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答丝丝记忆的话题
<DIV class=quote><b>丝丝记忆:</b>
曹操假如没有夏侯惇,夏侯渊,江山恐怕都未必能争下来。
哎。。。可悲的演义里把这两个人物写的太弱,倒是一些武夫搞的像神仙般。
从正史来看,几个赵云都抵不上一个夏侯渊或魏延,一介武夫罢了。
不过张飞倒是能带兵打仗,不像关羽和赵云。
我觉得张飞和张辽应该有一比吧?估计不如张辽,天日来说说谁强些? </DIV>
<b>答:——</b>
丝丝说张飞能与张辽比啊……我倒认为不是估计不如,而是张飞绝对不如张辽。
早期的张飞除了能打之外没什么可取之处,而且他这人正好和关于性格相反,敬上藐下,反倒不如关羽的篾上抚下,最后死的也是不明不白。不过话虽如此,晚期的张飞确实是个神勇的将军,用兵的技术都是多少年行军磨练来的,数败张合的战绩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我认为张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他的谋略、兵法、统驭技巧都是从黄巾之乱磨练下来的,入蜀时期是他的巅峰,唯一没变的就是性子。
历史上张飞倒是个粗重有细的人,擅长美人工笔,但是嗜酒这一点不是老罗虚构,保压宁酒在当时确实有一定名气。
再看张辽呢,首先看随曹操北上灭乌丸一战,视千军万马如无物,当然也是在同伴的掩护下,一刀斩下塌顿单于的首级,这也许就是演义中关羽所用来形容张飞的“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境界吧?张辽的战功集中在合肥,也就是他当上第四军团长的时候(雍州夏侯渊,旧司隶曹仁和曹操本部,张辽主要负责淮南一带应对孙吴)。他的对手:太史慈绝对是无双的勇将,在北海突围的时候有射杀数百人的能力(毛本三国成数十人了吧)。而且孙权作了部署,鲁肃参与了筹措,让太史慈先行从西门攻入合肥,孙权本队在南门接应,只要西门破,合肥必定稳拿(当时张辽只有五千人吧,孙权史记应该是三万多人,太史慈带着七、八千人)。但是张辽看破了连一向以沉稳、睿智著称的李典也没有看破的孙军计谋,射杀了太史慈,孙权本部随即溃败而回。再后来的逍遥津战役就更是经典。张乐李三人不合人所共知,但就凭曹操的一封信,张辽成功使三人同心(曹操让三人死守,张辽认为信有深意所以主战),以七千人大破孙吴十万人,张辽的八百骑兵队死伤不过百。八百破十万,历史上只有张辽与岳飞做到了。岳家军打完仗还剩二十几个人,张辽却保留了七百战力,这种统驭士兵的能力简直称神。当然,李典和乐进也是功不可没,但与出尽风头的张辽相比,那可就逊色多了。
孙权一生怕张辽,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也不敢夜啼,史料有记,属实,这等战绩,或者说单看一将一场战斗(不是大规模战役,只是一场战斗)来说,获得这种效果的,在历史上也只有项羽和陈庆之能与他相比吧。“辽之勇,犹古之召虎也。”其实,召虎哪能与张辽相比呢?召虎倒更像张飞。
说回来,张飞绝对不如张辽。张辽是帅才,张飞早期是个武夫,晚期是个将才,二人不是一个级别的。
丝丝还提到魏延和夏侯渊,的确。
夏侯渊的领兵攻击力无疑是曹魏阵营最强的。如果说张辽是完美的防守,那么夏侯渊的攻击力则可与张辽分庭抗礼(有些夸张,夏侯渊应该不如张辽,但资质比张辽要老)。定军山是夏侯渊的污点,但那是法正的计策使然。法正是巴蜀第一谋士,夏侯渊为人较为轻浮,且资质仅次于曹仁、曹洪,比较听不进后辈们的话。其实若论单挑实力,夏侯渊应可胜黄忠(黄忠跟冷苞都要打二十多回合,还赢不了)。唉!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晚期的魏延无论哪一点都比得上夏侯渊,我认为,孔明死后魏延只想取代杨仪,不想反蜀汉。且魏延的大胆进攻战略屡次遭到孔明的反对,说不定出其不意,不打两谷(箕、斜)可能让守惯了两谷的仲达措手不及。唉!马岱一刀砍断了蜀汉最后崛起的希望。
还有夏侯惇,这人属于另类的将军类型,也是很冤枉的一个人。用兵一流,但逊于张辽、夏侯渊、曹仁和张合,武力一流,但逊于典韦、许褚,为人随重义,但轻浮、急躁。演义中的夏侯惇几乎一无是处,而志传中的他也没有太多功绩,只是在政治上,尤其是农业上,把曹操筹划的屯田制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他的人格魅力,应是全军将领中最高的——这个人怎么会一无是处、没什么战事功绩呢?没有战事功绩,他又怎么可能成为大将军、大司马呢?所以我觉得陈寿因为某些原因刻意贬低了夏侯惇,老罗更不用说,老毛……拖出去坎了再说。唉!夏侯惇真是冤枉死了!
再说赵云。赵云的武艺,我认为没什么可说,确实有实力,但“吕而后赵”的观点我不认同,而且差得离谱。顺带提一下,历史上,从武力的影响力来看,排名第一的无疑是关羽,威震华夏,逼使曹操几欲迁都,除他之外没人能做到。其后可以是张飞,志传中说关张万人敌,“飞威武雄壮,亚于关羽”。而自三国后。凡夸勇者必多推关张,或者多比之关张,比之三国其他人物的甚少,可见他们在当时勇名之高。然后应是典韦、许褚、孙坚、孙策这些人:历载典韦形貌魁梧,旅力过人,许仲康勇力绝人,二人介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以上的人可以算是第一梯队的,第二梯队的有马超、吕布、张辽、夏侯兄弟等。“超有信布之勇”,很多人以为“布”是吕布,其实是英布,而且从历史角度来推,马超的武力优于吕布。“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没有太多说,不认为他有演义中那么神。张辽武力过人,斩单干蹋顿,威震逍遥津,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爪牙”在这里决不是贬义词,只是现代汉语把它归为贬义而已。夏侯惇少以烈气闻名,总督后方威名亦重,夏侯渊自负勇力,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二人一主内,一在外,曹操的势力才可能发展的那么快。第三梯队有黄忠、董卓、曹仁、赵云、太史慈、魏延。“打仗时非常勇猛常率先登城,定军山斩曹军上将夏侯渊”,这是形容黄忠的,不过后一条除实力外也有计策因素在内,故降一级;令人不敢相信的是董卓,但是“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可见他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被演义中丑化了的人。其他的不说了,快累死我了,不过有一点很有趣,太史慈有“美须髯”,与演义中冲突好大……
ps:我觉得我这话题可以单开贴讨论了,不知道丝丝认为如何?这个话题还有讨论的价值:) 说了,张飞击败张合是势均力敌,而关羽却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反过来利用恶劣的环境,野战胜了兵力两、三倍于他的于禁、庞德。江陵虽有水掩护,但在城外打野战是一马平川,攻守都是摆在明面上的,这是最考验将领统帅能力的。而张飞呢?坐稳易守难攻的蜀中巴西,张合走到巴西城前只好要翻过三、四座山,本身就是疲兵,再于占尽地利,兵力不下于自己的张飞交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张飞还是输了,那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所以两胜张合都不足道,尤其第二次,都督发火了,他是背水一战,且兵力从三万变成了两万(演义是十万、五万吧),形势对他更加不利。我为什么说鸿门宴是虚构的呢?首先请丝丝明确一下,我说张良最害怕范增,这点本身没有错,而且我用在这里是突出范增有计谋,洞察力强。从《鸿门宴》本文中可知范增是多么谨慎的一个人,处处多想几步,如果没有项伯的说情和项羽的阻拦,范增定会派人早早灭了刘邦。所以,不是说张良害怕范增就不敢挺身而上,是依照范增的性格,不可能有张良献宝的情节。而且说《史记》具有绝对可靠性是不对的,《史记》不是官家的书,而是司马迁自己的书,是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与个人理想而写成的书,书中的主观情节很重,比如李广,终身没有封侯的将领却成了他文中最出彩的人物之一。再比如炎黄时期,完全是传说,不足以为信,当然那时候的事情已经不可考。那么我为什么质疑鸿门宴的真实性呢?首先,我认为《鸿门宴》原文有疑点:“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里说到刘邦去上厕所,招贴身侍卫樊哙出来也属正常,但为什么他要把张良也招出来呢?“乃令张良留谢。”这里是樊哙先说服了刘邦,刘邦才让张良留下的。那么现在有问题了:刘邦上厕所,把所有留在项羽、范增眼皮底下的自己人都叫出去了,一商量就是半天,范增不会起疑?不会派人出来察看?这与范增的性格矛盾了,项羽也绝不可能真被樊哙吓着了,就算吓着了,这点判断力总会有吧?刘邦没得痢疾,否则他连舞剑那段都熬不过。“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是刘邦临行前交待张良的,张良也如实做了。“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至军中”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基本上能到达军中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已经走完了二十里路,至少也走了十五、六里。那么十五、六里需要走多久?按照后来三国时的“日行千里”的赤兔马来算,一天能走一千里,那么走二十里就需要五十分之一天,接近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的时间,如我上贴所说,都能搓一桌麻将了,且刘邦不可能骑的是赤兔般的快马,因为如果是,樊哙等四人不可能“持剑盾步走”——跟不上,更危险。刘邦把亲信叫出去,看着自己如厕半个小时,范增、项羽就没起疑?就没派人查看?——显然不可能。而且“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有如此之众的军队,不可能没有寻夜的,何况当时还是“旦日”不是“暮日”。这么明显的三个人在项羽主帐附近谈话,张良在帐外待了半个小时,没有士兵发现?——显然也是不可能。且樊哙是“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入项羽帐的,主张守卫不加强才怪,即使项羽有令众兵退开一段距离,但这么长的安全期实在不可能出现。综上,鸿门宴的疑点就是沛公如厕的时间问题,太长了;范增性格矛盾,军营过份平静的问题,四十万兵似乎只有四十几个。 呵呵,说的很详细。不过像关羽,赵云等等一介武夫,再强,还是武夫,尤其是关羽,虽然刻画的威风凛凛,威震四方,但其实质还是偏向于武夫,毕竟不如一些政治家或实战家。马超的武力优于吕布?那徐晃,甘宁呢?来介绍一下。以前一些外国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古时候的战争(包括中国),结论就是,每逢大战,将领极少冲锋陷阵,更不会去和对方将领比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般将军都是带兵,但不厮杀,武艺充其量只是一种防身的技巧,将领的武艺对于战场几乎毫无用处,况且一个冲锋厮杀的将领就会影响指挥。 其实我本人比较喜欢的是天日提到的樊将军,一声怒叱,便可让沛公惊至全身。
想想在那种半封半建的社会一个将军可以怒叱君主,何其伟大,何其魄力,鸿门宴没有樊将军,汉高祖恐怕已成为楚霸王的刀下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11:44:52编辑过]
呵呵,都讲述的很有见地。继续继续。。。就支持一下,呵呵。 毕竟没有个比武大会让大家比试一下,确实如此。且在诸多形势下,他们的武力都有变化,所以个人认为在历史比武力事实上就是比勇名。说说我的理由:先举个例子。比如关羽吧,也许有很多将领一辈子也没有见过他。有的崇拜他,有的看不起他,有的怕他,为什么?主要是因为名声(当然名声也要靠实力啊,在战争年代浪得虚名的人毕竟不多)。别的将领也都是如此啊。当世之人判断对方厉害不厉害也主要是靠勇名,因为当时的条件也只有这个依据了。能够留传下来的,能够让后人评说的必定也是勇名。(武艺流传下来的毕竟不多)这里说的勇名是指当时的,而不是后代添加塑造的。比如演义里面的吕布。在演义出现之前很少有人提起吕布的勇,但他的勇名很多都是老罗给的。也说说关羽的问题,关羽在演义里面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史书上很多都是别人的做的。虽然罗同志这样写了,并且导致他成了神,(或许再这个之前已经是神了)。但是对他的勇名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史书上对他勇武的评价,和演义中的差距不是太大,或者可能降低了。毕竟历史里他是万人敌,而且强与张飞。不说他是最厉害的,起码也没有感觉有人一定强过他。而在演义里他一定是不如吕布,甚至很多人感觉他不如张飞。所以个人认为关羽的勇名是被降低了。而吕布不同,他通过演义从一个强者变成了最强者所以感觉他的勇名被夸大了,而马超却是确确实实的威震西北的“神威大将军”,由此得来马超优于吕布。而且丝丝说关羽只是匹夫?这点我不敢苟同。“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史记项羽本纪》。万人敌的意思是应指战場上指挥的名將,不只是匹夫之勇,可见单纯地把关羽归结于武夫是不甚妥的。再解释一下:勇名不光是说匹夫之勇。勇名是威名中的一种。有的以勇闻名,有的以战术闻名,但不代表以勇闻名的就是匹夫之勇没有脑子。也不代表以战术闻名的不可以有勇力或者勇名;只是战术更加见长而已。举个例子:比如韩信威名远播,他就是以战术闻名,而勇力不佳。如项羽也是威名远播,但他战术和勇力俱佳,不过相对而言他的名气更偏向与勇。徐晃是一个治军严明的人,但是武力……战许褚50合平,战文丑30合平,战张飞1x合平,战关羽那场无效,却依然体现出其防守能力。而对付众多比自己武力高的将领中,也只有败给颜良而已。这些战绩确实很出色。所以说,徐晃是一个一生都和公认武力比自己强的武将交战最多的将领。这是在演义中的,历史上嘛……觉得他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主要还是用兵上的事迹多些。甘宁在演义中比太史慈风头更冲,但是看看《吴书 甘宁传》,似乎感觉这人只是一个粗狂好杀、重义有谋的好汉,在将领中,谋略可能仅次于张辽,在能勉强说的上是谋臣的人中,武力也可能仅次于张辽。总之,他的风头被张辽压得很死,逍遥津他更是彻底败给了张辽,虽没有正面交锋,不过气势已经远远不如。加上晚期得了痢疾,实在没法作战,只有破黄祖、劫魏营显了风头。如果用数值归结的话,甘宁91,徐晃92,太史慈93,董卓94,张辽95,吕布96,马超97,典韦98,张飞99,关羽100 我一句都不懂 天日怎么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在一起说呢? 我也这么觉得.
另外,项籍的万人敌和关羽不同,关羽的“万人敌”,大都演义和其他一些匿名文章渲染的,许多都是看重关羽演义中的“义”字,降汉不降操,释曹操,放黄忠,更是众口皆碑的佳话。
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正史,武将的武艺对于战场几乎可以说无用(其实我至今未确切的听说历史上哪个将领是带头冲锋的),谋略,智慧,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若比战场上的指挥才能,恐怕关羽连张飞都不及,更不要和一些名将比。
项籍就不同了,初学文,弃之。后学武,又不济,最终项梁赐教他兵法,所以项羽的成就,还是建立在那鼓霸气和谋略上,只可惜不会搞政治,妇人之仁,属于一个打仗时想家的人,所以最后败北,但那鼓智勇双全以及带领小批部队冲杀敌军的魄力,至今被沦为美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15:16:58编辑过]
to:无知者就是要一起说才有说服力……to:丝丝关羽的勇是确实的,斩颜良凭的绝对是实力,且公认的一流高手过招,只有关羽杀过同级别的人,也就是颜良,这是从演义角度看。演义中可没有提到曹操畏于关羽的神勇而决定再迁都的,这也是正史,一个人的威名可以做到如此,三国历史上只有这么一个人。而从用兵角度来说呢?无可否定的,孔明是可比萧何的政治家,他从政治的视角去看时局,决定让关羽守江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且关羽确实抵御了于禁、庞德的攻击,于禁作为魏五子之一,实力绝对不容忽视,关羽是成功了。战场上的才能,关羽还是要优于张飞,巴蜀疲弊,从巴郡入蜀总共也不过两万兵,张飞从孔明那里分来了一半的兵力,大约也是两万。经过大小十数仗,虽然士兵疲劳,但是每战均是以多战少。而于禁的兵力起码是关羽的两倍,甚至三倍,加上关羽没有守城,出外打野战,会逢大雨是一个助力,但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可能趁乱被于禁剿灭,这种临机应变的能力,以少击多的勇气,都不是一般人拥有的。演义中关羽是“放水”淹七军,实在是扯淡,“关羽放水淹七军,实乃天灾非人谋”:)不过这又展示出关羽临机应变的判断力。张飞一生没有直接领兵打过以少战多的仗,与张合几次交战也是势均力敌,从这点来说他还是不及关羽。另外,樊哙这人确实是个神人,单凭武力的话也可以到达98、99,甚至100的地步,他的勇是人所共知的,鞍前马后的贴身保镖,用兵也自有一套,这种人却是难得。最重要的是他的绝对忠心,相对于除了自己谁都得罪了的韩信,他要可爱多了。不过鸿门宴的疑点太多,基本上可以判断是纯属虚构。有张良唯一害怕的范增在,可能让刘邦去帐外那么长时间?那么长时间够搓一桌麻将了。 不能用现今的角度去推敲当时的情况。
关于三国,其实真不好说,那些历史人物早就被现如今许许多多的杂文所渲染,公有公理,婆有婆理,都各持一套,正史说到底提供的资料太少,所以很多都需要当事人去主观陈述。要说战绩,张飞也不差,曾击败了张郃.
另外,鸿门宴是虚构的我倒是第一次听说。我家有一本书,专门就是针对史记来详谈,里面给出的依据都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比起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匿名文章,要工整的多。那时候都是我朋友买的(上海书城),我随便拿了两本,一本<<战国策>>,一本<<史记>>,都属于精简评论版,得信此书.
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事,包括三国系列,假如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都是未经证明的,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无意义.因为对于科学来说,必须要有证据才能下定论,好比中国朝代,只能证明到商朝.
<<史记>>也是这样,但<<史记>>具有绝对的可靠性,拥有绝对的可能性,单论鸿门宴,我也觉得并没有疑点,刘邦当时是借故去上厕所,樊将军被叫出,后又复进樊将军与项羽对饮吃肉,之后樊将军给刘邦说了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宴后一走了之.
另外,张良害怕范增也不成立,主公性命担忧之时正是舍身之时,张良,樊哙都是极其忠于刘邦的人,那种份上哪还管怕不怕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4 19:28:16编辑过]
呵呵,官方的书?天日倒来说说中国现在哪几本史册可以堂而皇之的称之为“官方”。越是官方,批斗和翻案就越厉害,就像宋代小说一样,早期也是吹的栩栩如真,现如今许多所谓的“官方”早就被推翻,无稽之物。
天日讨论历史,我发现一个问题,和网上写为求吸引眼光的文章比较类似,喜欢从文字和所著记载角度去看当时的情况,就拿古代史册来说,提供的文字区区有限,几个不经意的字就可以被现在人拿来翻案,好比一些网上的杂文,还推敲的有根有据,说所谓的“证据”吧,它全有,说分析吧,也全有,但为什么还是被现代人所不信呢?就是因为太过于一味的靠提供的书面文字去判定,而没有正确的主观认识。
天日可以去一些三国或史记的论述网站看看,保证可以看到更多的从文字字面上剖析的文章,而且字面证据更足,分析更透彻,内容更偏激,连反证都很足。说实话,这些倒可以称得上文字游戏,都是从“字”来考虑并且进行主观猜测。那,既然都可以拿出足够证据,又有合理的分析,但历史就是历史,只有一个,众多分析中只可能有一个或一小部分分析是正确的,又到底是哪些呢?又到底推翻哪些“字面证据确凿”和“分析完整”的文章好呢?
看问题,要看实质,要有充分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天日和我讨论问题基于不同的基础,是没有意义的。大凡用文字游戏讨论问题都没有结果,要依照事实用充满想象力的大脑看问题才是正道。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5 11:33:05编辑过]
所谓的“分析完整”,也有漏洞,这不仅仅限于文字游戏,如果这么说,那历史学家也太无聊了,只凭古人的分析便承前观点,这个心态就不对。历史本来就是一个玩弄推敲的东西,因为完美的历史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想象力是个虚幻的东西,有些想象是可以成真的,比如科学,但有些想象只能是瞎想,比如历史。历史这东西,受思想禁锢太严重,看现在的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日本人要篡改教科书,当然,我们的所作所为比日本人还是要强得多,但性质依然相同。盛唐时期,唐军还想入侵伊斯兰世界,但是至少初、高中古代史还没有见过,有些人只学完九年义务教育,这些东西等于也被湮没了。天日讨论历史,我发现一个问题,和网上写为求吸引眼光的文章比较类似关于这点,我没有刻意模仿任何一篇网上文章,当然,吸引眼球一说不成立。而且说现代人不信,这点也不客观,信的人不少,对过去报以怀疑态度的人越来越多,怎么能说是“还是被现代人所不信”呢?这些不是没有正确的主观认识,如果没有主观认识,怎么可能去从字里行间中探索信息呢?现在一群红学家研究《红楼梦》,就是从字里行间揣测作家的意思,推敲作品的背景,力求解决文章的疑点。可以说,有文章,就有疑点。有疑点,有些人喜欢去分析,有些人逆来顺受,有些人随波逐流,这是人性格的问题,强分对错反而没有有意义,不如回到讨论三国的话题去。想象最后都是要落实于实践的,想象也来源于实践,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的思想,也都是来源于当时的启蒙思想与古代文献,加以推敲、根据形势修改而成。否则他的书不可能成一个系统体系,诸多方面只可能自相矛盾。-----------------以上问题没必要再深究,丝丝也该知道吧?张仪和卫青的对话。还是说回三国的那些问题,我说凭统帅能力,张辽>夏侯渊>>夏侯惇>张合>徐晃,魏延>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夏侯渊>魏延,张辽>>张飞,徐晃>>赵云,张合>=张飞,关羽>>于禁,张合>=于禁。比较复杂了,但总归关羽用兵的才能还是要在张飞之上,但从计谋的角度来看,关羽只是应变的能力比张飞要强(张飞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危机的事儿),但是张飞的可以成文的计策要比关羽多,后期算是比较高明。但从战略眼光角度来看,二人都低于魏延,魏延后期的眼光甚至略高于孔明。不过战绩是铁证,关羽的攻击力不下于夏侯渊,至少也是接近那个水平,但他用兵不小心,这点应该学孔明。但若论及勇名,这点无可非议,关羽是当仁不让的。从战绩看,无论是否偶然,从生势看,不论后人如何添油加醋——第一就是关羽,这是千百年不变的事实。至于吕布,演义把他从强者夸张到最强者是过分了。另,三英战吕布是孙坚、程普、黄盖,吕布兵器长,臂力十足,拉弓上弦快,加上马匹优越,才可以保抗住四十余回合。 天日完全没有科学素质的概念,我本人是比较中意物理的,所以要求自己以“理性”的观点看问题,历史更加不是“玩弄推敲”的东西,和科学的本质其实一样,至于想象力,不能和瞎想联系在一起,想象是想象,瞎想是瞎想,建议读一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假如看不懂,可以读一本叫<<趣谈相对论>>的书,对自己的看问题和讨论问题有好处。历史,和科学一样都是客观的东西,但人的认识是主观的,至于什么“思想禁锢”,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形体而以,从科学角度来说,是个“假问题”。还是那句话,基于不同理论基础的讨论毫无意义,不要只停留在字面理解阶段。 另外,张仪和卫青有什么对话?是指我们上次的“套人物”?<<战国策>>里张仪的资料有问题,据考证,张仪比苏秦还死得早,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开始出名。 怎么我引用了一句狄德罗的话便谈到狄德罗身上来了?要分析狄德罗,不能靠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去分析,要根据法国狄德罗的同胞去分析。因为狄德罗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家,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书,而是他的思想。一些法国著名小说里可以看到许多作家对狄德罗的评判,包括我最喜欢的雨果的小说(雨果甚至于对伏尔泰还冷嘲热讽)。 对了,不要看不起对古代文献的推敲和启蒙思想的修改。荷马,但丁,雨果等等都属于此类人物,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有些规律要一步步的推敲和研究下去,不可能一个伟人写出点东西就一定要是原创,也不要看不起一些根据别人的原创进一步研究的人,狄德罗就是这样,哪怕修改了别人的思想,但他不是一个匠人,而依然是一个创造者,一个伟大思想家。 《相对论》是很多年前就看过的东西,主要还是看《狭义相对论》,没什么看不懂的,包括围绕光速的N多问题,都很好理解。而且我认为,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语言功底好的学生都看得懂,丝丝的话未免太小看现在的学生了?至于科学素质,这点对我本人来说没什么用,但是“完全没有”也只是丝丝臆断了,这可不是“理性”认识,且理性认识不代表就是正确地认识。我虽然学文,理科会考也全过了,可以不必再管理化生,但作为一个拥有比一般学生多出两倍社会实践的准一流高中生(不敢说太高),对于事物的理解,我自信没有丝丝说得那么不济。反而,丝丝的话偏于绝对,有悖于《狭义相对论》了。还有,我的理论决不是只存在于字面上的,如果是,我便绝对不可能凭自己分析出这么多东西来,这都是在文字的基础上,联系历朝文化特点、思想变迁,归结出的实物,自信言之有物。而针对三国,这一朝历史我自信相对通晓,至少比同龄人,甚至同一年龄段的人了解的要多,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首师大一年级有过一个试写论文题,是《评述<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区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参考<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用一己之言归结,时限二十天》(差不多是这样),至少要求八千字,当时我上初二,一个叫赵思的朋友,现在首师大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告诉我这个题,我也写了一篇,托他送去给导师看,成为全系前二十的文章。除非首师大的导师们也没有科学素质,否则他们不会对一个没有完全科学素质的人的文章给予这样的评价。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天日</I>在2005-5-15 13:09:49的发言:</B>
《相对论》是很多年前就看过的东西,主要还是看《狭义相对论》,没什么看不懂的,包括围绕光速的N多问题,都很好理解。而且我认为,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语言功底好的学生都看得懂,丝丝的话未免太小看现在的学生了?至于科学素质,这点对我本人来说没什么用,但是“完全没有”也只是丝丝臆断了,这可不是“理性”认识,且理性认识不代表就是正确地认识。我虽然学文,理科会考也全过了,可以不必再管理化生,但作为一个拥有比一般学生多出两倍社会实践的准一流高中生(不敢说太高),对于事物的理解,我自信没有丝丝说得那么不济。反而,丝丝的话偏于绝对,有悖于《狭义相对论》了。
还有,我的理论决不是只存在于字面上的,如果是,我便绝对不可能凭自己分析出这么多东西来,这都是在文字的基础上,联系历朝文化特点、思想变迁,归结出的实物,自信言之有物。而针对三国,这一朝历史我自信相对通晓,至少比同龄人,甚至同一年龄段的人了解的要多,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首师大一年级有过一个试写论文题,是《评述<三国演义>与历史的区别,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参考<三国志>与<裴松之注>,用一己之言归结,时限二十天》(差不多是这样),至少要求八千字,当时我上初二,一个叫赵思的朋友,现在首师大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告诉我这个题,我也写了一篇,托他送去给导师看,成为全系前二十的文章。除非首师大的导师们也没有科学素质,否则他们不会对一个没有完全科学素质的人的文章给予这样的评价。 </DIV>
好了好了,我有时候说话确实说的太满并且太冲,不要介意,天日应该知道我脾气吧,应该了解我说话口气向来都是过于直冲。
天日在同龄人中才华已实数难得,用“翘指而立”形容也不为过,这一点要肯定。
不过,对于<<相对论>>,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我相信真正的版本我和你都没有看过,也还看不懂。因为<<相对论>>用中文翻译出来毫无意义,要看就一定要看原版。所以倒不如读读<<趣谈相对论>>,支解的分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5 13:17:44编辑过]
另外,张仪和卫青有什么对话?是指我们上次的“套人物”?<<战国策>>里张仪的资料有问题,据考证,张仪比苏秦还死得早,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开始出名。对。我听说过连横早于合纵,不过这二人应该都是鬼谷子门一代的传人吧?年龄相差应该最多不过二十,《战国策》中叙述也属艺术加工?要分析狄德罗,不能靠网上那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去分析,要根据法国狄德罗的同胞去分析。
因为狄德罗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家,他出名,不是因为他的书,而是他的思想。
一些法国著名小说里可以看到许多作家对狄德罗的评判,包括我最喜欢的雨果的小说(雨果甚至于对伏尔泰还冷嘲热讽)。狄德罗的书,就是他思想的结晶,也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网上,这又是臆断。我对狄德罗了解不深,只是课本上的东西,大致听说过百科全书所涉及的内容,不具体。对了,不要看不起对古代文献的推敲和启蒙思想的修改。这是丝丝的“第三次”臆断,如果我是丝丝所说得那样的人,那么我连“只根据字面分析”都不会去做,因为我“看不起”那些东西。但我已经用事实证明,推翻了引用的那句话
页:
[1]
2