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团的主要活动中心依然在中东地区。骑士团的任务是保卫圣地并为信仰而战,在耶路撒冷建立基督教国家是他们的梦想。1229年萨尔扎和皇帝弗里德里希一起进入耶路撒冷时,他们的梦想似乎就要变为现实了。然而,随着德皇从东方的退出,这一梦想又化作了泡影,这是他们距离自己神圣目标最为接近的一次。在巴尔克支队出征普鲁士后,由于教皇和皇帝的冲突日益加剧,特别是在萨尔扎去世后,骑士团内部也分裂为两派——教皇派和皇帝派,前者主张将圣地置于优先考虑,而后者则主张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波罗的海地区。教皇派一直占据着优势,骑士团总部也一直在阿卡城。他们非常卖力地与穆斯林作战,然而局势却越来越对他们不利,他们在东方的投资不但没有回报,反而尽丧穆斯林手中。他们的执着并没有换得他们的预期,随着十字军的节节败退,他们的美好愿景也越来越渺茫。 1291年,阿卡城陷落后,他们的总部没有退往马耳他,而是迁到了威尼斯。骑士团的一贯政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形势变得于他们越来越不利[注:当时有一种趋势是三大骑士团合并,以增强骑士团的实力,这样势必影响到条顿骑士团的独立。同时,随着教皇由罗马迁到阿威农,教皇失去了对骑士团的保护,圣殿骑士团已经开始受到迫害。],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政策作出调整。1309年,总团长Siegfried von Feuchtwangen(1302-1310)将总部驻地由威尼斯迁到普鲁士的马林堡,从而完成了活动重心的转移。此时,在波罗的海的条顿骑士团已经打造出一番新天地了。
另外一个对骑士团十分不利的因素来自骑士团内部:兵源的日益萎缩和离心力的日益加剧。兵源的日益萎缩主要由于对加入骑士团的条件更为严格,目的是要保持条顿骑士团为德国人的骑士团,而离心力的加剧则是由于权利下放和各省独立活动的结果。虽然骑士团在上半期,即阿尔腾博格(Dietrch von Altenburg,1335-1341)时期就严格规定了加入骑士团的规定,强调了骑士的出身,但是总团长可以对这样的规定灵活掌握,在必要的时候,他可以允许只要有贵族血统就可以加入。特别是尽管骑士团的成员绝大部分来自德国境内,但也有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非德语骑士,一直到14世纪晚期,还能找到来自意大利、瑞典、弗里西亚(Frisians)甚至法国、波兰和西班牙的骑士。但在15世纪的时候,这都成为了过去。首先,禁止国外骑士加入骑士团的呼声越来越高,1449年当卑森(Biesen)统领吸收一名瓦伦人 (Walloon)作为普鲁士条顿骑士团的成员时,总团长给他写信要他立即将这名骑士遣送回马斯特李赫特(Maastricht),并告诫他,骑士团是纯粹的德国骑士团,不能有非德语成员。其次,对即使是德国人加入骑士团也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要求加入者必须父母双方都是骑士出身,至少其祖父母为骑士出身。这样骑士团中的一大批成员——来自贵族的儿子、私生子以及有一半出生贵族一一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他们经常是战场上的重要战斗力量。骑士团内部离心力很早就开始出现了。立窝尼亚虽然是骑士团的一个省区,但由于它并没有和骑士团的其他领地相连,事实上却是半独立性的,开始的时候它的大团长每年要到总部述职,渐渐的发展到只是派自己的代表代替。再后来的发展更是到了立窝尼亚省、帝国各自招募自己的骑士兄弟,独立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坦能堡战役时,普鲁士的骑士团兄弟焦急地等待他们立窝尼亚的兄弟们的援助,但是援军却始终没有到达。另外,骑士团统治着普鲁士人、波兰人和日耳曼人,其中日耳曼人财多势重,即使在日耳曼人中,差异也很大。在普鲁士来自德国北部的法兰哥尼亚人和士瓦本人与来自德国南部的莱茵兰人和威斯特伐利亚人(Westphalians)几乎势不两立,萨克森人对士瓦本人百般挑剔,而士瓦本人对巴伐利亚人又不屑一顾。在立窝尼亚,威斯特伐利亚人又敌视莱茵兰人。“到了15世纪,这些积怨与不和变得危险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骑士团对敌人的抗击。”而且此时的骑士团兄弟己经没有了以往对信仰的坚定、宗教的热情和对总团长的忠诚。他们更多关心的是攫取较好的职位,那些地位较高,有能力决定骑士升迁的官员经常网罗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编织自己的势力网,经常出现为了职位相互间争吵不休。骑士团成了一些特权人物牟取利益的机构。
在15世纪上半期之前,波兰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没有常备军。当有战事发生,基于封建制度的主从义务关系,国王会临时召集一支扈从军(the General Levy),波兰贵族根据对国王的义务,带领自己的扈从应征入伍,为国王作战,而国王则要付给他报酬、给养以及当他被俘时所需要的赎金。和他的对手一样,这时的波兰以贵族和他们的扈从作为军队的核心。这些贵族自备战马、盔甲和兵器,他们往往身披笨重结实的铠甲,使用长矛,组成重骑兵,被称为撒拉赤塔 (Szlachta),到了15世纪上半期的时候,由于他们受到立陶宛和鞑靼轻骑兵的影响,他们的装备有所减轻,但相对而言还是较重。每个撒拉赤塔拥有 2-5名自己的骑马的扈从陪同,这些息从被称为斯赞斯(Strzelcy),意为射击手,十字弓和盾牌是他们的主要武器,另外有少数也使用长矛,还有一些鞑靼和立陶宛的移民扈从使用弓。通常这些扈从由贵族控制的村庄挑选产生,只有少数比较富裕的扈从能提供自己需要的武器和盔甲,即使如此,斯赞斯的铠甲也是非常简单,比起贵族的铠甲要轻许多。在战斗中,他们往往组成一个个作战单位,同时射箭,齐射的效果是打乱敌方的战斗队形,以便重装骑兵的攻击展开。
事实上,变化并不只是在波兰和立陶宛身上发生。从14世纪开始,整个欧洲正经历着重大的军事变革,这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军事城堡的修筑更加坚固、完善,二是步兵革命,三是火炮的出现和运用。这三项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后期军事进攻和防御的优势对比。在西欧,从9世纪开始城堡进入大发展时期,11世纪中到13世纪进入全盛。我们不能指望东北欧的发展与西欧有同样的进度,但从13世纪后半期开始,那里的堡垒建筑达到了西欧的水平。表现在城墙更加坚固,厚而且高,并且城墙的的长度比以往更长。这样大大增加了进攻一方围城的难度和费用[注:增加城墙的长度开始于12世纪后期的西欧。尽管城墙的加长,需要更多的士兵来进行守卫,但城堡可以容纳的居民更多。通常城墙每增加一倍,需要增加的士兵便会增加一倍,但容纳的居民则可以增加四倍]。步兵革命始于14世纪初,是以瑞士方阵和英国长弓手为代表的步兵,取代重装骑兵重新成为欧洲战场上主宰的过程。通过战士们长期集体的间隔训练,依靠其严密的组织纪律性,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以及团队的凝聚力,极大的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取得与纪律松弛,缺乏配合的骑兵优势。在1315年的摩尔嘉屯战役(Battle of Morgarten)和1339年的牢彭战役(Battle of Laupen)中,纪律严明的瑞士长枪兵依靠密集的方阵打败了勃艮第的封建骑兵,在1346年的克勒西战役和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中,英国步兵凭借对长弓的良好运用,取得了对法国重装骑兵的胜利。这些胜利表明重装骑兵对欧洲战场的统治己经结束,预示着步兵时代的再次来临。步兵革命是导致了中世纪骑士制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火炮出现的最早记载是1128年来自中国,欧洲最早出现大约在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早期。在战场上使用,可能是14世纪上半期摩尔人在同西班牙人的战斗中。早期火炮威力小、射程近、不稳定,在战斗中的实际效能并不高,特别是在野外战场,其作用更为有限。在围攻堡垒的战斗中,主要被用来轰击木制堡垒大门,或将石弹射入城中,摧毁房屋和教堂,而不是轰塌城墙,火炮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使城中守兵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戒备状态,从而使守军困乏不堪。15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火炮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威力逐渐增大,火炮带来的己经不只是恐惧,而且它还带来实际的毁灭,成为了攻城的有效武器。
起先骑士团是不允许进行经营活动的,最初的财富主要来自捐赠。因此它必须和世俗贵族们搞好关系,因为这些贵族能给它以物质上的支持,特别是帝国皇室。在萨尔扎前后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谨慎的如此行事,当总团长Gerhard von Malberg试图讨好教皇而疏远帝国时,皇帝果断地没收了骑士团在西西里的地产作为惩罚。总之骑士团早期的经济状况是窘迫而被动的。这种状况的最早改变在1263年,教皇乌尔班四世终于授权他们允许出卖产品以购回所需,但是不能进行获利性经营。教皇的授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骑士团的经济状况,但是离骑士团的要求相距甚远,为骑士团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还得依赖于精明的总团长奥赛尔(1324-1330)伪造的教皇圣谕。在据说是教皇亚历山大四世于1257年颁布的圣谕中声明,由于贫穷,特允许骑士团从事贸易。骑士团逐渐以一个商业机构的身份出现于北欧,在14世纪中后期的时候特别活跃。贸易主要集中掌握在马林堡的财政官和科尼斯堡的军事统领手中,他们被称为最高经纪人。在最高经纪人之下有许多下级经纪人,每个重要的城市都有一个,在国外如吕贝克、布鲁日、英格兰、苏格兰以及诺夫哥罗德都设有经纪人,在经纪人之下有各式各样的雇员。骑士团最重要的贸易商品是对玻拍贸易的垄断性经营,此外重要的商品还有粮食和木材以及木制品。骑士团曾经企图对粮食出口进行垄断,这引起城市商人的强烈反对,对木材及木制品的贸易主要是作为中间人,将波兰北部森林的资源经过但泽出口到英格兰、荷兰、佛兰德、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诺曼底。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盐、布匹、香料、酒、水果等以及少许的铁、铜。骑士团成了最大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