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720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3-23
- 最后登录
- 2007-8-22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性别
- 男
- 生日
- 1986 年 3 月 18 日
骑士
- 耕战
- -2
- 鹰币
- 5
- 天龙币
- 0
- 回帖
- 461
|
一次在旅途中跟一个北京大学生闲聊,他告诉我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他有个 表妹正在美国上中学,以前在北京时,她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三,可去了美国不到一年就名列全 班第一.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人也就在电影跟音乐方面比咱们强一点,但要说到科技方面根本 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说这话时,他的神情中透着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当时我只是置之一笑 ,但后来越想就越觉得不对劲.按理说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国内外的信息比 以前要丰富 真实得多,但为什么还存在着如此偏激无知的思维定势呢?如果依照那位大学生 的推理,那么中国的科学家就应该在人数和质量方面远远高于美国才对,而在美国的科学家当 中华裔科学家 也应该占压倒性优势.然而事实刚好相反,美国的科技人才从整体上来讲无论 是人数还是在质量方面均超过中国,其中美国本土培养的非华裔科学家占了绝大多数.如此 简单的道理,可为什么他仅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片面"事实",而自己却不会去发现去分析 呢?我左思右想 ,觉得这责任实在应该归咎于我们的" 填鸭式"应试教育.
中国人对于高考的迷信源自于农耕时代对于科举的迷信,无非是觉得它公平——一张考卷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就是认为它合理——国家选拔最优秀的青年,让他们进入大学,以便将来从事最重要的工作.但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第一,公平就一定合理吗?咱们历来就爱搞一些无聊的"公平竞争",譬如"楚王好细腰",譬如"八股取士",再譬如"缠足比美",这些都是人人平等的事,问题是合理吗?至于高考的分数越高就越优秀的观点,简直就是"出身越好越光荣"的现代版.我所知道的事实是:绝大多数社会精英在校学习时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其中有些人甚至连中学文凭也没有.原因很简单,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而学校所能培养和考察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再加上人的智力和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发生 着变化,因此仅仅通过一次考试,相差几分就决定一个人的优劣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一九七七年我国恢复了高考,比起在"文革"中凭"出身"上大学的制度,这无疑是一大进 步 .但这也只是用一种比较荒谬的做法取代了另一种极其荒谬的做法,并没有本质 的区别.现在政府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今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更向全党全社会 发出了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目前社会上下也正加紧实施《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也是相当严竣的 ,一方面国家三令五申要搞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升学率仍旧是家长最为看重的指标.在这 种形势下 ,素质教育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了.
由此可见,推广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高考这道现实的坎儿,而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们又是这道坎儿的坚强后盾.在"天之骄子"的诱惑面前,什么"亲情","师道尊严"全都变得黯然失色. 孩子成绩好,什么却好说;成绩差一点,便拳脚相加;甚至有个别家长将自己的孩子活活地打死还美其名曰"望子成龙",可见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子女的身心是否真的健康.我曾听一位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只要你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也没关系,我养你一辈子."崇高的亲情变质为俗不可耐的急功进利,真不知道这样对子女对社会有什么好处.至于"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这方面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上高三时,我们的班主任在一次班会上就赤裸裸地宣称:"等考上大学以后,你们就比普通人高上一等了,到那时,你们想干什么都行,谈恋爱,看小说,都没人管,但现在必须得玩儿命学习!"与孔子为师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原则比起来,这样的老师简直是在误人子弟.也许会有人说他们这样做都是为了学生好,这就让我想起了清朝农村的一位母亲这样安慰她那因缠足而痛苦不堪的女儿:"孩子,忍着点儿,这都是为了将来你能嫁出去啊."
那么怎样才能考上大学呢?一名来自湖南农村的大学生告诉我,高三那年,他们那所寄宿学校不让高三学生出大门,只准星期天回家一次,整整一年里他们除了背就是写,他说现在一回想起来说觉得恶心和恐怖.而另一位在报纸上大谈成功经验的"神童"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想"金榜题命"就得"死记硬背",不仅文字公式要背,例题也要背.今天,电脑正被普遍使用,摁几下键盘就能获得比记忆准确得多的文字信息,就连以前数学家都解不出的一些数学难题,电脑也能迎刃而解.人家已在潇洒地使用联合收割机了,我们的学生却还在勤劳地刀耕火种—— 在试卷上面浪费宝贵的青春和大量的精力,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