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 发表于 2012-3-21 20:32:43

浮云是神马 发表于 2012-3-21 17: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我想起了一段话。。
某日,老师指着黑板对学生说,蓝色的窗帘代表了作者忧郁的心情,如果作者在世,说 ...

当年对“通假字”一样感到恶心,错别字就错别字,中国的语文教学连一点基本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没有

天佑 发表于 2012-4-10 19:16:32

嗯,三顾茅庐个人觉得还有孔明要自保的成分。不一定是早就要为刘备服务。
当时貌似魏国是最强的吧,但孔明却没有投奔,而投奔刘备只是自我保护。
试想曹操干的那些事(挟天子以令诸侯),哪个敢去呢。而三顾茅庐正是为了试探。
为了试探刘备是否会对自己不利。
很大意义上来说,孔明不但是一个战略家,也更是一个懂得生存的人。
三顾茅庐则体现了这点。
额,说的不好。请见谅。

小主教 发表于 2012-8-2 16:15:52

诸葛亮应该是想做大自己的声势,好让刘备不忽视掉自己,才不肯轻易露面。诸葛亮就像是在为自己做广告,好狡猾啊。

weiliqiang 发表于 2012-8-2 17:32:08

回复 小主教 的帖子

嗯,就是造势嘛。终南捷径般的手法

96nn 发表于 2012-8-2 18:31:37

本帖最后由 96nn 于 2012-8-2 18:32 编辑

qs 发表于 2012-3-21 20: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当年对“通假字”一样感到恶心,错别字就错别字,中国的语文教学连一点基本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没有
有的是错别字,但有的确实不是。

早期汉字中沿用到现在的常用字不是非常多,许多字一开始都是多音、多义,后来才逐渐分开细化,出现新的字。举个例子,比如在上古并没有“婚”这个字,结婚是用“昏”字来写的,后来加上女旁造出了“婚”字,现在回头再去看,就得说“昏”是“通假字”了。类似的例子不少。

96nn 发表于 2012-8-2 18:36:36

当然,“通假字”这个叫法好象不大对。“通”是通用,没问题,但“假”的意思是借用,这就不对了,借就是说人家已有固定用法,你换个别的,确实是错别字性质。虽说早先在一些专用字刚出现不久、用法还不规范的时候,也可互换使用,但这仍然应称为“通”而不是“假”。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三顾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