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liqiang 于 2013-11-1 20:46 编辑
(本文系转载 作者余以为)
薄一波遗下的负资产
任何组织都有成文、不成文的原则。中共的成文条款可以无视,太多故意含糊其词的表达,供任意解释,真正起作用的是不成文规矩,叫潜规则也行。有一条规矩我称作“适度派性”原则,可以抱团但不能抱太紧,可以效忠但不能忠得过分。 刘邦、刘秀、刘备、李渊、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他们打天下都依仗一个紧密的小团体,小团体内部是金字塔结构,与大社会的金字塔同构。马克思主义志在改造人类,组织方面也刻意跟以往不同。他们的理想是民主,虽然在大社会环境下那是乌托邦或者谎言,但是小团体内部,他们努力落实这两条。 党内民主从来是被推崇的信条,虽然从来没有做到过,但是局部的少数服从多数,在某些时段、某些局部、某种程度上是做到了的,或可称作 “党小组民主”或者“生活会民主”。同时,派性作为对立面,一直受到贬斥。不过拉帮结派的秉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适度派性”是党性与人性的折中。 党史上说毛泽东搞个人崇拜,一言堂,就是拿党内民主原则批评毛。如果横向比较,毛泽东的党内民主其实做得还不错。毛斗争人,从来是拉两派打一派,遵守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为了这个把戏永远玩下去,一般不会把一整派人马打垮。毛是“适度派性”的发明人,也是实践者,相当于教练、运动员、裁判三者兼于一身,所以每次他都能赢,从结果上看,他和独裁没有两样,但是不能把过程忽略不计。 习惯上称毛的基本班底为红区派,刘少奇的为白区派,周恩来的为国际派。我称之为农运派、工运派和兵运派,这样容易结合早期党史,毕竟刘少奇崛起相对晚很多。刘少奇不是凭空崛起的,他是纠集和复兴了六届四中全会以前受打压的,陈独秀、李大钊、向忠发、李立三、张国焘等人留下残余势力。三派各有特点。农运派人多,工运派精干,兵运派正统。农运派经左政右,工运派经右政左,兵运派居中。农运派阶级斗争经验丰富,工运派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兵运派党内斗争经验丰富。农运派擅长抢占地盘,工运派擅长扰乱后方,兵运派擅长搞情报。 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上,兵运派一派独大,派系一大就容易分化。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毛泽东一方面分化兵运派,另一方面放刘少奇出去重组北方局,收罗人马。因为北京政府反共态度坚决,所以北方局屡遭破坏。刘少奇接手之前北方局的两个领导人,柯庆施是陈独秀秘书,李葆华是李大钊之子,刘少奇撇开秘书帮、太子党,以彭真、陈伯达、林枫为基本班底,以天津租界为据点开展工作,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步是1936年争取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等六十一人出狱,史称“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有了这个集团加盟,工运派才凑够跟其他两派扳手腕的能量。 通过整风运动,农运派与工运派携手,成功打击兵运派,在建国前夕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毛泽东当时对这个态势志得意满,民主、自由、共和等等大词都敢说,但是建国之后发现不对劲。马上得国,马下治国,治国得靠知识分子,他手下的知识分子不多,亲信多半为武夫,知识分子都在刘周手下。他试图扶持高岗,牵制刘周,未遂。反而被工运派在八大上搞得一家独大,毛周的势力都退缩在军内。不久彭德怀后院点火,军中不稳,老毛进一步颓势。 1960年至文革这段时间,薄一波把持计委,安子文任把持中组部,五大中央局,刘澜涛主西北、陶铸王任重主中南、李井泉李大章主西南、柯庆施主华东,只有东北局宋任穷不是工运派。毛的危机意识起来之后,开始寻思反击刘。这时工运派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企图对毛周的基层势力斩草除根,搞清一色。 西南地区刘派势力最为巩固,晋冀鲁豫的军人把持了西南党政军各个关键岗位,唯一的例外是贵州省委书记周林,他是原南方局在西南仅剩的一颗种子,但在刘派眼里那是西南的一粒沙子,急于除之而后快,在四清运动中对周林和贵州干部进行了残酷打击。在同一时间,刘澜涛在西北局打击彭德怀路线的干部,1964年底胡耀邦被中央委任陕西第一书记,西北第二书记,他提出缓和气氛的“干部四条”,又被刘澜涛报告中央,责成胡耀邦改正。 再这样下去,不光老毛有危机感,所有元老都危机重重。刘少奇眼见众怒难犯,企图抛出彭真,应付了事。老毛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文化大革命,不但把刘少奇打死,而且把整个工运派打翻在地。谢富治由于从西南阵营中反戈一击,在文革中获得重用。 经过文革一役,彭真从工运派中脱离出来,而“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无一人背叛,这种面向个人的忠诚对组织而言,绝不是什么美德。文革后,尤其是叶帅去世之后,“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再加北方局、晋冀鲁豫在薄一波的领导下,疯狂打击其他派系,首当其冲的就是为他们平反的恩人胡耀邦,当年西北局那一幕在党中央生活会上重演。接下来赵紫阳、杨尚昆、乔石都受打击,最近才知道小胡当年被派去贵州,也是薄一波的意见。我猜这或许是小胡不苟言辞的原因。 薄一波违背“适度派性”原则,公开结党营私,给薄熙来留下的实在是一大笔负资产。之前许多人把薄熙来捧得高高的,无非是希望他摔得重重的,他早已身处险境而不自知。邓家、叶家不安排后人接班,不是没有条件,也不是后人智慧不够,而是懂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