被关了50几年的建文帝的儿子,也算是为他的曾祖父朱棣积了点阴德。
   朱祁镇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钱皇后告诉他并非孙太后生的,生母是个宫女,姓名不详,朱祁镇也真够惨的,不知道也就罢了,搞的这么痛苦。
   朱祁镇死后他儿子朱见深竟然给他上了个英宗的庙号,对比朱祁镇的一生,这个“英”字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这马屁也不能这样拍吧。
  
    小结:
    姓名:朱祁镇
    出生:宣德二年(1427)
    天顺八年(1464)
    享年:38 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 陵寝:裕陵
    父亲:朱瞻基 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配偶:钱皇后
    子女:8子,8女
   继承人:朱祁钰,朱见深
    最得意:没有
   最失意:一年囚徒,七年幽居南宫
    喜好:王振是他的心中偶像
   鉴定;明朝第一个昏君,后面更多
  
  
   姓名:朱祁钰
   出生:宣德三年(1428年)
   死亡:天顺元年(1457年)
    享年:30 谥号:景皇帝(明宪宗追封)
    庙号:代宗(明宪宗追封) 陵寝:建了但没住进去
    父亲:朱瞻基 母亲:贤妃吴氏
    配偶:杭氏
   继承人:没有
    最得意:捡了一个皇帝做,北京保卫战
   最失意:皇位最终丢失
   鉴定;挽救了大明王朝,但性格软弱 (完)
  




  我是楼主,换个ID接着发!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镇长子,英宗病死后继位,在位23年。因爱妃病殁愁闷成病而死,终年41岁。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北征时奉皇太后之命,被立为皇太子。谁知命运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随着政局的逐渐稳定,就开始考虑如何废掉他,而用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经过一番精心的谋划,朱见浚被废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济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夺门之变”,这样不仅他的父亲夺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复得,他父亲改元天顺,也将他改名朱见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精神压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顺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见深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成化”。
  
  宪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又不顾明代宗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报怨,恢复代宗帝号,重修代宗陵寝,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朱见深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
    由于名相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见深在即为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的严重,官吏对百姓的压榨,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并且这种情况不断恶化。百姓终于忍无可忍,荆襄爆发了刘千斤起义,广西爆发了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归于失败,但已经为明朝的政治敲响了警钟。更值得一提的是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它的影响却非常“深远”。因为成化朝最显眼的两位人物都出自这次战斗的俘虏,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监汪直,另一个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见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监汪直本是广西少数民族,由于起义的失败,起义军的成年男子被杀,小孩与女人被送往宫中为奴,汪直就这样进宫做了太监。由于他善于钻营,而且又攀附上了当时宫中的实权派万贵妃,因此官运亨通。成化十三年,宪宗皇帝设立了著名的特务机构“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而汪直就掌握着西厂的实际指挥权。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汪直还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可以说汪直所到之处,就像闹了一场蝗灾。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弹颏,宪宗皇帝也因此对他失去了兴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监军过程中索性将他留在了边关,之后又将他贬到了南京,大太监汪直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
    汪直走后,朝廷并没有安定下来,宪宗皇帝开始宠信佛道,任用奸佞。大批贤能之士或贬逐或罢官或去世,中难有直臣容身。许多社会无赖,骗子得以混进宫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败到了极点,当时百姓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将这些朝廷的蛀虫贬得一钱不值,这些大臣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经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其政治昏暗,奸臣当道,西厂横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贪污盘剥,加上连年的水、旱灾,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朱见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正的局面,他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他紧紧笼络住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就是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保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的早夭,为避免失宠,他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
    成化二十三年万贵妃暴亡,朱见深也因悲伤过度于数月后去世,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宪宗在位24年后去世,时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庙号宪宗。葬北京昌平茂陵。
  
  (待续)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宪宗朱见深第三子,宪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派充到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纪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便谎报说纪氏是“病痞”,并未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养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
    有一次,万贵妃请太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太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太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废掉皇太子的地位。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在万安的被逐罢之前,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极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仅没有宠妃,而且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只是与皇后张氏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生活。
    孝宗统治的后期,他对佛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庞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帐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
    由于先天体弱,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病重,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五月初七,三十六岁的孝宗于乾清宫与世长辞。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后世史家给予明孝宗给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为中兴明主,其功绩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于太成。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长子,孝宗病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30岁。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为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年轻的孩子。
    东宫的随侍太监中,有八个太监号称八虎,他们以刘瑾为首,为了巴结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进一些奇特的玩具,还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演出,各种体育活动,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试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终其一生没有自拔,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岁的武宗即位,改明年为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这并没有把他从玩乐中拉出来,而是在刘瑾的引导下,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后来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的乌烟瘴气,可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谋深算的刘瑾在皇帝面前声泪俱下地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作罢。就这样,一场反对八虎的运动,以八虎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玩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後,後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公元1514年正月,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武宗正去豹房,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栅大焰火。他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希望有更广阔的天空,于是他置国政于不顾,带着江彬等人到处寻花问柳,他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宫去,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有个永平知府叫毛思义的,贴出安民告示说今后凡是没有官府文书,谁敢妄称皇上驾到,借故扰害百姓的,一律严惩不贷。这竟触怒了武宗,下令将毛思义逮捕下狱。一次武宗来到一个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凤儿,于是就纳凤儿为妃,并封凤儿的哥哥做官。谁知凤儿福薄,在返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氏,于是又纳刘氏为妃,而且对刘氏宠爱至极,后宫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有一次,武宗化名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到宣府、大同、延绥去巡查西北部边境。在巡查的过程中正值鞑靼小王子带领五万大军南下骚扰。他心血来潮,亲自带兵赶到应州去迎战。这时,小王子已经退走,他却督军穷追,与小王子的小股部队接仗,杀死了对方十六个士兵,己方却死伤了数百人,武宗还认为打了大胜伏,命令金鼓齐鸣,凯旋回京,神气活现地对百官说:“朕在前线亲自斩杀了一敌兵,卿等知道吗?”又命令吏部加封朱寿为太师。又命礼部派遣朱寿前往京郊和山东巡查。遍观中国历史,放着皇帝不做而愿做将军的恐怕只有武宗一人。群臣见武宗如此胡闹,太失体统,联名100多人上奏劝谏。武宗恼羞成怒,下令一一按名逮捕,或杖死,或降职,或罢官,或罚长跪,制造了一起冤案。
    由于朝政的荒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一场动乱正在酝酿之中,而这场动乱的发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这个人就是宁王朱宸濠,他妄图效仿永乐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准备叛乱,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着急,这正好给了他一个南巡的机会,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旗号,率兵出征,可谁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经平定了叛乱。这个消息丝毫没有降低武宗的兴致,他又一手导演了一墓闹剧,他将朱宸濠重新释放,由自己亲自再将他抓获,然后大摆庆宫宴,庆祝自己平叛的胜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乐。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亲自驾着渔船在江上打鱼,玩得兴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点被溺死,左右将他救起,由于当时已经是九月天气,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自此开始生病,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敛,照旧纵情荒淫,身体日益虚亏,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数月之后,武宗病死于豹房,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武宗驾崩后,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由于武宗没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脉从此结束。



  明世宗朱厚骢(公元1507-1566年),明宪宗朱见深孙,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无子,由他继位。在位45年,因服丹药而病死,终年60岁,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世宗朱厚骢,兴献王朱祐杬长子。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没有留下子嗣,又是单传,因此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骢弟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前总理的生世(转载)
  关于中国前国家总理朱镕基的身世,颇具传奇。据报道,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朱氏祖屋——棠坡故居
  据南方周末13日资讯,位于湖南省城长沙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沿107国道东行32公里,转上一条水泥小路,蜿蜒入山,两旁时见青竹婀娜、杂花间树,再行二三公里,地名取棠坡。朱氏祖屋“恬园”就曾坐落在此。村民介绍“朱镕基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
  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清末文豪吴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西元 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并挥毫赞叹恬园之美:“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会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岗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与乃伫,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
  现在,朱氏祖屋所在处是一个苗圃,遍栽紫色的红槭木,开阔的地势,犹可想见当年的规模。
  苗圃右边有一四角凉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记载,“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西元1854年),位于泞坡祖屋进门丹墀中,有石砌围档,井水清凉甘甜”,这口井自开凿之日起,清泉不绝,朱氏家人及族中所办的学校,都以此为饮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竭......
  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祠堂足有六七进,雕龙刻凤,气势剧组宏。 “先是一个池塘,从一座小桥过去,接着是一个大操坪,迎面是个大照壁……”在1960年文化大革命时,同样未能幸免,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得以幸存。
  据朱镕基小时的玩伴,他的堂嫂80多岁的朱佩珍回忆:“你看,那个平地上,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老人还记得: “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注:长沙方言,聪明之意),也很老实,别个打他,他就哭,说:我不打你、我不打你。”
  朱镕基也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1996年朱镕基回长沙时,曾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
  岷藩后裔 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依据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整理的棠坡朱氏的史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 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 其后的几百年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如此看来,使朱氏家族家败转兴,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长沙市志的记载有这样一段描述,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者”。
  朱氏家族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
  



  (续)
  乱世孤儿—— 遗腹子
  
  朱镕基1928年10月1日出生,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朱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么。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不幸得是在他10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俗称“痨病”,这种病在当时无法医治。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注:海外媒体误为余氏,余氏实为朱天池之母)就是这一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朱天池回忆:张氏的个头比较高,“长得很俊秀”。在张氏怀孕后,朱希圣身体日渐羸弱,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朱镕基出生时,她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子喂奶,恰好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伯父朱宽浚遂将镕基接到家中,由伯母喂养。
  朱天池回忆,从没尝过父爱的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照顾,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 时,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史弟竟也无师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甚至后来当上总理,朱镕基仍乐于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京剧唱功。
  至今,朱镕基跟大哥镕坚的感情尤其甚好, 1998年,身在美国的镕坚90大寿暨婚庆60周年,朱镕基特意题辞“金石不渝、百岁可期”。亦是“诫题辞”的朱镕基,送给亲属的惟一墨宝。
  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辞世,朱镕基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
  父母接连撒手西去,对于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无疑是人间惨事,后来抚养他的朱学方老人回忆,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沈稳重倔强的性格。
  
  为官理念,实可见先祖身影
  后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亦能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他亦有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实有真情动,实有渊源在……
  朱镕基的为官理念,实可见他几位先祖的身影: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十五世乔生府君,就是一个颇有官声之人,他辅佐鹿传霖治理四川时,冬季官府救济贫民,某官员私藏了几件衣物,贫民投诉,乔生闻之,正欲起身,突然岩墙倒塌,打伤府君左足,民众争相拥出,乔生 府君不顾足伤之病,厉色严斥该员,数以改过,该员深感愧疚,将衣物一一退还。乔生后来“历署诸道、颇得民心”,在他返乡时,民间每家“置明镜一方、清水一 盏、白菜一叶,焚香跪道,爆竹声十里不绝。
  这位乔生还是一个刚直不阿、从不奉迎之人,族谱中记载,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见中,众官员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后”之德,乔生“独默然不语”,瞿鸿机 感叹:“憨哉,乔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为“修沙洲圩闸、修惠民河,民勒石记之”。而到了朱镕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宽浚)这一代,则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为宗旨,历任湖北黄安(今红安)、江陵令,“才明识裕、为官运亨通俱优”,这位介侯公因为看不惯“污吏横行、国事日衰”,在宣统年间黯然挂冠而去,归隐棠坡田园。
  朱镕基在担任国家总理期间,可说是令人喝彩与扼腕之交相呈现。他曾在“就职演说”中他发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朱镕基的出任,他全力打击贪污腐败,将一大批贪官打入另册,确因牵动了中共当局的暴政独裁的贪根而付诸东流……
  


  朱公子云来简介(转载)
  朱公子的起名没有什么规律可查了。
    朱云来是前总理朱镕基之子,1994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修读大气科学?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领袖”,他榜上有名,排名第15位。
    
    威斯康辛大学博士
    
    1957年,朱镕基和劳安的儿子朱云来在湖南长沙出生。
    
    1994年,朱云来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后转向商业,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分店任会计师。1996年到1998年,他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担任一名投资银行雇员,开始了投资银行家的生涯。
  
    2004年5月19日,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朱云来出席论坛。
    
    拒绝接受采访行为相当低调
    
    几年前,中国石化开了一个酒会,庆祝上市一事,酒会上最瞩目的却是一个衣着普通、中等身材的男士——朱云来,面对着记者不断的提问,朱云来全部报以沉默,连他自己是否姓朱也不讲,对记者提问全部封口,后来在中银国际行政总裁方风雷解围下,他才得以脱身。
    
    朱镕基于1998年出任总理后,曾经特意把儿女召集起来作出训示,大意是说:“父亲如今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你们要好自为之。”加上朱总理不钟意子女从商或出国工作,朱云来对传媒“沉默”应情有可原。
    
    1998年,朱云来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香港办公室工作。不久他的同事们就见识到小朱的个人风格,比如,他喜欢连篇累牍地研究报告。有一年,中金向一家拥有70家子公司的中国国有企业提供咨询,朱云来提交了500页的报告。
    
    办公室没有和父亲的合影
    
    朱云来英文名为Levin,今年48岁,44岁时还尚未结婚,烟不离手,喜欢穿白衬衣和蓝西装,非常朴素。朱云来的低调工作习惯也反映在他的外表上,他的同事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小朱则叼着雪茄,穿着便服,像一位退休人员。
    
    朱云来非常厌恶利用父亲的影响做生意。他一直很刻意避免外界的注意,例如当下属有事约见,他一般会约在下班后,或者是在办公室以外见面。他的办公室也很简单,没有和他父亲的照片。在中金推出的5周年纪念刊物中,朱云来也是唯一没有刊出照片的高层。
    
    入选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共有6名中国内地企业家入选,人数超过了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香港。名列第15位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朱云来,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投资银行总裁。
    
    《财富》杂志是这样介绍朱云来的:没有人能像朱云来那样,横跨环球金融界和中国的go-vern-ment主导的经济体。朱云来是中国唯一的国际级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主管,他有芝加哥DePaul大学的会计学学位,曾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任职,被认为是一位能干而勤奋的交易人。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合资企业)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行股票的核心经纪人。2003年,中金公司依靠两笔大单——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的IPO——在全球IPO承销商中位居14。
  



  终于找到了(转载)
  长沙学堂坡朱氏与朱镕基家世:
  
  朱镕基是湖南长沙人,世居长沙安沙乡棠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
  
  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四辏?呐芍鞓F南镇新收服的云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楩被明仁宗从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今湖南武冈。1450年, 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
  
  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埑——岷简王朱膺钰——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燿——岷僖靖王朱干珪——九世:岷王朱企铠。
  
  1643年,农民起义军攻陷武冈,第9世岷王朱企铠被杀,明朝岷藩王族灭亡。
  
  朱镕基家族出自第8世岷僖靖王朱干跬少子朱小鲁。这支家族从湖南武冈迁到湖南长沙市安沙乡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
  
  朱小鲁——朱其美——朱雍松——朱崇相——朱理泰——朱原善——朱谘桂——朱访绪。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字荷生,为光绪二十年的举人,后任河南补用道。朱荷生生了6个儿子,少子朱宽澍,字希圣,就是朱镕基的父亲。
  
  朱镕基是朱宽澍的遗腹子,1928年出生,伯父朱宽浚为其取字“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成就的寄托,并按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可见,朱镕基总理是当年明朝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19世孙。




  好久没写了,今天发一篇
  
  小结巴+恋母癖明宪宗朱见深(或称成化皇帝)
   明朝皇帝多短寿,40岁对明朝的皇帝好像是一道致命的槛,很多皇帝没能跨过这个槛,要么死于非命,要么纵情于声色犬马和炼丹吃药,尤其是色和药这两个字,明朝没几个皇帝能够逃脱,最后总是被掏空了身体或者中毒毙命。1425年(宣德)至1521年(正德)这个世纪中在位的五个皇帝中,只有一个皇帝活到了40岁,这就是结巴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由一个小结巴来当大明朝的皇帝不得不说是朱明皇室的悲哀,不得不说这是立嫡立长这个制度的悲哀,如果说立嫡是为了维持皇后的崇高地位和未来皇帝最高贵的血统,但是立长偶总感觉有一点莫名其妙,这个好像没那么尊贵吧,哪个妃子下的仔不是皇子啊,难道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就不能发扬一下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能者居之多好啊,要不明朝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昏君了。
   明朝的皇帝是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如果说朱见深他老爹是个麻布袋,那朱见深自己就是那个草布袋了,朱见深与他的老爸以及他自己的儿子的命运都是非常的坎坷,他老爸是先做皇帝后来做囚徒后来又做了皇帝,他自己是先做太子再被废后来又成为太子最后当上皇帝,而他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甚至连出生和长大成人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下面说说这个口吃皇帝朱见深吧。
   朱见深原来不是这个名字,起初叫朱见浚,土木之变后,才两岁的他被立为太子,但是国家正在动乱之中,他这个两岁的小孩又怎么能领导军民抗击瓦剌呢,于是他的叔叔朱祁钰成为皇帝,后来小心眼的叔叔把他太子的地位给废了,从这时到他老爸复辟的几年中,虽然表面上很平静,其实这个小孩一直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他当太子这段经历对他叔叔的皇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他叔叔的皇位本来就是捡来的,直到“夺门之变”他老爸重新成为皇帝,9岁的朱见深才摆脱了生命的威胁,再次成为太子。朱祁镇为了表达重新振作的勇气和决心,宣布改年号为天顺,明朝只有这一个皇帝是改了年号的,然后又给小太子改名,反正跟现在足球明星喜欢削发明志是一个道理(比如皮耶罗、伊布)。小时候这段苦难的经历却给这个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和长期巨大的压力使朱见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而且他的反应非常迟钝,幸亏那时候没有IQ智商这个说法,否则他老爹给他一测弄不好真测出一个50、60什么的,那样朱祁镇真是要一边哭一边吐血了。他的老爹朱祁镇都怀疑他的智力问题和治国的能力,以至于临死前还不想将皇位传给他。朱祁镇曾经密密地把吏部尚书李贤召进宫问:“难道一定要传位给太子么”?可见朱祁镇对他这个儿子是多么的失望,李贤一看这皇帝临死了还打这个主意,一口把皇帝顶了回去,于是无能为力的朱祁镇带着一些失望驾鹤西游了。
   朱见深历经苦难终于也可以面南而坐了,他第一件事就是为冤死的于谦平反,他对他的叔叔倒是不记仇,反而恢复了明景帝作为皇帝的身份证。这两件事为他赢得了很多好评。就像很多刚继位的皇帝一样开始总是意气风发貌似有所作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会沉沦下去。正如雷锋同志的名言:人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在这里可以这样说:做一两天好皇帝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皇帝。口吃而又反映迟钝的朱见深短暂的振作后很快颓废了,成化时期23年朝廷出现了汪直这样的大太监和“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搞得国家乌烟瘴气,而他的后宫出现了万贞儿这样的悍妇几乎让朱见深断子绝孙。
  
  

   做了俘虏的汪直这时候还是个“男人”,明军见这小伙长得机灵就手起刀落喀嚓一刀把他的命根子给断了送到宫里当了太监,汪直在万贵妃(万贞儿)的宫里经常见到皇帝,于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后来发生了李子龙暗通太监阴谋刺杀朱见深,虽然锦衣卫及时发现并法办了叛贼,但这一事件使朱见深深受刺激,很长一段时间心有余悸。本来自即位之日起就缺乏一种安全感的朱见深,此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感到拥有五、六万人的锦衣卫和尽职尽责的东厂特务也难以确保他的安全,于是决定设立新的特务机构——西厂。这个约有十多万人的特务机构,直接受皇帝操纵,具体事务由他最信任的太监汪直主持,主要任务就是保护皇帝的安全。朱见深设立西厂使得明朝的厂卫制度达到顶峰,而汪直也凭借特务机构不断排除异己,树立亲信,汪直多次作为监军随军出战,所到之处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紧搜刮百姓,购买大量珍宝取悦汪直。汪直所到之处,那真是秋风扫落叶,就像闹了蝗灾一样。
   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滑稽的是搬到大太监的竟然是一个小太监阿丑(阿丑这个小太监名字倒是很奇怪,可能是因为演小丑戏而得名),阿丑性格诙谐可爱,又特别会唱戏,朱见深特别喜欢看他演戏搞笑。有一天,阿丑演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一屁股坐在地上,旁若无人地谩骂。另一个小太监扮作行人,跑出来对阿丑道:“某官长到了。”阿丑不理,仍然照骂不误。小太监下场后,又出场报道:“御驾到了,不得放肆!”阿丑仍然不理。那个小太监第三次出报,说是“汪直到了”。阿丑一听,神情慌张,拔腿就跑。小太监故意问道:“你连皇帝都不怕,难道还怕汪太监么?”阿丑连忙摇手道:“你不知道厉害,现在人们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朱见深心里打了一个冷战,汪直无法无天竟然到这种地步了,千万不能尾大不掉,岂不是养狗反被狗咬。阿丑见皇帝动心第二天又演了一出戏,他模仿汪直的样子,穿着汪直的衣冠,手中持着两把大斧,挺胸而行。旁有伶人故意问道:“你拿着这两把斧头做什么?”阿丑道:“这是钺(古代一种斧状的兵器),不是斧。”那人又问为什么持钺?阿丑说:“这两把钺非同小可。自从我自率兵以来,全仗着这两把钺呢。”那人又问钺为何名?阿丑笑道:“怪不得你是呆鸟,连王越、陈钺,都不知道么?”朱见深闻言,微微冷笑,已经明白阿丑是在暗示王越和陈钺是汪直的党羽。戏演完不久,朱见深就接到了御史弹劾汪直和其党羽的奏折:“汪直与王越、陈钺,结为腹心,互相表里,肆罗织之文,振威福之势,兵连西北,民困东南,天下之人,但知有西厂,而不知有朝廷,但知畏汪直,而不知畏陛下,寖成羽翼,可为寒心。乞陛下明正典刑,以为奸臣结党怙势者戒”!其实大臣们一直在弹劾汪直,只不过之前朱见深视而不见罢了。皇帝大怒,把汪直贬去了南京,三下五除二就把为祸国家的太监汪直及其党羽解决了。
   汪直倒台后,朝廷并没有安定下来。朱见深又开始宠信佛道,任用奸佞。许多社会无赖,骗子打着某法师、某真人的旗号得以混进宫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败到了极点。当时就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将这些朝廷的蛀虫贬得一钱不值。三阁老指万安、刘翊、刘吉,六尚书指尹祎、殷谦、周洪谟、张鹏、张蓥、刘昭。这些大臣不但贪赃枉法,而且为了取悦宪宗经常以房中术进献,明朝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纸糊三阁老中的万安无耻之极,他与万贵妃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贿通太监自认为万贵妃本家侄子(真可谓无耻之极),重而为官入阁。万安知道皇帝好色,还特意向朱见深进房术书一册,包装精美,署上“臣安进”的字样。江夏僧人继晓自称精通房术,被宦官梁芳推荐给朱见深。继晓广采春药,献给朱见深服用。朱见深来者不拒,果然感到精力旺盛,一夜能御数女。朱见深大喜之下,封继晓为国师。从此以后凡是继晓所言,朱见深无不言听计从。朱见深自己则沉迷于房中术和研究神仙丹药。
  



   成化四年,钱太后病故,朱见深生母周太后想为钱太后另外建造陵寝,这样日后周太后能单独与英宗合葬。万贵妃为了讨好周太后,劝朱见深按周太后的意见办。钱太后是英宗的皇后,按祖制应该与英宗合葬裕陵(英宗陵名),朱见深心里自然向着自己的亲生母亲周太后,但英宗死前对顾命大臣李贤说,“钱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对于这等违反先帝遗命和祖制的大事,朱见深不敢轻易决定,于是召集群臣会议。群臣自然都激烈反对,朱见深只是微微点头,便即退朝。过了一天,群臣未见到朱见深颁下诏书将钱太后与英宗合葬,于是又重新上奏疏。
    朱见深得了奏疏,让礼部集体讨论。礼部尚书姚廷夔与其他的廷臣九十多人都不同意为钱太后另外建造陵寝。朱见深对群臣说:“悖礼非孝,违亲亦非孝,卿等为朕筹一良法。”意思是他也进退两难,让他的大臣们给他想个办法。但群臣仍然坚持原来的意见,并由姚廷夔率百官跪在文华门外候旨。明朝的大臣们在发现皇帝违反祖制或者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时总是异常的团结枪口一致对准皇帝,大臣们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紧密团结在以首辅或者某个带头大哥周围与皇帝抗争,抗争有两个手段:一是耗,耗的皇帝精疲力尽只得投降(当然了大臣们自己也累得一塌糊涂);二是哭,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国家的大臣,大臣们的痛哭让皇帝不得不相信臣子的忠心为国。大臣们集体痛苦那个巨大的声势有几个皇帝能受得了,没办法只有乖乖投降。所以朱见深的大臣们先跟皇帝耗,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朱见深仍然没有降旨,只派人出来,传谕百官暂且先各自回家。看到是这样的答复,大臣们于是使出了第二招,伏地大哭:“若不得旨,臣等不敢退去。”朱见深又耗了一阵子,终于耗不过这些大臣,只得下旨命将钱太后与英宗合葬裕陵。群臣这才满意,高呼万岁,各自回家。
   说了这么多,下面把重点由男人转向女人,不得不说说那个集皇帝万千宠爱于一身、至死不变情的女人万贞儿。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正的局面,她的亲戚在她的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贞儿对于朝廷的控制好像兴趣不是太大(这倒是朱见深的大幸),反过来她对控制内宫的兴趣就极其浓厚。
   朱见深两岁立为太子时,服侍他的是宫女万贞儿十九岁;他十岁再立为太子时,万贞儿已二十七岁;到他十八岁即位时,万贞儿已三十五岁。他不忘万贞儿对自己的爱护和体贴,也不因她比自己年长十七岁、颜色渐衰而嫌弃,册封她为贵妃。最为奇怪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一直到死始终如一地专宠万贵妃。这种现象一般人怎么也想不通,要知道朱见深晚年已经40岁了,此时的万贵妃更是近60岁的老太婆了,恐怕心理学家也很难解释这个事情。唯一的可能是幼年的朱见深始终处于深深的恐惧之中,而大他17岁的万贞儿与他朝夕相处,给他更多的是母亲的关怀和爱护,后来又色诱年少的朱见深失身,可以想象,朱见深的第一次肯定是给了这个妩媚的万贞儿。这种亦母亦妻的关系对朱见深幼小的心灵会产生极大的震撼和慰籍,而且朱见深自己又是个痴人,反应迟钝,终于造成了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小皇帝老贵妃现象,说到底,朱见深的性格和他的经历使他产生了巨大的恋母情结或者说它有严重的恋母癖。
   朱见深大婚,新郎朱见深并不贪恋吴皇后的青春美色,而是常常宿在嫔妃万贞儿宫中。这使吴皇后又气又羞。她不明白,自己哪一点比不上徐娘半老的万妃,无论姿色才学还是门第修养?她更不明白的是,比皇帝年龄大十七岁的万贞儿用什么手段把皇帝的心死死拴住?
   万贞儿长得丰满异常,肌肤似雪,肥美似杨贵妃,不过她的命可必杨贵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杨贵妃最后可是被最爱自己的李隆基赐死了。每次朱见深出游,万贞儿总是身穿戎装侍立皇帝左右。朱见深顾之不由得眉飞色舞,越看越爱,估计那个臭屁样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后人引用《晋•传咸传》:“妹喜冠男子之冠,桀亡天下。”说是桀的宠妃妹喜喜欢穿男子的衣服,所以桀才灭亡。而万贞儿好穿男子服装,也为成化朝带来了灾难。
  



  (续)
    朱见深即位后,只恋着万贞儿一人。他一心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以一个年龄比他大十七岁,又是微贱的宫女之身,想坐上皇后宝座,几乎是白日做梦。迫于礼制,也迫于母命,朱见深只得与吴皇后成婚,而于万氏,只能给她个小小妃嫔的名号。
    万贞儿绝不甘心于此。她知道,此时的皇帝,已完全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认为,只要皇帝下决心,她是完全可能坐上皇后宝座的。仗着朱见深的无比宠幸,她根本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大婚以后,朱见深经常临幸她的寝宫,与她朝夕相处,相亲相爱,这越发助长了她的骄气。因此,她每次谒见吴皇后时,总是板着脸不给面子,甚至故意拿架子,这使吴皇后非常生气。起先碍着宪宗的面子还隐忍着,到后来实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责她无理。可万妃非但不知收敛,却对皇后恶语相向。一次惹得吴皇后实在受不了,命宫人将万贞儿按倒在地,亲自取过廷杖没头没脸的狠狠扁了几下。这下可不得了,万贞儿找到朱见深,哭啊闹啊。朱见深大怒,要去找皇后评理。万贞儿是个有心机之人,装出一副小媳妇样,又故意拦住朱见深不让去闹,说道:“妾已年长色衰,不及皇后玉女天成,还请陛下命妾出宫,以免皇后生气,妾也省得受那杖刑了”!
    万贞儿的欲擒故纵之计让朱见深对她是又爱又怜,对皇后则是无比的痛恨,朱见深慢慢替万贞儿解开衣服,看到万贞儿后背一道道杖痕透着血色,不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发誓道:“此等泼妇,怎能为后母仪天下,誓要把她废去!”第二天一早,朱见深便去见两宫太后,说吴皇后举动轻佻,不守礼法,不堪居六宫之首,定要废去。因为不是自己的儿子,钱太后不便说什么。周太后劝阻道:“册后才一月便要废去,这不是胡闹吗,岂不惹人笑话?”朱见深坚持要废,周太后溺爱儿子,只得由着朱见深。于是,一道废后诏书下达,命吴氏退居别宫。皇后册封仅一个月就被废掉这也算是一大奇观吧。
   后来,万贞儿还是没能成为皇后,因为相比皇帝她实在是太老了,周太后和大臣们坚决不同意,而是册封贤妃王氏为皇后。王皇后生性软弱怕事,知道皇帝宠幸万贞儿,自己更不是万贞儿的对手,只得处处谦虚忍让,做个傀儡皇后也就罢了。成化二年,万贞儿生下皇长子。朱见深大喜,立即进她为贵妃,又派出使者四出祷告山川诸神。谁知偏偏天不从人愿,还没满月这位龙子竟是短命夭折,看来是老天对她的报应,万贞儿从此再也没有怀孕(她岁数太大了)。自己儿子的早死让万贵妃产生了极其变态的心理:她十分妒恨妃嫔们生子,如果知道哪个妃嫔怀胎,就千方百计逼令喝药打胎。迫于万贵妃在宫中的权势,要想保住性命只有喝下打胎药打掉肚子里的龙种,于是妃嫔们只有含泪服从。自从万贵妃的儿子死后,几年过去,朱见深一直没有子嗣。但他并不知道是他的爱妃万贞儿在中间捣鬼。宫廷内外、朝野上下为之忧心,朱见深也为之愁眉不展。大臣们屡屡奏请,要皇帝广施恩泽,但朱见深碍于那个悍妇万贵妃,始终不太敢宠幸别的嫔妃。
    成化五年,柏贤妃生下一个皇子。朱见深高兴得不得了,大事庆贺,取名祐极,并立即立为皇太子。第二年二月,皇太子突然生起病来,病势来得凶猛,令御医们束手无策,一天一夜后竟夭折了。朱见深哭得死去活来,宫人太监们觉得太子病得奇怪,偷偷查访下来,果然是万贵妃派人毒死了太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告发。
    一天,朱见深百无聊耐到内藏去看书,他看到一个长相秀丽的瑶族女子,朱见深问她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问她书里讲的什么,没想到这个小女子竟然对答如流(她本是识字的,自己又管藏书,这么多年在宫里无聊透顶只能看书,也算是饱读诗书了),朱见深惊喜之下再仔细一看这个小宫女还是个秀色可餐的美人,朱见深的男性荷尔蒙急剧分泌,马上“性”趣盎然,于是朱见深自然而然的就“幸之”,面对皇帝突然而来的合法性侵犯,小宫女自然不敢反抗,这个小宫女就是前面提过的与汪直一起被俘虏的广西瑶族人纪氏。



  (续)
   皇帝的这次婚外情,太监自然是一五一十地记了下来。朱见深并不知道这次意外竟然搞出人命案了,不久后纪氏就怀了身孕,不得不感叹明朝皇帝生育能力的强悍,后面还有一个万历皇帝也是这样就仅有的一次意外就有了后来的皇帝。朱见深很快把这件事忘得无影无踪,而那个悍妇万贵妃消息却很灵通,于是令心腹婢女去给纪氏喝打胎药。喝了打胎药的纪氏却没有打掉还处于胎儿状态的未来的孝宗皇帝朱祐樘,看来朱祐樘的生命力极其坚强,整整一碗打胎药啊。要么这碗药是假药,属于伪劣产品,前一段国内有一家药厂的假药害死了好多人,李金斗同志的老鼠喜欢吃假耗子药的相声看来也不过如此啊,这碗药没打掉孩子,将来却害死了小太子的母亲纪氏。后来那侍婢见没把孩子打掉良心发现,告诉万贵妃说纪氏只是得了肚子涨,并不是怀孕。万贵妃半信半疑。纪氏怀胎十月后,生下一个男孩(未来的皇帝朱祐樘),孩子头上有些地方头发稀疏,这就是那碗假药留下的后果,后来成为皇帝的朱祐樘身体一直虚弱以至于36岁就驾崩了,也和这碗假药脱不了关系。孩儿他妈纪氏知道万贵妃的势力,忍痛将孩子交给太监张敏,让他抱出去将孩子淹死(没办法,孩子不死自己和孩子两个都得死)。张敏惊叹说:“皇上还没有子嗣,怎么能轻弃骨血?”于是将孩子藏起来,暗中哺养。被朱见深废掉的皇后吴氏知道了消息,也帮忙养育孩子。
    朝廷对皇帝没有皇子深为关切。大臣们纷纷上奏,劝朱见深疏远万贵妃,以便与宫中的其他嫔妃生育子女。对这种请求,朱见深的答复是:“此朕之私事”。奇怪的是明朝皇帝对大臣们解释某个问题时总喜欢用这个固定句型。朱棣面对建文帝臣子责骂他乱臣贼子的回答是“此朕之家事”,明宣宗朱瞻基废后几年后对这件臭事的说法是“此朕之少年事”,现在的朱见深又是这样,改了一两个字而已。
    时间转眼到了成化十一年。一天36岁的朱见深召太监张敏帮他梳头发,揽镜自照,突然看见头上已经有不少白发,不禁郁闷道:“老将至,而无子,何以为情?”张敏觉得再不能隐瞒下去,否则纪氏母子可能被那个悍妇万贵妃害死,于是他鼓起勇气对皇帝说:“万岁已有子了。”朱见深一头雾水莫明惊诧:“朕子已亡,哪里还有子嗣?”张敏这才说了纪氏生子的经过。朱见深听说后大喜过望,立即派张敏去迎接皇子。纪氏是个聪明的女子,她抱着儿子大哭:“今日儿一去,我恐性命难保!”
    终于,小孩子生下来六年后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皇帝父亲,朱见深一把抱过儿子坐在腿上左看右看,连连说“像我,像我,是我儿” ,不由得激动万分,此时6岁的孩子胎发及地还没剪呢(这是皇家的规矩,皇子剪胎发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6年来纪氏一直没敢给儿子剪胎发)。朱见深给孩子取名为朱祐樘,很快立为太子,又册封纪氏为淑妃。朝廷上下欢天喜地,但此时有一个人很不高兴,那就是悍妇万贵妃。不久后,纪妃暴死,聪明的纪氏之前已经知道那个悍妇不会放过她。是被毒死的,还是被勒死的,谁也不敢过问,但谁都心中有数。朱见深这个懦夫不闻不问也不追究,只是下令予以厚葬,并谥纪妃为“恭恪庄禧淑妃” ,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张敏见纪妃被万贵妃害死,料想自己也难逃毒手,便吞金自杀了。相依为命的母亲突然死去给朱祐樘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明史是这么记载的,“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朱祐樘此时仅仅是一个6岁的孩童,但早熟的他心里肯定知道是谁害死了他妈,小太子哀伤悲痛就像成年人一样。历经磨难的皇帝早年总是能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早熟,比如康熙年仅15岁不费吹灰之力用一帮少年擒获鳌拜。
  



   但小太子的危险远没有结束,一天万贵妃极力邀请太子到她宫里去玩,周太后知道她不安好心,叮嘱孙儿,去了之后不要吃任何东西。到了万贵妃宫中,万贵妃劝朱祐樘吃饼,朱祐樘回答说,已吃过饭了。万贵妃又劝他吃羹汤,机灵的孩子以守为攻反问道:“这汤中有毒吗?”一句话噎得万贵妃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防备我,记恨我,将来我非得死在他手里不可?”万贵妃知道小太子总有一天会追查他母亲的死,现在又如此防备,将来他当了皇帝还了得。
   由于万贵妃已经过了生育的年龄,为了废掉小太子,她又想出了一条毒计,从此她一改对朱见深后宫生活的控制,鼓励朱见深去临幸后宫其他的嫔妃,有几个妃子都为朱见深生下了皇子。万贵妃就开始天天在朱见深耳边说太子如何不好,让他改立其他皇子。
    朱见深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于是马上着手准备。众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据理力争,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朱见深换太子的决心。司礼太监怀恩力言不可易储,朱见深立即将怀恩发配到凤阳。这一次是老天帮了朱佑樘,正当宫中为改易太子的事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朱见深要下诏易储时,泰山地区发生地震。泰山是皇太子的象征,奇异的天象一出,群臣抓住机会立刻上奏:“上天已经示警,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没有几个皇帝不怕天命的,因为皇帝自己就是天子(天的儿子),朱见深这次终于服软了,叹道:“天意,不敢有违。”朱佑樘的地位终于得以稳定下来。万贵妃后来屡次催逼,朱见深只是搪塞敷衍,不再动改立太子的心思。
    虽然万贵妃早已经年老色衰,但朱见深对万贵妃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成化二十三年,已经快六十岁的万贵妃在宫里郁闷透顶,一个宫女触犯了她,老太婆正无处发泄亲自用鞭子鞭打宫女,暴怒之下,一口痰上涌堵住了气管,就像美国总统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因为吃饼干也是堵了气管晕了过去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还把脸给摔破了,惹得世界媒体和老萨一阵嘲笑。气管被堵的老太婆没有布什那样的好运,周围的宫女经常被打,此时巴不得这个恶婆子早死早好,谁也不去帮忙吸痰救治,于是老太婆突然暴死。朱见深听到消息,极其忧伤:“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仿佛唐明皇之于杨玉环。几个月后,朱见深果然因悲伤过度追随那个恶老太婆去了(清朝的顺治皇帝跟这个朱见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董鄂妃的离去哭得死去活来,也是几个月后就挂了),为太子朱祐樘留下了一个满目仓夷千疮百孔的江山。
  
  
  小结:
  姓名:朱见深
  出生:正统十二年(1447年)
  崩: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享年:40岁 谥号:纯皇帝
  庙号:宪宗
  父亲:朱祁镇 母亲:周贵妃
  配偶:吴皇后 王皇后
  继承人:朱祐樘
  最得意的事:与万贞儿的爱情
  最失意的事:早年的不幸经历,口吃
  鉴定:不是太昏的昏君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8-3-14 11:01:48

中国皇帝里面,我最欣赏的就是两个,一个光武帝,一个明成祖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满人对朱棣可以说是心服口服,无论是帝业还是疆域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康熙皇帝更是对他充满敬佩.

朱棣的位并不正,不是朱元璋传位,而是从建文帝手里抢走的,当时建文帝削藩,许多藩王都已经妥协,甚至被弄得很惨,只有燕王敢于造反,发动靖难之役,直至迅速夺取江山.按理来说,朱棣这种篡位行为肯定为人所不耻,不过,也正是由于这样,才能体现出"能者居之"(谁有能力拿下江山就是谁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体制来讲这是好事,假设不是主棣当权,而是由那个娇柔懦弱的建文帝继续执政的话,真不敢想象大明的命运,所以说,至少从这一层次,从历史进程来看,朱棣是伟大的.

朱棣的另一处遗憾,就是杀人确实杀得过分了点,而且手段太残忍,尽管和朱元璋一样杀的都是官,鲁迅对朱元璋父子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不过,人无完人,完美无缺的人物本身就不存在,孔子约南夫人还被学生质疑,李白杜牧等等大诗人也喜爱嫖娼,近代的所谓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有过强奸保姆这种事情,就连鲁迅自己,都偷看过弟媳妇洗澡,归根结底,鲁迅是站在人道主义角度点评朱元璋父子的,先生毕竟是个善良人.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14 13:00:33

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三个皇帝是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都有一整套制度,汉武帝更是有思想体系的影响。

论到政治手腕,是汉高祖,明太祖和毛。但是毛太黑了,政治方面让人佩服,但不喜欢。

明成祖虽然雄才大略,但我觉得文中评论得有理,是有为之主,但不算明主。真正的明主应该是眼光长远,明朝阉祸实肇始于成祖,崇信任用宦官就是他开始的,他任内没有阉祸,但祸源却是他,是个坏榜样。他自己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当然想用谁就用谁,别人瞒不过他也不敢欺他,但保不定后世子孙全这样,万一是个弱主或幼主呢。这一点和汉武帝一样,汉武帝本身是雄主,当然敢任用外戚,但这个头一开,汉世后期就由外戚之祸,不可能全是汉武帝啊。

真正的明主是高屋建瓴,从整个制度来着眼,而不以自己的能力来判断该如何。这一点,明太祖就比明成祖高明,以明太祖的能力,更可以任用宦官,不用忌讳,但太祖就是不用,并多方限制,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明成祖开了个坏头,他没有出岔子,但做了个坏榜样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14 13:04:53

靖难初期,本来建文帝是可以赢的,以一国之力对付一方诸侯,又有道义上的优势(朱棣摆明了是叛,不得人心)。形势上几次逼的朱棣要自杀。

可惜可惜,建文帝心太好了。政治方面,是好人无好报,有些人,哪怕是至亲,也是要杀的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14 13:18:27

真正的大政治家是要扼杀一切有可能威胁自己的隐患。

明景帝没有杀英宗,到最后反而是自己吃亏,要知道,英宗回来时虽然是纸老虎,但始终有正统性,随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复辟,他搞政变,就不是篡位,而是复辟,道义上不居下风,这是个大大的隐患。这个大炸弹不想办法搞掉,最后终于自食其果。

政治家不见得会杀那些得罪过自己的人,但一定会搞掉那些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即使有深厚的友谊),看看毛泽东就知道了。昨天转了篇文章“遵义会议上最瞧不起毛泽东的人 ”,凯丰那样骂过他,毛得势后没有记旧账,没弄死他,还有王明之类的,因为当初虽然整毛整的惨,但后来已全无威胁了,在党内军中都没什么山头,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完全是手无寸铁的绵羊,这种人不需要记仇,留着还能落个宽大的美名。但看看毛心狠手辣弄死的那些人,那些人可以说很少或根本和毛没有私怨(有的甚至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感情),就是这些人有威胁他的可能。

这就是政治家,做事都有目的性的。不记仇,只搞那些虽无仇但真正有威胁的人,从好了说是胸怀宽大,但实际上就是无情。无情对于政治是必需的,这是一种理智。

很多时候和电脑机器人很像,你得罪过我,但对我没有威胁,我不杀你。但你没有得罪过我,如果我判定你是个隐患,那就绝对是你死我活。这不是感情的判定,是理智的判定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8-3-14 13:52:59

眼光来讲,我也觉得朱元璋胜过朱棣,但在建树方面,朱棣胜过朱元璋.同意文中的评论.

朱元璋和朱棣在对待官员方面都是雷霆政策,动不动就是满门尽灭,但朱元璋杀人和朱棣不同.洪武朝的时候,元末社会动荡刚刚结束,人心浮躁,朝廷里贪官污史势必当道,正所谓乱世当用重典,朱元璋就是看重这一点,所以动用雷霆手段,洪武朝里的几次大案,胡蓝党案,空印案等,杀得人是多,手段也残忍,但就那帮子主犯,确实该杀.尽管朝廷被朱元璋搞得是人心惶惶,但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后来留下的诏书中也指出,乱世当用重典,后世子孙待朝中平稳之后应当减轻刑法,有些严刑峻法应当废除.多英明的眼光,据说,整个明朝的清官,光洪武一朝中就占了三分之二.后来还有人怀念洪武朝时期的清廉朝廷.

而朱棣杀人,更多的,就是出自于本身的一种习性,后来抓了建文帝后对建文帝身边的人搞的那一系列惨不忍睹的手段,实在让人心寒,无论怎么说也算是同宗,杀就杀了,何必要搞成那样.

朱元璋还有另外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眼光高瞻远瞩,为后世子孙着想,那就是胡惟庸案中废除了丞相制,中国自洪武一朝后,就没有了宰相,后来的那些所谓宰相,只是名义上的,已经没有了洪武朝前宰相的那种官权,所以宰相自洪武朝开始被废除了(这也是明朝开明专制的一个重要体制改革).朱元璋这样做,无非就是害怕皇权旁落,可以说他充分为后世子孙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只可惜后来明朝还是出了一些像严嵩刘谨这种专权的奸臣.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8-3-14 13:56:26

呵呵,所以像孔子孟子这种太过于讲究仁义道德的思想家不能当政,他们没有在政治上成气候,也是必然的.

CQJ-丝丝记忆 发表于 2008-3-14 14:08:00

之前王孙说的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几个皇帝,我非常同意,不过我觉得还有一个要补充,那就是隋文帝.

没有隋文帝在乱世后的一系列改革(隋朝之前一段时期,只有西晋有过短暂的全国统一,其他时间,都是分裂的),唐朝盛世恐怕不会这么容易实现.唐朝的主要制度,可以说是萧规曹随来自于隋.杨坚是个了不起的皇帝,影响后世朝廷制度最大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他搞的,分化了宰相的权利,开开创了科举制,这又是对官僚制度一次重大改革,代替了以前那靠关系的九品中正制.杨坚可以说是对之前的乱世作了一次总结性的改革,可惜在他之后立马出了个败家子,两朝而亡,可惜..

旧王孙 发表于 2008-3-14 14:41:01

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的开创也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上有几个重大意义的继承---
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清承明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青史评论]另类简短地说说明朝十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